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_省略_究_基于商贩演化的经济社会学视角_崔占峰

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_省略_究_基于商贩演化的经济社会学视角_崔占峰
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_省略_究_基于商贩演化的经济社会学视角_崔占峰

第6期总第272期

2014年6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No.6Vol.272Jun.2014

收稿日期:2014-0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进城流动商贩问题的本质及其治理体系研究”(13CJY032)作者简介:崔占峰,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

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研究

——

—基于商贩演化的经济社会学视角崔占峰

(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要:现代流动商贩是在古代商贩数次分化中沉淀下来的包容性最强的底层社会群体。

承袭了古代商贩流动谋生的特点,但在“职业”与“身份”、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活动的“集市”与“常市”以及所处的“阶层”和“地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商贩从

一个概念,发展成一个群体,演变成一种现象,甚至转化为一个“问题”。进城流动商贩问题的形

成包括流动性爆发和治理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商贩的治理应以民生为导向,以其城市融入为目标,在政府与市场构成的二维坐标内寻求出路。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三维九元”的立体治理体系。

关键词:现代城市;流动商贩;发展与治理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154(2014)06-0005-09O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Vendors in Citie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ociology of Vendor Evolution

CUI Zhan-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64005,China )

Abstract :Modern vendors are the most inclusive social underclass after several distillations of ancient traders in history.They inherited the migr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vendors to make a liv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occupation ”and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of “time ”and “space ”,the “market ”and “regular market ”and the “class ”and “status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vendor has evolved from a concept into a group ,a kind of phenomenon ,even a “problem ”.Liquidity explosion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m the itinerant trader problem.The governance of itinerant traders should be people's livelihood-oriented ,with its urban integration as the goal and a proper way-out is expected in the two-dimensional coordinates of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composition ,so that a “three dimensions nine aspects ”governance system from macro to micro scope is likely to be formed.

Key words :modern city ;vendors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媒体追逐到一类特殊现象: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了类似湖南城管打死瓜农和沈阳个体商贩刺死城管的事件。无论社会舆论同情被打死的瓜农还是法律天平偏向被刺死的城管,都是社会DOI:10.14134/https://www.360docs.net/doc/128788679.html,33-1336/f.2014.06.008

情绪释放和法律约束的表达。①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实质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引起的关系重塑与利益调整冲突的表现。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个体商贩这一特殊群体上,折射出城市现代商贩的治理困境。商贩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一个群体,演变成一种现象,某种意义上甚至转化为一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②

近几年,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大批农民离乡进城成为农民工,也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离乡进城商贩,他们与城郊失地农民、下岗职工一起形成了现代城市商贩这一新型群体。其中,具有农民身份标签的个体商贩是主体。进城商贩的流动性具有双重性,不仅因为他们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还因为他们在城市内具有流动经营的特点。起初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个体商贩已发展成城市流动市场的一支常规军。在城市化泡沫的发酵过程中,他们发挥着繁荣“市”的重要作用,却处在社会冲突的包围中,尤其在城管与商贩形成的管理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商贩的历史演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社会阶层的梯序和地位,在无数次阶层解构与再结构的过程中保持了顽强的抗逆性。现代商贩不仅难以融入城市,而且由于现代城市的快速扩张,以及城市治理制度的滞后效应,阶层与群体冲突逐渐凸显。

从古至今,商贩都是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在现代依然是游走在城市间的一个重要群体。将城市商贩的治理置于商贩分化与阶层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上考察,或许能在现代商贩发展与现代城市协同发展中寻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而对商贩这一由古及今广泛存在的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商贩问题产生的历史溯源

历史上,小商贩被认为是社会经济中的微弱成分[1]。可溯及的研究文献非常有限。张一农的《中国商业简史》和吴慧的《中国古代商业》为我们从中析出流动商贩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脉络。

(一)古代商贩发展的历史脉络

我国古代商贩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

第一,远古至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商贩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夏朝时就出现了许多包括首领在内的买卖人聚集在邑中形成了市和肆。③远古至西周,买卖人的营生形成业态并发展成为“九职”之一。

第二,东周是古代商贩集中分化的重要时期。由于固定的“市场”逐渐形成,一部分小商贩改为坐市贩卖,流动商贩中分化出坐市商贾,这是商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分化。上层建筑方面,阶层分化的“四民分业”理论开始形成。东周末年,由于频繁的土地买卖,大商贾中进一步分化出买进大量土地的商人地主,有的甚至集商人、地主、高利贷为一身,这是商贩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分化。

第三,秦汉时期,税赋货币化政策逐渐实行,使以换钱缴赋为目的的商贩活动由此活跃[2]35。④汉代还6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

①②③④瓜农进城作为农民的身份虽然没有转变,但其职业发生了不连续的变化:即在一定时空内由个体农民变成了个体商

贩。沈阳个体商贩的主角是下岗职工,从下岗职工到个体商贩,其职业发生了持续性转变。因此瓜农与城管的矛盾本质上和个体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无异。

一是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曾引发了关于城市个体商贩合法化的学术争论)。二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09年7月21日全文公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无固定经营场所的商贩可以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不包括经营场所。

据记载,首领王亥曾亲自带领牛车和仆人去易水流域进行交换。商朝建立后交换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竟能做到取西方之玉石,采南国之铜锡,获东海之鲸贝,来北地之筋角。一方面,奴隶主由于厌恶和鄙视劳动,不愿亲自主持交换活动。另一方面这些交换之人(买卖人)一出去就是好长时间,路上盘算如何“得贝”“朋来”。他们不耕获,不菑畬,成了专门交换的人。

换钱缴赋主要出现在汉代,汉代按人计征算赋、口赋等,农民须多出售产品换钱缴赋。

涌现出许多长途贩运的行商以及活跃在牛马市上的驵侩。①但到了东汉时期,商业经营由日用品买卖转为

奢侈品贸易。这对本钱不多、主要靠“逐什一之利”而谋生的小商贩形成了毁灭性打击。

第四,隋唐是个体商贩活动重新跃盛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形成了日臻完善的市场制度,②这是古代市

场治理的重要表现。尽管对小商贩形成了一种压制,但中唐以后坊市分设的限制却总能被商贩活动所突破,早市和夜市的出现使其在各种规制之外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北方的会场和定期的集市也是小商贩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

第五,南宋至元,坊市分设制度日趋崩溃,由于日用品分散在各处,城市里开始出现大量摊贩和沿街叫卖的货郎,商贩出现了新的分化。到了明清时期,商贩的分化加速,新的经济关系开始形塑。一方面,商贩内部的社会流动加快,部分商贩资本进入生产领域,商业与生产开始结合,新型资本雇佣关系萌芽。掌握大量商业资本的个体商贩转变为产业资本家。大量小商贩实现上述社会流动非常困难。没有资本的小商贩逐渐沉淀,依然靠散四方而谋衣食。反而是破产的资本家、农民和手工业者不断充实着这个群体,使其成为一个包容性最强的底层社会群体。

