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柯布》--卢永毅
《887》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评罗伯特·勒帕吉导演《887》

《887》让我们记住了什么?评罗伯特勒帕吉导演《887》李旻原;张青;鲁楠;熊之莺;韩乐乐;王非一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24()3
【摘要】5月4-8日,加拿大戏剧大师罗伯特·勒帕吉的《887》作为2024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特邀剧目上演于大宁剧院。
勒帕吉在舞台上讲述了自己儿时的故事,邀请观众跟随着他的视线探索那独一无二的记忆宫殿。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海上青年戏剧沙龙”的作者们,看完这部作品有何感想……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李旻原;张青;鲁楠;熊之莺;韩乐乐;王非一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村官进高校成各地潮流:887名村支书“求学”记
2.剧场跨界影像——浅析罗伯特·勒帕吉剧场作品中的电影创作手法
3.不断反叛的天才导演——评英国导演艾伦·帕克
4.创造“运动中的视觉”--罗伯特·勒帕吉导演的舞台空间探索
5.《哈姆雷特|拼贴》的象征意义与反传统舞台形象——以罗伯特·勒帕吉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台静农乡土小说的几个特色

作者: 卢进思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城市学刊
页码: 57-60页
摘要: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XX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勒.柯布西耶代表作概要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 勒•柯布西耶
结构:
萨伏伊别墅采用了钢筋混 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 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 彼此贯通。别墅轮廓简单,像 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 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 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 别墅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 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 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 器,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 提出的新建筑五个特点的具体 体现,对建立和宣传现代主义 建筑风格影响很大。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 勒•柯布西耶
“胎记”的特定词汇,是一段历史阶段的沉积,是历史的痕迹,也是人类发 展过程的缩影,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光的短暂。
公 用 服 务 层 的 走 廊
马 赛 公 寓 外 墙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 勒•柯布西耶
屋顶上设有小游泳池、儿童游戏场地、一个200 米长的跑道,健身房、日 光浴室,还有一些服务设施——被勒• 柯布西耶称为“室外家具”,如混凝土 桌子、人造小山、花架、通风井、室外楼梯、开放的剧院和电影院,所有一切 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他把屋顶花园想象成在大海中航 行的船只的甲板,供游人欣赏天 际线下美丽的景色,并从户外游 戏和活动中获得乐趣。“户内生 活像一次海上旅行”,这种思想 贯穿于马赛公寓设计的始终。确 实,生活与旅行有着一些共同点, 都有开始与结束,它们没有拘泥 在明确的事实和具象的事物上, 而是叙述一首诗,讲述一个故事 或一幕话剧,塑造和架构着人类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 勒•柯布西耶
柯布

勒·柯布西耶与新精神1907-1931年勒·柯布西耶与光辉的城市1928-1946年勒·柯布西耶与乡土风格的纪念化1930-1960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现代建筑大师,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积进分子和主将。
1887年10月6日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制造者家庭。
他早年学习雕刻艺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在巴黎A·佩雷和柏林P·贝伦斯处工作,1917年移居法国,1930年加入法国国籍。
