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

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
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齿,也有少数患者仅发生于一组牙(如前牙)或少数牙。发病有一定的牙位特异性,磨牙和下前牙以及邻接面由于菌斑牙石易堆积,故较易患病。

临床表征

1.牙周袋>3mm,并有炎症,多有牙龈出血

2.临床附着丧失

3.牙周袋探诊后有出血

4.晚期牙松动或移位

5.伴发病变: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龈退缩、牙根敏感、根面龋;食物嵌塞;逆行性牙髓炎;继发性咬合创伤;口臭。

牙龈的炎症牙周袋处的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点彩消失,边缘圆钝且不与牙面贴附。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使牙龈有部分纤维性增生、变厚,表面炎症不明显,但牙周探针后,袋内壁有出血,也可有脓。牙周袋探诊深度超过3mm,且有附着丧失。如有牙龈退缩,则探诊深度可能在正常范围,但可见釉牙骨质界已暴露,因此附着丧失能更准确地反映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牙周袋的炎症、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在牙周炎的早起即已出现,但因程度较轻,一般无明显不适,临床主要的症状为刷牙或进食时出血,或口内有异味,但通常不引起患者的重视,及至形成深牙周袋后,出现牙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等才去就诊,此时多为晚期。

牙松动在生理状态下牙有一定的动度,主要是水平方向,也有极微小的轴向动度,均不超过0.02mm,临床上不易察觉。在病理情况下牙松动超过生理范围,这是牙周炎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引起牙松动的原因如下:

1.牙槽骨吸收牙槽骨的吸收使牙周支持组织减少,是牙松动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慢性牙周炎病程进展缓慢,早期牙并不松动。一般在牙槽骨吸收达根长的1/2以上时,特别是牙齿各个面的牙槽骨均有吸收时,临床冠根比例失调,使牙松动度逐渐增大。单根牙比多根牙容易松动,牙根短小或呈锥形者比粗而长的牙齿容易松动。

2.咬合创伤有咬合创伤时可使牙槽骨发生垂直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牙齿松动,但单纯的咬合创伤并不会引起牙周袋的形成。当过大的咬合力消除后,牙槽骨可以自行修复,牙齿动度恢复正常。当患有

牙周炎的牙齿同时伴有咬合创伤时,可以使动度明显加重。常见的引起咬合创伤的原因有夜磨牙、紧咬牙、早接触及牙尖干扰、过高的修复体及正畸加力过大等。急性外伤也可使牙松动,甚至脱臼。

3.牙周膜的急性炎症如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脓肿等可使牙明显松动,这是由于牙周膜充血水肿及渗出所致。急性炎症消退后牙齿可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4.牙周翻瓣手术后由于手术的创伤及部分骨质的去除,以及组织水肿,牙齿有暂时性动度增加。一般在术后数周牙齿即能逐渐恢复稳固。

5.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妊娠期、月经期及长期口服激素类避孕药的妇女可有牙齿动度轻度增加。

牙周炎及其治疗方法

牙周炎及其治疗方法 【摘要】 牙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它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本病多因为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咬创伤等引起,牙龈发炎肿胀,同时使菌斑堆积加重,并由龈上向龈下扩延。由于龈下微生态环境的特点,龈下菌斑中滋生着大量毒力较大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类杆菌,中间类杆菌,螺旋体等,使牙龈的炎症加重并扩延,导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造成牙周炎。 【关键词】 牙周炎、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牙周炎已被医学界定论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也是口腔健康的“头号杀手”。牙周炎出现的一些前期症状,也成为口腔“亚健康”恶化的主要特征。 一、预防 1、根源及影响因素 为此,在上述对牙周病根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如下: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做到早起及睡前刷牙、 饭后漱口,了解并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密切注意牙周疾病的早期信号。如果在刷牙或吃东西的时候,出现 牙龈出血的现象,要及早引起重视,因为这是牙周有炎症的表现,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查看龈下牙石情况,以及牙龈萎缩的情况。 ●有效提高牙齿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将牙周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 可选购合适的牙膏、牙刷、牙线,避免选择不合适的口腔护理产品导致牙龈问题的恶化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结构要营养均衡,多吃白肉、蛋、 蔬菜、瓜果等有益于牙齿口腔健康的食物;尽量少吃含糖食品,不抽烟,少喝酒,多吃富含纤维的耐嚼食物,有效增加唾液分泌,利于牙面及口腔清洁。 ●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有条件的话,要保证儿童每半年一次,成 人每年一次进行口腔及牙齿健康检查;每半年或一年洗一次牙,及时除掉龈下牙结石。 ●注意饮食方面的卫生预防意识。少吃辛辣食物,减少对牙龈的刺激; 切勿常喝软饮料,如冰茶、可乐、柠檬汽水等各种碳酸饮料,均会对牙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注意是睡前,刚吃完酸性食物的时候,例如柠檬、西柚汁后,不要马上刷牙,酸性液体容易使牙齿表面的釉质软化,此时刷牙容易破坏牙釉质,导致牙齿损耗,应先漱口,过一段时间

