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的大背景下,管制失灵一直是影响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原因,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管制失灵现象的相关问题,并以医药行业为研究对象,对管制失灵的具体问题进行阐述。本文研究了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现象的原因,再提出了经济管制的基本特征;之后结合医药行业,对经济体制转型其管制失灵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提出了管制策略,以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管制失灵问题的认识,为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failure of regul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failure of regula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e paper studies the causes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period regulation failure phenomen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regulation;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regulation failure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ntrol strategies to deepen the recognition of related personnel control failur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Key words]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period; regulation failure

目录

引言 (1)

1 管制失灵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1)

1.1 管制政策的对策性低效率 (1)

1.1.1 从政府角度进行分析 (1)

1.1.2 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 (1)

1.2 管制决策机制及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 (2)

2 经济管制的特征 (2)

2.1 管制合约自身具有平等性 (2)

2.2 经济管制的特殊性 (2)

3 医药行业经济体制转型其管制失灵分析 (3)

3.1 医药行业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问题研究 (3)

3.2 原因分析 (4)

3.2.1 政府缺乏准确的定位 (4)

3.2.2 政府缺乏对管制的深入理解 (4)

3.2.3 医药行业市场价格对政府管制产生影响 (4)

3.2.4 相关制度执行力不足导致医药行业管制失灵 (5)

4 经济体制转型期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管制策略研究 (5)

4.1 明确政府管制工作 (5)

4.2 建立完整的医药行业价格管理制度 (5)

4.3 实施多元化激励与管理制度 (6)

4.4 做好医药行业管制环境优化 (6)

4.4.1 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 (6)

4.4.2 严厉打击药品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转型已经成为现阶段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政府管制是经济体制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从我国实践结果来看,开展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管理是有成效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加强经济体制管制的同时,依然有很多方面没有达到预期。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能正确认识到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的原因,避免“管制失灵”再次发生。

1 管制失灵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1.1 管制政策的对策性低效率

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无论政府采用何种类型的管制策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始终是企业工作的根本目标。从现状来看,这一现象在实际上已经扭曲了原有政策的导向效果,导致企业在这个市场活动中往往会围绕“获利”而开展工作,最终有可能会演变成管制失灵问题。

1.1.1 从政府角度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医疗机构为了满足自身获利与普通服务的目标,主要会采用维持低价格的方式开展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可能出现亏损问头,但是这部分亏损会由国家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少部分医疗结构会通过一些对策骗取补贴来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基于此可以认为,如果补贴是建立在有效率的定价基础上,补贴是一种正常的结果。但如果补贴对企业产生了低效率,则补贴本身就出现问题。

1.1.2 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

对医疗机构而言,生产力水平是决定其获利的关键所在,由于很多被管制企业长期处于产业垄断地位,因此在整个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意识,并且在当前已经表现出管理方法不灵活、用人策略不完善、管理成本高的问题。这些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导致生产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有学者强调,低效率表现为被管制企业根据回报率限制而采取的对策,促使企业出现过度投资等问题。而通过对我国医药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在被管制情况下,企业为了能维持自身效益,会采取扩大资本投资的方式,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限制,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将会对整个企业的配置结构运行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可以认为,由于被管制企业内部成本得不到完全的证实,少部分企业会有意的

扩大亏损来获取补贴,在这种条件下,原有管制体系出现矛盾,最终引发失灵现象。

1.2 管制决策机制及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

考虑到管制策略会对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分配造成影响,我国自2000年2月份实施《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依赖,整个医疗体系改革的效果始终没有达到人民与政府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其消极后果表现在卫生投入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导致出现“看病难”问题;医疗费用分担方式由原本的政府与企业支出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承担,并且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往往会采取对医疗机构进行管制的方法。但从现状来看,相关管制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没有达到预期。

2 经济管制的特征

2.1 管制合约自身具有平等性

从法律角度来看,管制合约属于行政合约的范畴,政府对合约内容具有控制权,企业需要参与到政府的管理工作中。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管制体系中,并不意味着政府与相关当事人之间只存在以强制为特征的行政关系,医药企业需要完全遵守政府的规定;也不意味着医药企业在整个管制中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清晰认识到以下问题:

