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答案(总)

药物设计答案(总)
药物设计答案(总)

作业

0 导论

1. 名词解释

①药物发现

就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包括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某种疾病和治疗靶点确定的基础和可行性分析研究;与药理学有关的先导物体内外检测的生物模型和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血河安全性研究;制剂学;专利申请以及人体Ⅰ、Ⅱ、Ⅲ、Ⅳ试验和上市销售。

②药物设计

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涉及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即通常所讲的药物设计。

③受体

生物体的细胞膜上或细胞以内能与某些外来物质结合并产生某种生物作用的特异性大分子结构。

④配基

与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分

子识别)的生物活性物质(包

括信息分子和药物)。

⑤合理药物设计

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达到和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又具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⑥组合化学

用数学组合法或均匀与混合交替轮作方式,顺序同步地共价连接结构上相关构件,批量合成不同分子实体,不需确证单一化合物的结构而建立有序变化的化合物库。

⑦高通量筛选

运用计算机控制的高敏化和专一性筛选模型,对大量化合物的药效进行微量样品的自动化测定。

⑧高内涵筛选

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传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从单一实验中获取多种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⑨外消旋转换

将已上市的外消旋体药物再开发成为单一对映体药物。

2. 简答题

①简述药物发现的基本阶段。

共包括6个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对疾病进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发现致病机理确定疾病的多种靶点及相关的新化学实体(NCE);

可行性分析:考察基础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及适应市场的价格能力;项目研究(临床前):以先导化合物为候选药物,进行药学、药理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求发现可进行临床研究的研究中新药(IND);

非临床开发:是根据项目研究判断候选药物能否做研究中新药,并向药物管理法定部门申请临床研究的总体评价,也是一个决策过程。

临床研究:以人体为试验对象,确证IND的实际应用价值,确定该IND能否被新药审评中心批准投产及进入市场。进行人体Ⅰ、Ⅱ、Ⅲ、Ⅳ试验。

注册申请:临床试验确证有效后,进入注册申请阶段,获得国家法定机构的批准,才能上市销售。

第一章

1. 简答题

(1)化合物的三个来源。

①天然产物的提取物;

②通过组合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常以化合物组合库的形式提供;

③各研究机构合成积累的库存化合物。

(2)组合化学的基本特点。

采用不同构件同时合成大量的不同的化合物,步骤有限,操作相对简单,但是合成的化合物库内包含大量的化合物。主要特点:

a. 一步生成多种产物。(基本特点)

b. 活性筛选的高通量化

(3)固相组合合成的优缺点。

优点:

①产物纯化容易,一般只需过滤即可;

②由于使用过量反应试剂,产物的产率、纯度较高;

③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

缺点:

①固相组合合成需要寻找简便、高效的反应;

②需要比较合适的固相载体,连接分子以及将产物从固相上切割的断裂试剂选择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③固相组合合成在反应过程中的监控不如液相方便、及时。

(4)固相载体的基本要求。

a. 一般为交联状高分子化合物,在反应溶剂中不溶解,但可溶胀;

b. 化学性质应该相对稳定,在各步反应中呈惰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方便地与产物断开;

c.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即抗磨、抗挤压性能,便于快速过滤操作。

(5)液相组合合成的优点和最大困难。

优点:①不受反应类型限制,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反应均适用;

②无需设计连接分子和考虑裂解条件的影响;

③反应过程便于跟踪检测;

④无需切割裂解即可得到最终产物,比较方便,适合转化为工

业化生产。

最大困难:反应的后处理比较麻烦,特别是产物的纯化工作。

(6)筛选的主要内容。

建立筛选学模型,对可能成为新药的化学物质进行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以求发现其药用价值和临床使用价值,为发展新药提供最初始的依据和资料。主

要包括:

①药物靶点的选择和确认;

②筛选模型和方法;

③高通量及高内涵筛选。

(7)简述靶点发现的确证的步骤。

①构建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线索,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生物

芯片技术等获取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信息,并进行分析与鉴定;

②对相关的生物分子进行功能研究,以确定候选药物靶点的作用;

③验证靶点。

(8)简述几种主要的药物筛选方法

主要有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和整体动物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

其中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包括:①受体筛选模型;②酶筛选模型;

③核酸筛选模型;④离子通道筛选模型等

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适合于多成分、多靶点共同作用的药物研究,特别是中药的研究。

整体动物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是药物筛选和研发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2. 推导题

(1)以A、B、C三种氨基酸为构件,运用混分法进行3次混分偶合合成三肽的过程及筛选过程。

P

X Y

Z

X Y Z

XX YX ZX XY YY ZY

XZ YZ ZZ

X

Y

Z

XXX YXX ZXX

XYX YYX ZYX XZX YZX ZZX

X

Y

Z

XXY YXY ZXY

XYY YYY ZYY XZY YZY ZZY

XXZ YXZ ZXZ

XYZ YYZ ZYZ XZZ YZZ ZZZ

A

B

C

等分-反应(第一次混分偶合)

混合-等分-反应(第二次混分偶合)

混合-等分-反应(第三次混分偶合)

1混分法生成化合物库的过程

2筛选过程

设B 库活性最高,重复B 库合成过程:

XX

YX ZX

XY

YY ZY

XZ

YZ ZZ

Y

Y Y XXY

YXY ZXY

XYY YYY ZYY

XZY

YZY

ZZY D

E

F

将亚库拆分为D 、E 、F 三组,进行第二次筛选,设D 组活性最好,再重复D 组合成:

X Y Z XX

YX

ZX

X X X

XXY YXY ZXY

G

H

I

(2)写出索引组合合成过程和筛选方法。

(3)写出正交单照法经8步反应的16种产物的过程。

A A A A

A A A A

B B B B

A A A A

B B B B

A A A A

B B B B

C C C C

C C C C

D D D D A B C

D

(1)

(2)

(3)

(4)

AE A A A

BE B B B

CE C C C

DE D D D

E

(5)

AE AF AG AI

BE BF

BG BI

CE CF

CG CI

DE DF

DG DI

(8)

I

8步16种产物

(4)写出二进制半照法经4步反应的16种产物的过程。

# # # #

A

A

A

A

A

A

A

A

A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偶合A

B AB

AB

A

A

AB

AB

A

A

B

B

#

#

B

B

#

#

C

C

偶合B

ABC

AB

AC

A

ABC

AB

AC

A

BC

B

C

#

BC

B

C

#

ABCD

ABD

ACD

AD

ABC

AB

AC

A

BCD

BD

CD

D

BC

B

C

#

D D

偶合C偶合D

(4)

4步16种产物

第二章

1. 名词解释

①基于功能的途径

基于功能的途径是针对疾病所有的功能异常来进行药物设计,从而寻找能够将异常细胞功能调节回归到正常的化合物。

②基于机制的途径

针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以药物作用的靶点为基础,考虑药物与靶点的作用过程,通过靶向特异性的机制而产生作用,并要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转运和代谢等动态过程。

③基于症状的途径

针对疾病特异性的症状或生理变化来进行药物设计,以期改善疾病的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④药物靶点的内涵

药物作用的靶点是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位点。

⑤基因敲除

该技术把编码目标蛋白的基因敲除,产生不再表达该蛋白的动物,研究该

目标蛋白的功能,为靶点的特征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⑥反义技术

反义技术是针对对待研究靶点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与之互补的DNA 寡核苷酸系列。

