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心理学

管理学管理心理学
管理学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BY━━ 浮生若梦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1)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2)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霍桑实验

(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2)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①工场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③“访谈实验”④观察研究——“群体实验”

3.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点。

(1)相同点表现为:(2)不同点表现为:

目标一致,两者都追求高的生产率;

两者都认为个人与管理者冲突,责任应归于管理者;

两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2)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人性假设与管理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又名为惟利人(Rational-Economic),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雪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几点:

①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②因为经济性刺激物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们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③感情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了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

④组织要控制住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根据经济人假设而制定的管理策略有下列几种:

①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务与服从。

②管理的重点主要摆在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上,而对人们的感情和士气方面应负的责任是次要的。

③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是指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只有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才能对人有最大的激励作用。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想被自己的同事接受和喜爱的需要)远比对经济刺激物的需求更为重要。根据社会人假设,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要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管理者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在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注意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

②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对下属的指导和监控,更应关心他们心理的健康,归属感与地位感。

③管理者要重视班组的存在、因此,在奖励时,不仅考虑个人奖酬,更应考虑集体奖酬。

④管理者的作用,不仅要抓计划、组织与控制,更要充当下级职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将下情(下级的需要与感情)上达。管理者不是简单的任务下达者,而是给职工创造条件、方便、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设是指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感。

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同,即使能力低的人,在他们的其他需求或多或少己获满足之后,也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求意义和任务完成的满足感。

6.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又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1)组织文化的结构:

组织文化结构是指组织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即组织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

第一层,表层文化,又叫实体文化。这是指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实物文化,即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它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的结构和外表款式、企业职工劳动环境和员工娱乐休息环境,职工的文化设施以及厂容厂貌等。

组织文化的结构

第二层,中层文化,或称制度文化。是指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传统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第三层,深层文化,或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存,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巾形成的独具本企业持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现代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形成组织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

实体的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构成组织文化的硬件外壳;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企业硬外壳的支撑;而精神文化则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为组织文化的核心。

(2)组织文化的功能:

①凝聚功能;②导向功能;③约束功能;④激励功能;⑤辐射功能;⑥协调功能

(3)组织文化的创建:

①优化企业环境——组织文化的外壳;②提高企业产品品位——组织文化的载体;

③企业家的培养——组织文化的源头;④重塑企业形象——组织文化的展现;

⑤培育企业精神——组织文化的灵魂;⑥企业价值观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内核;

⑦完善企业制度——组织文化的支架;⑧员工的选拔与同化——组织文化的维系。

(4)组织文化的保持:保持组织文化的具体方法:

①雇佣合适的人和解雇不适合的人要控制的东西;

②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反应关键事件和组织危机的方法;

③管理和团队角色塑造、教学和训练;④定下奖励和惩罚的标准;

⑤聘、选择、提升、从组织中开除的标准;⑥组织典礼、仪式和故事。

7.个体心理与管理

(1)社会知觉与管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在管理中涉及到的大多为社会知觉的问题。即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其研究范围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社会角色的知觉等。

知觉防御(Perception defense),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忽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2)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人对于自己所处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

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过程包括四个成分: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

①角色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应该在社会与组织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②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的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定的行为模式而进行的行为。

③角色期望是指他人对一个人所应承担角色的希望与寄托。

④角色评价是指他人对一个人的角色扮演的评论与估价。

(3)影响角色知觉的因素:

①对角色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角色的认知受二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自我评价,二是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社会环境。

②对角色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能否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而行动,这受个人对角色认知的程度与自己的个性待征所制约。

在单位里的领导者,对自己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的认知与意识愈深刻,他就能履行领导者的行为模式,承担该承担的领导责任,起到领导者的应有作用。

一般来说,不同个性的人,如外向型与内向型的人在履行角色行为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甚至会影响角色行为的效果,但是通过角色塑造,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规范可以改变人的个性特征。

③对角色期望的影响因素

他人对某一人的角色期望受角色职务及平时的了解程度制约。

④对角色评价的影响因素

他人对另一人角色评价的高低,制约于对该角色的期望与该角色实际上角色行为的差距。

⑤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

从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中可见,首先,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是综合角色认知和角色期望,将主观可以与客观需要相结合,寻找明确的自我角色形象。其次,体察客观的角色评价,吸收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并结合角色认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第三,充分检验自己的角色,并根据角色评价确立自己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最终达到角色确认的目的。(4)个性

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个性倾向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的基本特征:①差异性。②稳定性。③整体性。④独特性。⑤倾向性。

8.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1)气质概述:

气质:是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表现。它体现人的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个性特征。

(2)关于气质生理机制的几种学说:①体质、体形说;②体液说;③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3)气质类型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4)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①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属于战斗类型。这种气质的人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弱的抑制过程;这种人情绪易于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表现;此外,还表现出性急,易于爆发狂热,而不能自制等。

②多血质又称活泼型,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人能很快同人接近,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在集体中梢神愉快,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住。但是,这种人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

③粘液质又称安静型,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但是,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平衡。这种人在生活中是一种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这种人的不足之处是有些惰性和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注意力。

④抑郁质又称易抑制型,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薄弱,在生理上不能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抑郁质的人行动上表现非常迟缓、腼腆、怯懦、迟疑,有些孤僻。但是,这种人感情细腻,作事小心谨慎,观察敏锐,善于察觉别人观察不到的细小事情。

