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

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
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

浅论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摘要:1914.6到1918.11,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规模的重大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帝国主义同盟(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地区霸权,进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以协约国的获胜而告结束。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的中国虽未正面参战,但仍派出大量华工作后勤帮援。为讨论分赃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问题,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意欲借此机会收回德国抢占的后转手日本的山东权力,然事与愿违。本文将浅论巴黎和会始末关于中国的山东问题。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山东问题五四运动

一、会议背景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条”宣言中说道,这将是一次公开的、和平的大会,并要组织国际联合会来维护世界公道。在《大公报》1月22日的新闻报道中也提到“欧和议会之宗旨——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会议名义上拟定对德和约、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一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

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团参加会议。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其实,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因为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所以此次会议对于中国来说,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

中国舆论界也一直对于和会表示密切关注。《大公报》1919年1月7日登载的《巴黎和议会之期》谈到:“一月十三日业经公认为英法美意在巴黎外交部举行和议预期讨论会之日期,以便解决条件。巴黎第二次开会时即与敌国及其他协约国之代表商议协约国之条件,最后决定时即于维尔萨勒和议会提出交与敌国和议会之事,现益简单易于解决……”1月8日,大公报刊发《西报论我国应提出之和平条件》指出:“日本现抱有一种信心,以为彼能在欧洲和会推翻中国欲保其领土完全与主权独立之计划与希望,此殆无可疑者。……日本与会允许中国赞助其取消合约之提议,惟日政府以二十一要求所夺取中国之种种让与权则需中国助日本取得列强之承认以为酬报。”

由此可见,在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之前,中国社会已经对于与会各国及自身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及时的关注,其实也悄悄地为日后的中国社会努力争取赢得自己的权益而爆发五四运动埋下了伏笔。

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山东青岛问题的关注从巴黎和会召开前便已未雨绸缪。当谈到胶州问题时,梁启超郑重指出:“我们自对德宣战后,与德条约已遭废弃,日本在山东继承权利之说法,自是已无根据。”

但无疑,在会议的开头,帝国主义列强们都打着和平的旗号,而我们也被这样的光环所蒙蔽。在1919年1月22日的《大公报》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可见当时的中国当局,对于当时的帝国主义是抱有强烈幻想的。而广大中国人民在舆论的引导下,也纷纷表示出支持顾维钧率团前往巴黎,作为战胜国从战败国德国手中,取回对山东的主权,并且对此充满信心。一直到2月7日的大公报上,我们都仍能看到巴黎和会被亲切地成为“世界和平大会”。总的来说,这时的巴黎和会还是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在中国社会来讲,群众与官方的立场也是比较一致的。

但是,由于各大国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

的会议,这就为英﹑美﹑法等国操纵会议大大提供了方便。

二、会议讨论山东问题经过

1月27日,当五大国在讨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处置问题时,日本突然提出要承袭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坚决主张不把山东问题划入讨论议题,意图由日本独占原德国的权益。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十人会”便临时通知中国代表前来陈述意见。

1919年1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中国直接收回青岛的长篇申请,全面论述了中国收回青岛主权的正义要求。然而大会迟迟不作决定。这使得国民普遍对中国能够收回山东主权表示担忧,由当时的著名报刊《大公报》刊载的漫画和时评可见一斑。

从2月15日到5月5日的大公报漫画中几乎均能看出民众对失去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的担忧和对外交代表团的疑虑。 2月15日,该报发表第一篇有关新闻漫画,题为《国外情形势将如此》。在画上,“欧洲和平大会”专使的口中封着日本旗,暗示中国外交代表团必然被日本收买。次日漫画题为《亲善目的》,描绘外国代表在交换青岛的情景。4月1日的漫画题为《善吞》,一个日本人装束的魔术师口中吞入铁路,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4月24日的漫画是《已成幻境》,寓意日本交还青岛无望。5月2日的时评指出,意大利国务总理奥兰多因与威尔逊产生了争执而离开和会,引起了和会的波动。可见,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利益的途中,渐渐暴露了其丑恶本质。国内对于巴黎和会中青岛的处置已经对我国立场不再坚定,在担忧了

太久之后,国家实力的低微弱小已经导致国民对国家未来方向的徘徊。

4月29日,美、英、法三国作出决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及胶州湾的所有权利让与日本,在天下华人同声抗议的高潮中,北京政府屈于日本压力竟于5月31日及6月9日先后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陆征祥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4月30日,在没有经过中国代表同意的情况下,巴黎和会最高机构对山东问题做出最后裁决,承认了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即《凡尔赛和约》的第156、157、158条)。至于日本须将山东权益交还中国的问题,日方只肯做口头承诺而反对在和约中明文规定,因此这三个条款对中国是极其不利的。这样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的侵略用《凡尔赛和约》合法化。

