10 郑成航-燃煤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


燃煤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
郑成航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2015年3月

2014年74城空气质量状况
2014年,74个城市中,仅海口、拉萨、舟山、深圳、珠海、福州、 惠州和昆明8个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 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 标。
数据来源:环保部

能源利用是造成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国,2014年消费35.1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 比2013年下降2.9%。【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2014年原油消费量约5.16亿吨(约10.21亿 吨煤),进口约 3.05 亿吨(约 6.11 亿吨煤),对外依存度 59.1% (超警戒线-50%) ?世界第三天然气消费国,2014年表观消费量1816亿立方米(约3.1 亿吨煤),进口595亿立方米(约1亿吨煤),对外依存度32.4%。
【注:煤炭发热量按5000大卡计算】

【来源:谢克昌院士报告】
2012年主要国家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区域不均衡,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强度高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一次化石能源消费强度为全国 平均值的5.10倍、美国的 5.66倍、日本的 1.10倍,单位面积煤炭消费 强度全国平均值的4.92倍、美国平均值的15.70倍、日本的2.74倍。
一次化石能源消费强度对比
2013年均大气PM2.5浓度及空气质量 标准对比
?要使空气质量达标,必须使用全球最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执行 比美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主要固定污染点源地理位置分布
? 完成主要用能行业点源地理位置分布调研,共收集 整理了约17793家企业
行业 6MW及以上燃 煤电厂 重点大中型钢 铁企业 水泥生产企业 主要有色金属 冶炼企业 石化生产企业 点源数 1968 82 2899 4100 8744 资料来源 2011电力工业 统计资料汇编 中国钢铁工业 年鉴2012 2013-2014中国 水泥企业大全 全国有色金属 行业名录 化工生产贸易 企业名录
主要用能行业点源分布图
支持课题: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气污染控制重大环保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及评估技术标准与应用示范”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2.5 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

我国电力行业现状
? 截至201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亿千瓦,增长8.7% (火电约占9.157亿千瓦,增长5.9%);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 的74.9% ? 2013年电力行业排放SO2 、 NOx 、PM分别约为: 780万吨、 834万吨、142万吨(数据来源:《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14》) ? 趋势:大容量(600MW及以上为主)、高参数(超超临界)
中国近年来发电装机情况(2003-2013年)
2012年各省份火电机组全口径装机容量
(数据来源: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
? 2013年,我国人均装机容量约为0.911kW,低于发达国家人均装机容量1kW 的水平。目前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耗电约3913kWh,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 普遍在8000 kWh 左右,美国更是高达 1.5万kWh左右 。

中国燃煤电厂地理位置分布
? 统计了2011年全国6MW及以上燃煤电厂1968家的机组脱硫、脱 浙江省电厂分布 硝情况、原煤消耗量、投产日期等运行信息。 ? 建立2011年底全国6MW及以上燃煤电厂GIS经纬图。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玉环电厂(2006年11月建成投产) ? 纬度: 28.1483;经度: 121.2312 ? 装机容量:4×1000MW ? 2011年发电量:2676830 万千瓦时 ? 2011年利用小时数:6692 小时 ? 2011年厂用电率:4.3 % ? 2011年发电标准煤耗:276 gce/kWh ? 2011年供电标准煤耗:288 gce/kWh ? 2011年发电耗用原煤量:10840726 吨 ? 烟气脱硫方式:石灰石-石膏湿法 ? 烟气脱硝方式:SCR ? 二氧化硫排放:约8781吨 (2011年测算值)

煤质复杂多变、锅炉运行工况波动频繁
?我国煤质复杂多变【高硫、高灰等低劣质煤约占煤炭资源总 量的40%,发电用煤平均灰分是28%(美国是8% )】,且锅 炉负荷波动频繁【低负荷运行时段长】。
燃煤煤质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多变 锅炉负荷波动频繁
煤炭资源分布 来源:谢克昌院士
硫分可达5%以上, 灰分可高达50%
某百万机组由于低于50% 负荷运行,约20%时间脱 硝系统停运

工业锅炉现状及发展趋势
? 2011年我国工业锅炉61.06万台,总容量351.29万MW,其中燃煤工业锅炉占 65%以上,年煤耗量达到了7.2亿吨,是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主要排 放源之一,是“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控重点。 ? 发展趋势:煤改气、集中供热、燃用低硫低灰精选煤,开发应用多种污染物 高效与协同控制技术
45
总蒸发量 [万吨]
30
15
0
340个地级以上城市工业锅炉概况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
1996
2001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历年工业锅炉的总蒸发量

煤炭集中使用,清洁能源分散利用
? 分散源,末端分散监管和治理难度大。无控制分散源污染物排 放相当于有控制的数十甚至百倍
?1吨煤炭 = 数十甚至百吨煤
?煤炭集中用于污染治理情况较好的燃煤电站,并实行超低排放, 其他散烧煤炭用天然气替代,提高燃煤烟气污染物治理水平。
要高度关注分散源治理
? 工业锅炉:锅炉大气污 染物排放标准 (征求意 见稿)(2013年8月2日) ? 燃煤电站锅炉:火电大 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23-2011)

