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第一章 绪言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第二章 细菌学概述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细胞壁(肽聚糖结构、阳性和阴性细菌区别)。
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功能:荚膜、鞭毛、菌毛、芽胞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细菌形态的检查法原则及其意义: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与气体(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落,菌苔。
细菌的代谢产物:与细菌鉴别有关的代谢产物(糖、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与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毒素,毒性酶),可供药用的代谢产物(抗菌素,维生素、酶类等)。

第三节 环境与微生物
人体的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
消毒、灭菌、防腐与无菌操作的概念。常用的消毒灭菌法适用范围。
化学因素对细菌(微生物)的影响:消毒防腐剂作用原理、种类及用途。影响消毒防腐剂作用的因素。

第六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细菌的侵袭力(菌毛、荚膜,杀白细胞素、致病性酶类)。细菌的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性质及其致病作用)。细菌致病与其数量和入侵途径的关系。传染来源和类型。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 免疫概述
免疫的概念、功能;机体的天然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正常体液的作用(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生物学活性,重点是经典激活途径以及各个途径的异同点)。

第二节 抗 原
抗原的概念
抗原必须具备的条件;异物性、大分子物质、特异性。
抗原的种类: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医学上重要的5种异种抗原。

第三节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功能:中枢免疫器官(胸腺、腔上囊及类似组织、骨髓的免疫功能),周围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的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细胞概念(T细胞、B细胞功能及T细胞表面标志)。
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基本结构,五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D、IgE)的特性与作用。

第四节 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形成的一般规律(初次反应、再次反应、回忆反应)。

第五节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概念;变应原
第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特点、发病机理、常见的疾病(过敏性休克、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变态反应)。
第Ⅱ型变态反应、第III型变态反应、第Ⅳ型变态反应特点及常

用疾病,重点在第I型变态反应。

第六节 免疫学的应用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区别;类毒素
免疫学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抗毒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胸腺素、干扰素、自家菌苗。
免疫学在诊断方面的应用。血清学方法:凝集反应(直接、间接凝集),沉淀反应区别;细胞免疫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E玫瑰花试验。

第四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
第一节 病原性球菌
葡萄球菌:形态,染色,培养,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抵抗力。致病因素(血浆凝固酶、杀白细胞素、肠毒素等),所致疾病(化脓感染、葡萄球菌性肠炎、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防止医院交叉感染、耐药性、中草药、自家菌苗、类毒素)。
链球菌:形态,染色,培养,分类(甲型、乙型、丙型链球菌),抗原结构分型。致病因素(M物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红斑毒素、溶血素“O”),所致疾病(化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肾小球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微生物学检查,抗“O”试验。防治原则。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球菌掌握其革兰氏染色和所致疾病即可。

第二节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点。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生长现象;
伤寒、副伤寒杆菌:生化反应,抗原构造(H、O,Vi抗原),致病性(入侵途径、内毒素)。发病过程及其与采取检材的关系。
肥达氏反应及其结果判断。
痢疾杆菌:所致疾病。
大肠杆菌:条件致病菌,分解乳糖,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指标。


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杆菌:形态、芽胞及其抵抗力,厌氧培养法。
入侵途径与发病条件,致病因素(外毒素)与机理。
免疫性: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防治原则(伤口消毒、类毒素、抗毒素、中草药)。


第六节 分支杆菌
形态特点,抗酸染色,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变异(BCG),抵抗力,致病物质。入侵途径及所致疾病,原发感染、再次感染与细胞免疫及变态反应。(生物学性状:懒、馋、悍,即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抵抗力强)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判断。防治原则(BCG、抗结核药)。


第五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二)
可不讲,只要求了解各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即可


第六章 真 菌
可不讲,只要求了解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菌落区别即可。

第七章 病 毒
掌握病毒基本特性

第一节 病毒概述
病毒是一群体积微小(测量单位纳米)、结构简单、严格寄生在活的易感细胞内、并且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主要由核酸加上蛋白质外壳(衣壳)所组成。有些病毒在衣壳外面还包围着一层脂蛋白膜,也就是包膜。
病毒为专性寄生,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人工培养病毒可通过组织培养、鸡胚接种和易感动物进行。
病毒的增殖不是以二分裂的形式进行,而是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过程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即吸附、穿入、脱壳、复制与合成和装配与释放。
病毒受一定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病毒不耐热,耐低温,对抗生素不敏感。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性、免疫性、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的预防治疗简介即可