基础治疗+牙周维护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基础治疗+牙周维护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8-08-23T13:57:26.1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宁立强 [导读] 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相关指标,且治疗有效率较高。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方法: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43例。此次研究患者均基础治疗,研究甲组加牙周维护,总结相关指标和疗效。结果:甲组的临床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都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相关指标,且治疗有效率较高。【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周维护;基础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44-02 临床中,慢性牙周炎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主要是因牙菌斑微生物而引起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的一种疾病[1]。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长期存在牙龈炎,并且随着牙周组织炎性发展症状逐步严重。当患者长时间患有慢性牙周炎时,易引发牙周袋,甚至导致牙齿脱落。以往慢性牙周炎患者大都是实施基础治疗,单一治疗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2]。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方法 1.1 资料 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43例。其中甲组男性82例,女性61例;患者年龄在21~62岁之间,平均为(40.25±5.62)岁;乙组男性为80例,女性为63例;患者年龄在22~61岁之间,平均为(40.33±5.59)岁;比较两组详细资料的差异,结果P>0.05,说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此次研究患者均进行治疗:根面平整术、龈下刮治术、龈上洁治术,并给予抗菌药物。研究甲组加牙周维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并做微生物检查,结合其他口腔疾病、全身健康、牙周情况,对病情的危险因素以及牙周炎的复发指征进行综合分析;强化菌斑控制,开展口腔卫生的知识宣传以及教育,给予患者正确使用口腔洁具指导,确保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包括竖转动法以及水平颤动法,合理使用牙线以及漱口水;确定复查的间隔时间,病情稳定时也要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记录患者的临床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菌斑指数。 1.4 评价标准 无效: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改善不明显或者临床附着丧失增加;有效:牙周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均减少,临床附着丧失未加重;显效:牙周探诊深度少于4mm,出血指数少于1.临床附着丧失明显减少[3]。 1.5 统计学分析 选SPSS21.0软件对数据做出分析,(x-±s)表示相关指标,实施t检验,(%)表示疗效,实施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检验P值小于0.05。 2.结果 2.1 总结相关指标 如表1,甲组的临床附着丧失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t=35.020,P=0.000)。甲组的牙周探诊深度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 (t=25.244,P=0.000)。甲组的出血指数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t=11.748,P=0.000)。甲组的菌斑指数小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t=11.553,P=0.000)。 3.讨论 临床中,慢性牙周炎是由于牙菌斑微生物的堆积而造成的一种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患者表现是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还可伴活动性牙周病[4]。可影响慢性牙周炎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发病机制还未明确,因此治疗方法并未统一,导致该病呈明显渐进性发展。对于慢性牙周炎来说,治疗的原则是以清除局部致病因素牙石、菌斑等为主,对牙龈炎症反应进行抑制的同时,刺激牙周组织的再生,利于治疗效果的保持和稳定[5]。牙周维护是慢性牙周炎维护阶段的一种重要支持疗法,可有效控制牙周组织炎症,在最大限度上保持牙附着水平以及槽骨水平。根据慢性牙周炎的发病初始原因是牙菌斑,给予患者积极牙周维护和科学评估危险因素,指导其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以及强化控制菌斑,并按时复查,促进相关指标改善[6]。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牙周维护+基础治疗的疗效,此次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86例)当分析的对象,结果为:甲组的临床附着丧失、牙周探诊深度、出血