⑤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是上述四种气质类则的典型代表,大多数人是中间型或者混合型气质类型的人。

⑥第二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一般不适宜当管理者。第三种气质类型的人,虽然不适宜当开拓型的管理者,但是作为管理者群体中的成员还是适宜的。一些特殊的工种,如飞机驾驶员、宇航员、电站集中控制室的调度员、高空带电作业人员等,要求他们具有灵敏快速的反应、冷静、理智、胆大心细,临危不惧的心理品质。

为此,是否具有特殊工种所要求的特殊气质特性,成为职业选择、培训、淘汰的重要根据之一。

在进行管理教育中,要注意根据人们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5)管理人员的气质类型:

①不宜有典型的胆汁质和抑郁质。前者表现为鲁莽、易激动、脾气急躁,不能控制自己等,后者表现为沮丧、抑郁、孤僻,行动迟缓等。

②管理人员的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粘液质,或两者的混合型是较适宜的。多血质类型者兴奋占优势,对外反应快,能控制自己,平衡外向性。这类人适宜于当企业家,以其机敏而均衡的气质特点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

③混合型气质的管理人员占优势。

9.性格差异与管理

(1)性格概述: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特性的分析: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的态度。

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们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及稳定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千方百计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时,表现出的意志特征上的个别差异。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人,绝多数人兼有外向和内向的中间型,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场景的影响,表现为外向或内向占优势。

①外向型的人重视外部世界,爱好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与外向型相当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外向I型)、胆汁质(外向II型)。

②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爱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沉默寡言、冷漠、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与内向型相当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内向I型)、抑郁质(内向II型);

与兼有外向性和内向性的中间型相当的气质类型就是混合质。

10.行为修正激励论

行为修正激励论表明,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起到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待、加强这叫做正强化。

对于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这叫做负强化。

(1)奖励的激励功能

①奖励有助于满足需要,持续调动人的积极性②奖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的情感

③奖励有助于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④奖励有助于强化人的角色意识

⑤奖励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丰富道德情感;

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促使道德行为习惯化。

⑥奖励有助于培养和开发创造力

(2)有效奖励的实施方法

①创造有效奖励的心理气氛②奖励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③奖励要注意时效性

④奖励的内客应该多样化⑤要制定一项长期的奖励计划⑥奖励的标准要更新

(3)非物质激励方式的内容

①带薪休假;②职业发展;③工作激励;④培训激励;⑤荣誉激励;⑥参与激励;⑦情感激励。

11.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P.F.德鲁克1954 年首先提出的,1965年G.奥迪奥恩又做了进一步阐述。

(2)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①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单位和个人的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②目标管理的中心是尽力避免组织目标与个人要求相矛盾而造成强制性管理控制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并尽可能地将管理建立在组织目标与个人要求统一的基础上,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3)目标管理的意义:管理心理学家认为,目标管理对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以下的好处:

①目标管理迫使人们事先制定计划。

②目标管理过程含有反馈这一环节,能保证上下级之间对于要下级去完成的任务取得一致的意见。

③目标管理承认职工的个人差异,并允许每个人各自设置自己的目标。

④下级参与目标设置,易于增进他们对目标的理解和乐于接受目标的程度。

⑤目标管理有一套控制的办法,能使实际的工作成绩与目标的偏差受到定期和系统的考评。

⑥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便于统一。目标管理有利于鼓励人们增长才能和提高积极性。

12.工作态度

工作活动本身所包含的激励因素有:

①它的趣味性;

②工作活动的挑战性;

③工作活动所具有的培养性,它使员工感到在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增强了自信与自尊;

④工作活动中提供的交往机会,也会增加工作的吸引力;

⑤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性,只有在工作任务完成时员工才会感到满足,当事者对自己的抱负与价值得到实现时产生轻松感与自尊感。

13.挫折与管理

(1)挫折是什么:在心理学上,“挫折”一词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挫折一词的英文名词为Frustration。挫折的定义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2)挫折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攻击、退化、固执和妥协。

(3)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会产生的两种反应:一种是建设性反应,另一种使消极的破坏性反应。

(4)战胜挫折的方法:

首先要发展积极和建设性的反应,减少破坏性的消极反应。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它还与一个组织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关,管理者要善于从挫折的征兆中找出真实的原因,采取各种诱导措施,以增加建设性的行为,消除破坏性的行为。具体措施包括:

①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

②改变情景

③采用精神发泄方法

14.应激与管理

(1)应激管理是什么:指降低应激的任何方法,帮助人们明白应激反应,识别应激物,使之应付技巧以将应激之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对个体应激管理的实际建议:

①提前计划并做好时间管理。②大量锻炼,饮食均衡,足够的休息,普遍关心自己。

③培养固定的生活哲学,保持积极态度。④注意使工作和个人生活保持平衡。一直花时间去娱乐。

⑤学习放松技术:放松技术的优点是个体在上班时间里能使用它们去处理工作要求。例如,对应激一般的“放松反应”是——选择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放松肌肉——了解你的呼吸——当思维浮现时,保持积极态度——持续一段时间(如:20分钟)

15.心理治疗与管理

(1)心理治疗在人的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名精神治疗,它是医学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它的含义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或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来往,改善人的情绪,提高病人的认识,解除其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以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减轻病痛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也有人认为心理治疗是处理精神或行为障碍的技巧。

(2)心理治疗与管理:

领导人可以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①一般心理治疗法,包括解释、鼓励与安慰、保证和暗示等。