(1)由于医药企业属于公共事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府在该领域中依然存在很多没有被认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保证相关条例能得到顺利的实施,就需要与相关当事人进行协商。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改变传统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更注重与对方的互动性协商。随着这种工作模式的逐渐推广,我国管制合约将会提供平等性的基础,能保证管制内容能得到双方的认可,进而保证管制工作顺利进行。

(2)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正在从原本的消极管制发展为积极管制,政府希望通过与对方之间进行全面的工作氛围,保证各项管制工作能顺利开展。因此,在不违背法律的基础上,我国政府能依照法律所限定的内容主动追求目标,并且在保证管制程序与管理策略科学、有序的基础上,政府能通过相应的处置权、行政权力对管理内容进行干预,这为管制提供了权力基础。因此可以认为,政府在整个管制过程中,需要彼此之间遵循依法行政制度,又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实施处置权,这些都是未来管制工作的重点。

2.2 经济管制的特殊性

由于管制合约主要的对象为医药企业,因此本文认为,经济管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合约内容上,合约过多的关注了公共福利,并要求医药企业能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

上,提高生产效率。

(1)在整个经济管制过程中,事实不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在整个管制中,管制机构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管制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在操作中,管制机构可以通过不对等性的地位,诱导被管制企业接受管制目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被管制企业而言,及时发现管制机构存在诱导行为,也必须要在协商的基础上开展生产与经营工作,这就导致企业在经济管制中处于不利地位。

(2)管制机构在法律约束的影响下,已经表现出非自由性,在这种情况下,管制结构在整个经济管制中,也必须要尊重法律对管制工作的影响,避免出现行政商业化的问题。

3 医药行业经济体制转型其管制失灵分析

3.1 医药行业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问题研究

在整个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管制合约双方在确定管制协议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管制最优实现的目的。本文认为,医药行业经济体制转型其管制失灵的主要原因就是合约激励性扭曲,因为合约的某些内容没有满足双方的要求,最终才会诱发失灵问题。当前,管制合约也可能是导致管制失灵的重要原因,由于在设计管制合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约束信息的作用,导致了被管制企业出现失衡现象,最终导致出现管制失灵。

(1)治理方式与管制边界存在冲突。在整个经济管理过程中,传统管制方式重视对规模经济生产条件的控制,只是为了保证管制效果能达到预期,忽略了整个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同时在不同的交易维度条件下,各种管制方式的有效性存在边界,而导致边界大小的主要维度就是资产专用型程度,如果治理方式被应用到不适当的地方,则边界的范围将会减小,最终引发错置问题,相应的也将会出现管制失灵。

(2)管制合约设计的问题。在传统研究管制工作过程中,成本是整个工作研究的重点,要求政府与医药企业能重视合作,将最优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在实践中,进而保证管制工作能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技术条件在实际上已经假定了管制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双方只有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才能开展相关工作。但在实际上,由于政府(管制者)在制定管制策略过程中,无法完全获取被管制对象的所有信息,并且受商业保密的影响,医药企业也不可能完全的将生产信息上报至政府。这样就导致了在整个管制过程中,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发管制信息的不对称。一般在解读信息不对称时,主要按照表1的内容对其进行描述与分析。

表1 管制信息不对称内容表

约束情况内容概述

努力的信息约束强调了被管制企业不被观测到的内生变量,主要指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强度与投入时间等,这些信息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的内部,无法被政府(管制者)所观测到,企业

有可能面临“投机取巧”的道德风险

能力的信息约束强调了企业在整个经济管制中比被管制者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包括医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选择、一手的市场竞争信息等,这些都不是政府(管制者)能完全观测的

基于表1的相关内容可以判断,由于双方均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因此“讲真话”成为整个管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讲真话”也正是管制工作中最难达成的目标,也是管制失灵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