第二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与构造,血龋凝素与神经氨酸酶,抗原分型(甲、乙、丙型)病毒的变异概况。培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疫苗、中草药)减毒活疫苗,丙种球蛋白,中草药。

第四节 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形态,抵抗力,培养,致病性,入侵途径,预防。
乙型肝炎病毒:三种颗粒(Dane颗粒的形态与构造、球型颗粒、管形颗粒),三种抗原(HBsAg、HBcAg、HBeAg),三种抗体,抵抗力,传染源,入侵途径,致病机理,培养,抗原与抗体检查的意义。防治原则。
重点在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抗原抗体意义。

微免(李一)
1、微生物是一群体积微小、构造简单、肉眼不能见到的微小生物,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方大数百倍、数千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2、微生物的分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3、细菌以微米作为计量单位。
4、细菌的基本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螺形(螺形菌)。
5、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质。
6
区别要点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细胞壁,菌体裂解后释放而出 由活菌直接分泌或细胞溶溃后释放
化学成分 脂多糖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 高分子蛋白质
稳定性 耐高温,100℃,1h仍不能破坏 不耐高温,60-80℃30min即可破坏
毒性作用 较弱,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等。 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可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抗原性 弱,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相应抗体,但无中和作用;不能经甲醛处理形成类毒素。 强,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经甲醛液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仍有较强抗原性。
对蛋白酶的敏感

性 不敏感,不被破坏 敏感,易被破坏

7、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磷壁酸。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8、革兰氏阳性菌 厚度:厚20-80nm。肽聚糖组成:聚糖、侧链、交联桥。肽聚糖含量:多,占细胞壁干重50%-80%。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机械强度:高,较坚韧。糖类含量:多,约45%。脂类含量:少,约1%-4%。磷酸壁+。脂蛋白-。外膜-。脂多糖-。溶菌酶作用:被破坏。青霉素作用:敏感。
革兰氏阴性菌 厚度:薄,10-15nm。肽聚糖组成:聚糖、侧链肽聚糖含量:少,占细胞壁干重5%-20%。肽聚糖层数:少,仅1-3层。机械强度:差,较疏松。糖类含量:少,约15%-20%。脂类含量:多,约20%。磷酸壁:-。脂蛋白+。外膜+。脂多糖+。溶菌酶作用:多不受影响。青霉素作用:不敏感。
9、细菌的特殊结构:①荚毛。在机体内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由多糖/多肽组成,有抗吞噬、保护作用,增强细菌的抵抗力。有抗原性。②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是蛋白质丝状物,可能与致病性有关,可能有粘附作用。③菌毛。是蛋白质丝状物,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菌毛与细菌的致病力有重要关系。④芽孢。在不良条件下形成,抵抗力强。
10、革兰染色法:取菌,①初染(结晶紫染液1分钟,水洗)、②媒染(碘液1分钟,水洗)、③脱色(95%乙醇数次,水洗)、④复染(稀释复红液1分钟,水洗)。吸水纸吸干,镜检。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11、检测细菌各种代谢产物的试验,统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大肠杆菌的IMViC的反应为++--。产气杆菌为--++(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12、热原质 许多细菌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
13、菌落 将细菌划线接种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单个细菌即可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14、正常微生物群(丛),寄居在人体一般情况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丛)。
15、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屏障作用、营养代谢、免疫效应、解毒作用。
16、条件致病菌,平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17、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18、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19、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20、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2.969kPa,温度121.3

℃,15~30min。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21、细菌的致病力依赖于细菌的侵袭力和细菌的毒性产物。
侵袭力是指病原菌抵抗和破坏机体的防御功能,有利于细菌在机体内扩散和生长繁殖的能力。⑴粘附因子(菌毛)⑵抗吞噬与扩散因子:①荚膜物质②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即扩散因子、
血浆凝固酶、卵磷脂酶)。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
22、类毒素:将细菌外毒素用0.3%-0.4%的甲醛溶液处理,使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
23吞噬细胞分为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结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
24、 带菌者是无临床症状,但体内带有病原菌又不断排出体外传染周围人群。
25、毒血症 病原菌不进入血流,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毒素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
菌血症 病原菌入血,但在血中一般不繁殖 ,如伤寒病早期。
败血症 病原菌入血,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可出 现高热、皮肤黏膜出血、肝脾肿大、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原菌进入血流,在血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转移到其他器官引起化脓性病灶。
26、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7、人体免疫功能:免疫防御、稳定、监视功能。
28、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①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免疫粘附④免疫复合物的溶解作用⑤中和及溶解病毒⑥炎症介质作用。
29、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系统、溶菌酶、乙型溶素。
30、抗原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完全抗原,兼具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性能的物质。
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31、抗原的基本性能: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32、抗体: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这种球蛋白称为抗体。把抗体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33、抗原决定簇,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决定的,这种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
34、抗原的必备条件: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质、特异性。
35、常见抗原: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寄生虫、免疫动物血清、药物和化学物质)、同种异体抗原(器官移植)、自身抗原(隐蔽的、修饰的)、异嗜性抗原、肿

