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西方经济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各式各样,一直以来都未取得统一。经济学学术界,通常以二战为划分标志将有关经济周期的具体定义概括区分为古典经济周期(也称传统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和现代经济周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两类。二战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产量绝对量的变动过程,所以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这些都是二战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和解释。二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透过社会经济表象深入到对内在包涵的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变动进行分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而名经济学家RobertE.Lucas(1977)的看法是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0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定义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而需要明确的关键在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已脱离经济体表面总量值的比较,而升华到了对于内在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比较。

1经济周期理论类型

1.1尤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尤格拉于1862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

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熊彼特把

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1.2 基钦周期

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40个月(3~4年)左右的小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故称为“基钦周期”。基钦提到,这种小周期是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受农业丰歉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

1.3康德拉捷夫周期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50~60年一个的周期,故称“康德拉捷夫”周期,也称长周期。熊彼特继承前人的观点,把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长周期,并用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各个长周期的标志。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8世纪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

学和汽车时期”。

1.4库兹涅茨周期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提出了存在一种与房屋建筑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这也是一种长周期,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也称建筑业周期。

2经济周期理论阶段划分

2.1两阶段法

经济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2.2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衰退指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

3经济周期的原因探讨

3.1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

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利多销等措施,导致进一步降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

3.2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

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

3.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

3.4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

在经济周期内的经济过程里,米契尔强调的是成本和价格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活动开始扩张时,生产成本开始比价格更快地上升。这会降低利润率,使人们对未来利润的前景感到悲观,反过来这又会使投资削减,导致销售、产出和就业量减少。当衰退产生时,成本和价格一样减慢增长或者开始降低,但成本的减低不久就开始超过价格的降低,于是改善了利润的前景和刺激了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结束衰退和开始复苏。

3.5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说”

熊彼特认为,创新活动给企业家带来偏离均衡的赢利,于是,其他企业家纷纷模仿,结果形成创新风暴,经济活动开始上升。但创新毕竟是对均衡的一次扰动,所以,最终经济必然走向新的均衡,结果就导致经济的下降。

3.6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在《通论》第22章“略论经济周期中”。凯恩斯明确地给出了其对经济周期的主要观点:“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能使我们称它为周期的时间过程和时间长短的规律性,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我相信,经济周期最好应被当作系由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性的变动所造成;当然,随着这种变动而到来的经济制度中的其他重要短期变量会使经济周期的情况变为更加复杂和严重。”

3.7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

凯恩斯对乘数原理作过充分论述,但没有分析过加速数原理;而克拉克在在凯恩斯之前就提出了加速数原理。在凯恩斯之后,萨缪尔森将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考察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依此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假定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发生了变化,根据加速原理,投资水平将发生相应变化,然后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变化;新的收入水平再通过加速数和乘数机制导致更进一步的收入变化。根据不同的加速数和乘数的数值,这种收入的变化将呈现出各种情况。这种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收入的变化是收敛的,或者沿着单调的路线趋向新的均衡(此时没有周期),或者沿着波动的路线趋向新的均衡(此时周期最终会消失);二是收入的变化是爆发的,或者沿着单调的路线一直扩大(此时没有周期);三是收入沿着波动的路线变化,而且波动的振幅既不扩大亦不缩小,周期存在且持续。显然,只有最后这种情况才是真正的周期运动。但是,这必须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加速数K和边际消费倾向b的乘积一定等于1------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3.8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起源于该学派创始人门格尔,经米塞斯阐发,再由哈耶克总结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相继出版了《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1929)、《物价与生产》(1931)、该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基本形成。哈耶克是从某种均衡(哈耶克的均衡是指一种“均衡比例”: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数量已定,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比例一定,人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和用于购买资本品的货币比例等于消费品产量与资本品产量之间的比例,即两类产品的需求之比等于供给之比。)状态出发结合其生产结构(哈耶克的生产结构是指生产的迂回程度或资本化程度。迂回的生产包括若干顺次相继的生产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以上一阶段的产出为投入,又以自己的产出为下一阶段的投入。除最后一个阶段外,其他阶段生产的都是中间产品。)的假说来分析经济周期的。他强调生产结构与经济周期有着重大关系:当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时,繁荣或危机也随之出现。而生产结构是稳定还是变化,取决于各生产阶段上的企业的资本效率,后者又取决于各阶段产品的成本和相对价格。因此相对价格是决定生产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从而也是经济周期的重要风向标。

