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师考点大全

网络工程师考点大全
网络工程师考点大全

网络工程师考试考点大全

第1章计算机组成与结构3

1.1计算机组成3

1.1.1运算器3

1.1.2控制器3

1.1.3存储器系统5

1.1.4时序产生器和控制方式5

1.1.5指令流、数据流和计算机的分类6

1.1.6处理器性能7

1.2指令系统9

1.2.1寻址方式9

1.2.2指令类型10

1.2.3CISC和RISC10

1.2.4RISC结构特点11

1.3并行处理和并行处理机12

1.3.1并行性概念13

1.3.2并行性的等级13

1.3.3提高计算机并行性的措施14

1.3.4并行处理机14

1.3.5双机系统16

1.4多处理机系统16

1.4.1访问存储器方式17

1.4.2互联方式19

1.5输入/输出及其控制20

1.5.1主要输入/输出设备20

1.5.2输入/输出控制器21

1.5.3外设的识别21

1.5.4外设的访问22

1.5.5常见输入/输出接口26

1.5.6联机、脱机和假脱机28

1.6流水线技术28

1.6.1流水线28

1.6.2影响流水线效率的因素30

1.7例题分析31

第2章存储器系统41

2.1主存储器41

2.1.1主要知识点41

2.1.2本节例题分析42

2.2辅助存储器44

2.2.1磁带存储器44

2.2.2磁盘存储器45

2.2.3RAID存储器45

2.2.4光盘存储器47

2.2.5存储网络47

2.2.6本节例题分析48

2.3Cache存储器52

2.3.1Cache的实现52

2.3.2Cache的性能55

2.3.3本节例题分析56

第3章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59

3.1嵌入式系统简介59

3.2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组成60

3.2.1嵌入式系统的处理器60

3.2.2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62

3.2.3嵌入式系统的外围元件63

3.3嵌入式操作系统64

3.3.1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64

3.3.2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组成66

3.3.3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69

3.4嵌入式网络与通信74

3.5嵌入式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78

3.6嵌入式数据库技术84

3.6.1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特点和数据准确性85 3.6.2几种嵌入式移动数据库86