1928年他与W·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65年8月27日在美国里维埃拉逝世。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1. 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2. 屋顶花园;3. 自由平面;4. 横向长窗;5. 自由的立面。
他的革新思想和独特见解是对学院派建筑思想的有力冲击。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萨伏伊别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学生公寓、平台别墅。
平台别墅 巴黎瑞士学生公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或新粗野主义)。
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 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富兰克·劳埃德·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勒·柯布西耶魏森霍夫住宅原型解读

勒柯布西耶魏森霍夫住宅原型解读
彭军旺;张群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4(034)002
【摘要】以勒·柯布西耶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展上的13号独立住宅和14-15号双拼住宅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多米诺”与“雪铁龙”结构体系追溯、“核”空间与自由平面探讨、几何形体与内外空间融合等三方面的解读,探析结构体系、平面组合、体量形式的成因,追溯柯布早期住宅创作的源泉,揭示其住宅作品中对欧洲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延续关系,指导我们完整地理解其住宅创作的思想.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彭军旺;张群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魏森霍夫"集群建筑设计"回望 [J], 卢永毅;凌颖松
2.建筑展览的"厚度"(上)--重读魏森霍夫住宅博览会 [J], 史永高;仲德崑
3."德意志制造联盟"住宅展研究——以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展为例 [J], 张希;杨梦阳
4.奠定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魏森霍夫(Weissenhof)国际建筑展 [J], 姜士煜;陈帆
5.追求巨匠思考的轨迹勒·柯布西耶全住宅——GALLERYMSA住宅的勒·柯布西耶展 [J], 方振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约翰·柯布

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
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柯布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著作40余部,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他既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
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GDP”的思想家之一。
1969年,柯布博士正在读高中的儿子给他推荐了一本书《人口爆炸》,也正是读完这本书后的思考,使柯布博士决定由原来的哲学研究转向生态文明的研究,他认为,他之前所研究的哲学基础“
情论”“大自然是主体”等思路与生态学的思路是一致的,之前的哲学研究为其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是否太晚?》
越对话》(1982)、《生命的解放》(1990)、
持续性社会》(1992)、《可持续共同福祉
《地球主义对经济主义的挑战》(1999)、
共同的福祉》和《后现代公共政策》(中国社会科。
外建史录音笔记

2010同济考研卢永毅老师西建史录音整理--终极版2011-02-28 18:35:11前面一篇是初次听的,按照上课的顺序来的整理的有点乱,,这个版本是后来整理的方便记忆1、绪论1以史带论—理论学习离不开历史2整体的认识,认识差异性---柯布和密斯—自由空间、密斯的早期和后来3理论的多维视野,批判的认识6巴西里卡圣德尼教堂—彩色玻璃的开创性运用,把罗马风的封闭空间打开了7勒丢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他认为哥特建筑是最好的在• 沙利文-类似的观点8拉斯金看到了哥特的装饰,主张回归历史—建筑的七盏明灯9强调时代精神---意大利的未来主义10柯布:汽车与帕提农神庙,斐波那契数列和建筑设计,古代修道院和现代住宅的设计辛克尔20世纪柯布昌迪加尔斯特林20世纪斯图加特美术这三者的共同性和不同性11佩罗:卢浮宫东立面钢筋混凝土的原理,石头内部的铁件—生理学解剖学的专家,技术上的支持12柯布:直觉力intuition 情感sentiment 理性reason古希腊古罗马1渊源关系:古埃及:梁柱古西亚:券柱爱琴海文化2温克尔曼: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区分,现代艺术史的奠基人-关注于艺术的起源和史实论证的方法。
古代风格的四个时期:一、直接而朴素的二崇高的有棱角的;三美丽的和流畅的;四模仿的《古代艺术史》3雅典卫城:自然界的多样性是由于多种自然力的具体化。
