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与弗洛伊德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与弗洛伊德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与弗洛伊德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与弗洛伊德

从艺术现象的角度来分析,艺术家创作出作品然后由欣赏者去接受和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为艺术行为,欣赏者去欣赏作品为审美行为。艺术家和认知系统之间的过程形成了艺术行为,这是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特点。而审美行为与认知系统之间的统一是由欣赏者给予的,欣赏者去认可和享受这个作品,这定义了欣赏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注意!这里所说的欣赏者是已经对作品产生了认可理解和欣赏的认知活动的人,而不是走马观花。“已知的行为结构表现出存储在记忆中的普通概念”( struttura di dati atta a rappresentare concetti generici immagazinati in memoria –Rumelhart,1980,P.34) ,首先应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的现象。如何去考虑呢?1. 时间的尺度。(指的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是否处于同一时间段)即相同的背景、社会大环境,可以感同身受。如果忽视则无法对艺术现象进行评估,同时也无法弥补心理学文字上的偏差。弗洛伊德与摩西像差距4个世纪。2. 不可不注重欣赏者的主观意见,是否喜欢这个作品,只有喜欢才能谈得上去欣赏。这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赝品的产生,并且很多人去模仿名作。弗洛伊德自诩为摩西。3. 现象的普遍范围。这个普遍性是由人类社会产生时就有了,艺术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的作品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背景,文化等等。人们只有处于或者经历过才有可能对艺术作品产生欣赏。了解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生平,摩西的生平,以及教皇。4. 最后观察的是核心问题的研究和心理学的实践。在艺术的领域里,心理学家不仅要脱离他们个人的喜好,感情以及其他所有关于艺术的特殊情绪,也应该从对艺术作品主题的认知里和自己的经历来明确概念,保持中立的立场去看待作品。佛洛依德是从作品外观看到创作者的潜意识。

艺术心理学的任务是分析和理解审美行为,它提供了作品的艺术性并且同时相对地分析和理解了形态,意义和作用方面,而这3个方面可能也同时相对地分析理解了创作同一作品的艺术行为,从而引发了审美行为。

米开朗基罗创作摩西像的背景:米开朗基罗当年接受雕塑摩西像可以说是被迫的。1505年教皇GIULIO II 邀请米开朗基罗离开弗洛伦萨来到罗马,为其设计陵墓。教皇派给他一项任务,用5年的时间为他建一座陵墓,酬金是一万金币。陵墓要23英尺宽,36英, 26英尺4英寸高。墓周围要有40座和真人大小一样的雕塑。墓要自成一体, 里面还要有一个椭圆形的墓穴。在此之前,西方还未有过为一个人建造如此巨大的墓地。我们根据现有文字材料重新绘制了这座墓的图纸,图纸表明,这座墓是基督教世界的概括:底层是给普通人的,中层是给有望升入天堂的先知和圣人的,最高层是给“末日审判”中超越了前二层的人。墓的顶部有两位天使在“末日审判”那天引导教皇GIULIO II走出陵墓的图画。, 米开朗基罗立即开始为这项任务做准备,但不久他发现教皇是个傲慢专横且变化无常的人。教皇对是否能为他找到适合的墓地感到怀疑,于是就作出更大的计划---重建并改建圣彼得墓。由于教皇一心想着这个新计划,他暂时推迟了原来的计划。这座摩西像便位于圣彼得大教堂中,是GIULIO II 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雕像原本是位于墓的最顶端,米开朗基罗的本意是让欣赏者可以从三面不同的角度观赏到这座雕像。然而,在1513年,教皇已经去世,这座雕像从最顶端移到了右边第二层。在1542-1543年间,雕像又移到了墓的正前方的中间位置(即现在的位置)。

GIULIO II的性格:出生在意大利的阿尔比索。GIULIO II的任期是从1503年到1513年,总

共十年,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在这段期间达到了高峰。GIULIO II被称为政治教皇,战神教皇。他最终目的是要在罗马教皇的旗帜下,看到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第一步是要巩固教皇国。他以利诱、以武力,甚至以暗杀,铲除了许多分裂分子,他奉行极端好战的政策,使当时在罗马访问的伊拉斯谟无比惊讶。1506年,他着手组建瑞士卫队,这就是一直保持到今天的梵蒂冈卫队。同年,他批准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的修正案(即教皇子午线)。1508年秋天,他征服了佩鲁贾和波伦亚。1509年3月参加康布雷同盟,目的是要瓜分威尼斯。在5月阿那代罗之役中,威尼斯被联军击败,同盟各国分别占领康布雷同盟划分的土地,教皇国的失地也全数收回。他就像古罗马的执政官一样进行了一次盛大的凯旋仪式。尤里乌斯二世达到目的之后,立刻又将矛头指向法国,他不愿意看见法国的势力在意大利过份嚣张,所以他先秘密地和威尼斯签订和约,然后再利用同盟之间相互的猜忌,一五一一年组成神圣同盟,以驱逐法国。可是战争进行的不顺利,他在拉文那战役战败,有些枢机主教逃出罗马,投奔路易十二,还召开了一个宗教分裂会议。为了抵消影响,他组织了第五届拉特兰公议会,幸而有瑞士军队的支持,法国在一五一二年退出意大利。他又把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并入教皇国。他又继续想办法对付西班牙,他曾感慨地说:“只要天主能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使那不勒斯脱离西班牙了。”但是,天主却没有给他时间,一五一三年,教皇GIULIO II与世长辞。