2. 简答题

①简述基于症状途径的药物设计的主要步骤。

a. 建立疾病的模型,模拟所研究疾病的某些症状;

b. 进行模型的确证

利用临床上对该疾病有效的药物进行验证,以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

c. 化合物的筛选

若被筛化合物的药效比现有药物有所提高,或者两者活性相当,但被筛化合物的毒副作用小,则可作为先导物;

d. 最后进行先导物优化

参考疾病模型筛选结果,考虑药动学性质和不良反应。

②理想靶点的特点

①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②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小;

③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

③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①研究已知基因的序列与功能的关系;

②从以常规克隆为基础的基因分析转向以序列和功能分析为基础的基因分离;

③从单个基因的致病机制研究转向多基因致病机制的研究;

④研究正常组织与病态组织、激活组织,病态组织与被治疗组织等的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区别;

⑤分析基因组与蛋白质组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总结规律。

④基于靶点药物设计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①发现和确证靶点的研究;

②针对已经确证的靶点进行药物设计。

⑤机制性靶点的优点。

基于机制性靶点的药物设计避免了单基因引起某种疾病的局限性,可以更广泛地进行应用。

⑥针对基因性靶点进行药物设计的目的。

能开发出这样一种药物,能选择性地调节疾病相关基因或基因产物的作用,而对机体中其他的基因或分子机制没有影响。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1)首过效应

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消化道消化液、肠道菌群、黏膜中酶与肝药酶作用而损失的现象。

(2)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

化合物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与其ADME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根据其相关性预测化合物的体内过程,从类药性角度设计具有适宜ADME和优良药动学特征的药物的方法。

(3)极性表面积

极性表面积是指分子中极性原子的总表面积,是预测药物转运性质的重要参数。

(4)类药性

指化合物与已知药物的相似性。

2. 简答题

(1)简述药物在体内的ADME过程

药物或制剂给药后,通过吸收由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经过可逆转运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分布,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值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代谢,结构发生了转变,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产生相应的作用后,最后排出体外。(2)简述药物透过生物膜主要途径

主要有四种途径:

a. 被动转运:(一般途径)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过程。

b. 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转运体为载体,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

吸收的过程为载体媒介转运。

c. 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d. 细胞旁路转运:指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中充满水的小孔透过细胞单层膜的过程。

(3)简述膜动转运及其方式

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膜动转运是细胞摄取物质的一种转运形式。包括出胞和入胞两种方式,其中入胞作用包括胞饮和吞噬两种方式。

(4)理想的药物

各种药物能选择性地进入发挥作用的靶器官,在必要的时间内维持靶器官内适宜浓度,充分发挥作用后,迅速排出体外,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同时,就尽量少向其他不必要的组织器官分布,尤其是毒性靶器官,把药物的毒副作用限制在最低程度,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5)简述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半衰期(t1/2)决定给药间隔:给药间隔大于半衰期,药物浓度会产生大的波动;小于半衰期则会产生药物积累。

清除率决定给药速度:保持药物进入量=药物的清除量;

生物利用度决定剂量调整:药物在血中达到最佳临床效果而不引起毒性的浓度范围,一般处于最小有效浓度MEC和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

表观分布容积决定负荷剂量:达到稳态浓度所需药物量=稳态时体内药物量,即负荷剂量=稳态时药物量

(6)简述药动性优化的途径。

主要有两条途径:

a. 通过结构修饰改善化合物药动学性质,包括:降低代谢清除率;改善分布容积;改善血浆蛋白结合;调节化合物与转运体的亲和力;前体药物

b. 通过制剂方法改善药物药动学性质,如制成以下制剂:

固体分散体;包合物;乳剂及微乳;微囊与微球;纳米粒;脂质体

第四章

1. 名词解释

①分子识别

某给定受体对作用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是分子间强烈而特殊的非共价键作用。

②药效基团

一系列生物活性分子所共有的、对药物活性起决定作用的特征结构。能被受体所识别,与受体受点结合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分子的分子片断及其三维空间位臵的排布。

③药动基团

药物中参与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基团。本身不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只决定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④毒性基团

产生的生物活性为毒性效应的基团(往往存在于病原体的化学治疗药物中)。可分为毒性基团和潜在毒性基团两种。

⑤药效构象

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时的构象。

⑥定量构效关系

研究一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特征以理化参数、分子拓扑参数、量子化学指数或结构碎片指数来表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并以数学模型表达和概括出量变规律。

⑦全新药物设计。

称从头设计,或称为三维结构生成或从头构造法。它是根据受点的形状和性质要求,直接借助计算机自动构造出形状和性质互补的新的配基分子三维结构。它能提供结构全新的具有启发性的先导物。这是一种模建的方法,有如量体裁衣。

2. 简答题

①诱导契合学说的基本要点。

i)结晶状态酶的受点,其形状与底物的形状不一定是互补的;

ii)在E—S相互作用,具有柔性或可塑性的酶活性中心受底物的诱导,发生构象变化,产生互补性的契合;

iii)这种构象的诱导变化是可逆的;

iv)药物与受体分子结合和解离时,也会对受体的构象产生可逆变化;

v)诱导契合是相互的,柔性的药物分子也可能发生构象的改变,激动剂与受体诱导契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引起生物活性,拮抗剂也可与受体结合,但不能诱导同样的构象变化。

②二态模型的占领-活化学说的基本要点。

i)把激动剂和拮抗剂对受体的作用区别为在同一个分子上的两个不同的作用点;

ii)未被药物占领的受体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活化态R,另一种是活化态R#,两者间存在动态平衡;

iii)激动剂对R#有较高的亲和力,使平衡向生成R#方向移动,拮抗剂对R 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使平衡向R方向移动;

iv)由于大分子构象的变化,当拮抗剂与受体结合,激动剂不能再与受体结合,反之亦然。

③试运用二态模型的占领-活化学说解释激动剂和拮抗剂相反的生物效应。

激动剂往往具有较强的极性,易与亲水的活化态结合,处于活化形式的受体可自由地在膜表面上扩散,并可与酶发生可逆性结合,从而调节、控制酶的活性。

拮抗剂则含疏水基团,可与疏水性的非活化态结合,因而使受体处于静止状态,不能引发酶反应。

④效应子与底物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锁—钥”机理相互作用,两者之间需形状互补,还会发生各自的变构作用以适应对方的构象要求而契合;另外,在性质上互补。

⑤简述全新药物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定义出受体活性位点,从受体的活性部位入手,确定受体位点,在此部位可直接设计,也可推测药物的药效基团模型;

第二步,产生配体分子。有多种产生配体的方法,无论用何种设计方法,都可得到数量极多的分子;

第三步,为配体分子打分,对众多的配体分子进行能量评估,从中挑选出最好配体,选取若干高分段的分子进行下一轮研究。如图所示:

⑥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类型。

①全新药物设计,包括:模板定位法,原子生长法,分子碎片法,其他方法如动力学算法、基于三维结构的全新药物设计等。

②基于靶点结构的虚拟筛选。

⑦简述基于配体结构的药物设计的类型。

3D—QSAR:将药物的理化参数和三维结构参数与药效拟合出定量关系,再以此关系设计新化合物;

药效基团模型法:对一系列活性化合物作3D—QSAR分析研究,并结合构象分析,总结出一些对活性至关重要的原子和基团以及空间关系,反推出与之结合的受体的立体形状,结构和性质,推测得到靶物质信息,来设计新的配基分子。

