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绪论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

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

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如马铃薯

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如甘薯

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可把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

病原体的两个属性:寄生性是指寄生性从寄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是病原体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是具分枝的丝状体,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菌丝体:菌丝交织成团的称为菌丝团

无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一般没有隔膜,内含很多细胞核

有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

吸器:伸进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的特殊结构。

菌组织的类型:一种是由菌丝体组成比较疏松的疏丝组织;另一种是由菌丝体组成比较紧密的拟薄壁组织。

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内层是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子座:是由菌组织形成的能容纳子实体的垫状结构,有时其中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称为假子座。

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相似,又称为根状菌索。

子实体: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生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

真菌的繁殖形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单主寄生:有些真菌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生理小种:是指在病原物的钟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生物型:是由遗传性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指是采用必要的鉴定技术和方法,运用病理学和真菌分类学的知识确定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和病名。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三大类病原生物。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具有细长的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的鞭毛称为极鞭,着生菌体四周的称为周鞭。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型: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

细菌病害的诊断除根据寄主表现的症状特点外,更可靠的方法是观察*喷菌现象*。因为由细菌侵染的植物病害,无论是维管束组织受害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病原细菌都大量存在于受病组织内,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病组织内的大量细菌即会呈水雾状从病部喷出。喷菌现象也是区别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手段之一。植物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常见引起重要植物病害的病毒都是正单链RNA病毒。

植物病毒:是专性寄生的分子寄生物,其主要生物特性包括传播性,滤过性,增值性,移动性和理化特性等。

稀释限点:是指病毒能保持侵染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钝化温度是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步骤:田间症状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大小测定,寄主范围测定,传播方式测定,细胞病理学鉴定和血清学鉴定等。

*线虫的形态结构:

植物病原线虫虫体细长,圆筒状,表面光滑,头尾削尖,

虫体有体壁和体腔,体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等器官。体壁的最外面是角质层,其内为下皮层,在下面是使线虫运动的肌肉层,线虫的体壁几乎是透明的,所以能看到其内部结构。体腔内充满了体液,浸浴着所有内脏器官,并供给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半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导管直接与寄生植物相连,只需从寄主植物吸收部分营养物质的,如桑寄生

*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依靠寄主植物供给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如菟丝子和列当。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营养失调,温度不适,水分和湿度不适,土壤次生盐绩化和有害物质。

第三章

识别的类型:接触识别和接触后识别,亲和性识别和非亲和性识别。

识别的机制发生在细胞-细胞识别和分子-细胞识别等层次上。

病原体致病的作用:酶的作用,毒素的作用,生长素调节物质及作用。

寄主的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

抗病性的类型:免疫,抗病,感病,耐病和避病。

*垂直抗性:又称为特异抗性或小种专化抗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能抵抗某一病原物或某些生理小种的侵害,但对其他一些病原物或其小种则没有抗性。

*水平抗性:也称为非特异抗性或非小种专化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抗性反应一致的。

抗性的机制:固有抗性和诱发抗性。

突变:是指病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现象。

适应性变异:是指病原物在适应某种生态环境而调节自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

第四章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并明显地集合成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以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的中心,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腹腔内含有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适应性是指生物通过各种行为对策适应环境得以保存种群和繁衍后代的能力。

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种类最多(占地球所有动物数的2/3,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

的一半),数量最大,分布最广

昆虫纲繁盛的原因:历史久远,有翅善飞,相对体小,繁殖力强,食性广泛,具有变

态和发

育阶段性

*昆虫的益和害分别表现:

害虫:在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及健康等方面都会受到昆虫的侵害,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病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的昆虫。农业害虫(蚜虫,飞虱和叶蝉),卫生害虫(蚊,蝇,蚤,臭虫,蟑螂……)

益虫:有些昆虫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造福人类,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有益的,因而通称为益虫.1工业原料昆虫2.传粉昆虫3.天敌昆虫4.药用昆虫5.食用.饲用昆虫6.文化昆虫

*第五章昆虫的形态结构*

昆虫的头部形式分类:

下口式:适于啃食植物叶片,茎干等。如蝗虫,蟋蟀

前口式: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捕食性昆虫,钻蛀性昆虫

后口式: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蝉,叶蝉,蝽等

头部的感觉器官:触角

*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视觉器官,能够分辨物体的颜色和形象。

*单眼包括背单眼和侧单眼,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口器是摄取食物的器官。

口器的构造类型:咀嚼式口器,*咀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和捕吸式口器。

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2体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歌体节组成,每个体节各具一对胸足,

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有翅亚纲还各生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有翅昆虫的中,

后胸和前胸差别很大,因而特称具翅胸节或简称翅胸。

*胸足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胸足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的基节窝内,是昆虫的重要的行动器官,成虫的胸足一般由基

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6节组成。

翅的类型:膜翅,毛翅,鳞翅,缨翅,覆翅,半鞘翅,鞘翅和棒翅。

雌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雄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体壁:是昆虫体躯的最外层组织,是虫体内部器官和外界环境之间保护性屏障,起着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于机械损伤和防止外来物如病原体,杀虫剂等侵入的作用。.

