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

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

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

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

③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 “赞美你,你从大地诞生并来到我们跟前,带来了营养。灌溉了田地,并使牲畜得以生存。你给远离水源的沙漠解了干渴。让大麦和小麦成活。使梁仓盈满,使库房扩张,你给穷人以恩赐。我们为你而演奏竖琴,为你而高唱赞歌。”这条世界著名的长河,非洲主河流之父,孕育了()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 “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古希腊诗人所言与城邦相关,可以说明该城邦的一大特点是()

A.城邦林立 B.独立自治

C.民主政治 D.小国寡民

4. 商朝的农业生产已有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下列资料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状况的是()

A.《史记?殷本纪》 B.《封神演义》

C.《尚书》 D.甲骨文

5.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郡,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6.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杀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这句话叙述的是下列哪个时期的社会状况()

A.西周 B.东周

C.五代十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

7. “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8.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A.司礼监、会馆、铜活字、“三言”“二拍”

B.政事堂、内作使绫匠、《金刚经》、高转筒车

C.中朝、素纱褝衣、水排、太学

D.三司使、《武经总要》、四书集注、交子

9. 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原都城之自然条件恶劣,保守势力强大,不易推行改革。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p

10. ly:宋体; font-size:10.5pt; vertical-align:-

1.5pt">A. B.

C. D.

11. 唐代某一书生妻子面对丈夫回家,拿出一首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丈夫看了,二话没说又朝京城方向走去。这一故事

反映了当时触及社会各方面的()

A.察举制 B.征辟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

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的记录最早可能出现于()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13.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

革命说,三是“1500说”。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资产阶级革命首次成功

C.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4. 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就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之事,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

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A.英王只是国家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根据法律,女王在公投上不偏袒任何一方

D.即便独立,女王仍然是苏格兰的国家元首

15. “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每个人和其他人一样有权享受充分的自由,不受限制地享受自然法则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和优势,具有自然赋予的权利保障自己的

所有,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他人的侵害。政府的功能是保障人权,如果政府起不到

这种作用,人民就有权改变政府。”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霍布斯 B.洛克

C.卢梭 D.孟德斯鸠

16. 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以此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核心的群体。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

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入

17. “显而易见,战争给美国经济结构带来了重要的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利坚贸

易一直依赖不列颠帝国体制,战后人们突然发现一切必须依靠自己,经济活动也不再有大

不列颠海军保护。”该“战争”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墨战争

C.美国南北战争 D.美西战争

18. 为了证明一位或许过分敏感的德国人所说“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一位外国人考察了乔治四世(1820年即位)统治下的英国,以下属于“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的是()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

C.电梯 D.奔驰汽车

19.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

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

便立法治理。”上述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A.司法主权 B.关贸主权

C.军事主权 D.领土主权

20. 19世纪末之后的半个世纪,“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从“盛世”到“救亡”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

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的淡薄

C.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22.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李

慈铭:《越缦堂日记》)这种言论出自()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23.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下表显示了某人于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某人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24. 下图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了西方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三个时期的关系,它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变化无常

B.西方国家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C.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逐步深入

25. 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

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

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太平军 B.洋务派

C.八国联军 D.义和团

26.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

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27.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

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28. 下图为近代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其中完成首次转移的是()

A.由英国到法国 B.由意大利到法国

C.由意大利到英国 D.由德国到美国

29. 观察下图,体会寓意。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美苏争霸 B.苏联解体

C.德国统一 D.东欧剧变

30. “干不干,照吃饭——好坏不分;多劳不能多得——大小不分;社员占用公家东西——公私不分。”之所以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这种现象是因为()

A.一五计划 B.人民公社制度

C.大炼钢铁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 欧盟委员会曾在21世纪初公布了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结果,在欧盟15个成员国7515名被访者中,近三分之二的公民赞成全球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全球化促进了欧盟的发展

C.欧洲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D.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一次全球扩张

32.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这说明治史()

A.重在揭示历史的规律 B.应经过反复验证

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D.应充分解读史料

33. 明太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后妃宫人都从良家选取的后妃制度。规定“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观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天子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夤奸,不利于国也”。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专制皇权 B.后宫不得干政

