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最新资料推荐------------------------------------------------------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作者:

crazy_man123 在课题的拓展和研究进展上,《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至少有两个方面作出了新贡献:

第一是在鲁迅对尼采美学的中心主题的吸收方面;第二是在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方面。

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在王国维研究中产生过很好的成果,鲁迅研究则相对薄弱。

《鲁迅:

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书,投入了大量篇幅全面论述了这一问题,对此,瑞士学者冯铁评价说:

应该说是一种全面的重新估价。

而鲁迅与尼采哲学的政治因素,历来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王富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尼采是在中国社会上名声最臭的一个思想家,另一方面,这个名字又和我们民族最响亮的一个名字鲁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要说明这样一个极端矛盾的现象,将会涉及许多重要的根本问题。

张钊贻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全面,例如,他通过论述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激进主义和偶像

1 / 11

破坏,进而在尼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行关系,并且认为鲁迅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迷恋同样来自尼采的影响。

文本解读在新的国际形势的思想背景下,国外的鲁迅研究中有关文本解读的变化,远没有国内巨大,在重读和细读方面,国外学者更偏重于后者。

1993 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了丸尾长喜《鲁迅:人与鬼的纠葛》一书,两年后秦弓翻译的中文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在日本获得很高的评价,著名学者伊藤虎丸在 2019 年发表的文章中评价说:

1989 年后,只有丸尾的这本书能够代表我国的鲁迅研究。

不过,对于此书,同是日本学者,着眼点却各有不同。

伊藤虎丸看重的是鲁迅研究进程从政治向文化的过渡,而该书恰恰是有关鲁迅在乡土文化层面上的研究成果。

丸尾长喜自己更强调此书在文本解读上的特征。

在他看来,把鲁迅文本中关键词汇和意象的前后段落抽取出来,并加以系统化,由此归纳出鲁迅的单位意象、单位观念,进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是此书最重要的方法特征。

以上两种着眼点,正是对此书在宏观上的主线与微观上文本解读两个重要方面的概括。

丸尾长喜注重解读由来已久。

早在 1957 年他就发表了《难见真的人考!<狂人日记>第十二

---------------------------------------------------------------最新资料推荐------------------------------------------------------ 节末尾的解读札记》,他的观点曾引起丸山升等著名学者的关注,并且在翻译鲁迅作品时加以采纳。

20 世纪 30 年代对这一研究过程丸尾长喜曾回顾说:

我的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汇原来有两个,一个是耻辱,一个是鬼。

换句话说,耻辱和鬼是我鲁迅研究的两根主干。

《鲁迅:

人与鬼的纠葛》一书,副题是《鲁迅小说论析》,这无疑指明了此书的最终落脚点,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始自解读,终于论析。

如果将该书分解,不难发现,该书还隐含着从鲁迅生活的思想文化背景,到他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再直逼他的精神世界的结构和系统。

丸尾长喜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不仅仅出新,也因此具有了一般的解读所不具备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由于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国外鲁迅研究中很少涉及鲁迅的旧体诗。

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有关的研究似乎只有两例,一是美国华裔学者李欧梵的《铁屋子里的呐喊》一书列有专章,一是意大利学者安娜布雅蒂为《鲁迅的诗作和诗论》所作的长序。

1996 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寇志明的《诗人鲁迅:

3 / 11

鲁迅的旧体诗研究》,是国外鲁迅研究中少见的专著性成果。

该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第二部分是主要部分,对鲁迅现存的旧体诗逐一进行阐释和讨论。

也就是说,解读是全书的重点所在。

寇志明对鲁迅旧体诗的解读,采用了历史主义方法,他把每首诗都放到时代背景中,广泛征引诸如鲁迅日记的记载、鲁迅与友人通信中的讨论、作品集的序言、亲友的回忆录等等。

在此基础上,寇志明把每首诗都译成英文,然后详加注释。

在讨论文字中,作者尽可能让诗歌自身说话,也特别强调鲁迅的个性和个人风格。

而作者本人个人感情色彩也分外浓重。

该书值得我国学者注意的部分应该在导言部分。

这正如捷克学者奥加尔洛莫娃所说:

它在许多方面对最近广泛讨论的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也有启发作用。

这本书将给鲁迅研究,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带来新的启示。

国外学者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在国内引起关注的,倒是类似英国学者卜立德的《为豆腐西施翻案》 (载《鲁迅研究月刊》 2019 年第 5 期)等文章。

事实上,这类解读在日本由来已久,与我国学者的分歧也决不囿于具体的阐释,也许正因为这样,国外鲁迅研究成果才更具参

---------------------------------------------------------------最新资料推荐------------------------------------------------------ 照价值。

史料实证在各国的鲁迅研究中,日本的史料实证研究一直堪称独步、经久不衰,并且不受思潮与世风的影响。

这固然基于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密切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日本的学风使然。