②个别深入的心理治疗法。这一方法的步骤包括:耐心地倾听下级的诉述;帮助下级提高对异常行为的认识;巩固成绩,提高效果,预防复发。

16.领导心理及组织发展

(1)领导是什么:“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在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和使用就是要促使集体和个人做好本职工作,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的贡献。

(2)领导(Leadship)的含义中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

①具有领袖地位(身份、职务、任务)的领袖人物(指挥者、先导者);

②具有领导者素质(领导能力、统帅能力)的领袖人物(指挥者);

③进行领导(统帅、指挥)过程。

(3)领导者是一个被委派到某一职位上具有职权、责任和义务来完成组织目标与目的的人。

领导人是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的最基本而又最难得的资源。大多数事业的失败都是出于领导无方。大多数的组织都面临着—个不断寻求具有必要能力有效地进行领导的人才问题。领导者是实现领导过程的特定人物。

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就是计划、组织、监督、控制、沟通信息、委派任务和承担责任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据国外的研究调查表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40%是由领导者的才能诱发出来,而60%是由其他因素(社会压力,自身为保住工作需要,获得高报酬等)诱发的。

(4)领导人的作用:群体的领导人在群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群体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主要功能为两个方面:

①领导群体成员采取一定的手段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②协调群体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促使各成员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

要能够实现这两方面的功能,首先要具备下面两个先决条件:

①领导人要有决定权,对群体的组织结构以及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有决定权;

②领导人能获得群体成员的拥护,群体成员对领导人发起的号召能积极的响应。

(5)领导力:所谓领导力,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要接受他人的影响,因此每个员工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

在组织中,领导者和成员共同推动着团队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系统内部具有以下几个要素: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和领导艺术,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积极互动,组织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的过程。

(6)领导者能力的构成:

在西方国家,现一般将领导者能力标准定为以下十二项:

①忠于职守的能力;②计划的能力;③组织的能力:④控制的能力;⑤口头表达的能力;⑥文字表达的能力;

⑦把握整体目标的能力;⑧决策的能力;⑨创造的能力;⑩指挥的能力;⑾主动的能力;⑿适应的能力。

巴卡德提出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七项能力:

①保持高度的干劲的能力;②灵活地掌握人际关系的能力;③随机应变的能力;④沟通与创新的能力;

⑤客观的态度的能力;⑥乐于组织和执行计划的能力;⑦培养信心的能力。

我国企业领导干部(厂长、书记)的主要能力指标为:

①进取心,其内涵包括职业成就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②分析综合能力,其内涵包括智力;

③敏感性,看问题比较敏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④专业能力;⑤口头表达能力;

⑥相容性;⑦自学能力;⑧讲究工作效率;⑨谋策能力。

(7)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领导者的能力特点:

一般说来,基层领导者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为技术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对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项很熟练。

①中层领导者所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为人事与行政管理的能力。人事与行政管理的能力,是指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挥下属力量的能力。

②高层领导者的能力,主要是指决策能力。这是一种综合判断能力。

17.归因效应

(1)归因效应是什么: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2)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3)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8.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是什么:所谓组织变革,是指一个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局部或整体调整的过程。

(2)个人层面:

人们对待组织变革的态度与其个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那些敢于接受挑战,乐于创新,具有全局观念,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通常变革的意识较为强烈。而那些有强烈成就欲望的人,或是一些因循守旧,心胸狭窄,崇尚稳定的人对变革的容忍度较低,变革的抵触情绪较大。一些依赖性较强,没有主见的员工常常在变革中不知所措而依附于组织中群体的态度倾向。

除此之外,由于变革会打破现状,破坏已有的均衡,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类人常常是组织变革的最大抵触者,他们常常散步谣言,制造混乱,甚至采取强硬措施抵制变革。个人层面的阻力主要是来源于员工的个性心理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变革阻力的力度较小,但却是构组织变革阻力的基本单元。

(3)组织层面:

在组织层面上产生变革阻力的因素有很多,他既包括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显性阻力,还包括了组织文化,氛围,员工的工作习惯等隐性阻力。

由于组织变革会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各个群体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那些原本在组织中权利较大,地位较高的部门和群体必然会将变革视为一种威胁。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常常会抵制变革。

另外,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必然会重组企业的组织结构,对某些部门,某些层次予以合并,撤减,以及重新进行权责界定,一些处于不利地位的部门和层次就会反对变革。

相对组织内的显性阻力而言,组织内的隐性阻力就更加隐蔽,而且一时间难以克服。组织内的文化,员工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在长期的工作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或契约,一旦实行变革,就意味着改变员工业已形成的工作关系和工作方式,必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19.群体心理概述

(1)什么是群体: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①群体成员有其共同的目标;②群体成员存在明确的群体意识;

③群体拥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④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

(2)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3)非正式群体:是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②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③非正式群体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以及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④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具有重叠性。

(4)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涵义:群体凝聚力即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群体凝聚力还可以理解为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概括起来说,群体凝聚力实质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程度。

(5)士气高昂的特征:

心理学家克瑞奇(D.Krech)等认为,一个士气高昂的群体应具有下列特征:

①群体内部凝聚力高,群体的团结并非源于外在的压力,如监督、控制等;②群体内部无敌对的小群体倾向;

③群体有适应外部变化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④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⑤群体目标不只是群体领导者了解,所有成员都能明确了解;⑥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和领导者持肯定与支持态度;