(3)制度环境与管制决策执行。传统在管制决策理论没有对管制方式的行政行为进行约束,而从当前管制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管制合约的行政约束重点体现在特定的政治程序与法律制度方面。一般而言,管制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有效工具,因此整个管制活动必然会收到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的影响,在不同的实施框架下,管制的方向与策略都会发生变化。同时,管制具有法律效益,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且也要求相关人员能依靠相应的监督机制对管制内容进行监督,包括现场听证制度等。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营造上述管制合约的环境具有挑战性,难以在一朝一夕内完成。

3.2 原因分析

3.2.1 政府缺乏准确的定位

由于政府在实施管制过程中,需要充分听取社会的意见,并认真接受社会的监督。在这种背景下,听证制度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在管制过程中没有准确认识到消费者的利益诉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所开展的听证制度往往不能准确的反映社会福利效应;而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其本身缺乏与企业进行管理谈判的经验,因此在整个听证会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听证会的作用始终达不到预期,最终导致管制失灵的现象。

3.2.2 政府缺乏对管制的深入理解

当前我国政府在“管制”中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管制”更倾向于“命令”,没有体现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平等要求。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①我国政府在传统工作中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工作思维的影响,在工作中习惯用计划经济思维考虑问题,最终导致“管制”变成“命令”。②民众对“管制”尚未形成概念,对管制工作的参与度较低,甚至不愿意参与“管制”听证等活动。

3.2.3 医药行业市场价格对政府管制产生影响

本文认为,医药市场行业价格也是影响政府管制的重要原因。从当前情况来看,价格部门在制定药品价格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长期在药品价格管制中,始终以降价为主。从政府角度来看,这种方法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降价的方式,让民众能“看得起病”,争取让民众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医药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能完全围绕政府的降价策略开展市场营

销。同时,获利是医药企业的主要目的,如果某种药品在经过多次降价之后,医药企业所能获取的利润越来越少,那么医药企业就会停止生产此类药物,甚至采用更换名称的方法维护自身效益。

例如,在临床上在治疗肿瘤时所选择的环磷酰胺是临床上传统用药,其用量、用法等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所证实的。但环磷酰胺的价格便宜,价格低廉,严重影响了厂家的获利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商家不得不放弃生产,这就导致市场上很难发现环磷酰胺踪迹,临床上只能使用疗效不确切的异环磷酰胺,而后者的价格要明显高于前者。从环磷酰胺的案例来看,当药品市场价格过低时,医药企业就会采用停止生产等方式应对管制,这种措施影响了管制的整体效果,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产生影响。

3.2.4 相关制度执行力不足导致医药行业管制失灵

法律是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对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各项经济活动都应该被被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才能保证各项活动能顺利开展。从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制度建设来看,我国有关药品管制的制度不断增多,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这些制度的推广有效的满足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但同时对这些制度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目前所制定的策略存在法律级次较低、配套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导致政府在管理医药市场中存在难度,最终诱发管制失灵现象。

4 经济体制转型期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管制策略研究

4.1 明确政府管制工作

针对政府在当前经济体制转型中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将明确政府管制工作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医药行业为例,为了保证政府管理能够在管制中发挥作用,在明确政府管制工作中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1)政府不直接参与医疗资源配置,并且不能对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微观事物进行控制,对于医院的运行,应该严格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范进行,不能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手段改变医院运营方式。(2)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到自身管制的基本范围,除了对于某些特定药物或者公益类药物外,其他的应该严格排除在“管制”范围之外,切忌出现过度管理的现象。(3)在整个医疗行业中,政府管制更多的请先与修补药品市场失灵而产生缺陷,对于医院自身运营,则需要给予其足够的自主权。这种做法能改变政府在拥有权力之后,就为了自身利益而寻求“租金”,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4)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中的相关要求办事,对于法律中没有规定的项目,政府应该将其交给市场或者行业协会进行解决。

4.2 建立完整的医药行业价格管理制度

本文在之前就已经明确“价格”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协商的关键点,也是政府开展管制的重要内容。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为了避免出现管制失灵现象,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在制定价格前,可以借助国外成功经验,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针对商品的价格进行大范围的市场调查,根据专家意见、消费者反映的数