在史料实证研究中一直持之以恒,并取得卓越成果的日本学者有两位,一位是关西大学的北冈正子,另一位是东北大学的阿部兼也。

近年,他们又分别出版了新的著作。

北冈正子的《鲁迅:

在日本的异文化中从弘文学院入学到退学事件》一书, 2 001年由关西大学出版部出版。

此书虽非专著,却是计划周密分工明确的系列论文的结集。

在结集之前,其中的大部分论文均以《留学时期鲁迅关联史料探索》为副题,发表于《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

完全可以说,北冈正子的这些论文是实证研究的典型范例,集中体现了日本学者认真、执着的治学态度。

其具体作法是,首先对似成定论,其实是以讹传讹的观点提出置疑,进而查阅历史档案等各种第一手资料获得证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严谨、精细的考评,然后提出新的观点。

例如,许多鲁迅传记都记载鲁迅是乘坐大贞丸赴日留学的,北

5 / 11

冈正子经过对有关邮船公司历史档案和相关报刊记载的调查,最后确认鲁迅是乘大贞丸从南京到上海,乘神户丸从上海到横滨的。

如果这类调查和考评尚属细枝末节的话,那么推(论文库)翻鲁迅不日将入成城学校就读的自述,就既非末节,也非易事。

这需要明治时期的日本外务省大量公文等资料作支撑。

由诸如此类的研究形成的《鲁迅弘文学院的入学》一文,终使鲁迅生平中这一阶段的面貌,变得确凿而清晰。

不仅如此,北冈正子在《另一国民性讨论促使鲁迅和许寿裳讨论国民性的波动》一文中,调查出杨度与弘文学院院长嘉纳治五郎,曾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发生过一场辩论,而杨度恰恰与鲁迅几乎同时入学,还在一个宿舍生活六个多月。

因此认为,杨度与嘉纳的辩论,无疑对鲁迅与许寿裳讨论和思考国民性问题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

这种史料实证研究,不仅是对史料的丰富,更是对研究视野的拓展。

鲁迅研究早已被国外学者称为鲁迅的被接受,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

按照鲁迅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观点对此加以考察,很容易发现国外鲁迅研究始终受到国际风云变幻的推动与制约。

在冷战时期,国内鲁迅研究中的泛政治化倾向,在国外鲁迅研究中同样存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学者夏志清与捷克学者普实克之间关

---------------------------------------------------------------最新资料推荐------------------------------------------------------ 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的那些著名的论争,就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国外鲁迅研究中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鲁迅研究中政治性解读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格局被打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人文精神不断充实着鲁迅研究的内容,从而导致了鲁迅研究从思维方式到研究方法,从概念范畴到话语系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国外,由于缓和代替了冷战,对话代替了对抗,鲁迅研究中的泛政治化倾向因此消解。

此后国外的鲁迅研究,虽然没有像国内那样,出现对鲁迅本文的重读、深读、细读和对鲁迅的重估、重构、重塑,却也的的确确翻开了新的一页:

世界性文化比较研究,文本的文化解读,历史文化的史实辨正,以及阅读接受研究,构成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鲁迅研究的主流。

文化比较一位日本著名鲁迅研究学者在谈到对鲁迅研究施加重大影响的思想史时说:

战后思想的主题是政治,现在却是文化。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性的文化比较研究,在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国外鲁迅研究中占有突出位置。

由鲁迅的思想特征所决定,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的关系,始终是中外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7 / 11

可是,中国、日本、欧美的研究史状况却完全不同。

由于进化论是纯粹的自然科学理论,将它运用于人类社会领域,曾经受到恩格斯等大思想家的批判,加之社会达尔文主义也确实导致了人类的灾难性影响,因此我国此前有关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的研究,一方面重在剥离鲁迅接受进化论的负面成分,另一方面则突出鲁迅由于进化论的局限性而最终扬弃的必然。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由于在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中,日本一度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日本有关进化论与鲁迅思想关系的研究,一般注重进化论向东方传播的具体途径以及鲁迅接受内容的研究。

由于欧洲在进化论的施加影响和接受影响中处于肇端地位,进化论及其流变与影响的异同,常常是欧美学者所关注的,在以上背景下,也是在中日学者渐渐失去了对进化论与鲁迅思想关系这一课题的热情的情况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 年出版的《鲁迅与进化论》一书,重要性就非同一般。

《鲁迅与进化论》的作者詹姆斯里夫普塞,十分熟悉进化论及其流变,从达尔文到赫胥黎再到斯宾塞,理论源流清楚明晰。

其次,普塞在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施瓦茨的《寻求富强:

严复与西方》等论著基础上,对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具有深入了解。

再次,普塞详细梳理过我国学者的有关论著,具有深厚的学术史积累。

---------------------------------------------------------------最新资料推荐------------------------------------------------------ 但是,对于我国学者大部分观点,普塞持否定态度。

