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有哪些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有哪些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有哪些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有哪些

一、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

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

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郭沫

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

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数学

课前预习要做到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

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

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

上课时寻求答案。

课前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动脑思考。

课前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

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二、倾听的习惯

有一位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

与教训,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曲折的弯路,经过你有目标的艰苦

奋斗,使你能顺利地到达理想目的地。”著名的社会学家兰金曾做

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

一种礼仪,必须做好三到位,即:身体到位、眼神到位、情绪到位。“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

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获取所需知识;通过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来修

正自己认识中的错误,弥补自己思维中的不足,使自己的思想更趋

完善、知识更加完整。让学生会听、善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

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倾听的习惯的训练

1.培养学生专心去倾听。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漫不经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听老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都应做到“专心、细心、虚心”。要给孩子一个

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倾听要求,首先要提出听的要求如:“在别人发言时请你看着他”、“想发言有补充需等别人说完后再说”、“别人讲解题时,你应做到眼睛看着题,耳朵听着题,脑子

想着题”、“如果同学的回答让你满意,请你用眼睛看着他,对他

笑一笑以示赞同”……有了这样细化的要求,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可

以逐步养成。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语气,思考这种语气要

表现什么,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

2.带着问题去倾听。在把别人的发言听清楚、听懂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学会有选择的接受别人发言,并且能把大家的发言进行归纳,想想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将

他不完整的答案加以完善,你又有了什么更好的发现,使自己的答

案更完美。学生掌握了倾听的方法,明白了该怎样去听、听什么,

倾听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倾听的习惯便会逐步形成。

三、交流的习惯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在一节

课中,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学习,为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说的习惯。首先,我们

在课堂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不

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数学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为此我们还要

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说准确的话,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内容。

四、读题、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

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

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

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

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的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会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算理,反复说、说反复,个别说、集体说,一边做题一边说等等。让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对知识进行提升,

形成正确的计算理论,为学生的计算学习寻得依据,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有的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往往

是因为粗心大意、马虎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口算题每节课必抓。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

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

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

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检查验算,确保计算正确。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我们可以

教会学生适当的检查方法:一查抄题,二查竖式,三查计算,四查

得数。列出这样的方法,检查时就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有了

方法可循,从而使得算后的检查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不要一味要求

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应

的速度要求,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创造性学习习惯培

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老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

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

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

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

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

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

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

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

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等的基本方法。

1、预习的方法。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

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

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

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

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

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2、听课的方法。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

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

含着的思想方法。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

切实理解掌握。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

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4、作业的方法。

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

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猜你喜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