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低下、语言障碍、听视觉障碍、癫痫、行为及情绪异常等。

【分型】

(1)临床分型

a) 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b)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c) 强直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d) 共济失调型:以小脑损伤为主。

e) 肌张力低下型。

f) 混合型: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按瘫痪部位分型

a) 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b) 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c)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d) 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e) 四指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康复评定内容】

一.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

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

出生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岁以上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二.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项)

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A.内收角:患者两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两大腿间的夹角

B.腘窝角:将小儿一侧下肢拉直,抬高,屈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在间的夹角.足背屈角:尽量被动背曲踝关节,足背与小腿间的角度

C.足跟耳试验:牵拉患儿一侧足使尽可能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臀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小孩的关节活动度

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

1—3月 40-80 80-100 60-70

4—6月 70-110 90-120 60-70

7—9月 100-140 110-160 60-70

10—12月 130-150 150-170 60-70

3.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

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A.指一鼻试验:小儿在任何体位将臂伸直再用食指触鼻尖。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B.对指试验:任何体位患者用拇指与其余指依次对指,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C.轮臂动作:快速,反复作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4.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

A.原始反射评定

a. 紧张性迷路反射:头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时头后仰,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俯卧位时头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则为阳性,3-4月消失。持续阳性可阻碍小儿正常的运动发育

b. 紧张性颈反射(TNR)

⑴ ATNR:仰卧,头居中,四肢伸直,将小儿头转向一侧。阳性表现为面朝向侧肢体伸展,枕向侧屈曲。3-4月消失

⑵ STNR:俯卧,头颈尽量前屈和背伸,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伸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则为阳阴性。5个月左右转阴。若TNR持续存在则可影响小儿四肢运动发育,平衡能力及抬头。

c. 握持反射:刺激患儿手掌侧,引起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该反射2-3个月消失。

d. 交叉伸展反射:仰卧,头居中,让一侧下肢屈曲,后伸展,阳性表现为另一侧下肢则与之相反,该反射1-2个月消失。

B.自动反应评定:自动反应评定包括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保护性伸展反应。

翻正反应又称调正反应是小儿头和身体位置在空间发

生变化时,小儿头颈,躯干和肢体立即恢复到正常姿势和体位的反应,它包括颈旋转翻正反应,迷路,立直反应及躯干翻正反应等。

平衡反应包括倾斜反应,坐位反应,立位平衡反应。可通过FUGL—MEYER 评定法了解患者的平衡反应能力保持性反应:抱住小儿腋下,使他向高处向下接近桌面,小儿出现双上肢支撑床面反应,该反应于6个月出现。

5. 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者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者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对其进行肌力评定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6. 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的揭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

正提供必要的依据.

脑瘫病人的异常步态最常见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

三. 特殊感觉障碍的评定:

1. 视觉障碍的评定:可以粗略的检查是否有斜视,弱视,散光视神经萎缩等。

2. 听觉障碍的评定:可利用视听反射了解患者听觉,听力等是否有问题.

3.触觉障碍的评定:可触摸患者身体某些部位如口唇

手掌等以了解患者反应是否过敏或迟钝。

四. 言语功能评定

CP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有1.发音障碍;患者头部变化多,有些不能控制呼吸,出现发声困难;2.共鸣障碍,多由于发音器

官痉挛及言语中枢受损引起;3.语言发音迟缓,主要为智力迟

缓所致

五. 智力评估:

CP者有些智力正常,其中有些是高智能儿,对有些不正常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智力测验,个人既往史,作业评定,现场观察,家长或老师介绍情况等.

