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本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笔记

《美学基本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笔记
《美学基本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笔记

绪论

1、美学发展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①大体分为:前学科阶段。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第一卷出版,他以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的为逻辑学;研究“意”的为伦理学;研究“情”的为美学,至此,“美学”逐渐获艺术界公认。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在鲍姆加登感性学基础上,以感性为思考中心,致力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前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创造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重要命题,对美、美感、美的规律等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沿着哲学方向发展的有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美学,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沿着心理学方面向研究的以费希纳实验美学为开端,以及谷鲁斯的“内模仿说”等;从艺术社会角度研究的有接受美学、系统论美学。

②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概念提出,经过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努力,逐渐深入,代表了古典美学最高成就,但他们的美学都是建立在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存在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使包括美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2、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历来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①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范围自然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两大方面,而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能例外,因此还包括美的创造问题所以,围绕审美关系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②不少美学家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其研究对象就是艺术,如黑格尔;有人认为美学除了研究艺术中的美与丑外,还应研究生活中的美与丑,并以后者为主要对象,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在我国,有人认为美学即艺术观,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有人主张美学研究范围应当是很广阔的;还有人认为美学必须以艺术为中心、重点;前苏联美学界主张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的审美现象等等。

3、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①美学曾长期隶属于哲学,随着发展才逐渐独立。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美学研究其着指导作用。

②伦理学基本范畴是善及其对立面恶、美与善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美学与伦理学不能截然分开。

③心理学探讨人类心理活动一般规律,而人类审美活动从意识活动的心理形式来说,是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因此,美学发展离不开心理学发展。

④对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美学与艺术理论都会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等问题,因此,两者关系尤为密切。

⑤美学作为人类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同自然科学发展之间是不容忽视的。自然科学一方面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摄,另一方面,它以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哲学(美学)发展及思维方法的发展。

⑥美学虽与这些学科互为沟通,但有自己特定的范围,是其它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4、研究美学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都必定依据本身特有的研究对象的性质来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

①美学的一般哲学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美学研究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③在现代美学理论建设中,我们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又要广泛地吸收美学研究多元方法的合理成分。

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系统论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美学史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长期分家问题,使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视角、多层次地研究审美对象。

5、对于美学的性质和范围你是怎样认识的?

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还包括美的创造的问题。就客体而言,美学要揭示美与丑的区别,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内容与形式、美的形态和范畴等。就主体而言,美学要研究美感的本质、美感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美感的心里要素、审美标准等基本问题。美的创造,不仅包括艺术美的创造,还有现实美的创造。总之,美学就是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第2章美的本质与特性

1、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提出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学说?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些学说?

①“美在形式”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美在形式,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②“美在理念”说: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种具有客观意义的实在;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③“美在典型”说:苏格拉底认为,画家在创作时,应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孟德斯鸠认为,美的眼睛就是大多数眼睛都像它那副模样的。

④“美在主观说”:认为美是由人的心灵主观决定的。克罗齐认为,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⑤“美在关系”说:狄德罗认为,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⑥“美在生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

评价:先哲虽然未能摘下美学皇冠上的明珠,但是,他们所进行的有意探索,却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作了良好的开端。一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存在论哲学对于生存源初状态的重视,防止落进先验理性本质主义的陷阱,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之上进行理性分析。

2、美是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怎样?

美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宇宙太空的万事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犹如无所谓真、无所谓伪,无所谓善、无所谓恶一样。尽管那个时候,日月星辰,山水花鸟都早已存在,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的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属性和价值。相对于人的意识,相对于个人来说,事物的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的;然而,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直社会价值,踏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否则,它们就会失去自己依赖的社

会依据。所以,美是客观的、是社会的。

当然,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并且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3.为什么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1)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有实践活动的能力。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社会关系的制约和支配下,才能有效进行下去。

(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意识,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的特性。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成为了人化的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发展和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自觉能动的参与,使对象被改变的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3)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达到的相对水平。

(4)美来源于社会实践,美的内涵代表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因素,即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力量,体现了人在创造活动中焕发出来的聪明、才能、智慧、技巧、情感、理想。因此,美的内容就是人的本质力量。

(5)美是一种感性存在,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美的事物总是存在着具体的感性形式,但不能单纯用事物的形式来探求美的本质,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美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诉诸人的情感,通过它愉悦人、激励人,使人的精神得到满足。如听音乐会使人心旷神怡。美的感性形态是新颖的、流动的。人类的自由自觉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社会的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生气和新颖性的。

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价值?

(1)美的价值本质问题的决定因素,审美属性决定了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2)价值是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标志,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也属于事物的客观属性,但价值属性作为一种关系属性是不同于自然属性的,是基于自然属性而又超越自然属性的另一类的新的属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成和发展的派生属性。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自身的肯定,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只有当审美主体出现时,主客体之间才能形成现实存在的审美关系,如月亮的观赏。

(3)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制约和规定的。审美价值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关系而存在的。审美价值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5.怎么理解马克思的“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它同美的规律的关系怎样?(1)种的尺度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真。内在的尺度是指人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目的。人的生产劳动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总是为了使对象产生对自身有利、有益的变化,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善。

(2)人类的劳动过程,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与遵循客观规律性,二是把握

和实现主体的自然性。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统一,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最基本的内容。美的规律的实质,就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和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在实践中所达到的适度的统一。如果人在实践过程中,把把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而又光辉的形象在对象中显示出来,这个过程和对象就一定会有审美价值。

(3)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不仅指出了人类的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指出了生产劳动与美的创造的内在联系,还告诉我们美的规律是存在的,只有人才能认识和把握它,一切动物都和美的规律无缘。

6.真善美的关系如何?

(1)真善美作为对于人类的不同价值,其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只有结合人类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

(2)真是指各个物种自身的自然状况和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凡是美的东西,首先应当是真的,是符合客观规律性的。真是美的基础。

(3)善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如原始社会的石斧这类创造物,以感性形态显示了人的意志,就具有了美的价值。善是美的灵魂。(4)美不能离开真善,不能违背真善,但美又有自身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不能同真善简单等同,也不能以真善加以取代。美同真善一样,都是客观对象的社会价值。如羊肉。(5)真善美是客观对象对于人和社会的客观价值,三者又有各自独特的内容,不能相互取代,应该在实践中得到统一。

7.丑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1)作为美的对立面丑,是同美同时出现的,丑就是歪曲和否定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2)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具有正面审美价值,丑的存在妨碍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显现,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从内容看,丑是在社会实践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违背的事物。从形式看,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丑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种种复杂的表现。

8.应当怎样认识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美不是孤立无援的,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与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关系中存在、发展、变化着。具体的美的事物所处的特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而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社会关系,所以它的相对性就主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方面的差异上。如“燕瘦环肥”。汉代赵飞燕,唐代杨玉环。美的相对性还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同一对象,由于具体环境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审美效果。(2)美的相对性又与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夸大了美的相对性而否认绝对性,把美看作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就会陷入美学上的相对主义。美的事物,总是蕴含着客观的、确定的美的内容,体现着美的规律。

(3)美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美的相对性必然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对美的延伸发展,组成了事物的绝对美。美不仅是判断现实对象价值高低的标准,还为不断追求终极理想价值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作用,这个终极理想价值目标,就是绝对美。美经历着由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相对美向着绝对美的方向前进着、发展着。无数相对美的总和就是绝对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共同美。

第3章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1.什么是美的内容?什么是美的形式?两者的关系怎样?