希腊胜地的布局:空间拓扑学;建筑空间的关系和仪式空间之间的关系山门:很好的连接了山坡,地形和庆典的队伍,怎样使队伍进入卫城---山门的成就—1很自然的把人引导到卫城,2用多立克柱式,并且在中间跨度加大,3用爱奥尼柱式对两个不同立面的衔接---爱琴海时期的山门是用于防御,在古希腊中(assos广场),山门形成了最重要的朝向,轴线指向萨拉米斯岛帕提农:列柱为廊式是神庙最经典的方式,行为是围绕神庙进行的—与古罗马重视室内空间的不同—前后分成两端,这样的原型在帕斯坦中已能看到。
迦太基别墅

迦太基别墅历时近两个月的“走近大师”似乎就这样走到了尾声。
一路充满了坎坷,但更洋溢着喜悦。
说洋溢着喜悦,那当然是从拿到图纸,开始迷茫的那一刻,到开始读懂,。
一直到模型的成型。
虽然说做得相对来说粗糙了点,但是在精神的收获上,以及在客观条件的束缚之下,还是颇有成就感的。
大师背景及其理论:勒.科布西耶出生于一瑞士小镇,是一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建筑师,也是现代主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让他作为一名世界级建筑师而一越成名的,相比于建筑更是他与澳则方为主编的杂志《新精神》中登载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被重新定义为《走向新建筑》。
其中“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宣言,与过去因循守旧的建筑诀别,明确的揭示了基于现代主义精神的建筑理念。
他的理念是通过设计具体的住宅作品等实践活动开花结果的.因此,审视勒. 科布西耶20 年代的作品,也就是审视勒.科布西耶建筑理念的过程。
勒科布西耶的住宅是作为都市的构成元素所构想的。
他把住宅作为都市的主题,其原型就是从1914年006号多米诺型住宅开始的一系列集合住宅构思,以及1920年以及1922年的013号雪铁龙住宅。
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作为都市构成元素的独立式住宅以及作为住宅集合体的集合住宅存在方式的一般探索。
勒·科布西耶本人在自己大量的作品当中,对于自己的作品定义曾经提出过一些线索―比如认为他的作品当中基本有一个持续的功能主义的合理性,他认为自己是理性主义的和科学性的,勒.科布西耶喜欢用格子,立方体等常用的简单图形进行设计。
并且主张用传统的模式来为现代建筑提供模板。
以数字计算及几何计算为出发点,引入立体主义设计。
在科布西耶用常用的简单图形进行设计时,其“规线法”,以“trace diagonal”,对角线法而广为人知。
规线法由复数的规线组成,因此它是对角线法,自动排列法,人体尺度,数比法,以及黄金分割这5种构成。
别墅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柯布的建筑风格转变的实质和建筑的理念,我们必须以建筑本身来分析,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小组讨论以及模型制作,在各个别墅中我们选取了柯布早期的作品迦太基别墅,以分析柯布早期的理论为主,以此为切入口来对柯布建筑理念的全面分析。
外国“新超现实主义”诗人及作品

外国“新超现实主义”诗⼈及作品美国诗25⾸:詹姆斯·赖特与罗伯特·勃莱翻译/呐⽯导读/芦苇岸导读:在树⼲上休憩的蝴蝶似叶⼦拂动,这被下午⾛进狭长⼭⾕深处的诗⼈所见,他还看见,透过松树间的⼀⽚阳光照着去年的马粪,仿佛被点燃,炼成⾦⽯,于是,诗⼈躺下来,等暮⾊降临,此时,他仰望的⾼度,飘过⼀只寻找归巢的⽼鹰……很显然,诗⼈沉醉于农场的吊床上,满⾜于这样的虚掷⼀⽣。
怎么看,诗歌的⽓味都不像接轨了我们理解的⼯业时代的美国⼈的焦躁影像,⽽是在重现中国⽼庄的逍遥。
这就是詹姆斯·赖特践⾏的“深度意象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新奇”,⼀种仿中国⼭⽔⽥园⼼境的诗歌,亦叫“新超现实主义”诗派。
詹姆斯·赖特(1927-1980),⼆⼗世纪美国著名诗⼈,“新超现实主义”(“深度意象”)诗歌流派主将之⼀。
⽣于俄亥俄州,终⾝在⼤学任教,与罗伯特·勃莱⼀起创建“深度意象”诗歌流派,出版诗集《绿墙》《树枝不会折断》等多卷,1972年获普利策诗歌奖,1980年因癌症过早去世,但他留下的诗作却⾜以使他在⼆⼗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席之地。
赖特以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著名于世,⾃认为受中国诗⼈王维的影响较深。
他热爱⼤⾃然,善于捕捉⼤⾃然景⾊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在强有⼒的意象和简洁的⼝语之上,在总体上赋予⾃然景⾊以深层意识的暗⽰,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然的欲望。
著名翻译家赵毅衡在《美国现代诗选》序⾔⾥介绍了很多流派,如庞德为⾸的“意象派”、桑德堡领衔的“芝加哥诗派”、罗伯特·潘·沃伦等组织松散的“中间代”,尤其是越战后的50年代以降的祭旗“反学院”的诗派更是林林总总:如以在“⿊⼭学院”任教的⼤学⽼师组成的“⿊⼭派”,因《嚎叫》⼀诗遭致美国政府判刑⽽声名鹤起的⾦斯堡所在的“垮掉派”,掀起于罗厄尔的“⾃⽩热”,因约翰·贝⾥曼、普拉斯和赛克斯顿的⾃杀⽽轰动⼀时的“⾃⽩派”,以及兰斯敦·休斯担纲的“⿊⼈诗歌”,等等。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5、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 生的全新世界。
图书馆
追寻美梦,探寻世界
开启大门,陶冶性情
打开窗子,追求真理 启迪心智
美好的向往 奋斗的目标
努力吧,同学们!