提高煤炭利用集中度
? 中国煤炭消费行业分散,治理难度大 ? 2012年,中国电力行业耗煤量约占煤炭总消耗量的一半,但仍远低于 2010年美国的92%、德国的80%。
典型耗煤OECD 国家
2005-2011年中美电煤消费及占煤炭消费的比例对比
分用途煤炭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OECD 国家数据是2010年, 中国是2009年;“其他”包括 供热、制气、煤炭转换、液化、能源部门自用及损失等.
建议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可持续利用

煤炭资源化发电与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革命
? 全新的煤炭资源化发电方式 ? 将煤经温和的部分裂解气化,提取煤中轻质组分用于生产油 、气和其它化工产品 ? 硫等污染物资源化回收 ? 难于气化完全的半焦经高效燃烧发电,灰渣中有价元素根据 赋存形式,先提取钒、铝等有价元素,然后进行综合利用。
? 化石燃料C/H比
煤分级转化多级利用技术
烟煤 褐煤 石油 天然气
18/1(volatile 5.5/1) 13/1(volatile 2.6/1) 7/1 3/1

同时满足发电、污染协同控制、工业燃气供应
? 燃煤电厂用煤分级转化回收天然气或油等化工产品,半焦用于发电/制备活 性半焦,烟气污染物排放达到燃气标准新方案。 ? 煤裂解及部分气化所产生的洁净燃气,可以解决工业锅炉/窑炉的大规模“ 煤改气”气源不足难题,实现能源清洁化,带动其他行业污染物大幅度减 排。 燃煤电 厂用煤 2012年发电用 煤18.55亿吨 工业锅 炉用煤 2011年工业锅 炉用煤7.2亿吨 分级转化 合成天然气 2000亿立方米 以上 2012年消耗 1480亿立方天然气
工业锅炉/窑炉煤 改气
燃烧发电
近零排放污染 物控制技术

燃煤电厂/工业锅炉协同治理新模式
? 浙江大学牵头的3校4企2011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认定(煤炭 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

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装置
?
P P P
煤处理量~100kg/h
冷却器1
过热器
P
P
放空
P
P
燃 烧 炉
M
M M
气化炉
O
2
烟气 冷却 器 1
P
M
给砂
M
布袋除尘+引风
给砂
给 M煤
P
洗涤塔1 冷却器2
P P
洗涤塔2
P
过滤器 分离器
给煤
M
M P
煤气引 射器
P P
P
P
放空
M M
P
冰水
大水槽 循环 水泵 煤气泵 煤气燃 烧器
点火 油枪
M
P
(去固定床)
M
紧急 排气
工业水
M
鼓风机 煤气储罐
阻火器

煤炭分级转化技术示范应用
? 烟煤的12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的示范项目通过
科技部验收 ? 完成300MW发电机组示范工程的局部改造和调试。 ? 初步形成燃用40吨/时褐煤提取油气的能力,实现煤气产量 8200m3/h,有效气成分(CO+H2+CH4含量>75%),焦油产量 1.1吨/时。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GK0 GK7 GK9 GK12 GK13 GK14 GK15 GK17
传统发电技术
烟气测量点:锅炉尾部烟道 过 量 空 气 系 数 : λ = 1.4 GK0气 化 炉 未 投 运 其余工况气化炉投运
SO2( mg/m )
3
煤炭分级转化 发电技术
工况
SO2初始排放浓度大大降低
12MW机组示范
300MW机组改造

能否通过深度治理实现燃煤发电更清洁,为环境 技术路线 空气质量达标提供支撑
燃煤电站标准 单位:mg/m3
超低排放限值
污染物项目 烟尘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以 NO2计) 汞及其化合物
单位:mg/m3
5 35 50
PM< 5 mg/Nm3 SO2 < 35 mg/Nm3 NOx < 50 mg/Nm3
燃煤锅炉
0.005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污染物超低排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大 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 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 消费零增长。
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及国家能源局于2014 年9月12日联合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 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
? 全国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 准煤/千瓦时,东部地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 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中部地 区原则上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并鼓励 西部地区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系统