(二)商贩含义的变化与分化线索

1.商贩含义的变化。由上述对古代商贩演变史的考察可以发现:贩运活动源自社会分工、

劳动过程个体化以及经济剩余的产生。从其产生的历史基础看,一是手工业分工和畜牧业家庭分工,提高了农业产量。二是氏族内部农业氏族和手工业氏族的发展扩大了产品交换,使商贩表现为一种内部交换活动。三是内部交换促进了个体家庭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形成和原始社会的解体,成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币制、税制和市制等构成商品经济的元素发生变化,对个体商贩活动的兴盛产生着周期性影响。由此看,商贩

作为“商业活动”形式的历史早于其“称谓”的出现。商贩最初意指商品贩运和买卖活动,“商贩”的称谓并

未出现,并不具有“贩运之人”的含义。商亡周朝统治后,商遗民为了贴补生计,由利用农事空闲从事贩卖

活动发展为以“跑买卖”为职业。由于经常到周人居住的地方做生意,在周人心中,买卖人就是商族人。以

后商族与非商族之间的界限模糊并最终泯灭,买卖人也不再以商族人为主体,“商人”就成了买卖人的通

[2]8-9。之后,西周的

“九职之一”和东周的“四民分业”将“商贩”的含义进一步拓展为“职业”,形成了延续至今之商贩的基本内涵

。图1我国古代商贩历史分化线索简图2.商贩的分化线索。最早的商贩活动由氏族首领或部落首领

亲自进行,这与所有制的类型直接相关。在以土地为核心的所有制

关系中,土地关系的调整主要反映在商贩构成主体以及活动状态

的变化上。奴隶社会,奴隶主和贵族不直接从事商贩活动,而主要

由商奴完成。西周时期,商业形式采取“工商食官”制度,“食官”之

“商”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封建小领主等构成的官商,被称作“君

子”,二是低贱的从事商业劳动的商奴,私商到战国时期才占主要

地位。商贩活动不仅区分出官商和私商,还由行商中分化出坐贾以

及集商人、地主和高利贷于一身的借贷资本家。大贾和中小商人的

分化日趋明显,平民逐渐成为行商和小商的主体。晚清时期,除了

地区性商贩集合而成的商帮出现,商人中还分化形成特权化商人

或官商,并与土地和高利贷相互结合。民间商业资本则投向生产领

域,或商人充当包买主组织小生产者家内生产;或充当雇主在手工工场内雇工生产,商贩中分化发展出了新兴的工商业者。

我们发现,商贩的分化史尽管存在一定先后顺序,但至封建末期,商人地主、高利贷商人以及官商和新7

第6期崔占峰: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研究①②驵侩是指牲口交易的经纪人。

如商品分三等定价,每旬估价一次,

每年八月商人均须校准度量衡器等。

8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

兴工商业者与原始商贩的距离半径已越来越大,商业活动转向生产经营,并最终发展成为产业资本家或官僚买办资本家。只有那些在行走中谋衣食的小本生意人由于破产农民持续补充最终沉淀下来,成为直至今日依然数量壮观、散四方而求衣食的流动商贩。这一分化线索如图1。

三、现代商贩发展的多重两维交互解构

现代商贩承袭了古代商贩流动谋生的特点,但又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性。

(一)商贩“职业”与“身份”的二元分离

在商贩分化进程中最终沉淀下来的流动小商贩是现代商贩的主要形式,按照流动强弱有别以及流动空间分布差异,可以将现代流动商贩在存在形态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村流动商贩,二是城郊结合部流动商贩,三是城市流动商贩。三者在流动性方面呈现递进关系。流动性强弱、流动半径与收益之间的正相关特征,形成了农村商贩向城市或城郊结合部流动的激励效应。流动半径愈大,流动动力就越强,向城市商贩的分化进程就越快,越容易脱离农业劳动和摆脱农民身份,因而容易在城市形成集中营和游击队。上述流动使进城农民的职业发生了改变,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户籍制度依然存在制度惯性,其户籍身份难以相应转变,造成职业和户籍身份二元分离。从有关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看,由于并不存在对流动商贩取得个体执照的强制性法律规定,进城商贩遂成为现代市场体系中一支非正规流通部队:其户籍身份游离于农村之外,职业身份又游离于城市正规体系之外,被各种矛盾所包围。

(二)商贩发展“时间”与“空间”上的两轴交叠

从时间维度看,商贩并不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孤立片段,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如前述,历史上的商贩起源于农业发展和社会分工。马克思指出“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使他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他们互相成为市场。”[3]农业由游牧经历了游耕和发展到定居农业,生产力的积累成为商贩孕生的物质基础,社会分工促使的手工业生产专业化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则成为贩运活动的催生剂。之后,土地制度变迁始终作为独特的外生变量对商贩分化和沉淀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建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私有,使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获得了重新结合的所有制条件。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存在对任何形式商业活动的排斥属性。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乃至人民公社形成了土地三级所有制度,成为新中国土地集体所有的实现形式,劳动力也被纳入公有范围,从而被理论上“合理”地捆绑在土地上。这种土地制度的缺乏成为农民转变为自由商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家庭承包为主的土地制度,在制度生产力解放完毕后,农业的自然弱质性、工业掠夺农业的工业化路径对劳动力产生了双重排斥作用,劳动力的非农化就业趋势加强。兼业商贩、乡镇企业兼业和零星的进城兼业现象开始出现,90年代之后则进一步发展为大规模跨区域进城民工潮。从时间维度分析,农村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改革对劳动力进行了首次松绑,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深入,是对其实现流动就业的第二次松绑,20世纪初的户籍制度改革是对其流动进城的第三次松绑,这个时间维度的演进是伴随空间进程的演变同步进行的。

商贩空间位移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实现的[4]。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流转由市场牵动转为政策推动,是农村劳动力从兼业商贩转变为专业进城商贩的第四次松绑。商贩的经营活动空间路线逐渐由农村转向城镇。由于人口流动的变化,农村流动商贩的交易对象不断减少,随着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其经营活动的路线也自觉调整到城镇。农业的衰退、城市化发展、农村内生殖民主义以及外来资本的侵入和控制、权利与资本的结盟对土地的蚕食由内到外均推动了这一位移过程[5]。

(三)商贩活动于“集市”和“常市”的两维转换

农村商贩的活动场所集中在村域和邻近村域之间,与供销合作社、小卖铺共同形成了改革初期的主要商业体系。定期定点的“集市”(如子午会、插花集、插花墟、交叉墟和转转场等)是农村流动商贩活动的组