(1)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式中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美的形式是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美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

(2)内容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基础方面,形式是为内容所要求的存在方式,因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形式的优劣会影响和制约内容的表达。

(3)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每一事物的具体的美,美的内容与形式都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统一,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统一。

2.什么是形式美?

(1)广义地说,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2)狭义地说,形式美是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声、形、色)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即具有审美价值的抽象形式。

(3)狭义形式美,是一种人化的普遍性的形式,是通过抽象的形式要素及其组合规律展现出一般的审美意味的形式。

3.构成形式美的自然属性包括哪些方面?

声、形、色

4.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有哪些方面?

(1)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

①匀称和比例:如黄金分割率、门窗的长宽之比

②均衡与对称:人体的外部器官、物体在水中的倒影

③反复与节奏:反复是各种物质材料按相同方式排列,形成单纯的反复。如律诗中的音节。有规律的反复,形成节奏。如昼夜交替、人的呼吸、脉搏的跳动。

(2)总体组合规律

基本规律:多样的统一,在丰富多彩中保持一致性,多统于一。

两方面:一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是非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如红与紫红,同一色相的同类色,可以产生和谐的色彩。

5.怎样评价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论述?

(1)在《艺术》一文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色彩与线条以某种特殊的方式组合成为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与色的关系,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2)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美的问题有借鉴意义,但实际上是将艺术同生活、社会实践割裂的纯粹的形式主义理论。

(3)形式之所以有意味,在于它内蕴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事物、社会现象不断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认识它们的过程中也将它们情感化、主观化、心灵化了。久而久之,这些事物就成了人类情感较为固

定的表现。因而当它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成为独立的、稳定的审美对象时,依然能与人们长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4)这一诠释可以在我国的传统戏曲的程式化上得到确证,如曹操的白脸脸谱让人想起奸诈,关云长的红脸脸谱让人想起忠义。

6.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是怎样形成的?它同人类社会实践究竟有无关联?

(1)相对独立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和物的形式因素有关,但是绝对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以及人对于形式的审美感受,其中形式感的作用应当加以重视。

(2)客观事物的自然形式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在实践过程中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经过多次反复与头脑的深刻概括,逐渐地把握其普遍的必然联系,并在主体的心理生理活动中肯定下来,于是便形成了各种带有独立性的形式感。

(3)因此,独立的形式美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使美的形式不断摆脱具体内容的抽象、提纯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的。

(4)如卡丁部落的人佩戴皮环的习俗。最初是为了防止多刺植物的侵害,后来成为了精致地金属环,这是从实用的满足变成了观念上的满足。

第4章现实美

1.现实美的地位如何?为什么说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艺术美?

(1)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现实美,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伴随着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人的生产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丰富,现实美扩大到各个方面。这说明,在人类历史中,物质生产在前,精神生产在后。在审美活动中,现实美在前,艺术美在后。所以现实美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居于首要地位。

(2)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艺术作品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是人类现实美创造活动的进一步升华。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现实美是各种艺术生产或艺术美的创造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

(3)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往往受到很多限制,如人们要看小说就必须先识字。但是现实生活的美却蕴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特征是什么?

(1)社会美的范围:现实生活中,除了自然美之外,都是社会美。人是生活的主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实践活动中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生产劳动是人们获得美的基本领域,因此劳动过程、劳动条件、劳动产品都蕴含着美。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进行的阶级斗争也是美的。科学实验、文教活动的过程及成果也是美的。人类的各种交往活动都有美的存在。

(2)社会美的特征:

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美来源于实践,社会美不仅显示于静态的实践成果,还显示于动态的实践过程。社会美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构成的美。

与社会功利密切联系,通过愉悦人的情感,从而丰富人的生活,开拓人的视野。

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联,一定时代的社会美,只能属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的时代环境们对于社会美有不同的要求。

3.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包括哪些方面?人的形体美与人格美的关系怎样?

(1)人的美包括形体美(人的外形美)与人格美(人的内在美)两个方面。形体美是人的外在自然形态的美,受到时代、民族、地域的影响。形体美的标准:身体相貌比例协调;姿态自然大方;气质风度雅而不俗。人格美是人的内在因素的美。包括:生命的活力,智慧的光芒,情感的丰富,品德的高尚。

(2)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在某一具体人物身上常常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

一是形体美而人格不美,如王熙凤;

二是形体不美而人格美,如卡西莫多;

三是形体美,人格也美,如刘三姐,年轻貌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四是形体不美,人格亦不美,如虎妞,大赤包。

(3)不管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存在多么复杂的情况,在这一对内外矛盾中,人格美始终起决定作用。形体美也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情况下,形体的美或丑,往往会把人的人格的美或丑表现得更突出。对于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4.何谓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如何?

(1)“自然的人化”也称“人化的自然”,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主体是人,客观是自然。所谓“化”即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本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通过“化”的过程,客观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的实现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的,人化了的自然就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自然。

(2)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后对自然的改造、协调,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完全是“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的论述,揭示了自然美产生的奥秘,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

5.应当怎样认识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物之美?

(1)并非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美的。

(2)“肯定美学”的“自然全美” 的观点,最根本的问题是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但是人类的文化史说明,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生成审美意象,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全美” 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3)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化”的结果。在漫长的“人化”过程中,自然物成为了审美对象,人类也获得了对于自然物的审美能力。强调人的本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对象化到自然物上的实践,是美的决定性因素,但不应否定事物的自然属性同美的关系。

6.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有哪些特征?

