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8.3《明治维新》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8.3《明治维新》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8.3《明治维新》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杭州高二检测)19世纪70年代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

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

2.(2013·济宁高二检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

A.幕府将军

B.大名

C.新兴地主

D.武士

3.“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4.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

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5.(2013·潍坊高二检测)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6.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废除身份制度实行形式上的平等

B.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C.殖产兴业

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7.(2013·上海高二检测)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

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C.日本实行募兵制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8.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

9.(2012·昆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期“连年不收,上下饥弊”“不种多年,内外俱窘”。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了诏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魏太和九年颁布法令的内容及影响。(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土地改革措施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尔岑是俄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由于政见的原因,他多次被政府逮捕,被流放。1847年,他又被沙皇尼古拉一世放逐国外,在伦敦,他创办了俄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民主主义报纸。据说亚历山大二世就是该报忠实的读者。因为他可以从中获知很多官方报告中无从得知的消息。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代的报纸,大多与统治阶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是不同派别政论交锋的舞台。原日本《朝日新闻》总编中马清福曾经说过:“日本任何报社都有一个共同点:在编辑部门里以政治部为顶点

建立等级结构。”换言之,政治部是日本各报社的核心部分。日本报界一直保持着对国内政局变动和政治斗争异乎寻常的兴趣和敏感,许多专职记者毕生奉行着对政治家“紧密跟随”“早晚坚守”的采访手段。请回答:

(1)赫尔岑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报纸对亚历山大二世有哪些影响?他又是如何利用报纸推进改革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明治维新对日本报纸有什么影响。这一时期日本报纸有何特点?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2.【解析】选B。幕府时代各藩的实际控制者为大名阶层,废藩针对的是大名,故答案为B。

【规律方法】选择题的首选——排除法

(1)方法简介:排除法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去掉,进而得出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

(2)基本技巧:①排“误”法。有的选项明显错误或不准确,或是不符合史实,或是以偏概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除,

以缩小思考范围。

②排“正”法。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误、不正确、不准确和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用排“正”法,把说法正确的排除即可。

③排“异”法。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把相异的选项排除掉。

④混“排”法。对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有时候用一种方法很难确定答案,这就需要混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反映的是有关工业方面的政策,故A、

C、D都与材料内容不符。

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各国土地政策。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废除土地私有制的只能是十月革命。

5.【解析】选B。科技进步与人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而这都依赖教育才能实现,故选B。

6.【解析】选D。“文明开化”政策的实质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

7.【解析】选A。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阅读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有国则有兵备”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可作出判断。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

较分析能力。俄国只废除了农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B、C错误;改革前两国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D错误;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选A。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第(1)题,由材料一“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其民调”可知是关于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内容。至于影响,要结合第一问,从农民拥有土地后的积极影响回答。第(2)题,由材料信息“改正地税”“地契”“地税”等,并结合明治维新关于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内容回答。至于影响,要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回答。

答案:(1)内容:实行均田制,政府把荒地、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

影响: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增加了国家税收,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措施: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改革地税。

影响:开始确立近代土地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解题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第(1)题中第一问,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就是该报忠实的读者”回答;第三问依据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即可回答。第(2)题,第一问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根据资本主义制度民主自由原则和报刊业发展组织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内容“明治维新时代的报纸,大多与统治阶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回答。

答案:(1)主张:反对沙皇专制统治,要求废除农奴制度,无条件地给予农民土地,鼓吹农民的解放。

影响:通过报纸使亚历山大二世了解很多信息,促使亚历山大二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行改革。

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吸取经验教训,利用报纸公开讨论,借助舆论力

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2)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解放了新闻界,言论自由也为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找到了阵地,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插手报业。特点:明治维新时代的报纸,大多与统治阶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注政治,是不同派别政论交锋的舞台。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课时作业本物理答案