基于药效基团模型的三维结构搜寻:以药效基团模型为搜寻标准,来搜寻小分子三维结构数据库,得到新配基分子。

第六章

1. 名词解释

①生物电子等排体

凡是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

②前药

前药是一类体外活性较小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③软药

据药物的代谢机理,所设计的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可按预先规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代谢速率,只经一步转化就失去活性,断下的碎片无毒或几乎无毒,并不再留在体内产生有害的后续反应,而被迅速排出体外,从而使药物所期望的活性和毒性分开。

④类似物设计

以现有药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为先导物,按预定的设想经结构修饰或

改造,以获得疗效比先导物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新药。

⑤ 治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药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

一般地,TI 越大,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有保证。 2. 简答题

① 简述拼合原理的要点

将两种药物的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内,或将两者的药效基团兼容在一个分子中,使形成的药物或兼具两者的性质,强化药理作用,减少各自相应的毒副作用;或使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药理活性,协调地完成治疗过程。

② 简述前药的设计原则。 ① 前药设计的阶段

a. 据所要克服的缺点,构建前药设计的策略;

b. 确定达到最大效应或最大转运效果的物化性质;

c. 确定前药的载体结构及所具有的物化性质,在希望的靶器官释放出原药。

② 前药应满足的标准

a. 在原药的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

b. 应当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理;

c. 前药应当在体内定量地转化成原药,并且转化的速率应足够使在靶组织达到有效的作用浓度;

d. 前药应当容易合成与纯化;

e. 前药和裂解后的载体应无生物活性。 ③ 简述药物评价的方法。

应从它的药效和毒性两个方面来衡量,不能只根据药效的强弱下结论,设法降低药物的毒性,与提高它的药理活性同等重要。

药效与毒性的关系,采用治疗指数(TI )来表示:

50

50

ED LD TI

一般地,TI 越大,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有保证。 ④ 简述软类似物的设计原理。

a. 整个分子是先导物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结构极相似;

b. 易代谢部分处于分子的非关键部位,对药物的转运、亲和力及活性的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c. 易代谢部分能被酶水解,但分子骨架是稳定的;

d. 易代谢部分是药物失活的主要或唯一途径;

e. 通过易代谢部分附近的立体和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代谢速率;

f. 代谢产物无毒、低毒或无明显的生物活性;

g. 代谢过程不产生高度反应活性的中间体。

⑤ 临床用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选择性不够; ② 作用强度较弱; ③ 药动学性质不佳; ④ 有毒副作用。

第七章

1. 名词解释

① 可逆性酶抑制剂

即I 与酶的结合是可逆的,形成的复合物可以部分解离回到游离的酶和抑制剂,两者间存在一个平衡: ② 多底物类似物抑制剂

模拟多种底物及其和酶结合的条件与要求,将两个或多个底物的主要结构通过共价键连接或采用合适的基因连接成单个分子,并能达到在与酶活性部位结合时,能够类似于酶正常的催化反应的过渡态结构要求,可能成为该酶分子特异性

50

50ED LD TI =

EI I E ?+

抑制剂。

③伪不可逆抑制剂

和靶酶作用以共价键结合的方式形成复合物EI,表面上看是不可逆抑制,但共价复合物EI都有一相当的半衰期,因此称为伪不可逆抑制剂。

④β-肽

由β—氨基酸以酰胺链聚合而成的寡聚体。

⑤假肽

当多肽的一个或几个酰胺键被电子等排体取代得到的拟似物就称为假肽。

2. 简答题

①比较三种可逆性酶抑制剂的特点。

a. 竞争性抑制剂

多数在结构上与底物E相似,在与底物S竞争酶上的活性部位形成不活性的酶抑制剂复合物EI,减少了E与S的相互作用。竞争性抑制作用主要取决S 和I的浓度,当[I]>>[S]时,则酶的活性中心全被I所占据,E不与S结合,受到抑制;[I]<<[S]时,则I不能与[E]结合失去抑制能力。

b. 非竞争性抑制剂

酶可同时与底物S和抑制剂结合,两者没有竞争,非竞争性抑制剂与ES结合,形成ESI,阻断复合物ES分解为E+P。特点是:

i) I与S同E的结合部位不同,一般不结合在活性部位;

ii) 仅改变酶促反应中最大反应速率的参数;

iii) [S]↑,不能改变被抑制的状态(I-E结合部位和方式不同于S-E)。

c. 反竞争性抑制剂

它是混合型抑制剂,其特点是:

i) E必须先与S形成ES后,再与之结合;

ii) 同时改变酶促反应的KM和最大反应速率。

②假肽开发的意义。

a. 增加代谢稳定性;

b. 发展对受体亚型的选择性;

c. 改变药理学功能和增强药物动力学性质;

d. 在肽序列选择性部位进行电子等排体修饰,可通过对肽骨架不同程度的旋转自由度的分析研究起到构象探针的作用;

e. 肽骨架的修饰可改变酰胺键的选择性,从而探索生物活性的特殊要求。

③药用酶抑制剂应具备的条件。

①结构应与底物E或反应中间物甚至产物相似,以便通过与底物相似的方式与酶结合;

②抑制剂必须到达作用部位(靶酶),且在那里要维持一定的浓度;

③抑制剂应用具有特异性,即其作用仅限于靶酶,不过设计仅抑制某种靶酶的专一性抑制剂较困难。

④在设计和合成哺乳动物的多种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研究中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常见问题:体外有效体内无效

原因:i)抑制剂没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不易穿过多种细胞膜而达到靶酶;

ii)抑制剂达到靶酶只引起短暂的抑制效应,以后由于底物的逆转作用使抑制水平达到稳态平衡,在这种抑制水平上不足以引起药理

效应;

iii) 靶酶在代谢途径中不是催化处于决速的步骤,不能发挥最大效率。

⑤β-肽螺旋结构的特点。

i. 在室温下稳定,在较高温度下也具有明显抗解旋作用;

ii. 具有迅速恢复螺旋结构的能力;

iii. β—肽主链仅由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寡聚体便可形成稳定螺旋结构,正常肽键要延续到15~20个氨基酸残基才表现出明显的二级结构;

iv. β—肽主链C原子上以不同的取代方式创造了合成更多可折叠或相同螺旋结构化合物的可能性;