(1)自然美是自然物显示出来的美。

(2)自然美的自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美的自然性在外在形式上应该符合人

的审美要求。自然美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美,既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有必须体现在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中。所以,自然美贵在自然。

(2)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的内容在多数情况下,比较隐约、模糊。所以,形式美居于侧重或压倒的地位。如蝴蝶,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但是它的外形美丽,总是讨人喜欢。(3)自然美的多面性。自然美的属性是多方面的,自然物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是广泛复杂的。同时,自然物与人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使自然物具有美的多面性。

(4)自然物的美丑两重性,是自然美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特性,它与自然美的多面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一自然物具有多种审美属性,而这些审美属性在人的生活中,往往会产生不同以至对立的作用。如老虎,可以作为美来观赏,也可以作为丑来鞭挞。因此,自然物的美丑二重性并非取决于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是由其自然属性的多样性及其在人生中的不同作用决定的。

第五章艺术美

1.试述艺术美的实质和特征

(1)艺术美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进行审美反应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在反映和创造过程中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物质符合形态中的美。

(2)艺术美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艺术美是具有客观性的,艺术作品的意象必须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艺术美必然具有一定的物态化形式。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美的根源都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但艺术创作过程中,包含着创作主体的强烈的主观因素,艺术家总是在作品中融进自己对生活的评价和感悟,情感往往隐藏在具有客观性的物态化形式中。

(3)一般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要求艺术家不局限于局部的事实,而是要把握生活的趋势,通过个别、独特的审美意象,展示生活中普遍意义的美。如阿Q的国民性弱点。

(4)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内容要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才能展现出来。

2. 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如何?生活中的丑为什么会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1)现实中的事物,有美有丑,但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丑可以转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美。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这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2)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反面艺术典型,就获取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以其艺术的存在否定自身现实存在的美。

(3)艺术创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实践证明,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这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奥秘。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4)丑的价值表现在:一是以丑衬美,目的在于突出美。如敲钟人加西莫多。二是化丑为美。丑的价值,经过化的功夫,这个丑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从艺术效果上看,它已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使丑转化而为一种艺术的美,从而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价值。

3.艺术美在人类社会中有何特殊价值?

(1)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对于一定的艺术品来说,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他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艺术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艺术就是要追求美,人们通过对艺术中的美的感受,不但提高了艺术趣味,而且也提高了对于美的形式的适应力,从而也就提高了对艺术的理解力。艺术美使欣赏者的灵魂受到陶冶的过程,就是受到教育的过程。

(2)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气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目的。

4. 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是什么?

(1)从艺术家来看,是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的客观面貌,偏重于再现客观事物,还是侧重于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偏重于表现主观情感。如,符台前者的艺术有绘画、雕塑、叙事文学、戏剧、电影等;符合后者的艺术有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工艺装饰、抒情文学等。

(2)从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所采用的方式和媒介看,有些艺术以静态方式呈现于一定的空间中,有些艺术以动态方式呈现于一定的时间中,有些艺术呈现于一定的时空中。诸如建筑艺术、工艺等属于空间静态艺术,戏剧、电影等属于时间动态艺术。

5.简述建筑艺术、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戏剧、电影、文学的美学特征。

1)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通过建筑艺术语言以及某些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复杂如乐曲般的形体体系,体现一种造型的美,造成一定的意境,以及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表现社会的重大主体和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时代的理想、情趣、精神面貌;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形式美,主要由形体、质地、色彩三项构成。

2)音乐的美学特征:

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声音意象来表达人的感情;音乐意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意象;音乐表现情感是概括的、宽泛的;音乐品种繁多,体裁多样;所表现的情感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

3)舞蹈的美学特征:

人体动作的艺术;流动的时间艺术;舞蹈动作是生活动作、生理动作、生产动作融合演化而来的;舞蹈的社会作用是与它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分不开的;舞剧通过感情化、个性化的舞蹈动作,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审美意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

4)雕塑的美学特征:

使用体积的语言—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的变化—来塑造可以观看、可以触摸的形体,形成审美意象;其产生于发展,从来都是与人体的空间变化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的;最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艺术;雕塑一般没有背景,在结构方法上也不宜直接采用对比的方法,因而较难表现众多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更为注重外部形体塑造的单纯性,以便可以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思想感情的纯粹性;往往采用坚硬耐磨的物质材料。

5)绘画的美学特征:

通过一定的色彩、线条和块面,以具体的、个性的图像来反映生活,再现真实;虽然是一种以再现为主的造型艺术,但是在绘画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色彩配合,明暗变化,线条、形体以及色块的节奏,构图的动作性与静止性等艺术手段,也可以使它具有极大的情绪表现能力;所再现的又是一种静态的对象,所以单靠画面本身往往难以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

6)戏剧的美学特征:

剧本虽然也可以供人阅读,但主要则是供舞台演出用,因而它以明显的舞台性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区别;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意象,还要经过导演的艺术构思,然后依靠演员的表演才能转化为可观照的舞台上的审美意象;演员的表演,除了要对剧中角色的理解、想象和体验外,还要有符合戏剧表演特性的表演技巧和控制自己的表演的高度自制力;戏剧艺术的舞

台性,使戏剧演出较多地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7)电影的美学特征:

电影生产的基础是电影文学剧本;动的视觉画面是电影的根本特点;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方法,乃是电影艺术具有威力强大的说服力的根本原因;电影利用可变的具体、可变的拍摄角度、场景分割以及从整体中抽出细节及特写镜头等表现方法,大大改变和丰富了观赏者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变换和开拓了观众的眼界;被称为是遗憾的艺术。

8)文学的美学特征: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跟其它各种艺术相比,文学受物质体检的限制最小;文学的工具是文学语言,而不是未经提炼的一般口头语言;文学具有描绘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广泛可能性,在所有艺术中成为最富有思想性的艺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散文体的小说最能直接体现和发挥文学的长处;从文学运用语言为其物质外壳来说,它与音乐有共同性;文学意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第六章崇高、滑稽、优美与丑

1.什么是崇高?西方美学家是怎样论述崇高的?应当怎么正确评价他们的见解?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都属于崇高。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实质是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战胜、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西方最早论述崇高这一术语的是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现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柏克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美感以快感为基础,而崇高感则以痛感为基础,美以小巧为特征,崇高则是巨大的,丑陋的等等,两者是相对立的。康德从哲学上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从而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他将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学的崇高,二是自然界的力学的崇高。黑格尔从康德的绝对理念的辩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艺术相联系,认为崇高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因此,用来表现的形象就被所表现的内容消灭掉了,内容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表现的否定,这就是崇高的特征。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就是形体十分巨大而已。

2.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为什么?

(1)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并不能机械等同。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同意的静态美。而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它以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和谐、不统一为其基本特点。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是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相联系的,因而在酝酿社会变革的近代才出现。

(2)我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之美,实际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与形式的和谐为统一的特点,而一般不具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涵义。无论是自然崇高,社会崇高

还是它们在艺术中的表现形态,在我国都大量存在。但中国历史没有出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那种把天翻地覆、对立冲突当作更高的欣赏对象的历史条件。因而,我国古典美学论及了壮美、阳刚之美,而没有论及崇高。

3. 什么是悲?作为审美范畴的悲有何特点?

(1)是一种美学范畴,又称悲剧、悲剧性。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

(2)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最终获得胜利。

4.悲剧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

(1)黑格尔把古希腊反映命运观念的悲剧叫命运悲剧;把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代表的近代着重表现任务内心冲突的悲剧叫性格悲剧。

(2)但是如果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该分清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此外还有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

(3)新生力量的悲剧,实际上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如陈胜吴广起义;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一是旧制度与新生世界的冲突,如《李自成》的崇祯皇帝,历史条件限制了他的视野,注定要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一是旧世界旧事物之间的冲突,如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革命阶级、新生社会力量站在一边。小人物的悲剧,如祥子,这些小人物的生存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生存要求和社会制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他们的悲剧命运引人深思。

5.何谓滑稽?它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时,现实想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揄、摆弄的对象。这时候,这种已经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坚持要以往昔的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斗争,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就是滑稽。(2)本质特征:不是通过丑对美的暂时性压倒来揭示美的理想,侧重于对人的本质力量作间接的肯定,而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3)滑稽所引起的审美效果,具有鲜明的娱乐性,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6.什么是优美?