慢性牙周炎牙周翻瓣术治疗体会

慢性牙周炎牙周翻瓣术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5-04-09T17:09:53.0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耿丹阳刘洋王强 [导读] 翻瓣术是应用手术方法切除部分牙周袋和袋内壁,翻开牙龈的黏膜骨膜瓣,充分暴露病变区组织。 耿丹阳刘洋王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口腔医院 15001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翻瓣术方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100%。结论保留牙周袋外侧壁的角化龈,在将其向根方复位后即成为附着龈。待创口愈合后,可使附着龈增宽而又避免或减少牙槽嵴的吸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周翻瓣术重度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123-02 翻瓣术是应用手术方法切除部分牙周袋和袋内壁,翻开牙龈的黏膜骨膜瓣,充分暴露病变区组织,在直视下将炎性肉芽组织、牙根面上的菌斑细菌、龈下牙石和病变牙骨质彻底刮净。必要时修整牙槽骨外形或植骨,经清创后再将组织瓣复位,原位缝合,以消除牙周袋,促进骨修复的形成和新附着的建立[1]。选取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8~66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牙周探诊深度≥5mm患牙探诊出血。 1.2 方法手术前应进行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牙龈炎症并做好口腔卫生宣教。 2.局部浸润和阻滞麻醉,口内含漱消毒液1分钟,口周酒精消毒,铺消毒巾。 为水平切口:内斜切口(第一切口)用11号或15号刀片在距龈缘1~2mm处,刀片与牙长轴呈10°角并指向根方作内斜切口,切入牙龈直达牙槽嵴顶。刀片移动时应采用提插方式根据牙面外形改变角度,保持牙龈扇贝状外形,同时注意龈乳头的外形,勿将龈乳头切除。切口范围应包括患牙区近、远中1~2个健康牙。沟内切口(第二切口)刀片从袋底紧贴牙面进入,切达牙槽嵴顶。牙间水平切口(第三切口)将刀片尖端与牙长轴垂直,水平地切断已被分离的上皮领圈(袋壁组织及牙间组织),使其与牙面彻底分离。 垂直切口(纵行切口)为了减小组织张力,充分暴露术区,可在颊侧水平切口的近中或远中作垂直向的纵行松弛切口。刀片从龈缘处开始切,越过膜龈联合切至牙槽黏膜。 用骨膜分离器进行剥离,翻开组织瓣,充分暴露病变区。牙龈组织瓣根据厚度可分为两种。全厚瓣即黏膜骨膜瓣,是翻瓣手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将牙龈黏膜和骨膜一起切开直达骨面,采用钝分离将组织瓣翻开,暴露骨面。半厚瓣若切口只切开牙龈黏膜上皮及其下方部分结缔组织,而不切透骨膜,此时用手术刀片作锐分离,将瓣从骨膜上方翻开,而骨膜仍保留在骨面上,这种牙龈瓣即半厚瓣[2]。此瓣多用于膜龈手术。用镰形洁治器刮除已被分离的袋内壁及肉芽组织,用龈下刮治器刮除牙根面上残留牙石、菌斑,并行根面平整,刮除病变牙骨质。必要时可用骨锉修整不良的牙槽骨外形。若发现仍有牙周袋上皮或炎性肉芽组织残留或牙龈外形不理想,可用弯剪刀进行修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将组织瓣复位,并由根方向冠方轻轻加压,挤出多余血液和空气,使瓣与牙面紧贴。根据手术的不同目的,龈瓣可复位于不同水平。原位复位。根向复位,可以保留并增宽附着龈宽度;充分暴露根分叉,利于患者进行自我菌斑控制;减少牙槽骨的吸收。冠向复位、侧向复位,用于膜龈手术。采用间断缝合法或悬吊缝合法缝合组织瓣。创面外敷牙周塞治剂,术后医嘱。7~10天后拆除塞治剂及缝线,口腔卫生宣教。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满意度为100%。 3.讨论 牙周翻瓣术的指征应在基础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复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深牙周袋或牙周袋形态复杂迂回,用刮治术不易根除根面牙石、菌斑,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5mm,且探诊出血者。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不宜作牙周袋切除者。骨下袋,需修整骨缺损或行植骨术(或骨代用品)、种植体者。根分叉病变需直视下平整根面,并暴露根分叉或需截除某一患根者。 改良魏得曼牙周翻瓣术法的特点是:①内斜切口能彻底除去袋内壁上皮及炎症组织;②翻瓣仅达牙槽嵴顶端处,不作骨修整,龈瓣复位时应尽量将邻间骨覆盖,不使骨质暴露,这些措施均是为了减少骨的吸收,增加新附着的机会;③手术结束时,健康的牙龈结缔组织能与牙面紧密贴合,有利愈合,而且牙龈退缩较少。 根向复位瓣法本法适用于消除深牙周袋和(或)加宽附着龈区。前者须作全厚瓣,而后者则作半厚瓣(详见手术步骤)。其特点为:①内斜切口应尽量保留牙龈组织,切口距龈缘不超过1mm;②必须作纵切口,并超过膜龈联合达移行沟处,以便于将瓣向根方复位;③龈瓣复位至刚刚覆盖牙槽嵴顶处。在半厚瓣时,可复位于牙槽顶的根方1~2mm处,以期加宽附着龈;④缝合法及塞治剂的正确选用,以保证龈瓣固位,不致向冠方移位。本法适用于上述手术指征中的2、4两项。 根向复位的优点是保留牙周袋外侧壁的角化龈,在将其向根方复位后即成为附着龈[3]。全厚瓣的根向复位适用于后牙有根分叉病变者,可使根分叉充分暴露,有利于患者自我清除菌斑;半厚瓣的根向复位可将瓣的龈缘放在牙槽嵴的根方,无龈瓣覆盖处将由肉芽组织修复,并有角化上皮覆盖。待创口愈合后,可使附着龈增宽而又避免或减少牙槽嵴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王岩,李凤元,曾红燕.牙周翻瓣术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3):306-609. [2] 谭丽思,潘亚萍.牙周翻瓣术切口设计及瓣膜选择[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3年.6(4)193-197. [3] 耿素芳;曹采方.盐酸米诺四环素软膏对龈沟液中胶原酶的影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36-339.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 发表时间:2010-02-05T16:31:34.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王延春[导读] 牙周袋及根面的药物处理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药物处理袋壁王延春 (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中图分类号】R78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4-0246-02 慢性牙周炎常见于成年人,为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由长期存在的慢性牙龈炎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而引起。牙龈炎和牙周炎之间虽有明确的病理学区别,但在临床上,二者却是逐渐、隐匿地过渡,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牙周炎十分重要,因为牙周炎的后果远比牙龈炎严重。 【诊断】 中度以上的牙周炎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牙周炎与牙龈炎的区别不甚明显,须通过仔细检查而及时诊断,以免贻误治疗。 在确诊为慢性牙周炎后,还应根据病情确定其总体和个别牙的严重程度、目前是否为活动期等,以利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计划。【治疗原则】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而且要使这些疗效能长期稳定的保持。由于口腔内各个牙的患病程度、解剖条件、局部刺激因子的多少等各异,因此须针对各个患牙的具体情况,逐个制定治疗计划。 (一)局部治疗 1.控制菌斑菌斑在牙面上不断的形成,因此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2.彻底清除牙石,平整根面龈上洁治,龈下刮治。龈下刮治除了刮除龈下牙石外,还需将暴露在牙周袋内的含有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刮除,使根面符合生物学要求,有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形成新附着。洁治和刮治术是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任何其他治疗手段只应作为基础治疗的补充手段。 3.牙周袋及根面的药物处理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药物处理袋壁。可用复方碘液,它有较强的消炎、收敛作用,应注意避免烧灼邻近的黏膜。 近年来,牙周袋内局部放置抗菌药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采用缓释剂型,使药物能长时间地释放到牙周袋内,消灭或减少袋内的致病菌。可选用的药物如甲硝唑、四环素及氯己定等。但药物治疗只能作为机械清除牙石的辅助治疗,不能取代除石治疗,而且应在龈下刮治后才用药,因为刮治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致病菌,并搅乱龈下生物膜的微生态,使药物得以接触微生物并杀灭之。 4.牙周手术基础治疗后1~2个月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4mm以上深的牙周袋,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手术可在直视下彻底刮除根面或根分叉处的牙石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还可修整牙龈和牙槽骨的外形、植骨或截除严重的患根等,通过手术改正牙周软硬组织的外形,使之形成一种有利于患者控制菌斑的生理外形。 近年来,通过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手术能使病变区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新附着,使牙周炎的治疗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5.建立平衡的禾毛关系可通过松牙的结扎固定、各种夹板、调牙合等治疗使患牙消除创伤而减少动度,改善咀嚼功能。有些病例在治疗后数月时,X线片可见牙槽骨硬板致密。但夹板的设计和制作必须不妨碍菌斑控制。在有缺失牙需要修复的患者,可利用固定式或可摘式修复体上的附加装置,使松动牙得到固定。有些患者还可通过正畸治疗矫正错骀或病理移位的牙齿,以建立合理的咬合关系。 6.对于有深牙周袋、过于松动的严重患牙如确已无保留价值者,应尽早拔除,这样可以:①消除微生物聚集部位。②有利于邻牙的彻底治疗。③避免牙槽骨的继续吸收,保留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利义齿修复。④避免反复发作牙周脓肿。⑤避免因患牙松动而使患者只用另一侧咀嚼。有条件时,最好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之后,第三阶段永久修复之前,制作暂时性修复体,以达到改善咀嚼功能、松牙固定和美观的要求。 (二)全身治疗 慢性牙周炎对洁治和刮治有较好的反应,除非是重症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急性症状,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对患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控制全身病,以利牙周组织愈合。吸烟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较差,应劝患者戒烟。在戒烟的初期,牙龈的炎症可能有一过性的“加重”,探诊后出血有所增加。这是由于烟草使小血管收缩,使牙龈角化加重的作用被消除的结果。经过戒烟和彻底的牙周治疗后,将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三)维护期的牙周支持疗法 大多数慢性牙周炎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炎症消退,病情得到控制。但预防病情的复发却有赖于患者日常持之以恒的菌斑控制,以及定期的复查、监测和必要的治疗。复查的间隔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控制菌斑的程度来决定。复查内容包括牙周袋深度、牙龈炎症、根分叉病变、牙槽骨情况、修复体情况等,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治疗。定期的复查和维护期支持治疗是牙周炎疗效能长期保持的关键条件之一,应在基础治疗一结束时,即进入维护期。