课时作业本物理答案 课时作业本物理答案 答案与提示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CD 2.B 3.C 4.云地面船岸 5.BC 6.D 7.A 8.2km-3km0 东59.C10.(1)2025152(2)东偏北45°方向作图略11.略 二、时间和位移 1.AC 2.AD 3.A 4.BC 5.BC 6.C 7.ACABOD 8.60m图略 9.6mx轴正方向4mx轴正方向20m10.C11.路程900m位移 500m500m 12.中心点的路程和位移大小相等边缘上一点路程大于位移大小 13.(1)路程(2)位移大小思考略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CD 2.B 3.C 4.3m/s53m/s25m/s 5.0 6.AC 7.CD 8.D 9.CD10.ABC11.路程为100m位移0平均速度为012.不同1463km 是路程而非位移从地图上量出两地长度,再由比例尺算出直线距离约1080km,v=1080/14≈71km/h 13.从图中量出车运动路程与车长的线段长,按比例算出实际位移为135m,v≈13504m/s=338m/s121km/h>80km/h,超速 五、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C 2.BD 3.B 4.D 5.飞机火车小球 6.98m/s2竖直向下 7.D

8.AB9.150-1510.C11.509m/s2-6m/s2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12.52m/s213.略 第一章复习题 1.A 2.D 3.CD 4.ACD 5.BD 6.D 7.ABC 8.D 9.A10.200m11.t20~t1和 t2~t312.左0308513.(1)第3秒末(2)40m向上 (3)5m向下(4)-35m125m14.路程为80m位移大小为10m,方向向左15.12m/s≤v乙≤206m/s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ABD 2.D 3.ACD 4.BCD 5.C 6.B 7.匀加速直线匀速直线匀减速直线向东向东向东 8.53-39.200m/s210.72s11.(1)如图所示 (2)2m/s2(3)2m/s2,相同(4)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C 2.B 3.B 4.C 5.D 6.C 7.6 8.29.110.79s253m/s11.(1)8m(2)72m(3)有,求“面积” 12.(1)694s(2)29km(3)4298s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AB 2.B 3.C 4.C 5.0128 6.18 7.5 8.16 9.制动时速度(km/h)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总距离(m) 405681361201677288710.(1)25×106m/s2(2)011m(3)0128m11.(1)12 m/s(2)180m 专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应用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济宁高二检测)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 牛。”右图漫画形象地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2.(2013·昆明高二检测)路德说:“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 D.否定教皇地位 3.面对教皇和教会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这最能表明他() A.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做法不满 B.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坚持斗争 C.痛心于天主教分崩离析的局面,积极挽救 D.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 4.(2013·潍坊高二检测)“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5.(2012·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中,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特别受到诸侯的欣赏() A.《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B.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C.减少教堂和修道院 D.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 7.(2013·南京高二检测)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8.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课时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课时作业本答案 仔细做七年级数学作业本习题,学会洒脱;撒进奋斗的沃土,一滴汗珠就是一颗孕育希望的良种。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课时作业本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课时作业本答案(一) 垂线(1) [知识梳理] 1、直角垂足 2、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课堂作业] 1、D 2、1+2=90 3、在同=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略 5、(1)因为OAOB,OCOD, 所以AOB=COD=90. 所以AOB - COB = COD -COB. 所以AOC= BOD (2)因为AOB=90,BOD- 32,AOE+AOB+BOD= 180, 所以AOE-=58 [课后作业] 6、D 7、B 8、C 9、OEAB

10、70 11、因为OE CD,OFAB, 所以DOE=BOF=90, 所以DOE+BOF= 180, 因为BOD与ACC是对顶角, 所以BOD= AOC= 30. 又因为DOE+BOF=EOF+BOD, 所以EOF=DOE+BOF-BOD= 180-30=150 12、存在OEAB. 理由:因为AOC= 45,所以AOD= 180- ACC=180-45=135. 因为AOD=3DOE,所以135=3DOE.所以DOE=45, 所以EOA=180=AOC-DOE= 90,所以OEAB. 13、由OE平分BOC,可知COE=BOE. 而BOD:BOE=2:3,可设BOD= 2x, 则BOE= COE=3x,由COE+ BOE+ BOD=180, 可得3x+3x+2x-=180.解得x= 22.5, 则BOD=45.所以AOC=BOD= 45.由OFCD,可得COF=90. 所以AOF=COF-AOC=90-45=4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课时作业本答案(二) 垂线(2) [知识梳理] 1、垂线段 2、垂线段 [课堂作业]1、C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五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意志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皇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 A.德国宗教改革B.英国的清教运动 C.瑞士宗教改革D.尼德兰宗教改革 解析:选D。在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尼德兰人民进行了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度、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4.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思想解放”信息,可首先排除B,因为B属于经济方面;A中“摧毁性”表述有误,排除;D应是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 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材料2: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材料1中“因信称义”学说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实现材料2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第(1)问从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方面作答。第(2)、(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 (2)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获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则主张靠教皇和圣礼等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称义”。 (3)德意志新、旧教诸侯发生多次战争后,于1555年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中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材料2:……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能