哈耶克认为,生产结构会由于两种原因发生变化:1。货币数量一定,但消费---储蓄比例发生自发的变化;2。消费---储蓄比例不变,货币数量发生变化。当生产结构由于第一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只要货币数量保持一定,经济就会经过一个平稳的自发过程而建立起新的均衡。因此,消费---储蓄比例的变化并不是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货币数量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均衡的破坏,以及此后的波动路径,会因为新增货币首先用于购买

资本品还是用于购买消费品而有所不同。

3.9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集中体现于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中。货币主义的结论是: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货币数量的波动。

3.10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又被称为“均衡经济周期理论”)是由卢卡斯、巴罗、萨金特等人提出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因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如货币供给变化、战争、粮食歉收)而产生。理性预期理论承认外部冲击可以引起产出额和就业数量的波动,但更重要的是货币供给变化的作用。由于货币当局随机的、不可预见的行动,导致单个经济主体对相对价格的变化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引起实际产出额和就业量的波动。

3.11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以多恩布什、斯蒂格利茨、曼昆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源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冲击,引起经济扰动,经济中的磨擦和不完全性放大了这种扰动,其结果导致实际总产出与就业率的波动。新凯恩斯主义者沿两条不同的思路研究经济周期问题:一是在名义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基础上说明经济的周期性;二是从价格弹性的不稳定性角度分析经济周期。

3.12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产生标志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将经济波动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理性预期经济人对持续的技术冲击所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作出最佳反应,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产量和就业变动被看作是就技术进步对总量生产函数产生冲击后进行的帕累托最优调整过程。因此,这种产量波动是自然(趋势)率的变动而不是对均衡的偏离,从而摈弃了短期周期与长期趋势之分。

3.13金融周期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门研究金融活动自身独特的周期性运动规律,及其原因和机理的金融周期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周期理论中一个新的分支。目前,学术界对金融周期的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金融周期主要是指在宏观经济领域,由金融因素引起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体系传导的持续性的周期波动。米什金和哈姆的研究表明,金融周期由资产价格波动引起,资产价格上扬使财富迅速膨胀,刺激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导致资产价格与其基本价值脱节,经济泡沫随之形成;而一旦泡沫破灭,经济中的债务积压就会冲击投资和消费支出。此时如果银行体系因不堪坏帐重负而崩溃,金融中介渠道将受到严重破坏,储蓄向投资转换的机制受阻,经济将出现剧烈波动。帕利的观点与此类似,即资产价格和消费信贷是金融周期的驱动器。克罗基特把金融周期归结为金融不稳定的根源,他认为“典型的金融周期”是指,经济运行正常条件下,由于经济过度扩张出现的金融失衡。

法国银行专家组将金融周期定义为:用与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金融变量刻画的实质性、持续性经济波动。根据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方向和波动特征,金融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如果繁荣和萧条之间转换速度快、波动幅度深,那么这一特定的金融周期阶段就称为“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极有可能转化为经济危机。

金融冲击和非金融冲击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周期。各种冲击通过金融渠道传导,从而对实

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消极冲击的影响很可能被“金融加速器”放大。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缺陷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代理人问题在经济萧条时期更加严重,而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又倾向于过度放贷。因此,信贷关系的波动是金融周期的生成原因。关于金融周期的主要文献大都围绕信贷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而展开。