中方代表在得知这一最后裁决后,在5月4日向和会提出了强烈抗议:“三国会议为了维持和会不至破裂,竟然以中国为殉葬品。中国的命运因为渐入国联的缘故,反而要成为国联的利益交换品。这种不信不义之处置,实在万难承认!山东为京津咽喉,山东不保,北京亦不可保,形势十分危岌。”

三、和会对青岛问题的处理引起五四运动的爆发

在和会召开的过程中,当局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大

公报》于1919年4月28日报道说:“青岛问题有关各国共同管理之说传来本埠,一般人士引为国辱,人心大受刺激。而当局赞同之,因其有利于维持东洋永久之和平。”此时舆论的主调是抗议西方列强,抨击政府当局。

1919年5月2日,梁启超于《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说:“青岛者,中国领土也。中国人不能有是,而德人有之。中国不能攻是,而日人攻之,我国四万万之众,果何暇为德人攻之而为日人贺也?为德人悲,胶州湾之处分,实为世界问题,眈眈环视者,岂为日本?中国所自为者,唯当和平之时,努力以图保持自己之权利耳。”梁启超等人的言论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观点,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和当局的软弱,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经过数月的酝酿,国内抗议浪潮终于在5月4日爆发,这是长期国内外矛盾累积的结果。这场运动由学潮进而发展为全国性罢工罢市,从北京到上海、四川,都发起抵制日货风潮,并要求政府惩办国贼,要求外交得胜。

此时,舆论也完全倒向群众一方。5月6日,《大公报》“北京特约通信”栏目发表《学界争青岛风潮之昨闻》,是对“五四运动”的首篇报道,对运动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日的漫画《努力瓜分》,画上五头牛在抢一只鸟,寓意主宰巴黎和会的五大国在觊觎青岛,表达了国人对西方列强的不满。16日刊出漫画《坚不退让》反

映民众坚决不放弃青岛主权的决心。24日刊出《手腕外向,坐失断送》,画中人左手将“矿山”,右手将“铁路”送与外人,而一只穿西装者的手拿“鲁岛”(即青岛)来换,这是抨击当局对国家利益的出卖。25日刊出的《闭门拒客,胡贪误国》画着驻外使馆,狐面人身的外交官在数外币,这幅漫画与胡政之从巴黎发来的通讯《外交人物之写真》相互呼应。 6月,随着抗议行动向全国波及,漫画也趋向密集,几乎每日都有刊登。

而在全国民众抗议下,当局不得不表明态度。《大公报》6月25日发表《政府致巴黎专使电》,文中说,根据国内山东代表及人民之要求,政府发电报给巴黎专使,要力争山东问题。可见,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很大程度是由于国内民众的愤怒和反抗。

迫于人民压力,北京政府被迫于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10日,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7月3日,《大公报》发表外电报道,中国代表团终未签字。次日,总编辑胡政之也发来巴黎专电,说我国代表团“只得不签字”。至此为止,可以看做是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之一,也可以看出最后的结果是当局对人民作出妥协的群众议员的初步胜利。至此,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四.巴黎和会前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看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列强的欺压,我们必然会想,中国为什么会在列强面前受到如此欺压呢?哲学上说,意识影响行动,中国社会在外国人眼中的印象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对华政策,

那么中国在外国人眼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1919年《大公报》上的报道,以及一些外国主流报纸上的报道,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字眼:贫穷,战乱,饥荒,疾病,甚至中国人的大脖子病成了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代名词。弱国无外交,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列强对我们的欺压。据一月份的《大公报》披露:列强亦将向中国要求若干以为报也今中国可以博得列强诚意与注重者第一在飞出厘金,第二在严剿土匪和种种恶势事,而中国又常先谋国内之和平中国而不安静者试实其代表能在欧洲告成大功。他们完全将中国视为可以随意谋取利益的场所。而中国在他们眼中,同样是一个遍布“土匪与种种恶事”的国家,平定匪患,并不是真正维护中国社会安宁,而是更好牟取自身利益!社会混乱,更多的是由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黑暗,当时段祺瑞控制下的中国政府,对外献媚,对内镇压,控制舆论,全国上下无不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一个黑暗无能政府控制下的匪祸灾祸横行的混乱社会。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如此羸弱,那么中国人呢?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对中国人的性格感到悲哀。外国人更是不屑一顾。梁启超于《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说:“青岛者,中国领土也。中国人不能有是,而德人有之。中国不能攻是,而日人攻之,我国四万万之众,果何暇为德人攻之而为日人贺也?为德人悲,胶州湾之处分,实为世界问题,眈眈环视者,岂为日本?中国所自为者,唯当和平之时,努力以图保持自己之权利耳。”这句话令人激动