七年级数学课时作业本答案

七年级数学课时作业本答案 [知识梳理] 1、平行 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堂作业] 1、D 2、D 3、108° 4、∵AB⊥BC,EF⊥BC, ∴AB//EF(垂直于同=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又∵∠1=∠2,∴∠EF//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宜线也互相平行) 5、直线BF与DC平行理由: ∵ BF、DG分别平分∠ABD、∠CDE, ∴ ∠FBE=1/2∠ABD,∠GDE=1/2∠CDE. 又∵ ∠ABD=∠CDE,∴∠FBE=∠GDE. ∴BF//D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后作业] 6、D 7、C 8、115° 9、68° 10、 AB与CD平行

∵ BE平分∠ABD,DE平分∠CDB, ∴∠ABD-=2∠1,∠CDB=2∠2、 ∴∠ABD+∠CDB=2∠1+2∠2=2(∠1+∠2) ∴∠1与∠2互余,∴∠1+∠2= 90°, ∴∠ABD+∠CDB=2×90°=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1、合理理由:过点E作∠AEC的平分线EF, 则∠AEF=∠CEF.又∵ ∠AEC=120°, ∴ ∠AEF=∠CEF= 60°∴∠BAE= 120° ∴∠AEF+ ∠BAE=60°+120°=180°. ∵ 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同理可得EF//CD. ∴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1)当a=15°时,图②中的AB'//CD理由: 因为∠B'AC'=45°,所以∠B'AC=∠B'AC' =∠α=30°.又因为∠C=30°,所以∠B'AC=∠C.所以AB' //CD. (2)当α=45°时,B'C'//AD 当α=150°时,AC'//CD

语文课时作业五年级答案

语文课时作业五年级答案

语文课时作业五年级答案 【篇一: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 案】 class=txt>第一单元参考答案 1草原 一、给句子中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清爽),天空是那么明朗。 2、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潇洒自由自在随意),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害羞),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二、照样子,写词语,并造句。 1、忽(飞)忽(落)忽(上)忽(下)忽(强)忽(弱) 忽(高)忽(低)忽(明)忽(暗) 2、一(碧)千(里)一(诺)千(金)一(字)千(金) 一(发)千(钧)一(掷)千(金) 从1、2两组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一诺千金——小明一诺千金,从不食言。三、默读课文,填空。 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五、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其中?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让我觉得整个草原好像一幅的巨大的中国画。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老舍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这个句子将蒙古族人民迎接汉族客人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非常贴切巧妙,因为这道彩虹不仅是颜色、形状的准确描摹,也是蒙汉情深的恰当比拟。 优美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六、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时作业答案

一、学海探秘。(20分。每小题2分。) 1、一个小数,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5,其他各位都是0,这个小数写作(),读作()。 2、9.9549精确到十分位约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 4、已知小明在小红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那么小红在小明()偏()()度的方向上。 5、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千米30米=()千米10元3角4分=()元 3500千克=()吨8.04吨=( )吨( )千克 6、在〇里填上“>”、“<”或“=”。 5.072 〇5.27 5.8 〇5.800 2.06米○3.1米 6.007○6.07 7、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 5.301 5.103 5.3 5.13 ( ) <( ) <( ) <( ) 。 8、在一个三角形中,∠1=72°,∠2=48°,∠3=();在一个等腰三角 形中,一个底角是36°,顶角是()。 9、游行队伍中的红旗方阵,横、竖每行都是10个旗手,它的最外围有()个旗手。 10把一根钢条锯成两段要用3分钟,如果锯成10段需要()分钟。 二、火眼金睛。对的在()里打“√”,错的打“ ×”。(5分)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0.73和0.730的计数单位不同。() 3、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4、小数都小于整数。()