(1)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示出来的美。

(2)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体现在主客体的统一关系中,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上,如莫扎特的音乐。

(3)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平静的愉悦等心理功能突出,是优美感的基本特点。

7. 什么是丑?丑的美学意义表现在那些方面?

(1)在美与丑相比较、相对立的意义上,把丑视为美的对立面,确认为美的负价值,这是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

(2)针对文学艺术中丑的人、事、物来说的,这些丑的对象在艺术作品中不是作为美的陪衬,就是因为含有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对其现实存在的否定,因而具有了审美的正价值。

(3)就是事物或艺术品中的表现形式而言的,一切有乖于常态的形式和表现,都被视为丑。许多艺术家意识到奇丑怪朴等艺术形式比美的形式更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作为形式,丑与美、怪与常、奇与正、朴与华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界限。艺术创作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丑、奇、怪、朴体现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为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有利于艺术个性的表现和才能的发挥。

(4)近代、特别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些美学家、艺术家认为,人们对美的欣赏、表现,已经过滥、过时,他们在美中发现丑,进而呼唤丑,把丑看成美的特定形态,甚至是最高级的形态。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如《悲惨世界》的沙威投河自杀。

8. 应当怎样看待现代派、后现代派艺术对于丑的表现与推崇?

(1)在现代派艺术中,丑是普遍作为正面理想而大量出现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

会矛盾的加深,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陷入异化的痛苦,人们长期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备受质疑。西方世界的人们着意从内心的本能、冲动、直觉、下意识领域寻找精神慰藉和生存价值,产生了失望、悲观的情绪。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体现传统价值观念的美、崇高、悲、喜等审美范型及相应的艺术法则普遍受到质疑,于是丑作为上述观念的替代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2)60年代后,全球性的动荡和社会危机又催生了一种彻底的怀疑论和虚无主义,促使文

化艺术进入了后现代阶段,这个阶段以颠覆和结构为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失去了探讨人生意义的热忱,提倡零度写作,消解一切价值深度,传统的美丑界限失去了意义,人们常感到人生毫无意义的荒诞。

(3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以审丑为特征的各种艺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艺术与审美

观念的演进,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和范围;但那种类似以毒攻毒的审美追求,虽是一种宣泄和抗争,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也无助于人们明辨美丑、善恶,从而奋起改造这丑恶的、黑暗的、不合理的现实。我们应该肯定它们在开拓审美疆域、挖掘丑的审美意义方面的历史功绩,对于现实事物的美丑判断的确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同时也应该总结和研究它们的成败得失以利前进。

第七章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1. 何谓美感?为什么说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

(1)狭义: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2)人经过实践,在对象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了美;于是人也能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通过感觉直接观照这一本质力量,肯定这一本质力量,引起由衷的喜悦而获得美感。因此,美感是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

(3)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这一感觉使人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具有激发情感意志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性深度,它在直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人的感觉是形成这种感觉的根源。

2.美感与快感的关系如何?

(1)美感不等于快感,但必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美感必须赏心悦目,使精神得到满足而产生愉悦。

(2)快感是美感的初始阶段,美感中包含着快感。快感是生理机能的欲望和冲动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快意和舒适。美感具有分享性,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生理快感那样属于私人现象。

3. 美感在人类历史上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巫术、图腾崇拜同美感的形成有何关系?

(1)美感形成的根源既然是在社会实践,它的产生于发展也就离不开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

过程:美感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猿相揖别的那个古老而又古老的时期;人类不知经历多少万年,才通过劳动,为最初的审美活动提供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历史的必要前提;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跟实用劳动即劳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人类从实用形式感发展到审美形式感,从实用感到美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在中间环节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2)狩猎猎巫术使人取得一种有别于日常交往的另一种情感激发手段——通过虚拟形象激发情感的手段。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原始氏族将自然物认作自己的祖先或具有其他特殊关系,以其充作本氏族标志和保护神而加以崇拜的旧习俗,就其表现形态而言,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它们提供的是一种原始意象。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原始意象为单位的原始意

识逐步分化宗教意识、科学意识和审美意识;原始意象作为美的形式,被保留下来,于是,原先主要付诸神明的巫术礼仪转化为主要诉诸于人、以虚拟形象反映现实并表达人的现实思想情感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艺术就这样取得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标志着人类的美感获得了独立的意义。总之,美感是随不断发展着的人类审美实践-美的欣赏和创造,特别是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而向前发展的,最终根源是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里。

4.何谓比德?何谓畅神?为什么说“畅神”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

(1)比德:周秦以后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行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就是比德。如松柏比喻坚贞。

(2)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适愉悦的审美价值。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标志着对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

5.美感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美感的特性,集中表现为个人超功利的直觉性与社会的含功利的领悟性的对立统一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美感的重感觉而超感觉,富个性而隐共性,超功利而含功利的三大特点。

(2)美感依存于对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具有明显的个人直觉性。但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又包含着理性的成分,审美主体同样也可以透视对象内涵的某些方面。

(3)美感的获得同审美主体个人条件密切相关,存在着突出的个性差异。美是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但美的事物能否引起个人的美感,成为他人的审美对象,却同个人的审美素养,审美心境以及人生经验等密切相关。但审美主体的个人主观感受,也蕴含着社会的、普遍的意义。

(4)只有从现实的功利得失中摆脱出来,美感才能产生,所以其超越个人实用功利的特色十分显著。美感无关个人的利害,但也隐含着社会功利内容。如原始人用动物的皮、爪装饰自己,显示勇气和力量。

第八章美的欣赏与判断

1. 形成具体的美的欣赏关系,应当具备哪些主客观条件?

(1)首先要有客观的审美对象,这是第一性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审美主体要具备的主观条件:

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官,这主要指的是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以及生活阅历;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要有健康的审美观点。

2.为什么说美的欣赏需要社会化的感官?

(1)某一感觉器官的机能发生障碍,就会在相应领域内,给他带来感受能力的缺陷,那些先天的聋、哑、盲人,他们所能得到的审美体验,自然无法同耳目健全的人相比拟。(2)一个人的试、听二觉的感受力,固然与社会发展带来先天生理条件和素质有关,有些人生来就耳聪目明,功能各异。但对于一定对象的敏锐的辨析能力,却只能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在直接的、间接的经验积累中获得。如车床工人通过听车床运转的声音就判定哪个部件出了问题。

(3)可见,作为审美感官的眼睛和耳朵的审美感受能力,都是不断人化,即不断社会化的光辉成果。

3.明确的审美态度,何以是进入美的欣赏的前提条件?