据信息,判断新价格的可行性。通过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商品价格信息的指导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听取民意,为合理制定价格提供了必要的帮助。(2)还可以根据市场运营的规律对商品价格进行定价指导,依照特定的商品价格比率,确定商品评价指标体系中“成本-价值”的比值,判断相关商品的价格是否具有合理性;而对于一些价格较高的商品,可以尝试与生产厂家进行交流,寻找降低价格的渠道,保证商品价格的合理性;若无法降低商品价格,可以尝试商品价格补贴的方法,保证商品销售量,进而维护企业的利益。

4.3 实施多元化激励与管理制度

从管制的设计层面来看,引入多种治理工具是保证管制工作能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治理让各项管制工作顺利落实,最终更好的满足药品生产管制的要求。

由于在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领域不存在单一均衡现象,多层次均衡的表现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市场竞争与非市场合约(包括招投标、价格管制)等治理方式能对不同群体产生约束与激励效果,进而约束医药企业的相关行为,保证管制能达到预期效果。

从当前各种激励策略的应用情况来看,各种激励的合约性都是有代价的。例如,对于强度高的激励性合约,虽然在整个管制过程中需要投入相当高的成本,但是被激励者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对于管制内容能做到积极参与,因此能保证管理效果;而对于强度低的激励性合约,由于激励无法弥补被激励者在管制中所出现的损失,因此被激励者的参与度较低,甚至会拒绝参与。同时本文之前已经提出,在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下,医药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福利单位,其整个生产过程都会得到政府的补贴,而现阶段这种补贴更多的体现在“信息补贴”方面。因此双方在签订合约过程中,必须要要考虑到如何让将被管制企业的成本信息在不同的管制环境中体现出来,并能根据被激励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激励方法。例如,某医药企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且技术条件先进,因此在制定激励政策过程中,可以选择激励程度高的合约,在相应的降低药品价格同时,依靠相关部门补贴,保证自身效益不受影响;而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企业,应该选择激励强度较低的合约,基本维持药品价格稳定波动,并接受相关部门补贴,进而保证自身效益。

4.4 做好医药行业管制环境优化

通过对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大环境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在整个环境下缺乏科学护理的规划,最终导致管制失灵发生。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医药行业管制环境,才能有效杜绝管制失灵。本文认为,在优化医药行业管制环境中,需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4.4.1 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

当前我国医院收入主要由国家拨款、医院医疗服务、药品差价等方面组成,其中药品差价收入是补偿的主要手段,也是导致医院出现不合理医疗的激励因素。因此针对这

种情况,需要改变传统以药养医的问题,构建完整的医院补偿机制。一般认为,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是医院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而言,其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有关药品的支出要远远大于医疗服务支出。而管制者为平衡医院与群众之间的效益,可以在降低药品价格的同时,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这样有助于维护医院效益基本不变,还能相应的减少群众在购药过程中出现的支出。

同时,政府还应该重视对公立医院的支持,要求公立医院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承担自身社会职能,以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为根本,履行责任,接受经济管制。

4.4.2 严厉打击药品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

药品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是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管制失灵的原因。由于我国公立医院是由国家开办的具有公益性的卫生事业单位,国家财政是保证医院效益的关键。但在实时上,由于各级财政紧张,导致很多医院经常面临财政拨款不到位的情况,严重时对医院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允许医院对药品加价15%进行销售的政策进行消费,现阶段,这个政策所产生的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盈利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药品回扣等商业行贿行为屡禁不止,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使自己的药品进入医院,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贿赂,而只有高价药才有支持公关费用的利润空间。因此在使用高价药上,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有一致的利益需求,最终导致出现商业贿赂的问题。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必须要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对医院加价销售行为进行监督,在维护人民群众效益的同时,保证经济管制政策能顺利落实。

结论

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多种办法避免管制失灵现象的产生,最终维护市场经济各方的利益。本文重点研究了经济转型体制下管制失灵的相关问题,并以医药行业为研究对象,对管制失灵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中共得出以下结论:

(1)导致医药行业出现管制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政府的原因,也有医药行业内部的原因,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导致出现管制失灵的原因,才能有效避免出现管制失灵问题。

(2)针对管制失灵问题,政府、医药行业等必须要发挥自身作用,不断优化管制方法,解决相互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政府部门能有效指导医疗行业发展。同时,要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以药养医、商业贿赂等行为进行打击,来进一步完善医疗行业环境,保证管制工作能达到预期。

(3)从本文研究内容来看,建立完整的价格管理制度、明确政府管制工作是避免经济体制转型期出现管制失灵的重要方法。因此政府也应该重视对市场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对管制的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为了避免管制失灵问题,政府需要对自身工作进行改革与完善,并转变传统工作中“命令指控”的工作方法,正确认识到市场自身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为更好的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科,顾昕.价格管制与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04:19-27.