3.7嵌入式系统应用和发展87

第4章操作系统知识89

4.1操作系统基本概念89

4.1.1操作系统定义、特征、功能及分类89

4.1.2多道程序设计92

4.1.3核和中断控制93

4.1.4进程和线程94

4.2处理机管理94

4.2.1进程的控制95

4.2.2进程互斥与同步95

4.2.3进程调度与算法97

4.2.4死锁98

4.3存储管理98

4.3.1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98

4.3.2单一连续区管理99

4.3.3分区存储管理99

4.3.4虚拟存储器100

4.3.5页式和请求页式存储管理101

4.3.6段式存储管理和段页式存储管理101 4.3.7页面置换算法101

4.4设备管理102

4.4.1设备管理的概念102

4.4.2数据传输控制方式102

4.4.3缓冲技术103

4.4.4设备分配104

4.4.5虚设备与SPOOLING技术104

4.4.6即插即用技术105

4.5文件管理105

4.5.1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105

4.5.2文件的结构和存取方式106

4.5.3文件共享和安全107

4.5.4文件的备份与恢复107

4.6作业管理108

4.6.1作业的状态及转换108

4.6.2用户接口109

4.6.3作业调度算法109

4.7例题分析109

第5章系统配置方法121

5.1系统配置技术121

5.2系统性能131

5.3系统RAS技术135

5.4例题分析138

第6章系统开发基础知识143

6.1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143

6.1.1软件工程基本知识143

6.1.2结构化方法学概述145

6.1.3结构化分析146

6.1.4结构化设计149

6.1.5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156

6.1.6面向对象的分析158

6.1.7面向对象的设计160

6.1.8例题分析161

6.2开发环境167

6.2.1软件工具167

6.2.2集成开发环境168

6.2.3例题分析169

6.3软件测试与软件评审169

6.3.1软件测试基础169

6.3.2软件评审171

6.3.3测试设计和管理172

6.3.4例题分析177

6.4项目管理179

6.4.1制定项目计划179

6.4.2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估180 6.4.3过程管理184

6.4.4配置管理186

6.4.5人员计划和管理187

6.4.6文档管理189

6.4.7开发组织和作用190

6.4.8成本组织191

6.4.9风险管理193

6.4.10例题分析193

6.5系统可审计性194

6.5.1审计方法195

6.5.2审计跟踪195

6.5.3在系统中纳入可审计性195 第7章系统运行和维护知识197

7.1系统运行197

7.1.1系统运行环境管理197

7.1.2系统成本管理197

7.1.3系统运行197

7.1.4用户管理199

7.1.5设备和设施管理199

7.1.6系统故障管理201

7.1.7安全管理201

7.1.8性能管理202

7.1.9系统运行工具202

7.1.10系统转换202

7.1.11系统运行服务标准203

7.1.12例题分析203

7.2系统维护204

7.2.1维护的类型204

7.2.2维护的实施204

7.2.3硬件维护、软件维护、维护合同205 7.2.4例题分析206

第8章网络体系结构207

8.1网络拓扑结构207

8.2OSI/RM209

8.3应用层协议212

8.3.1FTP212

8.3.2Telnet214

8.3.3SNMP215

8.3.4DHCP216

8.3.5电子协议218

8.3.6HTTP219

8.4传输层协议220

8.4.1TCP220

8.4.2UDP224

8.5网络层协议224

8.5.1IP地址225

8.5.2子网掩码226

8.5.3IP首部227

8.6数据链路层协议228

8.6.1ARP与RARP228

8.6.2SLIP229

8.6.3PPP230

8.7物理地址231

8.8例题分析232

第9章编码和传输239

9.1调制和编码239

9.2传输技术242

9.2.1通信方式242

9.2.2差错控制244

9.2.3同步控制246

9.2.4多路复用247

9.2.5压缩和解压缩算法250

9.3传输控制255

9.3.1逻辑链路层256

9.3.2HDLC260

9.4例题分析265

第10章网络分类273

10.1网络分类273

10.1.1按地域围分类274

10.1.2按服务分类275

10.2LAN276

10.2.1访问控制系统276

10.2.2高速LAN技术279

10.2.3无线LAN280

10.2.4VLAN283

10.3MAN解决方案286

10.4WAN与远程传输服务288

10.4.1ISDN288

10.4.2VPN289

10.4.3帧中继291

10.4.4ATM296

10.4.5卫星通信服务301

10.4.6移动通信服务303

10.5IP路由307

10.5.1路由算法307

10.5.2网络协议308

10.6QoS311

10.6.1QoS技术312

10.6.2QoS管理和测量313

10.7CGI314

10.7.1CGI的工作原理314

10.7.2CGI与其他WWW技术的关系315 10.8VoIP316

10.8.1VoIP的基本传输过程316

10.8.2VoIP协议317

10.9例题分析318

第11章接入网与接入技术327

11.1接入网的概念327

11.2xDSL接入327

11.3HFC接入329

11.4高速以太网接入330

11.5宽带无线接入331

11.5.1主要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331 11.5.2WiMax332

11.5.3CDMA2000333

11.5.4WCDMA336

11.6X.25接入338

11.7DDN接入341

11.8光纤接入技术342

11.9例题分析344

第12章网络通信设备347

12.1传输介质和通信电缆347

12.1.1有线介质347

12.1.2无线介质351

12.1.3配线架352

12.2各类通信设备353

12.2.1多路设备353

12.2.2交换设备354

12.2.3转接设备357

12.2.4线路连接设备357

12.3网络连接设备359

12.3.1网卡359

12.3.2网桥360

12.3.3路由器364

12.3.4中继器366

12.3.5集线器366

12.3.6交换机367

12.4例题分析370

第13章网络软件系统375

13.1网络操作系统375

13.1.1网络操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375 13.1.2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378

13.1.3网络设备驱动程序378

13.1.4网络通信的系统功能调用378 13.1.5远程过程调用379

13.1.6交易处理中间件379

13.1.7分布式文件系统380

网络工程师知识点

20XX年软考《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1) 线路交换 1、线路交换进行通信:是指在两个站之间有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是结点之间线路的连接序列。 2、线路通信三种状态: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3、线路交换缺点:典型的用户/主机数据连接状态,在大部分的时间内线路是空闲的,因而用线路交换方法实现数据连接效率低下;为连接提供的数据速率是固定的,因而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必须用相同的数据率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限制了网络上各种主机以及终端的互连通信。 分组交换技术 1、分组交换的优点:线路利用率提高;分组交换网可以进行数据率的转换;在线路交换网络中,若通信量较大可能造成呼叫堵塞的情况,即网络拒绝接收更多的连接要求直到网络负载减轻为止;优先权的使用。 2、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主要差别: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要限制所传输的数据单位的长度。报文交换系统却适应于更大的报文。 3、虚电路的技术特点:在数据传送以前建立站与站之间的一条路径。 4、数据报的优点:避免了呼叫建立状态,如果发送少量的报文,数据报是较快的;由于其较原始,因而较灵活;数据报传递特别可靠。 5、几点说明: 路线交换基本上是一种透明服务,一旦连接建立起来,提供给站点的是固定的数据率,无论是模拟或者是数字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从源传输到目的。而分组交换中,必须把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才能传输。 6、外部和内部的操作

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当用户请求虚电路时,通过网络建立一条专用的路由,所有的分组都用这个路由。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网络分别处理每个分组。于是从同一外部虚电路送来的分组可以用不同的路由。在目的结点,如有需要可以先缓冲分组,并把它们按顺序传送给目的站点。 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从用户和网络角度看,每个分组都是被单独处理的。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外部的用户没有用连接,它只是往网络发送分组。而网络为站之间建立传输分组用的逻辑连接,而且可以把连接另外维持一个扩展的时间以便满足预期的未来需求. 帧中继交换 1、X.25特性:(1)用于建立和终止虚电路的呼叫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使用相同的通道和虚电路;(2)第三层实现多路复用虚电路;(3)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都包含着流控和差错控制机制。 2、帧中继与X.25的差别:(1)呼叫控制信号与用户数据采用分开的逻辑连接,这样,中间结点就不必维护与呼叫控制有关的状态表或处理信息;(2)在第二层而不是在第三层实现逻辑连接的多路复用和交换,这样就省掉了整个一层的处理;(3)不采用一步一步的流控和差错控制。 3、在高速H通道上帧中继的四种应用:数据块交互应用;文件传输;低速率的复用;字符交互通信。 信元交换技术 1、ATM信元 ATM数据传送单位是一固定长度的分组,称为信元,它有一个信元头及一个信元信息域。信元长度为53个字节,其中信元头占5个字节,信息域占48个字节。 信元头主要功能是:信元的网络路由。

