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5 个方面。

包括了“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精神和科学习惯、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几方面的教育。

说教教育存在问题

世界各学校的教师意识到直接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

缺陷:时间集中、观点鲜明,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

研究表明:人是凭借特有的“人类情感”、“人类技能”和“人类能力”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普遍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性及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物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其中做好德育工作,应是广大物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

(1)充分挖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 2 )帮助教师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3)探讨有效的思想教育实施方法,使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一部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一、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物理学家凭借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感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凭借物理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结果。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其中融入了许多育人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建立、完善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例如:热的本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和激烈的斗争过程。

例如:

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例如:

通过学习物理会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子动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物态变化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内涵。

(三)研究方法

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反映了科学的认识过程。

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很多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理想模型法”,其中包含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四)物理学家事迹和科学新成果应用

物理学家的事迹是绝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科学家,都把科学献身和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用生动的事例比抽象的爱国主义教条理论有效的多。

许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方法论,还是养成学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养成爱护实验仪器,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之,物理教学可以拓宽德育教育的时空,提高教育效果,达到“载道、渗透”作用。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美育教育、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

物理学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

下面从物质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浅谈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物质观。

定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

( 1 )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教材安排:

以“低级→高级”这条主线贯彻始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其存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基本观点。

有形实物是物质。

基本粒子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物体是物质。

电场、磁场等“场”也是物质。

( 2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及其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物理学要研究的运动形式包括:质点的机械运动,分子原子电子的热运动,电磁场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安排(北京版教材)

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时,便首先接触到物体及其运动,物态变化等概念。

1.机械运动:在宏观世界里(飞舞的流萤、奔驰的骏马、刺破夜空的流星、角逐在绿茵场上的足球健儿)在做机械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桥梁、树木、山岭,都跟随地球自转,也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以至整个银河系,也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2.在初二下学期接触到微观运动。在微观世界里,物质由看不见的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在物理过程中,物质三态(气、液、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至此学生初步认识到: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换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客观载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 .自然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辩证法规律是物理学本身就具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也遵从: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 1 )对立统一规律。

概念解释:

一切事物都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不同方面和倾向组成,事物就是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它“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在中学物理范围内有许多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事例。

例1: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它们的大小总是相等的,这是矛盾双方的共同性,即矛盾的统一性。

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它们总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又总是相反的。这反映出矛盾的对立性。

在马拉车这个实例中“马拉车”和“车拉马”就是作用和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处于统一体中,但又总是马拉车前进,车拉马使其劳累,这就是它们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排斥的辩证关系。

例2:平衡问题。

力的平衡是矛盾双方的平衡,是对立倾向的平衡。例如二力平衡,分析平衡就要分析矛盾的双方,在一个二力平衡系统中总存在偏离平衡的因素--力,其中一个向左一个右,向左的力使物体有向左运动的趋势,向右的力使物体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二者是矛盾的。平衡就是这种偏离平衡因素的抵消效应,即两个力作用效果的抵消,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最终物体静止。

例3:分子引力和斥力。

热现象中,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之间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决定了分子在一定平衡位置附近活动,而分子力和热运动的矛盾运动则决定了分子的状态。

例4:事物的两面性。

如物理学中的惯性、摩擦、热机等,他们有利也有弊。

摩擦:没有摩擦无法正常行走生活,打开瓶盖、握紧物体都需要摩擦的存在,但摩擦也带来了许多不便,自行车零部件如果摩擦太大则需要加润滑油润滑减小摩擦力,使自行车正常运转。

热机: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热机的出现使人类逐步由手工作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了人类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影响。

( 2 )量变引起质变规律。

定义: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是一种不显著的、非本质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有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是一种显著的、根本的变化。

二者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发生在新旧交替点。

内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由于矛盾的作用,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量变超过度的界限必然引起质变,旧的量变过程结束,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在中学物理范围内有许多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事例。

例1: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中,若对冰加热,则在温度升高到熔点以前,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量变在不断积累。

当温度升至某一数值(熔点)时,若继续吸收热量,分子力不能把分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分子间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冰就逐渐溶解成水,直到冰全部熔解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不变,发生了由固态到液态的质变。