的是国家尚有人具备主权意识,但更令人悲哀的是国人对于侵略者的冷漠与麻木,对于自己国家的漠不关心。这样的国民,在外国人眼里,如何保全自己的领土?1月20日的大公报披露出的日德盟约,最终也给了那些为日人贺德人悲的人一个大大的讽刺。我们现在反思外国人的如此嚣张从何而来,不难看出,来自于我们国人自己悲哀的性格。不仅这样,在当时《泰晤士报》的一份报道里,把中国人描述成:矮小,懦弱,面无表情的亚洲人。这样的人民,难免不会引来外族的入侵。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的不公待遇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国民民族性的丧失,国家意识淡薄,诸如此类,无疑为外族入侵提供了便利。

四、结语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的这句话道出了山东地位之重;“即令日本有驱逐山东德国势力之功,中国断不能以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战争之种子”,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日本对中国山东的意图无疑是狼子野心,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对中国人民的挑战,对中华民族的示威。

古老的《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狼在河的上游,责备下游的羊把水搅浑了,羊说,他在下游喝水,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狼又说:“但是你去年骂了我爸爸。”羊回答说,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

狼于是对羊说:“即使你善于辩解,我还是要吃了你。”这段寓言就是对旧中国外交的最好注脚。

今人回看那段已随风远逝的历史,不免为就中国的屈辱外交感到深切悲哀。“弱国无外交”,这是个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要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续发展,除了强大,别无他途。常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一段血泪史,满是伤痕,不堪回首。悲哀,是后来人赋予那个时代独有的情感名词。但除了悲哀,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历史那样的演进,我们无权去责备。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力。

参考:《大公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及《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 2、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分赃性 3、通过两次会议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和侵犯,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学习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在教材上标出并记住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参加国,《凡尔赛和约》及《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总结归纳出两次会议分别是如何侵犯中国主权的。 3、结合两次会议的召开,能概括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过程及影响。 二、合作探究 1、既操纵巴黎和会,又在华盛顿会议起主要作用的帝国主义国家是是谁? 2、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事件?为什么说《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了方便? 3、你怎么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赃性的? 三、拓展延伸 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任人宰割,华盛顿会议参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实质上却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对此你有何感想? 四、巩固训练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有() ①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②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 ③均有损中国的主权 ④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条约是《》而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的条约是《》,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新秩序是 。 3、材料一: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和约,规定德国的殖民地……瓜分……。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回答:(1)材料一中的和约是什么和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署?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1918年八月,德国代表被带到法国元帅福旭的办公室。福旭接见他们时非常的傲慢无礼。对德国代表主动伸过来的手,装作没看见,问他们:“来这里干什么?” 他心里很清楚,德国代表团是来求和的,他故意讽刺德国代表说:“协约国方面很乐意打下去。”德国代表无奈,只得承认,无力再战,需要由法方提出停战条件。法国方面开始狮子大张口:条款一、要求德国要在十五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国的占领区撤退,并放弃法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区是矿场区,以前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曾被德国夺取。)条款二、德国向协约国方面交出500门重炮和野战炮、30000挺机枪、2000架飞机、6艘主力舰、8艘重型巡洋舰、10艘巡洋舰、300艘潜艇、5000台机车和5000辆完好无埙的汽车。条款三、由协和国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占领国的给养由德国负担。 这些停战协定实际上是限令德国马上投降,福旭强调德国代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出答复。如此苛刻的条款简直是把整个德国逼上绝路。德国代表团无奈,只好把这些条款报往柏林最高统帅部的人,收益代表团继续讨价还价,于是在协和国方面做出了些小让步之后,达成协议。 达成协议以后,协约国的主要成员开始商量对德和约会议。会议地点定在巴黎,名义上是为了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则是战胜国之间的一场分赃盛宴。

1918年1月18日,会议在凡尔赛的镜厅展开,法国在这里召开回忆是有自己的目的——第一:是像个代表国炫耀文明。第二:是为了报复德国。(还是上一次普法战争法国被普鲁士击败,普王在这里加冕,改称德意志国王,然后就在这里缔结条约——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现在法国又要把他们要回来。)参加和会的一共27个国家,但是和会却被5强(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控制,甚至会议的成员国之间都被分为三六九等。(一等是享有整体利益的国家,他们有权出席一切会议;二等是有局部利益的国家,比例是巴西、中国、希腊等多数国家;三等是与德奥等国断交的国家,这些国家只有在讨论问题直接涉及他们时,才能派出代表;最低等,中立国和未独立的国家,只有5强邀请他们时才能出席。其次,各国代表数量也是不平等的。5强各有5名代表,二等国家各有3名代表,三等国家只有2名代表,其他不入流国家,只有1名代表。而且在会议的议事规则方面完全是按照强权政治形式。)最高会议由5强的首脑和外长组成,一切重大问题都由5强决定。(当然了,日本和意大利综合实力与美英法相比,逊色不少,所以被赶出。)5强都是各怀鬼胎的,全都是趁着巴黎和会这个机会想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为了争夺利益,他们之间争吵不休,在台前幕后激烈地争斗着。 和会第一天,法国总统,利用致开幕词的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讽刺德国生于不义,必将死于耻辱。(这话实在是太过分了,我们讲要尊重对手,一个不尊重对手的人,而且还在他失败后,落井下石,对他横加侮辱,难道就不担心,他以后强大起来报复自己?)法国总