5、零除以任何数都得零。() 三、慧眼识珠。把答案的番号填在()里。(5分) 1、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再向左移动二位,这个小数()。 ①大小不变②扩大10倍③缩小10倍④扩大1000倍 2、98×101=98×100+98×1=9898,这是根据乘法()进行简便运算的。 ①分配律②交换律③结合律 3、下图中最有稳定性的图形是( )。 ①②③4、 4、下面每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①2厘米、16厘米、17厘米②3厘米、8厘米、5厘米 ③5米、7米、9米 5、0.1和0.9之间有()个小数。 ①. 7 ②8 . ③9 ④.无数 四、神机妙算(36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0.35+0.45= 150×6= 0.72-0.28= 0.57+0.9= 3.8+0.12= 0.6-0.37= 10-0.09= 5÷1000= 0.5×100= 322-99 = 101×87= 1-0.01= 36×25= 10-6.5+3.5= 0′735?735= 15′3?15′3=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5分) 3.906+0.66 28.56-1 4.76 3、用简便方法计算:(8分) 1.29+3.7+0.71+6.3 528×78+472×78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课时作业本八年级下册物理答案

课时作业本八年级下册物理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八章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一)答案 [知识梳理]1、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2、不需要阻力 [课堂作业]1、(1)速度

(2)长小匀速直线 (3)牛顿第一定律 2、D 3、A 4、C [课后作业]5、木板推理力与运动 6、C 7、D 8、C 9、B 10、C

11、(1)小车、长木板 (2)实验方法:用力推着小车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运动,然后撤掉推力实验现象:小车继续在长木板上运动(答案合理即可) 第八章第2课时牛顿第一定律(二)答案 [知识梳理]1、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2、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惯 [课堂作业]1、左惯性 2、锤柄继续向下运动 3、D 4、C 5、B 6、快速甩动手时.水珠与手一起运动;手停止运动时,水珠由

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就会被甩掉 [课后作业]7、惯性车辆行驶时,前后要保持一定的车距(答案合理即可) 8、惯性静止 9、减速惯性 10、跳远前要助跑驾驶员必须系上安全带 (答案合理即可) 11、C 12、D 13、A 14、D 15、B

16、车辆启动前,人和车处于静止状态.在车辆启劝后,脚受摩擦力作用随车运动,而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容易向后摔倒 第八章第3课时二力平衡答案 [知识梳理]1、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平衡 2、同一物体相等相反同一条直线 [课堂作业]1、4竖直向上 2、50水平向左 3、D 4、C 5、A 6、如图所示

[课后作业]7、10水平向左18 8、10⁴10⁴竖直向上 9D13D 10D14A 11D15D 12C

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雅典往何处去人民版选修1

课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淄博一中试题)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7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答案 A 解析公元前8~前7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B、C、D三项都是对雅典当时社会状况的准确表述。故选A项。 2.(2019·沈阳市试题)下列关于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 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 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贵族政治的特征。B、C两项符合史实;从贵族制否定个人独裁等方面可看出这是一种进步,D项正确。执政官是从贵族中选出的,A项错误,符合题意。3.(2019·苏州试题)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出现了许多“六一汉”。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 B.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的结果 C.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通过放高利

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被称为“六一汉”,由此可见B项正确。4.(2019·洛阳市试题)公元前7世纪,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对工商业奴隶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上富裕B.与贵族同居统治地位 C.政治上无权D.在政治立场上与平民一致 答案 B 解析工商业奴隶主大多出身平民阶层,虽然经济上富裕,但政治上无权,与平民共同反对贵族专权。故选B项。 5.(2019·南京市试题)基伦企图建立僭主政治的暴动失败,说明( ) A.雅典社会的危机已彻底消除 B.雅典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已经消失 C.雅典人不希望彻底改变旧制 D.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反对社会变革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伦企图通过暴动建立专制的僭主政治,其失败说明当时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并不认同,故选C项。A项错在“彻底”;B项错在“已经消失”;D项说法本身错误。 6.(2019·金华十校试题)公元前7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B.将雅典的民主推向新阶段 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法律依据 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答案 D 解析由于贵族的专横与压榨致使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发生了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统治者为缓和矛盾,制定法律来限制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故选D项。7.(2019·山西市试题)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 A.执政官们的坚决改革