例2:凸透镜成像

物距发生变化,像距随之变化。物距变化为某一数值时,像距突变,像的正倒、虚实等性质也突变。

μ =f和μ=2f为变化的关节点。

焦点为虚、实像的质变分界点。物体置于焦点外,成实像。物体置于焦点内成虚像。

两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物距为1倍焦距到2倍焦距范围内时,成的像是放大的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的是缩小的像。

例3:滑动摩擦和静摩擦

静止在粗糙平面上的物体,当外力逐渐增大时,静摩擦将转变为滑动摩擦。

(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定义: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斗争着。

肯定,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则是促使事物发展和转化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取得支配地位,旧事物就转换化为新事物。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规律螺旋式、波浪式前进与上升的过程。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

例:人类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十七世纪荷兰的惠更斯提出光是波动,牛顿认为光是微粒。由于牛顿在学术界的巨大声望,微粒说在一百多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后来托马斯·扬和菲涅尔关于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实验的成功,终于战胜了微粒说,建立了波动说,这是一次否定。二十世纪爱因斯坦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建立了光子说,这是又一次否定。但是,这种否定之否定绝非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前进、上升。经过这种过程,人们终于有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定义:

人类认识的基本过程:“实践——认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

例:蒸汽机的发明

18世纪前,还没有人认真地把热当做动力,欧陆和英伦岛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靠手工生产的,动力来自肌肉。但是铁和其它金属矿石的冶炼得靠木炭燃烧提供的热,而木炭来自木材。英国的森林被大量滥砍浪费,英王最后下令禁止伐木生产木炭。只好取而代之用煤。煤的储量不少但问题是在地下水之下,用马匹拉的抽水机不够应付流入煤矿的水,于是用煤的

急需导致了实用蒸汽机的发明。为了提高蒸汽机效率,以瓦特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动了热力学的研究和发展。

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类尝试发现、认识,推动了理论研究,而理论的研究又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革命。

(二)美育

物理课程的价值之一(引自《课程标准》):“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指:挖掘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中蕴藏的本质美、形式美。

具体指:简单、对称、和谐。

1 .简单美

定义: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物理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

( 1 )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单美。

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

例:一切物质都是由简单的粒子组成。

光沿着最简单的直线传播。

人类用高度概括的理论描述世界。

例:牛顿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等。

( 2 )组成物理理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表达上的简单美。

科学家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知识。

例: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例:比热容公式Q=cm△t

物质的种类千差万别,有的吸热、有的放热,有的温度变化多,有的温度变化少,有的质量大,有的质量小,有的是固态,有的液态等,但这些不同的物质形式在吸热或放热的运动过程中,却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公式“ Q=cm△t ”时,不仅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孕含着一种简洁明快的物理美。

( 3 )物理方法的简单美。

随着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它们已构成了物理学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也展现出了物理学的简洁美。

例1:理想化处理方法

理想化方法本身就是遵循简单性原则。即从复杂的具体形象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主要因素,舍弃一些次要因素,从而简化物理问题,具有简洁美。

简单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场线、光线、薄透镜等,这些优美的理想模型,变复杂为简单,既简洁又合理,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给人带来研究物质世界美的享受。

例2:单变量实验法

研究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可控制实验变量,变成几个单变量实验。例如,研究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等等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例3:一定置信度下的有限次实验法

例如焦耳测定的热功当量使人们认识到热与功实质上并无差别。“功热等效性”。

实际上,“功热等效性”并没有在世间所有可能的情况下受到检验,但是每一次的实验测量,都能确认这个等效关系。更重要的是以这种等效性为前提而得出的结论,总是正确的。于是我们把“功热等效性”当作不证自明的信条来接受。

2 .对称美

定义: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

例:平面镜成像的镜像对称、条形磁铁周围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空间磁场分布空间对称,都表现了空间对称之美。

振动的周期性,地球自转、公转带来的白天黑夜,年复一年的“周期”与节律,则表现了时间对称美。

3 .和谐美

定义:是物理理论揭示自然界物质存在、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整体上的和谐性而产生的美感。

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在貌似杂乱无章的物理世界背后,存在井然有序的和谐。

例:

牛顿第二定律 F=ma将运动和力统一起来。

牛顿成功地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抛物运动与行星轨道运动,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

牛顿运动力学把地上的和天上的所有低速宏观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

焦耳测定的热功当量使人们认识到热与功实质上并无差别。

科学工作者将最初零散的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物理学的基础后,再通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统一;电、磁规律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物质与能量的统一;实物粒子与场等几次大的综合与统一,建立起如今的统一的物理大厦。