四级网络工程师最全网络技术复习资料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形成 1.基于P2P以“非中心化的方式”的网络应用成为新的增长点 2.计算机网络形成: (1)计算机——终端(美国军方) (2)计算机——计算机 (3)ARPANET及OSI(高校,INTERNET前生) (4)INTERNET 3.网络协议 (1)ISO指定OSI,国际认可 (2)TCP/IP,业内公认,早于OSI 4.信息高速公路:异步传输模式(A TM),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M),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虚拟网,无线网 5.搜索引擎是一种运用在WEB上的应用软件系统 6.宽带城域网 (1)包括核心交换网、接入网 (2)用户接入网分三类: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现在数字聚合,三网融合) 7.无线网络: (1)无线局域网(WLAN) ①传输介质:微波、激光、红外线 ②IEEE801.11制定 ③运用领域:传统局域网扩充、建筑物之间互联、特殊网络 ④传输技术:红外线、扩频、窄带微波 (2)发展 ①无线自组网(AD HOT):自组织、对等、多跳 ②无线传感器网(WSN)将ADHOT于传感器结合,三要素是:传感器、感知对象、观察者 ③无线网状网(WMM):标准制定IEEE802.11S ④蓝牙技术:标准制定IEEE802.15,特点:短距离,低功耗 8.操作系统 (1)Window (2)UNIX:小型机、C语言、易移植、多用户多任务、分时、采用树状目录、系统由内核和外壳组成,内核直接对硬件起作用,外壳是用户程序 (3)在微型机运行,内核效仿Unix,开放源代码、多用户多任务、界面友好、可移植

二、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定义 (1)观点:广义、资源共享(符合网络特征)、用户透明 2.分类 (1)局域网:覆盖范围有限(方圆几公里),传输数据较快,误码率低。从介质角度:共享式介质和交换式局域网 (2)城域网: (3)广域网:最远最大、速率低。从逻辑和功能: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4)个人局域网:10M内 3.网络拓扑结构 (1)分类:星型、环形、树型、网状型 ①星型:中心节点是可靠性瓶颈 ②环形:延迟确定,每个线路都是瓶颈 ③树型:适用于汇聚数据的 (2)传输参数 ①传输速率:S=1/T(T为每比特所需要的时间),记bps,每秒传输的比特数 ②带宽:与传输速率有关 a)奈科斯特准则: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Rmax=2B b)香茗定理:有限带宽、有随机噪声信道——Rmax=B*log2(1+S/N) ③误码率:平均误码率要低于10-9 (3)分包分组交换 ①早起交换分为:线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 a)线路交换:线路建立、数据传输(实时,双向)、线路释放 ?优:实时性强,交互式会话类通信 缺:系统效率低,不具备数据存储,纠错功能 b)存储转发交换:报文交换、报文分组交换 ②现代交换 a)数据报方式:不同分组经过不同路径、到达目的节点可能乱序、每个分组传输过程都带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传输延迟大,适合突发性通信,不适合长报文,会话式通信b)虚电路方式:在传输前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建立连接、顺序连接、不携带目的地址,源地址,无乱码重复丢失,每个节点只需要进行差错检测不需要路由选择,每个节点可与多个节点建立 4.网络体系结构 (1)网络协议 ①三要素 a)语法:格式和结构 b)语义:意义 c)时序:顺序说明 (2)网络体系结构 ①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IBM的SNA a)OSI i定义了各层服务,服务与实现无关,不是一个标准,而是概念的框架 ii各个节点具有相同层次,相邻层之间接口通信,每层使用下层服务并向

2018软考网络工程师大纲

2018年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 2018年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出了新版,考试将依据新版考试大纲进行,新版软考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于3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考生可以通过当地书店或有关电子商务网站上购买该书。希赛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往年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还没有购买新版大纲的考生可以参考下。 1.考试目标 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2.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 (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 (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 (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 (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技术; (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3.考试范围 一、计算机系统知识 1.1硬件知识 1.1.1计算机组成 ·计算机部件 ·指令系统 ·处理器的性能 1.1.2存储器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考点归纳总结全)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分类,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2、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3、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4、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5、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6、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7、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8、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 (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 (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9、死锁的预防:1、预先静态分配法2、有序资源使用法3、银行家算法 10、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11、页面置换算法有: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 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 12、虚拟设备技术:通过共享设备来模拟独占型设备的动作,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13、SPOOL系统:实现虚拟设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又Spooling系统,假脱机系统。 14、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IFO:按照作业到达系统或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选择。 (2)、优先级调度算法:按照进程的优先级大小来调度,使高优先级进程得到优先处理的调度策略。 (3)、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优先数,该优先数不但是要求的服务时间的函数,而且是该作业为得到服务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的函数。