牙周病习题汇总

牙周病学习题汇总 1、引起牙龈炎最主要的细菌是: A、革兰阳性杆菌 B、革兰阴性杆菌 C、螺旋体 D、衣原体 E、粘性放线菌 2、正常龈沟深度: A、≦0.5㎜ B、≦1㎜ C、≦2㎜ D、2~3㎜ E、≦3㎜ 3、牙龈炎患者主诉症状通常为: A、牙齿移位 B、口腔异味 C、食物嵌塞 D、牙龈出血 E、以上均是 4、龈上牙石易沉积于: A、上前牙邻面 B、双尖牙 C、磨牙 D、颊面和下前牙舌面 E、舌面和上前牙唇面 5、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不包括: A、牙面及白垢 B、食物嵌塞 C、咬合创伤 D、酸、碱等化学刺激 E、不良充填物及修复体 6、引起妊娠期龈炎的病因是: A、内分泌改变 B、咬合创伤 C、妊娠本身 D、营养不良 E、以上都有 7、急性溃疡性坏死性龈炎的主要致病菌为: A、溶血性链球菌 B、白色念珠菌 C、变形形链珠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菱形菌及螺旋体 8、牙周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 A、牙齿移位 B、牙周溢脓 C、口臭 D、牙周袋形成 E、牙龈肿胀、出血、疼痛 9、龈沟底在釉牙骨质界的根方,同时龈沟深度超过多少称为牙周袋: A、2㎜ B、2.5㎜ C、3㎜ D、4㎜ E、6㎜ 10、治疗牙龈炎首选方法: A、选用漱口水,保持口腔卫生 B、去除牙石 C、牙龈切除 D、选用抗生素 E、A+B+D 11、确定有牙槽骨吸收的标准是: A、牙齿松动程度,Ⅱ度以上松动为有骨吸收 B、牙周袋深度,大于4mm的牙周袋为有骨吸收 C、牙槽嵴顶到釉牙本质界的距离,超过2mm可确定有骨吸收 D、X线示牙周膜间隙透射区变宽 E、X线示根端有圆形或椭圆形阴影 12、牙齿松动与下述哪项因素关系不大: A、牙槽骨吸收 B、创伤 C、牙周韧带的急性炎症 D、女性激素水平变化 E、牙龈重度炎症 13、Ⅱ度松动牙是指: A、出现垂直向松动 B、略大于生理动度在1mm以内 C、从正常位臵向任何方向摇动,动度大于2mm D、从正常位臵向任何方向摇动,动度在1~2mm E、从正常位臵向任何方向摇动,动度大于3mm 14、槽骨吸收程度分三度,Ⅱ度吸收是指: A、吸收≦1/3根长 B、1/3根长<吸收<2/3根长 C、1/2根长≤吸收≤2/3根长 D、1/3根长≤吸收≤1/2根长 E、≥2/3根长 15、牙周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有:

慢性牙周炎书写病例

慢性牙周炎书写病历 [ 2010-11-10 11:50:00 | By: 孙善涛 ] 主诉:下前牙处常有脓液溢出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一年来时常牙龈刷牙时出血,有口臭。近一月来下前牙处有脓溢出要求诊治。 既往史:询问患者否认重大疾患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血液疾病史。 检查:右下1 2左下1 2排列不齐,牙石2度 ,牙龈红肿,轻探出血,牙周袋深约4-5mm,内有脓液,探之根面粗糙有牙石。松动1度。X线检查水平吸收达根长1/3左右。 诊断:右下1 2左下1 2成人牙周炎(慢性牙周炎) 鉴别诊断:牙龈炎牙龈炎有牙龈炎症,无牙周袋形成,无牙槽骨吸收,无牙齿松动等典型牙周炎临床表现。 治疗计划:进行彻底的洁治,刮治局部刺激物,双氧水冲洗,上碘甘油。 2.进行口腔卫生宣教,让患者正确掌握刷牙的方法。 3.一个月后在酌情进行下前牙翻瓣术,以消除牙周袋。 4.术后定期复查,维护疗效。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主诉:患者因左下牙肿痛三天就诊。 现病史:患者左下牙有龋洞数年,无不适感,三天前嚼觉食物后疼痛,开始嚼觉轻疼痛,今疼痛渐加重伴肿来诊。 既往史:询问否认重大疾患史。 检查:左下6龋深及髓,无探痛;松动3度;叩痛+++,根尖部红肿,扪痛,有波动感;左侧面颊部水肿;体温38度。余牙检查无特殊情况。 诊断:左下6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骨膜下脓肿) 鉴别诊断:急性牙髓炎其疼痛特征为自发性,自发性剧痛,不能定位,叩—,温度刺激引起长时间剧痛。 治疗计划:1.开髓引流,局麻下切开排脓,缓解症状。