摩西Mosè简介:公元前十三世纪犹太人的先知,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最高的领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他是圣经旧约前五卷的执笔者,神借着摩西写下了《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摩西为了以色列人民奋斗了一生,占领了以色列却不能亲自管理以色列这个国家,因为神不让他进入应许之地(《旧约·创世纪》记载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由于虔敬上帝,上帝与之立约,其后裔将拥有“流奶与蜜之地”——迦南(指的是约旦河以西地区,包括加利利海以北和死海以南地区)。“摩西五经”其余部分记载了后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漂流四十年。摩西死后,约书亚带领于大约前1405-前1350进入应许之地--迦南,成为后来的以色列王国。但他们后来背弃了神,所以神便让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现在基督徒们相信,旧约中的“应许之地”就是今天的耶路撒冷)。摩西其实不算个真正的卫道士,他违背了神的旨意,因为他“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神要摩西“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摩西不信,摩西依靠经验“用杖击打磐石两下”因为以前神给他在另外一地靠击打磐石出水,他这次不是依靠神的应许而是靠自己的想法,虽然神没有让他当众出丑,但神清楚地警告了他因为不信的举动而不得进入应许之地了。(原文圣经--民数记20:2 会众没有水喝、就聚集攻击摩西、亚伦。20:6 摩西、亚伦离开会众、到会幕门口、俯伏在地.耶和华的荣光向他们显现。20:7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20:8 你拿着杖去、和你的哥哥亚伦招聚会众、在他们眼前吩咐磐石发出水来、水就从磐石流出给会众、和他们的牲畜喝。20:9 于是摩西照耶和华所吩咐的、从耶和华面前取了杖去。20:10 摩西、亚伦就招聚会众到磐石前、摩西说、你们这些背叛的人听我说、我为你们使水从这磐石中流出来么。20:11 摩西举手、用杖击打磐石两下、就有许多水流出来、会众和他们的牲畜都喝了。20:12 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因为你们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为圣、所以你们必不得领这会众进我所赐给他们的地去。)起初,神说,你们不可吃拿树上的果子,但夏娃自作主张扭曲神的命令为“那果子--也不可摸”而堕落一样,神的话就是神的话语,是可信的,不需要我们自己扭曲为自己的意思来信。然而在摩西死后,神将摩西葬于NEBO尼波山谷里,只能远远的俯瞰应许之地却不能走近,对于摩西来说,应许之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申命记三十四章一至四节「摩西从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与耶利哥相对的毗斯迦山顶。耶和华把基列全地,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莲、玛拿西的地,犹大全地,直到西海、南地,和棕树城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琐珥,都指给他看。耶和华对他说:这就是我向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起誓应许之

地,说:我必将这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我使你眼睛看见了,你却不得过那边去。」)而他的继位者约书亚却成为了以色列的名副其实的领导者。

以上为背景基础。

弗洛伊德是犹太人,他一直自诩为摩西,在1901年,去了罗马的San Pietro in Vincoli 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这座摩西像,然后在1912年又去了一次。他曾经告诉荣格:“如我是摩西,你就是约书亚。”(原文:Non c'è dubbio che stiamo andando avanti e Lei, se io sono Mosè, prenderà possesso, come Giosuè, della terra promessa della psichiatria, che a me è dato di vedere solo da lontano.—Freud,1990,p.211)弗洛伊德一生都没有停止对摩西的研究,临终之前,他向世界贡献了《摩西与一神论》一书。他用一种新的方法来阐释米开朗基罗的这座雕塑,就是他的精神分析方法,并于1914年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IMAGO这本杂志上,题目为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原文:La Redazione non ha voluto negare accoglienza a questo saggio, che a rigore non corrisponde al tipo di contributi che la rivista si propone di pubblicare, poiché il suo noto autore è vicino agli ambienti psicoanalitici, e poicheé il modo in cui è argomentato presenta in effetti una certa analogia con la metodica psicoanalitica.) 这段话指的的是在佛洛依德分析米开朗基罗的这座雕塑没有用临床的参数,而是从他的经验或者他早先的作品评论来对话,从而避免了主观性因素的介入。在这个研究中仅仅是运用了观察作品的方式来进行精神分析的实践,首先看到了摩西的姿势和神态。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对这个作品的首要冲击是内容,而不是这个作品的形式和专业技巧。(原文:Ho notato spesso che il contenuto di un’opera d’arte esercita su di me un’attrazione più forte che non le sue qualità formali e tecniche, alle quali invece l’artista attribuisce un valore primario.—Ibidem,p.299)弗洛伊德为了让人信服,用俄狄浦斯的情结分析了哈姆雷特的悲剧之谜。大多艺术家表现摩西的经典动作就是欲将“十诫”版摔在地上,从而来表现摩西的性格。然而米开朗基罗的摩西是将“十诫”版夹在腋下,作为手腕的支撑点,同时这只右手腕拉着胡子,左手放于肚子上,右膝弯曲蹬地。佛洛依德观察的重点就在于十诫版的位置,右手臂,右手手指,腿部等等。他还提供了一副图更好的来解释米开朗基罗想表现的愤怒的压抑,痛苦与蔑视的表情。(原文:il nostro Mosè non balzerà in piedi e non scaglierà le tavole lontano da sé. Ciò che noi scorgiamo in lui non è l’avvio a un’azione violenta, bensì il residuo di un movimento trascorso. In un accesso d’ira egli voleva, dimentico delle tavole, balzare in piedi e vendicarsi; ma la tentazione è stata superata, egli continuerà a star seduto frenando la collera , in un atteggiamento di dolore misto a disprezzo. Non getterà via le tavole a infrangersi contro i sassi , perché proprio per causa loro ha dominato lasua ira, proprio per salvarle ha frenato la sua passione.—Ibidem,p.319)同时,摩西像表现的强壮精瘦的体格和可怕的肌肉,从一个侧面反应其冷静的外表。在弗洛伊德认为,摩西对神纠结的心情可以从十诫的位置上看出,米开朗基罗刻画的摩西刚从西奈山走下,看到那个情景,“他抬起脚准备跳起来,手放开了《十诫》伸向左上方插进了胡子,似乎要把暴怒发泄在自己身上”(弗洛伊德.1998,p526),这时,摩西考虑到手上的《十诫》开始向下滑动,由于《十诫》是不可以随意放置,更不可以摔碎的,因此摩西“右手缩回,放开胡须,但一部分胡子无意地被拉回,把手及时地靠在《十诫》的上沿,在靠近后面书角的地方挟住了《十诫》,置于最高处。”(弗洛伊德.1998,p526)。这表示了摩西挣扎着,想要愤怒有着采取行动的冲动和无法付诸于实践的压抑。因为手上拿着《十诫》,他不能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十诫》从手上滑落的那一瞬间他醒悟了,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权衡之下用手臂将《十诫》夹住,所以,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并不是《圣经》中的摩西,而是经过修改之后艺术家心中的摩西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只有人才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同内心感情