(1)个体要进入美的欣赏,首先要自觉不自觉地摆脱日常意识状态,而转入特定的审美心境,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要对美的对象抱一种明确的的审美态度;(2)审美态度是一种持续的、兴味盎然的审美注意,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凝神观照:由于胸无利己的杂念而又注意力集中,主体就可能从形式方面充分感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可更为顺利地诱发联想和想象,使主体的整个审美心理活跃起来。(3)正是鉴于这种审美态度的重要,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说。他主张,审美时主体与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无实用的心理距离,否则,功利实用关系一旦介入,就会得不到美感。其学说合理性:就主体而言,它强调采取明确的非实用的观赏态度。

(4)我国古典美学受道家哲学影响,常标举虚静二字,描述进入审美状态时的心理,即去欲和专注这两个方面。同西方美学理论相比较,虚静似乎还具有强调开拓主体心理空间、增强主体感受能力的积极意义。

4.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层次?

最初的层次是对于对象的形式感知;第二个层次是主客体之间的同情与共感;第三个层次是实现审美的再造与超越。

审美趣味:由于审美主体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人们的审美能力在质和量上都会产生差别。这些能力不但有各自的指向性,而且在能力的高低之间还有着不同的资质和基调。因此,主体在美的欣赏和判断中,会对某些对象或某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喜好,表现出自身特有的审美趣味。

5.怎样理解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

(1)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取决于主体个性的不同特征。主体的个性特征,由先天与后天、生理与社会多种因素的复杂关系造成,因而是千差万别的。

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形象感知的差异,各感觉器官先天敏感程度的不同,感官功能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还有心理原因;

(3)对象选择的差异,由于审美主体生活阅历、立场见解、文化教养以及性别、年龄等差异,在面对众多审美对象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喜好;如有的人喜欢古典诗词,有人喜欢通俗文学。

(4)内容领悟的差异,因为不同主体对具体美感对象的关系不同、态度不同,感受时的选择方向、敏感程度、注意程度以及记忆和联系的具体内容也会有差别,因而感受时的领悟和情感反应也不同。经历过战争的人,读杜甫的《春望》,领悟会有所不同。

审美理想:是人类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美的完善形态的愿望、憧憬和理想,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它一方面渗透着人的系统化的理性要求,另一方面又仍然保持着感性的形态。审美理想对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的美的欣赏和创造,起着能动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6.审美趣味的共同性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它与差异性的关系如何?

(1)审美趣味的共同性由审美趣味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以及共同美感决定的。(2)在共同的美感中,仍有内在的差异。如观赏黄山,不同的艺术家侧重点也会不同。带着个性特征的个人审美趣味总是和时代、民族、阶级的共同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联系在一起。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制约着前者,但后者不能代替前者。

(3)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不仅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

且是相互推移的。如同一时代的各民族自身的共同性又表现为民族间的差异性。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7. 审美判断究竟有无标准?为什么?

(1)纵观人类审美实践,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尺度去衡量审美对象的,这种尺度,就是审美标准。

(2)相对独立的审美标准,是伴随着专门的审美活动-艺术生产的出现而形成的。审美标准产生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是人们自觉和总结审美经验的积极成果。

(3)它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特点。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个人、

阶级、民族,都按照各自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来进行审美评价,体现着各自的主观标准。

8.应当从哪些方面把握审美标准?

(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感则是欣赏者从中实行自我观照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因此,观照对象是否体现了人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和利用,也即是蕴含着真,就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条客观审美标准;

(2)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实质上又是人类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的被肯定,因此,是否符合人类的功利目的,是否于社会和历史发展有益有利,也即是否暗含着善,成为鉴别对象是否美的又一项客观标准;

(3)美是人以感性形式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美感是人们通过感性形式实行自我观照获取的精神愉悦,因此,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所达到的和谐统一程度,也是审美标准的标尺之一。

第9章美感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在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审美感知有哪些不同于日常感知的特点?(1)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讲,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审美心理总体看:触觉、味觉和运动绝终究处于从属地位,而视觉和听觉对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展开特别是想象和理解活动的展开,却起着主导的,为其它感觉不能替代的作用。

区别:(2)审美感知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日常感知总要求限于对象自身,要求主体采取中立态度服从逻辑概念系统的支配。审美感知侧重于具体表象,而且这一表象要联系主体的快感与不快感,整个审美感知过程伴随着浓厚的主观情绪因素。

(3)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

如黄山摄影,并非每个人都能抓住最理想的拍摄时机,只有训练有素、长期观察过的人,才能捕捉到最宜表现的对象,这就需要敏锐的选择力。

(4)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各感官的感觉不是孤立进行的,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相互对比,而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将个别感觉组合成为完整映像。如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在知觉过程中有一种完型能力。

2.在审美心理诸要素中,想象为何特别受人重视?

(1)想象使感受取得了超越现实时空的相对自由;

(2)想象使精神升腾远举,进入超感性的理想境界;

(3)想象能启动潜意识、无意识,使之借助意象呈现出来。

3.想象有哪些具体形态?试联系审美实践加以说明?

(1)初级形式:

接近联想:由于甲乙两事物在时空上相当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便把它们经常联系在一起,以致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如“爱屋及乌”。类似联想:是由甲乙两事物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引起的。艺术创作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如暴风雨象征革命。

对比联想:建立在甲乙两事物性质或状貌对比关系之上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

感觉联想(通感):是指五官感觉在感受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相为用,互换该官能的感受领域。如歌声用“甜”形容。

(2)高级形式:

再造性想象使人们有可能根据他人提供的具象描述,在自己的意识中构成新的意象。

创造性想象指无须假借他人的描述,而是将记忆中储存的表像作创造性的综合,独立创造出新颖独特、奇特的意象的心理活动。

一般说来,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的创造性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4.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有何区别?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动力作用表现在哪里?

(1)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愉悦,有别于单纯的生理快感,其要求在感官生理快适的基础上求得精神的满足,具有普遍的社会性的内容。日常情感要求生理需要的满足、情欲的满足所产生的快感。

(2)审美情感是附丽于意象的情感,意象既可悬于心目,从容玩赏,其中情感,也可从容作内在体验、内在评价,就是说,可对情感进行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即渐淡忘;而意象却使审美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的特有的价值意义。

(3)审美情感是启动其它心理要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在美感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从审美感知开始,情感因素便介入其中;在想象阶段,原先感知的成果,亦即饱和着情绪色彩的表像,由于情感的进一步诱发,获得新鲜的生命,不断运动、分解和综合,使主体进入“深思飞扬”的状态,获得一系列新的审美意象。另外,当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而又无法排遣,便发为诗文,借创造性的想象释放。

5.里普斯的“移情”说和传统美学的“感物动情说”主要区别是什么?