六. ADL评估:

A: 独立完成B: 少量帮助C: 大量帮助D: 完全帮助E: 能F: 部分能G: 不能

疗效评估:可利用上表进行,方法如下:

训练效果=末期估分—初期估分*100%:初期估分

显效:训练效果大于15%

有效:训练效果大于1%-14%

无效:训练效果无提高。

【脑瘫康复治疗的具体内容】

(1)运动治疗:据脑瘫病儿的临床分型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训练。

(2)物理治疗:应用针灸、电刺激仪、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水疗、高压氧、减重步态训练、S-E-T训练等,进行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体位和转移训练;减重、减负重训练;站立和步行训练等功能训练。主要目的是调节功

能,缓解痉挛,刺激低下的肌张力,促进循环,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从而改善平衡和提供粗大运动功能水平。

(3)矫形器具应用:在脑瘫患儿的训练中,支具的应用很重要,可使用足踝矫形支具、膝踝足矫形器、上肢矫形器等等。

(4)合并症的训练:合并癫痫者需控制癫痫的发作,并根据患儿情况矫治视觉、听觉、语言方面功能障碍,改善和发展认知功能。

(5)作业疗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娱乐和工作训练等。作业疗法更侧重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动作的掌握及智能的提高,病儿通过作业疗法可获得动作能力,并可预防由运动机能发育障碍所致继发的感觉障碍和促进全身心的发育。

(6)心理治疗:包括一些心理疏导,还有生物反馈治疗。

【康复护理】

1.喂养护理

2.营养护理

3.体位护理

【各种脑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若炎症过程在脑膜,临床重点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

主要累及大脑实质时,则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患者具有病程自限性。

临床表现:

1)病毒性脑膜炎:发热、恶心、呕吐、嗜睡、烦操不安易激惹(婴儿)、头痛(年长儿)、较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及惊厥,可有脑膜刺激征,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病程多在1-2周。

2)病毒性脑炎: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肢体瘫痪及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可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病程多在2-3周。

辅查:

1)脑电图背景慢化,可伴痫性放电;

2)脑脊液: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病毒培养阳性,涂片及培养无细菌发现。

化脓性脑膜炎:婴幼儿期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意识障碍、惊厥、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为特征。

临床表现: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发热、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发作。

2)颅压增高表现。

3)脑膜刺激征

辅查: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显著

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蛋白显著增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大脑实质,以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高热、恶心、呕吐、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发作、病理反射、肢体瘫痪,重症患儿可出现中枢性呼吸和(或)循环衰竭。

辅查:脑脊液:白细胞增高,<5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为主,分离出乙脑病毒。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以中枢性神经系统急性炎症脱髓鞘为特征,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脑症状、脑干症状、脊髓症状。

辅查:脑脊液:淋巴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脑电图弥漫性慢波活动。MRI:脑白质多发性散在非对称性信号。

【脑炎后颅脑损伤的康复评定】

1、严重程度和分级:

1)急性期:Glasgow昏迷量表、Glasgow-Liege昏迷量表

2)恢复期:主要依据伤后遗忘的时间用HRB神经心理学测评和LOTCA等方法来测评。

2、脑炎后意识障碍评定

1)昏迷:其特征是无觉醒和意识,患儿闭眼,不能被唤醒,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不能知晓,持续至少1小时,觉醒及复苏时间长短不等,通常2-4周内觉醒并复苏。

2)植物状态:患者可以觉醒,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不能知晓,若脑损害后1月仍处于植物状态称之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存在觉醒的可能;若非创伤性脑损害后3个月或者脑外伤后12个月仍然处于植物状态则称为永久性植物状态,为不可逆的。

3)精神(心理)功能评价

4)躯体功能评价

5)言语功能评价

6)预后评价

【脑炎急性期临床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促进脑损伤修复,控制并发症发生,促进功能代偿和功能重建,消除或减轻后遗症。

1、维持必要的营养。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治疗、鼻饲、主动进食几种途径完成。

2、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细胞功能恢复、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损伤神经的逆转。

3、良肢位保持。1)患侧卧位:患侧在下,患侧上肢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置

于体上。患侧下肢在后,髋、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在前,屈髋、屈膝放置。2)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上肢下垫软枕,肩关节屈曲90-130°,肘、腕伸展,前臂旋前,腕微背伸,手指自然伸展。下肢在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屈曲位,下垫软枕。3)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于比躯干略高软枕上,防止肩胛后瘫,前臂旋后,手心向上,手指自然伸展。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软枕,防止骨盆后缩,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

