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专项知识及练习

实词专项知识及练习
实词专项知识及练习

实词专项知识练习

一、词类知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一)实词

语法功能上,实词可直接组成短语,可以充当短语或句子成分,也可以带上语调构成句子。词汇意义上,实词表示事物的实在意义。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例如: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常见的有: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名词的鉴别:一般不和副词结合(如:不能说“不宇宙”);前面可加数量词(如:四位客人);表人的名词后可加“们”表复数(如:同志们);常做主语和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例如: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常见的有:(1)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读笑操作进行保卫

(2)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转变减少

(3)表示心理活动:想希望同意怕

(4)表示存现:消失有无出现

(5)表示使令:使让请求允许

(6)表示能愿:能可以应该必须

(7)表示趋向:上下来去起来

(8)表示判断:是

动词的鉴别:能受“不”的修饰;但除表示心理活动和表示感觉的词以外,一般不受“很”修饰;可附加“着、了、过”表时态;重叠式有“试一下”之意;做谓语,且一般可带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动词。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3.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例如: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表示事物的形状:长短方圆厚薄

表示事物的性质:优劣善美恶劣笔直

表示事物的情态:飞快缓慢激动悲伤闲适

形容词的鉴别:能受“不”“很”修饰,可重叠(形式为AA、AABB或A里AB),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作谓语一般不能带宾语(这是与动词最大的区别)。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形容词。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4.数词

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例如: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表示确数:一十百千万四分之一

表示概数:几少数两米以上五十多十七八

表示序数:第二初一初八老大老六

数词用法:一般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表数量的增加,可用倍数或分数表示;表数量减少的,只能用分数而不能用倍数表示。

5.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

例如: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棋,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表示物量:个斤片张

表示动量:次回遍下

量词用法:多与数词连用,简称数量词(实为数量短语);可重叠表“每”的意思;有的可以单独作主语、定语(登台唱(首)民歌)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数量词。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6.代词

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例如: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理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人称代词:你我他自己别人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多少哪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里这阵子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代词。

忽然间,他举起了翅膀:这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三只美丽的白天鹅从树阴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羽毛发出嗖嗖的响声。小鸭认出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小练习:在加点的词语下面标明实词的类型。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词类练习题

(一)实词

1.认真思考,确定下列词语的类别,将相应序号写在横线上。

(1)工人(2)这里(3)历史(4)鲜艳(5)赞成(6)思想(7)六分之五

(8)哪些(9)雪白(10)他们(11)应该(12)初三(13)条(14)二十几

(15)博学(16)这儿(17)遍(18)第一(19)页(20)起来

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

2.根据词性,将下列词语进行恰当的分类。

(1)社会(2)什么(3)喜欢(4)怎么(5)质朴(6)漂亮(7)集体(8)能够

(9)迅速(10)是(11)变化(12)坚固(13)远处(14)缩小(15)中午(16)自己

(17)大伙(18)结束(19)谁(20)边疆

名词:动词:

形容词:代词:

3.下列词语按照词性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A人格敏捷怀念昨天英雄B感觉平凡厌恶原则祖国

C勇敢矫健熟练憨厚慷慨D厄运风韵眺望沉淀骊歌

4.指出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词性。

(1)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2)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4)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木边宛转()地唱歌。

(5)她()爱大自然的美,尤其爱皎洁()的月色。

(6)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7)黄河,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5.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的理想的行道树的鹤群的黄河

的百草园的兰花的悲剧的珍珠鸟

( ) 的信念( ) 的英雄( ) 的小溪流( )的宇宙

6.上下文,将恰当的动词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了一( ),便( ) 住了。

7.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的字母处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A)汹涌的雪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芦絮般的小雪,一小(B),一小(B)的,虽下得不大,但不入地面屋顶上白了一(C),宛如覆盖了一(D)白毯。树枝上,草坪间,山尖上顶着一(E)(E)的小白花,与朦胧的天空灰白相间,很有些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韵味。

A: B: C: D: E:

8.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场8级特大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苦难,也激发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奏响了一曲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歌。多难兴邦,这是历经灾难考验的中国人民得出的结论。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砥砺了我们的斗志、凝聚了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患难与共、众志成城,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投入到重建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思考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词性,将相应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名词②动词③形容词

④数词⑤量词⑥代词

(2)从词性的的角度看,“多难兴邦”四个字的词性分别是:、、、。

9.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相同词语的词性往往不完全相同。汉语中的这类语文现象很多,请你举出一个例子来,并作简要分析。

例如:“爸爸拿着一把锯正在锯木头呢!”