体壁由内向外依次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组成。

表皮层的内皮层最厚,主要成分是含有*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体。

“蜕“就是体壁中外表皮以外的层次——上表皮(最重要的通透性屏障)

体壁的色彩: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

昆虫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前肠具有摄食磨碎和暂时贮存食物的功能;

中肠是

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后肠除了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外,还有吸

收回水分和无机盐类,调节淋巴参透压和离子平衡的功能

昆虫的排泄系统主要是马氏管。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淋巴中的细长盲管,其基部开口于中,

后肠交界处,与肠道相通,端部游离或与直肠结合成“隐肾”构造。功能相当于高等动物的

肾,能从血淋巴中吸收含氮代谢废物,再经肠道与食物残渣一同排出体外。

昆虫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低,血量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维持

正常生理需要的血压,参透压和离子平衡,以及对侵染物产生的免疫反应等。

昆虫的呼吸主要靠扩散的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通风作用,使空气由气门,气管,支气管和微气管,

最后到达各组织,呼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气管系统逸出体外。

昆虫的生殖系统包括外生殖系统(完成两性的交配和授精)和内生殖器(产生成熟的性细胞。

昆虫的激素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信号激素)。

第六章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个体发育特性的科学,主要包括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各发育阶段的习性及行为。

两性生殖:昆虫中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其特点是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有雌虫讲受精卵排出体外,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因此又称双性卵生.。

特殊的生殖方式:

*孤性生殖也称单性生殖:指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可分为偶发性,经常性,周期性三种。

多胚生殖:指一粒卵能够发育成两个以上的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多见于膜翅目中的部分种类.

胎生:有些昆虫如高等双翅目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的,自母体所产生的是后代的幼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幼体生殖:一些昆虫在幼虫期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就称为幼体生殖.

昆虫的个体发育的三个阶段:胚前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卵期:卵自母体产出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

昆虫的卵是一个大型细胞,最外面是起保护作用的卵壳,表面常有特殊的花纹;卵壳内面紧贴一薄层卵黄膜,膜内方为原生质,卵黄和卵核。卵有基部和端部之分,其端部常有惯通卵壳的卵孔,是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

幼虫期或若虫期:昆虫的幼体从卵内孵化到发育为蛹(全变态类)或成虫(不全变态类)为止的发育阶段。

孵化: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

脱皮:昆虫幼期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重新形成新表皮而脱去旧表皮的过程。分为生长脱皮,变态脱皮和生态脱皮。

龄期: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

昆幼虫的类型:原足型幼虫,多足型幼虫寡足型幼虫和无足型幼虫。

蛹是虫由幼虫转变成成虫时,必须经历的一个特有的静息虫态。有离蛹(裸蛹),被蛹和围蛹。

化蛹:末龄幼虫脱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

蛹期:自化蛹至羽化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

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和稚虫)脱皮而出的现象。

成虫期:成虫自羽化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部

体发育过程。

昆虫的化性:通常情况下,昆虫在1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和完成一代所需要的时间是固定的特性。

生活史:是指昆虫在一定阶段内的个体发育过程。

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

习性:昆虫种或种群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往往具有相类似的习性,如夜蛾类昆虫一般都有昼伏夜出的习性.

行为:昆虫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器官产生反应.

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条件消除时,昆虫便可以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合适与否,都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

*昼夜节律: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交配,取食和飞翔甚至孵化,羽化等,都与自然界的昼夜变化规律密切相关,即与昼夜的交替相吻合,这种现象称为昼夜节律.

食性分类:植食性(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肉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

*趋性:昆虫对外界因子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其中趋向活动称为正趋性,背向活动称为负趋性.

*假死性:昆虫受到某种突然刺激时,立即表现为身体扭曲,静止不动或从原停留处跌落下来呈"死亡"状态,稍停片刻又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

*群集: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扩散: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通常也称为蔓延,传播或者分散. *迁飞:昆虫通过飞翔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已的现象。

保护色:昆虫具有与其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以有利躲避天敌视眼而保护自已。

警戒色:昆虫的体色与环境背景形成鲜明的反差或有模拟具螯刺能力的胡峰的色斑。伪装:是指一些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把自已乔装掩护起来的现象。

在昆虫中终生行孤独生活的种类很少,绝大多数的个体在其生活史中总有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生活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昆虫社会”

第七章

*昆虫分类学:是以研究昆虫的命名,鉴定描述及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科学。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很多相近的种集合为属,很多相近的属合为科,依次向上归纳为更高级的阶元,每个阶元代表着一个类群。是由一系列种群组成的,由于不同地区或生态条件下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率降低,各自向不同方向演化,因而会形成不同的地理亚种或生态亚种。

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一类昆虫,它们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他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

*模式标本:在发表新种时,第1次用于描述和记载新种所用的标本。

正模:在一批同种的新种标本中,选出的其中1个最为典型的标本;另选出的1个与正模不同性别的标本,称为配模,而同时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统称为副模。

*昆虫纲的分类主要依据:翅的有无及其特征,变态类型,口器构造,触角类型以及化石昆虫等,一般将昆虫分为34个目。

*掌握几种昆虫类群的特征:

第八章

环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生物体的生存,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它是由众多的生态因子组成。影响昆虫的主要生态因子有气候,生物,土壤。

*有效积温法则:是指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世代)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并且完成这一阶段所需的温度积累值是个常数.