(1)移情说:里普斯主张:移情就是通过主体意识的活动将对象人格化为自我,移情所产生的快感,是对自我内心活动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欣喜。过分强调主体作用,将外物简单视作情感投射的容器,易于忽视对象自身的审美特性,忽视自然美的巨大价值。(2)“感悟动情说”:中国传统美学以生命哲学为根基,认为宇宙万物,均一气化生,生命元气,贯通天地人,因而外物的生命情态与人的情感能交互感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承认万物禀有生机、生气为前提,审美过程被理解为物我双方交流共感的过程。

6.如何看待美感中的理解因素?它的主要特点何在?

(1)审美理解有着可以意味而难于言传的特点。美感所涵摄的理性内容,不是对外部事物本质联系的真确认知,而是对于人和人的生活自身的价值意义的领会。人们之所以需要审美,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状态,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如人们爱读《红楼梦》,不是为了从中寻找爱情的真谛,而是为了通过体验而领悟到世间还有这样理想化的爱情。因此,审美中的理解,和逻辑认识有明显的区别。

(2)审美理解中直觉、体验、领悟能力的发挥,有赖于自觉的审美态度的确立。有了这种审美态度,人们才能在审美时保持静观,而不作实用、伦理的反应。不论是读小说还是看戏,欣赏者尽管痛哭流涕都不会把艺术和现实混为一谈。

(3)审美理解还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如游览大明湖,读过《老残游记》就会在游览时增添新的理解。

(4)审美理解与感知、想象、情感融为一体。“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提供了两个单独的意象:黄叶和孤寂的人。这两个意象加起来形成了一个愁苦、寂寞的文人意象,这个意象当然是假定的,却饱含了思想感情。

7.审美的理解有哪两种主要类型?

(1)前提性的理解(自觉的审美态度;必要的知识储备);

(2)融会性理解(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之中)

第10章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

1. 美学为什么要强调探寻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

(1)以往的美学理论,要么对美的创造的研究重视不够,要么承认美的创造的领域只是艺术,因此他们研究的美的创造的规律仅指艺术创造的规律;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日益增强,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取得新的平衡,人类自身及其生活在逐渐美化。

(2)基于这种实际,我们应当进行科学的美学理论研究,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美的创造和研究,揭示美的创造的规律,从而使人们更加自觉地进行美的创造。

2.何谓审美理想?它与美的创造的关系怎样?

(1)审美理想是人类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美的完善形态的愿望、憧憬和理想,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它一方面渗透着人的系统化的理性要求,另一方面又仍然保持着感性的形态。审美理想对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的美的欣赏和创造,起着能动的指导和规范作用。(2)审美理想的形成,使人们有可能自觉地感受美、认识美,从而能够及时、迅速、敏锐地发现和观赏客观对象的美;审美理想体现着人们进行美的创造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忱,吸引着人们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献身。

(3)总之,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而审美理想又进一步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自觉改造,同时成为美的创造。

3.进行美的创造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高尚的审美理想;

(2)把握客观对象或使用的物质材料的内在规律;

(3)创造才能和艺术技巧。

(4)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适时的社会环境。

4.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的关系如何?

(1)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四个规定: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人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的异化。

(2)第一,异化劳动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不能不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来;如孟姜女哭长城,体现了建造的艰辛,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第二,劳动异化体现了人的增值与贬值之间的矛盾;如色、光等科学技术使电影产生和发展。

第三,异化劳动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扼杀劳动者的创造才能;如《骆驼祥子》。

第四,异化劳动尽管意味着人与人相异化,但这是就剥削者与劳动者的关系而言,在劳动者之间,依旧存在着友爱、团结、生死与共的相互关系。

6.怎样理解休闲与美的创造的关系?

(1)美的创造活动,是能够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的活动,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个人的

乐趣的活动,是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的真正的自由的劳动。这种能够愉悦身心的自由劳动,只能在主题能够自由支配自身的自由时间中才能实现。

(2)自由时间是使社会成员充分享受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的保证。只有具有了充分的自由时间,才能保障他能够承受人类优秀文化并且进行自由创造的权力,才能保障他实现把某种艺术创作作为自己的爱好和活动的一种权力。

(3)工作日的缩短,意味着自由时间更多,意味着人们发展自由个性、进入艺术化生存境界的机会和可能性不断增大。

第11章现实美的创造

1.现实美的创造包括哪些范围?

(1)生产劳动的美化(劳动过程的美;劳动条件的美;劳动产品的美);

(2)自然的美化

(3)日常生活的美化(生活环境的美化;服饰的美化;必须考虑时尚的渗透性);(4)人际关系的美化

2.现实美的创造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怎样?

(1)物质生产劳动的发展,为现实美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2)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发展水平,制约并标志着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技术条件,规定着人类从事现实美创造的能力;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人们对于“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对于美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制约着审美意识的发展与演变。

(4)现实美的创造对于物质文明也有积极的反作用,它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现实美的创造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怎样?

(1)现实美的创造,总是在继承前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而进行的。只有当前人的精神财富和审美经验转化为新一代的内部的丰富性的时候,新的创造才有可能提出和完成。因此,现实美不能脱离整个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它必定要接受已有的精神成果的影响和制约。

(2)现实美的程度越高,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良性影响就越大,现实美创造的深入开展,又反过来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4.何谓“可持续发展”?现实美的创造与它有什么关系?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2)关系:现实美的创造,不是人们凭借主观意愿任意为之的,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遵循现实美创造的基本原则。

5.现实美创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怎样把握“合规律性协调率”与“目的性平衡率”?

(1)基本原则:

合规律性协调率,要遵循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合目的性平衡率,人要和周围环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是机体需要与客观自然提供的条件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2)合规律性协调率代表着手段,合目的性平衡率体现着目的,手段和目的显然是不可分割的。目的如果脱离必要的手段就是空的,手段如果脱离目的则是盲目无用的。因此,合目的性平衡率只有在合规律性协调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合规律性协调率必须符合合目的性平衡率才有意义。这两条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的。人类既要满足保存和发展自身,就要保存和发自然;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人类的有机的身体和“无机的身体”是不可分离的。

第12章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1.试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的任务是什么?

(1)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受为开端的。

(2)审美体验在艺术美的创造中构成了特殊的审美意识,是一种特别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深厚深刻的审美形态,只有它才可以通向艺术美的创造。审美体验是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心乃至外部活动。审美活动由审美感知始,经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的交融,进入审美体验与体悟,始终伴随着一种亢奋、热烈的情绪,,同时展开了体验审美物象、超越审美物象的心灵创造活动。

(3)艺术构思的任务要把呈分散、零星状态的材料及审美体验,经选择、提炼、改造和生发,有机地组合、构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首先必须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审美意象的体系。

(4)艺术传达是一种把精神活动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艺术传达的任务是把经艺术构思浮现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体系化为物态化形式的艺术品。它是一个于艺术构思密不可分的环节,要对艺术构思的意象化成果加以检验,并进而予以修正、深化和完善。

(5)因此,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就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物态化的过程,包括审美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2.艺术典型化与艺术美的创造有什么样的关系?

