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小学数学是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新教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一、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在概念教与学中,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建立和运用两个环节上,突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例如:教“时、分、秒”知识时,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理解不透,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快速模拟三针的运动过程,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圆柱体积的教学,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圆柱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这里底面圆周长的“曲”变“直”的过程难于理解,运用课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底面积和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使直观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抽象的心理转化。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别——分比——概括——演绎——归纳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的信息学习环境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能使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应用题除了用文字呈现以外,在生活中更多地呈现在具体的事情中。如:谈话的形式、故事、表格、活动场景、童话和图画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其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过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灵活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向”“相背”运动的应用

题时,两个运动物体和运动速度、路程的关系通过形象化的动态演示,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

4、在模拟数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学生在复习体积的知识时,受空间想象力的影响,遇到复杂的形体组合或求切割后形体的表面积时,学生有思维障碍。如果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制作有趣的学习课件,让学生反复进行实验,对形体进行拼摆或切割,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就能顺利找到计算的方法,这种用趣味数学实验研究数学,既形象又生动,使学生获得与知识相联系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应学会利用多媒体模拟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巩固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学习方式,培养研究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求学生会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发现探究知识,创造运用知识。主要学习方式有:1、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2、在数字化情境中自主发现学习。3、利用网络等通讯工具进行讨论式的学习。4、利用信息加工工具或创造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由于计算机储量大,运行速度快和反馈迅速特点,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个别化学习的优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起点,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学、好胜等特点,尽量将学习课件设计得生动有趣,培养学生得动手实践能力。“声、形、色、动”并茂,具有互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思维。

2、引导探究,自由发展策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交互性非常强,超链接等特点,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去获得知识。例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①提供有充分思维材料和人机交互的实验环境,学生根据转化或拼摆

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各种三角形,尝试把三角形转换或拼摆成学过的图形;②建立图形间的有机联系,利用计算机的可视化和模拟技术对抽象的数学公式的形成过程进行剖析;③进行公式推导,迅速准确解决分析、推导过程中的繁琐的计算;④关于公式的不同层次带有情境的练习。

3、动态演示,同步引导策略。

教学中知识的结论很重要,但知识的形成更重要。对于知识形成的关键处,学习课件要有动态图像演示,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顺利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4、及时反馈,适时调控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变换信息,调控载体的传输方式,与学生建立各种形式的反馈渠道,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能运用,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改方案的落实,我们将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入地进行数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将如虎添翼,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改革,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 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 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 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 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 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 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 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 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 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 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 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 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 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 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 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凤来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后,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将会改变,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逐步引起重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任务驱动式;信息素养;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1.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在社会踏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是人脑的延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教与学的方法、目标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让学生的头脑成为创造的火炉而不是装答案的容器,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信息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中,而是装进电脑里,学生只需要学会查询信息的技能。因此,传统的灌输方式,其意义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引起重视。 2.学科教师亟待提高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百分之六十的新工作都离不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而这一比例越来越高,随着技术日益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们也需要学习全新的生活技能,以编制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任何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计算机教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实际意义。 3.信息技术将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影响,不是简单地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如果我们基于传统模式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只能强化传统教学,使传统教学更加传统,达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1。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1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祝智庭

技术支持课堂导入

技术支持课堂导入 在研修活动中有这一活动“技术支持课堂导入”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在教学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讲课导入的好,可以激发学生深刻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技巧。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技巧还有很多,如成语导入、笑话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怎样运用,全靠教师灵敏掌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我经常运用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媒体导入。运用信息技术导入给我们的课堂增加了色彩。 一、故事引入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运用课件演示动画配有故事内容来导入新课的,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事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能力,对新知探究的愿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设情境导入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我利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情境创设不仅在课堂问题设置,授课过程有价值,在导入新课时不可缺少。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 三、借助媒体导入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详尽、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教师应在新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的新方法,以期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育人的水平。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技巧,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7334913.html,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作者:陈彩军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在开展,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也日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如何与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本文就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下面,我来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融合运用。 一、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引入一个新概念,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4]。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

