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37.《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明刊本《唐诗画谱》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38.《和张朴射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水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诗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

本诗又题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原诗共为五言绝句六首。这是其中第三首。

五绝由于“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诗人回旋余地较小,向称难作。卢纶《塞下曲》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品读这一首《塞下曲》,可以深味卢诗的“陡发惊采,焕尔触目。”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

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

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

“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39.《咏绣障》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你瞧,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象“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是不可能在这首诗中找到的。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咏绣障》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40.《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犹言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诗歌鉴赏选择题13424

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0~11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 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11. 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 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C. 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 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曲江对酒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 ②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苑外江头坐不归”,“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 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12.对作品的写作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七律的韵脚是“归”“微”“飞”“违”“衣”。 B.颔联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写出诗人久坐江头,空闲无聊,因而才这样留意于花落鸟飞的心绪。 C.颈联诗人正话反说,表面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

古诗鉴赏选择题(含答案)

古诗鉴赏水平测试 1.《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2、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 A.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目妙妙兮愁予洞庭波兮木叶下 B.荒忽兮远望朝驰余马兮江皋 C.岸土赤而壁立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 D.罔薜荔兮为帷合百草兮实庭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4.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5.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 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 称之“易安体”。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6.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 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 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 意愿。 7.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貌岸然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末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 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 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用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 感情绪。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 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 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成名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 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 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 效刘备而出世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 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末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浪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0.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 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 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 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1.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 的湖光山色别出心栽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 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 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起俗,使人读后油然生 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1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帝京若为峰头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