织形式。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定期定点“集市”对邻近村域农民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已渐衰。随着超市下乡和供销社改制,各种新型流通组织形式不断出现,上述“集市”的贸易功能就更加弱化,逐渐被维系血

缘亲情的社会功能所取代。“集市”贸易不再主要承担商品供需实现功能时,上述定期“集市”的间隔就逐

渐缩短甚至消失,“会场”和“集市”就变为“常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一是“常市”已逐渐取代“集市”在农

村中的地位,成为城市化对农村市场形式最明显的影响,常市的发展使农村市场需求由“集中采购”向“分散采购”转变,需求决策的变化将一部分流动商贩从农场市场剥离出来推向城市。二是进城流动商贩也由

分散无序逐渐向定时、定点的“常市”发展,分散于城市间隙中的无序流动逐渐被“时———点”之间的有序

流动所取代,体现出市场力量在商贩流动秩序变化中的规范作用。

(四)现代商贩“阶层”与“地位”的两难困境

唐力行曾按照经济、社会和政治标准对近代商人的分层运用经济史的分析传统进行了研究,将小商小

贩定位于商人阶层的第四等级。①认为在流通领域,小商贩活跃经济、

互通有无的功能极大,因袭的负担最小,因而最具活力。但小商贩中终至起家者,只是少数,这说明近代商贩的社会流动几近封闭。笔者尝试在前文基础上对现代流动商贩的阶层和地位做一分析。

第一,上世纪70年代晚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打开了农民进入非农阶层的通道。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分化出两个特殊群体:进城农民工和进城小商贩。进城流动商贩还未发展成为独立阶层,正处

在由“个体”向“群体”的发展阶段。国家政策和制度体系中难以寻觅到能对其性质进行宏观认定和微观规制的基本原理。在流动商贩是否需要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集中经营,并需要办理工商注册的问题上,政策和

法律方面均存在空洞。因此,现行《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不能约束小商贩。对于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

摊贩,在管理办法方面均由省及以下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差异较大。

第二,查阅当前有关社会分层的研究文献,很难找到流动商贩的阶层位置。陆学艺的社会分层学划分了“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和“农民阶层”。从其对这三类阶层边界的解释看,均不包

含流动商贩。②张翼六大阶层体系中,③也推及不出流动商贩的阶层位置。如将小商贩划入其规定的自雇阶

层,小商贩与同处在这一阶层的个体工商户在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如将其划入农民阶层,经济和社会地位又比农民高。进城经商是农民社会流动的客观表现,把小商贩继续划入农民阶层不合理。

刘欣按分配权力、寻租和市场能力三个维度,结构出一个从高到低的分层框架,④但其以技术和非技术作

为区分变量的逻辑解释,既没有关注小商贩,还忽略了农民。

如果将其置于“自雇阶层”,按其排序,小商贩必然高于技术工人,这会发生现实悖论。综上分析,流动商贩在制度政策体系内的缺位和学界分层学说中的缺席,使现实中的小商贩群体在城市化过程中无所适从。

第三,进城流动商贩的形成来自三种离农合力:农业衰败的推斥力、城市繁荣的吸引力和土地圈占运动的推挤力。进城后,又与城市内部各种来不及调整的制度进行较量和抗争。其中,与一线城管的直接冲突最为明显。作为城市内部的边缘阶层,一方面,外部主导阶层对其存在歧视,另一方面,小商贩自身存在剥

9

第6期崔占峰: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研究①②③④第一等级是官商,第二等级是富商巨贾,第三等级是仅仅拥有资财的人,第四个等级是小商小贩(来自破产的农民)。在流通领域,小商贩活跃经济、互通有无的功能极大。小商小贩中终至起家者,只是少数。第五等级是买办。唐力行认为,商

人的第四个阶层在社会大变动中,由于因袭的负担最小,最具活力。见: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273.个体工商户是指拥有少量私人资本、并投入生产和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主要包括小业主和小雇主以及自我雇佣者、小股民、小股东和出租少量的房屋者。陆学艺先生认为个体工商户是改革以来出

现的阶层,其阶层由体制内无力接纳的人员和被体制内排挤的人员构成。

80年代来源于农民,90年代来源于产业工人和商贸服务业员工。而商贸服务业员工是在商业和服务业中从事非专业、非体力和体力的工作人员(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第三产业中的蓝领受雇者和自雇者)。

公务员及国有企业管理者阶层、民营企业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工人阶层、自雇阶层和农民阶层中。

有技术权力精英、无技术权力精英、国有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经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低级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办事人员、自雇者、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

01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

夺感,并逐步形成弱势身份的自我认同。这两方面由外及内、进一步从主客观方面限制了流动商贩的城市化融合,社会地位难以提高。

四、现代城市流动商贩问题的表象与实质

(一)现代城市流动商贩问题表现为城市治理政策的失衡

与古代相比,流动谋生依然是现代个体商贩的目的。古代流动商贩实现生计的艰难性在于统治者重商和抑商政策的摇摆性以及税制的重负性。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问题主要产生在对城市空间秩序和利益秩序的影响方面,其生计的艰难性在于城市内部治理滞后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的偏差。集中表现为治理政策对流动商贩的制约和由此生产的应激反应。流动商贩的问题演变成流动商贩与城市治理政策的失衡,进一步表现为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对抗。

有学者认为城管与小商贩分别从个人理性出发的占优策略,是导致上述对抗出现的主要原因[6]。也有研究指出流动商贩存在的被剥夺感,逆反的自尊心态、趋利观等思想根源才是根本原因[7]。Anjaria (2006)[8]和Yatmo(2008)[9]从正统的现代性原则出发,认为商贩是城市秩序中的脱轨元素,故将商贩解释为城市空间的失序现象。陈那波和卢施羽[10]在利普斯基街头官僚术语的基础上,将城管定义为一线行政人员,以场域转换中的默契行动解释了场域、制度和个体要素三个变量如何导致城管策略转变和出现不同治理结果的原因。上述研究均以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对抗为研究起点,但以商贩或城管作为单一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侧重于微观个体的主观世界,无论对流动商贩的心理进行剖析,还是对其行为世界进行解释,如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置于更加深刻的时空背景中分析,对流动商贩问题形成的本质恐无法全面把握。

笔者认为:流动商贩问题的形成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商贩的流动性缘何加剧并向城市形成爆发式的单线性运动和集聚路线,二是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对抗如何形成并加剧。郭彩玲虽然指出这是宏观上社会整体没有与经济同步发展的产物,中观上是单一城市化系统的伴生物,微观上则是财富多元化途径稀缺的选择性产物[11]。但这仅仅是对流动商贩问题形成原因第一层次的解释,流动商贩问题的第二层次仍然需要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阐释。

