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张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地位又出现了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述,试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做一个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对男女平等的问题的更大程度上的讨论。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7-02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长时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中国妇女,开始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历程。大跃进时期,妇女成为国家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半边天”;改革开放时期,妇女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的程度较高,经济上表现为妇女就业数量增加、就业领域扩宽、创业能力增强,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为男女两性在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行可行的保障。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义开始被质疑,出现了“女工回家”的呼声。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干预的退缩给妇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妇女在市场面前与男性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失业率的增加、两性收入差距扩大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女性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再一次拍打至弱势化和边缘化的岸边。因此,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历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试图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并尝试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解放历程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妇女解放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妇女解放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郑也夫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性与社会权力夺取的之间的一致性,力量和金钱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男性社会地位就越高,智力和知识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就也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横而缺乏理性的男性意识形态,即将男女的差异评判为一种对立的二元划分,男性的特征被认为是优越的,男性的统治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据此,他认为,我国在智力与经济对权力与生产的决定作用上,在社会物质财富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妇女的解放是动用行政力量造就的,是一种非自然的结果,是超前的,而这种超前的运动的后果便是“使中国社会失去了男子汉,也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而市场经济使得女性重新被排挤出市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是遵循合理高效原则的结果[2]。

刘伯红则站在完全相对的立场上,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并不完全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商品经济发展赋予人主体意识和妇女接受教育、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公平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强固社会公允,克服社会不平等,补偿因市场而造成的失衡,是保证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公平”[3]。

孙立平在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中,提出减少妇女就业的数量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正处于一种后工业化阶段,一方面,家务劳动没有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全心全意的在外面工作,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上是打乱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结果是造成社会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种种问题[4]。这种观点同样体现了当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重建社会性别等

级秩序的要求。

西方的女权主义者通常对中国的两性平等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由于20实际80年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基本是政治性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其实是不加批判的将男性标准普遍化为妇女解放的手段与目标。Delia Devin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妇女解放的两面性,认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平等浪潮中,往往简单的否定两性之间的差异,拒绝承认存在所谓的“女性特征”,而在另一些时候,又接受男女存在的差异,并试图使这些特征得到更高的评价[5]。

通过对有关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文献综述,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政府强制力推动的一种男性中心和国家主义的,所以男女只实现了形式上的比较平等,并没有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女性不是解放的主体,而是工具性的客体,妇女解放总是被置于国家富强和名族昌盛的大背景之下,是“被解放”而不是主动“解放自己”。而学者讨论的问题多集中在妇女解放在经济层面的作用,国家强制力推动下的妇女解放是否有意义,并没有从根源上解释男女为何不平等,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

二、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谈男女平等

首先,性别社会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一种性别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即是对生物决定论与性别本质主义的批判,它认为,在生物性上男女两性的差异并不是造成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原因,更不是导致男女不平等的原因,相反,这种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是行动者互动的结果,并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需要说明的是,行动者之间的这种互动并不是平等的,在一定场域中,优势地位的占有者通常会为了自身的地位及利益,利用自己所持有的话语权力,创造一种看似合理的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不证自明的观点,反过来再指导人的行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意识”的作用。

我们肯定男女的sex在生物概念上是不同的,但这种不同仅表现在染色体、荷尔蒙、基因、生殖器等客观存在上,这些客观因素并不是两个完全极端的呈现,而只是或多或少的差别。只有当这种客观存在经过不断的社会实践、社会评价、社会所固有的两性观念以及什么构成男女两性特征的文化与理解才形塑了个人的性别认同,也就是说,是社会将男女建构成为差异的、不平等的,而这种建构的社会性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质是压抑了生物性别,将原本或多或少的客观存在的生物因素生硬的压制到两个极端的男女范畴中。Anne Fausto-sterling就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每个个体在染色体、荷尔蒙、基因、生殖器等生物性客观存在上,常常并不是互相对应的,提出了一种序列状态呈现的性的观点,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人人都是雌雄同体,去除了男女的二元对立性。指出对性别的社会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人的生物性[6]。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差异是被社会建构的。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我们对于“什么是一个合格的男人或者女人”的认知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成的,从出生到死亡,不同的社会评价、社会判断不断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和表现自己的性别,以变得越来越像个“合格”的男人或女人,以获得群体的认同。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性别的具体内涵与文化意义是会随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如Jane F.Collier在对一个西班牙的村庄的调查中发现,对女性的社会评判标准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女性的地位取决于孩子,女性贞操决定着家族的完整与孩子的合法继承权,所以穿着保守、身形臃肿、勤劳家务是这一时期女性的特征。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个人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由自己的能力决定,女性的女性特质就成为其资本,女性的地位决定于她嫁什么人,所以这时身材妖娆、穿着入时、参加社交活动成为女性的特征[7]。所以,就我国妇女解放运动时期对“女性特性”的赞扬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特定的目的,是意识形态下对个体的建构。