C.实行仁政怀柔天下 D.防止外戚后宫勾结

34. 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比较两图得出的认识是()

图一美国漫画(图中人物上有“欧洲”字样图二苏联漫画(图中中文由俄文译成)悬崖下面反映欧洲一片荒凉景象)

A.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35.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对此图正确的解读是()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6. 《大蜕变:美国资本主义的腐败》中说道:在凯恩斯主义的强力刺激下,美联储承担了管理国家经济繁荣的重任,结果财政赤字、货币超发成为近百年来美国经济刺激的主要手段,这导致美国政府和国会被权贵资本主义“捕获”,蜕变成为权贵利益集团进行游说和相互博弈的“纸牌屋”,自由市场和民主价值观受到极大伤害。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有力冲击了自由市场

B.后期凯恩斯主义的过度刺激导致权贵资本主义

C.后期凯恩斯主义的过度刺激导致民主的不协调

D.美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体,国会被权贵控制

二、综合题

37. 城市的诞生标志着西部欧洲内部历史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在此以前,社会只有两个积极的等级:教士和贵族。市民阶级在他们旁边取得了自己的位置……

城市的形成立即动摇了农村的经济组织。……于是一种新型的农民出现了,完全不同于旧式的农民。后者以农奴身份为其特征;而前者享有自由。

但是随着市民阶级的出现,有一类人跃踞显要位置。……11世纪起,在许多城市中已经存在着名副其实的资本家。

商业闯进社会生活所造成的经济骤变,使得不能适应这种情况的领主破产或拮据。这是因为经济骤变加速了货币流通,结果使得币值降低,从而提高了所有物品的价格。

王侯们与市民阶级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也产生了意义极为重大的政治后果。……王侯们逐渐地养成一种习惯,将市民召来参加高级教士和贵族会议,同他们共商大事。召开这种会议的例子在12世纪时还是很少的。在13世纪时例子增多。

可以很快发现城市生活确实对于丰富中世纪的精神财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城市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门的世俗文化的特性。……因而他们为在将来的两个伟大思想运动中所要起的作用做好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这两个运动是:作为世俗精神产物的文艺复兴和宗教神秘主义所导致的宗教改革。

--------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问题:

(1)上述材料从哪些角度叙述了中世纪城市的诞生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领域的变化。(不能抄原文)

38. 在近现代的历史叙述中战争的视角成为回忆东亚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维度,下表作出了示范,东亚的历史也有着其它重要的主题,填表提供其他主题并举出相应的2个史实。

39. 神利用火车、汽船、电讯等交通工具来拆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围墙,使能四海一家

和平共处。清政府却从起头就顽固地闭关自守,此举不但触怒各国,更是违背天意。因此

招致天罚,屡遭羞辱。

——李提摩太(近代中国重要西方传教士,写于1894年)

光绪十八年(1892),我指导弟子们实习《仪礼》十八章。我为他们预备了各式各样的

古代乐器……结果发现古笛太长,我们无法用手指按吹。突然间,我领悟到古代的人必定

是巨大的伟人。因为那时候刚为盘古初开,气温高热。两千年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日远,气温降低,人的体积也随之缩小。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再过两千年,人的体积必比我们

更小,今日的笛对他们也无法适用。

——康有为

问题:

(1)李提摩太以其为神学辩护,康有为以其解释古今差异,回答此其为何?

(2)对上述两段材料作出评价。

40. 材料一:英格兰曾是世界上惟一“逃离”了农耕桎梏(agrarianconstraints)的

国家,而且它将自己的独家纪录保持了数十年之久,……在那个时代,它是“英格兰的奇迹”(Englishmiracle),……及至19世纪初……一个新世界正在喷薄而出,……它醒

目地表现在美国,同时也正在将整个世界逐步引向一个新的方向。……神奇的是,新结构

的许多元素竟然开始扩散。首先是在19世纪中叶扩散到欧洲大陆的部分地区,不过看上

去仍非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故被称为“欧洲的奇迹”(Europeanmiracle)。……在1860