[2]李酣.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政府质量安全规制的国外研究综述[J].宏观质量研究,2013,02:66-74.

[3]顾昕.中国公共卫生的治理变革:国家-市场-社会的再平衡[J].广东社会科学,2014,06:180-192.

[4]胡晓鹏.中国现代服务业“体制病”诊断与四元治理假说[J].学术月刊,2012,07:73-81.

[5]杨彪.广告法律规制的市场效应及其策略检讨——来自中国医药行业的经验证据[J].法学家,2016,04:71-85+177-178.2015,08:96-104.

[6]古新功,万君康.药品价格管制三方信息博弈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2013,06:132-140.

[7]贺红权,刘伟,吕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流理论演进及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9-35.

[8]陈刚.医疗服务信息披露管制:新加坡经验及其启示[J].财经论丛,2015,08:0096-0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最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问题,塑造新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产业选择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必然性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可能面临“中等国家陷阱” 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267.1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但不能盲目地认为未来会自动成功,现在离最终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可能遭遇“中等国家陷阱”。 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最近几年正在发生突变,已经明显偏离了原有收入差距允许的范围。现有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制约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的继续快速扩张。收入差距过大,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并抑制消费,将对经济的高增长形成巨大的影响,即一国在达到中等

收入水平后的增长将面临消费不足的巨大障碍。城镇化长期滞后、地区差距过大等都会产生需求陷阱。在此阶段,缩小增长差距的政策不仅会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而且会推动新的发展,因为它们将带动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的扩张,从而纠正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问题。 2.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过度不均衡问题将会极大地约束需求增长,最终限制经济总量继续快速扩张 持续的高增长如果不能带来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有发展模式的继续推进将会阻碍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提高。同时,现有发展模式如果不改变将会使资源瓶颈约束难以克服,且环境的代价巨大。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耗能行业。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有限,其对下游产业升级的要求不强,因此,它的过快发展将会阻碍产业升级。 现有发展模式还扭曲了资金、资源的宏观配置,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现有发展模式在资源、资金及人才方面都倾向于房地产业,这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还可能引发重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即存在房地产过度泡沫化的风险。 总之,现有发展模式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对内依赖于房地产,对外依赖于出口,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预见危机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出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以及严峻的国际现状等,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进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很多的障碍,而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本身及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下调。 【关键词】转型障碍中国经济现状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现在这样的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现在西方发达圜家每年GDP中只有20%左右用于投资,而中国却高达50%左右,从而导致最终需求不足,越来越多的东西卖不掉,国家只好再投资,利用投资带动消费,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外部失衡的主要袭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样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国内的贸易条件变差.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货币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而且会使一圜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称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严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O%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和国外的挑战,中国应当寻求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义快又好又平稳的发展 二:中国转型中遇到的障碍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 然而中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十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操胜券的原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操胜券的原因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3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真正的站了起来,这三十年有成功,但也有失败,对它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是很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帮助我国经济发展找准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为我国经济进一步的腾飞打下基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操胜券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五点:第一,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 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第二、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为集体经济,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之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第三、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体制增量调整促进体制存量调整。 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体制外突破来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构和促进或倒逼旧体制的变革,这是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经验之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靠的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无论体制改革还是经济增长,都是“两条腿”走路。公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体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要早。对集体农业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且,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决不应当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与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速度较慢,这固然不利于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可以使大量经济资源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处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利于控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且能够在市场机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节弥补市场的不足,克服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有经济实际上也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附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在全国布局建设若干国家中心城市,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但经济发展体量、科技创新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仍需加快提升,迫切需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实现更大作为。