金融摩擦是金融周期最重要的深层原因。巴奇赫特认为银行信贷是导致经济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苏瓦雷兹和萨斯曼建立的动态理性预期模型,提出经济周期是内生的观点。他们认为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经济周而复始的运动,在整个经济周期中,道德风险的严重性与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并随着所处阶段周期发生变化;而在财务困境情况下,“债务清算”和“困境抛售”两个因素在经济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伯克南等人对金融因素的放大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们的观点是,金融摩擦会放大消极冲击效应。如果存在金融摩擦,即是一个外部冲击趋于零,这种放大效应也会无限扩展,从而导致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而且这种经济波动是确定的、非随机的。

金融周期理论不但要寻找哪些金融因素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而且还要研究冲击的传导机制,也就是这些冲击将怎样影响经济周期。目前,研究金融周期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金融加速器理论和金融减速器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外生冲击被金融市场机制放大了;而金融减速器理论则指出,债务人利用金融市场缺陷和金融契约的不完全性进行策略性违约,因而可以削弱外生冲击对经济造成的波动。

金融周期理论能够较好地分析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剧烈波动的现象,也能够对现代经济周期的跨国协动现象给予一定的解释。但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而且内容比较庞杂。

3.14政治周期理论。

将政府政策看作经济波动的原因是所有政治周期模型的共同点。政治周期理论包括两个重要分支:机会主义模型和党派模型。前者说明在位者试图通过操纵经济来实现再次当选目标,后者分析各个参选者都代表一定群体利益并为这些群体服务。

经济周期

几个关于周期的话题讨论 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1.1.定义 也称商业周期、经济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 1.2.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3)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4)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交替组成 (5)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1.3.阶段划分: 1.3.1两阶段法 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展阶段和收缩阶段。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

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1.3.2四阶段法 经济周期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A-B为衰退, B-C为萧条, C-D为复苏, D-E为繁荣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 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 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经济周期分析

一、宏观经济周期分析判断 我想通过分析经济指标来对宏观经济周期作出判断。宏观经济分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来进行。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通过对经济指标分析可以判断出经济周期。 一是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对将来的经济提供预示性的信息。从实践来看,先行指标可以对经济的高峰和低谷做出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时间可以比实际高峰和低谷出现时间大约提前半年。 二是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生产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计算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三是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制造产品单位劳动成本等。这类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比实际晚半年。 由于这里是进行宏观经济周期的判断,所以滞后指标就不用分析了,主要看先行指标和同步指标。 1,先行指标分析: ①货币供应量: 2012年2月15日,中央银行发布消息:央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前期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回稳态势,但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仍有必要防范未来物价出现反弹,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报告中还表示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4%左右。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低2.9个百分点。2011年现金净投放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所以货币的供应量虽在增加,但较前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放缓。货币供应量增长总体回落的趋势。 ②股票价格指数: 下面借助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来分析我国的股票价格指数。 从周K线图来看,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都处在下跌的过程之中,而未来的两周走势将决定MACD指标中的DIFF线是否会下穿DEA线,如果一旦有效下穿,则股市将会迎来至少两三个月的下跌之势。所以这个六月对未来半年股市走势来说注定不平凡。而股市一般能提前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所以从今年的股市走势来看,经济还处在波动之中,11年末开始的 上升通道在今年6月已被突破,不知是否还能反弹回来,不然对未来第三季度持不看好观点,若6月DIFF没能有效下穿DEA则后市看好。但是从月线上看,经济在慢慢转好,DIFF有上穿DEA的势头,但是很无力的样子。 2,同步指标分析: ①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一般用来衡量经济的增长速率,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的这篇综述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经济周期是逃避不开的。经济永远处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循环之中,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1.经济周期 1.1经济周期的定义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表格给出的美国自1981年至2010年的实际GDP数据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年12月GDP增幅大幅减小,到2002年6月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2年经济开始复苏,2007年底经济增幅开始下降,2009年6月降至最低的-4.11%。这就反映出了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每一周期大约10年左右。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经济收缩阶段和经济扩张阶段。衰退和萧条属于