年代,福泽谕吉从世界的另一端看见了同样的情况。……1870—1910年间,日本终于加入了工业世界,……于是这个奇迹变成了一个“欧—美—日现象”(Euro-American-Japanesephenomenon)。

材料二:贡德·弗兰克等人主张……东方从来不是真正的落后,所以并没有什么特

殊的“西方奇迹”(westernmiracle)可供研究。……彭慕兰在其《大分流》(TheGreatDivergence)中提出,1800年以前尚无大分流,中国、远东、欧亚大陆(Eurasia)、欧洲腹地,当时一概是大同小异。……他们认为,“现代世界”绝不是某

地的特产,从一种意义上说,它历来是无处不在,……在他们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工具箱(toolkit),里面装满了发明物,其中很多是中国的原创,然后被偷走或借走,并被改良,到了19—20世纪,又被重新出口到亚洲。

------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

问题: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现代世界诞生在哪里?

(2)材料二中,作者对现代世界诞生的看法与材料一有什么不同?

(3)对现代世界的诞生你同意哪个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41. 文学革命运动之后,一般文学革命的领袖人物,不是努力于创作和翻译新文学,就

是回头向所谓“国学”方面去努力。……在国故整理上有最大的贡献的,仍要推梁启超氏。

梁氏在史学方面的贡献更大……

每逢一个新的思潮的抬头,必先与旧的思想相冲突,形成各种学术上的论战。……

文体的论战,是“新青年”派和林琴南,章士钊之流的辩驳,其主要的争论是语体和文言……

人生观的论战,对垒者是唯心论者和唯物论者,其主要的争论是科学能否解决人生的问题……

文化问题的讨论,是胡适和其他西方文化论者与梁漱溟等的论辩,其主要的争点是中国究竟应否抛开了自己根本的精神而迷信西洋文化的“德”,“赛”两先生……

政治问题的讨论,是正在争论着的笔战。今日中国应走那一条路以自救?甚么是中国的出路?……胡适等西洋文化论者提出个人本位的民主政治,以为这是中国问题的解答。而梁漱溟等则认民族自救的唯一途径在本着我们东方文化的优点,以改造我们的文化。

社会史的论战是唯物辩证论者的论战,它的争点是今日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它代表了主张国民革命者和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笔战。

……

把这十余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蜕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阶段:(一)直觉主义的阶段,这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张君劢等;(二)实验主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胡适等;(三)唯物的辨证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郭沫若等;(四)东方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等。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伍启元1934年

问题

(1)梁启超先生在史学方面的贡献有哪些?

(2)据材料与所学说明“这十余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蜕变”的主要内容。(不能摘抄原文)

(3)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

第18题【答案】

第19题【答案】

第20题【答案】

第21题【答案】

第22题【答案】

第23题【答案】

第24题【答案】

第25题【答案】

第26题【答案】

第27题【答案】

第28题【答案】

第29题【答案】

第30题【答案】

第31题【答案】

第32题【答案】

第33题【答案】

第34题【答案】

第35题【答案】

第36题【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讲课讲稿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 卷分析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苟锋 一 试题评价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紧扣教材及学考考点,试题难易接近于学考题难度,选择题分布较合理,但第三,四单元的选择题较少,涵盖了必修三前四单元大部分知识点。侧重考察学生的识记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归纳、分析及应用能力。通过测试本试卷的及格率为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二 试卷分析(抽两个考场缺考3人共57份样卷) 题型与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失分原因 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最高分44 分,最低分6分 较低7、14、17、24题,其中第 7题出错的达到33人,14题出错的达到37人,17题 出错人数达到43人,24人出错人数达到 40人。 较好1、2、3、4、8、9、15、 18、21、22题 基础知识不够扎 实;知识的联系比 较迁移能力差,部分题分析题干时理解不到位 非选择题共40分 26题,19分 最高13分,最低1分,平均分7.63,得分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一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固,对教材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分析概括史料,不会从材料里提炼有效 信息 27题,13分 最高9分,最低0分,平均分4.79,得分率百分之三十六点八 审题不准,不能找到关键词句和做题的突破口,知识迁移能力欠缺,知识体系混乱 28题,18分 最高14分,最低2分,平均分9.35,得分率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九 部分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固,答题过程中答案俗语太多,不能准确答出历史专业术语和标 准知识点 三 突出问题 1在平时历史学习中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落实,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石门六中杨敏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XX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20XX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XX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