⑦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并有维护群体继续存在的意向。

(6)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

①组织的领导者及其管理的方式和方法;②群体的规范及行为模式;

③职工个体的需要与追求;④职工的素质和价值观特点

(7)群体心理与管理:

高效率正式群体的特征:

①群体成员在上级、下级及同事间有良好的沟通联系;②群体成员间有高度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力;

③决策分权化;④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⑤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工作动机;

⑥群体成员有良好的精神状态;⑦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①群体成员的共同性;②群体规模的大小;③群体与外部的关系;④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⑤群体的地位;⑥目标的达成;⑦信息的沟通;⑧领导的要求与压力。

提高群体凝聚力的措施:

①对组织目标的赞同;②合理的经济报酬;③对工作的满足感;④有优秀的管理人员;

⑤同事间的关系和睦;⑥目标的达成;⑦良好的意见沟通;⑧奖励方式得当;

⑨良好的工作心理环境。

20.人际沟通

(1)什么是人际沟通:沟通即指联络、传递或交流,也指通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从而使彼此理解或了解。

组织行为学中所谓的人际沟通是指组织中的群体成员运用一定的媒体相互交流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

人际沟通也叫意见沟通或信息沟通,是通过人际交往的形式来实现的。它伴随交往的全过程,因此,也有人把人际沟通等同于人际交往。

(2)人际沟通的功能:

①获取信息

人际沟通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在各类组织和群体的工作实践中,人际沟通为群体提供了工作的方向、资料、情报和知识等外部环境信息。

人际沟通能够为群体提供内部信息,对于群体内部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把握,是组织和群体领导者科学决策,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效能的基本保证。

②增进了解

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及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往才能使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会、矛盾和隔阂,从而使群体形成良性的互动。

加强群体的人际沟通,有助于增进成员对群体和组织的了解;有助于增进成员对领导的了解;有助于增进领导对成员的了解;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成员、群体、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了解。

③协调关系

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是调节人际关系,满足人上述需要的重要条件。

人际沟通不仅有利于协调群体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消除成员的孤独、压抑和紧张情绪,使人心情舒畅,减少挫折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④转变态度

个体或群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与其能否获得全面、丰富的信息有直接关系。这就是说,信息和意见是影响人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基本条件。

努力加强人际沟通是使人始终与时代同步,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保持正确的思想态度的重要条件。

⑤激励行为

组织或群体的领导者必须能够有效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行为,这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之一。有效的人际沟通,是激发职工工作行为的基本手段之一。

(3)人际沟通的障碍与疏导

人际沟通的障碍

①信息传递过程的噪声干扰

这里所说的噪声指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过程的特定情境,组织结构及相应的沟通网络,沟通的信息量等。

②沟通主体的过滤作用

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输出和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接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③沟通双方的差异

a文化因素的差异:(a)沟通双方的语意障碍;(b)态度障碍;(c)文化程度障碍;(d)风格、习惯的障碍;

(e)宗教、哲学、伦理观念的障碍;(f)行为规范和模式的障碍。

b社会因素的差异:(a)沟通双方的社会地位障碍;(b)社会角色障碍;(c)性别障碍;(d)年龄障碍。

c心理因素的差异:(a)沟通双方的认知障碍;(b)情绪障碍;(c)人格障碍。

障碍的疏导原则

①提高沟通信息的清晰度;②增强沟通双方的信任度;③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④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⑤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总结的GE核心领导要素E4(Energy活力、 Energier激励、 Edge 敏锐、 Execution执行)中就有激励一项。他曾说,管理人员应成为团队的成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工作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控制他人,还应有能力去激励他人。激励和鼓动他人的能力——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会使组织的能力发挥至极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只有两种管理者,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的管理者和失败的管理者。“人性”以及管理理论都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以上这些关于人性、需要的讨论,为激励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例如激励要因人而异,要按需激励,物质精神激励并重等等。 二、激励的方式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 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被称为中国CEO第一人的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你能够翻多大筋斗,我就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激励,在公平条件下参与竞争的欢愉,个人价值受到承认的幸福。使海尔人为企业拼尽全力而无怨无悔。这是这样一种激励成就了海尔中国第一品牌的盛誉。 所以,要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就得激起他们成就的欲望,给他们以发展的环境,将他们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的业绩目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内部发动他们。 2.期望激励 这里讲的期望是指管理者对员工能力的一种评价,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员工。期望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又是一种真诚的期望。因此也可把期望激励称为信任激励。

最新 积极心理学研究对管理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启示-精品

一、积极心概述 积极(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创始人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Martin E.P.Seligman,1997年在就任APA主席一职时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 这一概念,由Kennon M. Sheldon和 Laura King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掀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理世界,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将注意力转向对于人性积极面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其中,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关注于如何通过积极环境下的积极情绪培养,激发个体的积极行为,开发其优秀品质,促进人们的积极行为,同时消除消极情绪。乐观的情绪,能增强个体的智力、体力、社会适应性和协调性等,增加人们的学习能力,更好的面对压力、失败和逆境。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对管理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启示 管理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另一个分支,是用以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个在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年轻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条件。所以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仅仅通过单纯的理论教学很难帮助学生们真正了解和掌握管理工作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并制定出针对管理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科学管理政策和措施,提高分析与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课堂上设置正向、积极的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和自助式模式去学习,转变以往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创设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环境。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创设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教学环境。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取知识,而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 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于激发学生良好情绪,开发学生优质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让授课教师了解积极情绪和体验对于课程教授的积极影响,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做为指导,转变教学理念,在积极心理学范式下去建立师生关系,并发现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