瘤抗原、超抗原。
36、免疫器官:中枢(骨髓、胸腺、腔上囊)和周围(脾脏、淋巴结、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具有滤过作用、是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地,是淋巴细胞增殖、储存和居留场所。
37、免疫细胞指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通常将细胞表面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称为免疫活性细胞。
38、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粒细胞(中性、嗜酸和嗜碱)。
39、T细胞表面受体:?抗原受体。是识别和捕捉抗原的结构。?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存在于人类T细胞膜上,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是糖蛋白,含CD2抗原。 将人的T细胞与绵羊红细胞混合,在一定条件下相作用,可看到T细胞周围结合绵羊红细胞呈花环状,称为E花环试验。?Fc受体。将 人的淋巴细胞与牛或鸡的红细胞及其相应抗体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作用后,可见淋巴细胞周围结合有红细胞呈花环状,称此试验为EA花环试验。④有丝分裂原受体。指在体外能非特异性地刺激淋巴细胞使其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0、单核-巨噬系统功能:吞噬消化、抗原呈递、分泌与免疫调节。
41、⑴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重链(H):将免疫球蛋白分为IgG、IgA、IgM、IgD、IgE;轻链(L):将Ig分为κ和λ两型
⑵功能区:可变区(V区):L链氨基端的1/2和H链1/4段。 恒定区(C区):L链羧基端的1/2和H链的3/4段。 超变区,在V区的一定部位氨基酸的组成与排列顺序特别容易变化,称为超变区。(L-3,H-4).超变区是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也是lg抗原决定簇所在处。绞链区,CH1和CH2之间的区域富含脯氨酸,具有弹性,可以伸展和转动,便于与抗原结合,称为绞链区
⑶木瓜蛋白酶作用于铰链区二硫键所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N端,将Ig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能与抗原结合的片段(Fab段)和1个可结晶片段(Fc段)。
Fab可与抗原结合但不发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
Fc无抗原结合活性,是Ig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⑷免疫球蛋白的性质与功能:
①IgG:Ig中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含量多,维持时间长,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中和病毒和病毒。
②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
③IgM:最早产生、最大、高效抗体,缺乏招致败血症。
④IgD
⑤IgE:最少,是I型变态反应的抗体,不激活补体。
42、免疫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进而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物质,将此一系列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分感应、反应、效应阶段


43、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44、超敏反应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IgE);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IgG、IgM、补体);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IgG、IgM、补体);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T淋巴细胞)。
45、◆Ⅰ型特点:反应迅速、消退也快,主要造成机体功能紊乱,无明显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倾向。分:致敏阶段,发敏阶段,介质释放及其生物效应(组胺、白三烯、激肽、前列腺素、乙酰胆碱、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临床疾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Ⅱ型疾病: 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的输血; 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Ⅲ型疾病:①血清病(初次注射血清病);“药物热”②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③类风湿关节炎④系统性红斑狼疮。
◆IV型疾病: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46、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细菌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之为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外毒素、血清、细菌培养物的滤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之为沉淀反应。
47、细胞免疫检测 之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多重物质在体外与T细胞共同培养可使T细胞转化成淋巴母细胞。用途: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是常用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E花环试验。
48、区别要点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材料 抗原 抗体及淋巴因子等
接种次数 1-3次 多为一次
免疫力产生 慢(1-4周) 快(立即获得)
免疫力维持时间 长(半年至几年 ) 短(2-3周)
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49、葡萄球菌:无荚膜、无鞭毛、无芽孢。革兰染色阳性,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呈均匀混浊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透明的溶血环。产酸不产气,耐盐性强,耐热,耐干燥。易产生耐药性。 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肠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耐热核酸酶。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特征:金黄色素、溶血性、血浆凝固酶阳性、耐热核