新形势下氮氧化物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趋势

新形势下氮氧化物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趋势 发表时间:2018-06-01T10:49:22.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纪嫄 [导读] 摘要:燃煤电厂是目前我国电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环境保护局 242100 摘要:燃煤电厂是目前我国电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燃煤电厂在发电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污染,其中包括颗粒污染和气态污染两个重要方面,气态污染物又可以分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因此,必须对相关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保证环境的清洁。本文以氮氧化物的治理为切入点,介绍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及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促进脱硝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氮氧化物;烟气治理;脱硝SCR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日益深刻。我国的大气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是SO2和烟尘,酸雨问题依然较严重,电厂的烟道气中氮氧化物含量较高,超过了排放标准,不能直接排放,因此要对电厂的烟道气进行脱脱硝处理,,因此本文结合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对燃煤电厂的烟气治理情况进行分析介绍,以期更好地促进烟气的洁净排放顺利完成。 2氮氧化物脱除概述 我国的一次能源中有70%-80%的能源是由煤炭提供,尤其是电力资源。目前,我国电网中的电力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燃煤电厂提供,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氮氧化物(NOx)是在煤炭燃烧中产生的,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NOx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不仅和酸雨、光化学烟雾有关,同时也是诱导温室效应和光化学反应的主要物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燃烧1t的煤炭可以产生约20-30kg的氮氧化物。因此,采取相关的措施减少电厂NOx的排放量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改善燃煤结构,燃烧优质煤,从源头降低NOx生成。其二,通过烟气脱硝装置吸收或者还原烟气中的NOx。 烟气脱硝方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减少环境中NOx的方法。具有很高的脱硝率,符合环保指标排放要求。 3我国氮氧化物废气的治理技术现状 目前,常使用的氮氧化物处理技术(脱硝工艺)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本单位采用SCR技术对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SCR烟气脱硝技术就是利用还原剂选择性地将烟气中的NOx反应生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小分子物质氮气和水。具体的工作原理如图1表示。 图1 SCR烟气脱硝工作原理 SCR烟气脱硝技术中应用的还原剂一般为碳氢化合物,应用较多的是氨气,氨气作为还原剂的条件下,主要发生的反应如下: 由于燃煤烟气中的NOx主要为NO,因此SCR烟气脱硝反应中主要发生上述的第一个反应。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NOx和NH3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不过只能在相对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一般在930℃左右。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有效的降低反应温度,提升反应的效率,在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上述反应可以在电厂的合适温度范围内反应(300℃-400℃)。SCR烟气脱硫过程除了存在上述反应过程,还会发生以下副反应。 上述副反应的存在会对SCR技术的脱硝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收率。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方法是不利用催化剂,直接将还原剂喷入高温的烟气中进行还原反应,从而将NOx脱除。温度对于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方法的选择性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该方法的适宜温度为800-1100℃,方法的脱除效率为30%-40%左右。还原剂一般选用尿素和NH3。主要的反应如下: 4 脱硝过程的效率影响因素 (1)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于催化剂的效率和活性都存在联系,催化剂的效率和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均在200℃-400℃之间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200-300温度范围区间的增长速度最快,活性和效率均在400℃时达到最大值。而温度大于400℃时,活性和效率均降低。 (2)氨氮摩尔比的影响 氨氮摩尔比是评价SCR工艺经济性的技术指标。在相同的脱硝效率下,氨氮摩尔比越大,其经济性越低。图2是脱硝效率与氨氮摩尔比的关系,图中看出,随着氨氮摩尔比的增加,脱硝效率先增加而后降低,最大值处在氨氮摩尔比为1.05的位置。至于氨气的逃逸率,在氨氮摩尔比小于1时,逃逸率的变化幅度较小,氨氮摩尔比大于1时,逃逸率的变化呈现抛物线函数增加。因此,一般情况下,氨氮的摩尔比一般设置在0.9-1.05的范围内。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浅析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浅析 陈柱慧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摘要: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是解决当今节水治污两大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污水深度处理的内涵及其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污水深度处理常用方法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深度处理;回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目前,缺水现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解决大量的工业生产用水和市政或生活辅助用水,污水回用成为可靠的第二水源。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不仅可以缓解供水不足、水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而且还提高了回用水的水质、水量及其经济附加值,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并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 污水深度处理的内涵 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针对污水(废水)的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可进一步采用三级处理或多级处理工艺。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 和BOD有机污染物质,SS及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1]。 2 国外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历史与现状 污水深度处理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在推广,甚至普及。 污水处理与回用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普及始于60年代末,而产业化的污水回用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则是自80年代末期开始的。目前,再生水作为一种合法的替代水源,在美国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成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污水回用量已达260万m3/d,其中62% 用于农业灌溉,31.5% 用于工业,5% 用于地下水回灌,其余用于城市市政杂用等。 日本最初的深度处理设施为1976年东京都多摩川流域下水道南多摩污水处理厂。到1996年,日本全国有162座污水处理厂有再生水设备,利用再生水量为48万m3/d。日本污水回用工程已见显著成效,目前福冈、高松市、琦玉县、长崎等各地已开始实施深度处理水利用计划。随着城市的发展,日本用于改善环境的再生水量会进一步增加。 以色列是在再生水回用方面最具特色的国家。以色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76m3,其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对策是农业节水和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有效利用。现在,以色列几乎100% 的生活污水和72% 的城市污水已经回用。处理后42% 的再生水用于农灌,30% 用于地下水回灌,其余用于工业和市政等。该国建有127 座再生水水库,其中地表再生水水库123 座,再生水水库与其他水库联合调控统一使用。 再如,在1993年,德国的污水二级处理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0%,污水深度处理普及率达48%,芬兰的污水二级处理普及率与深度处理普及率也达到了77% 和88%, 瑞典的这两项指标则分别为95%和67% 。 世界上其他国家,如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在污水深度处理与有效利用中也做了许多工作。 3 国内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历史与现状 [收稿日期] 2010-06 [作者简介] 陈柱慧(1981-),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设备系教师,研究方向:污水处理[联系方式] 电话:130xxxxxxxx;Email:xxxx@https://www.360docs.net/doc/127134308.html,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综述与比较综述.