因此,反驳与辩证我国学者有关进化论与鲁迅思想关系的研究,便构成了《进化论与鲁迅》一书的主要内容。

美国籍学者寇志明在评论此书时说:

鲁迅本人并非该著作研究的中心,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鲁迅研究学派的探讨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在。

普塞的《进化论与鲁迅》所以重要,基于两个原因:

一、该书将 19 世纪后期西方哲学著作,同此后与此有关的中文论著,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比较。

这恰恰是我国的有关论著最缺乏的。

二、普塞对我国有关进化论与鲁迅思想关系论著的颠覆,的确有他的合理性。

这取决于研究者的思想前提正确与否。

十分可惜的是,普塞为了反驳的效果竟不惜伤及自己论著的科学性,对此寇志明指出,普塞犯了与他指责的共(论文库)产主义史学家所犯的同样错误。

这恐怕是思维惯性所致。

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消除冷战思维,应该是东西方学者共同的任务。

2019 年德国彼特朗格出版公司出版的《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同样是世界性文化比较研究著作,作者张

9 / 11

钊贻。

同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一样,尼采与鲁迅研究也是中外学者始终关注的课题,而且难度更大。

《鲁迅:

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书,书名就较为费解。

所谓温和的尼采是针对严厉的尼采而言的。

原因是纳粹德国的扩张理论不仅与尼采有着密切的关联,严厉的尼采形象当时也被恶意地过分强调。

有鉴于此,克莱思布林顿于 1941 年以温和的尼采这一说法加以校正。

张钊贻借用了这一说法。

《鲁迅:

中国温和的尼采》一书共分五章:

一、尼采到东方的旅程;二、奴隶价值的重估;三、尼采的反政治性和精神激进主义;四、尼采的永恒的民族性改革;五、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尼采影响。

在鲁迅研究的历史上,该书不仅是最新的成果,而且在全面和深入方面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对于鲁迅的被接受,在尾崎文昭看来则是另一番面貌,至少在日本是这样:

中学课本里的鲁迅作品慢慢消失,学生们连鲁迅的名字都有感到陌生。

---------------------------------------------------------------最新资料推荐------------------------------------------------------ 过去随时都能买到的鲁迅作品的译本,现在市上几乎不卖了。

这反映出近十年来日本文化界对待鲁迅比过去非常冷淡,鲁迅的名字几乎被忘掉。

对这些现象,尾崎文昭分析说:

鲁迅基本上是存在于现代性当中的。

在这个层次上说,在 21 世纪的日本,甚至中国和韩国,以社会的规模来说恐怕再也没有接受鲁迅的条件了。

就是说,想让一般青年人感兴趣已经做不到。

文化全球化促进了这条件。

鲁迅似乎说过,世界决不和我同死,希望是在于将来的。

11 / 11

鲁迅研究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完整版)鲁迅研究考试试题与答案

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 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 3、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周令飞_,内含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_沈从文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 迅曾戏称他是“吾家阿弟”。 5、最先明确指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人是__鲁迅_。 6、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7、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L.Andreev)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_药》。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 说《肥皂》。 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作品《奔月》 10、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即“_闲话_”的散文与“_独语_”的散文。 11、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准风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2、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其中《过客》一篇就体 现了明显的戏剧化倾向。 13、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_杜戏》。 (请注意,以下14至23题为完成句子。) 14、“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 15、“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 16、“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 17、“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 18、“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_,我欢喜谁就是谁。” 19、“大家仍然叫她_祥林嫂_。” 2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21、“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2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23、“_横眉冷对千夫指,_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单项[4]1、谁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了鲁迅早期思想的形成?①林纾②蔡元培③梁启超④严复[2]2、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下列哪一期间?①三味书屋期间②南京求学期间③东京求学期间④仙台求学期间 [4]3、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 ①泛神论②安那其主义③自然主义④进化论 [3]4、《鲁迅全集》里收录有鲁迅亲笔所画的一幅画,此画见于下列哪部作品中? ①《且介亭杂文》②《故事新编》③《朝花夕拾》④《集外集》 [1]5、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写于留学日本时期,后收入哪部作品中? ①《坟》②《集外集》③《而已集》④《且介亭杂文》 [4]6、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哪位著名人士?①胡适②陈独秀③刘半农④钱玄同 [1]7、《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多少节手记组成的?① 18节② 19节③ 20节④ 21节 [2]8、鲁迅小说《肥皂》中,针对那块肥皂的“葵绿色”特征,总共描述了几次? ①9次② 10次③ 11次④ 12次 [4]9、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是哪一篇? ①《药》②《祝福》③《肥皂》④《伤逝》 [3]10、下列鲁迅小说中,未涉及到人物偷窃品行的是哪一篇? ①《故乡》②《孔乙已》③《明天》④《阿Q正传》 [1]11、高老夫子是《高老夫子》中的一个人物,该作品的体裁是什么? ①小说②散文③杂文④散文诗