技术支持课堂导入

技术支持课堂导入-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技术支持课堂导入 在研修活动中有这一活动“技术支持课堂导入”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在教学教学实践我发现,教师讲课导入的好,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技巧。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技巧还有很多,如成语导入、笑话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媒体导入等等。怎样运用,全靠教师灵活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我经常运用创设情境导入、借助媒体导入。运用信息技术导入给我们的课堂增加了色彩。 一、故事引入 我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运用课件演示动画配有故事内容来导入新课的,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事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能力,对新知探究的愿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课件播) 是呀!小蝴蝶为什么说他和树叶蜻蜓他们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人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像这样左右或上下两边都完全一样通过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了,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课件演示重合现) 二、创设情境导入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我利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情境创设不仅在课堂问题设置,授课过程有价值,在导入新课时不可缺少。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具体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表演节目吗然后把课前准备好的“相遇节目”课件给学生看。同时,叫两名同学站教室两端相对而行,此时让学生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相遇后问“现在出现什么情况他们走的路程是多少”通过看表演,自然对同时,相向,相遇几个概念有了初步了解,而后进入新课。 三、借助媒体导入 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法。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小学数学是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新教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一、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在概念教与学中,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建立和运用两个环节上,突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例如:教“时、分、秒”知识时,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理解不透,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快速模拟三针的运动过程,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圆柱体积的教学,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圆柱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这里底面圆周长的“曲”变“直”的过程难于理解,运用课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底面积和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使直观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抽象的心理转化。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别——分比——概括——演绎——归纳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的信息学习环境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能使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应用题除了用文字呈现以外,在生活中更多地呈现在具体的事情中。如:谈话的形式、故事、表格、活动场景、童话和图画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其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过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灵活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向”“相背”运动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地教学设计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感、焦虑感,还能让他

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镇柳各庄中学柳会国信息技术不仅引起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也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操作?下面,本人结合对中学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强凋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

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把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同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工具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就象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而且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整合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融会贯通,要把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手段”的作用和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二、基于以上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根据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最大化的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 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

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4-04-02T14:46:03.8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路素阁[导读]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三中学路素阁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1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有限,持久性差,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电教媒体具有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以及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欣赏美轮美奂的景色,学生大胆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2 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信息技术的融入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实验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而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对一些几何量(包括动态图形的几何量)进行及时的度量和计算,于是许多图形的几何性质、某些条件对图形性质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了。 例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数中y 随x 变化的规律时,可以演示几何画板课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k 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像的位置,给出图像上任意一点测量出此点的坐标,拖动此点变换它的位置。 观察此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展示了“形”与“数”的转化。 3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 4 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 上网查阅资料,让课堂跨越时空界限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比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材中呈现的数据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都能查阅到(可以直接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总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课文精彩的语言。 4、培养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的习惯和方法。积累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的方法。 5、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重、难点 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记叙的感情色彩。 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对三味书屋这部分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本课是作者回忆童年的玩耍和学习的故事,应该能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复习时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使用PPT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杂文集:《二心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 觅食mì 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 鼎沸dǐng 珊瑚shān 锡箔bó倜傥tì 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人类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世界化的时代,而信息技术正在编织一个覆盖世界的教育网络,一场静悄悄的、意义长远的教育改革正在席卷全世界。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而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应用”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促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替代经验、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展示事物的结构与运动,引导动手操作设计,强化自主反馈调节,激发创造与探索等方面,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大的方便。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 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方面有了兴趣,就能主动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探索学习中,从而有效地使用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二年级教学中“求

比一个数多几”和“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对比课时,我先通过大屏幕把课前用POWER POINT制作好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展示给学生: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有艳丽的鲜花、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都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出示,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接着说明森林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小熊做了29道,小象做了15道。学生既明确了要求,又被森林运动会上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深深的吸引住了。在这个情境中我提出问题:小熊比小象多做几道题?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结果。我又问小象比熊少做几道题?很快也得出了结果。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两题发现:虽然问题不一样,但计算方法和结果却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题有中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综合思考找出两题中的联系并协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结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找出一种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简单方法,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得还写写画画,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提练总结出两题实际上都是已知甲、乙两个数,求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也就是差。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如下的结构图: 甲数 乙数多的部分差 少的部分 并用幻灯片的形式分步出示,形成上面的结构图,以直观的对比加深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不再强调技术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课程为主的整合能力。这里主要分析一些重点要素,按照系统观点,这个问题必然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等层面。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设计整合技术的教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面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能力之一。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因此教师要能够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即要能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呈现情境,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直观情境、虚拟情境、思维情境、合作情境、创作情境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及潜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挑战,将现实、情境和心理要素融合在一起,进而投入到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活动,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扬学生的首创精神,即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即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

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反馈,即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参与,因此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成为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知识特征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能娴熟地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扫描和打印等方法获取信息。教师要能对获取的信息按学科教学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分析、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这里面就存在着判断什么资源好、什么资源有效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这种选择与决策能力,像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尤为重要。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甄别、选择资源来支持教与学的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学是教师促进学习者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调控,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者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都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教师在集体中要对每个个体进行调控,许多时候对个体的调控要借助于媒体和相关技术。 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教师要向学习者及时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