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

12.《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12.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习题】

选择题: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错

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析】C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成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成边生活的怨恨之情。【解析】D没有怨恨之情,而是“功业难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宋)

【习题】

选择题:

1、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B.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C.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D.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解析】C.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应以“魏尚”自比。

2、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解析】D、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3、下列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C、“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是绝对没有的,是苏东坡想都不不敢想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除非是对别的王朝。稍微对封建王朝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选错的。好意提醒一下: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差一丢丢就废了。

4.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C.“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解析】D词人以魏尚自比。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解析】B、“八百里”指牛。

2、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D.“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B、“八百里”是指牛。

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解析】D、引用的典故有“八百里分麾下炙”和“马作的卢飞快”。其余不是。“八百里分麾下炙”:在晋朝,王顗有头犍牛,比一般的牛都要来得大,王顗十分喜欢这头牛,给他取名“八百里驳”,意思是像五色神牛一样健壮的牛,有次和王济比射箭输了,王济把牛心挖出来烤了吃.作者借用了这个典故说明军中分与的牛很珍贵,何其奢豪。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引用“的卢”马的典故,从侧面衬托出了战斗的激烈,人物的英勇无畏。

4、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气势磅礴,情境雄健,语言壮丽,体现了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B.词人从实、虚两方面来表达报国情怀,起笔“醉里挑灯看剑”通过虚写表达忧国之情。

C.上片和下片的最后一句分别描写了理想和现实中的词人自身,雄壮与悲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带给人心灵上的震颤。

D.词人善于化用典故入词,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骑马人的勇猛。

【解析】B是“实写”。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C )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解析】C《满江红》是词牌名。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解析】C 运用了类比手法。

3、下列对《满江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写京城的气候特点。前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既有冲破家庭牢笼的兴奋,也有寓居客栈的愁苦。

B.“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写国家和个人的处境。前句化用“四面楚歌”这个典故,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后句表达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

C.下片前四句,运用“身”与“心”、“列”与“烈”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词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凸显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D.全词以抒情为主,在抒发悲情的同时,显露出刚烈女性特有的英雄气质。上片和下片之间,语意贯通,而下片表现出来的情感愈加悲愤和壮烈。

【解析】B “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的是词人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B项中“后句表达对在浙江时那段贵妇人生活的留恋”赏析有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知识点总结归纳

23《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 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后世称:诸葛武侯。代表作《诸葛亮集》,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2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这篇表文,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3《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退敌、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设八阵图、三气周瑜 4.摘录诸葛亮的名言: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涉及《出师表》有关古诗文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6.有关成语: A.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B.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C.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D.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 E.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F.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邀请别人// G.计日而待:指计算日子等待,意思为期不远//还有感激涕零、斟酌损益、不知所云等。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二、三行对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开创,创立。而,表转折。崩殂,帝王之死。疲弊,疲惫凋敝。诚,确实。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 先帝开创的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

12词四首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

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二、简答题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部编九下语文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参考答案: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23课 诗词曲五首

课时作业(二十三) [23诗词曲五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松柏冢.()累累 (2)狐裘.()不暖锦衾.()薄 (3)山河破碎风飘絮.() (4)兔从狗窦.()入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B.瀚海阑干 ..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 C.干戈 ..寥落四周星(代指战争) D.坐断 ..东南战未休(坚持) 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语句描写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将黄河拟人化,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让读者耳边不禁回响起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该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巧妙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处境和心情,可谓史上之绝唱!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借古讽今,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4.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刻画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表达其悲痛之情的句子是:,。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喻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成为咏雪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句子是:?。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坚贞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6)《过零丁洋》中的“,”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势衰微,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5.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2)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结束语。(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诗,不少于50字)

部编版九下第23课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带答案

23.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习题】 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5.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八十”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1新人教版

12 词四首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其散文鲜明刚健。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 《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练习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

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

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 一.课内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二.课外拓展训练 3.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4.古诗阅读 遣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 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三、自主探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同步习题(含答案)

12.词四首 A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秋瑾.()胸襟.()人不寐.()右擎.苍() 锦帽貂裘.()鬓.微霜()苦将侬.()麾.下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4)强派作蛾眉 ..() (5)五十弦翻.塞外声()(6)马作.的卢飞快() 3.默写。 (1)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 (8)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4.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借咏物表达边塞异常荒凉孤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中书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为国建立功绩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通过场面描写渲染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豪壮的声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想象驰骋疆场时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自己人生最高理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满江红》中秋瑾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10)秋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不由得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浩叹!

人教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析】B 无心理描写。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

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近景描写。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解析】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解析】D 不是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 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参考答案: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最新整理)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 “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 简答题: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答: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难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持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灯;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极,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原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习题】 简答题: 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山路盘旋,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出师表》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出师表》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古诗文诵读,首先是读准字音。下列句中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B.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C.征蓬(pén)出汉塞(sè),归雁入胡天。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2. 比较下列画线词在文言文和日常用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天姿国色 B.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歌可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D.臣不胜受恩感激引人入胜 3.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4. 对下列句子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苟富贵,无相忘。”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情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C.“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批判了帝王将相世代相袭的谬论,反映了农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的气概。 5. 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