立足管理心理学 浅析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

立足管理心理学浅析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 发表时间:2020-01-09T11:24:16.99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作者:申冯元卢棱彤蔡奕宇 [导读] 近年来,学生组织建设的逐渐完善,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成为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 摘要:近年来,学生组织建设的逐渐完善,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成为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学生组织重要性的凸显,其建设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断调动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组织活力,让学生组织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针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立足管理心理学,为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高校学生;组织建设;管理 引言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对于组织管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应用管理心理学能够保持组织活力,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增强组织团结性与凝聚力,同时,增强组织成员归属感,提高组织战斗力与向心力。高校学生组织是由高校学生干部组成的积极组织,其存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有益的学生活力,不断丰富高校文化生活,促进高校学生活动的有序开展,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1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必要性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高校素质教育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尽管课堂教学依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传统的第一课堂是无法顺利完成的。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类型多、数量多,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要通过组织结构的规范化建设来解决。学生组织管理结构规范化建设是指在管理结构设计中明确部门权责、确定层级关系、优化管理结构,以期增强管理效果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一直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和意愿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讲,建设和管理高校学生组织,不但能够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一个崭新的渠道,还可以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多头管理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呈现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状态。学校职能部门设置较为细致,部门职责交叉,权责不清。比如管理学生班级的部门,学校有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总务处等多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都可以对二级学院学办发号施令,指令繁多,而某些具体事项却不知该找哪个部门解决。对于单个职能部门而言,向各学院下达的指令也许不多,但对于学院来说,各个职能部门的指令累加起来却是纷繁复杂的,令学院疲于应付、无力招架。虽然在管理权限上,学院直接向学校负责,但实际上高校职能部门已成了学校与学院之间的一个管理层级,成为学生组织管理的实际领导层。 2.2低效管理 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沟通,难以形成合力。有的职能部门注重纵向的对上、下级联系与沟通,但忽视横向的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只顾着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忽视学校整体育人目标完成的效果。比如对于学生班级管理,教务处负责学生第一课堂,确保教学、课程的有序开展;团委负责学生第二课堂,确保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素质拓展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务处与团委在对学生班级管理上不能达到有效沟通,就会使学生班级无所适从,无论是第一课堂育人还是第二课堂育人,其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2.3学生组织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组织总体不具有亲和力,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淡化,给同学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组织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整体,其首要的职能是通过组织活动为同学服务,为老师提供帮助,发挥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然后是学生组织成员借助学生组织这一平台,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但现在有些同学过于追求一些功利性东西,带有某些“目的”加入学生组织,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各种荣誉或者入党,致使整个学生组织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同学意识淡化,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策略 3.1培养组织成员内部认同感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讲,只有不断培养组成成员的组织认同感,才能有效激发组织成员活力,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保持组织发展活力。因此,在高校学生组织当中,要不断培养组织成员的内部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培养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组织行为的认同,另一个方面则是来自于组织成员之间的认同,这就要求学生组织管理者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开展组织活动,并且注重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让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目的和努力方向。此外,学生组织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拓展训练及活动增强组织内部成员凝聚力,不断强化组成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结,加强组织成员交流,不断增强组织团结性,实现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随着管理层级的上升,相应的管理部门将履行更多的计划职能和更少的具体领导职能。每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在组织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分工,明确管理职能,履行管理职责。 3.2给予组织成员平等的发展机会 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部分,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要给予不同组织成员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样才有利于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保持组织发展活力,让每名组织成员都能够力争上游,不断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以学生为例,无论是从奖学金的发放还是换届人员的选举,在保证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把握,保证每名学生拥有平等的机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充分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把握这个年龄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好的顺应学生心理发展,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组织活力的提升,营造公正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3.3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对一个学生组织而言,如何获得长足的发展,可持续的进步?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干事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另一方面,对干事进行经验的传授,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进步及符合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能够便于组织工作的更好开展。伴随着管理心理学的实施,干事能力的提高就变得更

华工管理心理学随堂练习

第一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_____。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 参考答案:D 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_____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40 B.50 C.60 D.70 参考答案:B 1.()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B.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2.()下列关于管理心理学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B.管理心理学是在现代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C.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D.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参考答案:C 1.()下列哪项不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_____。 A.主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 D.批判吸收与继承原则 参考答案:A 2.()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访谈法 C.个案法 D.观察法 参考答案:A

3.()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_____。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参考答案:C 4.()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中,可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查,花钱费时不多,但效果较好的方法是_____。 A.实验法; B.测验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参考答案:C 5.()研究者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并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按后分析记录,判断可能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被称为_____,与被研究对象面对面得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的方法被称为_____,采用标准化的测验或量表来调查被研究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做出评价的方法被称为_____。 A.观察法;访谈法;测量法 B.视察法;访问法;度量法 C.观察法;面谈法;测量法 D.视察法;访谈法;度量法 参考答案:A 6.()提出社会测量法的人是_____。 A.亚当斯; B.莫雷诺; C.韦伯; D.马斯洛; 参考答案:B 第二章 1.()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_____。 A.斯特恩 B.斯科特 C.罗利斯伯格 D.闵斯特伯格 参考答案:D 2.()美国心理学家斯特伯格的代表作《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包括三部分,以下不包括在内。 A.最最合适的时间 B.最最合适的人 C.最最理想的效果