经济收缩阶段。复苏和繁荣属于经济扩张阶段。这两个大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 当经济出现衰退并且暴跌至谷底的时候,经济不可能再也恢复不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复苏,而当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这种景象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研究清楚经济出现暴跌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经济重回正轨,而经济繁荣时期,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可能长的持续这种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生产者必须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了如指掌。当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资金周转灵便。这时商品的生产者加大人、物财力的投入,加快商品的生产,就会取得盈利。相反,则应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缩小生产规模,加快库存清空,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 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必须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1.2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1.2.1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衰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小于相应的总产量时,经济衰退就开始了,通常延续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对当今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陡增。2007年12月失业率仅为5%,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就升到7%,2009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8%,2009年2月,失业率上升至8.3%,此后失业率一直高居8%关口上方。据国劳工部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7.9%。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经济衰退阶段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外贸缩减。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世界上几个重要国家经济大幅缩减。美国工业下降46.2%,外贸缩减70%;德国工业下降40.6%,外贸缩减69.1%;英国工业下降28.4%,外贸缩减50%;日本工业下降8.4%,外贸缩减50%。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经济衰退影响一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生产的减少,使得对外贸易缩减,从而有影响另一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衰退对股市、银行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930年美国倒闭银行934家,1931年美国倒闭银行1440家,1932年美国倒闭银行1453家,1933年美国倒闭银行1783家,这足以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 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pdf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分类讨论一下不同的文献。不同的理论对技术、劳动、资本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经济周期有不同的理解。实证经验证明有些理论可以解释某些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有些理论无法解释某些波动——虽然这些理论都涉及到了资本,劳动和技术手头没有参考文献,细节错误还请各位同仁指出。 对“经济周期”这个术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最早的一批人搞过什么5年短周期,10-20年中周期和50年长周期(具体数字不是很确定,但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的说法,指经济指标真的先上升后下降,做一种周期性变动。我不大了解实证方面有没有发现这一理论的证据,但是现在这一说法慢慢没人提了。现在所说的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也叫economic fluctuation)指的是短期内变量受外生冲击之后的波动(不一定是周期性波动)。假设经济变量和外生冲击,那么研究经济周期指的就是找到下面的函数 这一函数俗称冲击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我利用V AR和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所计算的几个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IRF., data source: U.S. NIPA table 和St. Louis Fed Reserve) 其实这一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实已经有这一概念了:一个简单的例子:IS-LM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函数组:央行提高利率导致投资下降。在这里,央行提高利率是外生冲击,投资是经济变量y,而下降就是我们想要的。在这里,只取1这个值,即我们不关注的在二期以后的变化。同样,新古典经济学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641394.html,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作者:王俊 来源:《商情》2020年第16期 【摘要】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十几年政策调整,经济增速已慢慢稳定在6%左右,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减速阀”作用,减弱了经济周期振动幅度。因此,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实行逆周期经济政策是目前需考虑的现实。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周期是指受某些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总体上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的周期性的运行态势,且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循环重复。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国政府抗住经济压力,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經济渐渐复苏,但目前经济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尝试从世界经济周期角度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梳理过去20多年不同阶段施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探讨政府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 (一)康波理论 19世纪末,帕尔乌斯首次提出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50~60年的长期波动,一战后,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战后世界经济波动态势,并提出了长波假设,其具体表现为价格波动,这奠定了康波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四阶段,繁荣和衰退是康波的上升期,而萧条和回升则是康波的下降期。从历史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共经历了四次周期波动,每周期总是伴随新兴技术革命。第一波是纺织和蒸汽技术发展,历时63年,第二波是钢铁和铁路技术发展,历时47年,第三波是电气和重工业领域发展,历时56年,第四波标志是汽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时43年,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轮康波周期中。 (二)金融周期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作用影响世界经济,金融本身具有独立性,但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宏观经济研究应当将金融因素置于核心地位。“金融周期说”是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时期,后来信贷理论的发展正式拉开了金融周期理论研究。