解析:句中“一把锯”的“锯”是名词,而“锯木头”的“锯”是动词。

1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学习很努力”与“他很努力地学习”中的“学习”词性相同,都是名词。()(2)“他被踢了三脚”与“他的脚受伤了”中的“脚”的词性不同,前者是量词,后者是名词。()

(3)“他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从事了秘密工作”,“工作在秘密地进行着”,三句中的“秘密”词性都是形容词。()

(4)“我们仰望那一弯新月,吟诗助兴”,“小强弯下腰捡起书,放在讲桌上”,“爷爷辛苦了一辈子,到了晚年,背累驼了,腰也累弯了,浑身都是病”,三句中的“弯”字的词性各不相同。()

11.量词使用不当是造成句子歧义的原因之一。请结合示例,修改下面的句子。

示例:“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可以理解为领导是几个学校的,也可理解为是一个学校的。如果将量词“个”改作“位”,句子的歧义就自然消除了。当然,也可将“个”改为“所”。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修改意见:

实词练习答案

1.名词:(1)(3)(6)动词:(5)(11)(20)形容词:(4)(9)(15)数词:(7)(12)(14)(18)量词:(13)(17)(19)代词:(2)(8)(10)(16)

2.名词:(1)(7)(13)(15)(20)动词:(3)(8)(10)(11)(14)(18)形容词:(5)(6)(9)(12)代词:(2)(4)(16)(17)(19)

3.C

4. (1)代词形容词(2)量词名词(3)名词动词(4)形容词形容词(5)代词形容词(6)形容词动词形容词(7)形容词动词量词形容词

5.只要搭配合理即可,参考如下伟大的理想无私奉献的行道树勇敢顽强的鹤群波涛滚滚的黄河神秘的百草园失根的兰花伟大的悲剧可爱的珍珠鸟

坚定的信念不屈的英雄快乐的小溪流浩瀚的宇宙

6.扫支撒绑拿拉罩

7.A:阵B:片C:层D:丛E:串

8.(1)①名词:地震苦难②动词:奏响砥砺凝聚③形容词:美丽美好伟大

④数词:亿万⑤量词:场曲次⑥代词:这我们

(2)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

9.如:“我们用新锁锁上了门。”“锁”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10.(1)╳(2)√(3)╳(4)√

11.可以将题词“个”改作“位”、“家”或“所”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最新实词专项知识及练习

实词专项知识练习 一、词类知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依语法功能和语汇意义,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一)实词 语法功能上,实词可直接组成短语,可以充当短语或句子成分,也可以带上语调构成句子。词汇意义上,实词表示事物的实在意义。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 例如: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常见的有: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名词的鉴别:一般不和副词结合(如:不能说“不宇宙”);前面可加数量词(如:四位客人);表人的名词后可加“们”表复数(如:同志们);常做主语和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名词。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例如: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常见的有:(1)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读笑操作进行保卫 (2)表示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转变减少 (3)表示心理活动:想希望同意怕 (4)表示存现:消失有无出现 (5)表示使令:使让请求允许 (6)表示能愿:能可以应该必须 (7)表示趋向:上下来去起来 (8)表示判断:是 动词的鉴别:能受“不”的修饰;但除表示心理活动和表示感觉的词以外,一般不受“很”修饰;可附加“着、了、过”表时态;重叠式有“试一下”之意;做谓语,且一般可带宾语。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动词。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3.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 例如: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表示事物的形状:长短方圆厚薄 表示事物的性质:优劣善美恶劣笔直 表示事物的情态:飞快缓慢激动悲伤闲适 形容词的鉴别:能受“不”“很”修饰,可重叠(形式为AA、AABB或A里AB),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作谓语一般不能带宾语(这是与动词最大的区别)。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形容词。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4.数词 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实词知识

实词知识 实词-名词 1、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名词有以下几种: (1)表示人和事物 A.朋友、同志、作业、学生、牛、羊、飞机、原子(个体名词) B.人民、人口、群众、物品、马匹(集体名词) C.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抽象名词)

D.水、油、肉、声音、风、阳光(物质名词) (2)表示时间 秋天、早晨、明年、现在(时间名词)(3)表示处所 河岸、东郊、周围、里屋(住所名词)(新疆、北京、中国、亚洲等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 (4)表示方位 前、后、左、右、之上、以下、以西(方位词)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牛吃草;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例如:柳树梢头、河边柳树。不能作补语。(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妈妈、哥哥”和“星星”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4)汉语名词单数、复数同性。在表示模糊复数时,部分指人名词(和