2. 症状消退后行根管治疗术,然后永久充填。 3.必要时作保护冠修复。 边缘性牙龈炎 主诉:患者因下前牙出血一周要求诊治。 现病史:患者近一段时间来刷牙及咀嚼食物容易出血,至今有一周左右,现要求诊治。, 既往史:患者否认重大疾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血液疾病史) 检查:下切牙颈部牙石1度沉积,牙龈充血发红,质地松软,边缘厚钝,龈乳头圆钝,肥大面光亮,龈沟深度3mm,轻探出血,无附着丧失。 诊断:下切牙边缘性龈炎。 鉴别诊断:1,早期牙周炎,有牙周袋,牙槽骨吸收;2,血液病,应与全身性疾病鉴别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3,坏死性龈炎,虽以牙龈出血为主要症状,但其牙龈边缘坏死如虫蚀状,坏死区出现灰褐色假膜,伴有疼痛和特殊的腐败臭味;4,爱滋病相关的龈炎。 治疗计划:1,去除病因,洁治术;2,药物治疗,双氧水冲洗,上碘甘油;3,维护治疗,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定期洁治,保持口腔卫生。 深龋 主诉:患者右下牙进食物常有嵌塞痛一周。 现病史:患者发现龋洞有数月,近一周来进食物常有嵌塞痛有一周要求诊治。 既往史:患者否认有牙痛史和其他不良疾患。 检查:右下6牙合面较大龋洞,有大量腐质,边缘不规则,颜色黑褐色,质地松软,探诊有轻度酸痛,达牙本质深层,叩诊(—),冷热诊反映同对照牙。但如刺激进入龋洞时有明显酸痛感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 鉴别诊断:1.可复性牙髓炎主要依据牙髓活力测试反映,可复性牙髓炎遇到温度刺激会出现短暂的一过性疼痛,刺激去除疼痛持续片刻即消失。而深龋只要刺激不进入龋洞就不会出现激发痛。

慢性牙周炎如何治疗

慢性牙周炎如何治疗 疾病简介: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加,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时达高峰,此后患病率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牙周破坏的牙已被拔除。 失牙是未经治疗的牙周炎的最终结果。现在一般认为牙周炎占拔牙原因的30%~44%,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要原因。但多数成年人罹患的牙周炎为轻到中度。重症者仅占人群的5%~20%。仅有少数人的少数牙位呈现阶段性的活动性破坏,极少数部位发生快速进展。最易受累的牙位是下颌切牙和上颌磨牙。 中医认为:牙周炎属中医“牙宣”、“齿衄”等范畴。李东恒认为,牙龈发炎、出血、红肿、疼痛及口臭,多由胃火上蒸、肾阴不足、火热邪毒外侵所致。以东恒牙宣方,先清热脏腑热毒,消牙宣诸表症,再以补益肝肾之法,培本固原,健龈牢牙,而牙宣可除 疾病分类:牙周炎主要分为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坏死性牙周病。 发病原因:微生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堆积在龈牙结合部的牙面和龈沟内的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引发牙龈的炎症和肿胀,使局部微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一些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牙周致病菌滋生,形成致病性很强的生物膜,由龈上向龈下扩展,并扩大到深部牙周组织,凡是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异常等,均可成为牙周病的局

部促进因素,加重和加速牙周炎的进展。宿主对微生物的应答反应是决定牙周炎发生与否,以及病情轻重、范围大小、发展速度等的必要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对牙周炎有负面影响。此外,环境和行为因素,如吸烟、精神压力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 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按其患牙的分布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常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特定微生物,主要是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感染,以及机体防御能力缺陷(如白细胞功能缺陷、牙骨质发育异常等)是引起侵袭性牙周炎的两方面主要因素。 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主要有几类,分别是血液疾病,遗传性疾病,糖尿病及艾滋病等。血液疾病包括血中白细胞异常,白血病等。白细胞异常是导致牙周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白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功能缺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可能是骨髓干细胞发育异常,骨髓分化出白细胞后释放的数量减少,进入血液循环的白细胞比例失常和白细胞在血液中生存的时间缩短,这些都会导致白细胞数量的减少。正常人血中的白细胞数为4000-10000个,低于四千时,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发生严重感染。白细胞功能缺陷是指白细胞数量是正常的,但杀死细菌的能力下降,也会导致牙周炎的发生。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治疗不及时会危及生命。各种类型的白血病都可能出现口腔里的表现,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白血病好发在牙龈上,很多患者是因为牙龈肿胀,出血不止先来口腔科就诊,经过口腔科医生的检查诊断患有白血病,从而得到了