“金融周期说”认为金融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并根据金融运行现状,模拟了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西方经济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各式各样,一直以来都未取得统一。经济学学术界,通常以二战为划分标志将有关经济周期的具体定义概括区分为古典经济周期(也称传统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和现代经济周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两类。二战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产量绝对量的变动过程,所以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这些都是二战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和解释。二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透过社会经济表象深入到对内在包涵的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变动进行分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而名经济学家RobertE.Lucas(1977)的看法是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0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定义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而需要明确的关键在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已脱离经济体表面总量值的比较,而升华到了对于内在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比较。 1经济周期理论类型 1.1尤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尤格拉于1862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 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熊彼特把 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1.2 基钦周期 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40个月(3~4年)左右的小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故称为“基钦周期”。基钦提到,这种小周期是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受农业丰歉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 1.3康德拉捷夫周期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50~60年一个的周期,故称“康德拉捷夫”周期,也称长周期。熊彼特继承前人的观点,把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长周期,并用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各个长周期的标志。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8世纪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 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邱颖明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到底会有多深?还会延续多长时间?这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少学者乐观地认为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中国经济将会复苏。然而笔者根据对世界经济周期的观察和思考,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并不持乐观态度。 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在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波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见面时就谈股票,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到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向公众保证经济的繁荣景象会继续下去。然而,“黑色的星期四”却让美国的金融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成千上万家银行倒闭,近十万家企业破产,千百万人多年的辛苦劳动得来的积蓄付诸东流,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出现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美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 虽然,在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实行“新政”,使失业率有所下降,但还处于相当高的位置,在1941年还是维持在10%的水平。二战才使失业率急剧下降。战后20多年,美国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使美国失业率长时间维持在5%左右,但却造成后来10余年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在上世纪70年代农产品、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升,带动通货膨胀率的上扬。与此同时,实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滞胀”现象。到1985年美国失业率才回落下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 “9·11”事件之后,为避免美国陷入衰退,格林斯潘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和利用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到了2007年,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濒临破产,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指数跌2%,开始了一系列投资银行的破产浪潮,到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纵容房地产泡沫是此次次贷危机的根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却消除不了经济的波动,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它的作用相当有限。 对经济周期的重新认识 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有很多理论,最出名的是汉森-萨谬尔森模型,它从经济内生的角度,运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际上,笔者认为也可以根据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的理论来解释经济的波动,它可以说明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的同时增加,如果总需求的增加是由货币增长率的增加引起的,则有一部分货币存量的增加作用在产量的增加上,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小于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同样,短期中,总供给的变动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比如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产量,反之亦然。如果总供给曲线的左移是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引起的,这将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低的产量。而且通货膨胀具有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当通胀来临时要消除人们对通胀的预期的原因。 在长期的均衡中,通货膨胀率将等于货币供给量,产量将位于潜在水平上。当然,在现实中,经济常常没能处在长期均衡的状态上,当产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降低,而当产量高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经济处在产量和通货膨胀率都增加的“过热”时期,经济体系自行调整的结果是,当通货膨胀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将减少,这时表现为“滞胀”,也即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滞胀”停留一段时间后,当产量降到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通货膨胀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将跟产量一起下降,这时经济表现为萧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产量将回升,经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