网络工程师考点大全

网络工程师考试考点大全 第1章计算机组成与结构3 1.1计算机组成3 1.1.1运算器3 1.1.2控制器3 1.1.3存储器系统5 1.1.4时序产生器和控制方式5 1.1.5指令流、数据流和计算机的分类6 1.1.6处理器性能7 1.2指令系统9 1.2.1寻址方式9 1.2.2指令类型10 1.2.3CISC和RISC10 1.2.4RISC结构特点11 1.3并行处理和并行处理机12 1.3.1并行性概念13 1.3.2并行性的等级13 1.3.3提高计算机并行性的措施14 1.3.4并行处理机14 1.3.5双机系统16 1.4多处理机系统16 1.4.1访问存储器方式17 1.4.2互联方式19 1.5输入/输出及其控制20 1.5.1主要输入/输出设备20 1.5.2输入/输出控制器21 1.5.3外设的识别21 1.5.4外设的访问22 1.5.5常见输入/输出接口26 1.5.6联机、脱机和假脱机28 1.6流水线技术28 1.6.1流水线28 1.6.2影响流水线效率的因素30 1.7例题分析31 第2章存储器系统41 2.1主存储器41 2.1.1主要知识点41

2.1.2本节例题分析42 2.2辅助存储器44 2.2.1磁带存储器44 2.2.2磁盘存储器45 2.2.3RAID存储器45 2.2.4光盘存储器47 2.2.5存储网络47 2.2.6本节例题分析48 2.3Cache存储器52 2.3.1Cache的实现52 2.3.2Cache的性能55 2.3.3本节例题分析56 第3章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59 3.1嵌入式系统简介59 3.2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组成60 3.2.1嵌入式系统的处理器60 3.2.2嵌入式系统的存储器62 3.2.3嵌入式系统的外围元件63 3.3嵌入式操作系统64 3.3.1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64 3.3.2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组成66 3.3.3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69 3.4嵌入式网络与通信74 3.5嵌入式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78 3.6嵌入式数据库技术84 3.6.1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特点和数据准确性85 3.6.2几种嵌入式移动数据库86 3.7嵌入式系统应用和发展87 第4章操作系统知识89 4.1操作系统基本概念89 4.1.1操作系统定义、特征、功能及分类89 4.1.2多道程序设计92 4.1.3核和中断控制93 4.1.4进程和线程94 4.2处理机管理94 4.2.1进程的控制95 4.2.2进程互斥与同步95 4.2.3进程调度与算法97

全国软考网络工程师知识点

网络工程师复习结构 1.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试题分析 [1] 网络概念题目比较多,一般了解了定义就能给出正确答案。 [2] 考查了更多的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配置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今后的出题人员更加重视这方面知识的考核,而且网络工程师考试的上、下午试题钭不会将软件设计师等级别的考试一样有明显的区别。 [3] 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及知识产权方面的比重有所下降,分数仅有6分。 [4] 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题、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及知识产权方面知识和同级别的软件设计师上午试题是完全相同的,前后有34分的题目是一样的。 表1 按试题号分布的考查内容