v. 对蛋白酶的水解十分稳定。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张大永 骨架跃迁分子设计:从已知的活性分子结构出发,通过传统的类似物设计方法或计算化学方法,对先导化合物进行骨架设计,以发现全新的拓扑结构骨架和活性分子。 多靶点药物治疗:简而言之,可以同时作用于疾病网络中的多个靶点,对各靶点的作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使总效应大于单个效应之和。多靶点药物治疗可以克服许多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NRTIs通过阻断病毒RNA的逆转录,即阻止病毒双链DNA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而起作用。它们首先进入被感染细胞,然后磷酸化,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这些三磷酸化合物是HIV逆转录酶的竞争抑制剂,当插入生长的DNA链时,可导致病毒DNA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这类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严重,容易使病毒产生抗药性,因此与蛋白酶抑制剂联用,常会大大延长其病毒耐药性的产生,有协同效应。 基于核酸代谢机理的药物设计:在核酸的代谢合成与代谢分解过程中,有许多酶参与其中,这些酶尤其是某些特异性的酶就成为药物设计的理想靶点;同时模拟核酸代谢过程中的底物结构,也是药物设计的一条重要途径。核苷或核苷酸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需摄取的物质,通过对核苷结构的改造,可以实现对病毒复制过程的干扰。 简述具有高效耐药性NNRTIs的结构特征,并举例说明。 1. 抑制剂构象的柔性和在靶点中的可适应性 理论上,在抑制剂的柔性不影响抑制剂-靶点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其构象的柔性和靶点中位置的可适应性可弥补耐药突变的不良影响,避免结合的立体位阻。柔韧性的分子能通过化学键的自由旋转及位置的灵活移动来保持与变异靶点的紧密结合。 例:二芳基嘧啶(DAPY)类NNRTIs晶体结构表明,柔性的DAPY类分子可通过柔性扭转(摆动)和复位(微动)与不同的耐药突变的NNIBPs结合。 2.抑制剂分子与氨基酸主链形成氢键作用 例:卡普韦林与p66亚基的101、103和236位残基主链间存在“网状”氢键作用。P236主链相互作用是目前为止NNRTls的特异性作用位点。这种多重氢键作用不受氨基酸侧链突变的影响,有助于抑制剂的自由结合,从而有效地对抗RT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靶向于氨基酸残基主链的设计思想可能为对抗耐药性提供一个可靠的策略。 3.特异性靶向HIV –1 RT的高度保守性区域 为了提高NNRTI的抗耐药性,应设计能与NNIBP中保守氨基酸产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抑制剂,从而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在NNIBP中存在一个保守性区域,主要由p225、F227、W229、L234和Y318等组成,这些氨基酸在其他慢病毒属RT中也是高度保守的。 与易突变氨基酸Y181和Y188的疏水性相互作用是第一代NNRTI的主导作用力,此外,在其它位点的突变也能通过减弱抑制剂与上述两种氨基酸相互作用而间接产生耐药性。因此,适当降低抑制剂与Y181和Y188的相互作用有望提高化合物的抗耐药性。 例:UC-781对其它NNRTIs产生耐药性的突变株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戊烯基特异性地靶向W229,由5个碳原子组成的戊烯基醚能增大UC-781与W229间的亲和力。 4.具有全新作用机制或独特结合模式的NNRTI 例:苯并噻唑类衍生物CP-94707能对多个临床上常见的变异株均保持敏感性,晶体复合物研究发现,它与RT结合时呈现非常独特的结合模式。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书写规范(参考Word)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章格式的要求 收入《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集》的论文必须包含题目、作者姓名和院系、指导教师、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前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论文限制在8000至15000字以内。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一、页面设置:保留Word默认设置(A4,页边距左2.54,右2.54,上3.17,下3.17,装订线0,页 眉1.5,页脚1.75) 二、段落: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字符,“间距”选0行,“行距”固定值20 磅,“特殊格式”选(无)。 三、字体和字号:中文字体一般用宋体(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论文题目字号为小二号,加粗,居中;若有副标题,则用小三号,加粗,居中。 作者院系、姓名为小四号,加粗,居中; 指导教师姓名为小四号,加粗,居中; 摘要、关键词字号为五号,“摘要”和“关键词”加粗;(中文首行缩进两个中文字符;英文则顶格)引言(前言)标题字号为四号,加粗,居中;其他文字字号为小四号。 正文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加粗;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正文其他为小四号; 参考文献、后记(致谢)、指导教师评语、答辩委员会评语为小四号;标题加粗,字号为小四号; 指导教师评语和答辩委员会评语放在表格中。 四、附图和附表:图表名为小四号,加粗;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附图的标题应写在图的 下面,加粗,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每个图表尽量放于一页内。 五、引文:较长的引文可以不加引号,单独成段,用楷体,字号为小四号。 六、注释:论文一律用脚注(在word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设置)。脚注(如引用 文献),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用纯阿拉伯数字)、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药物合成反应的期末试卷

药物合成反应(第三版)的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 A吸电子基的有-CHO,-COR,-NH2,-COOH,-NO2,-COOR,-COCl,-CN B酸催化的α-卤化取代反应中,过量卤素存在下反应停留在α-单取代阶段 C一般情况下,不同结构下羧酸的置换活性是脂肪羧酸<芳香羧酸 D活性较大的叔醇、苄醇的卤置换反应倾向于S N2机理,而其他的醇反应以S N1机理为主 2.下列催化剂在F-C反应中活性最强的是 ( B ) A.AlCl3 B.SnCl4 C.ZnCl2 D.FeCl3 3.对卤化剂的影响下面正确的是( A ) A.PCl5>PCl3 >POCl3>SOCl3 B. PCl5>PCl3 >SOCl3>POCl3 C. PCl5>SOCl3>POCl3>PCl3 D. PCl3 >POCl3>SOCl3>PCl5 4.离去基团活性正确的是( D ) A. I->Br->F->Cl- B. I->Br->Cl->F- C. Br->F->I->Cl- D. Br->Cl->F->I- 7.下列哪项不是DDC的特性?( C ) A.脱水剂,吸水剂,应用范围广,用于多肽合成等 B.反应条件温和,在室温下进行 C.反应过程激烈,时间短 D.反应过程缓慢,时间长 8.为了使碘取代反应效果变好,下列哪项不行( C ) A.氧化剂 B.碱性缓冲物质 C.还原剂 D.与HI形成难溶于水的碘化物的金属氧化物 9.下列重排中不是碳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的是( D ) A. Wangner-Meerwein重排 B. 频纳醇重排(Pinacol) C. 二苯乙醇酸型重排 D. Beckmann重排 10.下列什么反应可以用于延长碳链( A ) A.Blanc氯甲基化反应 B.芳醛的α-羟烷基化 C.芳烃的β-羟烷基化 D.β-羰烷基化反应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重排反应是指在同一分子内,某一原子或基团从一个原子迁移至另一原子而形成新分子的反应。其按机理可分为?亲电重排、亲核重排、自由基重排、协同重排。 2.DDC缩合法的三个特征是?吸水剂、脱水剂、应用范围广,尤其用于多肽合成;反应条件温和,温室下进行;反应过程缓慢,时间长。 3.常见的酰化试剂有?羧酸、羧酸酯、酸酐、酰氯。 4.几乎可被称为万能催化剂的是?AlCl3 5.Blanc 反应条件ArH+HCHO_ HCl/ZnCl2______ArCH2Cl 6.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7.由于分子经过均裂产生自由基而引发的反应称为_自由基型反应________ 8.常用的卤代试剂:卤素、NBS、次卤酸酯、硫酰卤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分子中存在多个羟基事,M n O2可选择性地氧化烯丙位(或苄位)羟基(对) 2.羧酸酯为酰化剂时,酸催化增强羧酸酯(酰化剂)的活性,碱催化增强醇(酰化剂)的活性(对) 3.相转移催化剂是一种与水相中负离子结合的两性物质,可以把亲核试剂转移到有机相进行亲核反应。(对)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 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硬药 2.化学治疗 3.基本结构 4.软药 5.抗生素 二、填空题 1.盐酸普鲁卡因水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析出沉淀,加热后产生和_ ___ ,加盐酸酸化析出白色沉淀。 2.巴比妥酸无催眠作用,当____位碳上的两个氢原子均被取代后,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3.药物中的杂质主要来源有: 和。 4.吗啡结构中B/C?环呈__ ,环呈反式,环呈顺式,环D?为 _____构象,环_____呈半船式构象,镇痛活性与其分子构型密切相关。 5.托品结构中有个手性碳原子,分别在_ ___,但由于无旋光性。 6.东莨菪碱是由东莨菪醇与__ ___所成的酯,东莨菪醇与托品不同处仅在于6,7?位间有一个。。 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作___ ____,H2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作。8. 是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的最高法规。