浅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

浅论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 摘要:1914.6到1918.11,人类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规模的重大战争,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帝国主义同盟(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地区霸权,进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以协约国的获胜而告结束。作为协约国成员之一的中国虽未正面参战,但仍派出大量华工作后勤帮援。为讨论分赃及重新划分世界版图问题,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意欲借此机会收回德国抢占的后转手日本的山东权力,然事与愿违。本文将浅论巴黎和会始末关于中国的山东问题。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山东问题五四运动 一、会议背景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18日到6月28日,一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十四条”宣言中说道,这将是一次公开的、和平的大会,并要组织国际联合会来维护世界公道。在《大公报》1月22日的新闻报道中也提到“欧和议会之宗旨——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又云和议会之宗旨即世界之和平,吾人应努力从速进行云云”。会议名义上拟定对德和约、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一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

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团参加会议。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其实,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因为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所以此次会议对于中国来说,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 中国舆论界也一直对于和会表示密切关注。《大公报》1919年1月7日登载的《巴黎和议会之期》谈到:“一月十三日业经公认为英法美意在巴黎外交部举行和议预期讨论会之日期,以便解决条件。巴黎第二次开会时即与敌国及其他协约国之代表商议协约国之条件,最后决定时即于维尔萨勒和议会提出交与敌国和议会之事,现益简单易于解决……”1月8日,大公报刊发《西报论我国应提出之和平条件》指出:“日本现抱有一种信心,以为彼能在欧洲和会推翻中国欲保其领土完全与主权独立之计划与希望,此殆无可疑者。……日本与会允许中国赞助其取消合约之提议,惟日政府以二十一要求所夺取中国之种种让与权则需中国助日本取得列强之承认以为酬报。”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一、填空 1.《向导》的首任主编是蔡和森。 2.《中国青年》的首任主编是恽代英。 3.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叫红色中华通讯社。 4.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是胡政之。 5.“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6.外国人在我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7.人类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口头传播。 8.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是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 9.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社于1835 年创建于法国。10.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9月3日创办的《太阳报》。1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2.《国闻报》是严复创办的报纸。 1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先驱》。14.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5.《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是陈独秀。 16.邓小平主编过的军队报纸是《红星》。 1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华日报》。18.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是《费加罗报》。 19.第一张便士报是《纽约太阳报》。 20.雇佣马克思为驻伦敦通讯员的美国报纸是《论坛报》。 二、判断 1.我国最早的民间报纸出现于宋朝。(√) 2.我国汉代就有了邸报。(X ) 3.姚公鹤的《上海新闻史》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史专著。( X ) 4.《大清报律》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5.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日报是《新华日报》。(X )190 6. 清代的新闻法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成熟、最完善的。(√) 7. 明代的邸报从不允许出现批评皇帝的内容,也绝不可能出现。(√)? 8.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是《上海新报》。(√) 9.在刚创办的时候,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报是同一家机构。(√) 10. 16世纪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创世纪”。(X ) 三、名词解释 1.唐进奏院状报 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巴黎和会的背景