中国的妇女解放进程中,往往简单的否定两性之间的差异,拒绝承认“女性特征”或者对“女性特征”给予更高的评价,这种看似合理的两个极端男性中心的宣传手段,是由于没有

性别差异的社会建构概念,即sex和gender的区别。产生了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方面,在男性统治、男性认同与男性思维模式的作用下简单的将女性特质等同于男性特质,否认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女性独特的个性及需要就被抹杀了,男女平等的本质是两性间的义务平等而不是权利平等;另一方面,基于本质主义的对于女性特质的解释,强调女性与生俱来的关怀、哺育、温柔(这种文化普世主义的解读忽视了女性特增是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受制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实际上对妇女在就业和工资中的地下地位、对雇主决定把妇女排除在劳动力之外提供了合法性。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妇女解放运动形势高昂,却并没有真正从实质上改变男女不平等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应该明确,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但男女的社会差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被不断建构的,所以这种差异并不应该导致不平等,要想实现平等,就要对这种差异进行解构,从女性自身出发,将女性当做有血有肉有不同生活经验的独特个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事实背后。对于男女的平等问题,笔者认为这种平等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女性有其独特的经历、感受,这种感受是应该被社会所听到的,女性要有创造自己的一套话语方式,可以有权力用自己的话语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政策层面,应该给予女性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将女性作为客体、作为他者来帮她们做选择。

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_牛水莲

702010·4 摘要: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在西方人的解放、个性解放思想潮流影响推动下,日本与中国的女性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用她们手中的笔唱出女性的悲欢哀乐。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的表现女性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追求恋爱与婚姻的自由,批判旧的道德和家族制度等等思想的论文与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五四新文化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与谢野晶子贞操观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经济独立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革命勃然兴起,成为报刊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旧道德最大的受害者是广大妇女,妇女问题自然地成为思想文化界关注的重心。这些杂志的主编大多数热心于妇女问题,大量介绍国外的妇女解放思想,积极地发表文章讨论妇女问题,为国人打开眼界、拓展思维提供了契机,从而提高了国人的认识,促进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有关妇女解放的思想言论,20世纪初期(1918—1926)被先后翻译发表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报刊上,如《新青年》、《妇女杂志》、《妇女周报》等,并于1926年2月结集出版了《与谢野晶子论文集》一书,与谢野晶子的思想引起了国人的关注并对中国的妇女解放产生了影响。 与谢野晶子有关妇女问题的评论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是1918年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周作人向中国的读者介绍说:与谢野晶子是“现今日本第一女流批评家;极进步,极自由,极真实,极平正的大妇人。不是那一班女界中顽固老辈和浮躁后生,可以企及,就是比那些滑稽学者们,见识也胜过几倍。” 并且还认为“中日的国情,差不多完全相像,其中尤其如家族制度, 重男轻女等等,几乎在同一的模型中。所以我们虽然说这集中所收的论文,是特别为我们———————————————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BWX009 。 与谢野晶子著,张娴译:《与谢野晶子论文集·序》第i 页,上海开明书店刊印1926年版。 牛水莲 与谢野晶子与中国妇女解放※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体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体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 一、填空题 1、社会学是指 2、体育社会学 3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是 5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 6体育社会学研究必须以为指导。 7是体育社会学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它的背后就有一个的逻辑过程。 8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五个基本步骤。 9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 10测量的效度指;测量的信度是指 11随机抽样分为 12、社区体育是指 13、宗教是 14、宗教的基本命题是 15、宗教的要素是 16、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有 17是20世纪妇女获得体育权利最重要的行动纲领。 18女性第一次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崭露了体育才能。 19、现代化是指 20、现代社会的特征是 二、单选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 A横断学科B综合学科C边缘学科D自然学科 2、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 A《体育社会学》B《体育运动与文化》C《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3、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A结构功能主义B冲突理论C符号交换理论D技术统治论 4、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 A社会制度的变迁B社会的科技变迁C社会的文化变迁D经济变迁 5、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B三元定性判定标准C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D单一定性判定标准6、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 A1984年奥运会B1988年奥运会C1992年奥运会D1996年奥运会