安徽建筑大学 污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论文 专业:xx级市政工程 学生姓名:xx xx 学号:xxxxx 课题: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综述与比较指导教师:xxxx xx年xx月xx日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综述与比较 摘要: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中,污水经过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必须进行深度处理。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和BOD有机污染物质,SS及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深度处理的方法有:絮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法、臭氧氧化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电解处理、湿式氧化法、催化氧化法等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脱氮、脱磷法等。熟悉了解国内外这些工艺,因地制宜的合理选择适用技术对我们的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处理工程设计和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城市污水;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优缺点 引言: 目前,饮用水水质安全正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而国家现行的水质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深度处理工艺正在成为技术改造的主要途径。污水深度处理,也称高级处理或三级处理。它是将二级处理出水再进一步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以便有效去除污水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杂质,从而满足用户对水质的使用要求。深度处理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絮凝沉淀法 1.1絮凝沉淀法概述 絮凝沉淀处理利用絮凝剂使水中悬浮颗粒发生凝聚沉淀的时处理过程。地面水中投加絮凝剂后形成的矾花或生活污水的有机性悬浮物、活性污泥等在沉淀池中沉降处理时,絮体互相碰撞凝聚,颗粒尺寸变大,沉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这时,水的沉淀处理效率不仅取决于颗粒沉速,而且与沉淀池深度有关。絮凝过程为水中细小胶体与分散颗粒由于分子吸引力的作用互相粘结凝聚的过程,分自由絮凝与接触絮凝两种类型(前者发生在沉淀池中,而后者发生在悬浮澄清池或接触滤池中),生成的矾花在沉淀、过滤等水处理过程中起着强化和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1.2絮凝沉淀法工艺特点 絮凝沉淀法絮凝体成型快,活性好,过滤性好;不需加碱性助剂,如遇潮解,其效果不变;适应PH值宽,适应性强,用途广泛;处理过的水中盐份少;能除去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对水的污染;有效成份高,便于储存,运输。 2.砂虑法 2.1砂虑法概述 水和废水通过粒状滤料(如砂滤中的石英砂)床层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或气体)透过可渗性介质(过滤介质),固体颗粒为介质所截留,从而实现液体和固体的分离.其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就被截留在滤料的表面和内部空隙中,这种通过粒状介质层分离不溶性污染物的方法称为粒状介质过滤。石英砂滤器是利用一种或几种过滤介质,常温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价导则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估导则》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编制单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二〇一二年四月

目录 1.前言1 1.1 标准编制的背景1 1.2 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1 2 国内外技术评估方法发展现状2 2.1 常用技术综合评估方法概述2 2.2 国内外技术评估现状5 2.3 技术评估的原则5 2.4 技术评估的标准7 3 导则的编制过程7 4 适用范围8 5 导则编制的原则、方法及技术依据8 5.1 导则编制的基本原则8 5.2 导则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技术依据9 6 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建立10 6.1 现有废水处理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0 6.2 国家文件对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要求12 6.3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3 6.4 评估指标确定的依据14 6.5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流程14 6.6 评估指标的建立15 7 技术评估指标权重值研究15 7.1主观赋权法16 7.2客观赋权法17 7.3本导则指标权重确定方法18 8 导则实施建议18 8.1 管理措施建议18 8.2 实施方案建议19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估导则》编制说明 1.前言 1.1 标准编制的背景 为进一步开展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吗,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规范企业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选用与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制定《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估导则》国家标准,项目承担单位为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 1.2 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废水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以及废水资源化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才开始广泛地重视、推广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水处理技术工艺,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加强废水综合处理,实现废水资源化,减少水循环系统的废水排放量。加快培育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鼓励专业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服务公司联合设备供应商、融资方和用水企业,实施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技术改造项目。在造纸、钢铁等行业,逐步推广特许经营、委托营运等专业化模式,提高企业节水管理能力和废水资源化利用率;开展废水“零”排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一批行业“零”排放示范典型。鼓励各级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采取统一供水、废水集中治理模式,实施专业化运营,实现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 目前,我国对再生水利用遵循“分质使用”的原则,只有广泛意义上界定的各再生水水质标准,针对性不强,不能对行业技术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种类繁多的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各技术参差不齐现象,处于无序的市场竞争阶段,技术市场较为混乱,最终导致多数污水处理厂在对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上存在偏差和盲从性,使很多真正较好的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不能被有效的转化和推广,导致成本的加大,更有甚者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不能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工业企业废水回收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企业废

10 郑成航-燃煤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


燃煤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
郑成航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2015年3月

2014年74城空气质量状况
2014年,74个城市中,仅海口、拉萨、舟山、深圳、珠海、福州、 惠州和昆明8个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 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 标。
数据来源:环保部

能源利用是造成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国,2014年消费35.1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 比2013年下降2.9%。【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2014年原油消费量约5.16亿吨(约10.21亿 吨煤),进口约 3.05 亿吨(约 6.11 亿吨煤),对外依存度 59.1% (超警戒线-50%) ?世界第三天然气消费国,2014年表观消费量1816亿立方米(约3.1 亿吨煤),进口595亿立方米(约1亿吨煤),对外依存度32.4%。
【注:煤炭发热量按5000大卡计算】

【来源:谢克昌院士报告】
2012年主要国家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区域不均衡,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强度高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一次化石能源消费强度为全国 平均值的5.10倍、美国的 5.66倍、日本的 1.10倍,单位面积煤炭消费 强度全国平均值的4.92倍、美国平均值的15.70倍、日本的2.74倍。
一次化石能源消费强度对比
2013年均大气PM2.5浓度及空气质量 标准对比
?要使空气质量达标,必须使用全球最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执行 比美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深度处理工艺技术