温度多昆虫的影响:在可能生殖的温度范围内,生殖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昆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在适温范围内,昆虫的各种活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昆虫的飞

行活动对温度反应更为敏感。

天敌是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生态因子。

第九章

病原物的侵入过程:是指病原物从病原物从与寄生接触,侵入寄主到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简称病程。分为四个阶段: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

发病期。

*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

节再度发

病的过程

初侵染: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发病后,病原物在植物体外或体内产生大量繁殖体,通过传播又

可侵染更多的植物,这种重复侵染称为再侵染。

病原体的越冬或越夏:是指其度过寄主休眠期而引起下一季节初侵染的现象。

越冬或越夏方式:休眠,腐生和寄生3种方式。

越冬或越夏场所:田间病株,病残体,土壤,粪肥,种子,苗木及其他无性繁殖材

料,传播

媒介昆虫等。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一种病害在数量上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分为单年流

行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和中间类型病害3种类型。

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菌量积累,传播,扩展的过程,

并造成严重流行的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病原物积累过程,才能造成严重发生和流行的病害。

植物病害的流行过程:是病害和病原物消长的动态变化过程.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指病害从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寄主群体中发病普遍率和严重度不断增加,直到病害衰退的过程.

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是指病害发生后,由于病原物不断繁殖与传播,随着传播距离的延伸,发病的范围不断扩大,直到病害停止发展的过程.

种群:是种下的分类单元,是指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是种在自

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性比:是指一个种群内雌雄个体的比率,通常以雌虫率表示

年龄组配:是指群内各种年龄组(成虫,蛹,各龄幼虫,卵等)的个体数量比例或所占总体的百分率。

*群落:是在一定空间或一定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个单元.

病虫害的调查方法:病虫害空间格局,取样调查方法。

群落演替:是指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物理过程或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从一种群落类型逐渐演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是在认识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已知规律展望未来的思

维活动.

*病虫害的预测方法:专家评估法,类推法,数据统计模型法和系统模拟模型法。

各法的优缺点P142

第十章

农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是控制有害生物,避免或减轻农作物生物灾害的技术。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防止危害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的人为引入和传播,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的植物保护措施,通过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达到避免植物遭受有害生物危害的目的。实施内容包括危害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与非疫区的划分,转运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疫情的处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一个受威胁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未广,对该国家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

疫区:是指由官方规定,发现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并由官方控制的地区.

非疫区:是指有科学证据证明未发现某种有害生物,并由官方维持的地区.

除害处理:是植物检疫处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机械处理,温热处理,微波或射线处理等物理方法和药物熏蒸,浸泡或喷洒处理等化学方法。

*农业防治:是通过适宜的栽培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或减少其侵染可能性,培育健壮植物,增强植物抗害,耐旱和自身补偿能力,或避免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

农业防治内容:

1,改进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作物田块的设置,轮作和间作,种植诱集植物)土壤耕作和培肥

2,使用无害种苗

3,调整播种方式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排灌,合理施肥)

5,田园卫生

6,安全收获

施肥在防治虫害中的作用表现在:

一是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作物的抗耐害能力

二是可以改变土壤的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恶化土壤中有害生物的生存条件

三是可以直接杀死有害生物

作物品种的抗害性包括干旱,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虫,抗病和抗草等。

植物抗害性的类型: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植物抗害的机制:抗选择性,抗生性,避害性和耐害性。

抗性育种方法:传统方法,诱变方法,组织培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抗害品种的利用的优缺点和局限性P150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防治技术.

*狭义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有益生物活体进行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

*生物防治的途径:P151

保护有益生物,引进有益生物,人工繁殖与释放有益生物以及生物产物的开发利用。

生物防治的内容:动物天敌的利用(动物天敌治虫,动物治草,天敌治鼠)

病原微生物的利用(微生物治病,微生物治虫,微生物治草)

拮抗生物的利用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防治有害生物的植物保护措施。常用方法:人工机械防治(捕打,震落,网捕,摘除虫枝虫果以及刮树皮),诱杀(灯光,食饵,潜所),温控,阻隔和辐射法等。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防治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开发适宜的农药品种并加工成适当的剂型,采用适当的器械和方法处理植株,种子,土壤等,来杀死有害生物或阻止其侵染危害。

毒力:是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包括触杀,胃毒,内吸,熏蒸,忌避,拒食,引诱,不育和生长调节等。

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又称经济损害水平,是农作物能够容忍有害生物的界限所对应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发挥非化学防治措施的作用,减少农药用量来实现。

