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无锡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无锡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无锡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标准

(征询意见稿)

无锡市规划局

2007年11月

1.总则

1.1 为使无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更切合当前实际,适应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居

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全面提升无锡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

化、规范化,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参照相关标准与指标,按

照以人为本、分级配套、分级落实、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无锡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

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2 标准是无锡市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技术标准,江阴和宜兴市可参照执行。

1.3 标准适用于市(区)级以下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规划设计;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由相关的专项规划确定配置要求。危旧房改造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殊地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应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4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综合考虑用地情况、周边设施条件、行政管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配置标准可作适当调整;新建地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严格执行本标准;,老城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项目依据本标准,各项设施的配置水平可在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

1.5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无锡市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条例。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和分类

2.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2.1.1对应社区的管理体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街道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两级配置,控制规模及对应行政、规划管理应符合附表2-1的规定。

附表2-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规划管理一览表

2.1.2街道社区由交通干道和自然地理边界围合形成,人口规模一般为5万人左右;对应行政管理中街道的管辖和规划管理中控规编制单元的管理。

2.1.3基层社区是由城市支路以上道路或自然地理边界围合形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1.5万人;对应行政管理中居委的管辖和规划管理中街坊的管理。

2.2分类与控制要求

2.2.1按照使用功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

文化体育设施;(4)商业服务设施;(5)金融邮电设施;(6)社区服务设施;(7)市政公用设施;(8)行政管理设施。

2.2.2按照市场配置作用的有效性,分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前者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行政管理、市政公用等设施,这类设施易受市场力侵蚀,需要政府干预,应强制执行;后者包括商业服务、金融邮电设施,本标准不作具体控制,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

2.2.3市政公用设施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配置;标准主要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行政管理五类公共服务设施提出配置要求;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设施宜与社区中心绿地结合布置,标准也同时对社区中心绿地提出配置要求。

3.配置准则

3.1 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以服务半径1000米范围内的约5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其配套项目和规模应符合表3-1的规定。

3.2 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以服务半径500米范围内的1.0~1.5万左右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其配套项目和规模应符合表3-1的规定。

3.3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居住人口达到街道社区级或基层社区级的人口规模时,应按照附表3-1的规定配置;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两级之间时,除按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设施项目外,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3.4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综合设置,其中各单项设施指标均应满足标准的要求。新建地区鼓励同一级别、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设施(如商业服务设施与金融邮电设施、社区服务设施与行政管理管理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与公共绿地等)集中综合设置,功能相对独立或有特殊布局要求的公共设施(如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相邻或独立设置,尽量形成各级公共服务中心;老城区可利用土地和房屋置换,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配置,布局宜尽量集中。

3.5 标准对配建水平主要受服务人口影响的设施项目(教育、体育、养老和社区中心绿地)作千人指标控制;对配建水平主要受运营合理性影响的设施项目(医疗卫生、文化、行政管理)作一般规模控制控制,老城区按最小规模控制。

3.6建设有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基层社区,除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配置外,其他基层社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均应按标准要求配置。

3.7 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集中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除应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配建停车设施外,应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就近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库)。

附表3-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4

共需配置医院床位数4.25张/千人(近期2010),7张/千人(远景) 80-130平方米用地/床

30-50万人综合或专科特色医院1所 200-1000床

3-5万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包括中心和站)30-50床

急救中心(全市1个)

20万人急救分站1个(可与医疗机构合置)专用分站1个(精神病等)

30-50万或每区1个疾控和保健中心新城单独设置

环卫停车2.5辆/万人,150平方米/辆水域保洁船队25km/1艘船队陆上面积1000-1200平方米Q=&xnxq/1000 &:1.13-1.4 n:服务人口 q:0.8-1.8kg/人.日

150t/d 3000平方米

150-450t/d 2500-10000平方米

450t/d 8000平方米

5

6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标准规范-(GB50442-2008)

1 总则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0.4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1.0.5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公共设施用地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2.0.5体育用地sports land use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2.0.6医疗卫生用地medical and sanitary land use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2.0.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nd use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2.0.8社会福利用地social welfare land use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