深度处理工艺 深度处理工艺是指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针对污水(废水)的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可进一步采用三级处理或多级处理工艺。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和BOD 有机污染物质,SS及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 污水经生化处理后,废水的BOD已经很低,废水中的COD难以再用生化方法处理。要进一步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和回用要求,需要采用化学及物理的方法,即通过增加深度处理系统,才能进一步去除水中污染物。深度处理单元可采用强氧化、絮凝沉淀、过滤的方法,去除水中难以降解的污染物。 深度处理工艺的方法有:絮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法、臭氧氧化法、膜分离法、离子交换法、电解处理、湿式氧化法、蒸发浓缩法等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脱氮、脱磷法等。深度处理方法费用昂贵,管理较复杂,除了每吨水的费用约为一级处理费用的4-5倍以上。 深度处理工艺在城市和工业污水回用处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生物方法之后,深度处理用于去除额外的污染物、特殊金属以及其他有害成分。现在已有的深度处理方法包括颗粒介质过滤、吸附、膜技术、高级氧化和消毒等。声技术是一种正在发展的、重要的,并且能够得到高质量再生水源的污水回用技术。不断的深入研究将会带来更为有效的污水回用技术的改进,并在未来的污水回用中更为广泛的使用。思源深度处理工艺是以芬顿处理器+高效混凝机械澄清器+活性砂过滤器为主体设备开发出来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污水回用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或补充充足的水源。目前,污水回用的一些研究热点包括: (1)与痕量有机物质相关的健康风险评价; (2)评价微生物性质的监测方法的改进; (3)用于制造高质量再生水的膜技术的应用; (4)再生水储存效果的评价; (5)再生水中微生物、化学物质、有机污染物的评价; (6)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设备设计;

电镀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精品整理 电镀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该技术采用双级处理、深度回用和膜分离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三段式回用工艺、双级污泥循环反应设备,运用现代化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电镀废水多级利用、系统动态监控、工艺参数的设定、故障报警等功能。电镀废水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率大于76%,出水悬浮物低于5mg/L,贵金属去除率达到98%。对日处理水量160 m3,年减少CODCr排放10890kg,减少重金属排放3000kg;年节水43000t,综合运行成本9元/m3。 二、技术优势 (1)采用混凝、沉淀、气浮、过滤的综合处理技术,使电镀废水的各项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排放限值 (2)比传统反渗透工艺降低运行费用30%-40%。 (3)将电镀废水回用率由目前的30%以下(行业水平)提高到循环利用率76%,使电镀生产节约用水46%。 (4)采用自动化运行及在线检测、远程监控、联网诊断等先进技术,使处理过程稳定、可靠、安全、达标。 三、适用范围 电镀企业及电镀生产园区电镀废水处理 四、基本原理 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进行分离处理,通过两次调节废水的pH值,使废水中碱性重金属离子和中性重金属离子分别在其最佳的沉淀环境内进行沉淀分离,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使废水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的标准,再对达标的废水进行双膜法(超滤膜+反渗透膜)分离,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各类金属离子,反渗透膜清水侧出水达到电镀清洗工艺用水水质标准,回用于电镀生产线,反渗透浓水侧出水再经过一次物化沉淀,最终使浓水达标排放。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习题 7.1 某混合气体中含有2%(体积)CO 2,其余为空气。混合气体的温度为30。C ,总压强为500kPa 。从手 册中查得30。C 时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1.88×10-5kPa ,试求溶解度系数H 及相平衡常数m ,并计算每100g 与该气体相平衡的水中溶有多少gCO 2。 7.2 20。C 时O 2溶解于水的亨利系数为40100atm ,试计算平衡时水中氧的含量。 7.3 用乙醇胺(MEA )溶液吸收H 2S 气体,气体压力为20atm ,其中含0.1%H 2S (体积)。吸收剂中含0.25mol/m 3的游离MEA 。吸收在293K 进行。反应可视为如下的瞬时不可逆反应: +-+→+3 222222NH CHCH CH HS NH CHCH CH S H 。 已知:k Al a=108h -1,k Ag a=216mol/m 3.h.atm ,D Al =5.4×10-6m 2/h ,D Bl =3.6×10-6m 2/h 。 试求单位时间的吸收速度。 7.4 在吸收塔内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SO 2,气体流量为5000m 3N /h ,其中SO 2占5%,要求SO 2的回收率为95%,气、液逆流接触,在塔的操作条件下,SO 2在两相间的平衡关系近似为Y *=26.7X ,试求: 1)若用水量为最小用水量的1.5倍,用水量应为多少? 2)在上述条件下,用图解法求所需的传质单元数。 7.5 某吸收塔用来去除空气中的丙酮,吸收剂为清水。入口气体流量为10m 3/min ,丙酮含量为11%(摩尔),要求出口气体中丙酮的含量不大于2%(摩尔)。在吸收塔操作条件下,丙酮-水的平衡曲线(1atm 和299.6K )可表示为2)1(95.133.0x xe y -=。 1)试求水的用量,假设用水量取为最小用水量1.75倍; 2)假设气相传质单元高度(以m 计)33.033.003.3-=L G H y 。 其中G 和L 分别为气、液相的流量(以kg/m 2.h 表示),试计算所需要的高度。 7.6 某活性炭填充固定吸附床层的活性炭颗粒直径为3mm ,把浓度为0.15kg/m 3的CCl 4蒸汽通入床层,气体速度为5m/min ,在气流通过220min 后,吸附质达到床层0.1m 处;505min 后达到0.2m 处。设床层高1m ,计算吸附床最长能够操作多少分钟,而CCl 4蒸汽不会逸出? 7.7 在直径为1m 的立式吸附器中,装有1m 高的某种活性炭,填充密度为230kg/m 3,当吸附CHCl 3与空气混合气时,通过气速为20m/min ,CHCl 3的初始浓度为30g/m 3,设CHCl 3蒸汽完全被吸附,已知活性炭对CHCl 3的静活性为26.29%,解吸后炭层对CHCl 3的残留活性为1.29%,求吸附操作时间及每一周期对混合气体的处理能力。 7.8 在温度为323K 时,测得CO 2在活性炭上吸附的实验数据如下,试确定在此条件下弗罗德里希和朗格谬尔方程的诸常数。