(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习惯的养成教育

1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定义: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事物符合自然、社会、思维等规律的看法和行动。一般地讲,科学态度主要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

具体地讲,它有以下表现:

尊重理论结构;尊重精确性;接受概率性;喜欢科学的说明、解释;尊重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喜爱新事物;对新事物、新信息非常敏感;想做新的尝试;渴望获得完全的知识;

破除迷信;不固执己见;有健全的怀疑心;保留做出判断的态度;问题总可以解决的信念;希望用实验验证。

2 .科学习惯。

定义:

科学的习惯是人在科学研究和学习中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主要表现在: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动手实验的习惯;爱护仪器、设备,节约器材,遵守操作规则的习惯;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探索知识,勇于实践,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习惯。

(四)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提出:“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主要包括:

1 .历史成就。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的机械和其他技术达26项之多。我国古代在力、热、声、光、电磁方面的发明创造举例如下。

物质:

从《易经》、《老子》开始,以荀子的“气”和“道”为代表的把物质看作是连续的或不连续的物质本性的认识。

力和运动:

1.《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世界。2.《考工记》有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及惯性3.东汉《尚书纬?考灵矍》中有相对运动的记载。4.《考工记》中有惯性的描述5.简单机械

电磁:

1.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2.宋代学者沈括地磁场的发现。

声:

1.我国著称于世的四大回声建筑:利用了声音反射规律等设计建造的声学建筑。

2.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乐器。

光:

《墨经》中记载了我国古代用针孔成像的光学实验。说明我国古代祖对光的直线传播早就有了研究。

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陆续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物理学家的事迹。

热学:热机内容火箭时可介绍

钱学森的事迹

光学: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

核物理学家:赵忠尧193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大声疾呼:“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要回去!”等

3 .新成果、新成就。

物理学在增强我国实力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如在机械制造、能源、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特别是电子技术等方面。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今昔对比,联系我国四化建设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中的态度情感目标分析

一、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分析与描述

(一)教学目标分析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描述包含两部分:态度和情感体验。

态度:即态度的认知成分。

分析教材的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分析教学的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 STS 内容,包含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伦理内容。

分析教与学活动,挖掘其中要培养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

分析相关的史实,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二)描述

态度和情感体验都与一定的认知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正确的目标设计必然是伴随着知识的认知活动,提出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科学的描述方法:“通过……活动,得到了……情感体验,建立了……态度价值观念。”

举例:

《牛顿惯性定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惯性定律和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经历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之间的矛盾冲突,获得大胆怀疑、严谨求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探索惯性定律,体验到“力”是物体间广泛联系的一种形式,而力的存在又是通过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或形变而观察到的,初步形成事物间是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环节中的态度情感目标分析

(一)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引起注意、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研究问题。

导入环节的情感目标:实现唤起感知,唤起探究的情感目标。

(二)新知识环节

获取新知的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进行新知识教学。

获取新知的各教学环节情感目标:实现“针对性”和“自信”的情感目标

获取新知的各教学环节价值观目标:实现辩证唯物主义目标的主要途径和过程

获取新知的教与学活动:实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目标的过程

(三)结束环节

实现“成就感”和“满意感”的情感目标。

第三部分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教育因素的教学策略

一、概念规律教学中渗透教育因素

1 .概念和规律课。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

它们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准确掌握物理规律。

2 .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一般过程。

( 1 )从感觉和经验开始。(即生动的直观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

( 2 )重视科学抽象,使学生理解由感性到理性。(突出本质,是形成概念的关键)

( 3 )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完结,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一)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例:分子动理论(案例:附件 4 ,评析:附件 5 )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其中包括: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规则地运动。但这种运动无法让学生肉眼观察到。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如果没有事实依据,很难想象分子运动的客观事实,也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分子动理论内容,更谈不到用它解释、认识各种现象。

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两个过程:

1.从各种分子动理论事实及现象中抽象出本质,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2.用分子动理论分析典型现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教学过程分析:

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及知识储备,教学中设计了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混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混合、视频展示铅和金放在一起若干年后接触面的情况的三个实验及资料介绍,一方面帮助学生从现象出发,从现象到本质,有铺垫、有层次、有梯度地设计帮助学生顺畅地认识到扩散现象,进而认识到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运动。