代词)可加构形后缀“们”,如“朋友们、你们”。 3、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时间名词比较特殊,除了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作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例如“他昨天来了”。 方位词有定位性,总放在词语之后,与实词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位置,如“椅子上”、“房间里”。方位短语前头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如“在椅子上”、“从房间里(出来)”。少数方位词,如“前、后、之前、以后、内、之内、以内”可表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 (4)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 (2)然后得一夕安寝( ) (3)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4)衣食所安( ) (5)既来之,则安之( )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3)被发行吟泽畔( ) (4)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 (5)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3)每逢佳节倍思亲( ) 5 本 (1)盖亦反其本矣(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若止印三二本( ) (4)本末倒置( ) (5)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3)孔子鄙其小器( )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4)左右欲兵之( )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2)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5)人至察则无徒( ) 10.朝 (1)朝服衣冠( )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 (5)两朝开济老臣心( ) (6)坐南朝北( ) 【参考答案】 1.爱 (1)疼爱(2)喜爱(3)吝惜(4)爱惜(5)欣赏 2.安 (1)安稳(2)安逸(3)哪里(4)养生(5)使…安定 3.被 (1)被动词(2)通“披”,穿在身上(3)通“披”,散开(4)被子(5)覆盖4.倍 (1)通“背”,背叛(2)加倍(3)越发 5 本 (1)根本(2)原本(3)量词(4)根本(5)推究本源 6 鄙 (1)边界的地方(2)浅陋(3)轻视 7.兵 (1)兵器(2)军队(3)策略(4)用兵器杀人 8.病 (1)疾病(2)困苦(3)责备 9。察 (1)仔细看(2)了解(3)洁白的样子(4)看清楚(5)精明 10.朝 (1)早晨(2)朝见(3)朝拜(4)朝廷(5)朝代(6)向对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实词基本常识(1)

实词基本常识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考点精讲】 一般地说,凡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要求我们掌握的至少为120个,掌握的重点为: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文言常用实词的考查题型: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冲刺必读】 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析:卑鄙,是单音节次,“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的意义不同。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附: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实词古今异义整理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次(水边;量词) 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 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 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比较) 比(紧挨、并排;比较)渠(他、它;水道)去(离开、距离;往) 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但(只;但是)略(夺取;简略) 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

文言实词用法归纳

语文专项突破——文言实词 1.爱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动词,爱护)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动词,爱惜)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动词,吝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动词,喜欢,爱好) ⑤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薆”,隐藏) 爱:同“薆”,隐藏。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2.安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形容词,安稳) ②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形容词,安逸,舒服)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疑问副词,怎么 ) ⑤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安定) 【释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3.被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蒙受,遭受)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介词,表被动)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动词,通“披”,披散) ④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动词,通“披”,穿) 【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4.倍 ①尤倍重于三十年前(《〈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加倍) 【比三十年前更是加倍重大。】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动词,通“背”,违背) 【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5.本 ①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并序)》)(本来,原来) ②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本源) 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干) ④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稿本,诗稿) ⑤君子务本(《论语?学而》)(根本) 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本着,按照)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6.鄙

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精选

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短兵相接() 3.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 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 8.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 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4.刑天舞干戚 5.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7.径造庐访成 8.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9.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3.攘除奸凶 4.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5.变姓名,诡踪迹