浙江省历年自考真题鲁迅研究

浙江省2014年4月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是鲁迅以下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祝福》 B.《示众》 C.《兔和猫》 D.《鸭的喜剧》 2.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 ...《华盖集续编》? A.《无花的蔷薇之二》 B.《死地》 C.《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D.《纪念刘和珍君》 3.鲁迅在______的演讲里,有过一个重要的概括:“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 A.《娜拉走后怎样》 B.《伤逝》 C.《社戏》 D.《死地》 4.鲁迅在杂文______中称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A.《我之节烈观》 B.《文化偏至论》 C.《颓败线的颤动》 D.《破恶声论》 5.鲁迅说,《故事新编》是“______”。 A.故事传说 B.神话传说 C.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D.叙事小品 6.以下哪个人物形象既体现魏晋文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的一些精神本质? A.孔乙己 B.涓生 C.魏连殳 D.吕纬甫

7.《影的告别》是鲁迅哪部作品集中的作品? A.《呐喊》 B.《野草》 C.《彷徨》 D.《朝花夕拾》 8.下面哪部作品体现出鲁迅讨论“文化”问题的内容,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战略问题的内容? A.《科学史教篇》 B.《摩罗诗力说》 C.《墓碣文》 D.《文化偏至论》 9.鲁迅将缺乏精神信仰的“假知识分子”称之为 A.伪士 B.瘪三 C.暴发户 D.恶少 10.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______,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A.花环 B.炸弹 C.投枪 D.尖刀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______和______”。 A.诚 B.爱 C.瞒 D.骗 E.礼 12.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______流畅清新,表现了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A.《故事新编》 B.《野草》 C.《朝花夕拾》 D.《热风》 E.《坟》 13.下列哪些作品不属于 ...《故事新编》? A.《补天》 B.《采薇》 C.《复仇》 D.《怀旧》 E.《非攻》 14.鲁迅作品的基本母题:“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______”——生命无辜的毁灭;以及“______”——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 A.情 B.理 C.恨 D.死

浙江省历年本科鲁迅研究试题及部分答案

浙江省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鲁迅哪部小说被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A.《孔乙己》 B.《药》 C.《祝福》√ D.《狂人日记》 2.下列哪部作品收录于鲁迅《呐喊》小说集? A.《肥皂》√ B.《兔和猫》 C.《孤独者》 D.《为了忘却的纪念》 3.九斤老太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头发的故事》 B.《故乡》√ C.《风波》 D.《高老夫子》 4.鲁迅的两篇小说被称为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示众》,其二是 A.《祝福》 B.《示众》√ C.《孔乙己》 D.《阿 Q 正传》 5.《在酒楼上》把自己的生活道路概括为“像一只苍蝇饶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是 A.方玄绰 B.陈士成 C.涓生√ D.吕纬甫 6.“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小说( )中子君喊出的宣言,也是人的觉醒的声音。 A.《幸福的家庭》√ B.《伤逝》 C.《肥皂》 D.《离婚》 7.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故事新编》? A.《补天》 B.《理水》√ C.《复仇》 D.《铸剑》 8. 中老女人的遭遇所象征、展示的是精神界战士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现实人间的真 实关系: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甚至是天真的孩子), 以致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 √A.《颓败线的颤动》 B.《死地》 C.《吃白相饭》 D.《算账》 9.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写于哪年? √A.1907 B.1908 C.1917 D.1919 10.“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选自哪个作品? A.《我之节烈观》√ B.《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C.《夜颂》 D.《导师》 二、双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 小题 ,每小题 2 分 , 共 10 分 ) 11.下列哪些作品不属于《彷徨》? ?? A.《示众》 B.《祝福》√ C.《孔乙己》 D.《在酒楼上》 E.《离婚》 12.鲁迅小说创作具有哪两个特点? √A.“表现的深切” B.“思想激进” C.再现性强 D.理想主义√ E.“格式的特别” 13.鲁迅在《孤独者》这篇小说里,始终突出的是两个感受。而且都是趋于极端的,一个是极端 的感,一个是极端的感。 √(类)A.异端 B.兴奋 C.希望√D.绝望 E.反抗 14.鲁迅的杂文创作坚持开展哪两个原则? √A.文明批评 B.常态批评√C.社会批评 D.常情批评 E.文学批评 15.以下哪些著作曾对《铸剑》中的故事作过类似的记载? √A.《搜神记》√ B.《春秋》 C.《汉书》 D.《列异传》 E.《史记》