生态效益:是指依据生态平衡规律实施植物保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所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

社会效益:是指所采取的措施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有益影响或有利效果,是社会整体的根本利益。

*防治体系:包括信息收集,防治决策和防治实施3个部分。P162

植物保护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植物保护学: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维护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一门既是基础理论,又具应用价值的科学。 2.有害生物:广义上讲,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环境的生物。从植物保护上讲,则是指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一般将其概括为病、虫、草、鼠。 3.生物灾害:指有害生物大量繁殖、蔓延或扩散,严重危害目标植物,给人类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现象。 4.前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前方,与身体的纵轴成钝角或几乎平行的头式,适用于捕食动物或其他昆虫。 5.下口式:口器着生于头部的下方,与身体的纵轴垂直的头式,适用于咀嚼植物性食料,是比较原始的头式类型。 6.纵脉与横脉:多数昆虫的翅面上有很多凸起或凹陷的线条,称为翅脉,对翅膜起着支架的作用。其中从翅基到边缘的翅脉称为纵脉,连接两纵脉之间的短脉称为横脉。 7.体外消化: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刺吸汁液时,先将唾液注射到植物或动物的组织中,把构造复杂的养分分解成简单的成分,如把淀粉分解成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才能把营养吸入体内,这一过程称为体外消化。 8.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9.多型现象:是指同一种昆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机能上表现为三种或更多种不同个体的现象。

10.翅的连锁器:为了保持前后翅行动一致而将昆虫的前后翅连为一体的特殊构造。 11.性二型现象:性二型是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现象。 12.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3.保护色:保护色是指动植物把体表的颜色改变为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二、填空 1.昆虫触角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柄节、梗节、鞭节 2.蜻蜓的触角为刚毛状,蜜蜂触角为膝状 3.螳螂前足属于捕捉足,蝗虫后足属于跳跃足 4.节肢动物门 5.上唇、下唇、上颚、下颚、舌 6.捻翅目雄虫的前翅类型均为平衡棒。 7.蚂蚁属于膜翅目;白蚁触角为念珠状。 8.昆虫迁移称为迁飞。 9.第一次产卵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卵前期;产卵结束,称为产卵期;到成虫死亡,称为产卵后期。 10.昆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

(完整版)华中农业大学2018考研真题之902-植物保护通论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一、名词解释(共20 分,每题4 分〉 1.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2 .单主寄生与转主寄生; 3 . 休H民与滞育;4. 初侵染与再侵染;5 . 世代与年生活史 二、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 答题纸相应位置处。共20分,每题1分〉 1. 病毒是一类(〕活养生物 A . 单细胞B. 多细胞C. 非细胞结构D. 死养 2. 媒污病的病部易长黑色霉层是( A . 植物B. 茵物C. 动物D. 原核生物 3. 细菌病害的病征是() A. 粉状物 B. 霉状物 C. 溢版 D. 锈状物 4 . 菌核的主要作用是() A . 繁殖B. 抵御不良环境C. 传播 D. 寄生 5. 不属于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是() A . 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B. 机械压力 C. 生长调节物质 D. 寄主植物固有的形态特征 6. 以下袍子属于无性袍子类型的是() A. 卵子包子 B. 游动包子 C. 子囊袍子 D. 接合袍子 7. 接合菌亚门的菌丝通常是() A . 变形虫状B. 有隔菌丝C. 无隔菌丝 D . 原生质团 8. 某种植物发病以后在叶部出现斑点属于以下(〉一类病状A. 变色B. 腐烂C. 坏死 D . 畸形 9. 以下子包子属于无性袍子类型的是() A .卵子包子B. 分生袍子C. 子囊抱子 D. 接合袍子 10. 植原体对()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A .井冈霉素B. 四环素 c. 赤霉素D. 阿维菌素 11. 半翅目昆虫的口器属于(〉 A . 虹吸式口器 B .咀嚼式口器c. 嚼吸式口器 D . 刺吸式口器 12.在食物条件好的情况下,虫牙虫可以不经过产卵和交配直接产生若呀,这种生殖方式为() A . 多胚生殖B. 两性生殖 c. 孤雄生殖 D. 幼体生殖 13. 细胸金针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属于() A .金龟甲科 B. 吉丁甲科C. 叩甲科 D. 象甲科 14. 在昆虫消化道中,进行消化作用和吸收养料的主要部位是() A .中肠 B . 前肠 c . 后肠 D .口 15. 烟粉虱对下列有很强趋性的色板是(〉 A . 黄色板 B . 蓝色板 C . 黑色板 D .白色板 16.K对策昆虫一般比r对策昆虫的繁殖力()、生活周期() A.弱、短 B.强、长 C.弱、长 D.强、短 17.“芦苇起锥,向棉田迁飞”,这句谚语预测的是下列哪种害虫() A . 棉铃虫B. 甜菜夜峨 c. 棉呀D. 小地老虎 18. 由于〈)见光易分解,一般不用于喷雾。 A . 辛硫磷 B . 灭幼腺 C . 乐斯本 D . 澳氨菊酶 19 . 能促进杆插枝条生才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 A.赤霉素 B.口号!味乙酸 C.矮壮素 D.乙烯利 20.农药可湿性粉剂的组成通常不含有以下组分()A. 乳化剂B.原药C.分散剂 D.载体 三、填空题(共40 分,每空1 分) 1. 植物病害侵染性病原有真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等类型。 2. 病原物侵入寄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被动侵入和主动侵入,被动侵入包括、和