为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但郑州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动郑州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补齐创新发展和高端功能短板,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二是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郑州坐依中原经济区广阔腹地,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拥有郑东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整合资源和政策,将人力资源、市场空间、功能平台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三是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具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先天优势,但开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推动对内对外开放联动,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全面创新促转型,着力发展枢纽经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中国经济第三次大变革:“五位一体”全面转型 十八大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设计和新的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加快转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领域的改革成为走向未来的主要途径。在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依旧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国推动转型和改革,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活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大转型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大转型阶段。转型是指制度或体制、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转型可以分为广义转型和狭义转型:广义转型是指包括制度或体制转型、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在内的全方位转型;狭义转型是专指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的转型。从广义转型角度看,我国已经完成了两次大转型,正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第一次大转型是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型,是指建国初期我们推进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第二次大转型是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指改革开放后推进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大转型主要是推进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转型。虽然社会对于此次转型的起始时间点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这条发展主线并没有变,显然,第三次大转型尚处于进行之中。 与前两次大转型相比,第三次大转型看起来是狭义转型,但事实上发展方式转型是不可能单独进行的,它依赖于制度等其他转型。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之后,第三次大转型就不仅仅是发展方式转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改革)、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等内容在内的全面转型。因此,这次转型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深入性等特点。 综合来看,推进第三次大转型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从经济转型来看,我国经济面临从“速度效益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经济”、从“低端经济”向“高端经济”转型、从“模仿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从“外需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型的形势;从政治改革来看,居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诉求更加广泛,政府内部存在的债务压力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也使政治改革更为迫切;从社会改革来看,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也在迫使社会加快改革和转型;从文化转型来看。在信仰、道德、诚信、公民意识及创新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不足,需要通过文化转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生态转型来看,温室效应、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生态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保障转型必须全面改革 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以往转型的经验来看,转型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根源和障碍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我们没有抓住转型的轴心,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轴心是各种主体和制度,但是作为主体和制度,政府自身的转型、国有企业的转型、法律制度的转型、文化的转型等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推动;二是转型的主要障碍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拥有特权的政府部门、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集团,由于受惠于过渡型体制,一旦彻底转型,部分权利和利益就会丧失,这无疑成为转型的主要障碍;三是决定转型的重要因素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转型的方向和成败。目前,地方政府 由于受GDP、财政收入、工业产值等指标的影响,导致转型在地方政府层面常常落不到实 处;四是尚未形成上下齐转型的共识和氛围。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由于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各个方面对转型的方向、途径、措施等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也延缓了转型的进程。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后期 (2)10页word文档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后期,这一阶段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同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这一阶段的中国企业无论是所处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能力,都有其特殊性,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战 略导向的不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条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之路,这一时期呈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企业由被政府控制逐渐转向被市场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我国采用了政府控制企业的方式,其目的是实现全民的共同利益。然而,伴随着这种方式也带来了国有企业的效率不断下降,资源并没有被有效的配置,并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为此,政府转变了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控制,代之以市场为影响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有效协调,激励企业选择真正有能力的经营者,做出最优选择。 其次,非国有企业发展迅速。中国的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引进了制度竞争,推动了国有体制的改革。在封闭的环境中,没有比较,没有竞争,低效率的体制可以产期存在。但在开放的经济中,效率成为检验企业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弊病暴露无疑,使得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实有企业876.1万户,内资企业327.6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37.4%;外商投资企业28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3.2%;私营企业首次突破500万户,达到520.5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59.4%,注册资本(金8.3万亿元,从业人员6927.5万人,个体工商户2621.4万户(沈莉,2019)。