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总分100分 王珊珊 文综合卷中历史总分为100分,题型分为客观题(历史选择题)、主观题(历史材料题)、选做题。其中客观题共12道,每道题4分,共48分。包括选做题在内的主观题共3道,平均每道题20左右分,共52分。 知识分布: 各小题分析 选择题 1题、正答率100,2题、正答率93,3题、正答率96.5,4题、正答率80.7,考生在“殿试”的首创与成为定制的记忆上存在着问题。5题、正答率94.7,6题、正答率82.5,部分考生没有注意到资本主义扩张不同阶段的特征及鸦片战争发生时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7题、正答率80.7,考生的失误在于将列强取得在北京驻兵权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混淆了。8题、正答率96.5,9题、正答率100,10题、正答率87.7,11题、正答率71.9,错选项集中在B,错误在于不能通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理解实质问题。12题、正答率94.7,13题、正答率59.6,这是抽样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错误的原因在于:一、学生对“粮票、布票、油票”这些历史事物缺乏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二、不能很好利用选择题的特点排除其中的不符合要求的选择项。14题、正答率91.2,15题、正答率84.2,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铁路建设成就比较容易混淆,考生的失误在于记忆不牢。16题、正答率94.7,17题、正答率93,18题、正答率100,19题、正答率96.5,20题、正答率93,21题、正答率94.7,22题、正答率100,23题、正答率96.5。 材料题 24题、本题得分比较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第1问中,对材料一的理解,错误主要是将书本上孔子“仁”的思想当成答案,而没有更好地关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对材料二的理解基本无误。 [2]第2问考生均能写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巩固统一局面方面的进步意义,却容易忽略了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 [3]第3问只要关注了材料,前面一问基本能得分,但对“正君心”的理解存在的很大问题,主要是不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理解“君”的含义,错误理解成“君子”。 [4]第4问考生通过回忆教材相关内容能写出三位思想家的不少内容来,但有些考生没有注意到“具有时代特色”的关键字眼,因此,写出了一些如王夫之的“辩证观”等不符合题意的答案。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

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2、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搞笑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包括必修一(1——13课)内容,现对其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 1.从内容上看,本次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25道,每题2 分,共50分。材料题3个,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 考所考察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完全针对老师教学及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各单元知识点 的考查重点突出,分配合理。 2.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立 足教材,紧贴高考,命题取材多样化,命题视角多元化,目标 考查多维化,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拓展性”的 原则;二是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材 料的能力,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 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着力树立起学生的“全球 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 3.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 活应变能力,设问时把握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考生的思维提 出更高的要求,对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4.具体分析 第26题,考察的核心信息是各国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是必修二第三单元重点,三个设问都是基于基础知识,只是设问的问法发生

了变化。比如第一小题“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实施战略上退却的含义及目的”,本题命题意图是考察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如果设问是直接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估计同学们都会,但是并没有这样设问,造成学生失分严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能熟练的记忆基础知识,但就是缺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所以在讲评过程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点外,还是侧重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第27题,考察的是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阶段特征,是以小论题的形式考察。本题是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题目。答的好的同学可以拿满分,但如果开头论点弄错,写再多也是零分。要加大这一类型题目的练习力度。 第28题考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及其影响。关于儒学是学生分科后进入高二学习的内容,基础知识记得牢,但这题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对题干的分析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比如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很多同学在卷面上呈现的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材料相去甚远。 二、学生失分的原因 1.本学期时间短,内容多,讲授速度较快,学生消化不够,平时 缺少试题的训练。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一历史试卷分析以及2020年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全国卷一历史试卷分析以及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一试卷分析 整体分析: 1内容分布: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24,25,26,27题,16分,选考45题(15分,计算分值)),共计31分;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28,29,30,31题,16分,41题第(1)问中国部分,计4分,第(2)问,计10分,42题,计12分,选考第48题,计15分),共计57分; 世界史(选择题32,33,34,35题,16分,41题第(1)问世界部分,计11分,选考题第46题,计15分),共计42分。 近5年,新课标高考真题分析得知,古代史30%,中国近现代史40%,世界史30%。2019年高考试卷符合这一标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依然是复习的重点。 2字数统计: 选择题部分:约1280字,表1幅,无图。 历年新课标卷分析选择题统计2007年,1236字,图1幅;2008年,1179字,表1幅;2009年,1121字,图一幅;2010年,1281字,图2幅;2011年,1518字,图2幅。…… 2016年,约1200字,表1幅,图1幅。2017年,约1200字,表3幅,图1幅。2018年,约1200字,表1幅,图3幅。 分析得知,本次试卷选择题信息量符合标准,答题时间控制在