辽宁自考07565鲁迅研究学习资料

辽宁自考07565鲁迅研究学习资料 1童少年时期对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文化封建教育的批判 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的《二十四孝》极为不满(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对封建家长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对迷信、封建落后的陋习的不满。后来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封建传统的猛烈扫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南京求学时期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依照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规律发展着、严复结合当时的中国民族危亡的客观情势,由此发出“学习西方,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的救国思想。鲁迅接受了这一观点: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这就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而特别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 3日本留学时期思想经历 在哲学上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扬人物内在精神,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宣扬主观唯心主义与唯意志论的看法(暂时迷误)个性解放毕竟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却建立在革命民主主义场上,与尼采不同。4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思想状况 对辛亥革命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并没有单纯地沉湎于忧愤之中,他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①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 ②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久性 ③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辛亥之后,动乱不

止)缅怀古代先贤。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重视反抗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积累了充足的资料。从学术意义上看。也给研究中国字体史和文学史做了必要的准备) 5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1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就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向封建主义。揭露“吃人”的本质,并根本否定。 ②1919年10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抨击了封建的的“孝”道观念,对三纲愤怒声讨。 ③鲁迅对保古派的批判,主要着重在对“二重思想”(新旧并存中体西用)的挞伐上,充分体现了鲁迅反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性。 6五卅前后能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首先表现在他对青年的看法上。其次鲁迅阶级论的思想因素的增长,还表现在他对某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对中国菜的分析)。还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尤其重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时期文艺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艺术应当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7厦门时期认识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的必然,在厦门期间,用阶级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全面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不同的解释,因为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缘故) 8广州时期“已经基本跨入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门槛”的几个重要标志,

自考鲁迅研究试题

2013年7月自学考试鲁迅研究真题(一) 课程代码:008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______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4卷5号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A.1915 B.1916 C.1917 D.1918 2.《示众》、《孔乙己》、《药》等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是对中国______的批判。 A.民族性 B.国民性 C.传统性 D.文化性 3.《野草》是鲁迅最“______”的著作,是鲁迅心灵的诗。 A.性格化 B.艺术化 C.个人化 D.思想化 4.在《科学史教篇》等文章里,鲁迅把他对科学的理解最后归结 为“______”的问题。 A.人的问题 B.民族的问题 C.文化的问题 D.国力的问题 5.在“五四”新旧论争当中,鲁迅是坚决站在______这一边的。 A.传统文化 B.传统文明 C.保存国粹 D.新文化运动 6.鲁迅认为,______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A.喜剧 B.闹剧 C.悲剧 D.戏剧 7.鲁迅的杂文创作坚持开展“______”和“社会批评”的原则。

A.人生批评 B.现实批评 C.文明批评 D.思想批评 8.鲁迅的《我之节烈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_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重新制定规范 B.重新界定标准 C.重新估定价值 D.重新确立思想 9.鲁迅在“五四”前后写的一系列文章大都收集在______这个集子里。 A.《华盖集》 B.《而已集》 C.《二心集》 D.《坟》 10.鲁迅对他的杂文集的编辑,总是体现出一种______的特点。 A.时代感 B.历史感 C.使命感 D.责任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 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鲁迅小说的“自我辩驳”的性质,反映了鲁迅______思维特点,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先生所言,具有一种______的表现特征。 A.思想战斗性 B.多疑 C.审美独特性 D.超现实的想象性 E.“内攻性冲动” 12.除历史小说外,鲁迅的小说主要都收集在______、______小说集中。 A.《呐喊》 B.《热风》 C.《彷徨》 D.《野草》 E.《朝花夕拾》 13.如何看待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应的“物质”、“民主”、“平等”问题,鲁迅的思考方式仍然是作______,即他所说的______。 A.历史的考察 B.现实的考察 C.思想的考察 D.“请循其本” E.重新估价 14.鲁迅对“摩罗诗人”的精神推崇,主要是推崇他们的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走进鲁迅研究方案

“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 研究方案 长清区实验小学 谯兴云

“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A.了解鲁迅生平,文学成就及感人事迹,学习鲁迅精神。 B.阅读鲁迅作品,了解鲁迅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产生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C.通过研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D.在研究中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对象:实验小学六年级十三班学生 研究内容: (一)、了解鲁迅的生平简历。 (二)、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三)、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 (四)、阅读关于鲁迅的感人故事。 (五)、畅谈自己对鲁迅的认识与感受。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相关的文章。 2、行动实验研究。立足课堂实际,注意信息反馈和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办手抄报,撰写感悟,提升研究水平。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

