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具有教师所希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我从事教学工作及担任班主任这几年来,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不能过于坦率直言,应慎言开导;对性格暴躁者,可以进行冷处理,以柔克刚等。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期间曾多次运用这种方式,预期的教育效果都较理想。

运用说理教育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道理,从而产生相应行为。可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让学生乐意接受和真正理解需要他们懂得的道理并不容易。因此,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说理方式。把要学生明白的道理讲清楚,用生动

的表述及真挚的情意,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

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我曾接手过一个班,开始时班级迟到现象严重。我担任班主任之后,向他们提出了“按时起床不许迟到”的要求,并亲自把关。早读上课铃响,我就站到教室门口,对迟到的学生记名批评。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已全部消除迟到现象,后来在我经常提醒、督促、检查下,我们班再没有人迟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道德情境,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又越来越好,相应地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独立性和意志力差是普遍现象。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经受艰苦和挫折磨练情境,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作业难度,以逐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要激发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会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我邻居有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有一次她妈妈带她去看电影,要进去时发现妈妈没给她买票,她怎么也不肯进去,很认真地对

妈妈说:“老师说了,看电影要买票,妈妈不给我买票是不对的,我没有票进去看电影的话,我也是不对的。”结果,她妈妈给她买了票,她才肯进去。可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培养他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对比,并指导他们做好经常自我监督、检查和总结,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以上简浅地论述了几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在教育工作中,单一的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它们必须相互补充、配合,以指导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实现教育目的。而且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总结好的经验,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转载至《贵港市教育信息网》作者:黄晶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