4、早期床旁按摩与肢体运动。舒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预防褥疮,预防关节僵硬及深静脉血栓,增强患侧肢体肌肉能力,防止患侧肢体废用。

5、高压氧治疗。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受损脑细胞逆转。

6、尽早下床活动。刺激内脏功能、改善通气、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康复训练:

1、运动功能训练:

1)神经促进技术。通过中枢性反射、周围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易化等不同途径,实现高级神经中枢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重新支配,从而起到调整肌张力、抑制痉挛模式,建立正确姿势和功能活动模式作用。代表:Bobath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

2)改善肌力训练。

肌力0-1级时,主要采取被动活动、辅助按摩和低频电刺激,并指导患儿强化运动意念。

肌力2-3级时,除被动运动和按摩外,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刺激肌肉收缩,带动关节活动。

肌力4级时,主要依靠自身肌肉主动收缩来增强肌力,包括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和等速收缩训练。

3)肌肉牵张训练。通过对不同部位的关节和肌肉的缓慢或快速牵拉来改善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

4)拮抗肌肉痉挛训练。在舒适稳定的体位下做肢体延伸下垂、旋转或摆动。注意避免加重肌肉痉挛。

5)平衡功能训练。学会改变重心,自主改变肢位,保持动态配合。分为三级:1级静态平衡;2级自动态平衡;3级他动态平衡。

6)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吃饭、大小便能力训练。

7)精细运动功能训练。改善手的协调、控制以及精细活动能力。

2、言语功能训练

1)失语症训练。

听理解训练;语音训练;命名训练;复述训练;自发口语训练;阅读理解训练。

2)构音障碍训练。

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共鸣训练;发音节奏和语调训练;手势和交流手册的使用训练。

3、认知、感知障碍训练

1)记忆力训练。

PQRST法;头词记忆法;编故事法;提示递减法;环境辅助记忆法。

2)注意力训练。挑选训练和猜测训练。

3)思维能力训练。物品分类法和数字排序法。

三、植物状态(PVS)的促醒

1、神经营养药物的应用。

1)维持脑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6、单唾液四己糖神经节苷酯、谷氨酸等。

2)促进神经元氧化还原药物:脑活素、盐酸吡硫醇等。

2、促醒药物的应用。多巴胺类药物、精神兴奋药物、抗抑郁药物、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和中药等。如:左旋多巴。金刚胺、纳洛酮、安宫牛黄丸。

3、感觉刺激。经常性的系统的感觉刺激对PVS患儿的催醒有一定帮助。

4、肢体运动与按摩。经常性对患儿肢体和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以及对肢体和躯体进行按摩治疗,对神经系统有一定刺激作用,同时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相关并发症发生。

5、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迅速改善和纠正脑缺氧、维持脑细胞能量代谢,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脑瘫儿童肢体康复个训

《脑瘫儿童肢体康复个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走、跳、爬等康复训练,提高下肢关节的控制能力; 在游戏中进行康复训练,逐步养成自觉训练的习惯; 养成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良好意志品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各种走、爬的技术。难点:各种动作的有机结合,身体各关节协调发展。 教学准备:使用教具:长绳、体操垫若干、笔记本电脑、音响、毛绒玩具若干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评估 和学生亲切交流,鼓励学生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教授学生日常活动的注意事项。 设置教学情境:过关我最棒根据老师的指令进行一些相应动作的练习。准备好服装,打扮成小红军脑瘫儿训前的评估,回顾上一次的训练情况,并针对学生的主要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使用踝关节矫正仪训练,斜板站立) 实施训练 各种姿势的走示范各种姿势的走。沿直线走,沿曲线走,沿螺旋形走。 沿直线走,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 沿曲线走,注意适当调整双脚着地的位置。 3、沿螺旋形走,注意适当调整双脚着地的位置,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根据老师的要求一