(二)流动商贩问题形成的本质:对流动商贩问题两个层次的综合解释

郭彩玲的观点比较清晰地解释了流动商贩问题形成的第一层次。这里只稍作拓展,宏观角度看,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劳动者社会流动的激励,社会关系、社会分层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也会相应调整。在城乡差距没有缩小到必要界限的前提下,社会流动将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向城市的空间和职业流动。劳动者的进城激励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整体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社会流动渠道单一的产物。从中观上看,我国长期实行工业单边主义和城市化独行政策,使农村内源式发展的基础严重削弱。城乡经济社会跛行发展,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推拉”效应,进城经商成为农村劳动力继进城打工之外的另一途径。从微观层面看,由于积累财富的多元化途径稀缺,而流动商贩具有规模小、进入门槛低、主要依赖本土和家庭资源,劳动密集、习得技艺来自学校系统之外等特点,因此最容易成为进城劳动力的重要选择。

流动商贩问题的第二层次是城管和商贩之间的冲突。从宏观角度看,这是我国二元结构异化的产物。二元结构具有顽固性,尽管粮油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在90年代中后期逐步走进历史,严格的户籍制度也在松动,但城乡之间二元对立的惯性却难以消除。不仅如此,由于市场体制的作用,在城乡二元结构要素瓦解的过程中,大量农民流动进城,将城乡之间的对立携带到城市内部,在城市内部取得了对立形式。城市内部的二元对立与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叠加在一起,使传统静态二元结构异化为动态二元结构,城市内部因此采取了二元分治形式。从中观上看,农民进城经商选择分散流动的形式是私人理性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这种分散性和流动性会带来城市空间秩序的混乱,其繁荣市场的便利性和失序性形成矛盾。由于大量农民进城流动经商,使城市内部的经济关系发生改变,潜在的利益结构面临解构和重新结构的危机。失衡的经济关系需要权力部门进行平衡,失序的城市空间需要纠正,城管与商贩之间的冲突由此而发生。从微观角度

看,进城流动商贩为了实现衣食民生会占道经营,会制造噪音或影响市容,与其它居民的民生诉求发生冲

突,被认为城市公共秩序失序的始作俑者而受歧视、漠视和制度性冷漠强化了其底层群众的心理认同。

作为城市公共福利的圈外人,不能与市民(圈内人)平等共享城市化发展的普遍福利,变成了城市化“夹角”

。对民生权利平等获得的期望采取社会冲突的表达方式时,就会以城管和商贩之间的各种对抗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见图2)

图2进城流动商贩问题形成过程图解

五、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综合治理体系架构研究

(一)商贩问题是边缘性议题,但不应该边缘化治理

自流动商贩问题形成以来,商贩的城市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多数研究强调了其中的政府理性。如

美国学者李斯特曾从“街头官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阐释了城管执法存在的诸多问题。罗伊认为治理商贩

的政策应以秩序为基本目标[12]

。徐兆勇认为通过限定双方理性改进博弈支付矩阵,可以形成双赢合作[13]。王亚新认为商贩的管理取决于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均衡。长远看应建设和完善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社

会保障和服务机制[14]。

韦正富虽把小商贩问题定性为市民需求双重性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体,认为自我管理会由于小商贩的流动性和草根性缺乏可行性[15]。孙志健则认为摊贩是城市次属群体、边缘群体甚至弱

势群体的集合体,被置于城市公共服务的边缘,因此将摊贩问题解释为城市治理的边缘性议题,

提出了城市边缘性治理的命题[16]。城市流动商贩的现实地位已经处在城市边缘,因此在其治理方面,笔者认为不应

再边缘化治理,应作为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得到强调。(二)商贩问题本质是民生问题,应以民生诉求的实现为导向

对流动商贩民生权利的关注是研究治理问题的新径。张康之认为流动商贩问题,其实是一个惠及富人

还是惠顾穷人的利益问题。政府治理行为的伦理指向应维护公众最起码的生存发展权利[17]。金碚先生分

析了民生的经济学本质,指出在收入分配不平等条件下,这些观点对勾股定理解决流动商贩问题的基本导

向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保证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具有更积极的民生意义[18]。

流动商贩问题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笔者曾构建了一个“民生商贩”与“商贩民生”的二元逻辑,指出商贩问题是部门权益、不

同层次的民生权利以及公共利益之间各种对立的外部化[19]

进城流动商贩问题实质是其民生权利、部门权益与公共利益三方博弈的转化形式。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管理陷入经济与道德的二律背反困境;另一方面,流动商贩对民生权利平等获得的期望采取了社会冲突的表达方式。矛盾的解决需要一个具体的释放机制和综合治理体系。对小商贩民生权利的漠视和制度性冷漠应转向底层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和公共福

利的体制[20]。(三)商贩问题源自二元结构的重新结构,应以其城市融入为治理目标

商贩流动谋生的足迹展开了一部底层人民穿梭于市井夹缝中求生存的发展史,

是一部小商贩的“生11第6期崔占峰: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研究

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

“民生史”。流动商贩的治理应在个人生计与国家民生契合、流动商贩的民生权利与政府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打开一个逻辑通道。流动商贩以进城农民为主体,中国城市化的“深度”与“广度”将其不断裹挟其中,也将城乡二元对立携带到城市内部。进城商贩的流动性对传统静态二元结构进行解构的同时,又重新结构出一个动态的现代二元结构。叠加的二元体制增加了谋生的艰难性。因此流动商贩的治理必须消除二元体制的叠加性,打破城市内部的二元分治,使进城流动商贩获得城市融入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图3流动商贩治理的“三维九元”框架

(四)商贩治理应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立体治理体系

按照上述逻辑,流动商贩治理的实质就是协调民生权利、部门权

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要解决流动商贩的边缘化问题,通过有效的治

理方式,使其不再游离于城市地理边缘、制度边缘和权利边缘之外。

要协调好城市内不同利益群体民生层次的错位、交叉问题。既要考虑

流动商贩的衣食民生,也要考虑居民的住行民生,不能允许其占道经

营和叫卖喧嚣干扰城市居民的住行秩序。城管代表的是部门权益,维

护公共利益的过程就是权力与民生的对抗过程,在权力规定的边界

内协调流动商贩的民生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需要权力部门

的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

由此看,流动商贩的治理是一个综合问题。宏观上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中观上需要部门制度的约束和法律规范,微观上还需要社区的积极参与以及市民对商贩的包容姿态。需要做好对流动商贩经营活动的时间约定、空间规划和伦理关怀。对流动商贩的治理从逐步形成服务规范系统、社会监督系统到最终走向商贩自治体系的构建目标。这种立体治理体系,笔者称之为“三维九元”治理结构(见图3)。