成功地进行着斗争”。(弗洛伊德.1998,p532)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是潜意识的形态。因为这个雕塑是给GIULIO II的陵墓的,然而GIULIO II 与米开朗基罗的性格有着类似之处:他们都想实现伟大辉煌的目标,特别是在大规模的设计上。(”。(弗洛伊德.1998,p532)GIULIO II虽然创造了“几百年来没有发生的奇迹”,但他“独断专行,飞扬跋扈”,“动辄发怒,根本不去考虑别人”(弗洛伊德.1998,p532-533)。米开朗基罗深知自己与教皇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感到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意志力,而且作为更为内省的思想家,可能会预见到他们两人命中注定的失败”,(弗洛伊德.1998,p533)。因此,米开朗基罗雕刻摩西,既是对教皇的纪念,也是对他的责备,并且通过这部作品对自我进行批判,“使自己的人性得以升华”。(弗洛伊德.1998,p533)(原文:A questo punto l’interpretazione della statua di Michelangelo può dirsi conclusa. Possiamo ancora domandarci quali motivi agivano nell’artista quando egli destinò il Mosè, e precisamente un Mosè così profondamente trasformato, al monumento funebre di papa Giulio II. Da molte parti si è concordemente richiamata l’attenzione sul fatto che questi motivi vadano ricercati nel carattere del papa e nei rapporti che l’artista ebbe con lui. Giulio II era affine a Michelangelo nel senso che mirava alla realizzazione di progetti grandi e imponenti, grandi soprattutto nel senso della dimensione. Era un uomo d’azione,il suo fine era dichiarato ,egli miraca all’unificazione dell’Italia sotto il dominio del papato. Il suo proposito era di attare da solo , nel breve lasso di tempo e di signoria che gli era concesso , isolato e impaziente, e con metodi violenti, un’impresa destinata a riuscire soltanto parecchi secoli dopo grazie all’azione congiunta di più forze.Egli seppe apprezzare in Michelangelo un uomo simile a lui, ma lo fece spesso soffrire per la sua irascibilità e la sua mancanza di riguardi. L’artista era consapevole di nutrire asprazioni altrettanto impetuose, e può aver intuito—con la maggiore chiaroveggenza che gli era propria—l’insuccesso a cui erano entrambi condannati. Cosìegli pose il suo Mosè nel monumento funebre del papa, non senza rimprovero verso il defunto, e a titolo di ammonimento per sé stesso, innalzandosi con questa critica al di sopra della sua stessa natura.—Ibidem)弗洛伊德对细节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作品中人物形体的独特性来揭示出作品人物内心冲突的激烈性,并将这种内心冲突还原到作者的内心冲突之中,最终通过作品而理解作者的个性的。换句话说,通过对作品的非常态部分的分析,弗洛伊德听见了艺术家那不可言说或者不愿言说的声音,而这是充满矛盾和激烈斗争的心声,这才是艺术作品征服我们的地方,因为我们“说不清它们向我们表现了什么”(弗洛伊德.1998,p511),从这个角度,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的题材比其形式及技巧更具吸引力。

弗洛伊德的这个猜想还借鉴了其他的缘由,但是由于范围庞大,他没有细细表述,同时这些知识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根据JONES(1953,vol.2,P.439),弗洛伊德对摩西像的双重认可,一个是摩西像在精神分析学上代表了父亲的角色:因为塑像对其圣经中的性格描述偏淡,另一个是摩西像同时也反应了佛洛依德本人:同样是领袖,起到了先知和领导者的作用,都是一个民族的追随者(犹太),并且在某个方面都不是真正的忠诚,并且有着领导一半应许之地的任务。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类似于摩西建立了以色列,但是摩西最后并没有获得进入应许之地的资格,从而没有管理以色列的资格,而他的继位者约书亚却成为了以色列真正的领袖。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学就是应许之地,弗洛伊德建立了基础----精神分析学说,却没有真正的统治精神病学领域,而荣格是发展了这个基础并加入了更为实践的内容,在精神病学领域站在了统治者的位置上了。(未完)

米开朗基罗 论文

设计类 题目:米开朗基罗和他的杰作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张利学号: 10740116 完成时间: 2013年 3 月 18 日

摘要:这篇论文我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介绍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特点,才能的体现,生活中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介绍米开朗基罗的几件典型的杰出作品,并加以详细分析。最后简单概述米开朗基罗一生的成就。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性格才华经历优秀作品 米开朗基罗,是现在大多数人众所周知的伟大艺人。然而有多少人对他是真正了解的呢?现在让我们来再次回顾一下这位多才多艺的大师。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 Buonarroti Simoni。他不仅是一位雕塑家、建筑师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喜欢把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这也许与他的个性有关。 米开朗基罗从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母亲更为亲密一些。慢慢地长大,绘画技巧的提高,他从平易中又逐渐超凡脱俗,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大师。他性格狂野放荡不羁,同时又富有一份高傲,因为他懂得自我欣赏他不答应别人把他当艺术家来看,他认为天才这个词都不配于他。他的才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不仅善于绘画、雕塑,还是一位很棒的建筑师、设计师,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有着自己的向往。如他少年时的作品《肯陶落斯之战》,此画美丽无比,看到的人都认为那不是一个年轻的作品,属于名家之作。青年时的作品如《巴库斯酒神》,他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中年时的作品如《美第奇大墓穴》,这部作品对人们来说是那么的珍贵。暮年的作品如《末日审判》,这幅作品米开朗基罗采用了各种绘画技巧,构成和布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规划成功的。他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很多,然而这些都和他对艺术的热爱、并为之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因为他的父亲和叔叔们觉得画画是一种比较地下的行当,他小时候经常偷偷地画画,有时被父亲抓到了就是拳打脚踢,受到过不少的欺辱。长大了教皇又对其施加压力,他常常半夜起来画画,有时过度疲劳而生病,他总是以极少的面包和酒来支持他的生命。他的一生就在不息的艺术冲动和创造中度过。历经无数的失败和成功,坎坷的走完了自己的