受体阻滞剂中苯乙醇胺类以_ __构型活性较高,而芳氧丙醇胺类则以_ __构型活性较高。 10.咖啡因为黄嘌呤类生物碱,与盐酸、氯酸钾在水浴上加热蒸干,所得残渣遇氨即呈紫色,此反应称为_ _反?应。 三、是非题 1.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 氢叶酸合成酶。 2.氟尿嘧啶属抗代谢类抗肿瘤药。 3.多数药物为结构特异性药物。 4安钠咖是由水杨酸钠和咖啡因组成的。 5.茶碱与乙二胺所成的盐称为氨茶碱。 6.利福平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7.维生素D?的生物效价以维生素D 为标准。 3 8.罗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9.乙胺丁醇以左旋体供药用。 10.炔雌醇为口服、高效、长效雌激素。 四、单项选择题 1.药物与受体结合时的构象称为 A.优势构象 B.药效构象 C.最高能量构象 D.最低能量构象 2.下列环氧酶抑制剂中,( )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 A.布洛芬 B.塞利西布 C.萘普生 D.双氯芬酸

药物合成反应习题及答案

药物合成反应习题及答案 一、 举例解释下列概念: 1, 官能团保护;为什么保护?当分子中有多个官能团,想在某一官能团进行转换反应,为了不使其 他官能团影响反应,需对这些官能团进行衍生化,这就是官能团的保护。达到反应目的后再还原这些官能团。 理想保护基:试剂易得、无毒,保护基稳定,引入和脱去反应选择性好,收率高。 2, 相转移催化剂; 一种与水相中负离子结合的两性物质,可把亲核试剂转移到有机相进行亲核反应。 其优点:克服溶剂化作用;不需无水操作;可用无机碱代替有机金属碱;降低反应温度。 3,重排反应;重排反应是指在同一分子内,某一原子或基团从一个原子迁移至另一原子而形成新分子 的反应。按反应机理可分为亲电重排、亲核重排、自由基重排和协同重排。 4,合成子:组成靶分子或中间体骨架的各个单元结构的活性形式. 包括:离子合成子、自由基或周环反应所需的中性分子。 离子合成子:包括 d 合成子和 a 合成子 d 合成子: 亲核性的离子合成子 d---donor of electron d 合成子 CN KCN CH 2-CHO CH3CHO MeSH MeS RCH C RCH CH Bu BuLi 等价试剂 a 合成子:氧化性或亲电性的离子合成子 a 合成子: Me 2C-OH Me 2C=O CH 2COCH 3BrCH 2COCH 3 2-CH-COOR CH 2=CH-COOR 等价试剂 5, 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化学键破裂和形成时,都必须相互协调地在同 一步骤中完成。 6, 非均相催化氢化: 催化剂、反应物、试剂和氢供体在两项或多项中反应,催化剂自成一相,称为非均相催化氢化。如Pd/C 为催化剂, 氢气为氢供体,在反应液中还原双键的反应。 二、 写出下列反应产物 1, HgCl 2 + 2, C CH 2OAc O OH O NBS/dioxane OAc 2 C 4H 9CH 2COOH 23 C 4H 9CCHOOH 5, OH Ph 3P/Br 2 6, N CH 3 OH 3 N CH 3 Cl 7,

药物临床试验适应性设计指导原则(试行)

2021年1月

一、概述 (1) 二、适应性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 (一)适用性 (3) (二)合理性 (4) (三)完整性 (5) (四)可行性 (6) 三、常用的适应性设计 (7) (一)成组序贯设计 (7) (二)样本量重新估计 (8) (三)适应性无缝剂量选择的设计 (10) (四)适应性富集设计 (12) (五)两阶段适应性设计 (13) (六)适应性主方案试验设计 (14) (七)多重适应性设计 (16) 四、其他考虑 (16) (一)仅基于外部数据的修改 (16) (二)监管的其他考虑 (17) 五、参考文献 (19) 附录:词汇表 (25)

一、概述 确证性临床试验的设计一般基于前期探索性研究结果,很多时候仅依赖于非常有限的数据,由此可能造成设计元素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随着药物研发的推动,临床研究的技术方法得到不断的发展,适应性设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适应性设计允许根据试验期间累积的数据对试验设计进行修改,以修正初始设计的偏差,从而增加试验的成功率,提高试验的效率。 成组序贯设计是最早应用于临床试验的适应性设计,其后,适应性设计较广泛地用于样本量的重新估计,现今逐步推广和发展到了多种类型的试验设计,例如两阶段设计、平台试验设计等更为复杂的设计。随着理论方法的不断成熟完善、模拟计算能力的进步,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适应性设计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本指导原则对适应性设计的定义为: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在期中分析时使用试验期间累积的数据对试验做出相应修改的临床试验设计。一方面,适应性修改是“按预先设定的计划”进行的,而不是临时提出的修改方案;另一方面,适应性修改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即通过对累积数据的不断学习,相应地修改试验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研究环境。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文章格式的要求.pdf

关于《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文章格式的要求 收入《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的论文必须包含题目、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姓 名及单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引言(前言)、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后记(或致谢)、 指导教师评语、答辩委员会评语。全文篇幅12页(最多不超过14页),“评语”不计页数。格 式具体要求如下: 1. 页面设置:保留word默认设置(A4,页边距左 3.17,右3.17,上 2.54,下2.54,装订 线0,页眉 1. 5,页脚 1.75,无文档网络)。b5E2RGbCAP 2.页眉:统一为“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2016)”。 3. 段落: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中左侧右侧均选“0字符”;“间距”中段 前和段后均选“0行”;“对齐方式”选“两端对齐”;“行距”选“固定值:20磅”。(凡未特别 指出的行距,均用“固定值:20磅”。)p1EanqFDPw 4.字体:中文字体一般用宋体(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均用小二号,加粗,居中;若有副标题,则用 5. 题目:需中、英文(样例中的“Title” 小三号,加粗,居中。DXDiTa9E3d 6.学生和指导教师信息:需中、英文;学生姓名和导师姓名为小四号,加粗,居中; 学生院系和导师单位写在括号中,小五号,居中。 7. 摘要和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字号均为五号。其中“摘要:”、“关键字:”、“Abstract:” 和“Keywords:”需加粗。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 语。关键词(keywords)选取3-7个,用“;(;)”隔开。RTCrpUDGiT 8.正文:正文内容不分栏(即只有一栏),为五号字。 9. 标题的层次:一级标题用“1 、2、……”来标识并加粗,二级标题用“1.1 、1.2、……” 来标识并加粗,三级标题用“1.1.1、1.1.2、……”来标识并加粗。标题行顶格书写。各级 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二级及之后标题,用小四号字。行距均为 “固定值:20磅”。5PCzVD7HxA 10. 图、表:按图、表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用自然数字编号;每张表、图放于 一页内。表格的行距,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若行数多,行距可略低(不一定用“固定 值:20磅”)。凡文中出现图、表,文字叙述就要有提到。图、表的位置,尽量与所述 文字靠近。jLBHrnAILg 正文中的图合理定义尺寸,居中(或插在文中一侧,另一侧写文字);多个图,用(a)(b)(c)(d)或(A)(B)(C)(D)标注;图题(或插图说明文字)的字号为小五号 字;图题放在图的下方,序号后空两格,居中,加粗,行距用“固定值:20磅”,“小五号”字;图题的各条说明跟在图题后面,居中,可连排,加分号分隔,末尾一条不加标 点;图的“注”或“资料来源”,应放在的图题上面。xHAQX74J0X 正文中的表格合理划分,居中,表题(或表格说明文字)的字号为小五号,段落间距最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0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A) 考试科目:天然药物化学考试类别:初修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1分,共20分)每题有4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将其序号字母填入括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 1.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溶剂是:() A.CHCl 3 O B. Et 2 C. n-BuOH CO D. M 2 2. 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A.EtOAC B. Me CO 2 C. EtOH D. MeOH 3.两相溶剂萃取法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原理是:() A.各组分的结构类型不同 B.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