一、背景 (一)中国与“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人觉得在欧洲打仗离中国很远,与我关系不大。中国政府遂宣布中立,并照会各国,声明在战争中不参加任何一方。交战国均表示承认中国为独立国。不久,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协约国为拉中国参战,曾许诺“保证中国会取得大国的地位”。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中国宣布参战后并没有派兵到欧洲作战,但曾派遣华工前往法国和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为协约国集团战地效力,并且为协约国家提供了大批粮食等援助。“中国参战后,协约国相继向中国保证,支持中国享有国际大国地位,并于9月8日对中国所提出的参战条件作了答复,同意:一、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俄国只允暂缓一部分),不另加利息,并撤销对德奥的赔款;二、增加5%关税的原则,具体办法另行议定;三、天津周围20里内中国军队可以暂时驻扎,以防范德奥两国侨民的行动。”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42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持续四年零三个月之后,以德奥集团的彻底失败告终。 (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希望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1897年,德国借“教案”事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次年3月6日,被迫与德国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除了赔偿数百万两白银外,条约还规定将青岛及胶州湾租借给德国99年,山东正式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其在中国的权益理应归还中国。而且,中国在一战中对德宣战,是名副其实的战胜国,因此,自然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作为安排战后新秩序的巴黎和会成为中国收回山东的最佳场所。中国朝野许多人士都期望通过巴黎和会废除几十年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战胜国的姿态在和会上一下子改变近八十年来受屈辱的历史。1919年1月,中国派出以外交总长陆徵祥 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 (三)日本力图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14年8月,日本政府以“承担日英同盟的义务”为借口,打着“保卫东亚和平”的幌子,宣布对德作战,并对德国的租借地发动了进攻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日军出其不意在其租借地不远的后方龙口登陆,向青岛推进。这一举动,事先并没有通知中国政府,显然是对中立国领土的侵犯。德国由于在欧洲战场无法分身,在青岛的抵抗只不过是象征性的,仅两天的工夫,战争就结束了。德军投降之后,日军进入并接管了包括青岛在内的整个德国租借地,紧跟着控制了青岛至济南 府的铁路。 随后,1915年1月刚从东京返回的日本公使要求特别会见袁世凯总统,公然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要求的内容共分“五号”,即五部分,其中“第一号”规定: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给他国;准许日本修建自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路的铁路。显然,日本的目的是向山东省进行扩张,同时,还意味着要把战略要冲山东省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为瓜分中国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研究综述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赵雪 200902120222 摘要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北京政府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规定的任务有四项。结果,除了第四点得到较好的解决外,前二项更重要的内容都未能如愿。坦白的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本文就旨在综述一下造成这一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原因及影响 一、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一)、期望过高导致议案过分理想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获悉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起初所有的人都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然而,至巴黎和会召开时,国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思潮与中国代表团的心态不断演变,中国政府与中国代表团对和会上的行动纲领一再进行修改,所提出的议案越来越理想化,要求也在逐次提升,偏离了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其议案的可行性也一再降低。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中国人民上上下下对这次议会期望过高,以致产生幻想。 (二)、中国代表团“联美制日”的失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鉴于美日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美制日”的方针。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收回山东的权益以及其他的一些利益。但是,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国际争端冲突激烈时,强国一旦达成妥协意见,所牺牲的必然是弱国的正当权利。美国是不可能因为中国与日本撕破脸皮的。因此,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美国身上,就已注定了“联美制日”方针的必然失败。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美国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代表团内部缺乏统一认识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提到,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中国代表团的内耗,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团的凝聚力。内耗最初的动因来自代表团内部的名次排位,具体表现为顾维钧、王正廷之间的矛盾,实际是政治见解不同,中国代表团的内耗是国内政治矛盾的产物。