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齿,也有少数患者仅发生于一组牙(如前牙)或少数牙。发病有一定的牙位特异性,磨牙和下前牙以及邻接面由于菌斑牙石易堆积,故较易患病。 临床表征 1.牙周袋>3mm,并有炎症,多有牙龈出血 2.临床附着丧失 3.牙周袋探诊后有出血 4.晚期牙松动或移位 5.伴发病变: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龈退缩、牙根敏感、根面龋;食物嵌塞;逆行性牙髓炎;继发性咬合创伤;口臭。 牙龈的炎症牙周袋处的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点彩消失,边缘圆钝且不与牙面贴附。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使牙龈有部分纤维性增生、变厚,表面炎症不明显,但牙周探针后,袋内壁有出血,也可有脓。牙周袋探诊深度超过3mm,且有附着丧失。如有牙龈退缩,则探诊深度可能在正常范围,但可见釉牙骨质界已暴露,因此附着丧失能更准确地反映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牙周袋的炎症、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在牙周炎的早起即已出现,但因程度较轻,一般无明显不适,临床主要的症状为刷牙或进食时出血,或口内有异味,但通常不引起患者的重视,及至形成深牙周袋后,出现牙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等才去就诊,此时多为晚期。 牙松动在生理状态下牙有一定的动度,主要是水平方向,也有极微小的轴向动度,均不超过0.02mm,临床上不易察觉。在病理情况下牙松动超过生理范围,这是牙周炎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引起牙松动的原因如下: 1.牙槽骨吸收牙槽骨的吸收使牙周支持组织减少,是牙松动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慢性牙周炎病程进展缓慢,早期牙并不松动。一般在牙槽骨吸收达根长的1/2以上时,特别是牙齿各个面的牙槽骨均有吸收时,临床冠根比例失调,使牙松动度逐渐增大。单根牙比多根牙容易松动,牙根短小或呈锥形者比粗而长的牙齿容易松动。 2.咬合创伤有咬合创伤时可使牙槽骨发生垂直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牙齿松动,但单纯的咬合创伤并不会引起牙周袋的形成。当过大的咬合力消除后,牙槽骨可以自行修复,牙齿动度恢复正常。当患有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的分析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23T13:21:54.2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1期作者:田玉英[导读] 对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进行研究分析。 田玉英 (成都双流友和口腔诊所;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目的:对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进行研究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所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每组30例,对比组实施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实施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牙周指数。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93.34%)明显高于对比组(70.00%),P<0.05;研究组与对比组治疗前的牙周袋探诊深度与牙龈出血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牙周袋探诊深度与牙龈出血指数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牙周情况,减少牙周袋探诊深度、降低牙龈出血指数,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周维护治疗;基础治疗 在口腔科,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一般是由于牙菌斑等微生物引起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导致的。如何控住炎症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关键,若炎症反应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会有很大的几率导致牙齿松动或脱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不利[1]。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对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所收治的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比组30例,研究组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年龄23—57岁,平均(41.32±3.63)岁,对比组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22—55岁,平均(40.21±3.14)岁,排除处在妊娠期、哺乳期、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两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可比,P>0.05。 1.2方法 对比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全口分次龈下刮治、全口洁治根面、平整修复等治疗。研究组在牙周基础治疗上采用牙周维护治疗,主要包括:①结合患者的实况作针对性评估,判断其疾病状况的具体诱发因素。②每三个月做一次牙周维护治疗,需加强控制菌斑情况。③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腔清洁器具的方法。④结合患者的疾病发展实况,嘱咐患者坚持定期复查,积极开展预防措施[2-3]。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患者牙周溢脓、牙龈出血、牙周袋壁溃疡的症状基本消失,视为显效;患者牙周溢脓、牙龈出血、牙周袋壁溃疡等症状虽未痊愈但是有明显好转,视为有效;患者牙周溢脓、牙龈出血、牙周袋壁溃疡等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更为严重,视为无效。(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牙周指数,主要包括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5.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两组治疗前后的牙周指数以(±)表示,用t完成检验,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用(n/%)表示,用x2完成检测,P<0.05。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效果(93.34%)明显高于对比组(70.00%),P<0.05,见表1。

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

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牙周炎(ICD-10:K05.301)。 行牙周基础治疗(ICD-9-CM-3:24.39,89.31,96.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1.临床表现: (1)牙龈炎症表现:牙龈色鲜红色或暗红色、质松软、易出血、龈缘变厚、龈乳头变圆钝,牙龈组织表面光亮,点彩消失,有时牙龈也可表现为肥厚。 (2)有牙周袋形成,并有附着丧失,即袋底在釉牙骨质界的根方。 (3)牙槽骨吸收。可表现为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凹坑状吸收;以及其它形式的牙槽骨吸收。 (4)可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 (5)可伴发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龈退缩和牙根面敏感。 2.诊断要点:

(1)牙龈红肿或探诊后有出血。 (2)探诊深度>3mm,且有附着丧失>1mm。 (3)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治疗原则及方案为: 1.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是有效清除和控制菌斑及其他致病因子,消除炎症并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重建有稳定的良好功能的牙列。 2.牙周基础治疗 (1)口腔卫生指导,菌斑控制。 (2)施行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以消除龈上和龈下菌斑、牙石,平整根面。 (3)消除菌斑滞留因素和其他局部刺激因素。 (4)拔除无保留价值或预后极差的牙。 (5)炎症控制后进行必要的咬合调整,如需要可做暂时性松牙固定。 (6)药物治疗。对有明显的急性炎症或某些重症患者,可辅予局部用抗菌药物或全身用抗菌药物。 (7)尽可能纠正全身危险因素或环境危险因素,如全身病的控制、戒烟等。 2.牙周手术治疗:在基础治疗后4-12周,对牙周情况