无锡市城市规划信息

城市规划信息 2011年第8期(总第127期) 无锡市规划局办公室编印2011.9.16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加快提升城乡空间品质提出要求 规划动态 我局完成新一轮控规动态维护工作 太湖新城慢行系统启动区深化设计完成专家论证 太湖新城公共配套设施及商业网点布局研究完成专家论证 无锡锡东新城中央公园城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轨道交通2号线高架站点技术方案通过审批 洛社新镇区控规动态更新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完成论证成果 长广溪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二期规划技术方案设计通过审查 惠山区将规划建设全市最大的赛格电子市场 崇安区组织编制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 蠡园中学改扩建技术方案确定 规划实施 中瑞生态城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即将启动建设 锡山规划分局积极推进市级保障性住房东璟家园建设 锡东新城规划办积极推进宜家购物中心建设

规划经管 我市社区三维GIS应用平台基本建成 滨湖区加快推进蠡湖地区安置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锡山区加大对安置房规范建设经管力度 简讯 简讯二则 特载 《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通过市人大二审《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已顺利完成市级层面审查工作。8月25—2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了第二次审议,通过了该《条例(草案修改稿)》。今年6月底,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我局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委,重点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经管、自有用地上房屋的改建、扩建审批手续、违法建设查处等条文内容做了进一步研究和修改完善,参与了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意见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二审认为,该条例草案稿在一审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改,结构更为规范,内容更为合理、可行,体现了“不冲突、有特色、可操作”的要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委将根据二审意见,对《条例(草案修改稿)》作个别修改后,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综合法规处) 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巡察 7月25日至8月13日,市委党风廉政巡察组对我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执行党的路线、议会、政策、决议、决定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要求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对管辖范围内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及领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

1 总则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 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 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指为孤儿、残疾人、老龄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所设置的学习、 康复、服务、救助等设施的用地。 3 行政办公 3.0.1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4 商业金融 4.0.1 商业金融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各级商业金融中心规划用地指标(hm2) 1.商业金融中心应以人口规模为依据合理配置,市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100万人,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km;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

宜为5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4km;地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1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km。 2.商业金融中心规划用地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但不宜沿城市交通主干路两侧布局。 3.在历史文化保护城区不宜布局新的大型商业金融设施用地。 5 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文化娱乐各类占该设施规划用地比例 公益性的各类文化娱乐设施规划用地比例 6 体育 6.0.1 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表6.0.2

无锡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无锡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标准 (征询意见稿) 无锡市规划局 2007年11月

1.总则 1.1 为使无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更切合当前实际,适应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居 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全面提升无锡的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 化、规范化,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参照相关标准与指标,按 照以人为本、分级配套、分级落实、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无锡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 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2 标准是无锡市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技术标准,江阴和宜兴市可参照执行。 1.3 标准适用于市(区)级以下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规划设计;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由相关的专项规划确定配置要求。危旧房改造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殊地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应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4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综合考虑用地情况、周边设施条件、行政管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配置标准可作适当调整;新建地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严格执行本标准;,老城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项目依据本标准,各项设施的配置水平可在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降低。 1.5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无锡市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条例。 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和分类 2.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2.1.1对应社区的管理体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街道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两级配置,控制规模及对应行政、规划管理应符合附表2-1的规定。 附表2-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规划管理一览表 2.1.2街道社区由交通干道和自然地理边界围合形成,人口规模一般为5万人左右;对应行政管理中街道的管辖和规划管理中控规编制单元的管理。 2.1.3基层社区是由城市支路以上道路或自然地理边界围合形成,人口规模一般为1~1.5万人;对应行政管理中居委的管辖和规划管理中街坊的管理。 2.2分类与控制要求 2.2.1按照使用功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v1.0 可编辑可修改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3)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 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 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 《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

1 总则 【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综合考虑建设规模以及投资、布局方式等,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五级: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无锡市城市防涝规划