另一方面从概念和规律出发解释特殊现象,学习完分子热运动后用它解释了引入环节的魔术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将物理规律的本质与物理现象辩证地统一起来,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就是渗透科学认识观的过程,强化对物理现象与本质这一矛盾的理解的过程。

(二)重视观察事实,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观察是开始,事实是依据。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示内因和外果的联系。

例:物态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对冰加热,冰的温度升高,当达到熔点后,再继续加热,冰就逐渐溶解成水,温度一直不变,直到熔点后,再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对于本质还不清楚,在学习完分子动理论知识后,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到:在较低温度下的为晶体的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发生的是量变。当温度升至某一数值(熔点)时,若继续吸收热量,分子力不能把分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分子间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物质发生了质变,由固态变为液态。

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热现象中,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之间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决定了分子在一定平衡位置附近活动,而分子力和热运动的矛盾运动则决定了分子的状态。

(三)运用好比较、变式,体会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要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就要理解概念的抽象与具体、共性和个性两重性。

例: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各种形式)的概念的共性就是各种力的共同属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个性:指物理概念外延所包含的不同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大小可以用G=mg计算、方向竖直向下等特点;

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它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并且弹簧的弹力用公式f=kx 来计算,不同种类的弹力的方向有不同的判断方法等弹力自身的特点。

同样,摩擦力、分子力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比较、变式的方法,实现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教学处理举例:

压力:

举例形式各异的压力:(1)放在水平面上的书给水平面一个压力,(2)停在坡上的车给坡一个压力,(3)被挤压在竖直墙面上的木块,对墙壁有一个水平向墙壁的压力。

从这些表面上差异很大的力中通过比较分析:它们的产生都与挤压有关、方向与接触面相互垂直,从而挖掘出它们的共同本质一压力的概念。

(四)重视观察,坚持物质第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是辩证唯物论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物理知识中的内容。教学中要坚持物质第一性,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这种观点渗透给学生。

认识过程设计:

复习力的知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小磁针静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对磁针施加一个外力使其偏转,是因为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用一个磁体靠近,磁针发生偏转,分析说明磁体也对磁针施加了力。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对磁场的作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及深刻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中渗透教育因素

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任务和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与手段,人为地创造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主动控制或干涉研究对象,突出主要因素,在典型环境中探索自然奥秘的研究方法。

实验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及认识规律,树立科学精神。

实验能激发起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全面的审美因素。

实验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科学习惯。

(一)介绍学史中的相关实验史

通过学史让学生:

1 .体会辩证的认识过程。

2 .体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3 .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例:

法拉第在提出“磁场是否能产生电流呢? ”的问题后,做了一系列实验,他把大小不同的磁铁放在连有电流计的线圈附近的不同位置,或者把一根通有电流的导线靠近一根未通电流的导线,未发现有电流产生。法拉第经历了10年的失败、实验、再失败、再实验,终于在1831年8月29日发现了电磁感应的第一个效应。

物理量热功当量(J>的测定,就经历了多次实验的反复测定,最终才确定的。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开始了测定热功当量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878年,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先后进行了400多次实验。

(二)指导观察活动

1 .学会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

2 .渗透美学教育。

例2: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液体表面张力实验。

美丽的肥皂泡演示可以制造新奇的课堂气氛。

不同形状的铅丝框浸入肥皂液中,而后取出来一看,竟然神奇地自动组成了多种漂亮图案。

1.从知觉上首先唤起学生的注意,随着五彩缤纷的花纹在肥皂泡的表面飘忽变化,激发起学生的愉悦的情感,并进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急切地想探知其中的奥妙。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2 .指导学生分析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提示果背后的因。即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观点。

(三)指导实验操作过程

实验操作及细节指导:

认识物理理论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

认识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实验、认识、再实践。

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

例如晶体熔化实验

实验过程比较长,要记录大量数据,观察熔化现象。

注意:细节的指导,例如如何观察熔化现象、记录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等,逐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习惯,善于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

实验成败的关键是温度的控制,有时不容易成功,这里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改进方法、寻求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韧不拨的科学精神。

通过实验准备、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后仪器整理等环节,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遵守操作规则的习惯。

(四)指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

指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是:关注数据背后的原因与本质,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关系的过程,是理解现象与本质的过程,是养成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的过程。