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节:植物病害得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得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得作用,植物正常得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与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 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 病害得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得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得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得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与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 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得异常状态呈症状; 病状得类型: 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 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 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 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得现象,黄萎,枯萎,青枯; 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 病状就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得异常状态; 病症就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得各种结构; 病症得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得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得环境条件)而引起得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得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得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低等真菌得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得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此外,少数真菌得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就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得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得单细胞。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得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得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得作用)与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得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繁殖体:即子实体,真菌得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得无形孢子与有性生殖产生得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就是指营养体不经过与分配与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得繁殖方式,其产生得后代称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有3种类型,即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真菌生长发育期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包括卵孢子(根肿菌,壶菌得有性孢子);卵孢子(卵菌得有性孢子);子囊孢子(子囊菌得有性孢子);接合孢子(结核菌得有性孢子);担孢子(担子菌得有性孢子)。 生活史:真菌得生活史就是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得营养生长与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得过程。 植物病原原核定得一般性状 形态结构:细菌得形态有球状,杆状与螺旋状;细胞壁外有一多糖为主得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细胞有鞭毛,无性孢子;植物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G),少数就是阳性(G+)。 原核生物多以裂解方式进行繁殖,即裂解时菌体一分为二,平均分配。细胞分裂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min就可以分裂一次。 绝大多数病原细菌都就是好样得,少数为兼性厌气。对细菌生长来说,培养基得最适ph为中性偏碱,培养得最

生物统计植物保护专业复习题集

生物统计复习题集(植物保护专业) 一、 名词解释(带*的要举例说明) 精确度 : 试验中同一性状的重复观察值彼此接近的程度 。 抽样分数:一个样本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与总体所包含的抽样单位数的比。 小区:在田间试验中,安排一个处理的小块地段。 简单效应:同一因素内两种水平间试验指标的差异。 整群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单位整群,再在每一群内进行全部抽样单位的调查观察。 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编号较多,田间来回走动多。 例:有10厢,每厢100株,现f=10%,即查100株;可以随机抽一厢,每株都查,整群抽样;也可以每厢都查,每厢随机抽10株,分层随机抽样。 空白试验:为精细地测定土壤差异程度,在整个试验地上种植单一品种的作物并规范化管 理,收获时将整个试验地划分为面积相等的若干单位分开收获,从各单位产量估计整个田块肥力差异程度及其分布状况。 单因素试验*:在同一试验中只研究某一个因素的若干处理。如品比试验,除品种外其它条 件尽量一致,研究单个因素(品种)的效应,但不能了解几个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随机误差: 由未知或虽已知但一时无法控制的原因所引起的试验误差。使数据相互分散, 影响数据的精确性。 参数*:由总体的全部观察值而算得的总体特征数。如总体平均数。 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若干个体进行研究,这些个体的组成称之。样本:30 m 2中幼虫数 试验方案:根据试验目的与要求所拟定的进行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 多因素试验*:在同一试验中同时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各个因素分为不同水平,各 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构成处理。如上例肥料,密度的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它既可研究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的各个不同水平上的平均效应,又可探索这两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水平*:因素内量的不同级别或质的不同状态。如某类肥料的多少。 局部控制:分范围分地段地控制非处理因素,使之对各试验处理小区的影响趋向于最大程 度的一致,以降低试验误差。 接受区域:对于x 的抽样分布,如以显著水平α作为接受或否定假设的界限,则x u αμσ±以内的区域称之。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 一、名词解释 1.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2.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3.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4.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5.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二、简答题 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2. 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 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二)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介体传染: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介体,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最为突出,象西葫芦病毒病、番茄蕨叶病、辣椒病毒病主要是靠蚜虫传播的。 (2)汁液接触传染:田间进行的许多农事活动都可以传染病毒病。另外,叶片间的互相摩擦使病毒通过轻微的伤口传播。 (3)嫁接传染:许多果树病毒病主要是通过嫁接传染的。苹果的病毒病几乎都是由嫁接传染的。 三、论述题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对植物病害循环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①初侵染和再次侵染;②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③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也就是说,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以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冬和越夏,度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次发病。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依据病害的循环特点制定的。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一、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有问题及时提问,以得到解答。认真完成有关实验报告。学会标本绘图技能。 【野外考察】在教师指导下,去教学实验农场采集各种有害生物标本,并进行现场识别。对难以识别的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识别。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六、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10%。另外,课外野外调查或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占1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叶恭银主编. 植物保护学. 杭州: 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组编.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书》(讲义)(第二版), 2007 (二)推荐参考书