米开朗基罗作品分析

【前面的话】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以往那空洞而快乐的艺术之爱将如何 当肉体及灵魂的的双死渐进 无论绘画或雕刻皆不能让我灵魂安宁 盼望着十字架的神圣之爱 以他张开的双臂将我入怀 ………… 米开朗基罗用他的灵魂雕刻出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作品。他的每一尊雕塑都透露出灵魂的气息,现在我要走进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倾听凿与锤碰撞的声音,感受大理石的呼吸。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雕刻艺术;宗教灵魂 1 辉煌的开始,充满才能的青年时期 1.1 《阶梯旁的圣母》《酒神巴库斯》 1475年3月4日米开朗基罗在现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出生了。13 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又跟随多纳泰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从这里开始,他超人的艺术天赋就开始展露出来。他开始在美第奇的宫廷,花园临摹古代的雕像。还与人文主义学者,诗人自由交流,是雕刻技艺和文化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

米开朗基罗最早的作品是在美第奇自由美术学校创作的浮雕《阶梯旁的圣母》。作品取材于宗教题材描绘了倚在阶梯旁的圣母给圣婴耶稣哺乳时的情景。浮雕表现了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壮朴实的形象,藏匿于大理石中的圣母神情严肃庄重,但是衣裙的刻画却又细腻万分。圣母手中怀抱着的圣婴耶稣虽然还是个婴儿但是手臂与背部上的肌肉厚实有力,透露出米开朗基罗对男性力量的表现,足以看出那是年仅1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经具有了让人不可忽视的天赋与才华,虽然充满个人特色的雕塑风格还没有成型,但是对自身的今后的雕刻路线米开朗基罗已经了然于心。 对于米开朗基罗另一件作品《酒神巴库斯》,我们可能都知道它以完美的裸体表现和略显摇晃的醉态突破了15世纪雕刻的机械平衡构图,体现了一个年轻雕刻家的卓越才华。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醉酒的“酒神”也是米开朗基罗当时自己的写照呢? 那时的罗马的佛罗伦萨居民区发生了流血暴力事件,这是因为亚历山大六世将萨沃纳罗拉驱逐出教会而爆发的。米开朗基罗忧心忡忡的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的画稿上出现的正是酒神巴库斯雕像的构想。同时期继母卢克丽娅去世了,父亲洛多维科悲哀的在来信中哭泣。可以想象米开朗基罗收到信件时坐在椅子上伤心的哭泣,他又失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人间最珍贵的母爱只能成为永远埋藏在心底的温馨回忆。 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酒神”也是米开朗基罗对自己的质问。巴库斯喝的是甜蜜甘醇的葡萄酒,紫红色的葡萄却是从他好友的坟墓上长出来的。他的嘴唇边露出了似醉非醉的的神秘微笑,他快乐吗?他放纵吗?巴库斯想忘却失去好友的悲伤,借酒消愁,但是酒醒后才发现又是南柯一梦,旧友已逝,伤痛还在。 沉重的酒杯,沉重的紫红酒色,沉重的脚步与沉重的心。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琪罗即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Buonarroti Simoni。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设计了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1]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米开朗琪罗传》出自罗曼·罗兰《名人传》。 人物简介 米开朗琪罗,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来到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创办的雕塑学校。 [2]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8年,[2]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 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个人生平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3月18日),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与弗洛伊德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与弗洛伊德 从艺术现象的角度来分析,艺术家创作出作品然后由欣赏者去接受和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为艺术行为,欣赏者去欣赏作品为审美行为。艺术家和认知系统之间的过程形成了艺术行为,这是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特点。而审美行为与认知系统之间的统一是由欣赏者给予的,欣赏者去认可和享受这个作品,这定义了欣赏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注意!这里所说的欣赏者是已经对作品产生了认可理解和欣赏的认知活动的人,而不是走马观花。“已知的行为结构表现出存储在记忆中的普通概念”( struttura di dati atta a rappresentare concetti generici immagazinati in memoria –Rumelhart,1980,P.34) ,首先应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的现象。如何去考虑呢?1. 时间的尺度。(指的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是否处于同一时间段)即相同的背景、社会大环境,可以感同身受。如果忽视则无法对艺术现象进行评估,同时也无法弥补心理学文字上的偏差。弗洛伊德与摩西像差距4个世纪。2. 不可不注重欣赏者的主观意见,是否喜欢这个作品,只有喜欢才能谈得上去欣赏。这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赝品的产生,并且很多人去模仿名作。弗洛伊德自诩为摩西。3. 现象的普遍范围。这个普遍性是由人类社会产生时就有了,艺术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的作品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背景,文化等等。人们只有处于或者经历过才有可能对艺术作品产生欣赏。了解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生平,摩西的生平,以及教皇。4. 最后观察的是核心问题的研究和心理学的实践。在艺术的领域里,心理学家不仅要脱离他们个人的喜好,感情以及其他所有关于艺术的特殊情绪,也应该从对艺术作品主题的认知里和自己的经历来明确概念,保持中立的立场去看待作品。佛洛依德是从作品外观看到创作者的潜意识。 艺术心理学的任务是分析和理解审美行为,它提供了作品的艺术性并且同时相对地分析和理解了形态,意义和作用方面,而这3个方面可能也同时相对地分析理解了创作同一作品的艺术行为,从而引发了审美行为。 米开朗基罗创作摩西像的背景:米开朗基罗当年接受雕塑摩西像可以说是被迫的。1505年教皇GIULIO II 邀请米开朗基罗离开弗洛伦萨来到罗马,为其设计陵墓。教皇派给他一项任务,用5年的时间为他建一座陵墓,酬金是一万金币。陵墓要23英尺宽,36英, 26英尺4英寸高。墓周围要有40座和真人大小一样的雕塑。墓要自成一体, 里面还要有一个椭圆形的墓穴。在此之前,西方还未有过为一个人建造如此巨大的墓地。我们根据现有文字材料重新绘制了这座墓的图纸,图纸表明,这座墓是基督教世界的概括:底层是给普通人的,中层是给有望升入天堂的先知和圣人的,最高层是给“末日审判”中超越了前二层的人。墓的顶部有两位天使在“末日审判”那天引导教皇GIULIO II走出陵墓的图画。, 米开朗基罗立即开始为这项任务做准备,但不久他发现教皇是个傲慢专横且变化无常的人。教皇对是否能为他找到适合的墓地感到怀疑,于是就作出更大的计划---重建并改建圣彼得墓。由于教皇一心想着这个新计划,他暂时推迟了原来的计划。这座摩西像便位于圣彼得大教堂中,是GIULIO II 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雕像原本是位于墓的最顶端,米开朗基罗的本意是让欣赏者可以从三面不同的角度观赏到这座雕像。然而,在1513年,教皇已经去世,这座雕像从最顶端移到了右边第二层。在1542-1543年间,雕像又移到了墓的正前方的中间位置(即现在的位置)。 GIULIO II的性格:出生在意大利的阿尔比索。GIULIO II的任期是从1503年到1513年,总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技巧: 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米开朗基罗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是一样的题材《哀悼基督》,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 作品表现技巧: 《哀悼基督》该作品表现技巧具体分析; 一.作品采用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十分隐秘,圣母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只倾泻了无声的哀痛,也不只充满了哀思和祈祷,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米开朗基罗突破了以往宗教作品中苍白衰老的模式,把圣母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却并未因此而影响到表现圣母对耶稣之死的悲痛。圣母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她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高理想。 二.此外圣母宽大的衣袍既显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状,又巧妙地掩盖了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构图美与实际人体比例的矛盾问题。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体与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 三.雕像的制作具有强烈的写实技巧,作者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并对雕像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大理石在米开朗琪罗榔头和凿子下十分柔顺,他随心所欲地雕刻出光滑的人体和折褶繁复的衣纹,透过细微的动态表情,窥视到雕像内在的情感。在这里完美的雕刻技巧已完全融化在艺术形象之中,雕刻家赋予大理石以鲜活的生命。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该作品深沉睿智、遥远得难以触及,并且我们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一切都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力,使作品显得异常光彩夺目。 四..米开朗基罗接受这件雕刻时,正值萨伏纳罗拉被教庭火刑,此事深深地震 动了他的心灵,他决定将自己的怜悯和崇敬注入永恒的石头。雕刻家在构思时 毅然超越一般哀悼的情节,大胆地将萨伏纳罗拉的精神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社 会理想融在一起塑造圣母和基督的形象,紧紧把握基督临终前的表白:“我一向 是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雕刻家以耶稣为自己心目中崇敬的萨伏纳罗拉, 而以圣母象征祖国意大利,祖国为失去伟大的儿子而哀悼。 五.作品还有一个似乎与其他特征相矛盾的特征――平静感。该作品创造的人 物充满了力量,但那样的力量总是处于潜伏状态,就像在刻意地进行自我收 敛似的。让人们目不转睛的正是这种充满张力的平静,它与蓬勃欲出的内在 力量达成了巧妙的和谐。 六.在该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美术鉴赏の米开朗基罗

