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 读书报告

护士 读书报告
护士 读书报告

无痛穿刺技术在儿科患者的应用

一、前言: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给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途径[1]。但其属于侵入性操作, 在对血管细小、自控能力较差、不易合作的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 通常成功率不高, 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 也会引起家长的

误会, 甚至可能发生护患纠纷[2]。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定义疼痛为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被称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WHO和IASP联合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3]。在临床静脉给药、抽血、肌肉注射、胸穿、腹穿等各种治疗中,穿刺所致的疼痛感会给病人带来明显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在大力提倡优质护理服务,倡导“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4]的责任制护理服务,提高无痛穿刺技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责任制护理服务的开展,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静脉穿刺必须“一针见血”,穿刺无疼痛。尤其在儿科,患儿耐受能力差、加之恐惧及陌生环境的不良刺激等多种因素,导致患儿主动配合能力欠佳,哭闹等因素加重了护士的工作压力,造成了穿刺失败。因此无痛穿刺在儿科具有其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二、关键词:无痛穿刺技术;小儿输液;疼痛;配合度;穿刺成功率

三、传统方法:给患儿静脉输液时,做好前期的准备用物,核对,加药等工作,协助患者舒适卧位,选择合适静脉,上方6cm处扎止血带,常

规消毒,20°进针,见回血后平行进针,固定针柄,根据病情调节滴速;输液完毕,轻揭胶布,轻压穿刺上方敷贴处,快速拔针,按压片刻至出血。

四、无痛穿刺术

4.1在穿刺点上方与6cm 处扎止血带,轻拍穿刺部位,待静脉血管充盈暴露后,酒精、碘酒消毒,待干。护士左手握住患儿的掌关节处。形成握手状,护士左手大拇指与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头在血管上方0.5cm 处,以60°角利用腕部的力量快速穿刺皮肤,稍放平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转而倾斜针体沿平行于血管方向继续进针至适当深度,松止血带固定针柄和针头。常规固定皮肤。输液完毕拔针时,采用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首先撕去多余的胶布条,将一只手拇指按住血管走向放于穿刺点及其上方,出针压迫时着力应与穿刺部位皮肤垂直,迅速将针头与血管平行拔出,拇指立刻向心性按压,适当用力,勿揉,按压3-5min ,并调高手臂高于心脏水平[5]。

4.2.1成立无痛护理小组:无痛护理小组由儿科所有护理工作者组成,其中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专业技术培训、指导、督促活动开展等。护理人员集中接受培训,深入学习小儿静脉穿刺注意事项、小儿心理特点、与小儿的沟通技巧、小儿身体生理结构发育特点、不同部位静脉特点、如何选择更优穿刺静脉等。

4.2.2无痛穿刺:患儿在静脉穿刺前以穿刺点为圆心的局部皮肤涂以0.5g/5cm2的5%利多卡因乳膏并用透明敷贴覆盖1小时后去除乳膏和敷贴行常规小儿静脉穿刺术[6]。

4.2.3营造和谐的护患氛围:患儿入院后热情接待,合理安置儿科病区治疗室、休息区、候诊区等;强化环境护理,如确保室内空气清新、调整室温及湿度到人体舒适度、做好环境卫生、加强室内人员管理等,对情绪不稳定患儿可采用互动游戏、播放音乐动画片等方式来辅助缓和不良情绪,诱导其伸出穿刺胳膊,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指导家属配合事宜,多给予患儿鼓励和支持,保持患肢体位,避免乱动、拉扯。

4.2.4密切监测:穿刺输液后护理人员应全程严密监测,多巡查,观察穿刺点局部皮温、色泽,患儿神情、面色等情况,若有哭闹不止现象可采取抚摸头部、拉拉小手等亲和举动帮助改善,进一步提升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输注过程中将滴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帮助小儿调整至舒适体位,有轻度疼痛者可采用视线转移法帮助缓和疼痛感,改善治疗舒适性[7]。

4.3选择逆行穿刺, 缩短针头在皮下行走的距离。相比于顺行穿刺, 逆行穿刺对皮下神经的刺激更弱, 能够减轻疼痛感。同时, 针头直接进入管腔, 可以减少皮下组织的摩擦, 有利于减轻疼痛感[8]。

五、个人收获

5.1穿刺前的准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