管理心理学的作用及运用

一、管理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1、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对劳动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 2、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重视员工需要,保组织目标变成个人的需要,积极的、自觉自愿的努力工作。 3、增强员工归属感的作用。 4、提高员工思想觉悟的作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从而能够准确地预测、正确的引导和严格地控制员工的行为,是管理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5、提高员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6、能有效的化解矛盾。了解和掌握人的情感和冬季的产生,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能有效地化解矛盾。 二、如何认识和运用管理心理学来完善我们自己和改进将来的工作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企业内各成员观念及思维的差异化。这种变化与差异化的存在要求我们各项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上要有所改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有效性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现阶段各方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顺应这种变化的表现,根据人的心理进行管理。人性化管理,即管理心理学的提倡,要求我们的各项管理活动在追求实现统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及尊重组织内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学习并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把管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分析,切实解决好项目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思想上、行为上的矛盾,是体现人本管理,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 如何完善自己和改进将来的工作:

1、从员工个人的需要出发,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领导者, 要了解员工们的需要,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只有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下一层次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有高一层次需要的提出。因此,需要理论是我们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合理的需要观,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从员工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员工个体、满足员工的需要上来,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区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差异,个体的差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心理个别差异即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气质、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有某方面的特点,而且也表现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掌握个体差异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区别情况,正确解决问题获益非浅。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看待不同气质的人;在工作中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 更富有针对性。 3、正确有效地激励,讲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对员工的管理,做到工作成绩的认可,给予较大的工作责任,外出进修、深造,职务、职称的晋升,工资待遇的提高等,强调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多提供有挑战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工作,增强成就感,使工作本身变成一种激励因素。这既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大空间,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提高和转变。

管理心理学的作用及运用

一、管理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1、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劳动生产率与对劳动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 2、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重视员工需要,保组织目标变成个人的需要,积极的、自觉自愿的努力工作。 3、增强员工归属感的作用。 4、提高员工思想觉悟的作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从而能够准确地预测、正确的引导与严格地控制员工的行为,就是管理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5、提高员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6、能有效的化解矛盾。了解与掌握人的情感与冬季的产生,了解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能有效地化解矛盾。 二、如何认识与运用管理心理学来完善我们自己与改进将来的工作? 管理心理学就是一门科学,核心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企业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企业内各成员观念及思维的差异化。这种变化与差异化的存在要求我们各项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上要有所改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有效性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现阶段各方所提倡的人性化管理就就是顺应这种变化的表现,根据人的心理进行管理。人性化管理,即管理心理学的提倡,要求我们的各项管理活动在追求实现统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及尊重组织内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学习并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把管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的分析,切实解决好项目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思想上、行为上的矛盾,就是体现人本管理,建设与谐企业的重要途径,也就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表现。 如何完善自己与改进将来的工作:

管理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个性: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等 动力方面的特点。 挫折: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群体: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为了某种共同目标,按照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需要: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感:情感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性格: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独特性、 整体性和持续性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 心理过程。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群体压力:是群体利用群体规范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影响力。 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为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活动的一致性,统一群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而建立 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相 符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五种理论:麦格雷戈《管理理论X或Y抉择-----企业的人性面》一文,反对X理论(对泰勒制的总结和概括),主张Y 理论。 超Y理论 梅约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群关系理论 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卫提出Z理论 五种人性假设:1965埃德加.施恩在《组织心理学》提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大题或者选择题),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1982迪尔和肯尼迪针对Z理论提出了文

管理心理学课程论文.

初探管理心理学之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中的实际应用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在课堂外最便捷有效的实践途径,也是大学生结交好友的最佳平台。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社团的地位也日益显得重要。但是在高校社团的实际管理工作中,缺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社团成立的初衷得不到有效的践行,学生的期望得不到相应的实现,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管理心理学专业知识,探究一下在高校社团的管理运行中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心理学应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素质的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的高素质人才,其中高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通过参与社团管理,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一个社团想要有良好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心理学的指导,下面本文将展开讨论管理心理学在社团中的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与社团管理者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所在学校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自行建立并运行的组织。其中,社团管理者在维持社团团结、稳定,良好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社团管理者,尤其是社团负责人,在一定层面上就代表了所在社团的形象。 (一社团管理者对知觉的应用 知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整体的反映过程。更具体的说,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官刺激的过程。但是,作为人的感性认识的知觉,并不是像镜子那样消极地、被动地反映事物,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

管理心理学案例应用教学内容

管理心理学案例应用

管理心理学案例应用 ——星巴克的员工管理和激励模式 星巴克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 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企业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注重为顾客创造全新生活体验,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先进的员工管理体系。 第一,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伙伴关系”。星巴克的员工叫“合伙人”。星巴克自1991 年开始面向全体员工实施“咖啡豆股票”期权方案,使每位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位员工和企业整体的业绩相联系,所有员工都与 CEO 一样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公司每年提供一定的期权,总金额达到基本工资的14%,只有满足以下条件的员工才可以得到期权:从四月一日开始到整个财政年度末都在公司工作 (500h 以上),截止到一月份发放期权时仍留在公司工作的职员。星巴克的股票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那么员工所得到的期权价值也就越来越大。 第二,为加强公司文化,星巴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福利体系。对于全职和兼职员工,公司给免费提供卫生保险、牙医保险、伤残保险及员工扶助方案;公司还帮助处理员工工作及员工家庭问题。除此之外,星巴克还实施弹性福利制度,又被成为“自助餐式的福利”,公司为职工提供退休抚恤金、医疗保险等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货币性的开支等,员工可以在企业提供的多种福利中任意选择所需福利。享受到这些福利的员工更加信任公司,因此对顾客服务得更加完善。