无锡市城市防涝规划 前言 无锡是全国防洪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市,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GB50201-94)以及无锡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水利部在办规计[1998]91号文和批复同意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大纲》中明确要求:无锡市中心城区为特别重要城市,其防洪标准应达到200年一遇;另外,由于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加快和治污措施滞后,无锡城区河道水质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为进一步提高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及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特编制《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无锡市区(即中心城区),包括北塘、崇安、南长、郊区、马山、新区等六区,以及原锡山市靠近市区的部分地区。2001年锡山市撤市设区部分不在本次规划范围之内。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一条无锡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无锡市市区(即中心城区)面积517平方公里。目前有建成区面积97.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两侧。市区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东北部为堆积平原区,东北部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大多在3~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境内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北侧有锡澄运河、白屈港、北兴塘河与长江相通,南侧有梁溪河、骂蠡港等与太湖连接,东有九里河、伯渎港流入望虞河。 第二条无锡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受海洋季风影响,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初秋有台风。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2.3mm,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5天,年最大降雨量为1630.7mm (1991年),年最小降雨量为552.9mm(1978年),5~9月份的汛期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60%以上,汛期最大降雨量为1216.1mm(1991年)。 无锡市1952~1999年48年的平均梅雨日约27天,平均梅雨量246.1mm,最大梅雨日56天(1954年,梅雨量410mm),最大梅雨量792.2mm(1991年,梅雨日55天)。 无锡南门水位站1923~1999年的多年平均水位为3.06米,1954年最高水位4.73米(7月28日),1991年最高水位达4.88米(7月2日),为该站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为1.92米(1934年8月26日)。无锡南门警戒水位为3.59米。自八十年代以来,无锡南门超过4米的水位几乎每1~2年就出现一次。 第三条本次防洪规划所称无锡市区即为中心城区,包括崇安、南长、北塘、郊区、新区、马山共6区,共辖乡镇13个,街道29个;1999年末人口111.69万人,人口密度2158人/平方公里。 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138亿元,占全省的11.8%,人均2.63万元,是全省人均值的2.43倍,在全国主要经济城市GDP排名表中列第10位;1999年无锡市区GDP 为377.95亿元,占全市33.2%,人均3.38万元,是全市人均值的1.29倍。

无锡市城市设计的评价研究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 滨,是著名的山水风景旅游城市,拥有江南富饶的土地和古代吴越的悠久历史,京杭古运河从城市中心穿过,天目山脉余峰数座,形成城西惠山森林公园,共同构成了无锡市的卓越自然景观基础。在创国家风景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环境绿化以及风景旅游点的建设有了很大改观。但令人遗憾的是,城市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城市设计的细节,城市详细控规过程中对城市建筑高度、色调、体量等都未作具体的空间规划,导致城市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1 以太湖为核心,古运河与惠山森林公园为两翼的城市景观特色设计 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必然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明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加上现代的艺术设计手法才能够完成。抛弃历史的文脉,而一味以经济作后盾、追求时尚,其结果必然是要失败的。 以及新运河是无锡市三条最为主要的水系,也是城市特色太湖风景区仅限于鼋头渚、蠡园、央视 影视基地等各风景点,太湖只是旅游的摇钱树,而并未能成为市民生活的一个休闲地,未真正融入城市。笔者曾做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有95%的人从未出于非旅游的目的而到湖滨休闲、散步等。其主要原因是湖滨设计开发力度远远落后于市民的要求。湖滨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尤其是供普通市民休闲、娱乐的诸如水边露台、休闲茶室等设施缺乏,交通也不便捷。太湖作为城市景观的核心没有能很好地与城中“二河二山”(新运河、古运河、锡山、惠山)形成连续的景观生态带,尤其是运河与太湖的联系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另外,城市古运河沿岸的历史保护区和绿化结合做得较差。近年来新运河在城市改建过程中,沿运河两侧均留出了50-70米不等的绿化控制带,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见图1)。 摘要 以无锡市为例,分别讨论 了无锡市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城市天际轮廓线及视线走廊设计,城市主要景观节点和广场公共空间设计,空间视觉环境设计以及城市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设计,探讨了无锡市城市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空间; 无锡市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Wuxi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d e s i g n o f u r b a n v i s u a l environment, urban horizontal contour line, sight-line corridor respectively.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main land-scape nodular point and public space of plaza and urban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to probe into the gain and loss of urban design of Wuxi. KEY WORDS urban design; ur-ban space; Wuxi city 陈彩虹,女,硕士,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土地规划系教师。邮编:南京,210095。 陈钧,男,工作单位为无锡市规划设计院。邮编:无锡,214001。 作者简介无锡市城市设计的评价研究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Design of Wuxi City 陈彩虹 陈钧 Chen Caihong Chen Jun Fig.1 The edge of New Canal 文章编号:1009-6000(2002)-04-0037-04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1 总则 为在城市建立完备、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全面提升南京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吸取有关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成熟经验,参照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南京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本《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并为公共设施实施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标准》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新建地区进行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应按编制的规划和本《标准》控制预留用地,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区的更新改造时,应结合人口情况和实际需求,在既有设施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鼓励功能混合、提高使用效率,保证设施配套的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要求。 保障房片区的公共设施配套,要根据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针对性核算,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 基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遵循公益性设施优先、集约节约用地、复合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衔接各类相关专项规划,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行政辖区及其管理要求、各类设施服务范围和人口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和设施情况等,设施项目、规模及布局可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 本《标准》提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中涉及用地的为刚性规定,新建地区规划建设时必须予以保证,已建成区尽量通过用地盘整达到标准。用地上配套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强度,可根据服务范围内住宅的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做适当调整。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无锡市城市规划条例.doc