在反思和总结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三.课题研究阶段、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 1.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对鲁迅了解的现状。 2.明确本次研究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3.讨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走进鲁迅。如,了解他的生平简历,阅读它的作品,拜读他的感人故事,积累背诵他的名言警句…… 3.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分小组确定研究专题,研究成员分工。 4.讨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方法。 5.各小组组长召集成员开会,明确收集资料的内容。 6.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整理有效地把内容呈现出来,以共大家查阅。 6.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和周六、周日。 (二)研究实施阶段 1.各小组根据研究的内容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头行动,利用网络,书籍,办刊等资源进行研究,搜集资料. 2.分组整理资料。 各小组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资料,如打印的文字资料、手笔和各种活动资料,誊抄的数据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 3.做好展示准备。将得到的资料进行重组,以手抄报,研究感言,研究日记等形式进行准备。 (三)研究展示阶段

大学语文2008版作业第1-4次作业答案

大学语文2008版作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集A型题: 1.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A.古诗十九首 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C.孔子 3. 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A.《尚书》 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提出来的D.司马迁 5. 体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原则的是A.《诗经》 6. 《九辩》的作者是:C.宋玉 7. 我国历史上,其作品被誉为“诗史”的作家是D.杜甫 8. 成语“夙兴夜寐”出自D.《氓》 9. 《论语》是( )散文. A.语录体 10. “在天愿作比翼鸟”下一句为:B.在地愿为连理枝 11. 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C.宋玉的《九辩》 12. 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C.王维 13. 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D.《长恨歌》 14. 《淮海居士长短句》为( )的词集A.秦观 15. 下列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C.陈子昂 16.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 )为主. B.议论 17. 以四言诗为主,为后世奠定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是:A.《诗经》 18.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C.纪传体通史 19. 晚唐“小李杜”中的“李”指的是:D.李商隐

20. 下列《楚辞》作品中,非为屈原所写的一部是C.九辩 21.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C.沉郁顿挫 22.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C.史记 23. 被称为诗仙的是:B.李白 24. 范增这一人物出自A.《史记?项羽本纪》 25. 《九歌》是一组在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有诗A.11首 26.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是D.王维 27. 被王国维评价为“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是:C.李煜 28. “有教无类”为( )的教育主张. B.孔子 29. 《新五代史》的撰写者是A.欧阳修 30. 《诗经》中的《风》D.量大,多为民歌 31. 先秦诸子散文中,属于语录体的著作是D.《论语》 32. 《漱玉词》为( )的词集A.李清照 33.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D.《长恨歌》 34. "欲摘故纵,请君入瓮"为( )惯用的论辫手法. C.孟子 3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 C.顶真 36. 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四面楚歌”均出自A.《项羽本纪》 37.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B.《短歌行》 38. 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D.汉书 39. 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B.晚唐 40.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D.白居易 41. 《行路难》的作者是C.李白 42. 《诗经》中最具民歌特点的部分是C.国风 43.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A.毛诗 44.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C.韩非 45. 先秦散文,想象丰富,辞藻华丽,并大量运用古代神话,被我们称为最有文学色彩的,是 D.《庄子》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鲁迅研究》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鲁迅的三大文化遗产是————、————和————。(批判旧传统,反省新传统,批判国民劣根性) 2、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狂人日记》) 3、鲁迅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4、赵太爷、鲁四老爷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阿Q正传》和《祝福》)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旧体诗————。(《自嘲》) 6、鲁迅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和————。 (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 7、鲁迅生前的第一个杂文集是————,最后一个杂文集是————。 (《坟》、《且介亭杂文》(末编)) 8、鲁迅的小说《故乡》,出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9、史涓生、吕纬甫、魏连殳等人物,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1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鲁迅的旧体诗————。(自题小像) 11、所谓的“周氏三兄弟”分别为————、————和————。(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12、鲁迅的小说《祝福》,出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13、请填写出《阿Q正传》中的几个重要人物———、————、————、————。 (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吴妈、小尼姑)等) 14、鲁迅散文,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一是————。(独语(自言自语)、闲话(闲谈)) 15、“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出自鲁迅的旧体诗————。(《悼丁君》) 16、鲁迅晚年,参加了一些政治性的组织,这些组织有————、————和————。(“左联”、“人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大同盟”) 17、“宴之敖”是鲁迅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铸剑》) 18、鲁迅一生曾经任教过的大学有————、————和———。 (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 1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出自鲁迅的旧体诗————。(无题》) 20、鲁迅的散文集主要有————和————。(野草》和《朝花夕拾》) 二、名词解释 1、“幻灯事件”: 出自鲁迅《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的自述;解剖学课程上发生的放映幻灯片,上有日本人杀害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人的内容;鲁迅深受刺激,遂改变自己学医的打算,弃医从文,从事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事业。这是鲁迅重要人生转折,也是思想的转折。 2、“硬译”: 一般来讲,“信达雅”是翻译的理想状态。如果“信达雅”三者一致的情况下固然好,但如果三者不一致,尤其是“信”和“达”不能够一致的情况下,该如何呢?鲁迅的原则是:“宁信而不顺”。为了达到“信”,鲁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当“信”和“达”不能统一的情况下,鲁迅只好牺牲“达”,就是“不顺”,即“硬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鲁迅研究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 00812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 1.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抨击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 2.鲁迅的小说创作没有议论性笔调。() 3.重视读者,是鲁迅文学欣赏观的核心。() 4.“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 5.方玄绰是《肥皂》中的主人公。() 6.鲁迅的翻译原则是“宁错而务顺”。() 7.《白光》中陈士成因连续十六次落榜而精神失常,落水身亡。() 二、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在 ______ 中介绍和赞扬了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 A .《呐喊·自序》 B. 《华盖集·导师》 C.《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D.《坟·摩罗诗力说》 2.鲁迅在日本期间与______合作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于1908 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 A .周作人 B. 周建人 C.许寿裳 D.郁达夫 3.有人说《明天》是描写寡妇“守节”的悲剧,其悲剧主人公是() A .爱姑 B. 祥林嫂 C.九斤老太 D.单四嫂 1

