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干货)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干货)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干货)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

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

心肺复苏后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包括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脑灌注,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开始有关提高长期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治疗。(一)维持有效循环

应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仔细寻找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

梗死发生及电解质紊乱存在,并作及时处理。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则需要评估全身循环血容量状况和心室功能。对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动脉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为保证血压、心脏指数和全身灌注,输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和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等。......感谢聆听(二)维持呼吸

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功能不全合并左心衰的患者可能很有帮助,但需注意此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临床上可以依据动脉血气结果和/或无创监测来调节吸氧浓度、PEEP值和每分

通气量.持续性低碳酸血症(低PCO↓2)可加重脑

缺血,因此应避免常规使用高通气治疗。......感谢聆听(三)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

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

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

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

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

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感谢聆听

主要措施包括:①降温: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

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

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

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

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②脱水:应用渗透性利尿剂配合降温处理,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通常选用20%甘露醇(1~2g)、25%山梨醇(1~2g)或30%尿素(0.5~1g)快速静脉滴注(2~4次/日)。联合使用呋塞米(首次20~40mg,必要时增加至100~200mg静脉注射)、25%白蛋白(20~40ml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每6~12小时静注)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渗透性利尿导致的“反跳现象”。在脱水治疗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难以维持血压的稳定。③防治抽搐: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可选用二氢麦角碱0。6mg、异丙嗪

50mg稀释于5%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亦可应用地西泮10mg静脉注射。④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期应用。⑤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感谢聆听

(四)防治急性肾衰竭

如果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则易发生急性肾衰竭。原有肾脏病变的老年患者尤为多见。心肺复苏早期出现的肾衰竭多为急性肾缺血所致,其恢复时间较肾毒性者长。由于通常已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和利尿剂,临床可表现为尿量正常甚至增多,但血肌酐升高(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感谢聆听

防治急性肾衰竭时应注意维持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若注射呋塞米后仍然无尿或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此时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五)其他

及时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继发感染。对于肠鸣音消失和机械通气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应该留置胃管,并尽早地应用胃肠道营养。

...文档交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