(1)偏重于再现的艺术的典型化,以创造完美的艺术典型为目标,这种典型化工作,包括概括化与个性化两方面的内容。艺术典型的概括化,要求概括事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展示必然性。但是典型的概括意义必须熔铸在鲜明的个性中。它们同时展开和完成的过程,正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形成、发展、完善并转而在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中发挥统率作用的过程。

(2)因此,典型化的艺术美创造活动,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起着统率作用的审美意象,具有明显的经验差异与个性色彩;另一方面,被反映的现实对象,具有内部构成和感性形态上的多样性质。

3.艺术意境的的创造与艺术美的创造有什么关系?

(1)偏重于表现的艺术注重艺术家主观情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2)意境是艺术触发想象联想、引发欣赏者情思的审美境界。

(3)表现艺术意境创造与开拓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以有限的具体意象,寄予真切的情思,从而表达出丰富的人生体验或对于生活必然性的理解。

(4)意境的开拓,首先要做到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创造出意蕴深厚的,味外之致。其次,情景交融,情理统一,是意境创造与开拓的核心,这样作品的意蕴才能开拓得更深远。最后,开拓意境的手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如虚实相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无我之境,但却传

教育学333考研lucky笔记高清版(1)

333教育综合笔记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笔记使用说明 【1】教育学原理相对于其他三科目来说,理论性较强,但与教育现状联系紧密。教育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部分都有相通之处。建议复习要把握整体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考试中很多大学会结合生活中教育实际(现状)出分析题,或扩展性的自我发挥类题目。这类提高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关注新闻与教育发展。笔记中有复习框架,复习注意小贴士,以及知识点记忆表格等,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2】蓝色荧光橙色字代表重点,是很多学校333教育综合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内容下面主干的语句、关键词、关键句用橙色加黑字体突出,这是必须背熟练的内容。 【3】树形图中打V代表历年各校考过的真题,知识点后用红色详细标注了各个学校考过的真题,例如:17北京名,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名词解释;17北京简,代表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简答等,17北京论,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论述题。以此类推。 【4】有超纲内容补充,这要结合自己报考学校历年333教育综合的真题来看,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真题中有超纲内容,补充的超纲内容最好要看看或者相应的内容要记忆背诵。从总结2010到2017年各校333教育综合200多套的真题来看,大多数学校出题很循规蹈矩,不出超纲内容,那么,对于自己报考学校不出超纲内容的,只需要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就可以,超纲的内容可以不看。笔记中,超纲内容已用斜体来标注,便于分辨。【5】建议前5遍复习,不管重点、非重点,大纲内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看,以防学校出偏题,之后几遍复习,可以重点内容重点背(后面标注考过的真题越多说明越重要),历年各校333真题从未考过的就不要看了。另外,注意自己报考学校每年333的真题,每题都要背得非常熟练,很多学校都会有考过的真题再次出现!!! 【6】对于有的学校喜欢出选择题(如华中师大、南师大),辨析题(山东师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小的知识点,例如:出现“第一”、“最早”、“标志”等知识点要注意一下。有些内容笔记中已经有相应的标注。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准备,也可参考311 的真题或者311相应每章节的题库。 【7】根据上一届同学的反应,相信大多数人的素质还是很高,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在自习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复习资料,有的同学出去吃饭的空隙,资料却被别人拿走了,这样情况,真的很影响您的心情,耽误您的复习进度! 【8】333笔记是由本人学姐亲自整理,累计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参阅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更新、修改、增加、完善所有的知识点,助您考研一臂之力,金榜题名! 【9】欢迎各位学弟学妹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 《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 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 1.《老》学

《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 (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 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四、道、德 1.道 (1)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2)《韩非子·解老》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完整版)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美术简史 范围: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近代美术 复习重点: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美术——五代宋元美术——明清美术 分值大概分布: 1.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110分 2.绘画理论:10分 3.工艺(玉器艺术、陶瓷艺术、染织)10分 4.书法艺术:5分 5.雕塑(秦汉美术、佛教艺术)15分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1.模仿说 2.巫术说 3.游戏说 4.劳动说 二、重要彩陶类型★★★★★ 1.仰韶文化彩陶 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3.黑陶工艺 三、重要雕刻★★ 1.玉器:C形龙 2.陶雕:女神塑像 四、岩画 第二章先秦美术 一、青铜器艺术★★★★★ 1.青铜器的分类及代表 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伯矩鬲[lì]、毛公鼎 春秋:立鹤方壶 战国: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纹壶 2.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饕餮纹) 2.青铜器上的铭文 铭文出现于商代后期,初时字数很少,仅有族徽的印记。到商代晚期,出现了长达数十字的铭文,西周以后,有的器物上铸出数百字的长铭 二、绘画艺术★★ 帛画:《人物龙凤》《人物御龙》 第二编秦汉美术 一、秦汉美术的主要类型★★★★★(厚葬) 1.壁画: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 2.帛画

3.画像石、画像砖 4.雕塑(守灵) 二、秦汉绘画的主要特征(简单了解) 1.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 2.题材广泛地采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3.单线勾勒 三、壁画 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 代表:秦都咸阳宫壁画残片;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四、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彩绘帛画《轪[dài]侯妻帛画》——T字形,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五、画像石、画像砖 1.用途 2.特点 六、雕塑(简答题) 1.秦汉特点、异同 ⑴塑代表作品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 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⑵代雕塑代表是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石刻》,特点:①循石造型②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 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③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种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2.影响 专题一人物画 一、人物画的分类及特点★★ 1.分类 2.特点:形神兼备,不受时空的限制,高度的笔墨技巧和技法的多样化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333教育综合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二、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其实我觉得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逢人就说自己要考教育硕士,感觉自己考教育硕士挺牛逼,其实,你要想清楚,考哪里不牛逼,考上哪里才牛逼,你考上后再告诉别人才显得你牛逼。因为总有些人会很善意地规劝你要实际点,不要太不自量力,尤其是你的最好最亲的朋友,而这对你的考研的心态有很严重的影响,到初试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我考教育硕士。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瞌睡昏昏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一周两周都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一、起初准备(买书、定学校) 我可能是考研大军里准备最晚的哪一个,开始准备考研已经是八月份了,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我要考的专业是学科教学(英语),而我的本科专业是商务英语,只有英语是重合的,而我的重点自然而然就放在了333教育综合上,我之前不知道333教育综合那么多内容要看,拿到那个大纲我傻眼了,哇,好多内容啊,我要怎么看呢?因为当时什么都不懂,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我在网上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视频辅导班,后来才知道那是311,又很麻烦的转让了还折钱了,接着我又在网上买了大纲规定的所有书,每一本,因为我觉得只有把这些书都买了心里才放心。我本来是想考上师的,所以就去了上师,因为那有认识的人,我买了上师规定的所有的书,但我还是先从333开始准备的,但是后来看了上师程星华编写的那本《应用语言学》,我本来以为很简单,但是我看了那本书后犹豫了,再加上上师今年又增了一本《英语教学法》,我更加犹豫了,333本来就那么所内容,我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分给语言学、教学法,所以,我在9月底的时候毅然决定换学校。 二、333教育综合的准备 因为上师的333和我要考的学校的333都一样,所以很庆幸,我在上师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准备的333即使换了要报考的学校也是能用的上的。起初我在上师图书馆看333,我第一遍是根据大纲把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根据大纲看了一遍,这第一遍就很痛苦,因为书上有些东西不是那么有条理,需要你自己去总结,我之前也没接触过,所以自己摸索很痛苦。就这样痛苦的看完了第一遍的教育学,感觉很凌乱。后来,我把教育学放在一边开始着手心理学,因为我知道教育心理学很抽象,有很多专业的概念、术语都是根本不懂的,再加上我买的心理学的书上的内容和教育学不一样,教育学的书上的顺序都是和333的那个大纲对应的,而教育心理学是和大纲完全不对应的,你根本找不到你要找的东西,我迷茫了很久,找了好多书,花了好长时间把心理学大纲上规定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就这样把心理学理解了一遍,至于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很简单,所以第一遍的复习就没有看。 第一遍就这样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看了一遍,这一遍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印象,看的很痛苦,没有任何重点,一看就是厚厚的书,每天都带着厚厚的书,带就带了,要是能看进去还好,可我一点都看不去,所以我决定开始一个浩大的工程,那就是整理333教育综合的笔记,因为你们也都看过书,书上那么多东西,没有重点,即使是自己划了重点也是这一句话,那一句话,跳来跳去的看,记忆起来太困难!!也许你们听着会说,不就整理个笔记吗,有什么。对啊,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不就整理个笔记嘛,天天写很快就能写好,可是在我真正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我在上师大的图书馆,每天从七点半就在门口等着抢位子,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的时间都是在不停的写字,每天都到九点半关门才回去,这种日子坚持了近两个月,我本以为我写一遍还能加深一遍印象,可是我错了,因为内容太多太多了,不抓紧根本写不完,所以脑海里想的就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赶紧整理完赶紧背,因为考研就是一场战争吗,谁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谁就赢取了胜利!!我除了买了