2.网络系统设计及管理试题分析 下午试题从题型上来看最大的变化是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主要体现在无线网卡的设置,交换机VLAN的设置,路由器的基本设置等方面。这样的考核,更能体现网络工程师的能力。符合网络设计师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求网络设计师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熟练的动手能力,特别是配置实际设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也是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发展的方向。 及往年惯例不同的是,网络分析、综合应用、网络故障排除等成熟的考点,在本次考试中没有出现。 从本次试题结构来看,网络设计师下午试题偏向实际应用。局域网络技术、VLAN、无线局域网、居民接入网以及路由器的基本设置等都是本次考试的重点。本次考试的知识点和分值分布如表2所示 专业老师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中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全部在上午题出),这个部分的内容现在一般有8分左右,有一定难度,而且知识的覆盖面很广但目前考察的难度有所降低,大部分的题目都是以前考过的真题(尤其是这个部分的计算机)..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概论》主要讲述了网络的七层模型,建议大家简单地了解一下,书的后面有详细的讲解。 第三章《数据通信基础》,这一章的考题主要集中在上午的考试,一般2分左右,本部分内容有难度,但从考试方面来看不必研究太深,本章的考点有: (1)熟练信道带宽、误码率的公式(计算题); (2)了解数据的编码格式; (3)熟悉数据交换的三种不同的方式; (4)了解多路复用技术的概念以及原理; (5)熟悉差错控制的概念,特别需要掌握的是海明码以及循环冗余效验码。 第四章《广域通信网》的重点有: (1)HDLC协议的特点、帧结构、三种的基本配置方式以及三种帧的类型; (2)帧中继协议的特点、帧结构、关于拥塞控制的办法; (3)ISDN的特点、ATM层的特点,其中ATM高层的特点是比较重要的,同时ATM适配层也需要很好地掌握。 第五章《局域网和城域网》的重点有: (本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大家不必在上面花太多时间) (1)了解802.1到802.11各个标准的特点; (2)对于CSMA/CD协议,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3)了解令牌环总线、令牌环网的概念以及工作原理; (4)熟悉ATM局域网的工作原理,对于ATM局域网仿真要熟悉并掌握,这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word完整版)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 线路交换 1、线路交换进行通信:是指在两个站之间有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是结点之间线路的连接序列。 2、线路通信三种状态: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3、线路交换缺点:典型的用户/主机数据连接状态,在大部分的时间内线路是空闲的,因而用线路交换方法实现数据连接效率低下;为连接提供的数据速率是固定的,因而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必须用相同的数据率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限制了网络上各种主机以及终端的互连通信。 分组交换技术 1、分组交换的优点:线路利用率提高;分组交换网可以进行数据率的转换;在线路交换网络中,若通信量较大可能造成呼叫堵塞的情况,即网络拒绝接收更多的连接要求直到网络负载减轻为止;优先权的使用。 2、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主要差别: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要限制所传输的数据单位的长度。报文交换系统却适应于更大的报文。 3、虚电路的技术特点:在数据传送以前建立站与站之间的一条路径。 4、数据报的优点:避免了呼叫建立状态,如果发送少量的报文,数据报是较快的;由于其较原始,因而较灵活;数据报传递特别可靠。 5、几点说明: 路线交换基本上是一种透明服务,一旦连接建立起来,提供给站点的是固定的数据率,无论是模拟或者是数字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从源传输到目的。而分组交换中,必须把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才能传输。 6、外部和内部的操作 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当用户请求虚电路时,通过网络建立一条专用的路由,所有的分组都用这个路由。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网络分别处理每个分组。于是从同一外部虚电路送来的分组可以用不同的路由。在目的结点,如有需要可以先缓冲分组,并把它们按顺序传送给目的站点。 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从用户和网络角度看,每个分组都是被单独处理的。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外部的用户没有用连接,它只是往网络发送分组。而网络为站之间建立传输分组用的逻辑连接,而且可以把连接另外维持一个扩展的时间以便满足预期的未来需求. 帧中继交换 1、X.25特性:(1)用于建立和终止虚电路的呼叫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使用相同的通道和虚电路;(2)第三层实现多路复用虚电路;(3)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都包含着流控和差错控制机制。 2、帧中继与X.25的差别:(1)呼叫控制信号与用户数据采用分开的逻辑连接,这样,中间结点就不必维护与呼叫控制有关的状态表或处理信息;(2)在第二层而不是在第三层实现逻辑连接的多路复用和交换,这样就省掉了整个一层的处理;(3)不采用一步一步的流控和差错控制。 3、在高速H通道上帧中继的四种应用:数据块交互应用;文件传输;低速率的复用;字符交互通信。 信元交换技术

2017软考网络工程师整理笔记

网络工程师笔记

目录

第一章 数据通信基础 一、基本概念 码元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送的码元个数,如果信道带宽为T 秒,则码元速率1B T =。 若无噪声的信道带宽为W ,码元携带的信息量n 与码元种类N 关系为2log N n =,则 极限数据速率为 22log 2log N N R B W == 有噪声的极限数据速率为 (1)2log S N C W += 1010log S N dB = 其中W 为带宽,S 为信号平均功率,N 为噪声平均功率,S N 为信噪比 电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速率的2/3左右,即20万千米/秒 编码: 单极性码:只有一个极性,正电平为0,零电平为1; 级性码:正电平为0,负电平为1; 双极性码:零电平为0,正负电平交替翻转表示1。 这种编码不能定时,需要引入时钟 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回归到零电平,正电平到零电平转换边为0,负电平到零电平的转换边为1。这种码元自定时 不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不归零,1表示电平翻转,0不翻转。 双相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这种编码抗干扰性好,实现自同步。 曼彻斯特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相反亦可。码元中间电平转换既表示数据,又做定时信号。用于以太网编码,编码效率为50% 差分曼彻斯特码:每一位开始处是否有电平翻转,有电平翻转表示0,无电平翻转表示1。中间的电平转换作为定时信号。用于令牌环网,编码效率为50%。 ASK 、FSK 和PSK 码元种类为2,比特位为1。DPSK 和QPSK 码元种类为4,比特位为2。QAM 码元种类为16。 一路信号进行 FSK 调制时,若载波频率为 fc , 调制后的信号频率分别为 f1 和 f2 (f1