无锡市城市规划条例 发文单位:无锡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4-12-22 执行日期:2005-4-1 生效日期:1900-1-1 经2004年11月26日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制定,并经2004年12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2月22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派出机构,负责指定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不设区的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第四条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应当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以及热岛效应等公害。 第五条城市规划必须依法制定。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不得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六条城市规划管理实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七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不设区的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经市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条城市分区规划、城镇组团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不设区的市的城镇组团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区人民政府编制的城镇组团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九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区人民政府根据地区发展需要,根据分区规划、城镇组团规划和规划编制要点,可以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T50- -2009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Standard for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报批稿)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 2009年3月

根据宜居重庆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2007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7年11月1日)的精神,本标准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科研、管理等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 总则;2 术语;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与分级;4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与依据;5 标准街道社区;6 标准基层社区; 7 农村社区。 本标准由重庆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标准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交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重庆市渝中区朝东路1号,邮编:400011,电话:6373761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 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主要起草人:余颖刘利宋智王华淳魏英何丹杨李宁审查专家:孟东方周顺元陶坤宏黄天其黄安会董世永廖百茫(按姓氏笔画)

1 总则 (5) 2 术语 (6) 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7) 4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与依据 (8) 4.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8) 4.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依据 (8) 5 标准街道社区 (9) 5.1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9) 5.2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9) 5.3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9) 6 标准基层社区 (12) 6.1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2) 6.2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12) 6.3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2) 7 农村社区 (15) 7.1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5) 7.2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15) 7.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5) 本标准用词说明 (18)

温州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温州市城市社区暨规划管理单元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试行) (征求意见稿) 温州市规划局 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温州市城市社区暨规划管理单元公共服务设施

基本配套规定(试行) 1 总则 (目的)为建立完备、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全面提升温州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定。 (依据)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吸取有关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成熟经验,参照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温州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适用范围和应用)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区行政区域内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编制规划特别是编制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依据本规定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应按编制的规划和本规定控制预留用地,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本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以及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本规定由温州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2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的分级和分类 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的分级 2.1.1 城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街道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两个级别。 2.1.2街道社区一般指以城市干道或自然地理边界围合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在考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时一般对应于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范围、一个或几个城市居住区或规划管理单元范围,人口规模为5-10万人左右。 2.1.2 基层社区一般指由城市支路以上道路或自然地理边界围合,在考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时一般对应于居民委员会区划范围、居住小区或规划管理单元小区范围,人口规模约1万人。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及控制要求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条文说明]CJJ 27-2012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条文说明]CJJ 27-2012 913