C.各组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D.两相溶剂的极性相差大 4. 下列生物碱碱性最强的是:( ) A. 麻黄碱 B. 伪麻黄碱 C. 去甲麻黄碱 D. 秋水酰胺 5. 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 A. 黄苓素 B. 大豆素 C. 槲皮素 D. 葛根素 6.中药黄苓所含主要成分是:( ) A. 生物碱类 B. 二氢黄酮类 C. 查耳酮类 D.黄酮类 7.葡聚糖凝胶分离混合物的基本原理是 A. 物理吸附 B. 离子交换

C. 分子筛作用 D. 氢键作用 8.阳离子交换树脂一般可以用于分离:()A.黄酮类化合物 B.生物碱类化合物 C.有机酸类化合物 D.苷类化合物 9.P-π共轭效应使生物碱的碱性:()A.增强 B.无影响 C.降低 D.除胍外都使碱性降低 10.供电诱导效应一般使生物碱的碱性:()A.增强 B.降低 C.有时增强,有时降低 D.无影响 11.大多数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为:()A.复合途径

药物合成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卤化反应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2 Cl和2Br与烯烃加成属于(亲电)(亲电亲核)加成反应,其过渡态可能有两种形式:①( 桥型卤正离子 )②(开放式碳正离子) 2. 在醇的氯置换反应中,活性较大的叔醇,苄醇可直接用(浓)或()气体。而伯醇常用( )进行氯置换反应。 3.双键上有苯基取代时,同向加成产物(增多){增多,减少,不变},烯烃与卤素反应以(对向加成 )机理为主。 4在卤化氢对烯烃的加成反应中,、、活性顺序为(>> )烯烃2、22、2的活性顺序为( 2>22>2 ) 5写出此反应的反应条件( NBS/CCl hv,4h)

Ph3CCH2CH CH2Ph 3 CCH CHCH2Br5 二.选择题。(10分) 1.下列反应正确的是(B) A. C CH C Br C CH3 Br2 += B. C. (CH3)3 HC H2C HCl (CH3)3C H CH3 Cl D.Ph3C CH CH22 CCl/r,t.48h3 C H C CH2Br 2.下列哪些反应属于1亲核取代历程(A)A.(CH3)2CHBr+H2O(CH3)2CHOH+HBr B.CH2I+CH 2 CN NaCN+NaI C. NH3+CH3CH2I CH3CH3NH4+I

D. CH 3CH(OH)CHCICH 3+CH 3 C H O C H CH 3CH 3ON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 、次卤酸新鲜制备后立即使用. B 、次卤酸酯作为卤化剂和双键反应, 在醇中生成卤醇, 在水溶液中生成卤醚. C 、次卤酸(酯)为卤化剂的反应符合反马氏规则, 卤素加在双键取代基较多的一端; D 、最常用的次卤酸酯: 次氯酸叔丁酯 (3)3是具有刺激性的浅黄色固体. 4.下列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D ) A. RCOOH RCOCl + H 3PO 3PCl 3 B. RCOOH RCOCl + SO 2 + HCl SOCl 2 C. N H COOH N H COOC 2H 5 C 2H 5OH, H 2SO 4

(完整版)药物设计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个不是生物信息的特征 D A级联反应B网络结构C多样性D不可逆性 2.体内信号转导的主体是 A A 蛋白质 B 小分子物质 C 多糖 D 脂质 3.凡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特定靶细胞生理活动的化学物质都称为细胞间物质,称为第一信使,它属于 D A 物理信号B机械力 C生物体外信号D化学信号 3.下列哪个不是细胞间化学信号分子的特点 B A特异性B持续性 C时间效应各异 D 复杂性 4.第三信使是下列哪种物质 C A 花生四烯酸 B 二十碳酸类 C DNA结合蛋白D磷脂酰肌醇 5.基于调节第二信使的药物设计不是 A A 维生素D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B 调节cAMP和cGMP信号通路的药物设计 C 调节激酶系统的药物设计 D调节钙的药物设计 6.下列哪个是基于调节第三信使的药物设计 A

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B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C 磷酸二酯酶V的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D 糖原合成激酶-3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7.不是对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干预的选项是 A 影响信号分子的药物 B 影响信号接受系统的药物 C 影响信号传输系统的药物 D 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 1.生物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除了补救合成外,还有() A.从头合成 B.中间合成 C.最后合成 D.中间体合成 2.()是嘧啶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A.天冬氨酸 B.氨甲酰磷酸 C.乳清苷酸 D.谷氨酰胺 3.既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产物,也是红细胞发育生长的重要因子的是() A.核苷 B.磷酸 C.戊糖D叶酸 4.氨基嘌呤和甲氨嘌呤是最早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还原酶抑制剂 A.血清铁蛋白 B.黏蛋白 C.二氢叶酸 D.甲胎蛋白 5.()可以影响IMP、AMP或GMP的形成,从而抑制DNA和RNA 的合成 A.次黄嘌呤 B.鸟嘌呤 C.腺甘酸 D.巯嘌呤核苷酸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药物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硬药 2.化学治疗 3.基本结构 4.软药 5.抗生素 二、填空题 1.盐酸普鲁卡因水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析出沉淀,加热后产生 和_ ___?,加盐酸酸化析出白色沉淀。 2.巴比妥酸无催眠作用,当____位碳上的两个氢原子均被取代后,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3.药物中的杂质主要来源有: 和。 4.吗啡结构中B/C?环呈__ ,环呈反式,环呈顺式,环D?为_____构象,环_____呈半船式构象,镇痛活性与其分子构型密切相关。 5.托品结构中有个手性碳原子,分别在_ ___,但由于 无旋光性。 6.东莨菪碱是由东莨菪醇与__ ___所成的酯,东莨菪醇与托品不同处仅在于6,7?位间有一个。。 7.H 1?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作___ ____,H 2 受体拮抗剂临床用

作。 8. 是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的最高法规。 9.B受体阻滞剂中苯乙醇胺类以_ __构型活性较高,而芳氧丙醇胺类则以_ __构型活性较高。 10.咖啡因为黄嘌呤类生物碱,与盐酸、氯酸钾在水浴上加热蒸干,所得残渣遇 氨即呈紫色,此反应称为_ _反?应。 三、是非题 1.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氢叶酸合成酶。 2.氟尿嘧啶属抗代谢类抗肿瘤药。 3.多数药物为结构特异性药物。 4安钠咖是由水杨酸钠和咖啡因组成的。 5.茶碱与乙二胺所成的盐称为氨茶碱。 6.利福平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7.维生素D?的生物效价以维生素D 为标准。 3 8.罗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9.乙胺丁醇以左旋体供药用。 10.炔雌醇为口服、高效、长效雌激素。 四、单项选择题 1.药物与受体结合时的构象称为 A.优势构象 B.药效构象 C.最高能量构象 D.最低能量构象 2.下列环氧酶抑制剂中,( )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标准操作规程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和制订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机构开展的所有临床试验方案。 操作规程 1.试验方案的设计准备 临床试验开始前必须制订临床试验方案。方案的设计准备包括如下内容: (1)查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该临床试验的正式批文; (2)学习相关法规文件; (3)学习掌握该试验药物临床前研究的全部报审资料(包括药物的处方组成、质量标准、供临床医师参阅的药理、毒理研究结论及有关文献的综述等)和已经完成的临床研究资料; (4)查阅国内外有关该试验药物临床研究现状的参考文献,重点是与研究药物主台病症有关的诊断标准、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观察指标、疗效标准等文献资料。各项标准应以国际或国内最新执行的行业标准为准。 2.起草方案