七年级数学下课时作业本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课时作业本答案有序数对 知识梳理] 1、顺序 a,b 2、不同 [课堂作业] 1、A 2、B 3、A 4、5,6 10排 12号 5、-5,3 向西走2米,再向南走6米 6、图略得到的图形像一面旗 [课后作业] 7、C 8、B 9、2,1 4,2体育图书馆 10、-201,1/100 11、共有6种走法,分别是2,4→2,2→4,2; 2,4→2,3→3,3→3,2→4,2; 2,4→2,3→4,3→4,2; 2,4→3,4→3,2→4,2; 2,4→3,4→3,3→4,3→4,2; 2,4→4,4→4,2 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梳理] 1、垂直重合 x轴横轴向右 y轴纵轴向上原点 2、横坐标纵坐标 横坐标纵坐标 a,b 3、1纵横 0,0 2-,+ -,- +,- [课堂作业] 1、B 2、D 3、 B 4、 D B E、F 5、A3,2 B-3,-2 C0,2 D-3,0 E2,-1 F-2, 1 O0, 0 6、描点略 1A-3,0 2B0,-2 3C4,-4 4D2,3或D2,-3 [课后作业] 7、B 8、C 9、B 10、二一 11、1,0或5,0

12、1A2,1、B-1,-1、C5,-1 2略 3雨伞 13、图略 C-5,-1、D-5,-5或C3,-1、D3,-5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知识梳理] 1、坐标系原点 x轴、y轴 2、单位长度 3、坐标名称 [课堂作业] 1、D 2、C 3、2,1 4、0,200 0,-200 5、答案不唯一,如以学校大门为原点, 正东、正北方向分别为x轴、y轴的正方向, 则可得学校大门0,0,办公楼0,-2,教学楼0,4,操场3,3,生物园-4,4,实验楼-3,7,宿舍3,7 [课后作业] 6、D 7、兽药厂 8 、400,400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和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之死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 2.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的作用 ①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改革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表现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师点拨]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商鞅死后仍遭“车裂”。但新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而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改革启示]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改革的人。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主题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受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后世而言,商鞅用法过峻,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材料二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答案(1)变法使秦国富强。 (2)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否定。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商鞅变法顺应

八年级下数学课堂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20

八年级下数学课堂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20 参考答案第1章平行线【1.1】1.∠4,∠4,∠2,∠5 2.2,1,3,BC 3.C4.∠2与∠3相等,∠3与∠5互补.理由略5.同位角 是∠BFD 和∠DEC,同旁内角是∠AFD 和∠AED6.各4对.同位角有∠B 与∠GAD,∠B 与∠DCF,∠D 与∠HAB,∠D 与∠ECB;内错角有∠B 与 ∠BCE,∠B 与∠HAB,∠D 与∠GAD,∠D 与∠DCF;同旁内角有∠B 与 ∠DAB,∠B 与∠DCB,∠D 与∠DAB,∠D与∠DCB 【1.2(1)】1.(1)AB,CD (2)∠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略 3.AB∥CD,理由略 4.已知,∠B,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 行5.a与b平行.理由略6.DG∥BF.理由如下:由DG,BF 分别是∠ADE 和∠ABC 的角平分线,得∠ADG=12∠ADE,∠ABF= 12 ∠ABC,则 ∠ADG=∠ABF,所以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DG∥BF 【1.2(2)】1.(1)2,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3,内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3.(1)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a∥b,因为∠1,∠2的对顶角 是同旁内角且互补,所以两直线平行4.平行.理由如下:由 ∠BCD=120°,∠CDE=30°,可得∠DEC=90°.所以∠DEC+∠ABC=180°,AB∥DE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1)180°;AD;BC(2)AB 与CD 不一定平行.若加上条件∠ACD=90°,或∠1+∠D=90°等都可说明 AB∥CD6.AB∥CD.由已知可得∠ABD+∠BDC=180°7.略 【1.3(1)】1.D 2.∠1=70°,∠2=70°,∠3=110°3.∠3=∠4.理由如下:由∠1=∠2,得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垂直的意义;已知;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305.β=44°.∵AB∥CD,∴α=β6.(1)∠B=∠D (2)由2x+15=65-3x解得x=10,所以∠1=35° 【1.3(2)】1.(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 错角相等2.(1)×(2)× 3.(1)DAB (2)BCD4.∵∠1=∠2=100°,∴m∥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3=120°(两直线平行,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时作业答案