(五)商贩治理问题不纯粹是政府问题,最终应在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中寻求出路

商贩问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循环形成过程。大规模的农民进城经商是改革开放后市场因素向农村渗透的结果。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了农民进城的流动性。这表现为一个市场现象,并表现为一个自下而上的运动过程。农民进城后遇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治理问题,这表现为一个政府问题。政府要解决进城农民流动经商的失序问题,需要权力部门将其行为限定在维护城市秩序的合理界限内。但城市管理权力的构建和巩固有时会滋生扩张机制,使管理的权限突破应有的边界。超越边界的权力如果滥用,就会形成利益冲突,表现为政府治理失灵,并产生负外部性。流动商贩问题的治理形式上是化解城市管理的囚徒困境,本质上却是协调进城劳动力民生权利、部门权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根本上是消除城市化夹角和消除二元结构的顽固性。单纯依靠政府治理,效果不好,流动商贩问题不仅是政府问题,还是一个市场问题,应在政府与市场的二维平面内寻求出路。

据笔者调查,云南昆明的米线摊市场,并不存在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直接冲突,原因是城管和商贩之间

基于某种交易达成了行动默契,城管要求摊贩缴纳一定的“保护费”(民间说法),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城

管会提前关照,摊贩们会自觉收摊。城管和摊贩的矛盾转化为摊贩与管理部门的矛盾,冲突隐性化。此外,

由于多数摊贩缴纳“保护费”而形成了对少数“未缴纳者”的自觉“排斥”,摊贩之间形成了相互监督和内

部自治,形成了一种潜在的自律契约。诚然,城管与米线摊贩之间基于“保护费”的交易并不合理甚至违

法,是一种扭曲的“市场”治理方式,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某种合理的市场“交易”方式,确能达到对流

动商贩行动边界的有效制约。

(六)启动农村内源发展的条件,新型城镇化可以化解流动商贩问题

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异化是形成流动商贩问题的直接原因。我国畸形的工业化和短腿的城镇化实践,不

仅没有打破二元结构,还使农村失去了内源式发展的基础,

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害。启动农村内源式发展的条件,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经营收入,增加农民财富积累的途径,将农村优质劳

21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

动力资源留在农村,就能分流进城劳动力的数量,阻止农村的持续衰败。通过户籍制度、

城市福利制度等市场化改革,建立平等的公共服务共享制度,使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小商贩真正融入城市,可以逐步改变进城流动商贩的弱势地位和边缘群体的心理认同,消除他们对城市管理制度的抵触情绪。只有把自己也当做城市主人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对城市秩序的扭曲也是自身福利的损失,维护美丽城市的秩序才会转变为自觉行动。将农村和城市两元协调发展起来,二元结构的对立性才会消除,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实现了,流动商贩的问题也解决了。

参考文献:

[1]孔经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商贩[

J ].经济纵横,1986(1):34-36.[2]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8.[4]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1-52.[5]崔占峰.进城流动商贩问题的根源、本质与治理反思[

J ].管理世界,2013(10):176-177.[6]徐兆勇,

戴昀.城市管理中的合作博弈研究———城管部门与无证商贩之间的冲突解决[J ].城市发展研究,2010(9):4-6.[7]河北省张家口市政研会.城市流动商贩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思考[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0):35-37.[8]ANJARIA J S.Street Hawkers and Public Space in Mumbai [J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2006(5):2140-2146.[9]YATMO Y A.Street Vendors as “Out of Place ”Urban Elements [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08,13(3):387-402.[10]陈那波,卢施羽.场域转换中的默契互动———中国“城管”的自由裁量行为及其逻辑[

J ].管理世界,2013(10):62-80.[11]郭彩玲.城市流动商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

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4):78-81.[12]LOWI T J.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2,33(4):298-310.[13]徐兆勇,戴昀.城市管理中的合作博弈研究—

——城管部门与无证商贩之间的冲突解决[J ].城市发展研究,2010(9):4-6.[14]王亚新.公共选择视角下的城市流动商贩管理[

J ].当代经济管理,2009,31(8):77-80.[15]韦正富.探析我国城市管理中的流动商贩治理问题[

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13(5):146-148.[16]孙志建.城市政府的

“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2012,5(3):30-58.[17]张康之.论

“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J ].东南学术,2005(1):49-55.[18]金碚.论民生的经济学性质[

J ].中国工业经济,2011(1):5-14.[19]崔占峰.民生经济论纲—

——兼论农民问题是民生经济的根本问题[J ].经济问题,2012(8):24-28.[20]崔占峰.“民生商贩”

与“商贩民生”———二元逻辑下的商贩问题[J ].理论探索,2013(6):64-68.(责任编辑郑英龙)3

1第6期崔占峰:我国现代城市流动商贩的发展与治理研究

现代城市发展精编

现代城市发展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致力宜业宜居共建现代城市 2009-08-31 09:25:00 来源: (泉州) 本报讯(记者林绿波)经过半年多精心筹备,28日,泉州召开城市与城镇工作会议,市领导徐钢、李建国、傅圆圆、林荣取、黄少萍、朱淑芳、骆国清、杨益民、魏坚、黄源水、许昆贞、吴共湖等出席会议。 今年2月以来,市委市政府成立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城市与城镇工作展开深入细致调研,起草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和政策文件,推进了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这为开好会议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全市上下正积极抢抓海西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奋力开启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新征程。城市作为发展大工业的支撑,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理应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市委书记徐钢指出,建设现代城市,至少要在提升城市集聚功能、改革城市和城镇管理体制及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统筹城乡发展四方面下功夫,努力使城市整体的发展和竞争力达到所处时代的先进水平。