第三,采取公开的沟通方式。沟通是管理层了解员工的最佳方式,更能有利于互相理解,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忱。在星巴克公司内部,员工一年要开好几次公开大会,告诉员工公司最近的重大事项,公开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且可向公司的管理层提问。这样可以了解员工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员工从自身出发对公司决策的满意度,从而实现薪酬管理透明化,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另外,公司也会把员工的来信刊登在内部杂志上,大家一起来讨论,因为这些信大多都是有关公司发展、员工福利和股东方案的问题。 第四,为员工提供“伙伴”般的人文关怀。一国内一家星巴克连锁店为例,如果某员工有不足的地方,店经理不会直接批评,而是使用星巴克特有的辅导方式:3W 方法去引导——what(什么是好的),what(什么是不好的),why(为什么),如果员工某件事没有做好,则会提醒他“机会点”在哪里。 第五,实行“认同卡”制度。星巴克的每个员工手里都有很多的绿围裙行为鼓励认同卡(简称 5B卡),上面印着星巴克的文化解读,对企业认可的五种好的行为进行鼓励,包括热情好客、诚心诚意、精通专业、体贴关怀、全心投入等。这是星巴克大力鼓励的认可方式,深入每一位伙伴的心中。如果伙伴接受到了诸如此类的帮助,他就会将感谢之言写在卡片上送给对方。对伙伴来说,这张只有名片大小的 5B 卡比任何礼物都珍贵和令人振奋。把得到的卡片好好收集起来,就像奖状一样,卡片越多越光荣。 在星巴克这个成功案例中,企业运用了不少有效的激励员工的

管理心理学网上作业3

管理心理学作业3 1、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不包括()。网络式 2、根据组织的目标分类,可以将组织分为:互益组织、工商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 3、影响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不包括()。组织类型 4、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古典组织理论 5、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层级分明 6、组织根据性质可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和()。宗教组织 7、提出了古典组织理论——官僚模型,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8、()的发展是组织发展的核心。人 9、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目标、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人际关系及()等。管理方式 10、组织变革可通过改变结构、改变人的行为态度、()和改变外部环境等措施来着手。改变技术 11、容易造成多头领导的是哪种组织结构()。职能式 12、显性的组织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13、桑南菲尔德提出了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和()四种组织文化类型。堡垒型 14、组织管理中根据目标及任务的特点,可将团队分为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和()。跨功能团队 15、任何一个组织都由技术或工作系统、管理或行政系统和()组成。人文系统

16、社会学家()运用系统的概念,提出了一个社会系统模型。霍斯曼 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中,甄选、()和组织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管理者 18、隐性的组织文化不包括()。组织行为 19、有效组织结构的特点不包括()。充分的授权 20、学习型组织与大多数组织的区别在于其运用的是()。全员学习 1组织战略决定了组织运营的范围以及组织成员和组织外部人员的关系。(正确)2组织标志、工作环境是组织的制度文化。(错误) 3组织文化创造的基础是组织习惯。(正确) 4政党、工会等属于互益组织。(正确) 5俱乐部型的组织文化重视归属管、忠诚感和承诺。(正确) 6人们对某事越了解,参与程度越大,就越会把此事当作自己的事情处理。(正确)7结构简单、决策效率高是直线式组织结构的优点。(正确) 8组织发展的新趋势是团队。(正确) 9职能式是最古老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错误) 10组织发展等同于组织变革。(错误) 11组织变革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 12组织的管理系统包括组织结构、政策、规章和奖惩制度等。(正确)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对于管理心理过程及组织管理规律的理解,既需要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又取决于可靠有效的实际数据。理论和数据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必要元素。其中,准确的思路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管理心理学研究有三种理论思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思路。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选择相应的理论思路。 1.微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微观思路注重于研究个体特征或小团体中的个体行为。管理心理学微观思路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密切相关。实验心理学为学习、动机、知觉和压力等专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个性与咨询等领域运用了许多临床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学则提供了有关态度、群体和社会化方面的理论;而人事心理学有关人员测量、选拔、培训、奖励、绩效等的研究与应用,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微观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设计、测量和分析等方面都从心理变量出发,考察各类心理因素之间的关 系及变化规律。 2.中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中观思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行为和管理过程方面,并特别侧重于研究群体动力机制、领导行为和管理决策模式等。同时,在研究中注重群体变量和有效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条件。 3.宏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宏观思路重视组织层面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组织环境、组织体制、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等宏观因素及其效应的考察。同时,宏观的研究思路倾向于采用整体设计,注重多重组织因素作用下人员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之间的交互影响。 管理心理学研究特别重视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作出多重检验。图 2-1为理论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研究的计划与设计 为了开展有效的管理心理学研究,首先,应该对有关的研究与应用文献有足够的考察和了解,尤其需要注意那些把研究结果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杂志。熟悉以往研究,是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其次,应该对简单化的结论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透彻的分析;第三,应该确保研究所运用的概念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使自己的组织成为不断更新发展 的“学习组织”。 制定好研究的计划是成功研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一环。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课题和研究方法,而且应该充分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广泛