步一步地完成每项动作,注意身体始终保持平衡。保持平衡姿势,高质量完成动作。(七色花鼓励)应对不同的姿势的走,作出相应的平衡姿势。(七色花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走,锻炼学生平衡能力,调动下肢关节能灵活地、协调地完成动作。各种走的姿势的难度逐步加大,让学生体验应对突发地形变化应该怎样正确处置。同时促进下肢各关节协调发展。 2、各种方法的跳(向上跳,向前跳) 3、各种形式的爬(手脚配合爬,双脚蹬地爬)4、放松按摩活动 1、手脚配合,前脚掌着地,双臂用力,向上跳。争取碰到老师的手。 2、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前脚掌着地,双臂用力,做出向前跳跃的动作。 1、手脚配合爬,注意手脚协调配合,完成动作。 2、双脚蹬地爬,努力用双脚蹬地,完成动作。学生躺在垫子上,全身放松。老师在一旁加强保护,防止摔倒,鼓励学生努力向上跳跃,争取碰到老师的手。(七色花鼓励)加强防护措施,注意学生安全,适当放置海绵垫,鼓励学生使用双臂,协同发力,完成向前跳跃动作。(七色花鼓励)学生必须手脚协调配合,在海绵垫上完成动作。(七色花鼓励)学生必须非常艰苦地用双脚蹬地完成动作,不允许用手等关节参与爬。(七色花鼓励)老师一边播放轻松的音乐,一边帮助学生开展全身放松活动。学生练习的难度由易到难,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动作,锻炼学生机智、灵敏素质,促进下肢力量发展。康复训练是一项比较枯燥的过程,因此在训练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做到劳逸结合。(粉红塔的叠放)学生完成此动作,应该比较累的,对学生的挑战也较大,必须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意志坚定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三、训练总结 1、课堂小结 2、布置家庭训练任务 3、下课,互道再见。根据授课时所要求的规定,有在坐听课老师做评委,获得多少颗七色花,然后根据七色花的多少兑现相应的毛绒奖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制订目标机制,达到教学要求,激励课堂综合表现。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个别化教学教案基本情况姓名魏叶性别女出生年月残障类别智力:√听力:视力:智力障碍 IQ:听力障碍(dB)左右社会适应性:不适应障碍左右学习基础无任何学习基础主要特点与问题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还伴有智力落后和惊厥等现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教学目标模仿刷牙实施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辅导措施、硬件设施等)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老师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老师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老师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老师握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脑性瘫痪的康复指南 【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低下、语言障碍、听视觉障碍、癫痫、行为及情绪异常等。 【分型】 (1)临床分型 a) 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b) 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震颤等。 c) 强直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呈齿轮、铅管样持续性肌张力增高。 d) 共济失调型:以小脑损伤为主。 e) 肌张力低下型。 f) 混合型: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按瘫痪部位分型 a) 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b) 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c) 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d) 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e) 四指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康复评定内容】 一.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的评定可以看出患儿比同年龄小 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 出生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岁以上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 二.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项) 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0-6岁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0-6岁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儿童语言康复过程中要涉及诸如注意力的语前康复,以及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还有包括精细动作在内的操作性练习。系统学习过语言与言语治疗的教师可以将训练方法熟练的运用到儿童语言康复中,但作为儿童的第一康复师—家长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不懂方法不会训练的情况出现,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儿童的语言康复进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河北省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的儿童在家庭中的语言康复应该如何做。 一.行为意识的练习 行为意识是为了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及配合能力。注意力是前语言阶段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注意力的提升对儿童获取信息有着很大的帮助。注意力语言障碍儿童共通的弱项,除了在个训室40分钟的练习,家长在平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项目的练习。从儿童睁眼起床时注意力的练习其实就已经开始了,这时家长应该做到的是利用自己的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对他说:“宝贝,起床啦”。若孩子没有反应,家长应轻轻将其头转向自己并说:“啊,你看到我啦”,或者家长主动移动到孩子面前,使孩子能够看到自己,重复后加以强化。家庭康复中注意力的练习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详细可参与本周的家长课堂。 二.模仿能力的练习 模仿能力锻炼了儿童的视觉听觉的理解能力,并且随着模仿长度的增加记忆力也随之增长。在家庭练习过程中,模仿也是无处不在的。起床后我们需要整理床铺,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来叠被子。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家长可以将被子对折好然后辅助孩子抓住被子的一角将其对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时还锻炼的孩子的粗大动作及生活自理的能力。 三.感知认知的练习 感知认知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辨别的能力,这也是初次接触语言康复的家长比较关心的一项。感知觉以及认知的练习同样也充斥的我们的生活,认识生活用品,感受物品的性状等等,而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段给孩子练习这一项目。譬如吃水果时进行水果的认识,让孩子拿到所要求的水果并作为奖励。能力较高的孩子还可以要求他们进行水果配对的练习。若没有水果这一练习也可以进行下去,吃饭时使用到的餐具,同样能做到这一点。家长也可以自己想一想除了物品识别配对,感知觉的练习以及抽象词的练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康复护理学题库及答案