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 考研参考书 考研笔记资料 考研经验 考研辅导

1/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613480544.html, 1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 一、填空 1.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见于北宋,殿前池沼上筑有十字形石桥,称()。 2.目前考古发现的古代墓室壁画中对历史故事的描绘,年代最早的是( )时期。 3.山西太原北齐娄叡墓壁画中,人物多额圆颐方,面部略呈鹅卵形,与美国波士顿艺术 博物馆的《北齐校书图》中人物风格相近,后者原画的作者传为北齐大画家()。 4.唐中期画家( )擅长水墨山水,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5.湖南宁乡出土四羊方尊是( )代后期青铜器。 6.唐代兴起的青绿山水,在宋代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画家,以( )赵伯驹、赵伯骕为 代表。7.元代( )是一位学识深厚的回族画家,他善绘山水,融合米氏云山兼取董、巨皴染 而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春山欲雨》、《云横秀岭图》。8.河南临汝阎村出土鹳鱼石斧图形陶缸属于()文化。9.明代吴伟……评论者以吴伟的籍贯称之为()派。 10.( )是由上海天主教会创立,自同治三年1864年至20世纪40年代,历时80余载, 徐悲鸿称其为“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二、选择1.( )早年创作主要是山水画,后来专攻花卉,创为没骨画法,……在创作中追求以 宋法运元格,以极似求不似,重在“摄情”。A、徐熙 B、王冕 C、陈谆 D、恽寿平 2.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佛教造像大多属于()。 A、三国时期 B、北朝晚期 C、北宋中期 D、北宋晚期 3.北宋人评()的画为“一文一武”,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把当时的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A、荆浩、关仝 B、李成、范宽 C、李成、郭熙 D、董源、巨然 4.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10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属于篆籀系统,年代是( )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333教育综合高分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槪述 1、教冇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冇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 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冇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冇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冇者:凡是对受教冇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徳等方而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冇者是教冇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冇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冇中介系统:是教冇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肓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冇概念 教冇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徳,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冇。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教冇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fh在教冇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冇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左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冇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徳,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fb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冇等。 义务教育(需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冇(名解):教冇者根据一左社会要求、教冇教学理论和受教冇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冇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需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 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建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徳感、理智感等髙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髙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髙峰分別在岀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冇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左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而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冇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冇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別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別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冇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而进行有针对性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333教育综合高分经典笔记(可打印修改)

教育学考研完整笔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 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 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圣才出品】

第6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孟子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盖孔子开以讲学为职业之风气,其弟子及以后儒者,多以讲学为职业。然能“以学显于当世”者,则推孟子荀卿。二人实孔子后儒家大师也。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 2.孟子的抱负 孟子邹人,邹与鲁极近,皆为儒家之根据地,故儒家者流。孔子一生之职志为继文王周公之业,孟子一生之职志为继孔子之业。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1.孟子对《诗》《书》之态度 (1)“为诗”不能“固”,即孟子所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孟子讲《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孟子对周礼之态度

(1)政治经济制度,虽不必为历史上的周制,历史上的周制,在详细节目上,在诸国亦不能如此之整齐画一;然周制之普通原理,与此所说,当相差不远。 (2)仁政,即是上述之政治经济制度。“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以“分田制禄”,其结果必与“周室班爵禄’’大致相同。就此方面观之,孟子对于当时之传统的制度之态度,为守旧的。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1.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上经济上之制度,皆完全为贵族设。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此一切皆为民设之观点,乃孟子政治及社会哲学之根本意思。 (1)孟子贵王贱霸,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 (2)孟子以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故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孟子虽以为社会中仍应有君子野人,治人者及治于人者之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 (4)政治上至高之位,必以最大之德居之。所谓天子,必圣人乃可为之。故尧舜禅让,成为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制度。 2.孟子之理想的经济制度 (1)依孟子之理想,乃土地为国家所公有,人民受土地于国家而自由耕种之。其每井中公田之出产,虽仍可为国君卿大夫之禄,“以代其耕”;但农民之助耕公田,乃如纳税于国

333教育综合考研好的学习方法举例

333教育综合考研好的学习方法举例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二、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全国高校、高职、中职、高专、中专里做教师、行政、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里做研究人员;编辑部、报社、期刊社、杂志社做编辑;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人事考试院做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中小学里做管理人员或教师;公司里做项目工作;培训机构做相关培训等。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教育硕士333考研难度不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一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1)“三皇”传说 ①三皇 a.有巢氏 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 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c.神农氏 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 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 ①伏羲氏

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 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1)五帝 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 ①大规模战争 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 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 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 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商周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 (1)以氏族制为基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2)宗法制度 西周的社会结构仍以氏族制为主,但统治者氏族内部又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①区分嫡庶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推行封建制、世袭制。 ③明确远近亲疏、上下等级,创设礼仪规范。 3.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1)“帝”是至上神 殷人凡事都要贞问“帝”,“帝”是至上神,其形成经历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①三皇、五帝的传说透露出他们主要的面向是自然界。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