4.《野草》共收写于1924 年 9 月至 1926 年 4 月的散文诗连同《题词》总篇数是() A . 30 篇 B.23 篇 C.24 篇 D.15 篇 5.《故事新篇》中歌颂“中国式脊梁”的姐妹篇是() A .《采薇》和《出关》 B. 《出关》和《起死》 C.《奔月》和《采薇》 D.《理水》和《非攻》 6.在鲁迅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细节取自民俗。下面材料中表述错误的一组是() A.《药》中以人血馒头治病 B.《故乡》中大祭祀 C.《社戏》中社戏 D.《离婚》中六斤、七斤、九斤老太等人物以出生的重量取名字 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4 分 )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鲁迅在《坟·文化偏至论》中很早就提出了一种充满进取精神的文化构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______,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2.鲁迅于 ______年 9 月诞生于浙江绍兴。 3.1911 年冬,鲁迅创作了文言小说______。 4.1925 年鲁迅等人成立莽原社,创办了______杂志。 5.1926 年,鲁迅出版小说集______,扉页上题有屈原《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鲁迅所谓的文化的“退婴”,就是指______。 7.《朝花夕拾》原名为______,结集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8 分 ) 1.《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2.“捧杀”和“骂杀” 五、简答题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 1.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2

“鲁迅研究四题”重点难点答疑

“鲁迅研究四题”重点难点答疑 问:鲁迅少年时代的生活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答:绍兴的周氏家族,在清朝后期曾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名门旺族。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清军勾结英法联军击败太平军后,在绍兴大肆烧杀。周家在这场兵燹中,各房的财产损失惨重,大伤元气。鲁迅出生时,周家已从大户没落为小康,并且一直在走下坡路。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周家从此一蹶不振。这年,鲁迅被送往母亲鲁瑞乡下的娘家避难,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抑和刺激,一方面,认识到了封建阶级的腐朽和没落,认识到了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另一方面,也使他看到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幸。紧接着,他父亲周伯宜吐血卧床,一病不起,鲁迅便开始了每日出入当铺和药店的终日奔波,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后来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他后来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都受到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 问: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答:主要是在他求学期间。1898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

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进入各种专门学校而开设的补习学校东京弘文学院,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鲁迅在课余也开始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同时也与他的同乡好友许寿裳一起开始了中国国民性的探讨。后来,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回忆说:“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904年,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然而,他对中国国民的缺点和病根认识越多,对自己的医学救国理想就越怀疑。1906年,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特别是那些茁壮而麻木的“看客”以及“示众”的场面,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是从那时起,鲁迅遂“弃医从文”。鲁迅的全部创作,包括杂文和小说,无论是社会批判还是文化批判,都是沿着“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一思想发展的。 问:什么叫“幻灯片”事件? 答:鲁迅在《呐喊?自序》说:“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