再次,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严峻。全球化和技术的创新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前景更为严峻。以前备受保护的中国国有企业所控制和影响着的中国国内市场受到了非国有企业的强烈冲击,而对于那些有着预见性的企业,市场化也出现了许多机会。事实上,中国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着行政垄断,这给国内的竞争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破坏;同时,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还具有“血拼”色彩,这种竞争虽然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综上所述,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短缺型经济类型成为历史,中国企业的竞争开始不断加剧,利润越来越薄,持续增长更加困难,企业将面临更加不确定性的环境。 随着中国整个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在这一阶段正经历着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形成的竞争环境的适应,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目前正处以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转轨和管理创新期。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不但已经成为影响××局面的核心因素,更进一步地成为影响到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为此,对企业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微观,但同时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于明确自身的前进方向,确定自身前进的步骤。换而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企业自身的存在确定价值意义,向各种利益相关者通告其持续、坚定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更特殊的问题在与中国企业面临着剧烈变化的制度环境和任务环境,

创新科技基地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https://www.360docs.net/doc/156426624.html,/

创新科技基地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1.成功丰富的案例 我们的项目团队已完成多个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编制工作,为客户完满完成了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项目涉及行业达三十余个,为客户解决了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银行贷款、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等需求。 2.专业撰写的团队 由行业资深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造价师、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小组,为您编制专业、高水准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3.行业专家团队 我们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业研究团队,我们的研究人员具有不同背景和资历,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营销,贸易,数学等,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具有相关行业的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员对市场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4.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规定,用于立项审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有具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资格的单位编写,本机构可提供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保证项目顺利的通过发改委审核立项。主要专业资质范围(参考第六章)。

【报告目录】第一章创新科技基地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 二、拟建地点 三、建设必要性 四、建设方案 五、建设期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七、环境影响 八、资源利用 九、征地搬迁及移民安置 十、社会环境概况 十一、投资及资金筹措 第二节、评估依据 第三节、评估主体 一、拟建项目的评估主体指定方 二、评估主体的组成及职责分工 第四节、评估过程和方法 第二章创新科技基地项目评估内容 第一节、风险调查评估及各方意见采纳情况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不断的历史探索中逐渐找出的一条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之路的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它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着它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将就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不断完善、基本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等几方面阐述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初步形成 (一)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3年至l957年期间逐步形成的。那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需要相匹配的经济制度来发展中国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产生。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政企不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陈云在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等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构想。 面对老一辈领导人遗留下的问题,邓小平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做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79年,他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同年6月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

现在的中国经济体制弊端

姚洋 在过去一年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听到很多关于中国和世界脱钩的问题,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是国际分工的一部分,中国从国际分工里实际上是得到好处的,分工不仅仅是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有利。当然这其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也就是所谓全球失衡的问题,那我们怎么来应对这个问题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负面作用到底是什么,如何去矫正呢? 听到最多的矫正方法是,增加国内消费,减少出口,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我觉得这样一个政策建议,首先是没有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其次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所以才不可能见效。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们如何来降低经济增长模式的负面作用。 中国经济模式的两大特点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出口导向。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的,有两个理论支持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一个是所谓的“梯度理论”,也就是说把全国分成梯度:沿海地区、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我们应该先发展沿海地区,然后根据梯度慢慢发展中东部地区,再发展西部地区,这是为出口导向政策奠定了一个基础;第二个理论支持是所谓的“大进大出”理论,其实就是搞出口加工业,进口原材料,在中国组装生产,然后再出口。这两个理论奠定了我们出口导向政策。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采纳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经济都增长非常快,比如说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还有稍后崛起的所谓新兴化国家,他们的增长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再有一个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结盟,这点非常重要。邓小平主政之后第一个正式访问的国家就是美国,访美时记者问他,你当了副总理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为什么选择美国?邓小平说了意味深长的两句话,他说,你们看战后凡是跟着美国走的都富裕起来了,战后凡是跟美国作对的都还很穷。 这些都奠定了我们在80年代的基调。美国也是投桃报李,帮中国进入反苏联盟,然后给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待遇——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对美出口可以享受美国给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优惠条件,比如说它对法国的关税率只有5%,那么中国的关税率也必须是5%,这对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起了关键性作用。 实际上如果我们说16、17世纪西方世界的崛起是搭上了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快车的话,那么现在则是中国搭上了美国所构造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快车,全球范围内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就是说中国是现存世界体制的受益者。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2001