试验方案由申办者、主要研究者、临床药理专家和统计专家共同起草。试验方案主要包括下述三部分内容。 (1)方案首页 1)在方案首页上方写有“**药*期临床试验方案”。 2)在方案首页下方有该项研究的题目。题目能体现该临床试验的试验药和对照药名称、治疗病症、设计类型和研究目的。 3)首页上应注明申办者试验方案编号(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临床试验的批准文号)、申办者单位名称、本次临床研究的负责单位、试验方案的设计者姓名、以及方案制订和修正时间。如果是多中心研究,还可增加一页列出参加临床试验的医院名称和各中心负责研究者姓名、资格和地址等。还应列出本次临床试验的临床监查员姓名。 (2)方案摘要可方便研究者对方案的快速了解。内容可包括试验药物名称、研究题目、试验目的、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主、次要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受试者数量、给药方案和试验进度安排等。 (3)方案正文 1)临床试验的题目和立题理由。 2)试验的目的和目标。 3)试验的背景。包括试验用药品的名称、非临床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的临床试验的发现、已知对人体的可能危险与受益。 4)进行试验的场所,申办者的姓名和地址。试验研究者的姓名、

药物合成试卷及答案

一、写出下列人名反应的通式.(每个4分,共40分) 1). Gattermann反应 2).Hundriecker反应 3).Mannich反应 4).Wittig反应 5).Darzens(达秦斯)反应 6).Pinacol重排 7) .Oppenaner(奥芬脑尔)氧化 8) .Williamson 醚合成反应 9) .Clemmensen还原 10) . Hoesch反应 二、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或试剂.(每空1分,共30分) 1). CuCl 4 , 2). Ph-CH=CH2Ph-CH - CH2 OH Br 3). 3 (CH3-CH2-CH2)3B Br/CH ONa CH3-CH=CH2 4). KI,H3PO4 5).

CHCH 2CH 2CH 2CO 2CH 3F OCH 2C 6H 5 CHCH 2CH 2CH 2CO 2CH 3F 6). t-BuOCl,CHCl 3 50 C °OH C CH 2 CH 3 7). CH 3CH 2CH 2OH PCl 3 8) O 计算量HBr 9). CH 3OH +H 2C CHCN 90℃ 10). C R 1R 2 O X C H H COOR +3+ H O 11).

O CH 2 OH O H 12). + CH H C COOH AlCl 3 13). Cl Cl NO 2 KI DMF 14). COCl + OH R.T 15). 2CH 3CH 2CH 2CHO NaOH 16). Ph C Cl C Ph H LiAlH 4 17). CON(CH 3)2 CH 2N(CH 3)2 18).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版本号页数9页 起草人起草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布日期年月日起效日期年月日 威海市立医院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临床试验方案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因此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应包含以上内容明确具体描述。临床试验方案是临床试验的主要文件,应由研究者(Investigator)与申办者(Sponsor)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共同讨论制定。方案必须由参加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及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临床试验方案必须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方能实施。临床试验中,若确有需要,可按规定程序对试验方案作修正。 一、目的 建立试验方案设计和制订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试验方案的规范性与可行性。 二、范围 所有由本院牵头或协助参加的新药临床试验。 三、内容 1 方案封面 1)方案的首页上方应注明“××药×期临床试验方案”。 2)临床试验的题目。 3)试验方案版本编号、版本日期和CFDA批准临床试验的批准文号。 4)申办者单位名称、临床研究的负责单位、试验方案的设计者、统计分析单位与负责人、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时间。 2 目录 对整个方案标题建立索引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查阅。 3 方案摘要 内容包括试验研究题目、试验目的、药物的名称、入选标准、病例数、给药方案(药物分组的用法用量、疗程)、有效性评价(主要、次要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进 度安排等。 4 缩略语表 对试验方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的缩略语提取解释。 5 试验研究流程图 6研究者、申办者和监查员对本试验声明与签字 7方案正文 1)试验背景 叙述研究药物的研究背景、组成、适应病症、非临床研究中有潜在意义(疗效性和安全性)的新发现、临床试验中与临床试验药物有关的新发现摘要、已知的和潜在的风

药物化学综合试题(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单项选择、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 称为 A. 化学药物 B. 无机药物 C. 合成有机药物 D. 天然药物 E. 药物 A 2) 下列哪一项不是药物化学的任务 A. 为合理利用已知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知识技术。 B.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 C. 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D. 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的工艺和方法。 E. 探索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C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 单项选择题 1) 苯巴比妥不具有下列哪种性质 A. 呈弱酸性 B. 溶于乙醚、乙醇 C. 有硫磺的刺激气味 D. 钠盐易水解 E. 与吡啶, 硫酸铜试液成紫堇色 C 2) 安定是下列哪一个药物的商品名 A. 苯巴比妥 B. 甲丙氨酯 C. 地西泮 D. 盐酸氯丙嗪 E. 苯妥英钠 C 3) 苯巴比妥可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 生成 A. 绿色络合物 B. 紫堇色络合物 C. 白色胶状沉淀 D. 氨气 E. 红色 B 4) 硫巴比妥属哪一类巴比妥药物 A. 超长效类(>8 小时) B. 长效类(6-8 小时) C. 中效类(4-6 小时) D. 短效类(2-3 小时) E. 超短效类(1/4 小时) 00005 E 5) 吩噻嗪第 2 位上为哪个取代基时, 其安定作用最强 A.-H B.-Cl C.COCH 3 D.-CF 3 E.-CH 3 B

6) 苯巴比妥合成的起始原料是 A. 苯胺 B. 肉桂酸 C. 苯乙酸乙酯 D. 苯丙酸乙酯 E. 二甲苯胺 C 7) 盐酸哌替啶与下列试液显橙红色的是 A. 硫酸甲醛试液 B. 乙醇溶液与苦味酸溶液 C. 硝酸银溶液 D. 碳酸钠试液 E. 二氯化钴试液 A 8) 盐酸吗啡水溶液的pH值为 A.1-2 B.2-3 C.4-6 D.6-8 E.7-9 C 9) 盐酸吗啡的氧化产物主要是 A. 双吗啡 B. 可待因 C. 阿朴吗啡 D. 苯吗喃 E. 美沙酮 A 10) 吗啡具有的手性碳个数为 A. 二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E. 六个 D 11) 盐酸吗啡溶液, 遇甲醛硫酸试液呈 A. 绿色 B. 蓝紫色 C. 棕色 D. 红色 E. 不显色 B 12) 关于盐酸吗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然产物 B. 白色, 有丝光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C. 水溶液呈碱性 D. 易氧化 E. 有成瘾性 C 13) 结构上不含杂环的镇痛药是 A. 盐酸吗啡 B. 枸橼酸芬太尼 C. 二氢埃托菲 D. 盐酸美沙酮 E. 苯噻啶 D 14) 咖啡因的结构中R1、R2、R3 的关系符合 A.H CH 3 CH 3 B.CH 3 CH 3 CH 3 C.CH 3 CH 3 H D.H H H E.CH 2OH CH3 CH 3 B 2. 配比选择题 1) A. 苯巴比妥 B. 氯丙嗪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附件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 一、概述 药物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指导原则(以下称指导原则),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研究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的一般考虑。制定本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申请人和研究者制定药物整体研发策略及单个临床试验提供技术指导,同时也为药品技术评价提供参考。另外,已上市药品增加新适应症等进行临床试验时,可参照本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物和治疗用生物制品。 二、临床试验基本原则 (一)受试者保护 1.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2.应具备的安全性基础 开展任何临床试验之前,其非临床研究或以往临床研究的结果必须足以说明药物在所推荐的人体研究中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基础。 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当由药理毒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等动态地对药理毒理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评价,以评估临床试验可 —1—