鲁迅研究试题二

鲁迅研究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匕首”、“投枪”—— 2.“过客”—— 3.“吃人”—— 4.真的猛士—— 5.《摩罗诗力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_______。 2.阿Q是鲁迅小说_______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在_______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_______。 5.“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_______》的散文诗集中。 7.“_______”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_______。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_______》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 10.《_______》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手法是鲁迅杂文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A.史家 B.画家 C.歌唱家 D.书法家 2.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主要受到( )思想的影响。 A.“超人”哲学 B.富国强兵 C.泛神论 D.进化论 3.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 ) A.《孔乙己》 B.《怀旧》 C.《祝福》 D.《狂人日记》 4.鲁迅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 )的主要特点。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阿Q正传》 D.《儒林外史》 5.在天物、思理、美化、神思等艺术美的要素中,鲁迅特别强调的是( )这一要素。 A.天物 B.美化 C.思理 D.神思 6.鲁迅认为,文学总是( )的产物。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业12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开放本科试点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一 (2010秋) 说明:本作业在学习完教材“专题四”后进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在课堂内进行),可以携带本课程教材(包括“补修课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作业时间为120分钟(两个小时),作业总分为100分。本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 或多选均不得分。 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 A.鲁迅B.陈独秀 C.胡适D.李大钊 2.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这个人物是( D )。 A.阿Q B.孔乙己 C.闰土D.祥林嫂 3.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 B )。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 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 4.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 B )。 A.郭沫若B.胡适 C.刘半农D.鲁迅 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 D )。 A.汪静之B.胡适 C.朱自清D.冰心 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 C )。 A.《呐喊》B.《朝花夕拾》 C.《野草》D.《坟》 7.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 B )。 A.汪静之B.宗白华 C.徐志摩D.郭沫若 8.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 ( C )。 A.上海戏剧协社B.民众戏剧社 C.上海艺术剧社D.南国社

鲁迅研究作业题

第二章鲁迅的小说研究 一、名词 1.“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2.“假洋鬼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留过洋、没有系辫子,但留有假辫子,所以被阿Q斥为“假洋鬼子”;是改革派人物的代表。 3.吕韦甫:鲁迅小说《在酒楼上》中的人物,有着鲁迅的自我的影子。吕纬甫早年激进,维新,曾到庙里拔掉了神像上的胡子,但中年以后渐趋颓唐,教学生“子曰诗云”,但他仍然不屈于自己的命运,依然为寻找自己的梦为挣扎着。 4. 《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现代小说。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叙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从发病到康复的过程,暴露了礼教社会的弊害和罪恶。指出了传统中国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可谓是鲁迅整个创作的总纲。 二、简答 1.《呐喊》、《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鲁迅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在小说上。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 小说的开山者,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呐喊》和《彷徨》的艺术创新表现在: (一)最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感情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 (二)在结构形式上,打破了古典小说按纵向时间叙述的方式,单一的第三人称自由地组织结构,运用顺叙、倒叙和插叙,自由选择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在叙事的同时,心理刻画与外部描写有机结合。 (三)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特征应用于小说创 作,并注意与其他创作方法的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小说文体。 2.《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一、故事新编》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中引进某些现代内容和现代细节,以古和今的强烈反差造成滑稽和“间离”的效果。 第二、《故事新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部分作品所显示的情节内容的荒诞性。 第三、《故事新编》最重要的艺术特点,我以为还在于借古代的故事将作者特定的情感、心境、意趣加以外化和折射。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但却是表现主义意义上的“自我表现”,而不是简单庸俗的“自况”。即其中的强烈的个人的主观写意性。 3.请具体分析《在酒楼上》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物象。《在酒楼上》中,最突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鲁迅研究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鲁迅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812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两件事抨击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 2.鲁迅的小说创作没有议论性笔调。( ) 3.重视读者,是鲁迅文学欣赏观的核心。( ) 4.“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 5.方玄绰是《肥皂》中的主人公。( ) 6.鲁迅的翻译原则是“宁错而务顺”。( ) 7.《白光》中陈士成因连续十六次落榜而精神失常,落水身亡。(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鲁迅在______中介绍和赞扬了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作品。( ) A.《呐喊·自序》 B.《华盖集·导师》 C.《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D.《坟·摩罗诗力说》 2.鲁迅在日本期间与______合作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于1908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 ) A.周作人 B.周建人 C.许寿裳 D.郁达夫 3.有人说《明天》是描写寡妇“守节”的悲剧,其悲剧主人公是( ) A.爱姑 B.祥林嫂 C.九斤老太 D.单四嫂 1

4.《野草》共收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的散文诗连同《题词》总篇数是( ) A.30篇 B.23篇 C.24篇 D.15篇 5.《故事新篇》中歌颂“中国式脊梁”的姐妹篇是( ) A.《采薇》和《出关》 B.《出关》和《起死》 C.《奔月》和《采薇》 D.《理水》和《非攻》 6.在鲁迅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细节取自民俗。下面材料中表述错误的一组是( ) A.《药》中以人血馒头治病 B.《故乡》中大祭祀 C.《社戏》中社戏 D.《离婚》中六斤、七斤、九斤老太等人物以出生的重量取名字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鲁迅在《坟·文化偏至论》中很早就提出了一种充满进取精神的文化构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______,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2.鲁迅于______年9月诞生于浙江绍兴。 3.1911年冬,鲁迅创作了文言小说______。 4.1925年鲁迅等人成立莽原社,创办了______杂志。 5.1926年,鲁迅出版小说集______,扉页上题有屈原《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鲁迅所谓的文化的“退婴”,就是指______。 7.《朝花夕拾》原名为______,结集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2.“捧杀”和“骂杀”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