城市与城镇工作,千头万绪。徐钢强调,我们要按照省委提出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扎实做好城市与城镇工作,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丰富城市发展内涵。在规划上,要着眼于现代化泉州的更高要求,精心描绘城市发展蓝图,按照“统一步调、统一规划、拼图作业”的要求,抓好总体规划报批、环湾城市规划和市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在建设上,要突出“一湾一环”重点,大力提升现代城市的层级水平。坚持交通先行,通过构建“环状+辐射”的交通网络来构筑大城市的框架;培育城市新区,通过加快城市片区、园区建设来增强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快新农村和新市镇建设,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拓宽投融资渠道,着力构建城市建设的融资大平台。在管理上,要牢固树立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以“重心下移”作为城市和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逐步建立起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扎实开展“数字城市”试点工作,加快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着力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内涵上,要进一步增强现代城市意识,大力优化人文环境。注重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培育市民的文明意识;注重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要善于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明显区别。现代城市在性质、功能、基础设施、用地结构、市域结构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1.城市功能专业化与服务业化 近代城市的主要启动力量是工业化。“工业革命结束了牧歌和田园诗的时代,那种中世纪城市以其恬静、幽深、典雅著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由喧器、繁忙、紧张和污染所代替”(陈敏之。1985)。一大批工业和商业发达的专业化城市兴起。汽车城、钢铁城、纺织城相继形成。伦敦、纽约等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进入现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在功能上的特点是服务业发达。从1960年年到1981年服务业在东京经济中的比重由。54.8%上升到72%。纽约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80%。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①加工工业趋向自动化、高科技化、高附加产值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工量减少,对金融、信息、技术、流通的依赖度增加;②闲暇时间增加,对生活服务的要求增加,旅游业、疗养保健业、饮食业等行业繁荣。 2.基础设施现代化与环境优美化 现代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很广。对现代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通”字,包括人流畅通,物流畅通,信息交流畅通,金融流动畅通。香港是新兴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香港启德机场进出旅客1300万人次,接近当年大陆全部民用航空业的旅客1400万人次。香港有电话270万户,相当大陆电话户数四分之三。1992年香港海运集装箱吞吐量达800万只,居世界首位。香港银行资产总额达4000亿美元,资金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没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城市。 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环境质量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差距,环境质量是非常瞩目的。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成荫,鸟语花香,像座公园。伦敦和华盛顿平均每人有绿地25平方米和46平方米。波恩

关于流动商贩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案

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的治理现状和对策分析 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流动商贩作为城市化的伴生之物,占道经营也绝不是个别城市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治理中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为迎世博百日测评压力过大、政府职能定位错误、治理者对摊贩的认识有偏差、城管部门执法的法律依据不足、城管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和执法手段单一化以及城管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为缺少监督。本调查通过对商贩占道等一些问题的调查,解决城管与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减少商贩占道问题,为城市环境美化做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且流动性大的摊位。因此,流动摊贩被认为是脱离政府行政管制,逃脱税收责任,是食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问题源,因此其经营活动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1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流动商贩数量也在迅速扩大着,漫步大街小巷,不时有流动商贩的身影出现在眼前。由于流动摊贩为无证经营,并且占道经营阻碍交通,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众所周知,流动摊贩多为农民、下岗工人或者一些非就业弱势群体,他们要么学历偏低,要么身无一技之长,要么毫无资本,面对高额的办证、评估费用,他们于是选择了无证流动经营这条路。据调查,无证商贩中75%是非常住人口,他们居无定所、流动频繁、成分复杂;25%是无其他经济来源收入的城镇困难家庭和失业人员。2为了逃避各种赋税,降低经营成本,谋取最大利润,扩大生存空间,他们多在街头就地设摊,流动经营。而且,他们的流动适应性较强,不仅能巧妙灵活躲避城管,还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变换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流动商贩问题虽然棘手,但是目前在国内已经出现旅客很多有效的管理机制,成功的规范了占道经营问题。例如,在武汉地区,无证商贩可以获取“社区执照”。武汉硚口区工商局李斌曾介绍,给无证经营的个体户发社区服务证,是该局建立社区经营备案管理机制的一种探索。3社区建立备案中心,将无证商贩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流动商贩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流动商贩”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动商贩,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的方式,流动商贩的数量与日俱增。他们对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方便市民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流动商贩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以及政府管理过程中的政策性缺失,导致流动商贩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市场秩序等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基于流动商贩存在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政府对流动商贩的管理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流动商贩作为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对其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的成绩。对流动商贩的研究,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城市流动商贩的社会背景、存在原因、以及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理论知识,通过综合考量,得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流动商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流动商贩治理对策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与深化,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自由经济的需求性与适应性也更加明显。中国现行不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与人们的商品交易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流动商贩存在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与流动商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城市管理者与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流动商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处于社会低端人群的消费需求,更是一部分人谋生的重要手段,流动商贩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只有承认和尊重流动商贩存在的合理性,才是有效治理流动商贩之基石,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冲突,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流动商贩存在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一、流动商贩存在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是流动摊贩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流动商贩是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从事这种无固定的商品交易。在对100名流动商贩的了解中,我们发现,57个商贩属于外来务工人员,28个本地农民,15个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其中,93%的部分属于无工作人员,只有7人是工作之余的第二份职业。由于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因此成为低收入家庭和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外来人员等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第一选择。而且由于流动摊贩的适应市场的能力强、经营内容调整快又不承担办证费、税收、店面承租费或摊位费等等各项

关于城市流动摊贩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流动摊贩问题的思考 摘要:无论在繁华闹市,还是乡村小镇,他们总是遍布大街小巷,他们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但是却过着东躲西藏,与城管玩着“猫鼠游戏”的日子。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流动摊贩,俗称“走鬼”。或许我们也曾经光顾过小贩,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上的一种补充,但“走鬼”的存在合情合理,却不合法。近年来,众多城市中城管暴力执法,摊贩打击报复的冲突事件屡有发生,造成死伤惨案不计其数,促使流动摊贩问题日趋严峻,其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合法化市场秩序管制效率与公平 “走鬼”一词,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释义。从工商部门,城管执法人员的角度,他们就是“老鼠”,需狠抓严打;从下岗、失业人士的眼中,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从一般老百姓来讲,有人认为他们脏乱差,有人认为他们物美价廉,更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流动摊贩市场十分庞大,就广州市而言,大大小小的走鬼档就有数万之众,从业者更是不计其数。尽管城管多次对其清查,走鬼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在严厉打击下再度死灰复燃。而部分地方又出现城管与摊贩的暴力冲突现象,一方面城管暴力执法,另一方面摊贩打击报复,造成冲突矛盾升级,民间惨剧屡屡发生。 2006年8月11日下午,海淀城管大队海淀分队副分队长李志强和同事在中关村科贸电子商城北侧路边执法时,依法扣押了在那里违法卖烤肠的崔英杰的三轮车。当执法人员将崔英杰的三轮车抬上执法车,崔英杰手持小刀将刀刺入李志强的颈部,崔英杰随后逃走。2007年4月10日上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宣判,该院以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志强成为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成立8年以来,首名因公殉职的执法人员,随后李志强被北京市委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1年5月21日下午,深圳罗湖区桃园路小贩与城管冲突,事后双方在雨中僵持了两个小时,一名在围观人群中声援小贩的市民则被警方传唤到派出所。这天,34岁的李勇在桃园路附近摆卖水果而遭遇罗湖区笋岗街道执法队清理乱摆卖的专项检查。但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称其不接受劝导致双方造成冲突。此间小贩李勇多处受伤,其妻子揪住城管不放,李勇还用拳头击碎执法车玻璃,最后李勇一家被办案人员带走。 类似的冲突案例远不止这些,这充分说明了其问题的严重性。造成暴力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城管力度加强,大大打击了从事摊贩者的利益,致使其采取打击报复的过激行为。二是城管人员并非公安,不拥有强制执法权,遭受暴力抵抗时没有防卫装备。因此,流动摊贩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吧。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部分 第十章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42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开放的商埠达24处,在客观上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 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园囿的建筑历史。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椅披工程。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体系中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断地延续。由于本时期新疆、东北农业的开展,大量内地人口的迁徙,以及甘肃、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民族间、地域间的本土建筑交流。 本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在通商口岸,一些租界和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这些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散布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他们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地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现