胡政之对“巴黎和会”的报道特点

胡政之对“巴黎和会”的报道特点 本文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5期。最初文稿是2009届新闻班陆瑶同学的课堂作业。4年前她还是大一的学生,那次学生做的作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到图书馆翻阅旧报刊,拿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0多个小组呈交来的论文让我很感动。 陆瑶的作业有2万多字,其中很大部分是胡政之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的所有关于巴黎和会的报道,全是她到图书馆一点点抄下来的。我为这样的精神而感动。当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我跟她说,我指导她修改发表。几经修改,论文蒙《新闻与写作》杂志编辑采用,心里非常感谢!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胡政之先生诞辰120周年,仅以此为作为纪念。 王润泽陆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由于段祺瑞政府力排众议对德宣战,此时中国成为战胜国。1919年初,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召开,国人目力集中于此,希望中国能在世界政治外交中一扫过去受人欺辱的历史,收回战前被德国侵占的山东。在这政要无数、记者云集,更关系到中国前途的会议中,中国却只派出了一名职业记者,就是《大公报》主笔胡政之[1]。在巴黎和会的 3 个月中,胡政之聆听到中国代表顾维均的慷慨陈词,也目睹了西方列强的秘密外交,最终他看到,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之后第一次昂着头,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使青岛没能归属日本。作为第一位出国采访国际会议的记者,他亲临现场,于会场内外积极采访,共向国内发回专电14篇、通讯4篇,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会议系列报道。这些第一手的新闻报道,为中国读者关注“巴黎和会”,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视角”,处在我国国际报道意识尚未开化的时期,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我们对这些报道进行详细的量化分析后,发现有以下特点: 1、中国视角、民族立场: 胡政之对和会的这次系列报道,最突出的成就便在于站在民国的立场上,向公众提供了一个透视国际问题的“中国视角”。“巴黎和会”的本质是一战后对世界霸权的重新分割,在这样的一个风起云涌的国际舞台上,哪些是值得报道的“大事”?胡政之的标准是——攸关中国民族利益的事,在当时就是指“山东问题”,这就是“中国视角”。而这一点,正是当时国际通讯社无法提供给中国的媒体和公众的。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一个对比分析: 以篇为单元,在《大公报》刊载的14篇“巴黎专电”中:只有4月18日和6月10日,没有提及与“山东问题”有关的进展,而是分别介绍了即将对战败国德国做出的处理以及各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键入文字]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有何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 年1 月,英、美、法、日、意等27 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 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 而也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6 人出席了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年轻的中国代 表、著名的外交官顾维均向帝国主义列强据理力争,作了强硬发言,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 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七项条件。 接着,在中国旅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和要求收回大战时被日本乘 机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的陈述书。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 子,对于帝国主义还抱有幻想,期望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由于美、英、法和日本相互勾结,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又奉行对外妥协的卖国政策,帝国主 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无视中国的主权和作为战胜国的权利,竟无理地 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 中国不仅没能收回山东的权利,反被日本帝国主义将它在山东侵略的权益用《凡尔 赛和约》规定了下来。顾维钧不惧日美英法勾结欺侮弱国的淫威,为维护中国山东权 益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怒斥列强,拒签和约。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 面目,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极大地震怒了中国人民,也打破了中国人 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吹响了反帝爱国的战斗号角,“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吼声传遍全国。 6 月3 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以政治大罢工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狠很地教训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学生、 1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PPC)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参加的有英﹑法﹑美﹑日﹑义等二十七国,苏俄未参加。会议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不在乎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发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1)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兰辛、英国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法国里孟梭和毕盛、意大利奥兰多和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 2)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练习题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练习题 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 1、背景:一战使旧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因此战后新的国际秩序需要重建; 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目的:; 3、时间、地点:,; 4、操纵国:; 5、实质:; 6、结果:签订了《》(1919年6月) 《凡尔赛和约》是协约国对国签订的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问题作出了规定,其中条款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实质; 7、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处理: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利转交给,在中国引发了反帝爱国的。 (二)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 3、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成立时间:;总部在;操纵国是,没有参加;1946年4月宣布解散。 4、凡尔赛体系是不稳定的,它隐含着哪些矛盾: 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二、华盛顿体系: (一)华盛顿会议: 1、目的:; 2、时间、地点:,; 3、操纵国:; 4、中心议题:; 5、结果:1922年签订了《》,这个条约使中 国; (二)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共同构成了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了;2、实质: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居主导地位,宰割的分赃会议; 3、华盛顿会议隐藏的矛盾有哪些: 美日矛盾,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给世界带来了暂时的稳定和繁荣; 2、潜伏着战争危机,因为它不仅没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1、《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 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参与制定B.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受到打击 C.中国的主权完整受到尊重 D.体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毛泽东曾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此次 会议上所签署的《九国公约》打破了哪一国家独霸中国的局面(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4、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有()

巴黎和会中条约一览

1.《凡尔赛和约》(又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德国)1.1. 总览 《凡尔赛条约》共分15部分,440条。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16%的煤产地及半数的钢铁工业。 1.2. 疆界的决定 ·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战时,就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 ·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归还在山东的权益给中国;但后来因为二十一条的关系,则转交到日本。这触发了五四运动,拒签《凡尔赛和约》。中国于1919年宣布与德国的战事结束,并于1921年与德国另签和约。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 1.3. 军事上的限制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员额限制在15,000员以下,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并不准拥有潜水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 1.4. 战争责任 ·德国必须承认全部战争责任,承认对协约国平民犯罪。 ·前德皇威廉二世被审判为战争罪首犯。 ·部分德军被审判犯有战争罪,其中一些被判处死刑。 1.5. 战争赔偿 根据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