康复护理学题库 1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 2 3 4指躯体、四肢的良好体位,具有防畸形,减轻症状,使躯干和肢体保持 5又称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达到的最大弧度。 6 7简称理疗,是指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通过人体 8是指肌肉张力不变但长度改变,产生关节活动的肌肉收缩,可分为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 是指肌肉长度不变,张力改变,不产生关节活动,也称静态收缩。 二、填空题: 1、残疾可分为残损、___残疾_____和___残障_____三个水平。 2、现代医学是由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___康复医学________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3、言语障碍是指组成言语的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方面的功能,单独或两个以上共同受损 4、康复治疗内容丰富,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康复心理疗法、康复工程及中国传统疗法等。 5、一个完整的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 5、长期制动及卧床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包括体液重新分布、心功能减退、 静脉血栓形成和体位性低血压。 6、临床常用肌力评定方法有两种,即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试。

7、徒手肌力检查的级别判定依据包括阻力因素、重力因素、视触觉感知。 8、常见的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症。 9、温度觉评定时使用的冷水与温水温度分别是 5—10 、 40—50℃。 10、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松动术、关节牵引术、软组织牵引术。 11、步行周期可分站立相和摆动相两个时相。 12、脊髓损伤可造成损伤水平以下感觉障碍、运动、__自主神经、括约肌功能障碍。 13、脑卒中患者上下楼梯训练原则是上楼时健腿先上,下楼时患腿先下。 14、低频电疗法使用电流频率低于1000Hz ,中频电疗法使用电流频 率1—100KHz ,高频电疗法使用电流频率高于100KHz 。 15、肌力训练应逐步进行,当肌力在二级以下时,一般选择助力主动运 动,当肌力达到三级时,让患肢独立完成全范围关节运动,当肌力达到四级时,按抗阻力原则进行肌力训练。 三、选择题 A1、现代康复护理提倡的护理方式是( ) A、替代护理和自我护理相结合 B、自我护理和护理援助相结合 C、替代护理和护理援助相结合 D、替代护理和护理程序相结合 E、以上都是 E2、康复医学的服务机构包括 ( ) A、康复医学科 B、康复中心 C、中间设施 D、社区康复 E、以上都是E3、康复护理的目标( ) A、维持患者肢体功能 B、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 C、协助患者对功能障碍肢体的训练 D、防范其他并发症的形成 E、以上都是 D4、康复护理的目的( ) A、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B、使患者尽量减少继发性功能障碍 C、提高生存质量 D、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E、以上均是 C5、康复医疗应是( ) A、临床医疗的后遗症处理 B、临床医疗的重复 C、与临床医疗并进,早期介入 D、药物治疗为主 E、以医院为主要服务机构 E6、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 ) A、功能训练 B、全面康复 C、融入社会 D、改善生存质量 E、以上都是E7、康复医学的主要对象是( ) A、病伤者 B、有功能障碍患者 C、疼痛患者 D、老年人 E、以上都是 A8、属于二级预防范畴的是( ) A、早发现 B、提供假肢 C、预防接种 D、就业指导 E、限制烟酒 B9、属于三级预防范畴的是( ) A、早发现 B、提供假肢 C、预防接种 D、早期康复治疗 E、限制烟酒 C10、属于一级预防范畴的是( ) A、早发现 B、提供假肢 C、预防接种 D、就业指导 E、功能训练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脑瘫儿童康复》是三年制高等职业学院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按专业教学计划列入学生考试课程。 据粗略估计,我国儿童脑瘫发病率达 1.5/1000-5/100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发智力低下、视力障碍、癫痫和发育迟缓等,是小儿最常见的、非常复杂严重的脑损伤综合征,治疗和护理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儿童脑瘫护理及康复工作非常必要。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儿童脑瘫康复服务技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儿童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特点,理解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康复的基本理念,了解儿童脑瘫的发病原因与预防; 2.掌握儿童脑瘫功能障碍评定内容和方法; 3.了解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原理; 4.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操作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儿童脑瘫康复训练基本知识;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4.脑瘫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具选用。 难点: 1.脑瘫功能障碍特点;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共2课时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康复概述 第二节医学康复 第三节教育康复 第四节职业康复 第五节社会康复 教学要求: 1.了解康复的含义、康复的领域、康复的层次 2.了解脑瘫儿童康复的意义 3.了解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与社会福利管理工作 4.了解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基本概念 5.了解脑瘫儿童康复体系与模式 教学重点: 1.康复概念 2.全面康复概念 第二章小儿脑瘫概述共2课时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最新整理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讲课教案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或损伤,导 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颇高,是儿童时期一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病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如:TORCH是指可导致先天 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Toxopasma)是弓形虫,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是巨细胞,H(Herpes.Virus)即是单纯疱疹I/II型、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及分型 ?脑瘫的症状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如严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脑瘫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松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 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脑性瘫痪的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 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 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 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 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 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治疗: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 等症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家庭训练计划:治疗师应为患儿及其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该计划重点应放在提 高功能和防止继发残损方面,但是对于特别严重的患儿,易化护理及减轻家庭负担