网络工程师考点整理

常用公式 一.可靠度(可用性)计算机 串联R=R1*R2 对应失效率:入1+入2 并联R=1-(1-R1)(1-R2) 二、香农定理(有噪声)数据速率: 在一条带宽为W(HZ),信噪比为S/N的有噪声极限数据速率 Vmax=W log2(1+S/N) 单位(b/s) 分贝与信噪比的关系为: dB=10log10S/N dB的单位分贝 例:设信道带宽为4kHz,信噪比为30dB, 按照香农定理,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约等于? 解:1,例出香农定理算式: Vmax=Wlog2(1+S/N) 2, 例出信噪比关系:dB=10log10S/N 3, 计算 30dB=10log10S/N 则S/N=1000 4,Vmax=4Khz log2(1+1000)=4000x10 =40kb/s 注意:此处单位换算1 kb/S=1000b/s 三、尼奎斯特定理(无噪声) 若信道带宽为W(HZ), 则最大码元速率(波特率) B=2W(baud) 由尼奎斯特定理可得: Vmax=B long2N=2 w log2N 单位(b/s) 例:设信道带宽为 3400Hz,调制为 4 种不同的码元, 根据 Nyquist 定理,理想信道的数据速率为? 解:1,根据题意例出尼奎斯特定理算式:Vmax=2 W long 2N 2, 直接套入数字:Vmax=2x3400xlog2(2次方) 3, Vmax=2x3400x2=13600b/S=13.6kb/s 注意:此处出现单位换算一次,13600b/s=13.6kb/2 例1:设信道采用2DPSK调制, 码元速率为300波特,则最大数据速率为 解:Vmax=B long2N=300x1=300b/s 例2:在异步通信中,每个字符包含1位起始位,7位数据位, 1位奇偶效验位和两位终止位,若每秒传送100个字符, 采用4DPSK调制,则码元速率为?有效数据速率为? 解:1,根据题意计算数据速率为(1+7+1+2)*100=1100b/s 2,由尼奎斯特定理得出,1100b/s=B*log2^4 3,B=1100/2=550baud 4, 有效数据速率,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即7*100=700b/S 四、数据传输延迟 总延迟T=发送延迟T1+传输延迟T2 注意:电信号在电缆上传播的速度为光速的2/3,即20wkm/s 卫星传送信号的延迟恒定为270ms与地面距离无关 例:在相隔2000km的两地间通过电缆以4800b/s的速率传送 3000比特长的数据包,从开始发生到接收数据需要的时间是? 如果用50Kb/s的卫星信道传送,则需要的时间是? 解: 对于电缆: 传输延迟T1=2000km/(20km/ms)=10ms 发送延迟T2=3000b/(4800b/s)=625ms T=T1+T2=625ms+10ms=635ms 对于卫星: 传输延迟 T1=270ms 发送延迟 T2=3000 b/(50kb/s)=60ms T=T1+T2=270ms+60ms=330ms 注意:卫星传输数据时与地面相隔距离无关。 最小帧长计算,先求往时间,再用时间*数据速率 例如:一个运行CSMA/CD协议的以太网,数据速率为1Gb/s,网段长1km,信号速率为为20000km/s,则最小帧长是多少? 单程传播时间为1km/200000=5us,往返要10us,最小帧为1Gb/s*10us=10000bit 五、PCM计算问题 PCM主要经过3个过程:采样,量化和编码。 f=1/T≥2fmax f为采样频率,T为采样周期, fmax为信号的最高频率。 例:设信道带宽为3400HZ,采用PCM编码,采样周期为125μs, 每个样本量化为128个等级,则信道的数据速率为? 解:f=1s/125us=8000Hz 8000Hz>3400Hz*2 128=2的7次方 则:数据速率=8000Hz*7=56000b/S=56kb/s 六、求蕊片数计算必考 假设有一个存储器存储容量为M*N位,若使用m*n的芯片, 则需要(M/m)*(N/n)个存储芯片 (注:单位要换成一致) ●若内存地址区间为4000H~43FFH,每个存储单位可存储16 位二进制数,该内存区 域由4 片存储器芯片构成,则构成该内存所用的存储器芯片的容量是(4)。 (4)A.512×16bit B.256×8bit C.256×16bit D.1024×8bit 试题解析: 总存储单位=(43FFH - 4000H + 1H)= 400H = 1024 (H 代表16 进制)

2009版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

2009版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考试目标 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2.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 (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 (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 (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 (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技术; (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3.考试设置的科目 (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选择题; (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问答题。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 1.计算机系统知识 1.1 硬件知识

1.1.1 计算机组成 ·计算机部件 ·指令系统 ·处理器的性能 1.1.2 存储器 ·存储介质 ·主存(类型、容量和性能) ·主存配置(交叉存取、多级主存) ·辅存(容量、性能) ·存储系统(虚拟存储器、高速缓存) 1.1.3 输入输出结构和设备 ·中断、DMA、通道、SCSI ·I/O接口 ·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和特征 1.2 操作系统知识 1.2.1 基本概念 ·操作系统的功能及分类 ·多道程序 ·内核和中断控制 ·进程和线程 1.2.2 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进程的状态及转换 ·进程调度算法 ·死锁 ·存储管理方案 ·文件管理 ·作业调度算法 1.3 系统管理 1.3.1 系统配置技术 ·系统构架模式(2层、3层及多层C/S和B/S系统)·高可用性配置方法 · RAID技术 1.3.2 系统性能 ·性能设计 ·性能指标、性能评估 1.3.3 系统可靠性 ·可靠性度量 ·可靠性设计