巴黎和会部分

巴黎和会: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 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分赃的丑剧——巴黎和会。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全权代表70人,五大国(美意日法英)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后改为“四人会议”,即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巴黎和会的对话 美国威尔逊他在山东问题上偏袒日本,牺牲中国利益。所以他说,“把山东给日本吧~” 法国克里蒙梭,竭力要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所以他说,“这个无所谓的嘛~但是有关于欧洲的条款,必须要由我们法国签署!!”“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想在我的家门口和我争,没那么容易!” 英国劳合·乔治,竭力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所以他说,“不不不~这个可不行啊,这个必须由我们大英帝国来参与决策啊!!毕竟我国可是为了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啊!!” 美国威尔逊可不会想参与欧洲的事情,所以他不言。 而另外的两个(法国和英国)就争欧洲的重新规划问题了 一定从他们想代表的利益回答才行!!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吵得不可开交。 “你们法国拿50%,我们英国得30%,怎么样?”“不行,绝对不行!这次大战, 法国损失最大,我们应该得58%。” “太过份了,我们不同意。” “那我们也不同意。”已经78岁的克列孟梭,虽已满头白发,但仍像只野兽般凶猛, 真不愧他的“老虎总理”的外号。而劳合·乔治也百般纠缠,一点儿都不牺牲自己的利益。 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好在英法之间周旋,忙着打圆场:“我们美国一分钱都不要。你们两国都牺牲些,让别的国家也得点好处,法国得56%,英国得28%,这样可以吗?” 克列孟梭厉声喊着:“可以。但法德边界得以莱茵河为界:除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外,德国的萨尔区也归我们!”如果法国得到萨尔区,就意味着他控制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工业区,将来可以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对这点,英国和美国当然不同意。 他们从1月吵到4月,谁也不肯让步。威尔逊和克里孟梭都以退出和会来要挟对方。 三个人经过无数次的争执和讨价还价后,终于有了结果:英国得到了国际联盟所规定的委任统治制度下拥有1000万人口的领土,法国得到750万人口的地区,包括阿尔萨斯、洛林、萨尔(法国只许占有萨尔15年,之后归还德国),日本也得到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而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也得以通过,美国的商品与资本可以进入这些地区,实行机会均沾,大家都有好处分享。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处境 6月28日是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 原因何在呢? 原来,巴黎和约里有三条是关于中国的。即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统统归日本所有。 本来中国当时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曾支援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牺牲了2000多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英美法却做主要送给日本。而卖国求荣的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都准备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一.三条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 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 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 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 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 三.阶段划分 1917 1929 1945 1992 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 苏联的兴衰 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 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 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 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 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 6、苏美争霸50末80末 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 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 1、二月革命: 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 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 3、十月革命: 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措施:(完全正确) 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土地农民私有; 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 (1)、原因: 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北京朝阳区高一上历史目标检测必修答案

北京朝阳区高一上历史目标检测必修答案

————————————————————————————————作者:————————————————————————————————日期:

高一历史目标检测答案政治文明历程 第1课答案: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 2 3 4 5 6 7 8 9 C C A C D A B B C 10.分封主体是同姓亲族,同姓亲族、功臣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获得大量的物资、武装、人口等;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建立起比商代内外服制度联系更加紧密、关系更明确的政治体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统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第2课答案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C D B A B D D A D 10.(1)反映出:宗法分封制日益破坏和削弱。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实力的增长,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2)政治上:建立郡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3) 分封制郡县制 不同点1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的。 不同点2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世 卿世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 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不同点3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 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 的统一。 第3课答案: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 2 3 4 5 6 7 8 9 C D A A B D A B D 11.“收精兵”将装备精练的强大禁军统归中央;“削实权”设通判(直接奏报中央),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由中央统一掌管。作者认为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答案: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B C C C D B D B C 10.(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为便于军事的需要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亲臣、重臣构成;军机处离宫廷很近,便于工作;“承旨、出政”合为一体,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军机处官员跪受笔录;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参考答案: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古代文明的延续; 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高度强化的集权要求对人们思想的控制、特务统治强化、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民众而言是沉重的兵役、徭役。明清时期,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民主思想产生,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5课答案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A A C C D A C C B

通过巴黎和会看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通过巴黎和会看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1918年l1月I1日,协约围和德国在法国的康边森林签订了停战协定,第一冼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正如列宁所指出帝国主义的一十重要特点,是几十大国部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特别是“削弱敌方,摧毁敌方的霸权”。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准备召开缔结和约的会议,以锺进行战后分赃,策划反苏、建立战后帝国主义世界新秩序;同时他们互相勾结,为争夺殖民地进行激烈争夺,巴黎和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1919年1月18日,和会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参加会议的一共有27十国家。如果把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新酉兰、加拿大、南非联帮及印度也算作独立单位,就有32个国家参加。当时苏俄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听候处置。巴黎和会表面上是个“和平会议”,实际上是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是一次反苏反共的会议,又是一次扼杀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英法美三大国各带着自己的方案来参加会议.都想损人利已,被此矛盾重重,激烈地争吵不休,正象列宁所说的“这是一群野兽,他们为此斗来斗去,互相厮咬,他们要决定给谁多一些,于是彼此厮打了五个月。”直到6月,才勉强就和约内容达成协议 ]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明镜大厅正式签订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签字后,战胜国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1919年9月10日,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191 9年11月27日,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和约;1920年6月,与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 1920年8月10日,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战胜国对德国及其盟国所签订的这一系列和约,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即通称的凡尔赛体系。列宁曾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他们把德、奥抢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他们剥夺了这两个国家的全部生活资料,使孩子们挨饿,甚至饿死。这真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其实质,可以通过巴黎和会看出: 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分赃体系,加强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希望借此机会掠夺战败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凡尔赛和约中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浩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萨尔区由国联代管l5年,幕茵河左岸由协约国代管l 年,这样德国领土丧击了1/8,德国的殖民地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如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西南非洲由南非联邦统治,其实委任制度是殖民制度的变种,和约帮助日本取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的租借权。色佛尔条约把叙利亚、黎