浅议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浅议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新时期,高校应如何应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相关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分析,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管理心理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策略。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高校学生管理;应用探索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如何与时俱进,转变思路,运用新的方法来应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教育者的新挑战。而在工作中借鉴和应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学生心理健康、个体差异性以及缺乏人性化等问题,对于探索和完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对管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思考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对管理心理学的探索研究不仅可以科学合理有效地预测和指导人们在各种群体组织中的行为,还能够协调组织成员的人际关系,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1]。 传统上,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多采用以制度纪律等外部因素进行约束和控制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过于“硬”化,难以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 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本质和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互信互爱的原则,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核心价值观[2]。将管理心理学原理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学生管理方式过于刚性化的不足,加强对学生的“柔性”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 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2.1 需要层次理论及应用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54年首先提出

管理心理学原理在工作中的应用

管理心理学原理在工作中的应用 大约两个月前,我们公司又开始了百日安全竞赛活动,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安全方面的奖励惩治措施,百日安全竞赛年年都搞,不过是活动开始结束各开一次大会,领导作作报告讲讲话,然后安全部门多搞几次检查,走走过场而已,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了。可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百日安全竞赛出台的相关奖惩政策不仅仅涉及这年尾的一百天,其中有几条政策大意是这样的: 1、各部门抽调一名员工组成联合检查组,检查组两人一班每日两次不 定时间对生产现场的员工操作进行检查,如有违反规定当即指出并 开具违规单,并根据违规操作的内容、程度对当事人处以10到100 元的处罚;对于因人为差错、违章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扣罚不受 此限; 2、如有员工主动指出他人的违规操作并及时纠正,班组长可视情开具 奖励单,检查小组核实后视情予以表扬或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励额 度根据实际情况5-100元的奖励,对于因此而避免重大事故的特别 突出事例当事人将给予重奖; 3、对于百日安全竞赛过程中坚持一丝不苟安全作业无差错的员工(具 体量化标准附后),经部门集体推荐参评公司安全标兵; 4、年底公司将根据各类指标、群众意见评选出公司安全标兵20名,给 予一定物质奖励,并计入员工安全档案;如该员工次年依旧当选, 则奖励较当年标准上浮10%,如连续三年当选则奖励额度将以该员 工第二年实际奖励金额为基础上浮15%或在公司制定的第三年奖励 标准基础上上浮15%,两者取高。 …… 还有一些具体条款在此就不一一转述了。 看了公司今年出台的安全百日竞赛政策,让我不禁联想到在学习管理心理学过程中所学到的行为修正激励论。 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1938年在《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做

关于管理心理学中的几种领导理论

浅析管理心理学中的几种领导理论 10教41 10094024 李楠柯 摘要:领导是一个组织的核心,有领导才有成就与绩效。所以领导模式和方法一直都是人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问题。对于领导理论也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怎样才是最有效的领导呢?企业对此都十分关注。因为有效的领导就意味着高效率的生产和高回报的投资。而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于是领导理论也开始随之而不断变化。 关键词:领导理论管理心理学领导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组织企业员工领导 常言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是不假。但人民与领袖从来是等同也无法区分的。凡有人民,必有领袖。在相当程度上领袖决定了人民之路。杰出的人民意味着杰出的领袖,一个组织需要领袖,而优秀的领袖也造就着组织。领袖从来都是光环的中心,正如领导者心理也是管理的核心因素。 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必须具有影响力,否则领导只不过名存而实亡。究竟什么因素造就了领导呢?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因此就这个问题产生了许多理论。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几个典型的领导理论。 一、领导者的品质(特质)理论 领导品质这一思路最早来源于高尔顿的研究,他在《Hereditary Leadership》一书中,对领导品质有两种常被引用的定义,其一是领导品质是特有的,其二是领导品质是遗传的。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如今的品质理论不再是高尔顿开始提出的单纯的品质,而是多方面品质。包括动机、价值观、认知能力、社会和问题解决能力及专业能力方面的整合。传统的特质理论认

为领导者的特性是生而具有的,不具有这种领导特性的人使不能当领导的。而为了寻求天生地领导者,许多心理学家对社会上很多成功的和不成功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托弟尔德研究表明,至少在以下诸方面,领导者都超过了普通人: 1.智力方面(领导者都比较聪明) 2.学问(领导者在学校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 3.承担责任的独立性 4.活动和社会交往 5.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中上层) 经过长久的研究和实践,许多人又对传统的特性研究提出种种异议,使得许多心理学家渐渐体会到这种遗传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抛弃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于是现在人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领导者的品质和特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的。 至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领导品质理论有这么几种。首先是美国学者罗宾斯的6项特质论。它包括进取心、领导愿望、诚实与正直、自信、智慧和工作相关知识。他指出这是领导者不同于非领导者的特质。其次是美国管理学家鲍莫尔的10种能力,它包括合作精神、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勇于负责、品行超人、尊重他人、精于授权、善于应变、善于求新和敢担风险。最后还有本尼斯的6种能力,它们分别是创造使命感、能够推动别人加入这个使命当中、能够为追随者创造适应性的社会结构、能够产生信任和乐观精神、能够培养别的领导与能够得到结果和成功。 综上可知,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的工作效率取决于领导者、被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3、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B=f(P*E) 2、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联系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5)个案法 四、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