在转型的初始步伐,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迫使中国接触了机器进口的禁令,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就地设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清政府在190年和1906年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些政治改革带动了新式衙署、新式学堂等官办新式建筑的需要。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显著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买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并在这个发展基础上,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间,达到了近代建筑活动的繁盛期。三、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的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治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全国实行了战时经济统制。一部分沿海城市的工业向内地迁移,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内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张自安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张自安 发表时间:2018-08-29T09:13:01.220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4期作者:张自安[导读]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从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山东省菏泽市建设工程勘察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从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规划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规划;弊端;规划理念;创新与发展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得到最佳城市布局和空间规划。通过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居民营造更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建设。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创新角度谈谈城市规划的改进和发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当前城市规划的弊端 (1)首先,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力,珍贵古遗迹遭到破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上遗留下来各种珍贵的古建筑和遗迹,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古迹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从大炼钢、文化大革命,再到今天的旧城区改造,都使一些珍贵遗迹遭受了毁灭性的危害。 (2)其次,环境保护不当,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另外,对于城市下水道的规划不当,使得大的污水流入河道,严重的污染了生态环境。 (3)再次,区域规划不协调,没有做到地方统筹。一些城市规划的管理人员由于自身观念的限制,在规划的过程中仅从自身城市布局出发,并没有结合周边城镇的发展情况制定一个协调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4)最后,个人意见导致的城市规划混乱。这里的个人意见主要指的是市政领导,由于私人原因对于城市规划进行干预,严重的影响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有序的进行。另外,据统计,我国600多个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违法建筑的现象,一些开发商和市政领导进行不法交易,对土地擅自开发利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与发展 2.1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生态保护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营造更加舒适的城市环境。目前,在我国城市规划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管理者提出了“区域绿地”的概念,其主要宗旨实现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并突出本地的人文特色,利用城市和乡村景观的结合来营造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城市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也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2.2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城市基本建设还是旧城区改造工程,都逐渐扩大了规模,提升了速度。作为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积极地创新思路,拓宽视野,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外的优秀城市规划经验,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拓宽旧城改造中的保护范围,宁可牺牲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多保护一些有价值的、有特色的老建筑、老街区,不能留遗憾。城市规划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并得到合理修缮,成为城市秉承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城市规划部门应从规划入手,制订法规,健全机制,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3提倡节能,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面积小、密度大,节能是其维持高效率的首要条件,而建筑节能是其中的焦点。城市规划建筑应当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极力避免“光污染”的产生,努力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和大气气象学的原理进行空气净化,达到环保的要求。通过充分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进行保温隔热、节能防污,达到高新科技和传统材料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创造一个高效、以人为本的具有强烈城市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城市生态节能更新项目可以选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及燃气补能系统、辐射吊顶技术、内遮阳节能系统、绿色材料及保温体系、屋顶花园、节能照明系统、智能控制即时展示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十大绿色节能技术。还可以利用最新智能灯光控制和设计节约照明用电。紧凑型节能荧光灯、高光效荧光灯、高强度气流放电灯等都将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码控制技术利用光线模拟出不同时段自然界的光环境,设计不同区域的灯光效果。 2.4注重公众参与,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城市规划虽然是有关市政部门的管辖范围,但是可以积极的采纳各方建议,吸收各方优势,如可以用招标的形式征询专业咨询机构及学术机构参与课题的研究及开发规划。政府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机构,为其规划及政策的制订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通过论坛、讲座、展览等多种渠道,使政府与市民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规划结果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官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界市民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团体进行规划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协商等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业内对该问题的关注,以上仅为笔者拙见,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城市流动商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

2011年第34期 总第148期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ABCWuhan Train ing Co llege No. 4 Ju.l 2011 Seria lNo. 148 城市流动商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 郭彩玲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 经济改革进行了三十多个年头, 在社会经济高速增长, 国家逐渐 由计划经济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局面下, 由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以及人们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等原因, 致使 在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譬如寻租、国有资产流失、流动商贩管理不善等等。流动商贩作为目 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目前大多学者提倡政府应该由禁止改为有条件的限制, 即 禁改限 , 或者 从城管治理出发, 主张城管改变治理模式来解决由流动商贩带来的冲突等问题。笔者认为流动商贩 不仅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性的问题, 而是一个具有历史性以及体制性的综合性问题。要解决现实存在 的由城市流动商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我们的重心不是禁改限或城管执法, 而应该从根本原因入手, 把思路放在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关键词] 流动商贩; 规范; 原因; 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03.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4817( 2011) 04- 0078- 04 流动商贩是指未经工商登记注册, 无固定的经营场 所, 利用路边空地、广场等公共空间从事小规模商业经营 者。[ 1] 作为以自然人个人或家庭从事此业的流动商贩的 主体资格, 从私法角度看是属于无照经营, 因为根据我国 各级政府法规政策的规定, 未经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 的流动商贩处于事实上的违法地位。另一方面, 路边空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浅谈当今社会环境下现代城市空间生活方式发展趋势

浅谈当今社会环境下现代城市空间生活方式发展趋 势 资源提供: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通过对当代休闲生活、体验生活、学习生活、数字化生活、绿色生活和个性化生活等空间方式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经济社会转型、文化转向和技术革新等与生活空间方式之间复杂密切的相互关系,这些可供当代人选择、组织和营造生活空间借鉴。 [关键词]生活方式;生活空间;休闲 生活空间方式是指一切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领域,可将其定义为容纳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发生或进行的场所的总和,其实质是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类型及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总投影。城市生活空间方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发展趋势直接受制于生活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一个时代的生活空间方式总是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因而必然是极其多样化地存在、发展和更新着。 1。休闲生活空间方式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日趋减少,休闲时间不断增加。与之相随的是休闲生活空间方式的建构,这不仅意味着生活空间将围绕休闲进行组织,而且还意味着休闲空