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3、这部分中哪句话与作者的誓言相照应?
4、说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如何理解?
说明我与北大已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展示世界,追求理想
思考:
1、北大的人包括哪些人?他们各自有 什么特点?
2、北大的教风、学风如何?
3、作者对北大是如何评价的?
4、第十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是 如何理解的?
专注、敏感、纯洁、机智 、犀利
学生
生机勃勃、清新自由
北大人
风格各异
铸就特质
老师
做人诚恳,严谨治学
哦—— 北大,北大 你委于我心的
湖光 塔 影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 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 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 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 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让她终身难忘。以柳 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 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 入北京大学英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 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 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 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 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人类学专业必读书籍

人类学专业必读书籍人类学专业必读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人类学专业必读书籍,希望您喜欢!人类学专业必读书籍1、《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的标题直接提出了入门者的基本问题——人类学是什么?作者王铭铭教授来自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他熟悉欧美人类学理论,多年来专注于汉学人类学的研究,出版和发表了引介人类学理论的书。
这本入门书行文轻松活泼、准确到位。
尤其是讲述人类学研究特点的前三章,讨论了人类学研究最打动文艺青年们的一个特点:离“我”远去,进入“他者”。
2、《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是一本可以让你笑个不停的书。
主要内容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奈吉尔·巴利(Nigel Barley)谈论他在非洲喀麦隆进行田野调查的经历。
作者特意采取了有距离的叙述方式,用自嘲和嘲讽的笔触书写了在田野调查中遭遇的困难、乏味和敌意。
书中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多瓦悠人喜欢用惯例说法,令我困惑不已。
我问‘谁是庆典的主办人?’‘那个头戴豪猪毛的家伙。
’‘我没看到头戴豪猪毛的人。
’‘他今天没戴。
’”这类片段令拥有类似经历的田野调查者莞尔,一般读者也会为之捧腹不已。
3、《金枝》詹姆士·弗雷泽(James G. Frazer)的《金枝》拥有无可争议的经典地位。
虽然“坐在摇椅的人类学研究”与今天的田野工作相去甚远,但不少人类学大师都宣称他们选择人类学是受到了《金枝》的感召。
这是因为弗雷泽拥有渊博的知识、开创性的思考和优美的文笔。
开头那个继承人必须杀死前任才能成为新“森林之王”的民间故事,以其真实而又奇诡的色彩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兴趣。
另外,看到最后的“灵魂寄于体外观念”等几章之后,我惊了:这不就是“哈利·波特”故事系列中“伏地魔”制作的“魂器”的原型吗?不知道J. K. 罗琳设置这个全书最大的秘密“魂器”时,是否是直接受到了《金枝》的影响?!4、《菊与刀》很奇怪,很多表示“知道”人类学的人说出的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都是《菊与刀》。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卢永毅录音整理_--路易斯康纪念性