2019软考网络工程师上午真题完整版解析

软考网络工程师上午试题及解析 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cache与主存的地址映射是由___(1)__完成。 A操作系统 程序员调度 C硬件自动 D用户软件 解析:2011年重复考题 映像可分为全相联映像、直接映像和组相连映像等。Cache的地址变换和数据块的替换算法都可以采用硬件实现。 CPU访问内存时,用的是访问主存的地址,由该地址变为访问cache的地址称为“”“地址变换”,变换过程用硬件实现。 直接相联映射:也称为顺序相联映射,主存中的某模块只能映射到满足特定关系的cache中,这样运行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也正是因为主存和cache存在特定关系,如果特定关系里有一个cache已经被占用,那其他和它一样有关系的主存块就会空闲,造成了cache的利用率会很低, 全相联映射:主存中任意一模块都可以映射到cache中,效率高,但是这样使用的资源非常高,很多情况都不适用。 组相联映射:它是全相联映射和直接相联映射的结合,这样将cache分成组,这样就 可以使用直接相联映射,然后在各组内部与主存的映射过程使用全相联映射,这样就提高了各组的运行效率。 所有答案选C 某四级指令流水线分别完成取值、取数、运算、保存结果四部操作,若完成上述操作的时间依次为8ns、9ns、4ns、8ns,则该流水线的操作周期应至少为__2___ns. A.4 B.8 C.9 D.32 解析:网工和网规高频考题 1、操作周期:取决于基本操作时间最长的。所以答案选C. 9 2、流水线的吞吐率:P=1/9 3、第一条指令完成的时间:T=4*9 4、执行M条指令所用时间:T=4*9+(m-1)*9 内存按字节编址,若用存储容量为32K8bit的存储器芯片构成地址从A0000H到

软考网络工程师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引论 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 A)名词解释: (1) 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 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 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 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 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 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

(9) 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10)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11) 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2计算机网络分类 (1) 网络分类方式: a.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b. 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 c.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 d. 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 1.3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 (1) 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设备以及终端等一切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 (2) 系统:包括一切物理上明显的物体,它包含一个或多个实体。 (3) 协议:用来决定有关实体之间某种相互都能接受的一些规则的集合。 包括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以及信号电平)、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调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1.4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4.1 OSI模型的基本层次概念 a. 物理层 ①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②有关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b. 数据链路层

网络工程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网络工程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网络工程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线路交换 1、线路交换进行通信:是指在两个站之间有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是结点之间线路的连接序列。 2、线路通信三种状态: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 3、线路交换缺点:典型的用户/主机数据连接状态,在大部分的 时间内线路是空闲的,因而用线路交换方法实现数据连接效率低下; 为连接提供的数据速率是固定的,因而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必须用 相同的数据率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限制了网络上各种主机以及终 端的互连通信。 分组交换技术 1、分组交换的优点:线路利用率提高;分组交换网可以进行数据 率的`转换;在线路交换网络中,若通信量较大可能造成呼叫堵塞的 情况,即网络拒绝接收更多的连接要求直到网络负载减轻为止;优先 权的使用。 2、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主要差别: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要限制所传输的数据单位的长度。报文交换系统却适应于更大的报文。 3、虚电路的技术特点:在数据传送以前建立站与站之间的一条路径。 4、数据报的优点:避免了呼叫建立状态,如果发送少量的报文,数据报是较快的;由于其较原始,因而较灵活;数据报传递特别可靠。 5、几点说明:

路线交换基本上是一种透明服务,一旦连接建立起来,提供给站点的是固定的数据率,无论是模拟或者是数字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从源传输到目的。而分组交换中,必须把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才能传输。 6、外部和内部的操作 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当用户请求虚电路时,通过网络建立一条专用的路由,所有的分组都用这个路由。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网络分别处理每个分组。于是从同一外部虚电路送来的分组可以用不同的路由。在目的结点,如有需要可以先缓冲分组,并把它们按顺序传送给目的站点。 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从用户和网络角度看,每个分组都是被单独处理的。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外部的用户没有用连接,它只是往网络发送分组。而网络为站之间建立传输分组用的逻辑连接,而且可以把连接另外维持一个扩展的时间以便满足预期的未来需求. 帧中继交换 1、X.25特性:(1)用于建立和终止虚电路的呼叫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使用相同的通道和虚电路;(2)第三层实现多路复用虚电路;(3)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都包含着流控和差错控制机制。 2、帧中继与X.25的差别:(1)呼叫控制信号与用户数据采用分开的逻辑连接,这样,中间结点就不必维护与呼叫控制有关的状态表或处理信息;(2)在第二层而不是在第三层实现逻辑连接的多路复用和交换,这样就省掉了整个一层的处理;(3)不采用一步一步的流控和差错控制。 3、在高速H通道上帧中继的四种应用:数据块交互应用;文件传输;低速率的复用;字符交互通信。 信元交换技术 1、ATM信元