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8.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联想《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鄙: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善: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 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高考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成语“投笔从戎”.投: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高考湖北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1.爱ài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②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④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梁惠王上》) 2.安ān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安营扎寨(成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③表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ī ①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②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本běn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义为棵树)字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①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学而》) ④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一、解题方法点拨 (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 a.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 b.链条式引申 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 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及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及五谷有关;“贝”及金钱有关;“皿”及器具有关;“宀”及房舍有关;“阝”及地名有关;“求”及毛皮有关;“言”及说话有关;“隹(zhuī) ”及鸟雀有关;“尸”及身体关;“冖”及笼罩有关;“系”及捆绑有关;“纟”及丝织品有关;“歹”及死亡有关;“月”及肉有关;“页”及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及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训练(一)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 (4)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 ) (2)然后得一夕安寝( ) (3)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 (4)衣食所安( ) (5)既来之,则安之( )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将军身被坚执锐( ) (3)被发行吟泽畔( ) (4)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 (5)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 (3)每逢佳节倍思亲( ) 5 本 (1)盖亦反其本矣(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 (3)若止印三二本( ) (4)本末倒置( ) (5)抑本其成败之迹( ) 6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3)孔子鄙其小器( )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4)左右欲兵之( )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3)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2)虽不能察,必以情( )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5)人至察则无徒( ) 10.朝 (1)朝服衣冠( )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4)于是入朝见威王( ) (5)两朝开济老臣心( ) (6)坐南朝北( ) 【参考答案】 1.爱 (1)疼爱(2)喜爱(3)吝惜(4)爱惜(5)欣赏 2.安 (1)安稳(2)安逸(3)哪里(4)养生(5)使…安定 3.被 (1)被动词(2)通“披”,穿在身上(3)通“披”,散开(4)被子(5)覆盖4.倍 (1)通“背”,背叛(2)加倍(3)越发 5 本 (1)根本(2)原本(3)量词(4)根本(5)推究本源 6 鄙 (1)边界的地方(2)浅陋(3)轻视 7.兵 (1)兵器(2)军队(3)策略(4)用兵器杀人 8.病 (1)疾病(2)困苦(3)责备 9。察 (1)仔细看(2)了解(3)洁白的样子(4)看清楚(5)精明 10.朝 (1)早晨(2)朝见(3)朝拜(4)朝廷(5)朝代(6)向对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答案)

高三文言文知识复习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辨析 一、知识要点: 1、古今异义词即同一词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今词义也不相同。 2、古今词义变化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有些词原来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就包括了很多意义,应用范围也扩大了。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了。 ②词义缩小: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比原来小了。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③词义转移:指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现在指“品行恶劣”。 ④感情色彩变化:指词义演变后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与原来的不同。如“爪牙”,古代指“国王的武士猛将”,是褒义词,现在指“狗腿子”,变成了贬义词。 ⑤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字表示的程度低一些了。 ⑥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和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3、文言实词单音词和复音词辨析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节为主,要注意区别: ①不要把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中间”“前进”“形成”“地方”。 ②不要把古代的一个双音节词理解成现代的两个单音节词:如“窈窕”“望洋”“布衣”。 ③注意理解同义复合词:如“和睦”,“和”与“睦”都是“和好”的意思。 ④注意理解偏义复词:如“作息”“公姥”“存亡”“缓急”“异同”“出入”等。 【参考书目】《高一上语文课本·附录》 二、练习(例句均出自高一高二课本) (一)、写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二章》(疲惫至极//生理或心理不正常状态) 2、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二章》(停止//与“歪”相对) 3、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垓下之围》(山的东面//今山东省) 4、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考取//卖) 5、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苏武传》(批//行辈、辈分、辈子) 6、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相抵挡,,对等//差不多;合适;很) 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对年长者的尊称//岳父) 1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1)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X”) ()1.【2004】以功除岷州刺 史除:授予官职 ()2.【2009】若真鄙儒 也鄙:品德低下 ()3.【2010】未尝诣取 直诣:前往 ()4.【2011东城期末】以闰六月朔朔:农历每月十五 ()5.【2011海淀期末】擢太子率更 令擢:提拔 农田 ()7.【2003】其所宝者异 也。宝:宝贝 ()8.【2007】上唱而民 和唱:倡导 ()9. 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顾:照顾()10.【2011丰台期末】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11.【2009海淀区一模】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12. 【2009东城二模】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13.【2009】竟朝置 酒竟:直至……终了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14.【2010】终不复言复:回答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15.【2009西城一模】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16.【2010东城一模】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候:等待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 ()17. 【海淀区2008高三期末】民必甚病之病:损害 ()18.【2010】居善 药居:聚积,搜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19. 原吉危坐俨然危坐:端正地坐着 ()20.【09东城】会昌初致仕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高考文言文实词专项练习(2) 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X”) ()1.【2010海淀二模】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2.【2009西城二模】辟太尉李修府辟:征召 ()3.【2011海淀高三期中】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卒:终于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4.【2009朝阳期末】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陵:巍峨,高大()5.【2009西城二模】以采线缝其裾为识识:识别 ()6.【2007】法弗能正 也正:正确 ()7.【2011丰台期末】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8.【2006】兼于涂而不能 逮逮:赶上 (晏子)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

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 一、考点聚焦 (一)识别通假字 (二)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三)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二、复习要点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如: 1. 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