美术鉴赏论文 --米开朗基罗 【摘要】 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 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 19岁来到罗马,创作了《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 26岁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大卫》 30岁奉教皇之命在罗马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年后停工回到佛罗伦萨 33岁又奉命回到罗马,用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38岁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44岁~59岁创作了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61岁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教堂壁画《末日审判》89岁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正文】 1、米开朗基罗简介 (1)生平简介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全名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琪罗”、 “米高安哲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 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 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 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列奥 纳多〃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2)家庭背景 米开朗基罗的家族在中世纪曾显赫一时。不过到其父是,收入微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之后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的家里,因此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事实上,这个家庭没有任何产生艺术家的可能条件。尽管他在诗文上颇有才赋,但对于父亲给他安排的法语课却丝毫不感兴趣。相反,他对绘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3)时代背景 米开朗基罗处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代给予艺术家前所未有的殊荣。米开朗基罗十五六岁时被大公美第奇慧眼识中,从此每日与该时代最杰出的人物同席共餐,分享着自罗马奥古斯都大

《名人传》主要内容介绍

《名人传》主要内容介绍 名著《名人传》的主要内容介绍 《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 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 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

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 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读书 笔记.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 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

美术史巨人 米开朗基罗作品

美术史巨人米开朗基罗作品 美术史巨人米开朗基罗作品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圣母玛利亚大卫像 米开朗基罗. 1475-156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非利士人( 现在的巴勒斯坦)入侵以色列时,牧童大卫去前线给哥哥们送饭。敌方巨人哥利亚异常凶悍,国王扫罗许诺,谁能杀了哥利亚,就将王位让给他。大卫请战,他用投石器和石子击中了哥利亚,三军涌上击败了非利士人。后来大卫