例如透镜成像

及时引导学生整理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分析得到如下表规律。尤其找到两个点:焦点和二倍焦距点。2f是缩小的实像和放大的实像的“临界状态”, f是实像和虚像的“临界状态”。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u >2 f f< v < 2 f 倒立缩小的实像

u = 2 f v = 2 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 u < 2 f v > 2 f 倒立放大的实像

u = f 不成像或像无穷大

u

掌握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是懂得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量的变化,不能引起质的变化,但如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了度的界限就要引起质的变化”的过程。

是让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提升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好度。

三、习题教学中渗透教育因素

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获得对物理本质的具体的认识,使思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一)指导学生挖掘物理问题中隐含的物理本质

( 2010 年北京市中考题)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这道习题是根据己有的光学知识辨析出一个光的折射现象。产生光的折射现象的前提条件是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中。这是解决该问题的本质。

解析:A光线并没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而是被不透明体挡住了。

CD属于同类问题:都涉及到两种介质(空气和玻璃或水),似乎可能是对的。但不同的是出现的景物“镜中的景物”和“山的倒影”并不是来自玻璃或水,而是经玻璃、水面反射。因此是光的反射现象,而不是折射现象。

B同一物体分别处于两种不同的介质中。

解决该问题的过程就是:将习题中所呈现的物理现象 (钢勺一半在水里,看到水里的钢勺是因为光线从水里斜射入空气)与物理本质(光的折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获得了更具体的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的过程。

(完整word版)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用版)

物理课程标准 一、科学内容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复习,结合我校教学情况,将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整合细化为18个知识板块,按照课本教学需求具体学习如下: 第一章:机械运动(4.物体的运动) (1)知道机械运动,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时间,会用钟表、秒表测量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粗略估测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读数。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1.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简单应用等。 第三章:物态变化(11.物态变化)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 (4)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四、五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2.光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 1 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

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新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1.物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3. 能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物理科学不断在对宇观、宏观、微观世界探索中取得成就,这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共享,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领域拓展、公民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增强等等,中学物理教育责无旁贷地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中学物理课程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关注物理科学的技术应用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提出的需求等。《标准》确定了中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17-18世纪的经典物理学,直至近代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体现了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物理学作为一门主导学科,一直引领着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发展,影响着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纳入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3.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以及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 5.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不断进步和物理课程的逐渐完善。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标准》遵循我国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依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全面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2.《标准》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优良传统,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定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国家课程标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5 个方面。 包括了“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精神和科学习惯、美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等几方面的教育。 说教教育存在问题 世界各学校的教师意识到直接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 . 缺陷:时间集中、观点鲜明,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的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 研究表明:人是凭借特有的“人类情感”、“人类技能”和“人类能力”来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该方面的教育。 《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普遍的课程中蕴含的理性及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物理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在其中做好德育工作,应是广大物理教师关心的问题。 本课程目标: (1)充分挖掘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素材。 ( 2 )帮助教师能准确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3)探讨有效的思想教育实施方法,使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一部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教育因素 一、物理知识和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物理学家凭借认识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感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凭借物理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结果。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其中融入了许多育人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育资源。 物理学各个分支的建立、完善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例如:热的本质的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 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经过了长期和激烈的斗争过程。 例如: 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布鲁诺、哥白尼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例如: 通过学习物理会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分子动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物态变化则反映了量变与质变规律的内涵。 (三)研究方法 物理研究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反映了科学的认识过程。 实验过程中运用的很多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理想模型法”,其中包含了人类的美学追求。 (四)物理学家事迹和科学新成果应用 物理学家的事迹是绝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2019版】

最新初中物理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完整)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doc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 20 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 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 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到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 例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

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编者可根据本标准缩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科学内容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物质 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教学中应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内容要求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例2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3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四新” 摘要: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着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及时的。解读初中物理新课标,有感它的“四新”:就是“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及“新要求”。本文旨在和广大同行共同重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共同感受它的新特点,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二是,严谨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三是,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新课程标准突出体 现了以下几点: 一.“新理念”--全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 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1)什么是“学科本位” ?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新课标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

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新课标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新课标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 面地介绍物理学。 (2)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新课标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第一,在情感和态度上(情感体验),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已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比如: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后会怎样?用放大镜看指纹后再看窗外的物体,思考用放大镜物体总是放大的吗?用开水把杯子烫热后立即扣在气球上。第二,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上(价值观体验),能认识到科学(物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科学(物理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