美国经济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衰退 美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大有1荣俱荣、1损俱损之势。但实际上,美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持其自第1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领袖地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惠及别国,这里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641394.html,尚存很大的疑问。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1个霸主能保证其地位永世不变。中国《易经》中就特别提醒注意“盛极而衰”的规律,提示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善于透过外表抓住事物变化的实质。笔者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极有可能已步入40到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1、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不到30%。由于美国可以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军事等多种手段对全球经济进行综合“调控”,近些年,美国经济增增减减,也许不会大起大落;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博弈激烈,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大国正确应对,美国潜伏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可能不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转嫁的特定条件下,可能会遇到大麻烦。日本3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所长寺岛实郎在《展望2002年》1文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大多数日本人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潮流的认识是,美国成了唯1的超级大国,发源于美国的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将在相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然而,深层次的历史潮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1国称霸的局面,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必须在相互认同各自价值的基础上生存,并向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共生’、‘共创’的方向发展。”(日本《世界周刊》,2002年新年合并号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2年2月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1次演讲中所说:“面对欧洲和亚洲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美国在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正在结束。”(埃菲社悉尼2月23日电)美国知名金融学家索罗斯所说:“美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硬着陆’。” 《1位有哲学头脑的商人》,刊英国《泰晤士报》,2000年12月8日笔者赞成上述这些观点。最近,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国内外经济学家越来越多。 认为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基于几方面判断: 1是美国金融垄断规模已经达到峰巅。自1976年以来,美国1直没有出现过经常账户盈余,截至2000年,美国股市共筹资18万亿美元,发行长期国债6万多亿美元;目前世界储蓄总额为8万亿美元,每年大体有10%流入美国。2004年流入美国的外资就达1.1万亿美元。再加上2/3的美元在境外流通等,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这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在全球化时代里,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已没有更多的钱供美国利用。 2是美国金融垄断泡沫的破灭已经显现。美国目前各种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达60万亿美元之多。美国股市总体上不会有大量新的资金注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分析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4.10 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关于经济周期,作者认为熊彼特的解释是对的。关于经济危机,很多情况都会引起经济危机,比如房地产危机引起经济危机,货币政策错误引起经济危机等,经济危机都是正反馈的作用引起的。如果稍有偏差就会自动调整,达到新的均衡的负反馈,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影响。 我们以房地产危机导致经济危机的例子说起。假设某国的房地产由于国家政策或某种原因导致房屋价格上涨,而投机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炒作。投机者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认为房子价格会上涨,增加了购房的数量,而房屋的供应速度则要需要较长时间,导致需求量大于供应量,进一步促进房屋价格上涨,房屋价格上涨验证了主流投机者的房屋价格上涨的判断,为了逐利,主流投机者会增加在房地产上的资金投入,而购房自用者怕房屋价格继续上涨,也开始提前购买房屋,这样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就开始了。而由于炒作房子获利较多,社会上的资金开始流入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资金也开始流入房地产,会有众多大房地产开发商和更多的买房和投机者,使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当房子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主流趋势和购房自用者开始认为房子会降价,购房自用者减少了购买量,投机者开始抛售房子,导致房子的价格下降,验证了主流投机者和购房自用者的判断,所以他们加速抛售房子,导致房价和购买量进一步下降,逆转的正反馈开始了。逆转正反馈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会导致经济危机。 并不是房地产价格上涨就一定意味着会有房地产危机,各国为了防止房地产危机的发生,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阻止房地产投机。 1