一、填空(32分) 1、截止6月20日,地震已造成69180人遇难,374008人受伤,17406人失踪,请你统计一下,这次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大约是()万人 2、小明家这个月的收入2500元,记作+2500,在购买书籍方面支出200元,记作()元。 3、58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4、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长的(),每段长()米。 5、比2.5千克少20%是()千克,5千克比4千克多()%。 6、3.2:0.24的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7、3时20分=()时;1002立方分米=( )立方米。 8、()÷6=6∶()==()% 9、6和15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0、一张地图,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是1:6000000。如果某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600千米,图上距离应是()厘米。 11、把4.05、0.4705、41%、25 、0.411从左到右依次按从小到大排列,排在第四位的数是( )。 12、从下面的比中选出两个比组成一个比例是( ) 2:1 2.4:3 : 0.5:0.25 13、成人身高大约是脚长度的7倍,如果一个成人的脚长χ米,那么他的身高是()米。 14、4.3时()4小时30分8.999×99()899.9 π () 3.14 15、一批零件有500个,经检验有10个废品。这批;零件的合格率是()。 16、一个圆柱体木块,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04.8 )平方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应削去()立方厘米。 17、一组数据16、13、10、16、10、40、10、50、10、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中 位数是(),众数是()。 18、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比例。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8分)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30度,其余两个内角度数比是3:2,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①锐角②直角③钝角 2、甲数的23 等于乙数的15 ,甲数和乙数比较()

七年级下数学课时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18

七年级下数学课时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18 【导语】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wo搜集的七年级下数学课时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18,希 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4.1因式分解作业本答案 基础练习 1、(1)a(a-2) (2)(m+n)(m-n) (3)(2x-1)(x+2) 2、(1)√(2)× (3)×(4)√ 3、略 4、(1)正确 (2)不正确 (3)正确 综合运用 5、(1)36(64+36)=3600 (2)(5又1/2+4又1/2)(5又1/2-41/2)=10 6、(1)x2+3xy+2y2 (2)(x+y)(x+2y) (3)x2+3xy+2y2=(x+y)(x+2y)

4.2提取公因式法作业本答案 基础练习 1、(1)2 (2)x (3)3x 2、(1)x-y (2)x+y (3)m-n (2)2b(2a-1) (3)4st(3s-5t) (4)2a2(a2-3a-1) 4、2m2n-2mn2=2mn(m-n)=-30 综合运用 5、(1)mn(m2+4n2) (2)3(x-y)(a+2b) (3)-2ab(2a+3b-4) (4)(m+n)(5m+5n-4) 6、2rh-πr2.2rh-πr2=r(2h-πr).当r=4cm,h=10cm时,面积约为30cm2 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1)作业本2答案 基础练习 1、D 2、A

3、(1)2x,3y,(2x+3y)(2x-3y) (2)5b,4a,(5b+4a)(5b-4a) (3)x2-y2,xy(x+y)(x-y) 4、(1)(2x+3)(2x-3) (2)(5+4a)(5-4a) (3)(1/3p+0.1q)(1/3p-0.1q) (4)m(m+2n) 综合运用 5、(1)4xy(x+2y)(x-2y) (2)2(1+1/2a)(1-1/2a) (3)4(2x+y)(x-2y) (4)(a2+4b2)(a+2b)(a-2b) 6、4025 *7、a2-4b2;a2-4b2=(a+2b)(a-2b). 当a=13.2cm,b=3.4cm时,面积为128cm2 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2)作业本1答案基础练习 1、D 2、(1)2a+3 (2)4y2,2y (3)-2mn 3、D

课时作业及答案

课时作业3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事实上,硬实力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正确的态度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寓软实力于硬实力之中,既见物又见精神。 (摘编自舒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文化是最核心的要素。 B.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既可抵御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又可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C.提升国家软实力其实就是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 D.硬实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只要打好硬实力基础,就能有效提升软实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分别从概念、作用、产生以及与硬实力的关系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软实力。 B.文章深入论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突出了软实力的价值。 C.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国际的作用时,作者对其在国内所产生的作用论述较细。 D.文章既从理论上阐释文化软实力,也针对现实中的错误认识指出如何提升软实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一个国家只知提升硬实力,从不重视软实力,那么它将很难有强大的凝聚力。 B.如果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被认同和接受,就很难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C.一个国家即便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也会渐渐丧失其优势。 D.如果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使本国文化具有多国文化要素,就会得到国际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