7、依赖于社会舆论和心理控制所进行的控制是( A硬控制B软控制C外界控制D内在控制 8、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属于( A结构性协调B功能性协调C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D层次协调 9、促使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变化实现的是( A社会流动B社会控制C社会分层D社会变迁 10、从根本上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社会的政治制度B社会文化C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D社会的经济制度11、按体育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体育群体可划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B学习群体和竞技体育群体 C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D专业群体和业余群体 12、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属于( A现代体育文化形态B前体育文化形态 C准体育文化形态D亚体育文化形态 13、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 A运动处方科学B高科技的训练手段 C先进的体育理论D管理的科学化 14、科学技术首先作用于体育的( A制度层次B价值观念 C器物层次D理论方法 15、冬泳协会是属于( A竞技体育类社团B社会体育类社团 C体育娱乐享受类社团D体育经济类社团 三、判断题 1、体育群体具有一定结构,可临时组成。( 2、学校的体育代表队属于功能群体。( 3、体育社团具有盈利的性质。( 4、体育社团具有完成某些政府职能的功能。( 5、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曲线的运动。( 6、体育是一项科学研究工程。(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主要从中国文化角度)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 摘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国家、看待社会、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文旨在以个人的把个人阅历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以文化角度,指出中国所蕴藏的能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人文文化 首先,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名中国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怎样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根”,发展出了怎样的叶,我们来自那里将去向何方。 本文中的国情主要指政治和文化。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里面。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素质是最人性,最能代表集体性格,反应民族特质的因素。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能够用其预测将来的前景。同时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地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中国人民的心里素质决定中国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在变化,政治在改革,科技在发展。可是总有些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的性格”。我们在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是“孔孟之乡”,到了现代我们是“社会主义”。贯穿始终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无神论,如果信仰神是“出世”的,我们就是“入世”的民族,出世把“神”放到了最高位置,把“进天堂”等当做了人生最高目的,而我们的道德观念里面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入世目标作为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在人类摆脱“生存”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休闲时光以后,开始形成道德,信仰,和哲学。西方无疑是让出世信仰左右了道德,我们则是以入世的礼仪和哲学左右了道德和行为准则。所以我们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集体心理素质。以这种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分析中国的前景,比起借鉴英美等欧洲国家,更应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这三国都是在二战后急速发展,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所以,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及其乐观的。 下面对中国人的两条文化特点进行列举,辅助说明上述观点。 1.中国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中国的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怎样取得更大的“入世”成就。中国人民是极度向往成功、望子成龙的民族,所以一代代的家庭传承下来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功成名就。每一个人的向往汇聚成集体意愿的时候力量是很强大的。在非洲,中国工程对的速度极快,甚至有些非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不休息的。在世界很多国家,国民都是以享受快乐为中心,这个也是中国能在发展