成了以色列的国王。大卫是耶稣的祖先。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著有《诗篇》150篇,其子所罗门也是中东以有智慧财富著称的国王,著有《箴言》31章。都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雕塑分雕和塑两种。塑是用泥巴先做成型,然后用石膏翻成阴模子,再用石膏翻成和原先的泥巴一样的成品,而雕就是直接拿工具在材料上操作。塑是做加减法,可以任意修改,而雕却是做减法,只能去掉,不能加上去。一凿子下去,稍有不慎,即立刻完蛋,前功尽弃。所以,这样伟大的艺术品搞成功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米开朗基罗素描米开朗基罗素描 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作品,价值连城。米开朗基罗的素描造型极其精准生动,线条大气磅礴,充满了力量和运动感,直到当今,还是极少有人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和境界。摩西像

《名人传》人物评价、内容梗概及点评

《名人传》人物评价、内容梗概及点评 【人物评价】 【贝多芬】(1770-1827),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之一,德国人。 性格特点:桀骜不驯,乖僻,孤独,自强不息,伟大的音乐之神,坚忍不拔的巨人。 磨难挫折: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17岁丧母,他独自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之后,承受失恋,失聪的悲痛,经济困窘,亲朋好友的死亡离散,他的一生就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相关评价:贝多芬,一个孤独,痛苦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并把它带给人间,“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因此他是“自己命运的战胜者,苦痛的战胜者”,是一位音乐巨人。 外貌特征:“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突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人生启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坎坷的。在挫折和不幸的命运面前,我们要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咽喉,以超凡的毅力去奋斗,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美妙乐章。 经典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惟其痛苦才有快乐”。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 性格特点:慈祥,博爱,善良,机智,聪明,孤独,多疑,懦弱,有毅力,身体力行,具有高超的雕刻技术并酷爱自己作品。家庭富有,自己却贫穷,屈服于教皇势力。 磨难挫折:少年丧母,寄人篱下。年轻时,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后卷入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他的一生从一个羁绊转到另一个羁绊,但他战胜了不幸,最终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创造了辉煌。 相关评价: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在艺术上无与伦比,永远追求艺术的尽善尽美,但精神上软弱无力,只能挣扎而没有力量奋斗。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人物。 外貌特征: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不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又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色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经典名言:“幸福的灵魂,时间在其中不再流逝!”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 性格特点:博爱,敏锐,诚实,热衷于自我完善,倔强,具有虔诚的宗教观点。相关评价: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仰,精神道德的再现。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外貌特征: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得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

米开朗基罗作品欣赏

米开朗基罗作品欣赏 一件艺术作品只有作为一种重要并且永恒的成就,才能跻身于杰作之列。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件优秀的作品,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其一生无上的荣耀。而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能够取得这样辉煌成就的,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可以说只有一个人。他,就是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的米开朗基罗。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 米开朗基罗 幼年,与石相伴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于1475年3月6日诞生于文艺复兴胜地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米开朗基罗出生后,体弱多病的母亲弗朗西斯卡无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诺小镇由一位奶妈喂养。塞提雷诺镇是一个林地茂盛、青石蓝天的地方,盛产大理石。奶妈的丈夫是当地采石场的工人。米开朗基罗

在这个山区小镇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整天与奶妈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观看他砸石头。艺术家日后回忆说:“如果我还有些值得称道的东西,那是由于我出生在空气清新的山区;正是奶妈乳汁的哺育,使我学会了用凿子和锤头来制作雕像。” 米开朗基罗幼年丧母,10岁时随再婚的父亲搬到佛罗伦萨居住,并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此时的佛罗伦萨正在成为全欧洲艺术活动的中心。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艺术、智力和精力重生的时代,米开朗基罗被城市中丰富的艺术品深深触动,执意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即使父亲的鞭打也未能使他放弃追求。最后父亲拗不过他,在他13岁时,把他送到佛罗伦萨最受尊敬的艺术家吉兰达约的作坊当学徒。米开朗基罗在此接受了在新鲜石膏上做壁画的全面技术训练。 然而,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很快就发现自己更喜欢用笔而不是用刷子来作画。一年以后,他转向著名雕塑家多纳太罗的学生贝尔托尔多学习雕塑。米开朗基罗在14岁时正式尝试雕塑作品,几天之内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话中牧神头像的雕塑。他的才华引起了佛罗伦萨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洛伦佐美第奇的注意。这位艺术和学术活动的慷慨资助人邀请14岁的少年到自己的宫殿居住。此后,米开朗基罗每天和洛伦佐及围绕在他周围的一些知名人士共进午餐,接触到许多思想家、艺术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米开朗基罗深受人文主义

名人传主要内容简介

名人传主要内容简介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学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6?1罗兰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前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谓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名人传主要内容简介《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2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名人传米开朗琪罗读书笔记