2基本规定 基本规定 2.0.1 该标准适用于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不仅要与城市、村镇总体规划相协调,尤其是要与城市详细规划以及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以便于落实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2.0.2 规定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时应考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系统性,是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保证。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 65,生活废物指人类在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而生活垃圾是指人类在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是生活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0.3 规定了各种环境卫生设施应统一进行规划和设置,并要因地制宜。 2.0.4 在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过程中,环境卫生设施设置必须与主体工程进度保持一致。 2.0.5 规定了区域性规划和垃圾处理设施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2.0.6 规定垃圾处理设施设置中必须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0.7 为确保项目实施,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应列入城乡建设计划。 2.0.8 本条是为了限制旧城改造中,被改建、拆除的环境卫生设施还建不到位的现象,明确了在替代环境卫生设施未交付前不得停止使用或拆除原有的环境卫生设施。 3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3.1 一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本条规定了设置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重点应考虑的场所。本次修订将“应设置垃圾收集容器或垃圾收集容器间、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调整为“应设置废物箱、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以与本章中提到的各类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名称统一。

各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收费标准汇总

各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收费标准汇总 篇一:重庆市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0 年 6 月28 日市人民政府第63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0 年7 月 1 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配套费的征收管理,促进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含建制镇)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按本办法缴纳城市建设配套费(以下简称配套费)。 第三条城市建设配套费的征收管理工作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其日常工作由市城市建设配套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配套办)负责。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工作。 第四条主城区内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由市配套办负责。主城区外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由工程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本办法所称主城区是指: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巴南区、渝北区、北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五条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标准,主城区内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44.28 元计征;主城区外的由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按照每平方米20 元以上44.28 元以下的规定自行确定。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标准的调整,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物价部门、市财政部门共同研究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城市建设配套费在领取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前缴纳。凡未按规定办理城市建设配套费缴纳手续的,一律不予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七条下列房屋建设工程,经审查可免缴城市建设配套费: (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的教学用房; (二)社会福利设施、社会公益性设施; (三)享受免收“三税”的聋、哑等残疾人员生产、生活用房; (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生产性建设用房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免缴范围。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

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1、《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3、《中华人民国水法》(1988年); 4、《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5、《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 6、《中华人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年); 7、《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8、《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 9、《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年); 10、《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年); 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 12、《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 13、《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 14、《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07年修订); 15、《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 16、《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 17、《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4年); 18、《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2009年); 19、《市水环境保护条例》(2008年); 20、《市河道管理条例》(2009年); 21、《市排水管理条例》(2010年); 22、《市航道管理条例》(2011年); 23、《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2008年); 24、《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9年); 2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 26、《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9年);

27、《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年); 28、《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7年); 29、《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年); 30、《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 31、《市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2005年); 32、《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2011年)。 第二节规划围 规划围为行政辖区,包括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7个区,区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 第三节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二章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优势条件 1、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便利。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带,处于沪宁杭大三角区的中心,南几何中心和沪宁中心节点。区域边界距沪、宁、杭的直线距离均在百公里围,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属于浙沪高速经济增长极中重要的一极,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交通十分便利,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2、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美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7%。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5%。旅游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社会事业基础较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近年来平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建立了较为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的通知 宁政发〔2015〕2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5年1月26日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1 总则 1.1 为在城市建立完备、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全面提升南京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 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制定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1.2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吸取有关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成熟经验,参照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 南京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本《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并为公共设施实施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标准》提出的标准 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新建地区进行具体的建设管理时,应按编制的规划和本《标准》控制预留用地,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在进行已建成区的更新改造时,应结合人口情况和实际需求,在既有设施基础上进行优化完善,鼓励功能混合、提高使用效率,保证设施配套的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要求。 保障房片区的公共设施配套,要根据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针对性核算,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 1.4 基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遵循公益性设施优先、集约节约用地、复合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1.5 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标准》时,应衔接各类相关专项规划,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行政辖区及其管理要求、各类设施服务范围 和人口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和设施情况等,设施项目、规模及布局可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 1.6 本《标准》提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中涉及用地的为刚性规定,新建地区规划建设时必须予以保证,已建成区尽量通过用地盘整达到标准。用地上配 套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强度,可根据服务范围内住宅的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做适当调整。 1.7 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时,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公共设施的分级和分类 2.1 公共设施的分级 2.1.1 公共设施按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配置。 2.1.2 市级公共设施是指以全市及更大区域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设施。 2.1.3 地区是指功能相对完整、由自然地理边界和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的、人口规模为20~30万人左右的功能片区。