卢永毅——后现代。
路易斯·康。
建筑的纪念性。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成立DIAM。
1928年成立,关系现代建筑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的思想。
现代城市发展的思想33年的雅典宪章。
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化城市规划思想。
史密斯夫妇,凡·艾克。
分离出来一个小组,对现代城市的理念提出批判,关心人,不仅要功能合理,关系人对环境的感受。
人是不是在城市里有归属感,对20世纪城市发展起影响。
第九次会议决定分离出来,TEAM 10.对城市的理念,与功能城市相比,功能: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应与居住,关注街道生活,人在城市中的社区感,强调街道生活。
因为功能城市中强调交通畅通,破坏街道生活。
纪念性。
CIAM40年代,建筑形式,空间形式自由开放。
19世纪的复古思潮,使用过去的建筑语言,现代建筑讲自由的形式,摆脱历史的形式。
关于新纪念性。
精神性,象征性,纪念性。
柯布西耶:昌迪加尔市政中心,从形式上看,粗野主义,大块体混凝土,新的纪念性建筑。
朗香教堂,寻找一种现代建筑方式里,找到一种纪念性。
乡土纪念性建筑。
现代建筑的纪念性!康很成功。
不赞成自由平面,无法建立秩序和纪念性。
形式不一定都依据功能,有超越功能的原则,精神的力量也与形体有关。
赞成建筑中的纪念性,应该建筑富有的品质,而且能够传达情感,建筑有精神功能。
一种纪念性只能在当代技术中,不是回到历史的形式,而是对历史建造的再诠释。
新的纪念性基于新的技术。
材料,。
结构的有机体。
受昆西的影响。
寻找永恒的秩序。
吸收了古典的精神和现代的技术结合。
空间和结构之间非常紧密关系。
受法国研究哥特式的建筑师的影响。
将建造的细部做的非常有逻辑性。
蒙马尔特教堂,包杜设计。
建筑应简化到最基本的单元空间。
小空间围绕中心空间的集合体。
路易斯康关于空间最有名的理论:服务空间,被服务空间。
(主要空间,次要空间),把所有的建筑都可以看做这样的关联性。
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不一定完全对应。
建筑有自主的形式,表达感人的特征的。
《走近柯布》--卢永毅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经验和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关于数、比例和秩序的文章。
文章认为,柯布延续了西方的古典精神,并写出了光辉的新篇章。
走近柯布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e Corbusier露易摘要我们究竟在多近的距离认识过柯布西耶?我们是否认真地问过,《走向新建筑》中的帕提农为何如此地闪亮着光辉?这位大师在其早年的“东方之旅”中究竟还发现了什么?也许,为了理解现代建筑,理解西方的现代建筑,我们应该再次回望这位20世纪的英雄。
关键词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基准线,模度ABSTRACT How much did we know about Le Corbusier? Why Pathenon was the highlight in his book “V ers une Architecture”? What did he gain in his early “V oyage d¹ori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we should recall this master, the hero of the 20th century.KEYWORDS Le Corbusier, V ers une Architecture, Regulation, Moduler有幸去法国学习,自然要去寻找柯布西耶——这位20世纪最有影响的现代建筑大师的足迹:萨伏伊别墅、瑞士学生楼、马赛公寓,还有无与伦比的朗香教堂。
到了这个国家,你会发现除了这些似乎已万般熟悉的大作外,众多的研究资料与出版物会将你引向这位大师更为丰富的创作世界:一些我们不大知晓的作品,无数未建成的设计方案,草图,绘画,雕塑,还有相当数目的著作……这绝不算完整的“柯布之旅”己足以让人感叹,感叹这位大师一生能留下如此多彩的思考与创作,感叹当代众多受人推崇的建筑师们的作品中都能觅到柯布的影子。
柯布西耶专题知识

一层平面图:
底层三面透空,由支 柱架起,内有门厅, 车库和仆人用房。
二层平面图:
二层有起居室、卧室、 厨房、餐室、屋顶花园 和一种半开敞旳休息空 间。
三层平面图:
▪ 三层为主人卧室 和另一种屋顶花 园。
自 由 立 面 :
▪ 自由立面以百分比和基准线理性 逻辑来设计。建筑旳内部情况旳外 部呈现。