慢性牙周炎测试题

慢性牙周炎测试题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牙槽骨水平吸收时形成的牙周袋通常为() A.骨上袋 B.骨内袋 C.复杂袋 D.1壁骨袋 E.4壁骨袋 2.与牙周炎关系密切的全身疾病是()A.肺炎 B.胆囊炎 C.胃炎 D.肾病 E.糖尿病 3.慢性龈缘炎病因中的始动因素是() A.牙石 B.不良修复体 C.食物嵌塞 D.菌斑 E.口呼吸 4.牙石致病机制中最主要的是() A.压迫牙龈 B.妨碍口腔卫生的保持 C.吸附细菌毒素 D.粗糙表面的机械刺激 E.牙石表面未钙化的菌斑 5.牙周附着水平是指() A.龈缘到袋底的距离 B.釉牙骨质界到袋底的距离 C.龈缘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 D.釉牙骨质界到根分歧的距离 E.结合上皮到牙槽嵴顶的距离 6.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 A.获得性膜 B.食物残渣 C.牙菌斑 D.白垢 E.牙石 7.牙周脓肿的表现,哪一项不正确() A.牙龈局限性肿胀 B.无牙髓活 C.肿胀区疼痛 D.牙石较多,松动明显 E.有深牙周袋 8.假性牙周袋与真性牙周袋的区别是() A.牙周袋的深度 B.牙周袋的形状 C.牙周袋底的位置 D.牙龈有无增生或肿胀 E.牙龈有无炎症 9.X线片上判断牙槽骨高度降低的标准是牙槽嵴顶() A.与釉牙骨质界平齐 B.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小于1mm C.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小于2mm D.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大于2mm E.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大于3mm 10.对牙周组织破坏最大的力因素是() A.垂直向力过大 B.侧向力过大 C.扭力过大 D.咬合力不均匀 E.牙周支持力不足 11.治疗急性牙周脓肿,最不需要做() A.脓肿切开引流术 B.调磨早接触点 C.全身给以抗生素或支持疗法 D.牙龈翻瓣手术 E.含漱剂含漱以改善局部环境 12.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的原则,不包括() A.尽快查清病源,确定主次

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研究 张颖

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研究张颖 发表时间:2017-03-22T14:15:16.6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作者:张颖 [导读] 临床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慢性牙周炎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且其同时也是老年人牙齿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1]。 湖南省旺旺医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科接收的80例慢性牙周炎病患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80例病患分成试验与对照两组(n=40)。两组都予以基础治疗,试验组同时加用牙周维护疗法。观察两组牙龈出血情况的改善程度,比较牙龈附着水平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BI为(17.00±12.29)、平均每年缺失牙数为 (0.14±0.03)个,对照组分别为(48.27±23.82)、(0.34±0.04)个。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PD均数、牙龈附着水平分别是(2.56±0.57)mm、(5.95±0.42)mm,对照组是(4.13±0.33)mm、 (5.33±0.47)mm。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慢性牙周炎病患基础治疗的同时,对其辅以牙周维护治疗,可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关键词】基础治疗;PD均数;慢性牙周炎;牙周维护 临床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慢性牙周炎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且其同时也是老年人牙齿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1]。现阶段,牙周基础治疗是该病患者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但有研究发现,对接受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病患来说,合理加用牙周维护疗法,可显著降低平均每年缺失的牙数,增强临床疗效[2]。本研究,笔者将着重剖析基础治疗+牙周维护治疗在慢性牙周炎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牙周炎病患共80例,就诊时间:2013年2月-2015年1月。观察发现,所有病例都有如下表现:牙龈出血;牙周袋探诊后出血;晚期牙松动;附着丧失。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80例病患进行分组:试验与对照各40例。试验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41-80岁的范围之内,平均(68.02±4.17)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42-80岁的范围之内,平均(67.83±4.01)岁。两组牙龈出血情况、文化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都接受基础治疗:口腔卫生指导;全口龈上洁治;全口分次龈下刮治;根面平整。试验组同时辅以牙周维护治疗,即:定期对患者实施口腔卫生指导,并积极向其宣讲口腔保健知识,叮嘱严格戒烟;及时对牙结石与牙菌斑进行有效的清除;按时复查牙周疾病;视患者具体情况,明确其治疗方式,比如:手术亦或者是应用抗生素。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观察两组治疗后牙龈出血的改善程度,记录并比较如下指标:平均每年缺失牙数;探诊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牙龈附着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的PD、牙龈附着水平 试验组治疗前的PD均数、牙龈附着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PD均数为(2.56±0.57)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3±0.33)mm。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治疗后的牙龈附着水平,试验组为(5.95±0.42)mm,对照组为(5.33±0.47)mm。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菌斑聚集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因,可引发牙周组织炎性反应与进行性附着龈丧失等[3],若患者在发病后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将会导致牙龈松动、脱落[4],严重损伤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目前,基础治疗作为慢性牙周炎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不利于患者牙龈附着水平、牙周袋深度的快速改善,且也无法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使得其疾病复发率显著升高。牙周维护疗法乃现代化的一种治疗方式,既可降低患者的平均每年缺失牙数,又能促进其牙龈出血指数的改善,提高牙龈附着水平[5]。有报道称,联合应用基础疗法与牙周维护疗法的病患,其牙周炎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仅接受基础治疗的患者,这一结果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在本研究当中,试验组联合治疗后的BI、平均每年缺失牙数与牙龈附着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PD均数为(2.56±0.57)mm,对照组为(4.13±0.33)mm。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牙周病的诊断鉴别方法是什么