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案

作业治疗 科目名称 RTP1205 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案 概要 1.掌握作业治疗的定义和目的。 2.了解作业治疗的种类与作用。 3.了解作业治疗的治疗流程及训练方法。 4.了解作业治疗在不同专科中的康复角色。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网络课总时数 节数课程内容理论课操作课/ 辅导课/ 讨论课 2.5 - 2.5 5 1 ●脑性瘫痪的病因及脑瘫的类型 ●作业治疗于脑性瘫痪康复的定 义,目的和基础;作业疗法于脑 性瘫痪康复的历史及发展歴史; ●脑性瘫痪康复的康复评定 ●自理能力(ADL) 的功能评估及训 练方案; 带MBI及FIM测量自理 能力的评审方案 2.5 - 2.5 5 2 脑性瘫痪康复之作业疗法 ●智力障阻评估 ●知觉障阻评估 ●情绪及行为障阻评估 ●学习障阻的评估 ●脑性瘫痪康复的治疗方法 ●实例讨论: 脑性瘫痪康复的处理 方案作业治疗的处方,活动训练 与方法治疗成效检讨 3 脑性瘫痪康复之作业疗法 2.5 - 2.5 5 ●纠正不良姿势,特别是坐姿评估 ●坐位训练 ●姿势训练 ●自理能力的训练 ●实例讨论:坐位和姿势训练的作

业治疗的处方( 穿着训练,进食训 练,梳洗活动训练与方法 2.5 - 2.5 5 4 脑性瘫痪康复之作业疗法 ●单侧瘫 ●双侧瘫 ●四肢瘫 ●单肢瘫 ●实例讨论:按不同障阻程度分类 (轻度、中度及重度) 的脑性瘫痪 康复处理方案 总时数20 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实用瘫痪康复》燕铁斌窦祖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年 2.《作业治疗学(本科康复)》窦祖林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3.《作业治疗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本科康复配教)》窦祖林 主编人民卫生 出版社 2008年 4.《脑性瘫痪患几的家庭康复》张竹清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年 5.《肢体残疾系统康复训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华夏出版社 1998年 6.《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与康复》韩伟成编华夏出版社 1992年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侨科康复室, 电敎中心联合制作;卫生部科技敎育司监制. 小儿脑瘫的康复 [videorecording] : 康复医学. 北京市 :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 社, 2001