萨伏伊别墅在建筑设计上主要有如下特 点: (1)模数化设计—这是柯布西耶研究 数学、建筑和人体百分比旳成果。 (2)简朴旳装饰风格 (3)纯粹旳用色—建筑旳外部装饰完 全采用白色,这是一种代表新鲜旳、纯 粹旳、简朴和健康旳颜色; (4)开放式旳室内空间设计; (5)专门对家具进行设计和制作; (6)动态旳、非老式旳空间组织形 式—尤其使用螺旋形旳楼梯和坡道来组 织空间; (7)屋顶花园旳设计—使用绘画和雕 塑旳体现技巧设计旳屋顶花园; (8)车库旳设计—特殊旳组织交通流 线旳措施,使得车库和建筑完美旳结合, 使汽车易于停放而又不会使车流和人流 交; (9)雕塑化旳设计—雕塑感
主要建筑作品:
▪ 年代不详 佛莱别墅(Villa Fallet) 1927年 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1928年 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
▪ 1930-1932年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A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 巴西里约热内卢教育卫生部大楼 1946-1957年 马赛公寓大楼(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 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 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
连载 诺贝尔大追寻

连载诺贝尔大追寻
粤人
【期刊名称】《中国报业》
【年(卷),期】2002(0)3
【摘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位于四川成都的《经济学消息报》在1994年发起的"诺贝尔大追寻"都算得上在中国新闻史上很值得记叙的新闻事件了。
1994年5月,四川一家不仅在中国即使在成都知名度都极其低的纸媒体,密谋策划了一次知名度极高的行动,这就是日后被中国经济学界称为具爆炸性影响的"诺贝尔大追寻"——一次《经济学消息报》记者对所有的在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进行的跨国界追踪报道……这次媒体行动曾经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极度关注,从国内经济改革理论的著名人物吴敬琏、厉以宁到当时号称"京城四少"
【总页数】5页(P67-70)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界;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世界经济学;消息;美国新闻署;报纸;经济学理论
【作者】粤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
【相关文献】
1.追寻你的光和梦——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的创新启示 [J], 施郁
2.追寻探索者的足迹与科学大量面对面 IBM诺贝尔奖百年记者全球行——中国记者采访30位诺贝尔奖得主动 [J], 吕长宏;解源
3.追寻探索者的足迹与科学大师面对面:IBM诺贝尔奖百年记者全球行——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 [J], 张田勘
4.高小勇“诺贝尔大追寻”的出台 [J], 宁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经验和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关于数、比例和秩序的文章。
文章认为,柯布延续了西方的古典精神,并写出了光辉的新篇章。
走近柯布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e Corbusier露易摘要我们究竟在多近的距离认识过柯布西耶?我们是否认真地问过,《走向新建筑》中的帕提农为何如此地闪亮着光辉?这位大师在其早年的“东方之旅”中究竟还发现了什么?也许,为了理解现代建筑,理解西方的现代建筑,我们应该再次回望这位20世纪的英雄。
关键词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基准线,模度ABSTRACT How much did we know about Le Corbusier? Why Pathenon was the highlight in his book “V ers une Architecture”? What did he gain in his early “V oyage d¹ori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modern architecture, we should recall this master, the hero of the 20th century.KEYWORDS Le Corbusier, V ers une Architecture, Regulation, Moduler有幸去法国学习,自然要去寻找柯布西耶——这位20世纪最有影响的现代建筑大师的足迹:萨伏伊别墅、瑞士学生楼、马赛公寓,还有无与伦比的朗香教堂。