—2— 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对于正在或将要进行的临床试验方案,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有关各方应当按各自职责承担保护受试者职责。 (二)临床试验基本方法 1.临床试验一般规律 药物研发的本质在于提出有效性、安全性相关的问题,然后通过研究进行回答。临床试验是指在人体进行的研究,用于回答与研究药物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相关的特定问题。通常采用两类方法对临床试验进行描述。 按研发阶段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和Ⅳ期临床试验。 按研究目的分类,将临床试验分为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确证性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 两个分类系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两个分类系统互补形成一个动态的有实用价值的临床试验网络(图1)。 图1. 临床研发阶段与研究类型间的关系 (实心圆代表在某一研发阶段最常进行的研究类型,空心圆代表某些可能但较少进行的研究类型)

药物化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就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得综合性学科,就是药学领域中得重要带头学科。 前药:将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得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得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得化合物,称为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构效关系:指得就是药物或其她生理活性物质得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得关系。 血管紧张素(ANG2):就是一种作用很强得血管收缩物质,其升压效力比等摩尔浓度得去甲肾上腺素强40~50倍。 先导化合物: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得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得化合物。 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得蛋白质。 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得特定化学物质。 INN:国际非专有名,即通用名。 3DSQR: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镇痛药:就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地抑制痛觉但不影响意识, 也不干扰神经冲动传导得药物。 二、选择题 1.局麻药发展就是对可卡因结构研究开始得。 2.地西泮得化学结构为,其母环结构就是( 右上角得那个) 。 3.巴比妥会水解就是因为互变异构分子内酰亚胺结构比酰胺更易水解。 4.M胆碱受体拮抗剂得作用就是可逆性阻断节后胆碱能神经支配得效应器上得M受体,呈 现抑制腺体(唾液腺、汗腺、胃液)分泌,散大瞳孔,加速心率,松弛支气管与胃肠道平滑肌等作用。 5.硝苯地平就是用于预防与治疗心绞痛,各种高血压得药物, 卡托普利属于循环系统(降血

压)药?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6.阿司匹林就是以水杨酸与醋酐合成。 7.生物烷化剂得作用就是抗肿瘤(使生物大分子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 8.β—内酰胺抗生素得抗菌机制就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得合成。 9.青霉素得结构特点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及酰基侧链构成(也可以瞧成由Cys、Val 及侧链构成)。 10.药物化学得研究范畴①化学学科②生命科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得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 联系得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同时又要了解药物进入体内后得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得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 11.布洛芬得作用就是①消炎②镇痛。 12.药物得作用靶点有①受体②酶③离子通道。 13.(单选)布洛芬得作用就是抗炎(消炎)。 14.盐酸吗啡注射会变色得原因就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三、简答题 1.药物得作用靶点有哪些? 1.解:①以受体作为药物得作用靶点; ②以酶作为药物得作用靶点; ③以离子通道作为药物得作用靶点。 2.镇痛药类型(也考选择题),请列举一到二种代表药。 3.解:现常用于镇痛得药物有两大类,一类就是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得解热镇痛要(非 甾体类抗炎药);一类就是与阿片受体作用得镇痛药,习惯上称作麻醉性镇痛药,简称镇痛药。 第一类药物代表:阿司匹林 结构式: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标准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版本号 1.0 页数9页 起草人起草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布日期年月日起效日期年月日 威海市立医院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规范 临床试验方案叙述试验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目的,试验设计、方法和组织,包括统计学考虑、试验执行和完成的条件。因此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应包含以上内容明确具体描述。临床试验方案是临床试验的主要文件,应由研究者(Investigator)与申办者(Sponsor)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共同讨论制定。方案必须由参加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及申办者签章并注明日期。临床试验方案必须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方能实施。临床试验中,若确有需要,可按规定程序对试验方案作修正。 一、目的 建立试验方案设计和制订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试验方案的规范性与可行性。 二、范围 所有由本院牵头或协助参加的新药临床试验。 三、内容 1 方案封面 1)方案的首页上方应注明“××药×期临床试验方案”。 2)临床试验的题目。 3)试验方案版本编号、版本日期和CFDA批准临床试验的批准文号。 4)申办者单位名称、临床研究的负责单位、试验方案的设计者、统计分析单位与负责人、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时间。 2 目录 对整个方案标题建立索引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查阅。 3 方案摘要 内容包括试验研究题目、试验目的、药物的名称、入选标准、病例数、给药方案(药物分组的用法用量、疗程)、有效性评价(主要、次要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进 度安排等。 4 缩略语表 对试验方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的缩略语提取解释。 5 试验研究流程图 6研究者、申办者和监查员对本试验声明与签字 7方案正文 1)试验背景 叙述研究药物的研究背景、组成、适应病症、非临床研究中有潜在意义(疗效性和

《药物设计学》教案

《药物设计学》教案 2009年5月修订 第0章 药物设计学前言与导论 教学课时 2学时 教学主要内容 药物设计学的学科基础;药物发现的历史;药物发现过程;新药R&D中的社会科学;靶点与配基合理药物设计 讲授提纲及学时分配 《药物设计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5') 前言 一. 学科形成的基础 (10') 二. 国内外有关专著和教材(5') 导论 0.1 药物发现历史 (5') 0.2 药物发现过程 0.2.1 药物发现的定义(5') 0.2.2 药物发现的阶段(20') 0.2.3 新药R&D中的社会科学(10') 0.3 药物设计 0.3.1 靶点和配基(10') 0.3.2 合理药物设计(20') 课堂实例 1、以组合化学为基础的高通量筛选和高内涵筛选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2、合理药物设计:基于机理(MBDD)、基于性质(PBDD)和基于结构(SBDD)的药物设计 本章内容的重点 1、药物发现的定义 2、药物发现的途径 3、靶点与配基(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4、合理药物设计的内容 本章内容的难点 1、新药R&D中的社会科学 2、靶点与配基:受体学说与分子识别 3、合理药物设计在药物设计与发现中的重要性

思考题 1、药物发现与药物设计的区别在哪里?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在药物研究开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3、合理药物设计包含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分别在药物设计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教学参考书和文献 1、Patrick G., 医药化学, 科学出版社, 2003 2、叶德泳.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导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迟玉明主译. 创新药物化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4、RB Silverman ed. The organic chemistry of drug design and drug action, 2nd Ed., 科学出版社, 2007 5、D Triggle and J Taylor ed. Comprehensive Medicinal ChemistryⅡ, V ol 1,2,3,4,5,8, 2006~2007 6、HJ Smith ed. Smith and Williams'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Drug Design and Action,4th Ed, 2004. 7、ME Wolff ed. 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 6th Ed, 2003, V olⅠ: Drug Discovery, and V olⅡ: Drug Discovery and Drug Develop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