《米开朗琪罗传》主要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一生的传奇经历。下面是作文网读书笔记栏目为您准备的两篇《名人传米开朗琪罗读书笔记》,更多的读书笔记就上作文网。 篇一:名人传米开朗琪罗读书笔记 《米开朗琪罗传》主要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一生的传奇经历。 他一生忍受了巨大的病痛以及所有的刁难和盘剥。尽管他经历了各种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仍在顽强地抗争着。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韧而果敢,那么就一定会冲破一切束缚。他一生醉心于雕塑创作。他在生命的89个春秋中,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表现了真善美的不朽杰作。如《大卫》、《悼念基督》等。最终成了巨人。 读完以后,给我的启示很多。他的这种精神--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狂热、彼此猜忌、容不下任何自由思想的时代。而他却是胸怀宽广、豪放不羁的人。在重重打击和百般刁难的环境下,他都能坚持下来,没有消沉。不息地创作他的艺术。正如他说:“越使我痛苦的就越让我喜欢。” 而现在的人们呢?住大房,开靓车,已经很幸福了。他们非常羡慕伟人的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无法感受到伟人的艰苦。其实,艰苦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与挫折。我们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的精神,铺设走向成功的道路。无论失败了多少次;无论有多艰苦,有多累;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你努力奋斗,总会成功的。 篇二:名人传米开朗琪罗读书笔记 名人传中,介绍了三位伟人,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米开朗琪罗,他是最纯粹的天才。罗曼罗兰形容他的创作灵感就像天才爆发一样,几乎不需特别的触动和培养,就拥有了长流不竭的创作潜力。然而他一生都受人摆布,在各种纷争中苦苦挣扎。尽管在绘画和雕塑上,他的成就称得上惊人的伟大,但就自身的想法来说,他并没有将自己头脑里最完美的构思予以真正的实践,身外之事总是制约着他的创作艺术,很多liuxue86作品都是草草收尾,这对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来说,无疑就是一种失败。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可以说是屈辱和矛盾的一生,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不因屈辱而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 米开朗琪罗一生是劳累的。他不断给教皇当佣人。教皇们让米开朗琪罗为了他们自己的欲望修建。但却不给他一分钱,迫使他无法,家庭破裂,父亲、哥哥一直逼着米开朗琪罗把在佛罗伦萨的财产全部分给他。 米开朗琪罗身上所体现的坚持、忍耐的精神是我们所需要的。有时候,忍耐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坚持你自己的方向,也会成功。

名人传米开朗基罗主要事迹五篇800字以上

名人传米开朗基罗主要事迹五篇800字以上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主要事迹篇一 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把他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艺术事业,直到一年之中二月的一个星期五,约下午五时,又正值落日时分,这位艺术巨匠轰然倒下,他告别了人世,神秘步入和平天国...... 他一生的价值用肉眼是无法识别的,当然无论借助什么仪器也都是无法察觉的。他的成就是千代万代艺术青年对他的敬仰,他的人格信念是他对艺术的狂热与对自由的无比眷顾和渴望,及至真诚的追求。他有自己独特的秉性:全神贯注地塑造《大卫像》,仰着头精心刻画天花板和穹顶上的壁画,直到夕阳西下......这一切的一切,靠的就是信念与他对艺术的热爱,正如他晚年的诗一般:“幸福的灵魂,在他那儿,时光不再流逝!” 米开朗琪罗是富丽堂皇的,却又是痛苦绝望的。社会的混乱使他担忧,艺术界的坎坷让他“剪不断,理还乱”,使他前进的脚步欲出又止,正如他说的,“有英雄的才能,却没有英雄的意志,有强烈的激情,却没有这样的愿望”。是社会的压力与无数人致命的欺骗使他步入绝境,但他没有失去希望,他依然乐观生活。 回首自身,我们何尝没有经历过苦难,又何尝没有步入过挫折呢?但又有多少人选择继续坚持下去,并且更为乐观,更为自信地活下去呢?米开朗琪罗身为艺术家,并不说明他与众不同,他的一切都与平常人一样,只不过他或许有一个比常人更为纯净,更有思想的灵

魂。他对艺术事业的热爱与眷恋是他在困难中唯一的精神支柱与营养,使他不是为了金钱而活,而是为了理想的事业而活。就算他受尽欺骗,也不会痛心疾首,因为社会无论多残酷,只能消灭他所有的物质财富与一些微乎其微的地位,却永远无法打败他不屈的信念与高尚的节操,正如海明威所说,“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他的生命只能与艺术融为一体,而却没有一个人能销毁艺术,这正如没有一个可以毁灭生活一样,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穷的力量。 我想像在一座宫殿深处,米开朗琪罗仰着头刻画的模样,我想,他的默默奉献、他的不屈信念,使他能仰天长啸。 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主要事迹篇二 阴沉的宫殿,矗立着崇高的塔尖如长矛一般,柔和而又苦索的山岗细腻地映在天际,岗上摇曳着杉树的圆盖形的峰巅,和闪闪作色、波动如水浪似的橄榄林; 热狂、骄傲、神经质的气息,易于沉溺在一切盲目的信仰中,守着一切宗教和社会的狂潮耸动,人人是自由的,人人是专制的,生活是那么舒适,可是这里的人生无疑是地狱。 就在这个天堂般又魔鬼般的地方,升起过一轮红热的太阳,明媚,刺眼。他从没有落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悬挂在我们头顶,发光发热,直至永恒。 他,就是米开朗基罗。

浅谈米开朗基罗与文艺复兴

浅谈米开朗基罗与文艺复兴 ——施航09工业设计学号080212009012 摘要——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雕塑有了突破性的新发展,米开朗基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本文主要从米开朗基罗的生平简介、文艺复兴对他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他闻名于世的作品大卫的研究来浅析探讨文艺复兴与米开朗基罗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雕塑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 一、米开朗基罗的生平简介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他以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已经61岁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二、文艺复兴与米开朗基罗 1.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雕塑 文艺复兴时期,在新的时代精神与以往的艺术遗产的共同作用下,艺术便经历了一个从观念形态走向摹仿自然的转换期,客观的自然,作为范本也作为源泉,给予艺术家和艺术创造以全新的价值、尺度和灵感,而其所导致的辉煌成就是人所共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创造从此舍弃中世纪那种理念性精神旨趣及与之相应的主题选择;对往古遗迹例如希罗雕像等给予高度估价的同时,也赋予古代思想例如柏拉图学说以新的光辉。但是毕竟,以理性为据和以自然为师总是这几个伟大世纪的主旋律,于是以达?芬奇为代表,包括米开朗基罗在内的一大批热衷实验的大师们,远远走在时代之前,靠卓越的天才和不懈的探索把造型艺术纳入了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不过应该看到,文艺复兴的艺术观念,经验的和超验的,作为摹仿自然的和作为理念语言的,却自始至终此起彼伏地存在着也发展着,彼此之间甚至还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紧张态势,而这种时候,艺术家的内心就成了双方交锋的战场。 2.文艺复兴时期对米开朗基罗的影响