到了这个国家,你会发现除了这些似乎已万般熟悉的大作外,众多的研究资料与出版物会将你引向这位大师更为丰富的创作世界:一些我们不大知晓的作品,无数未建成的设计方案,草图,绘画,雕塑,还有相当数目的著作……这绝不算完整的“柯布之旅”己足以让人感叹,感叹这位大师一生能留下如此多彩的思考与创作,感叹当代众多受人推崇的建筑师们的作品中都能觅到柯布的影子。
然而,这依然是匆匆的“柯布之旅”也足以让人对这原本熟知的名字重又陌生起来,我们究竟在多近的距离认识过柯布?柯布已成为历史人物,但是西方学者依然热情不减地撰写着一部部柯布研究专著。
这不禁使我们思索自己对现代建筑大师的认识历程。
事实上,在80年代一些老一辈学者完成为数不多的柯布研究后,后辈们似乎很快就与这位大师擦肩而过了。
以至于现在看来,十多年前我们曾如此匆忙而又热烈地站到西方后现代的阵营里去批判这些现代建筑师实在是底气不足。
近年,不管是否真的存在着一种实质的思想或创作的思潮,“新现代”的出场很像是一副“后现代”的解毒剂而受到青睐,柯布的身影随之又被召唤出来。
如果认为这样的过程即能弥补过去,那么我们还是很难真正地在“柯布之旅”中迈出实质的一步。
《走向新建筑》,还是《走向建筑》?《走向新建筑》是柯布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理解现代建筑必不可少的读物。
我们幸运地获得了这部专著的中译本多年,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了解柯布的思想。
从机器时代的轮船、飞机、汽车和工程师的美学中建立建筑的新精神,“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我们正是以这样的解读方式相信,柯布是时代建筑最伟大的开创者之一。
然而,我们却很少谈论这本书里其实还论及的许多历史建筑。
在书中,一小半的篇幅是以历史建筑为讨论对象的,并且,字里行间充满了理性的思索与赞美。
无疑,柯布当时是先锋派的一员,是要把建筑从历史风格的泥潭里拯救出来的改革者,因此,对于我们一贯将这些现代派大师等同于历史与传统的革命者的固有概念来说,柯布花如此多的篇幅对帕提农神庙作热烈颂扬,应该是有些费解的。
柯布这本书是写给法语读者的,找回法语书名,“V ers une Architecture”,意为《走向建筑》。
当代西方的一些理论家指出,多年来的《走向新建筑》实际是误译1,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困惑的一个起点。
《走向新建筑》是柯布与画家奥赞芳合办的名为《新精神》的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汇集,在这份只持续了5年的杂志的封面上,其实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副标题:“回归秩序”(rappel I¹ordre)。
秩序的信念在柯布事业理想的开始就是强烈的。
书中的第三部分即转到了对历史建筑的论述,他甚至在开始就描述了原始人的建造活动:当部落人“决定给神造一个遮蔽的东西”,“……他采用了度量,他采用了一个模数,它控制着他的工作,它带来了秩序。
”而这形成秩序的形式语言呢,“……他本能地采取直角、轴线、正方形、圆形……因为轴线、圆、直角都是几何真理……”。
由此,他引出了“基准线”的概念(regulation)。
在柯布看来,基准线的重要性在于它“带来了可感知的数学,它带来关于规则的有益概念”,而且,“选择基准线是灵感的决定性时刻之一,是建筑的重大程序之一。
”2配合这些论述,柯布列举的均为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并附上精确的几何分析。
显然,柯布讨论的历史建筑是超越历史文脉的,他最后将当时自己仅有的几个作品也放在了同等层面上进行几何规律的分析。
柯布要寻找的是存在于现象后面的恒常性,使建筑从堆砌的历史风格中解脱出来回归其几何秩序。
这应该是我们理解《走向新建筑》的另一核心内容。
几何秩序呈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形式价值,这种思想在他与奥赞芳创建纯净主义(Purism)画派时就已充分表现。
他的画清晰、逻辑、简约、富有秩序感。
他以突显日常生活品最一般几何特征的方式使它们具有象征性。
对纯净主义者来说,“物体总是趋于一种由形式的演进而被确定的类型,这种演进是在获得最大实用性的理想与经济地制造的必要性之间进行的,这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正是这双重规则的作用产生了一定量的物的创造,这或许就称作标准化。