脑瘫诊治指南

脑瘫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acquired cerebral palsy),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痉挛性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 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 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 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脑性瘫痪的护理常规

四脑性瘫痪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出生时及生后脑发育早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性瘫痪小儿有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情绪障碍等。 【护理问题/关注点】 1.生长发育迟缓 2.营养失调 3.生活自理能力差 4.有跌倒坠床的危险 5.心理支持 【初始评估】 1.一般情况的评估:见儿童康复科护理常规共同点初始评估。 2.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2.1有无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等运动障碍。 2.2有无智力低下、听力、语言、视力障碍。 2.3有无认知和行为异常以及癫痫等一系列发育异常症状。 【持续评估】 1.见儿童康复科护理常规共同点持续评估。 2.了解患儿有无胚胎早期阶段发育异常如胎位异常、颅内出血,患儿母亲孕前后有无身体内外环境变化、遗传、以及孕期疾病等。 3.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3.1 进食情况、进食姿势、吞咽和咀嚼肌功能。 3.2 患儿肌张力、肌力情况、关节活动度、小儿重要反射。 3.3 言语能力评定、韦氏智力测试、神经心理测验。 4.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自理能力评估。 5.心理评估:家长是否焦虑紧张,患儿是否有恐惧心理。 【入院专项检查】1.血、尿、粪便常规检查,维生素A\D分型血清浓度、血浆氨、微量元素、甲功五项、TORCH-IgM/IgA、生化全项、染色体外周血等血液检验。 2.辅助检查:颅脑CT或颅脑MRI检查、遗传代谢病筛查、脑电图、稳态诱发电位检查,以尽可能做出病因学诊断。 3.专科测评:言语能力评定、韦氏智力测定、神经心理测验、儿童发育量表。 【康复及护理干预措施】 1.见儿童康复病房护理常规共同点康复及护理干预措施第1条。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一、脑瘫的基本概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 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 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 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 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 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伴随表现 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 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7)癫痫:约占40% 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10)牙齿发育不良 11)情绪、行为异常:孩子可能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或孤僻、畏缩,或过分依赖他人,甚至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12)肢体挛缩变形,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 二、脑瘫的分型和特征 (一).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类 1、痉挛型 最常见,约占全部患儿的60-70%,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活动困难、活动范围减小、被动运动时感觉阻力增大,上下肢或头常常处于某种特殊姿势。它可以影响全身或部分肢体,多数能完成坐,部分能行走;容易发生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一、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

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 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运动发育迟缓。 (四)需要与脑性瘫痪鉴别的病种 甲状腺功能低下,染色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病变性病等。

脑性瘫痪及其护理

脑性瘫痪及其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ies)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一、病因:脑性瘫痪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般可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类:①出生前因素:多种因素造成胚胎早期发育异常,胎儿期的感染、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母亲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腹部外伤和接触放射线。②出生时因素:羊水或胎粪吸入、脐带绕颈所致窒息,难产、产钳所致的产伤、颅内出血及缺氧。早产婴儿患本症的多,与其血管脆弱易受损害及并发的窒息或代谢障碍有关。③出生后因素:核黄疸、严重感染及外伤等。有时某一病例可找到确切病因,不少病例病因不明。 出生前即有损害者,常有不同程度脑皮质萎缩及脑皮质发育不全。出生时和出生后损害者则以疤痕、硬化或软化、部分萎缩及脑实质缺损为主。锥体束可出现弥漫性病变。 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有肌张力和姿态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肌张力增高者多呈足尖着地行走,或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膝键反射亢进,可有踝痉挛,巴彬斯基征阳性。患儿常有异常的姿势,如头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线位上,呈现弓状反张、或为四肢痉挛。脑瘫患儿约有2/3合并智能