鸦片战争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鸦片战争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前言: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状况及原因 经济上不独立。《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 政治上被排除在外。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了规范男女行为的理论基础。“女位正乎内,男位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使得女性被禁锢在家中,服侍于人,料理家务。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红颜祸水”,所谓妇人干政就要产生祸乱。正因如此,无论是家政还是国政,妇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文化上被排除在外。一般人家的女子是不会接受教育的,觉得只要会女红,没必要读书识字。当然也有些书香门第的小姐,或者因为家人支持,或者自己爱好,文学造诣很好。例如蔡文姬,李清照。 对于传统礼教只能被动接受。古代的女子没有婚姻自主权,一切听从父母;没有人身权,经常成为买卖的对象。尤其宋明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女子贞洁过分强调;“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从思想上对女子进行奴化教育。 第一篇:鸦片战争爆发后争取妇女权利的历程 传教士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大批洋教士涌入中国,带来了西方较为开化的妇女观。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办女学,兴西医,倡节制,开展一系列与妇女改良有关的社会活动。他们还对中国的缠足恶习进行猛烈抨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戊戌变法拉开了妇女运动的序幕,开创了妇女运动的新时代:维新派将形体解放和思想解放是为争女权的基础,并强调妇女解放和国家兴亡密切相关。他们提倡男女平等,兴办女学,发起不缠足运动。在他们的影响下,部分妇女开始觉醒,她们成立女子团体,例如,兴爱会,要求平等,参政议政(尽管这点呼声比较微弱)。 辛亥革命风云中的觉醒:这一时期以妇女的自我觉醒自我行动为主导。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不少妇女拿起大刀长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例如,北方妇女用红灯照和义和团联合写揭帖。另外在辛亥革命中,不少妇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秋瑾。 因此,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男女平等被列入共同纲领,并提出了妇女在省议会中有参政议政权利的主张。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奋斗目标转移到参政上来,掀起了妇女参政议政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洗礼:这场运动的爆发唤醒了广大妇女的民族危机感,最早投入这场运动的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学生。这场运动既表现了女性的极大进步,也使女性得到锻炼,广大女性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姿态。他们冲破男女有别的封建网罗,争取男女社交的公开;彻底否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争取男女教育平等;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争取男女就业平等,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第一个中共党小组成立,中国妇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逐步解放的过程。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张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地位又出现了边缘化弱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述,试图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做一个性别社会学视角的分析,以求引起学界对男女平等的问题的更大程度上的讨论。 关键词: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4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57-02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长时间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中国妇女,开始了他们获得平等的历程。大跃进时期,妇女成为国家建设当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半边天”;改革开放时期,妇女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维权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政治上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民主参与的程度较高,经济上表现为妇女就业数量增加、就业领域扩宽、创业能力增强,文化教育方面表现为男女两性在入学率、在学率和升学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更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进行可行的保障。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深化,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意义开始被质疑,出现了“女工回家”的呼声。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干预的退缩给妇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妇女在市场面前与男性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1],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失业率的增加、两性收入差距扩大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女性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再一次拍打至弱势化和边缘化的岸边。因此,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历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反思与讨论,本文试图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并尝试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对妇女解放历程的意义、男女能否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有关妇女解放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妇女解放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郑也夫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认为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物性与社会权力夺取的之间的一致性,力量和金钱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男性社会地位就越高,智力和知识在权力夺取中越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就也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横而缺乏理性的男性意识形态,即将男女的差异评判为一种对立的二元划分,男性的特征被认为是优越的,男性的统治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据此,他认为,我国在智力与经济对权力与生产的决定作用上,在社会物质财富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妇女的解放是动用行政力量造就的,是一种非自然的结果,是超前的,而这种超前的运动的后果便是“使中国社会失去了男子汉,也失去了自己的女性”。而市场经济使得女性重新被排挤出市场,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是遵循合理高效原则的结果[2]。 刘伯红则站在完全相对的立场上,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她认为,新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并不完全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更大程度上是女性意识的苏醒,是商品经济发展赋予人主体意识和妇女接受教育、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产物,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她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由公平的,而是建立在社会性别分工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是强固社会公允,克服社会不平等,补偿因市场而造成的失衡,是保证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机会公平”[3]。 孙立平在解决中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中,提出减少妇女就业的数量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正处于一种后工业化阶段,一方面,家务劳动没有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男人全心全意的在外面工作,妇女的普遍就业实质上是打乱了社会中的角色分工,结果是造成社会功能的紊乱以及其他种种问题[4]。这种观点同样体现了当代中国男性知识分子重建社会性别等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辩证角度看社会

辩证角度看社会 ---读《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后感 马克思提出了“两级相连”这个朴素的谚语,在他看来适用于生活的一切,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一切不能定论,但中国的革命就是这个原则的例证。 文章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里面的矛盾是中国和英国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表面上看来,他们是相互对立的,英国用战争的方式保护其从事鸦片战争的恶行,打开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主要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来谈,经济上,导致白银大量流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赔款加重国民税收,导致民不聊生;中国部分官员纵容贩卖鸦片的恶行,他们贪污腐败,腐蚀了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制。还影响了社会风尚等其他方面,中国社会开始解体,太平天国运动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接着提出中国农民起义对英国,及对欧洲的影响。马克思用茶叶为例分析了中国农民起义对英国及欧洲的影响。英国市场的扩大赶不上工业革命的进程,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于是降低了茶叶税,而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中国茶叶涨价,农民革命给当地的政局以压力,茶叶商家决定不给现金不能进行交易,当时正处于金银缺乏的时候,对英国的茶叶进口带来影响。外国势力如果干涉农民起义,那么中国与外国的一切茶叶贸易联系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英国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的想法也会受影响。 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即这次农民革命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 “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马克思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他运用的是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和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中国与英法美是对立的,但是他们也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倘若外国列强对中国农民起义进行干涉,那么会引发危机,阻碍贸易的进行。 读了这篇文章,最令人深刻的是马克思的看问题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能片面,孤立的看问题。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也要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尔雅答案分