12分钟以内。有充足的时间认真做分析题。 主观题部分:依旧是三道,41,42必考题,45,46,47选考题。41题,一幅图,一段材料,设问2小问,42题,一段材料,阅读量都不大,难度一般,容易得分。 具体题型分析: 24题,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度。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数据分析以及所学可知,西周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选择B。 【错误项分析】A项“长期”,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D项“弱化”,错误。 25题,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西汉的推恩令制度。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分析以及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用推恩令,打击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选择C。 【错误项分析】AB项与题意无关;D项过于绝对。 26题,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的文化。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 【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分析以及所学可知,唐朝具有尚武精神,

历史试卷分析及反思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浩平 第一部分试卷分析 一、试卷题型与知识分布 与去年试题相比,今年高考试卷题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试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 知识分布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1题4分、世界现代史2题8分。非选择题40题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综合试题,25分;第41题,也就是历史小论文题继续出现,考察学生对新式论文习题的解决能力,主要对学生掌握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知,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其中,第45题,以考察学生对古代货币体系与唐代货币改革。第46题以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为切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第47题以二战中的法国为切入点,考察学生对于二战中法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和二战中的国际合作问题的认识,第48题考察中国古代历史中道教与儒家思想和佛教三者之间的关系与认知,以丘处机为切入点,内容很有特点,但难度不大。15分 二、试题特点

2015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应的稳定性,稳中有变、稳中出新,重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时政热点、周年热点的整合。 1、通过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的情境 这一方法符合历史学从史料出发得出认识和结论的基本特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人才选拔考试的要求。如选择题26题,通过民间崇拜和朝廷的态度考查东南地区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选择题32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考查古罗马的核心内容;另外这次高考的41题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题目以公式的形式出现,考查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考查范围明确,学生深刻理解材料意思后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内容例如科技革命等进行思考。 2、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引领教学改革 试题以考查学科基本能力为主。绝大部分试题或直接考查主干知识,或需要与主干知识相联系进行作答。如27题,通过科举考试状元的数据考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选项需要学生直接根据书本知识进行甄别;29题通过材料再结合书本知识考查中国近代史的时局变化;34题简短的材料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3、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课程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是考试重要内容。今年的试题注重阐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近年来高考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如40题,题目重点考查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孔孟