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通论》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 3.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习题要点:寄生性和致病性;菌丝组织体、菌丝、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真菌的繁殖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和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属及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征及常见病害。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5.病害循环 习题要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病害循环的定

植物保护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植物保护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植物保护学) 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植物保护硕士学术学位入学考试植物保护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三门植物保护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植物保护生产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普通植物病理学约35 分 普通昆虫学约35 分 植物化学保护约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简答题:8 小题,每小题5 分,共40 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10+15+15分 三、考查范围 普通植物病理学 (一)考查目标 考核内容为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技术和基本研究方法。 (二)考查内容 0 绪论 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及特点;植物病害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的概念和类型; 1 植物病原菌物 (1)菌物的主要特征;营养体的类型;真菌菌丝组织体的类型;真菌无性繁殖的概念及产生无性孢子的类型;真菌有性繁殖的概念及产生有性孢子的类型;真菌生活史的概念和类型;真菌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和命名;真菌分类单位的基本概念; (2)卵菌门菌物的主要特征;霜霉目分科及主要科的特征;重要属(腐霉 属、疫霉属、霜霉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盘梗霉属、白锈属)的特征及引致的主要病害; (3)子囊菌门菌物:门的特征;重要属(白粉菌属、布氏白粉菌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单丝壳属、长喙壳属、的特征及引致的主要病害; (4)担子菌门菌物:门的特征;分纲依据;冬孢菌纲的特征;锈菌目和黑粉菌目的

植物保护概论

植物保护概论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一章绪论 1植物保护:是研究植物的有害生物—病原物,害虫杂草等的生物学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植物保护的内涵:(1)植物保护是对农作物的保护(2)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3)研究有害生物的各种防治技术(4)植物保护是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 3植物保护的IP原则:不是使植物不受任何损害,而是将有害控制到一定的程度,不影响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 4三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狂,有害生物抗药性 三致问题:致癌,致畸,致突变。 5植物保护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植物虫害 1昆虫与其他害虫的区别:昆虫动物的体躯由若干个节组成,某些体节上着生着成对分节的附肢,体壁硬化外成骨骼,附着肌肉,并包藏着全部的内脏器官,没有脊椎动物所具有的内骨骼系统。 2 昆虫的足的基本环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昆虫足的变化:1步行足,适于快行2跳跃足,适于跳跃。3捕捉足,适于捕捉小虫。4开掘足,便于挖土。5抱握足,交配时用来抱握雌体。6游泳足,适于在水中游泳。7携粉足,用来梳集花粉。 3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特点:腹部的题解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背板和腹板之间以侧膜连接,前后相邻的两附节间,由环状的节间膜相连,由于附节和两侧均有柔软的膜质部分,所以腹部有很大的收缩性,这种结构对昆虫容纳内脏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卵的发育以及产卵活动都非常有利。昆虫腹部1-7节(雌性)1-8节(雄性)称为内脏节,腹部1-8节两侧各着生着一对气门,是昆虫的呼吸通道,腹部八节(雌性)或者第九节(雄性),称为生殖节,生殖节以后的各节统称为生殖后节,除原尾目成虫外,最多有两节,即第十节和第十一节,第十一节比较退化,只有一对尾须。 4昆虫体壁的功能:昆虫体壁的骨骼张在外面,而肌肉却生长在骨骼里面,这种结构称为外骨骼,这种外骨骼的结构使昆虫能保持固定的体型,着生肌肉保护内脏免授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有害物质的侵入,此外,体壁上还有各种感觉器官,使昆虫与外界环境去的广泛的联系。 5昆虫体壁的通透性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由于体壁的特殊构造和理化特性,使它对虫体具有良好地保护作用,尤其是体壁上的覆盖物和上表皮的蜡层,护蜡层,对杀虫剂的入侵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同一昆虫的不同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软硬和覆盖物的多少是不同的,凡是体壁,蜡质多和体毛较密的种类,药剂不容易通过,一般来说同一昆虫幼龄期比老年期的体壁薄,尤其是刚蜕皮时,由于外表皮尚未形成,药剂比较容易渗入体内。此外,昆虫体躯各部分的体壁厚度也是不同的,一半节间膜,侧膜和足的附节部分,体壁较薄,感觉器官则是最薄弱的地方,而且感觉器官下面

植物保护通论习题集

植物病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致死温度: 2.致病性和抗性: 3.植物病原的致病性: 4.植物病害: 5.真菌的生活史: 6.杂草: 7.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8.营养胁迫: 9.温度胁迫: 10.体外保毒期: 11.水分胁迫: 12.生理小种: 13.全寄生性种子植物: 14.侵染过程: 15.潜伏侵染: 16.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 17.寄生物和寄主: 18.寄生和腐生: 19.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20.初侵染和再侵染: 21.病害循环: 22.病程: 23.半寄生性种子植物: 24.IPM: 二、判断题 1.子囊孢子是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 )(植物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物。2. 3.植物病毒是一类有传染性的原核微生物。() 4.植物病毒病没有病征。() 5.真菌性病害一般呈系统性表现症状。() 6.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7.一种真菌只能在寄生一种寄主植物,称为单主寄生。() 8.一种真菌的生活史在一种寄主上完成,称为单主寄生。() 9.细菌属于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10.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主动侵入、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等途径侵入。() 11.细菌接触感病植物后通过伤口或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等途径侵入。() 12.同一种真菌需要在两种以上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 13.同一种真菌能在两种以上的寄主上完成生活史的称为转主寄生。()