水的深度处理工艺课程设计要点

《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系别: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柴剑雄 学号: 021411114 指导教师:张霞

随着我国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用水、城市、农村生村和生活用水需求量激增,工农业污水、城市、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对于人均水资源相对匮乏的我国来说,水资源的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农村出现了用水荒,水资源供应量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障碍因素。为了满足现代工农业、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的需要,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还含有重金属、细菌等有害、有毒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污水的利用效率。因此,有必要采取技术手段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一)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分析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生物处理法、膜处理法和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人工湿地深处理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 (BAF) 等生物技术。人工湿地深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农村污水、工业行业废水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由于污水处理厂是采用传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因此,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不但含有重金属、细菌等有害、有毒物质,而且污水中的一些物质不能处理干净,一般情况下,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 P 含量为 6—10mg/L 、NH3-N 含量为 15—25mg/L、BOD5含量为 20—30mg/L 、SS 含量为 20

—30mg/L、COD含量为 60—100mg/L。采用人工湿地深处理可以实现景观与处理效果相结合的良性循环,通过种植了美人蕉、芦苇、富贵竹、空心菜等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去除氨氮等成分,通过种植凤眼莲、空心莲子草、稗草、藨草、黄菖蒲等植物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等。生物接触氧化法是是在充氧的污水池中填充填料,用生物膜布满填料,污水以固定流速以埋没生物膜的方式,在微生物作用下除去有害物质的污水深处理方式,应用于农药、石油化工、纺织、印染、食品加工、轻工造纸和发酵酿造等工业废水以及二级出水、生活污水的深处理,去除铁、锰、亚硝酸盐、氨氮等物质;曝气生物滤池通过在生物滤池底部或下部加设曝气装置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处理的污水基本上能够达到杂用水的标准。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中的膜处理法和物理化学处理法包括混凝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臭氧法、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法等。这些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适用的范围不同,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因此,在污水深度处理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各种处理技术的技术特点,扬长避短,综合采用,为污水处理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是在污水预处理及主处理的基础上,对二级处理水用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及膜处理法去除二级出水中存留的细菌&重金属等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及有毒物质,从而达到污水的回收和利用的一种处理技术其典型处理流程如表:

深度氧化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深度氧化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大、中型工业废水处理项目主要采用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和Fenton 氧化+沉淀过滤这2种深度处理技术。前者适用于废水污染物的臭氧氧化效果好、废水有回用需求的情况,在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废水处理中,已基本成为了一种标配工艺,后者则适用于废水无回用需求、污泥处置费用低的项目,主要应用于化纤、印染和造纸等行业的废水处理。 一、臭氧氧化+BAF工艺 1.1 工艺介绍 臭氧氧化法作为一种高级氧化工艺,在与BAF结合的组合工艺中,主要起到对低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开环断链以降低废水毒性、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作用。臭氧氧化与BAF 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不同的臭氧投加量和氧化反应时间,会得到不同的氧化产物,驯养出不同的BAF生物菌群,从而影响出水水质,因此设计时二者应统一考虑。 工程上常见的臭氧氧化工艺分为臭氧接触氧化工艺和臭氧催化氧化工艺2种型式,臭氧接触氧化池、臭氧催化氧化池结构见图1。 臭氧接触氧化池、臭氧催化氧化池的区别主要在于院后者在臭氧氧化池中加入了附着于活性氧化铝等载体上的过渡金属催化剂,能有效降低20%~30%的臭氧投加量,缩短50%左右的反应时间。由于催化剂填料床的存在,SS过多易造成填料床堵塞,因此臭氧催化氧化池需要设置反洗设施,定期反洗。 BAF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物固体于一体,利用微生物的吸附、截留及降解功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BAF具有多种型式,本次研究的类型主要有普通陶粒滤料BAF、轻质滤料BAF和内循环BAF,其结构见图2。

轻质滤料BAF的滤料密度小于水,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空间结构呈网状,比表面积大于1×105m2/m3,孔隙率大于85%,因此生物膜更易附着在滤料上、挂膜快、流失少,相比陶粒滤料,单位体积生物量更大、处理效果更好。内循环BAF采用多孔生物滤料,相比普通陶粒滤料,空隙率提高了15%,密度下降了20%,同时其独有的隔离式曝气技术,给反应器充氧的同时,将污水沿曝气器管道提升,再经过反应器生物床,在填料区形成循环水流。该生物反应器实现了曝气与生化的分离,其生物膜边界层厚度仅为普通陶粒滤料BAF的1/5,大幅度提高了生物膜相与水相间的传质速度,同时减少了曝气对生物膜的冲刷和气水短路沟流的产生。 1.2 工程实例 臭氧氧化+BAF的部分工程应用实例见表1。