软考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汇总

目录 第1章计算机系统知识 (4) 1.1硬件知识 (4) 1.1.1计算机结构 (4) 1.1.1.1计算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原码、反码、补码) (4) 1.1.1.2指令系统(指令、寻址方式、CSIC、RISC) (8) 1.1.1.3多处理器(耦合系统、阵列处理机、双机系统、同步) (11) 1.1.2存储器 (12) 1.1.2.1存储介质 (12) 1.1.3输入输出(I/O)系统 (14) 1.2操作系统 (14) 第2章系统开发和运行基础 (16) 2.1软件的分类 (16) 2.2软件生存周期 (16) 2.3软件开发模型 (16) 2.4软件测试 (17) 2.5软件项目管理 (17) 第3章网络技术 (19) 3.1网络体系结构 (19) 3.1.1网络分类 (19) 3.2参考模型 (20) 3.3数据通信 (21) 3.3.1传输介质 (22) 3.3.2编码和传输 (23) 3.4传输技术 (24) 3.5差错控制技术 (24) 第4章局域网与城域网 (25) 4.1IEEE802项目体系结构 (25) 4.2802.3和以太网 (25)

4.4网桥 (27) 4.5虚拟局域网VLAN (27) 第5章广域网与接入网 (29) 第6章TCP/IP协议族 (31) 6.1概述 (31) 6.2网络层协议 (31) 6.2.1ARP地址解析协议 (31) 6.2.2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32) 6.3IP协议 (32) 6.3.1进制转换的基础知识 (32) 6.3.2IP地址 (33) 6.3.3关于IP的计算 (35) 6.3.4IP协议 (38) 6.3.5ICMP (40) 6.4传输层协议 (40) 6.4.1UDP协议 (40) 6.4.2TCP协议 (41) 6.5应用层协议 (44) 第7章交换和路由 (45) 7.1交换机 (45) 7.1.1交换机工作原理 (45) 7.1.2交换机交换方式 (45) 7.1.2.1交换机配置 (46) 7.2路由 (47) 7.2.1路由基础 (47) 7.2.2常见路由协议 (48) 7.2.2.1路由信息协议RIP (48) 7.2.2.2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RP/EIGRP (48) 7.2.2.3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48)

NCRE网络工程师考点18

考点18:网络安全技术(对应NCRE第一大题选择题,33~35小题,共1*3分) ★重点、考点 一、数据备份策略 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空间使用最多最少少于完全备份 备份速度最慢最快快于完全备份 恢复速度最快最慢快于增量备份 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常用部署方法 1、入侵检测系统 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任务是保护所在的计算机系统,它一般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为数据源, 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一般是通过将网卡设置成“混杂模式”来收集在网上出现的数据帧,使用原始的数据帧作为数据源,采用以下基本的识别技术: 模式匹配 频率或阈值 事件的相关性 统计意义上的非正常现象检测 2、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1)层次型:采用层次式的入侵检测系统将数据收集的工作分布在整个网络中。层次式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较难部署,而且上层的入侵检测模块若受到攻击则入侵检测的有效性将大大地降低。 2)协作型:协作式入侵检测系统的各数据分析模块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决策,与层次式入侵检测系统相比,而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但是由于整个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扔由一个统一的中央控制机制进行协调,单点失效的风险依然存在。 3)对等式:对等模型的应用使得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真正避免了单点失效的发生。对等式IDS主要面临的问题是IDS同伴间的通信交互相对比较复杂。 3、入侵防护系统 1)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系统 HIPS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系统是安装在受保护的主机系统中,检测并阻挡针对本机的威胁和攻击。它与操作系统内核紧密捆绑在一起,监视内核的系统调用,阻挡攻击,并记录日志。同时,它还监视针对某一特殊应用的数据流和环境变化,保护应用程序免受那些目前还没有特征的攻击。例如,可以阻断缓冲区溢出、改变登录口令、改写动态链接库以及其他试图从操作系统夺取控制权的入侵行为。 2)基于网络的入侵防护系统 NIPS基于网络的入侵防护系统布置于网络出口处,一般串联于防火墙与路由器之间,网络进出的数据都必须通过它,从而保护整个网络的安全。通常,基于网络的入侵防护系统兼有IDS、防火墙和反病毒等安全组件的特性。 3)应用入侵防护系统 AIPS应用入侵防护系统由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系统发展而来,一般部署于应用服务器前段,从而将基于主机的入侵防护系统功能延伸到服务器之前的高性能网络设备上。 应用入侵防护系统能够防止诸多入侵,其中包括Cookie篡改、SQL代码嵌入、参数篡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考点归纳总结全)(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 (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 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 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分类,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 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 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 7、数据的表示方法 原码和反码 [+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 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 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2、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3、特性:并行性、共享性 4、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5、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6、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 locked)。 7、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8、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 (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 (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 (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9、死锁的预防:1、预先静态分配法2、有序资源使用法3、银行家算法 10、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 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页:把用户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与页架大小相同的部分,每部分称为页。 11、页面置换算法有: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RU 4、最近未使用置换算法NUR 12、虚拟设备技术:通过共享设备来模拟独占型设备的动作,使独占型设备成为共享设备,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系统的效率。 13、SPOOL系统:实现虚拟设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又Spooling系统,假脱机系统。 14、作业调度算法: (1)、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FIFO:按照作业到达系统或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选择。 (2)、优先级调度算法:按照进程的优先级大小来调度,使高优先级进程得到优先处理的调度策略。 (3)、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每个作业都有一个优先数,该优先数不但是要求的服务时间的函数,而且是该作业为得到服务所花费的等待时间的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