高三联考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联考历史试卷分析 崔建新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考察范围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没有选考内容,难度明显比上次丹东试题简单。但试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仍注重能力立意,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创设新的情境,注重考察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迁移能力。四道非选择题也都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设问,突出主线与重点知识的考察。但个别设问存在分数不明确,导致学生答题时,侧重点出现偏差,失分较多。 二、学生答题情况 (一)亮点:学年总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前一段复习是卓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是对路的,是对我们前一段教学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第一:审题不细,比如时间没看准,正确和错误看马虎。 第二:基础知识记得不牢固,分不清哪段时间出现的史实。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会看、抓不住关键词。 2、非选择题:第一:审题马虎,出现落问现象。 第二: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较差:如不能准确归纳概括,只盲目翻译原文。 第三: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判断考查的知识点并与教材有机结合。 第四:语言不够规范、字迹不够工整,条理不够清楚。 三、教学改进措施 1、对试卷及考试情况进行及时讲评,注重讲方法、讲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提问,力争举一反三。抓住每班亮点鼓励学生树立分分必争、高考必胜的信心。 2、继续贯彻以往复习思路:先建构每单元知识网络,再据课标要求夯实每课知识点,最后进行针对性巩固和训练,形成良好的复习思维习惯。 3、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遗忘,坚持背、讲、问、练紧密结合。背就是基础知识过关;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结合点、讲联系点;问就是反复提问,不厌其烦地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强化记忆。否则课堂上会了,下课就忘了;昨天会了,今天就忘了。练就是进行针对性训练,一个考点一练,一个单元一练,一周精选一套综合习题一练(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既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又可训练思维和方法。练后既可面批,又可抽批。坚持练后必讲,讲后必问,问写结合。讲题时着重讲方法:选择题强调要审时间、审空间、审关键词,注意使用排除法;非选择题强调五大步骤:第一步:带着设问看材料,节省时间,有的放矢。第二步:将问题拆分到最小单元,防止落问。第三步:判断思维方向和考查的知识点,明确答案来源;第四步:榨尽材料,一句一句看材料(按。;、、、划分)边看边画,防止遗漏信息。第五步:梳理思路,组织答案。要一问一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字迹工整。做题时先在脑海里过思路,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做,逐渐熟中生巧,事半功倍。 4、针对历史学科成绩瘸腿的同学(特别是尖子生),要拿到试卷细致分析,面对面沟通,共同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寻找突破改进的方法。平时上课时也要多提问,多督促。 5、为迎接期末考试,我们历史老师要与地理、政治老师沟通配合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模式,把握时间,提高答题速度。 最后,我相信在学年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们组内三位老师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历史试卷分析12篇完整版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分析 本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适中,试题依据新教材、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为背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试卷结构:满分100分,时间是60分钟。考查资料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试题分两种类型题型。选取题,50分非选取题值50分。满分100分。 二、学生答题存在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选取题共20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每单元的之最累人物类文化类。 问题二:非选取题2124题。题的难易程度中等偏难。商业经济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权特点和同为一家民族祖先、与唐往来史实、对西藏管辖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时间归类对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评价。 1、学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不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有待提高。与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不够端正有关,部分学生偏科思想严重,认为历史学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看练习册或单元过关题就能够了。还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学的方法,对历史学知识不理解,死记硬背,平时达标检测反馈不及时有关,与平时训练和巩固练习少都有关系。 2、应用历史学知识迁移的潜力差,不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对基础知识在新课标下不能正确应用,对问题不善于分析。 3、审题潜力差,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不能依据题目带给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对题意一知半解就凭经验或印象答题。与学生阅读理解潜力较差有关,不会找关键词,不会总结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师要转变历史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历史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潜力。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刘雪萍 一、试卷总的特点: 本次期中考试是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从总体上说,题型基本稳定,难易度把握与高考接近,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包括选修及必修一四册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单选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 1、单选题4、5、10、13、19、20题较为平易,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0题考查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考生可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二十九军”等词语来推算。第19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对外关系成就的有关知识,考生只要能认真阅读整个题干,注意关键性的词语“20世纪70年代” 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此题最大的干扰项是A选项。 2、单选题1、 3、6、11、1 4、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突出考查了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第3题考查中国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考生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不抓住“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个细节性词句,就难以避开“在封建制度下”这个最大的干扰信息。可见,认真审题是做好单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3、单选题第2、7、8、9、12、15、16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分析比较