牙周病的诊断鉴别方法是什么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两大类。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 一、牙周病的诊断方法 1、物理刺激牙龈易出血。 2、患病区牙龈充血水肿牙周炎者可探及牙周袋牙齿呈不同程度松动。 3、X光照片可见牙周炎者的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而龈炎无牙槽骨吸收现象。 二、牙周病的检查方法 1、血液常规检查。 2、X线摄片检查。 3、分泌物及组织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检查。 三、牙周病的鉴别诊断 1、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 侵犯全口多数牙齿,患牙通常有中等到大量的牙石、菌斑。尤其在后牙和邻面、舌侧面。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点彩消失,牙龈水肿,边缘圆钝。早期有牙周袋,可加深达3mm以上,探诊袋内壁有出血、溢脓,x线摄片上显示牙槽骨吸收。晚期深牙周袋形成后,牙齿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临床上一般通过牙周袋深度、结缔组织附着丧失程度和牙槽骨吸收程度来确定牙周组织破坏的严重程度。早期牙周炎需与慢性龈炎相鉴别。 2、慢性龈缘炎(边缘性龈炎、单纯性龈炎) 患者常因刷牙或咬硬物出血,或在咬过之食物上有血迹而就诊,偶有局部痒、胀等不适,或有口臭。 病损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严重时波及附着龈,以下前牙区最为显著。牙游离龈和龈乳头变为深红或暗红色,严重时,炎性充血渡及附着龈,部分患者呈鲜红色,且有肉芽状增生;龈缘变厚,龈乳头圆钝肥大,附着龈水肿时,点彩可消失,表面光滑发亮:炎症广泛时,牙龈松软脆弱,无弹性:牙龈炎性肿胀或增生时,龈沟可深达3mm以上,形成假性牙周袋,但无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此点是区别于牙周炎的重要指征;探诊时出血:龈沟液

中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治疗的临床观察

中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治疗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17T11:09:22.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作者:李瑞兰缪海 [导读] 郑州市口腔医院牙周粘膜科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可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彻底清洁口腔和患牙并涂抹药膏,严重者可采取根管治疗。 (郑州市口腔医院牙周粘膜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对中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54例患者对其进行分析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部分根尖周炎和牙髓炎患者可进行根管治疗。结果:治愈率为77.78%,有效率为100%。患者的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和出血阳性率各项指标的数值均有所好转。第八周的各项指标数值与刚入院时的数值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可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彻底清洁口腔和患牙并涂抹药膏,严重者可采取根管治疗。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182-02 慢性牙周炎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口腔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牙龈出血、发炎、形成牙周袋且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1]。本文选择54例中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对其病历进行分析,观察并总结其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5年7月之间收治的54例中老年牙周炎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为41~65岁,平均年龄为(56.4±7.3)岁。所有患者在半年以内均未进行口腔治疗,未服用任何抗生素类药物,至少有两颗患牙以上,患者无其他系统性疾病,无对本研究中药物过敏情况。所有患者有患牙126颗,中度患牙46颗,重度患牙为80颗。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清洁口腔中全部牙石,使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清洁牙周袋内壁,尤其应对患牙的根部进行全面平整。在患牙根部涂抹碘甘油和盐酸米诺环素软膏。部分根尖周炎和牙髓炎患者,去髓后应将根管扩大,并用FC棉捻堵满,患者症状好转时可进行塑化或者根充。 治疗后,要求患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形成牙菌斑,减缓牙石生成速度,指导患者正确的刷牙。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临床牙周病学专业会议提出的牙周炎分类标准,共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标准。轻度指牙周袋深度为3~4mm,牙龈指数为1~2mm,牙槽骨吸收<根长1/3,无松动牙齿,中度指牙周袋深度为4~6mm,牙龈指数为3~5mm,牙槽骨吸收<根长1/2,存在牙齿分叉情况,牙齿有轻度松动,重度指牙周袋深度为超过7mm,牙龈指数超过6mm,牙槽骨吸收>根长1/2,存在牙齿分叉病变情况,牙齿均松动[2]。 1.4 检测指标 分别检测患者刚入院时和第八周的牙周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和探诊出血阳性率。治愈指牙周炎症状消失,可以正常咀嚼食物,牙齿松动现象有所减轻,且牙槽骨变化不大。好转指症状有所减轻,基本可以咀嚼,偶尔会有不适现象,且牙槽骨无太大变化或阴影略微扩大。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好转,将患齿拔除或者脱落。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当P<0.05时,则表明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 患者的患牙好转情况 治疗8周后,对患者牙齿进行检查,发现98颗牙齿治愈,治愈率为77.78%,38颗牙齿好转,不存在无效牙齿,有效率为100%。 2.2 患者治疗前后各个指标的比较 入院时,患者的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和出血阳性率分别为(2.91±0.79),(5.37±0.24)mm,(2.25±0.49)和7.36%。经过治疗,第八周的各项指标降为(1.02±0.12)、(3.63±0.14)mm、(0.79±0.18)和0.45%。第八周的各项指标的数值与刚入院时的数值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生慢性牙周炎的原因在于不良的口腔清洁习惯导致牙石和牙菌斑等有害物质堆积,最后使细菌侵蚀牙龈,引发牙齿松动和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3]。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炎的发病率则有所增长,其原因在于有害物质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引发疾病。要预防牙周炎,最重要的是保证健康的口腔清洁习惯,包括定期清洁牙菌斑和牙石等,还应定期对口腔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检查。 在本研究中,对54例患者的126颗牙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为77.78%,有效率为100%。患者的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和出血阳性率各项指标的数值均有所好转。第八周各项指标的数值与刚入院时的数值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基础治疗和去髓根管治疗可以有效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使患者的牙菌斑情况和牙周袋深度等均出现大幅度好转迹象。实际上,牙周炎等一类口腔疾病完全可以避免,无论是未患有牙周炎还是患有牙周炎的中老年人群,都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用或不食用酸性食物,每天认真清洁口腔,并定期洗牙等。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可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彻底清洁口腔和患牙并涂抹药膏,严重者可采取根管治疗。此外,医生应指导患者保护牙齿健康的方法,提高患者保护牙齿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束蓉,宋忠臣,葛琳华.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和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0,03(11):225-227. [2]郭留云,岳二丽,陆珂.慢性牙周炎与种植体周围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0,04(27):544-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