落后;约半数伴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癌发作或情绪、行为障碍等。 根据临床特点分为:痉挛型(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痉挛型约占2/3,其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双侧瘫、四肢瘫、偏瘫、截瘫、单瘫等);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 典型病例在出生时或婴儿期呈现双侧瘫或偏瘫,继后常有智能缺损和痉挛发作,有时可出现不自主运动或小脑共济失调,病情稳定,非进行性,诊断并不困难。对患儿可行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先天畸形或合并癫痛等。 三、治疗原则:以康复医疗为主,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尤其超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大效果。此外可采用手术解除肌紧张,减轻肢体畸形。有癫病发作者按发作类型给予抗癫痛药物治疗。 四、常见护理诊断: 1.躯体移动障碍:与中枢性瘫痪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躯体不能活动有关。 3.知识缺乏:与智力低下有关。 五、护理措施: 1.日常生活护理指导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正确护理患儿。日常生活活动是人们维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动,如进食、更衣、洗漱、入厕等。脑瘫患儿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更衣时应注意患儿的体位,通常坐着脱衣较为方便。

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的定义:是一种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持续存在的姿势性运动和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 脑性瘫痪的病因:早产、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脑外伤、感染等 脑性瘫痪的合并症: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瘫的分型: 按运动障碍类型及瘫痪部位分为六型: 1、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2、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3、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4、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5、共济失调型(ataxic) 6、混合型(mixed) 注:①由于痉挛型单瘫、三肢瘫十分罕见,不再单独分型,一般归类为偏瘫、四肢瘫;②不随意运动型主要包括:手足徐动(athetoid)、肌张力障碍(dystonic),也可包括舞蹈、舞蹈手足徐动;③由于肌张力低下型主要为其他类型早期表现,因此不单独列该型,小婴儿时表现肌张力低下,1 岁以后逐渐呈现出运动障碍的实际类型;④混合型多为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混合,也可是其他类型混合或多种类型混合;⑤由于临床实用性小,因此不必单列“不可分类型”。 各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基本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上,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该型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该型肌张力可高可低,腱反射正常,锥体外系征阳性。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颈部不稳定,言语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5、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步履蹒跚,方向性差,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站立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醉汉步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运动缓慢、分离运动差。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阳性、腱反射正常 6、混合型:具有两型以上的特点 各类脑瘫的治疗要点: 1、痉挛型:降低肌张力,提高拮抗肌收缩;扩大关节活动度;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学会主动运动;提高平衡能力;诱发随意性、分离性的运动 2、不随意运动型:抑制异常的肌紧张和非对称姿势;通过压迫、负重、抵抗等方法提高肌肉同时收缩能力;进行持续性的中间位的姿势控制;给予适当的刺激,进行感觉的强化教育以提高平衡能力 3、共济失调型:改善患儿的协调及平衡能力

Doc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八部分(无参考文献)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八部分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 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第四节药物治疗 一、A型肉毒毒素 证据 1.缓解下肢痉挛剂量对照研究显示步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有显著的剂量-效应相关性,高剂量比低剂量在站立位或摆动时有更显著的踝关节背屈活动,且效用更持久[2(]1个Ⅰ级证据)。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估结果显示A型肉毒毒素明显提高下肢功能和改善步态[3—4(]1个Ⅰ级证据、1个Ⅱ级证据)。病例对照研究中,接受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12周,应用医师评价量表对患儿步态进行分析,步态改善明显,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倍[3(]1个Ⅰ级证据)。使用A型肉毒毒素与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治疗组的下肢功能较安慰剂组有显著改善[5—7(]3个Ⅰ级证据)。 2.缓解上肢痉挛 研究表明注射A型肉毒毒素短期内能明显改善上肢功能,但对长期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不明显[8—11(]4个Ⅰ级证据)。联合OT则效果更好,能提升肘部及拇指主动伸展,以及降低腕部、肘部的肌张力,但手抓握的功能测试只有轻微提升,捡硬币测试显示手功能无明显改善[12(]1个Ⅱ级证据)。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上肢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OT与单用OT 治疗结果发现,该方法使痉挛得到持续缓解,父母能感知到患儿的明显进步[9(]1个Ⅰ级证据)。回顾性研究表明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严重不良事件很低[13(]1个Ⅰ级证据)。 推荐 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缓解痉挛的治疗技术,缓解下肢痉挛的效果优于缓解上肢痉挛的效果(推荐强度A级)。 二、苯酚、乙醇 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