。。。。。。。。。。。。。。。。。。。。。。。。。。。。。。。。。。。。。。。。。。。。。。。。。。。。。。。。。。。。。。。。。。。。。。。。。。。。。。。。。。。。。。。。。。。。。。。。。。。。。。。。。。。。。。。。。。。。。。。。。。。。。。。。。。。。。。。。。。。。。。。。。。。。。。。。。。 我们都就是社会性动物 1 以下说法不正确得就是(D) A、人类社会具有一种超越其各个部分之与得整体系统性质,这就是社会学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得客观依据。 B、社会学就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得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行动、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得学科。 C、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现代公民,为我们自身得幸福与社会得进步提供方法。 D、社会学就是资产阶级学科,与社会主义不相容。 2 下列观点就是卡西尔提出得就是(A)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得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得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就是人得本质属性。 C、人就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得存在物。 D、人就是“有责任得”存在物,就是一种道德主体。 3 以下关于社会学得说法正确就是(AC)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得、占统治地位得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得现象。 D、社会学就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得研究方法就行了。 4 社会学概念就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得。(√) 5 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得心理变 化问题。(×)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 1 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得社会学家有(ABC)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2 以下有关中国社会学得历史不正确得就是(BC) A、教会学校对中国设立社会学系贡献巨大。

社会学视角下的春运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春运问题 摘要:春运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劳动力市场不断开放,城乡差距的拉大也促使人们在理性思考后选择进入城市,成为社会流动人员。传统文化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春节的到来,大多数农民工开始集中返乡探亲,由此形成春运难题。根据春运背后这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从协调区域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利用传统文化分流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以期找到有效的缓解春运压力的方法。 关键词:春运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传统文化 春运是中国大陆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及堵塞的现象。春运问题真正呈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并且迅速引人瞩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批四川的民工开始涌向广州等大城市,随后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1】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尤其在春节期间,交通运输压力骤增。中国中央电视台将春运形容为“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现象”。春运期间客流量非常大,近十年来,每年的春运的客流量都超过大陆的总人口。春运一般发生在春节节前15天及节后25天左右,因此每年春运约40天。一般意义上的春运,是指中国大陆的省际、省内交通,一般不包括大陆与港澳之间的交通、海峡两岸间交通以及国际交通。春运是近几十年来才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引发多种社会问题,这些都使得人们对春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也不禁探索春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有效的缓解压力。 一、春运的实质 在春运运送的人员中,民工、学生、探亲者构成了其客流量的主体。据相关媒体报道,民工流占据了春运客流总量的30%到40%, 在某些农民工集中的地区,所占比例一度达到80%,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30%左右。【2】学生到外地求学,每逢寒暑假都会集中返家,而寒假的假期时间与春运时间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也加剧了春运的压力。同时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作为春运运送主体的民工,无论是从中国当前发展的阶段还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

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 (2008-12-23 13:58:41) 朱安和张幼仪两张不同命运的比 较 摘要: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一个从“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过程。解放妇女思想运动是由男性提出发动的,缺乏女性的主体意识,因而具有明显的“男权”特征,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朱安和张幼仪不同命运的比较,在回顾了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指出了向妇女“我要解放”转变的必然性,以及对当代妇女解放思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解放妇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思想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等不仅仅是一场发生在民族危难时期的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更是中国的有志之士在封建王朝统治下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思想运动不仅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更是对统治中国人民千余年的封建思想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些冲击和挑战中对女性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在承认女性家庭价值的前提下,对女

性社会价值的明确和高扬,以及由此引发的男女平等、女性学校教育的开展、女性的“出走”等一系列实践,更是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讨论和思想混乱,解放妇女的运动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女性史研究或者说社会性别史研究在这时期也达到了高潮。 从女性史研究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来的女性史研究历程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性史其实就是一部“解放妇女”到“妇女解放”的转变史。当然这样概括从历史学的角度讲,难免犯以偏概全的学术上的错误。但是从中国女性争取自由、平等和社会地位、权利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女性的解放和自身的发展以及妇女自我意识的提高的确经历了这样一种转变。那么这种转变对于女性群体的发展,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当前的女性研究或者说社会性别研究有哪些影响社会又该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性别文化环境来促进这种转变、迎合这种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当前男女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家庭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女性在当前的家庭和社会上到底有着一种什么的地位,她们自己又是如何给自己的这种地位以定位的以及当代女性在自身解放和争取权利的道路上出现了哪些问题和思想误区等。本文试图从朱安和张幼仪的不同命运比较中来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超星网络课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 分 2 【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 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我的答案:AC 得分:25.0 分 3 【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X 得分:25.0分 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 A、费孝通