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现状

1、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例如低价售房骗局的出现,各种诈骗者的出现(尤其是对独住的老年人)等。 2)生产要素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举个例子来说: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某时间段内中小企业亏损率面达15.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了22.3%,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歇业倒闭的传闻不断出现,有报道甚至称这些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甚于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中小企业生存何以堪忧?时下盛传“四荒”说——“用工荒”、“用地荒”、“用电荒”和“用钱荒”。中小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面临短缺,肯定是言过其实。但无风不起浪。“用工荒”传闻后面紧跟着的是劳动力薪酬的较大幅度增加。宏观调控中的土地闸门和收紧银根,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贷款更难、借贷利息更高了。最近东部和中部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电荒”,几乎所有的错峰限电方案都首先将中小企业列为拉闸对象。企业是靠利润存活的。中小企业面临的这些难题,最终都归结到了一点,就是盈利难——成本在持续上涨,而销售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甚至还在下跌。用工、融资、原材料等成本上涨是刚性且持续的;如果是外贸企业,还涉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商品实际贬值问题,要是类似的“四荒”问题久拖不决,中小企业的歇业倒闭就在所难免。由于我国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还相对滞后,行政力量的干预往往导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处于不完全平等的地位,致使小企业往往处于政策的弱势。 3)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 针对这些现状,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资源配置中谁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起两者的职能是不一样的。政府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至今已走过28年的历程。 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计划决定,是指令性计划在维系着国民经济运转。在所有制方面,追求的是“一大二公”。在分配领域,强调要实行按劳分配,推行的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3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阐述和总体部署。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如下一些方面的改革: 第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完善政府管理方式。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机构,减少或撤并那些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权责,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三是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综合执法,推行政府问责制。四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缩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改进和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和完善投资调控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着力完善股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样化。推进集体企业制度创新,发展各种形式集体经济。二是继续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是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调整和完善资源税,研究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一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步伐,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建立多层的资本次市场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李由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描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经济学有关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能够在经济活动、政府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和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灵活有效应用。 在学习上,要初步掌握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养成合作和分享精神,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思辩能力,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养成怀疑、创新与实践能力,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研究经济转轨(转型、过渡、改革、变革)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以及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学科,主要研究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具体内容:公平、平等与效率;制度、制度变迁;中国的渐进改革;国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农村和农业的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财政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发展战略等。 三、学前准备(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概论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教学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上,一半课时用于课堂讲授,其他时间组织关键知识和案例的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和课下阅读、小论文。在学习上,将研究、自主、探究性学习与灌输性学习结合起来。 五、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40分,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调查访谈、体制改革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体制创新和变迁的案例分析,包括事件的背景、变革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每篇字数3000—5000字或者更多,遵照学术规范,独立完成。 期终综合考试占60分。 六、学习材料 1、相关参考书目(按出版年代为序)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中国市场经济研究院

附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投资咨询 评估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投资咨询评估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和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下事项的咨询评估: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核报国务院审批的发展建设规划;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核报国务院审批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或核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申请报告;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三条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的工程咨询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可以承担第二条规定事项的咨询评估任务。 第四条 申请成为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咨询评估任务的评估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所申请专业的甲级评估咨询资格,连续3年执业检查合格;

(二)近3年开展所申请专业总投资2亿元以上项目的评估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不少于20项(特殊行业除外); (三)所申请专业专职从事工程咨询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济职称的人员不少于50%,获得登记的咨询工程师(投资)人员不少于30%; 对于特殊事项的咨询评估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委托特定评估机构承担。 第五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对自愿提出申请并符合第四条规定条件的工程咨询机构进行审查,根据需要,择优确定评估机构名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投资管理需要,以及咨询评估工作年度总结、评估机构工作质量和监督检查等情况,对评估机构名单进行动态调整。 第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评估任务时,要认真核查评估机构与拟委托事项的编制单位之间、评估机构与承担行业(部门)审查任务的咨询机构之间、评估机构与项目业主之间的关联关系,切实做好回避,以保证公平、公正地开展评估工作。 承担某一事项编制任务、行业(部门)审查任务的评估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支持下,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教训,把握当今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潮流,作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思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天地、新境界,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探索之路。 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方向,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十四大明确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人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时候,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综上所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既有效地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