”3这里,经济的原则符合了一种经过日积月累臻于完善和纯净的形式生成的自然规律,标准化是其成果,几何秩序体现了深藏在所有时代背后的形式的共同性。
“没有原始的人,只有原始的工具。
思想是不变的,从一开始就潜在着。
”4柯布正是这样通过揭示存在于几何秩序中的量伟大的原始价值,将机械时代的物质创造引入建筑艺术的创造中。
甚至有理论家认为,柯布这种“把以往一切具有历史性样式的消费品作同等看待而拯救了古典主义”。
5对于《走向新建筑》,由于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对现代性问题感兴趣而忽视了传统经验在形成柯布现代建筑思想中所起的作用,因而也掩盖了“功能主义”或技术的解释是无法完1William Curtis, Le Corbusier, Ideas and Forms, P51, Phaidon.2勒·柯布西耶,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P61- 64,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同1,P50。
4同2,P61。
5Charles Jencks,王锦堂译,《勒·柯必意与建筑的悲剧观点》,P32,台隆书店。
全解读这本著作的事实。
“功能与结构只是更伟大的抱负的预备”,柯布欲迈向真正的建筑,那是艺术家创造的神话,这在“精神的纯创造”这一节中得到充分地层现,这也当被看作全书的高潮。
这节中,帕提农被推崇为“一个建筑学的决定性时刻”,是“……精神创造的顶峰”6,她那精确而纯粹中所存在的永恒性是与宇宙秩序相和谐的。
柯布的确相信,现代的语言一定是由现代的成果所赋予,然而,《走向建筑》最终要揭示的是,只有帕提农精神渗透到新时代的所有装备中,人、机器和自然间才能建立一种和谐,这便是柯布的现代文明的理想图景。
在这种认识上,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去理解一次那座绿草地上的“居住的机器”呢?“粗野”与“浪漫”中的理性之光从马赛公寓到朗香教堂,二战后的柯布被认为从理性走向了“粗野主义”与“浪漫主义”。
然而,我们过去并没有注意《走向新建筑》中关于几何与数的秩序的理想在柯布以后一生的事业中并没有离得太远。
柯布从30年代起就在设想一种建立在人体尺度上的比例关系作为建筑创作的度量原则。
其实,这种和谐尺度与人体关系在《走向新建筑》中描述原始人建造神庙时已经提及:“……在度量时他就建立了秩序。
他用步幅、脚、前臂和手指来度量。
……他创造了控制整个建筑物的模数,因此,这建筑物就合于他的尺度。
”71948年,柯布发表了《模度》(Le Modulor)一书,一个体格健壮、高举左臂的模度人也随之广为流传。
模度(Modulor)一词由模数(module)和黄金比数(nombre d¹o r)两个词合成,被柯布设想为一种基于人体尺度的数与比例的度量工具,它无论对于建筑,还是机器时代的其他事物,都是一个和谐的准绳。
模度理论的核心就是模度人,一个六英尺高的标准人,高举左臂,出现在一个正方形中。
模度人提供了其占据空间时的决定性的点:脚底(0点),肚脐(113cm),头(183cm),举起手的指尖(226cm)。
由这三个基本的尺度生发出黄金分割的数列,也正是斐波纳契数列(theFibonaci numbers)。
在此基础上,柯布确定了两套数列,红色与蓝色,恰好将英尺与公米制统一在了一个框架中。
1951年,柯布带着《模度》参加了在米兰举办的题为“神圣比例”(On Divine Proportion)的国际研讨会,艺术家、建筑师、数学家和美学家共同讨论艺术史中数与比例的问题。
柯布的研究在当时倍受同行的赞赏。
86同2,P180。
7同2,P51。
8W. Boesiger / H. Girsberger, Le Corbusier 1910-65, P291,Birkhauser.无疑,柯布是了解达·芬奇如何将维特鲁威人图像化的。
他相信在数的关系下,建筑、人和宇宙呈现了共同的度量法则,而模度正是这一法则的表达。
柯布试图将模度建立的和谐度量与比例带入所有即要创造的事物中,从门把手到城市空间,甚至还想鼓励企业遵循这样的规则进行标准化生产。
不能否认的是,在柯布后期的作品中,这套充满力量的数与比例总是以各种方式融入其不确定的空间、复杂的曲面以及富有韵律与质感的立面上。
运用模度理论的第一个实践作品就是被称作“粗野主义”代表的马赛公寓。
柯布从模度人中采用了15种量度用于这个大体量的建筑设计,从底层支柱的高度、每个单元的空间尺度直到室内家具,所有尺度的确定几乎都关联到这15种度量。
选择的尺度是合乎人体的,同时也在形式上获得了和谐。
柯布还将这种数列的调节比作一种实体的音乐(tactile equivalent of music),而这样的“音乐”其实在柯布以后所有的作品中都能见到。
在其晚年作品拉土雷特修道院中,在院内的长廊和修士饭堂的长窗上,混凝土的窗棂条系列是他请音乐家/建筑师Y annis Xenakis依据他的模度比例创作的,称为“音乐般的透亮节奏”(musical glazed rhythms)9,当人在窗棂的光影中移动时,仿佛就在拨出和谐乐曲的琴弦上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