B、潘光旦 C、陈达 D、吴文藻 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 分 2 【判断题】1950 年3 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X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 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 年相隔已48 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已完成成绩:100.0 分 1 【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 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D、社会学是累积的,通常透过不断检证、否证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修正、说明并改善原有的社会学的知识。 我的答案:B 得分:25.0 分 【多选题】社会学的想象力适合用来解释以下哪些情形() A、小华与父母很疏远,因为他们外出打工,很少见面。 B、丽丽与同学闹矛盾了,现在心情不好不想吃饭。 C、来自农村的小刚发现大学同学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来自农村的他觉得很不可思议。

最新第九章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九章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远古和中国 Sport起源于原始社会狩猎人、采集人、农耕人在闲暇时间里所进行的娱乐活动。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许多类似于竞技体育的活动方式,如礼射、蹴鞠、投壶、捶丸等。 特尔斐遗址有两个重要的建筑: 古剧场和竞技场。它不仅用来祭典阿波罗,也用于娱乐和戏剧。竞技场在剧场后的山坡上,每四年举办一次以纪念阿波罗战胜大蟒,是重要古希腊竞技会之一。古希腊集宗教,娱乐以及体育于一体的风格在特尔斐体现完美。 近现代竞技体育 运动训练学定义: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 社会学定义: 玩耍——游戏——竞技体育 吕森认为,竞技体育是一种位于游戏到工作这一连续演变过程中间的一种制度体系化的竞争性身体活动。 爱德华兹认为,竞技体育是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它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它是以打败对手来获取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利益为目标的;它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体育群体的成员或代表之间进行的;它强调通过竞赛来显示体力和智力;这种竞赛是在正式的规则所设立的限度之间进行的,而规则要对参加者的职责和位置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第二节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 一、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切事物优胜劣汰的基本形式,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社会中的人或各种类型的群体,为了追求同一目标而进行的角逐与较量,从而决出胜负或优劣,并进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社会人:有意识有计划遵循特定规律 自然界:无意识本能无序

二、构成社会竞争的基本要素 (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二)必须是双方争夺的同一对象 (三)必须有基本相称的竞争对手 (四)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竞争场合 三、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四、1、竞争参与者的自主性 2、竞争参与的驱动力 3、竞争的平等性 4、竞争对象的多样性 5、竞争的开放性 四、竞技体育竞争的社会典范作用 1.竞技体育竞争是社会竞争的重要组成 2.竞技体育竞争是高尚的文明竞争 3.竞技体育是培养社会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 (1)增强青少年的竞争意识 (2)提高竞争技巧和能力 第三节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 一、规则概述 规则:指的是由权威部门或某一群体规定或认可的,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法律和章程等。规则可以是书面形式的成文条例,如“交通规则、课堂规则;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如旧时的村规、家法。 1、原则越正确,规则越长久 2、规则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3、规则有助于人们预测事物发展 4、任何规则不会一成不变