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经济危机一般都是由错误的货币政策或者某个行业的下逆转的正反馈引起的,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各国的房地产危机。货币的流通数量是衡量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它并不是总能正确的反应经济的运行状态。GDP是反应经济运行的一个指标,但并不总是能真实反应真实的经济运行情况,有时会有偏差。1922—1923年间的德国最高通货膨胀率甚至达到29000%,此时如果只看GDP数值,那么GDP可能是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长,而真实情况却是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

世界经济试题带答案

一、判断 1.多元化、立体性、整体性、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性。(第3页)(对) 2.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10页)(错,反了) 3.生产力先进国家及其产业转移过程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第38-39页)(对) 4.世界经济的生产一体化阶段是由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第42页)(错第三次) 5.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第59页)(错) 6.根据GATS,国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模式。(第60页)(对) 7.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与网络垄断是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形式。(第103页)(对) 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的邓宁在1876年提出的,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生产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理论的综合。(第84页)(错 1976年) 9.坚持开放、规避风险、分享收益、促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府职能。(第106页)(错) 10.经济全球化引起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变化,从而导致各国主权的分化与让渡、强化与削弱等问题。(第122页)(对) 11.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是金融国际化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第131页)(对) 12.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第143页)(对) 13.《关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并正式生效是贸易自由化的标志与主要推动者,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替代关税贸易总协定继续促进贸易自由化进程。(第161页)(对) 14.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第165页)(对) 15.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世界贸易组织,是21世纪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人。(第173页)(对) 1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推进贸易自由化、提供贸易谈判场所和解决贸易争端。(第179页)(对)? 17.按照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依次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5种形式。(第195页)(对) 18.“北北合作型”、“南南合作型”与“南北合作型”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模式。(第197-198)(对)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 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 中国经济 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还会下降,经济危机远没有见底。内需消费市场远没有打开,需求不足是根本问题所在。世界两百年物价规律模型显示,通缩将是未来主旋律,经济危机底部确切时间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比较经济运行步调基本上一致。 世界经济繁荣期1983年—1989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第二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年—1992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世界经济繁荣期1993年—1999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亚州金融危机1997年—1998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第二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年—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 中国经济下降周期2000-2001 世界经济繁荣期2002年—2007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第二十三次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此次经济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底部在哪什么时後会复苏?三百年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用一个模型就可以解释的清清楚楚,什么时间是繁荣期什么时候会爆发经济危机显示得一清二楚。未来五十年世界经济还是会按照这种固有的自身规律运行下去。

我国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 trough 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 prosperity 、 衰退 recession 、 萧条 depression 、 复苏 recovery或revival 。 本文要研究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位于以上哪一个阶段 phase 。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又

进入了新一轮周期。下面以第四轮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7%~8%左右。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从1990年到2002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2年),长收缩(近10年)的周期。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2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周期变动

201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2015证券投资分析 第三章 宏观经济分析 知识点:经济周期变动 ● 定义: 经济周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 详细描述: 经济周期表现为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例题: 1.经济周期的变动过程是()。 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复苏——上升——繁荣——萧条 C.上升——繁荣——下降——萧条 D.繁荣——萧条——衰退——复苏 正确答案:A 解析:经济周期的变动过程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2.一般地说,股价提前反映经济周期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 A.萧条阶段末期,股价缓升;复苏阶段,股价屡创新高 B.繁荣阶段,股价已经开始下跌;衰退阶段,股价已有较大幅度下跌 C.萧条阶段末期,股价缓升;复苏阶段,股价已上升至一定水平 D.复苏阶段,股价大幅上升;衰退阶段,股价止跌回升 正确答案:C 解析:当经济持续衰退至尾声即萧条时期,百业不振,投资者已远离证券市场,每日成交稀少。此时,那些有眼光而且在不停搜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形势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投资者已在默默吸纳股票,股价已缓缓上升。当各种媒介开始传播萧条已去、经济日渐复苏时,股价实际上已经升至一定水平。而那些有识之士在综合分析经济形势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将不会再创热潮时,就悄然抛出股票,股价虽然还在上涨,但供需力量逐渐发生转变。当经济形势

逐渐被更多的投资者所认识,供求趋于平衡直至供大于求时,股价便开始下跌。当经济形势发展按照人们的预期走向衰退时,与上述相反的情况便会发生。 3.经济萧条时期宏观经济的表现有()。 A.供给严重不足 B.需求严重不足 C.价格高涨 D.价格低落 正确答案:B,D 解析:萧条阶段的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4.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通常被划分为初始阶段、成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通常被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5.经济周期的变动过程是( )。 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B.复苏--上升--繁荣--萧条 C.上升--繁荣--下降--萧条 D.繁荣--萧条--衰退--复苏 正确答案:A 解析:P96第一排经济周期变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至于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因为中国人爱面子,繁荣肯定在第一,复苏肯定在最后 6.经济萧条时,将会出现( )。 A.需求过剩、价格低落、生产萎缩、失业率增大 B.需求严重不足、价格低落、生产萎缩、失业率增大 C.需求严重不足、价格上升、生产萎缩、失业率增大 D.需求过剩、价格低落、生产不足、失业率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