酸酶阳性、发酵甘露醇产酸等。
50、链球菌 :幼龄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革兰染色阳性,营养要求高,需氧或兼性厌氧,分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形成草绿色溶血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透明溶血环);丙型链球菌(不形成溶血环)。 致病物质:溶血素(O和S)、致热外毒素、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链激酶、链道酶) 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测定(抗链O试验)对可疑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取血测血清中抗链O效价,若抗链O抗体效价超过1:400,有助于诊断。
51、肺炎链球菌(阳性)、脑膜炎奈瑟球菌(阴性)、淋病奈瑟球菌(阴性)
52、肠道杆菌共性:中等大小、两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有鞭毛、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致病菌不分解乳糖,呈无色菌落;非致病菌分解乳糖,呈有色菌落。。 抗原: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或包膜K抗原、菌毛F抗原。。 抵抗力不强。。 易发生变异。
(1)、埃希菌属——大肠杆菌——肠毒素 。细细菌总数:ml。。菌群指数:L每L饮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个,每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2)沙门菌属--沙门病菌---伤寒。。标本采集:在第1、2周取血,第2、3周取粪和尿作细菌的分离培养,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而持久。。血清学实验,常用肥达试验,即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待测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多少和动态变化,来作肠热症的辅助诊断。。。H和O抗体的诊断意义:若O和H 抗体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患伤寒或副伤寒的可能性大;若O和H 抗体效价均低,则患肠热症的可能性甚小;若H效价高而O不高,可能曾预防注射或是非特异回忆反应;若O效价高而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 (3)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53卡介苗(BEG):将牛型结核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移种而获得的减毒菌株
54、结核杆菌感染途径: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55、包涵体是病毒合成的场所,也可能是病毒颗粒的堆积体或是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
干扰素:细胞受病毒感染或某些其他物质作用,使干扰素基因活化,编码产生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称为干扰素
56、破伤风杆菌:革兰阳性,具周鞭毛,培养1-3天形成芽孢,芽孢呈球形,大于菌体宽度,位于菌体顶端形似鼓槌状为本菌特征,专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

高,似羽毛放射状菌落芽孢抵抗力强。。。致病条件:具无氧环境的创伤利于本菌繁殖而致病。。。致病物质: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素)。。。破伤风抗毒素要早期、足量、皮试。
57、结核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专性需氧,生长缓慢(懒)、营养要求高(馋)、耐干燥,抵抗力强(悍)。
58、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菌是否有IV型变态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结核菌素种类:旧结核菌素(OT)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注射后2-3天局部红肿或硬结直径<5mm者为阴性反应;直径>5mm者为阳性反应;5-9mm为一般阳性;10-19为中度阳性;>20mm(儿童>15mm),或不足20mm但有水泡、出血、坏死和淋巴管炎者均为强阳性。 意义:阴性反应 表示未受结核菌感染或曾感染但已生物学痊愈或机体敏感性较低。。一般阳性反应 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或已接种卡介苗出现的IV型变态反应,并不意味着已患结核病。。强阳性反应 表示体内受到浓厚感染。
59、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分节段。。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流感流行的规模。若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称为抗原漂移,产生病毒的新株,可引起中小型流行。若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称为抗原性转变,形成新的亚型,此时若人群普遍缺乏对他的免疫力,往往引起较大的流行,甚至世界性流行。
60、乙肝病毒:小球形颗粒、管型颗粒(不含病毒核酸),不具有传染性;大球形颗粒(具有传染性)有双层衣壳(外、内衣壳)。。。外衣壳抗原有HBsAg、前S1抗原、前S2抗原。内衣壳抗原有HBcAg及HBeAg。。。HBsAg抗原的抗体为HBs抗体(HBsAb)。。血清中出现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血清中出现HBsAb可视为乙型肝炎恢复的标志。。。。HBcAg在血清中难于直接检出,去除外衣壳,才能检出,其抗体为HBc-AbIgM,HBc-AbIgM未检出可排除急性乙型肝炎,其消失表示乙型肝炎康复或转为慢性。。。HBeAg的检出是HBV在体内复制的一个指标,并提示患者具有传染性 HIV的传播途径:血源性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