2013.02 研究报告-中国城市贫困:多维视角分析

IPRCC 中国城市贫困:多维视角分析 周梁王小林 一、引言 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1901年在其著作《贫穷: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中,按照“获得维持体力的最低需要”的“购物篮子”所需要的货币预算,对英国约克市的贫困线进行了估计,一家六口人,一周最低的食品预算为15先令;加上一定的住房、衣着、燃料和其他杂物,他测算出一个六口之家一周26先令的贫困线。按照这个贫困线,当时约克市的贫困发生率约为10%。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城市贫困进行比较准确的测量,并提出了贫困线的测定方法(王小林,2012)。 100多年来,人类社会主要以收入来测量贫困。经济学家强调收入对于满足人们基本需要,从而实现减贫的重要性。最近20年,人们对贫困认识的视角不断进行拓展,以期找到致贫的真实原因以及反贫困的适宜政策。特别是自阿玛蒂亚·森的理论拓展了人们对贫困的认识,人们意识到贫困问题不能单纯以收入和消费为核心的绝对贫困标准衡量,而需要多维的视角,从基本社会服务、营养、水源、卫生、教育和信息等多方面,对其贫困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Minujin and Delamonica,2005;Roelen and Gassmann, 2008)。同样,城市居民的贫困也应当从多维视角加以考察。 一般而言,城市化被视为一个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带动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减少贫困。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不少国家伴随着城市化而出现贫困的城市化或者贫困的转移。同时,城市贫民窟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贫困的城市化,事实上涉及到贫困人口的就业、教育、健康、环境、居住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在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时,需要从多维视角制定相应的政策。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战略目标。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超过了50%,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入城市,贫困群体分化为三大群体:城镇居民的贫困人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出现的新的城市贫困人群,留守在农村的贫困人群。传统的户籍划分的城乡二元方法对城市贫困的分析,以及以收入来测量贫困的方法,都不足以为应对快速城市化中的城市贫困提供充分的政策依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从多维视角对中国城市贫困进行分析,以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构建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依据。 二、理论框架与方法 (一)理论框架 本文分析中国城市居民多维贫困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阿玛蒂亚·森自1979年提出并发展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作业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2-3-14 21:12:31 浏览:246 评论:0 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在古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是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权力,要一心一意跟一个男人,男人就可以移情别恋,女的就不可以。在家中就要听一家之主(当然是男人)的话,男人就可以把女人休了,但女人就不能向男人提出离婚。古代,女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的早亡也要一生守寡,做寡妇,女人不可以向男人吆喝、打男人等,女人不能跨出家门,男人就可以闯南闯北,参加 政治活动,女的不可以。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近现代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呈现出众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妇女解放问题不是由资产阶级人士提出,而是由无产阶级的女工运动发起;妇女解放运动理应由劳动知识分子与女工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妇女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同一类型的国家,妇女解放运动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妇女解放是国际性、世界性、全球性的问题;各阶级、各政党都利用妇女问题和纪念国际妇女节为其政治斗争服务,使妇女解放运动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妇女解放运动是群众性的自我解放运动等等。 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大事记 近代 1900年1月8日大型百货商业机构———先施公司在香港开张。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货方式。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天然足会旨在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1907年3月8日女子教育合法化。1907年7月15日女民主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中山亭就义,时年31岁。1912年1月7日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同志会代表林宗素等,允许女子有完全参政权。1919年5

从建国初期中国画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解放-最新文档

从建国初期中国画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解放 1 建国初期的中国画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面前有不少中国画家感到彷徨,他们一部分是在师傅带徒弟的旧传统的社会下生活过来的,因此还保留着中国画传统的思想意识。例如,秦仲文、邱石冥、吴湖帆等艺术家。而另一部分则是接受了西方的艺术教育影响的中国画家,立志用新的艺术手法来改良中国画,比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虽然这两部分艺术家所选择的艺术道路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不熟悉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文艺政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马列主义的艺术观的了解也才刚刚开始。[1] 这种现象的产生由于当时的国情是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并且与外部世界隔绝。因此,国家和集体的建设任务主要依靠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进行集体性劳动。而相对于旧的传统而言,动员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她们的地位是首要的任务。例如,建国初期出台的《婚姻法》、大范围的对劳动妇女进行识字教育、普及生产生活知识都有利于她们响应政府的号召,及时了解有关政策,从而转变为集体劳动者,为社会生产生活也尽到自己的一份力。[2] 2 《九州无事乐耕耘》的创作背景 按照徐悲鸿的艺术经历,可将其艺术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初

期,1915年,20岁的徐悲鸿来到上海,以画插图和卖画为生;早期,1916年到1923年,徐悲鸿分别去日本和法国学习美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精研素描,这时期的素描和油画作品有很多保留至今;中期,1925年到1949年,这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几乎他所有为人们所熟知的代表作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晚期,1949年到1953年,受建国初期国情的需要,徐悲鸿在文艺领域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政务繁忙加上身体每况愈下,其创作的作品数量锐减,这幅《九州无事乐耕耘》是他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因此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徐悲鸿一直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绘画技巧的精良之处从而对中国画的现状进行改良,而不应一味摹古,并且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因此这幅画亦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3] 此画横幅尺寸为150×250厘米,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并且这幅作品体现出其强烈的爱国精神,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此图的题材、构图、造型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描绘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呈现出普通生活中所流露的人情味,以及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力。 3 画中妇女的形象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新女性形象中劳动妇女形象具有 一定的典型性。这个时期的主流媒体镜头下有三类典型“美