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传读后感

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传读后感 篇一: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传>读后感 名人传中,介绍了三位伟人,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米开朗琪罗,他是最纯粹的天才。罗曼罗兰形容他的创作灵感就像天才爆发一样,几乎不需特别的触动和培养,就拥有了长流不竭的创作潜力。然而他一生都受人摆布,在各种纷争中苦苦挣扎。尽管在绘画和雕塑上,他的成就称得上惊人的伟大,但就自身的想法来说,他并没有将自己头脑里最完美的构思予以真正的实践,身外之事总是制约着他的创作艺术,很多作品都是草草收尾,这对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来说,无疑就是一种失败。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可以说是屈辱和矛盾的一生,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不因屈辱而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 米开朗琪罗一生是劳累的。他不断给教皇当佣人。教皇们让米开朗琪罗为了他们自己的欲望修建。但却不给他一分钱,迫使他无法,家庭破裂,父亲、哥哥一直逼着米开朗琪罗把在佛罗伦萨的财产全部分给 米开朗琪罗身上所体现的坚持、忍耐的精神是我们所需要的。有时候,忍耐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坚持你自己的方向,也会成功。 篇二: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传读后感 《米开朗琪罗传》主要写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一生的传奇经历。 他一生忍受了巨大的病痛以及所有的刁难和盘剥。尽管他经历了各种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仍在顽强地抗争着。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韧而果敢,那么就一定会冲破一切束缚。他一生醉心于雕塑创作。他在生命的89 个春秋中,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表现了真善美的不朽杰作。如《大卫》、《悼念基督》等。最终成了巨人。 读完以后,给我的启示很多。他的这种精神--自强不息、永不满足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因为,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狂热、彼此猜忌、容不下任何自由思想的时代。而他却是胸怀宽广、豪放不羁的人。在重重打击和百般刁难的环境下,他都能坚持下来,没有消沉。不息地创作他的艺术。正如他说:“越使我痛苦的就越让我喜欢。” 而现在的人们呢?住大房,开靓车,已经很>幸福了。他们非常羡慕伟人的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无法感受到伟人的艰苦。其实,艰苦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每个人都会遇到苦难与挫折。我们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的精神,铺设走向成功的道路。无论失败了多少次;无论有多艰苦,有多累;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你努力奋斗,总会成功的。

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 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论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生于佛罗伦萨。他的建筑作品不多,但都富有创造性,成就很高,影响很大。他睥睨同代的人,并以自己的贵族出身自豪,然而他又热爱国家、民族、同胞;他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因为他的信仰,使他在面临家里无理地索求,压榨他辛苦赚来的金钱时,在面对忘恩负义的弟弟时,他虽然愤怒,却仍选择原谅他们;他不能无视于当时教会的腐败,然而由于对艺术的执著,他和教皇起冲突后,最后还是服从教皇的权威。因为对艺术的执著,迫使他每每向现实低头,虽然他无法成为改革的影响者,从另一方面看,却是胜过他的敌人的。 1490年米开朗基罗进入罗绫索.麦第奇创办的美术学校,得以出入其宫廷,受 到最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薰陶。 1494年,法军入侵义大利,佛罗伦斯人趁机发动革命,推翻当时统治的麦第奇 家族,并建立平民共和国,统治者为宗教改革家萨伏那罗拉,萨氏看出义大利在财富和衰败的宗教信仰下日益堕落,便起而反抗。之前他便曾就麦第奇家族的享乐生活和教会的腐败,发出措词强烈的抨击,并警告统治阶级如不悔改,佛罗伦斯的命运将如新约启示录中的巴比伦和罗马。他致力于道德革命,攻击教宗,支持平民政府的建立与共和思想。1498年萨氏以蔑视教皇的名义被处死。 米开朗基罗在政治上完全同情人民的起义,也始终对萨氏“怀著强烈的敬爱之情”,但在萨氏起义时却逃出佛罗伦斯,在萨氏被处死后,米开朗基罗也未对这位友人的死表示任何意见。他保持缄默,但无可否认的是,米开朗基罗目睹他同一时代的人为了理想而奋斗。他的内心没有挣扎吗?答案是有的。 在萨氏被处死的同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哀悼基督》像。圣母膝上抱著由十字架上取下的耶稣,她在为儿子的死而哀恸。耶稣为了世人的过错而道成肉身,死

米开朗琪罗—《大卫》赏析

米开朗琪罗作品——大卫赏析对于米开朗琪罗,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他始终是单身。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米开朗基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尽管米开朗基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

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人的苦恼和感情!从1501年8月到1504 年,历时三年,米开朗琪罗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大卫》。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在雕刻家的行会中,他已被公认为艺术大师之一。他的雕像大部分表现健美人体。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特点。当时人们刚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下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因此,赞美人体的美,是对古代希腊艺术的一种“复兴”,不仅如此,它的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反对宗教的虚伪,重视人及,其现实的力量,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反映。 大卫是一个圣经中的人物,公元前1010年至970年是以色列王。他在位时推翻了异族非利士人的统治,使以色列得到统一。这位英雄在年轻时有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当时,以色列王扫罗在位。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非利士人中有一位武士,名叫哥利亚,身高八尺,头戴钢盔,身穿铠甲,力大无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以色列人死伤无数。哥利亚出战40余天,以色列人不敢出战。大卫的三个哥哥都到前线打仗了,他由于年幼不能参战,就去前线给哥哥们送饭。当大卫到达了前线时,他看到敌方的巨人哥利亚冲了上来,以色列人抵挡不住。这时,大卫满腔怒火要求出战,以雪民族之耻。扫罗王见大卫信心很大,就把自己的铠甲给他。大卫拒绝了盔甲,仍是一身牧童打扮,他率众走上战场,大声地痛骂哥利亚,等到哥利亚被骂的头昏脑胀时,大卫用甩石机甩出石头打昏了哥利亚。大卫冲上前去,拔出利刃割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