14.没有病征的病害就是病毒所致。() 15.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是稳定遗传,永不改变的。() 16.腐生物不会导致植物病害。() 17.单年流行病害既有初侵染,也有再侵染。() 18.大面积种植感病作物,遇到大量的强致病病菌就会爆发病害大流行。() 1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稳定遗传,永不改变的。() 20.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成正相关。() 21.病毒在寄主细胞内才能增殖,因此病毒导致的病害都是系统性病害。() 22.病毒导致的病害往往是系统发病。() 23.病毒不能通过寄主植物的种子传播。() 三、选择题 1.表现颗粒状物病征的病害属于:() A、真菌性病害 B、细菌性病害 C、病毒病害 D、前三种都可能 2.属于真菌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是() A、芽孢子 B、厚壁孢子 C、游动孢子 D、子囊孢子 3.属于严格专性寄生的病原物是:() A、线虫 B、细菌 C、病毒 D、都不是 4.积年流行病害:() 、以D 、以上都不对C 、既有初侵染,也有再侵染B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A. 上都对 5.杂草分为耕地杂草、杂草类、水生杂草等,是按照杂草的()进行的。 A、形态 B、生物学特性 C、植物系统 D、生境 6.表现霉状物病征得病害属于:() A、真菌性病害 B、细菌性病害 C、病毒病害 D、前三种都可能 7.属于真菌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是() A、芽孢子 B、厚壁孢子 C、游动孢子 D、担孢子 8.能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植物的病原物可能是:()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都可能 9.杂草分为禾草类、莎草类和阔叶草类,是按照杂草的()进行的。 、生境、植物系统D B、生物学特性CA、形态)(10.表现锈状物病征得病害属于:、前三种都可能 D B、细菌性病害C、病毒病害A、病毒病害)11.属于真菌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是(、卵孢子D、厚壁孢子C、游动孢子BA、芽孢子 )12.能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寄主植物的病原物可能是:(D、都不是C、真菌A、病毒B、细菌)进行的。13.杂草分为一年生杂草、二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是按照杂草的( 、生境B、生物学特性C、植物系统D A、形态)14.属于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是( C、结合孢子 D、子囊孢子A、芽孢子B、卵孢子.表现脓状物病征得病害属于:()15 、前三种都可能 D A、真菌性病害B、细菌性病害C、病毒病害).能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寄主植物的病原物可能是:16( 、都可能B、细菌C、真菌D A、病毒17.下属概念属于植物病害病征的是:()D、萎蔫、霉状物A、变色 B C、畸形

植物保护

1、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性?(15) 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检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重要性体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做详细论述: 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当然,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产量波动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方面: (1)、粮食的品质安全既会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会受到农药残留的威胁。 有害生物不仅仅使粮食减产,而且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和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而植物保护时化学农药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会使粮食种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粮食的品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2)、粮食的储备安全一方面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在储备过程中年损失至少在7000万t,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如果减少了这些损失就等同于增加了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另一方面,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普遍采用“常温储藏加化学农药药剂熏蒸”的方法,在对付储粮病虫害和鼠害的同时,也造成粮食的二次农药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加快储粮陈化,加大仓储成本,影响了粮食的储备安全。 (3)、粮食的生态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的严重污染。 在世界各国,入侵生物给所在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其中也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

第一章 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 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广义的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在农业上所说的植物保护一般是指狭义的栽培作物保护。 2、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着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 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 3、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 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 4、植物保护的对象:广义保护对象: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 狭义保护对象:人类的栽培作物。 5、有害生物(pests):是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7、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8、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 成为寄主。 9、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第二章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 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 2、植物病害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 状态。 3、病状有哪些: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有哪些: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4、 5、植物病原物主要包括哪五大类群: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6、真菌(fungus):是一类通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 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③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接合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2015级植物保护学概论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农业昆虫识别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熟悉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基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方面:培养学生植物保护意识;从事病、虫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讲授1) 主要讲述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和趋势。 1.基本要求