从社会学角度看女权呼声的合理性

从社会学角度看女权呼声的合理性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治安疏漏等原因,中国社会上近来确实发生了一些危险的事件,如和颐酒店女住客遇袭、单身女性在街上遭骗子假装是其家人意图趁机绑架、拐卖犯罪猖獗、偷拍猥亵女性事件等,让网络上的许多女性发声,“女权”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事实上,这些事件确实体现出了一些治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威胁的不光是社会上的女性,即使是男性公民的人身安全也存在隐患。但是在这些问题上,女性的反应远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既有女性确实在平均身体素质上较弱、心理更不安的原因,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加以合理性解释。 首先,从社会事实的方面来看,中国社会的男权主义传统悠久,女性在历史上是受男性支配的,身份地位也远远不及男性,直至近代改革开放以来,先进平等思想传入中国,女性的地位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就是“男权高于女权”。这一思想作为传统中多数人的信念已经成为中国的社会事实。在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中,这一外来而不合理的社会事实可以对女性起到确实的约束、规范性作用,作为男权主导的思想依据,成为压迫旧时代女性的理论帮凶。一旦这样的社会事实出现,个体女性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中是无能为力的,个人受到社会力量的支配,因而可以说,旧时代的男权主义成为了许多女性的“梦魇”。当人们如今逐渐受到民主平等思想的洗礼,女性也习惯了在安全平等的社会环境之中生活,一旦有事件的发生具有危害这种当前秩序的征兆,最先紧张起来、警惕起来注意这些事件及其意义的还是早已深受旧男权主义荼毒的女性,而非并不习惯作为弱势的男性群体。更何况,中国的女权建设还很不完善,如今还有许多女性的人身权益受到威胁与侵害,女性为自己发声的行为是勇敢的、斗争的、值得赞许和鼓励的。只有女性自身能够坚守权益与立场,才能保障性别权益平等的社会现象在中国稳固下来。 第二,从社会运转及结构的方面来看,每一个女性都在社会中担当许多重要的角色:她们可能是家庭中的女儿、母亲,职场上的经理、教师,但是还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与男性相比起来身体力量较弱

中国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解放 由于发韧期和发展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的妇女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问题, 不是单纯的生理意义上的性别问题。它主要是个社会问题, 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心理等方方面面。 如果没有社会思想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更新, 没有整个民族的争自由、求解放的胜利, 妇女的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年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阐释与传播,都是由活跃在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的仁人志士们来进行、完成的秋瑾、孙中山以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瞿秋白、毛泽东等等, 是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鲁迅就曾对妇女解放运动作过精辟论述“我以为妇女应该不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 而不断地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男子, 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 ??至于女子, 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 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四’这是对当时 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精辟分析,为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提出了正确的思路。我国传统的婚姻观念是男女双方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以实现婚配, 它作为伦理规范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中。千百年来,这种包办的婚姻断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幸福生活, 酿造了无数殉情的悲剧。作为对当时西方民主思想的召唤的回应, 世纪初中国妇女要求解放的第一声呼号便是婚姻自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走出封建家庭的牢笼, 走向社会, 参与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队伍中去。 从新中国成立到年代末, 中国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无论在主观或者客观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情况, 这些新情况无疑地影响和制约了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妇女解放理论建构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的地位、理论素养及其思想状况与工作状态等等。过去中国人民没有得到解放, 妇女解放理论构建主体也无法获得解放, 所以只能从被压迫的社会地位来论妇女解放, 只能从理论上去探讨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以及具体的方式和途径等等。新中国成立后, 过去的理论已付诸实践, 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此基础上思考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必定是充满了自豪、自信激情。其次, 妇女的解放既已成为现实, 那么, “进一步解放”的重点自然就转移到如何通过人民民主政权这个杠杆, 把解放成果落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即将妇女解放的思想与理论转化为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政令、政策, 最终体现为全社会每一个劳动妇女的权利与义务。再次,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开展, 妇女解放理论的构建者们的思路已不仅限于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还同时思考世界妇女的解放问题不仅在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 也同时思考这些经验的世界意义及其输出的途径与方式, 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体现为对整个世界革命的关注的所谓“国际主义心态”和“全球一片红”的乌托邦式的革命激情相呼应。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妇女在争取解放的道路上, 首先要面对的是历史的规定性和承载着历史传统的现实性——国情。随着国家、民族和阶级的解放, 妇女作为一个受压迫深重的群体也同时获得了解放。因为中国社会和整个当代的人类社会一样, 是从遥远的父权制社会中走过来的。由父权制社会产生的男女性别上的不平等长期存在着, 而且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这种不平等不断被强化。在人们反对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斗争中, 妇女一直是作为重要的群体参与到斗争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