巴黎和会上的六位风云人物

巴黎和会上的六位风云人物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缔结和约的分赃会议。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27个,与会的各国代表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各类工作人员1万多人,中国是战胜国,也派出了外交总长陆徵祥、驻美公使顾维钧等5名“全权代表”参加。和会涌现了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奥兰多、牧野、顾维钧等六位风云人物,其中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和威尔逊成了和会的主宰,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 老虎克里孟梭(1841—1929)是法国顽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曾两度出 任总理。他的政治手腕狠毒,发言咄咄逼人,富有煽动性,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和“倒阁圣手”。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50年的从政历史,在 和会上被推举为大会主席,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他竭力主张肢解德国,要求德国偿付巨额赔款。当其它国家提出异议时,他不是拍案反对,就是以退出会场相威胁,使会议多次陷入停顿和僵局。但是法国的实力有限,“老虎”也不得不向自己的盟国作出一些让步。 狐狸劳合·乔治(1863-1945)是英国自由党领袖,第一流的资产阶级 政客,曾任首相。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而荣膺“狐狸”之外号,列宁称他是“愚民部专家”。巴黎和会召开时已有30年从政经验,在和会上任副主席。这位机灵、矮小的威尔士人实在令人难以捉摸,他为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玩弄各种手段,使英国的企图基本得逞。他还伙同法、美、日等国,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百灵鸟威尔逊(1856-1924)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资产阶级理想主义者, 民主党人,曾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小时候他被认为是一个迟钝的初学者,9岁时还不识字,且难于掌握基本算法。但17岁以后通过努力学习,成绩进步很快,18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总统。他本人也因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 鸟”之称。1918年1月,大战即将结束前,他就提出“十四点”和 平原则,俨然以世界领袖自居。他打破美国总统不离开本国的一贯做法,亲自跑到巴黎参加和会。在巴黎和会上,他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讲求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受访人/唐启华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洋政府在一战爆发后就开始筹备巴黎和会 新浪历史:今年是一战一百周年,国人对一战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巴黎和会,在过去的观念中,我们一提到巴黎和会就会想起山东问题,事实上在当时的外交中是先有山东问题才有筹备和会和参战的问题,您能谈谈袁世凯时期的中国对于巴黎和会的筹备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吗? 唐启华: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加和会问题,是因为今年是一战百年,100年前的1914年8月份欧战全面开打,中国是在一百年前的8月6号宣布中立的,日本在8月23号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进攻德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并占领了胶济铁路沿线,对中国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国际法》上中国是中立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执行中立国的义务,未能用武装来阻止日本的借道进攻,所以中国在《国际法》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所以将来要解决山东问题、胶州湾问题、胶济铁路问题,必须要能够参与战后的和会,才有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与和会的问题。 袁世凯政府在这段期间,组织了一个保和会准备会的特别会议,专门来讨论跟山东有关的各式各样的国际法问题,这个会议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开一次,由它的会议记录看,讨论的非常详细,在我的书里面第一章的部分讲了很多保和会筹备会的工作。甚至于在1915年,中国还派了两个人到欧洲去筹备会议,如果和会召开的话可设法直接参加,并联络各国的国际法专家讨论中国如何能够参加和会的问题,一个是刘式训,一个是夏诒霆,所以袁世凯政府时期对和会的筹备可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 新浪历史: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由黎元洪担任总统,段祺瑞担任总理,当时府院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参战存在一定的分歧,你能够从当时的内政和外交层面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巴黎和会

第一课巴黎和会 编写者:张江滨班级姓名 【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列强出席会议的图谋及对其的理解;《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学法指导】 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宰割、瓜分德国殖民地的巴黎和会。巴黎和会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次“分赃”的会议,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合作探究】 巴黎和会的与会国几个?哪些国家被排除在外? 巴黎和会的三巨头是谁?各大国又有自己的什么打算? 在对德问题上,哪些国家有矛盾? 凡尔赛合约有哪些内容?假如你是德国人,你听到合约的内容后,会是什么情绪?为什么? 请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凡尔赛合约的影响 【疑难解析】 如何认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是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 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不及周围小国的水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个经济和军事能力都很强的资本主义强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国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它必然要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自我测试】 1、“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有() 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问的矛盾②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极力削弱德国的主要意图是() A、剥夺德国的殖民地 B、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C、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D、获得德国的大量赔款 3、巴黎和会上,英国与法国、美国矛盾的根源是() A、法美联合抗击英 B、在处置战败国问题上英国有自己的主张 C、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法美外交政策矛盾 D、英国极力维护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 4、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下列各项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①其主要条约导致战败国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②它在处理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