燃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1卷第2期洁净煤技术Vol.21 No.2 2015年3月Clean Coal Technology Mar. 2015 燃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苗 强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北京 102209)摘 要: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脱硫技术,论述了国内外燃煤脱硫技术现状,重点介绍了干法、湿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工艺及流程,并对燃煤脱硫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最为成熟,已得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但由于投资成本高还需对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不存在腐蚀和结露等问题,但脱硫率远低于湿法脱硫技术,须进一步开发基于新脱硫原理的干法脱硫工艺;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脱硫率高,但不适合大容量燃烧设备。最后提出未来应重点创新脱硫原理;研发多联产工艺或多级脱硫工艺,重点开发生产硫酸铵化肥和硫酸镁化肥等副产品的脱硫工艺;开发低廉、高效、多功能的复合型和可再生循环利用的脱硫剂、催化剂或吸附剂及其脱硫工艺;研发新型辅助脱硫技术,扩大工艺适用范围。 关键词:燃煤;烟气脱硫;湿法;干法;半干法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772(2015)02-0059-05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steam coal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ies MIAO Qia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 -and -Low -Carbon Energy ,Beijing 102209,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steam coal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with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status of steam coal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introduced.The core processes and flows of dry ,wet and semidry method flue gas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were highligh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t method was mature and realized a large -scal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while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increased cost.The dry method didnˊt have corrosion and condensation problems ,but the desulfuration efficiency was lower.The desulfuration efficiency of semidry method was higher ,while it wasnˊt suitable for large -capacity combustion de-vices.At las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it should focus on desulfuration principle innovation ,multiple -products process or multi -stage desulfur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which produced the byproduct of ammonium sulfate and magnesium sulfate fertilizers.The cheap ,more efficient and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and recyclable desulfurizer ,catalyst and absorbent as well as new assistive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should be determined as the key research fields.Key words :steam coal ;flue gas desulfuration ;wet method ;dry method ;semidry method 收稿日期: 2015-02-02;责任编辑:白娅娜 DOI :10.13226/j.issn.1006-6772.2015.02.013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GB9300120009) 作者简介:苗 强(1965—),男,山西岢岚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煤化工方面的知识产权挖掘和研究工作。E -mail :miaoq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27134308.html, 引用格式:苗 强.燃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洁净煤技术,2015,21(2):59-63. MIAO Qiang.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steam coal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J ].Clean Coal Technology ,2015,21(2):59-63.0 引 言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 我国能源现状决定未来30年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我国煤炭的80%用来燃烧,燃煤不可避免会造成SO x 、NO x 和粉 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并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 源,如PM2.5、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因此,在加强 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燃煤污染物防治技术尤为重要。减少燃煤SO x 排放的措施主要有燃煤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3种,其中,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能快速控制SO x 排放,脱硫率高,是主流的燃煤脱硫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研究。孙玮[1]开发了并流氨法脱硫工艺,杨叔衍等[2]开发了双塔式氨法脱硫工艺,魏雄辉等[3-4]开发了多元醇复合溶液和复合醇胺溶液吸附脱硫工艺, 但这些工艺至今95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课程类别(必修/选修):选修 课程英文名称:Wastewater advanced treatment technology 总学时/周学时/学分:28/2/1.5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物理化学》 授课时间:1-14周星期一授课地点:6B-403 授课对象:环境工程2016级卓越1班 开课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职称:李长平/教授;宋浩然/讲师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在上课时集中答疑,课程结束后再和各班联系集中答疑的时间、地点,个别答疑可在课前、课后、课间进行或通过电子邮件与电话联系等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开卷()闭卷()课程论文( )其它() 使用教材:《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林生主编 教学参考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高廷耀主编 《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严煦初主编 《排水工程》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张自杰主编 课程简介: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属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当前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民共识,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工作十分迫切。微污染水源水的深度处理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根本措施。污水深度处理可使污水资源化重复利用,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水体污染。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给水与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技术与理论。既阐述了水处理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论,也汇集了相关工艺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 1.理解污水深度处理的相关概念及处理方式和工艺的不同特点,掌握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基本原理。 2.运用污水深度处理的技术原理,进行逻辑计算和思考,以及工程思维的锻炼。 3.综合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原理,初步学习如何根据具体对象设计污水处理方案。本课程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之间的关联(授课对象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填写此栏): 核心能力1.具有运用数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核心能力2.具有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数据分析、信息综合等能力; □核心能力3.具有工程实践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工具的能力; □核心能力4.具有设计工程单元(设备)、流程或系统的能力; □核心能力5.具有项目管理、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核心能力6.具有发现、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7.能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3、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3.1 颗粒物脱除技术 通常采用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 3.1.1 静电除尘器 静电除尘器是利用静电力(库仑力)将气体中的粉尘或液滴分离出来的一种净化设备,也叫电除尘器或电收尘器。静电除尘器在收尘极和放电极之间形成直流高电压,它由变压器和整流器给出。含尘气体从除尘器下部进入,并向上流动,通过一个足以使气体电离的静电场,产生大量的正负离子和电子,并使粉尘荷电。荷电粉尘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收尘极运动,并在收尘极上沉积,从而达到粉尘和气体的分离的效果。当收尘极上粉尘达到一定的厚度时,通过清灰机构使粉尘落入灰斗并排出除尘器[1]。 静电除尘器的优点:①除尘效率高,可捕集粒径为0.1μm或更小的颗粒,效率可达99%以上;②静电除尘器的阻力小,通常在200-500Pa之间;③烟气处理量大,处理量一般可达到106m3/h;④能耗低,处理1000m3的烟气大约需要0.2-0.6kW·h;⑤耐高温,采用一般钢材可在350℃下运行[1]。 静电除尘器的缺点:①钢材耗量较大,占地面积大;②对制造、安装和运行的要求严格; ③对粉尘的特性较为敏感,粉尘的比电阻宜在104-5×1010Ω·cm之间,如超出上述范围,应采取一定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除尘效果[1]。 3.1.2 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或称为布袋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通过滤布,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器,按其清灰方式不同,可分为机械振打式清灰和脉冲喷吹式清灰两种。含尘气体从滤袋外通过滤布进入滤袋内,粗颗粒主要靠重力和惯性碰撞作用落入灰斗,细颗粒主要靠过滤捕集。粉尘被阻留在滤袋外表面,在滤袋内,净化后的气体向上流动,在上箱体内汇集后由引风机从出口引出。随着滤袋外表面粉尘不断增加,滤袋的阻力也不断增加,当达到规定的上限时,即对滤袋清灰;滤袋的阻力达到下限时,即可停止清灰。粉尘及颗粒通过灰斗放出。清灰方式,可以采用脉冲喷吹方式,清灰时自动控制系统发出信号,脉冲阀立刻开启,压缩空气迅速释放,经过脉冲气缸送往喷嘴进行喷射,滤袋由于充气,从而迅速向外扩张。滤袋向外扩张时,由于滤袋的抖动,粉尘从滤袋表面脱落进入灰斗。清灰方式,也可以采用机械振打方式,通过滤袋的抖动使粉尘脱落[1]。 袋式除尘器的使用原则:①压力损失:压力损失的选择要适当。采用一级分离时,一般压力损失约为1000-1500Pa;采用二级分离时,压力损失约为500-800Pa。②含尘浓度:气体含尘浓度较高时,选取低负荷;气体含尘浓度较低时,采用高负荷。③运行时间:除尘器连续运行时间长的,选取低负荷;连续运行时间短的,选取高负荷。④清灰周期:清灰周期长的选取低负荷;清灰周期短的选取高负荷[1]。 3.1.3 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体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设备。含尘气流由进气口沿切线方向进入后,沿外壁由上向下运动,向下旋转运动的烟气流称作外涡旋,同时还有少量气流沿径向运动到中心区域。外涡旋转到达底锥体底部后,转而沿轴心向上旋转,向上旋转的气流称内涡旋,最后从排出管排出。向下外涡旋与向上内涡旋的气流