间在生活空间组分中地位的提升,它直接反映在生活空间休闲化和休闲空间增大这两个方面。在生活空间休闲化中,最突出的是住宅空间的休闲化。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为人们回归家庭创造了条件,看电视、上网、唱歌跳舞、养鱼种花等成了人们生活中主要的消遣、娱乐活动。除了住宅空间的休闲化,商业空间也出现了休闲化趋向,多样化、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和装饰设施使商场充满了休闲的特征和色彩。在信息时代,电脑与网络不仅是工作的工具,也是娱乐的工具,这必将导致工作与休闲、学习与休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工作、学习中休闲与在休闲中工作、学习可能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在休闲化空间发展方面,社会休闲化导致了剧院、茶馆、酒店、咖啡厅以及公园等休闲娱乐空间大量涌现,一方面引起游览娱乐用地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还引起了区域与城市空间、景观布局结构的重组和再造。如西方国家城市的郊区化显然与人们生活追求休闲化有关。 2。体验生活空间方式 人与空间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占有和使用,二是欣赏和体验。前者满足人们生存、生活必需品的物质与实用要求,后者满足人们审美和精神需要。进入信息时代后,生存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体验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生活空间方式也随之从强调实用安全的生存生活空间方式转向注重审美和精神感受的体验生活

论城市流动摊贩存在的利弊与治理

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 论城市流动摊贩存在的 利弊与治理 流动摊贩在城市随处可见:不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居民小区,甚至是大学校园里面,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流动商贩已经成为社会一个巨大的群体,对他们的管理不仅关系到流动商贩自身的生存生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有人说流动摊贩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也有人说流动摊贩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与品位。基于不同的认识,各地城市管理部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存在不同的做法,有些地方对流动摊贩予以放开,而有些地方则严厉取缔。正是因为城市流动摊贩自身的矛盾特性,使执法部门面对他们不知所措,单纯的一味取缔或者鼓励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只有对流动摊贩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从民生的根本出发,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合理的做法才是治本之策。 一、城市流动摊贩正面作用分析 第一,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丰富城市人民的生活,为城市增添色彩。流动摊贩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代繁华街市的形成有流动摊贩的贡献,百姓生活起居的方便也离不开流动商贩的作用。在现代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强,我们也越来越享受生活,按道理来说,似乎和流动商贩该说再见了,但事实上,我们却对流动商贩产生了依赖,人们无法想象在到处都井然有序、寂静无声的街道上、小区中生活的情景,没有流动摊贩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无味和可怕。流动摊贩由于其供应商品种类丰富、价格低廉、经营方式便捷,不仅为我们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方便,而且使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了另一个更直接的传承渠道,人们通过流动摊贩可以了解一些民间的饮食文化、各类工艺文化,使一些未被大雅之堂收录的文化在这里获得延续。这便为城市人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第二,城市流动摊贩的存在增加了就业,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在我国从事城市摊贩经营的主要是下岗工人、进城农民工、离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闲散人员。他们自谋职业、自力更生减轻了政府安置就业的压力,据估计全国约有流动摊贩有上千万个,这一庞大的人员数量如果不自谋生路,政府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提供上千万个岗位,其难度可想而知。其中有部分人因经营有方,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一个摊贩可以养活几个人甚至整个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摊贩减少了我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他们依靠自己的辛劳既服务了城市居民又使自身得以生存,抛弃等靠要的思想,降低了因为贫困而仇视社会甚至采取其他违法手段破坏获取财富的人员数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流动摊贩对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 首先,流动摊贩难以管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卫生无法保障,造成秩序混乱。这一点是流动摊贩存在的最严重问题,也是社会呼吁取缔流动摊贩的最主要原因。现在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还没有实行流动摊贩登记管理制度,对他们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流动摊贩因具有显著的流动性而得名,经营者常常是推着三轮车或着挑着担子在某些区域走动,经营区域和时间具有不固定性,常见的景象是执法人员一到,流动商贩立即推车挑担跑人,这样一种管理方式肯定无法对他们的产品质量起到有效的监管。流动摊贩往往本薄利小,所售商品质量差,出了问题购买者退货无门。经营食品类的摊贩,一般缺乏相应的卫生资质,食品卫生质量令人堪忧。而且许多摊贩在出售商品时缺斤少量、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 其次,流动摊贩的无序经营,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街道拥堵,破坏城市环境。流动摊贩多设在交通路口或者居民区、学校周围,他们的叫卖声、经营产生的 孙 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山西太原 030006 【文章摘要】 流动摊贩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城 市,他们的存在对社会起着正负两方 面的作用,在丰富和方便群众生活的 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交通、卫生等问 题。现阶段城管部门对流动摊贩的管 理缺乏人性化,亟需改正,树立民本 思想治理流动摊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 必然要求。 【关键词】 流动摊贩;依法治理;民生 噪音影响到附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的油烟污染、随处乱倒的垃圾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卫生死角,引起居民的不满。还有些摊贩素质低下,强买强卖,为了抢占地盘经营者之间打架斗殴,不服从城管的管理,确实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三、现阶段城市流动摊贩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改正建议 当前,大部分地方城管部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缺乏民本思想,执法方式粗暴。我国大多数城市管理部门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取缔的方式,面对流动摊贩城管做的最多的是没收流动摊贩经营的物品,对他们进行罚款,引起民怨载道。流动摊贩以暴力抗法,和管理人员发生争斗的事件屡见报端,有损城管人员的形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执法部门缺乏正确的执法思想,把流动摊贩置于管理的对立面,未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他们缺乏对流动摊贩存在合理性的认识,仅仅采取强硬手段治理不符合基本的管理理念。在我们提倡以民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执法部门必须端正工作态度,认清定位,履行好职责。 《行政处罚法》是城管集中行使城市管理处罚权的法律依据,依据该法,在管理过程中对违法经营者可以采取没收非法所得、非法财物,对有些情况可以责令停产停业、暂扣营业执照。依据该法律,城管只能对流动摊贩的非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进行没收,而我们看到的执法情景却常常是城管人员不管摊贩经营的为何物,只要发现他们在非允许经营区内经营即强制没收,很显然违背法律规定,流动摊贩的商品不能和非法所得、非法财物画等号。因此,执法部门对流动摊贩一收了之缺乏法律依据。 我国亟需规范对流动摊贩的治理,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流动摊贩的存在,上海在浦东新区蓝村路设立“试点马路”、郑州等地设立夜市专营区,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摊贩带给城市的问题,使流动摊贩对城市发挥最大的有利作用,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坚持民本思想治理流动摊贩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巍青.城管应为商贩服务而不是 敌对[N].南都周刊, 2007,05,14. 2、张国平.城市流动摊贩管理难的成 因与治理对策[J].江苏商论.2008.3. 3、李瑾.国内外摊贩经济管理研究综 述(上)[J].上海市容,2007,(1). 现代商业MODERN B USINESS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