佛山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

6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的分级 6.1 公共设施分为城市、社区2大类;按市(区)级、镇街级、单元社区(居住区)和基层社 区(居住小区)级四级配置。 市(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 6.2 市(区)级公共设施应在相应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控制落实,与规划功能定位、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市、区为单位,合理布置,统筹安排。 6.3 市(区)级教育设施主要包括大专以上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 6.4 市(区)级医疗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市(区)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疗养院、 血站、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 6.5 市(区)级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展览 馆、青少年宫、影剧院、文化馆等。 6.6 市(区)级体育设施包括体育中心、综合体育场馆、专项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和国民体质 监测中心等。 6.7 市(区)级社会福利设施应配置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殡仪馆等项目,并应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不断完善。 6.8 市级和区级商业设施应根据相关规划中所确定的市级和区级商业中心,统筹规划,合理安 排相应的商业设施。 镇街级、单元社区和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 6.9 镇街级、社区级公共设施,分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行政管理、社会福利、市政公 用、道路交通、社区服务9类设施。 6.10 镇街级、单元社区、基层社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应与服务人口规模相适应,具体按表6.9 的规定执行。当服务人口规模介于两个级别之间时,除按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设施项目,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设施项目。 6.11 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按表6.9的规定执行同时,还需符合本规定“7道路交通”和 “8市政设施及其他公用设施”章节的相关要求。 社区用房相关规定 6.12 社区用房是指用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功能用房,主要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警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室、托老所、以及政府指定的其他用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设施用房。其配置要求除满足本“社区用房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表6.9的规定。“社区用房相关规定”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 6.13 新建住宅(含商业用地内兼容住宅)项目的社区用房的配置规模应满足以下要求:社区用 房建筑面积应不低于住宅总计容建筑面积的1%,且最低应不小于600㎡,最高可不超过2500㎡。 6.14 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涉及新建住宅(含商业用地内兼容住宅)的项目,在满足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社区用房配置规定的同时,还应符合6.13条款的规定。 6.15住宅项目的社区用房应与住宅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同步 办理房屋产权证,不得变更用途。旧社区可通过新建、购买、改造、置换等方式解决社区用房问题。

无锡市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管理规定

无锡市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管理规定 来源:无锡市规划局时间:2006-12-1 [ 大中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第一条为了加强道路规划红线的管理和使用,规范和完善道路规划红线管理操作程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道路是指四类城市道路,即快速(道)路、主干道(包括市区内公路)、次干道(路)、支路等四个等级的城市道路,及其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等。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边界线。 第四条根据已编制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道路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市局职能部门组织编制道路红线图,并负责维护、更新道路红线;会同局信息所建立道路红线数据库。 第五条经确认的道路红线在局内部网上公布,作为地区详细规划和建设项目管理的依据,供各处室(分局)和市规划院使用,使用者对其一致性负责。 第六条未经确认的道路规划红线,道路周边有建设项目时,由相关处室(分局)提出初步方案,经市局职能处室审核后提供。并及时在网上公布。市局职能处室在地形图上绘制的城市道路规划红线,须加盖《道路规划控制线》章,签署出图日期,由市局职能处室和相关处室(分局)各留一份存档。 第七条道路规划编制单位在向市局报送规划成果时,应一并报送相应道路规划红线电子文件,由市局职能处归档。 第八条加盖《道路规划控制线》章和签署出图日期的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有效期与相应的“一书两证”的有效期相一致。 第九条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对外提供道路规划红线。 第十条在使用道路规划红线时,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擅自修改或修改未经审批程序及审批未获批准的,不能成为合法的道路规划红线。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修改城市道路规划红线: (一)城市规划调整、修订或修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结构改变的;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它用地调整规划,影响原有道路规划红线的; (三)政府对重大交通设施的决策和实施,改变原道路规划红线的; (四)政府实施的建设项目,要求调整道路规划红线的; (五)道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须对道路红线作局部调整,并经市规划局同意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道路更好红线的。 第十二条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包括修编)各层次规划,需调整道路网络结构或原有道路红线,须提供道路和交通组织调整的专题报告,并应经市局职能处室初审和综合平衡后,方可提交论证和报审。 第十三条市局职能处室负责组织道路红线修改,或委托市规划设计院提出道路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