中职植物保护技术复习资料集

中职植物保护技术复习资料 Ⅰ、考试课程及所占比重 考试课程为《植物保护学》和《植物学》共150分,两门课分别占60%和40%,即《植物保护学》占90分,《植物学》占60分,每门课中的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操作的比例为7:3。 本考试大纲的编写是依据中华人民国农业部1994年颁布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农学类专业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Ⅱ、学习目标 知识要点: 1、掌握植物保护学的相关概念;农业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类识别要点以及生态学等等基本理论知识;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分类识别要点、病害诊断技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预测预报基本知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用农药的性能及使用技术的基本知识等。通过植物保护学的学习,达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及科学有效的防治。 2、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植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技能要点: 1、识别常见植物病虫害种类;能熟练计算、稀释农药和使用农药;掌握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熟练掌握常常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掌握植物切片和制作技术以及生物绘图法,并能用这些技术解剖观察各种营养器官。 3、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能够识别被子植物的主要科及本地区农田杂草。 Ⅲ、考试容 第一章绪论及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学习要求】 绪论 掌握植物保护学的概念、植物保护学的性质、容、任务及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了解植物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学习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 掌握昆虫和农业昆虫的概念;了解昆虫在动物界乃至生物界的地位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的头部的基本构造;重点掌握昆虫口器的两种主要类型的取食危害及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胸部;重点掌握翅和足的基本构造、功能。了解昆虫翅的特征在昆虫鉴定中的应用。 昆虫的腹部:掌握昆虫的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功能。了解昆虫的外生殖器的构造及其在种的鉴定中的意义。 昆虫的体壁:了解昆虫体壁的构造、功能及与防治的关系。 二、昆虫的繁殖、发育与习性 掌握昆虫的世代、昆虫的生活史、越冬、越夏等概念。掌握昆虫的主要生殖方式、发育阶段划分与变态的类型和昆虫的各习性在防治中的利用,以及产卵场所与防治的关系。了解卵的类型、幼虫的类型、蛹的类型,认识到幼虫期是防治害虫的关键时期,了解成虫的性成熟与补充营养及其在测报上意义。 三、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理解生态系、昆虫生态系、农业生态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天敌和有效积温法则等概念,掌握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 四、农业昆虫主要目、科识别 掌握昆虫分类的单位和昆虫的命名方法,了解昆虫分类的意义、分类依据。 识别以下农业昆虫的类群(科、目)关了解其主要特征: 直翅目:蝗科、蝼蛄科 缨翅目:蓟马科 半翅目:蝽科、盲蝽科、猎蝽科 脉翅目:草蛉科 同翅目:蚜科、飞虱科、蚧科、粉虱科 鞘翅目:虎甲科、步甲科、金龟甲科、瓢甲科、象甲科、天牛科 鳞翅目:粉蝶科、夜蛾科、螟蛾科、卷蛾科、灯蛾科 膜翅目:叶蜂科、茧蜂科、赤眼蜂科 双翅目:花蝇科、潜蝇科、黄蝇科、食蚜蝇科 附: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的蜘蛛和螨类的基本知识 能识别蜘蛛和螨类,了解蜘蛛和肉食螨类的益处和植食螨的害处。 【主要容】 §1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的头部 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902《植物保护通论》

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保护通论》 考试大纲 一、课程基本内容 植物保护通论通过讲授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作物病虫害的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作物重要病虫害的种类及鉴别要点,熟悉其发生规律,并能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 二、考试基本要求 了解、认识与掌握作物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作物栽培中病虫害综合防控的能力。具体要求: 1. 掌握植物病虫害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解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 2. 掌握重要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基本特性、基本检测及现代检测技术方法和基本原理。 3.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农业昆虫的主要类群及其危害等昆虫学基础知识,能分析不同昆虫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能运用分类学知识进行害虫的鉴定识别。 4. 掌握重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寄主植物的抗性特征,掌握病虫害防治基本原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5.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能够对作物学有害生物的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或解决方案。 6. 能运用农药的基本理化性质及毒杀作用机理,针对主要农作物及其有害生物正确选用不同农药品种,并制定有效防控策略。 7. 能运用农药与环境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农药的科学使用技术,针对生产实践中未知有害生物等复杂问题,合理选用不同农药品种,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 三、复习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植物保护、有害生物和生物灾害的概念;化学农药的3R问题。 第二章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病害三角;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寄生性和致病性;真菌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及引起的农业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病害循环;柯赫法则;病原物的致病性机制;寄主的抗病性机制。 第三章植物虫害 昆虫纲的特征;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昆虫的生物学特性;重要昆虫目的主要特点及其常见害虫;螨类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植物抗虫性。 第四章农田草害 杂草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杂草种子库;杂草与作物的竞争;他感作用;常见恶性杂草。 第五章农业鼠害(此章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第六章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病害流行的因素;种群的特征;害虫的生长和消长类型及因素分析;昆虫的种群动态生命表;病虫害常用调查方法;病虫害预测预报。第七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有害生物的防治基本原理;各种常用技术的特点及其利弊;作物抗害品种原理及利用;农药的定义、农药的毒力与药效;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方法;不同杀虫杀螨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性质、活性作用特点和毒杀作用机理;针对主要农作物及其病、虫、草等,正确选用适合的农药品种,并制定有效防控策略;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IPM;TPM;EPM;植保方针。 第八章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水稻、小麦、棉花、果树、蔬菜、油料作物重要病虫害识别、发生危害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推广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 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 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 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 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 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续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7、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受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的侵染 再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节的植物。 8、真菌的营养体: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叫营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