污水深度处理分级工艺划分

污水深度处理分级工艺划分 污水深度处理需要根据水质污染和危害情况选用不同的处理级别,确保污水排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尤其是化工污水处理要求更为严格。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级别划分 一级处理 该步骤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短纤维,悬浮物去除率达95%出水效果好。 三级处理 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等。

化工污水处理设备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 升泵提升后,经过格栅或者筛率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经过三级污水深度处理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即可满足污水排放水质标准,如若想污水回用,则需再经过深度处理才能满足水质要求。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艺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艺 煤化工废水水量大、水质复杂, 含有大量酚类、含氮/氧/硫的杂环/芳香环有机物、多环芳烃、氰等有毒有害物质.煤化工废水经过传统物化预处理和生化处理后, 往往难以达到相应废水排放标准, 仍属于典型有毒有害生物难降解工业废水, 成为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因此, 对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 进一步去除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 对于减轻煤化工废水的环境危害极为必要. 近年来, 高级氧化技术(AOPs)在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中逐渐受到关注, 包括Fenton氧化和臭氧催化氧化, 以破坏和去除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 并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通常考虑将臭氧氧化处理与生化处理相结合, 以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其中臭氧氧化处理是决定污染物去除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 微气泡技术在强化臭氧气液传质和提高臭氧利用效率及氧化能力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 因此基于微气泡臭氧氧化处理难降解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采用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生化耦合工艺对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前期实验结果表明, 该废水采用传统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 COD去除率仅为6.4%, 且生物膜生物量短期内即明显下降, 表明其不宜直接采用生化处理工艺.本研究采用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先期去除部分COD, 并提高废水可生化性, 而后采用生化处理进一步去除COD和氨氮.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臭氧投加量和进水COD量比值下, 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和生化处理去除污染物性能, 以期为该耦合工艺应用于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流程如图 1所示.实验系统包括不锈钢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器(MOR)和有机玻璃生化反应器(BR). MOR为密闭带压反应器, 内部填充3层Φ5×5 mm煤质柱状颗粒活性炭床层作为催化剂, 空床有效容积为25 L, 催化剂床层填充率为28.0%. BR内部同样填充3层Φ5×5 mm煤质柱状颗粒活性炭床层作为生物填料, 空床有效容积为42 L, 填料床层填充率为28.6%.本实验系统以纯氧或空气为气源, 通过臭氧发生器(石家庄冠宇)产生臭氧气体, 与废水和MOR循环水混合后, 进入微气泡发生器(北京晟峰恒泰科技有限公司)产生臭氧微气泡, 从底部进入MOR进行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反应.反应后气-水混合物在压力作用下从底部进入BR, 进一步进行生化处理. BR内生化处理由臭氧产生及分解过程所剩余氧气提供溶解氧(DO), 无需曝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