的能力。其中第9题好多考生没弄清作者所说的“四肢”与“头脑”的涵义,选错就在情理之中了。第12题对抗战胜利后建国路线的比较考查,该题设计十分巧妙,考生得分率较低。15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否抓住“最适宜”这个关键词,然后再从选项中比较排查找出答案。 4、单选题侧重于设置陷阱,迷惑性很大,学生一不留神陷入圈套。如、 17、18在文字方面做文章,注重细节考查。 三、主观题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考查考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能力 21题(10分): 问(2)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前期温州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本问要求学生答题要“依据材料”,本小题失分主要在阅读史料、理解史料能力欠缺,致使要点概括不全、表述不明确、不具体所指。 问(3)你怎样认识近代通商口岸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本题学生因为材料被误导,没考虑到通商口岸的开辟是被迫的,因此只作答客观有利影响,孰不知最主要的影响是受侵略的不利影响。 22题问(22分) 问(1)材料一中春联宣扬什么?它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学生失分原因在于不能将春联所反映的内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问(2)材料二春联中的“和”、“斗”分别指什么?本题涉及知识学生较为陌生,但能力较好一点,知识储备相对较好的同学才能做出,新课标虽然知识相对简化,但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考查要求还是比较重视。 问(4)指出材料四中春联反映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春联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历史背景作答基本没问题,但是愿望是否能够实现问题较多,学生不会运用我们的基础知识,而是受传统思维凭空作答,才发现闹了笑话。问(5)结合以上四幅春联,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导语: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一、试题分析 本次试题考察范围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没有选考内容,难度明显比上次丹东试题简单。但试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仍注重能力立意,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创设新的情境,注重考察知识的灵活运用及迁移能力。四道非选择题也都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设问,突出主线与重点知识的考察。但个别设问存在分数不明确,导致学生答题时,侧重点出现偏差,失分较多。 二、学生答题情况 (一)亮点:学年总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前一段复习是卓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是对路的,是对我们前一段教学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第一:审题不细,比如时间没看准,正确和错误看马虎。 第二:基础知识记得不牢固,分不清哪段时间出现的史实。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会看、抓不住关键词。 2、非选择题:第一:审题马虎,出现落问现象。

第二:阅读提取信息能力较差:如不能准确归纳概括,只盲目翻译原文。 第三: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不能判断考查的知识点并与教材有机结合。第四:语言不够规范、字迹不够工整,条理不够清楚。 三、教学改进措施 1、对试卷及考试情况进行及时讲评,注重讲方法、讲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提问,力争举一反三。抓住每班亮点鼓励学生树立分分必争、高考必胜的信心。 2、继续贯彻以往复习思路:先建构每单元知识网络,再据课标要求夯实每课知识点,最后进行针对性巩固和训练,形成良好的复习思维习惯。 3、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遗忘,坚持背、讲、问、练紧密结合。背就是基础知识过关;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结合点、讲联系点;问就是反复提问,不厌其烦地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强化记忆。否则课堂上会了,下课就忘了;昨天会了,今天就忘了。练就是进行针对性训练,一个考点一练,一个单元一练,一周精选一套综合习题一练(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既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又可训练思维和方法。练后既可面批,又可抽批。坚持练后必讲,讲后必问,问写结合。讲题时着重讲方法:选择题强调要审时间、审空间、审关键词,注意使用排除法;非选择题强调五大步骤:第一步:带着设问看材料,节省时间,有的放矢。第二步:将问题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新汶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一、历史试题评价 本次历史考试的试卷的综合难易程度为:中。主观试题的难易程度为:中;客观选择题的难易程度为:较难。 二、考试结果评价: 1.本次期中历史学科的考试,优秀分数线为:80分,及格分数线为:60 分。 2我校.高二历史组的总体成绩平均分是57.3分, 三、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试卷和学生的成绩,结合学生自己的反思,感觉成绩不佳的原因如下: 1、对于基础及拓展练习的掌握情况,落实不是很到位,每堂课校对后,学生只是抄去了答案,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点。 2、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不少同学因为不注意及时巩固,致使基础知识上丢分。比如说客观题的第 3、10小题在课堂上练习时,学生大部分会做,但是这次却只有少数学生做对。 3、审题能力不强,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4、主观题在写答案时,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写得不是很准确,细节问题没注意。 5、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只是凭感觉写,并没有真正地去记忆。

6、作为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督促的还不够耐心,对于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也有欠缺。 四、下半学期的工作思路 1、下一阶段,将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基础及拓展练习上的各知识点,记忆应识记的内容,掌握应理解的知识。 2、期中考后,将进行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重难点再次重点讲解,并进行测试检查,每周一次,以促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知识。 3、从期中成绩来看,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史实还是很模糊的,下一阶段将针对高考大纲,整理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去记忆,并通过基础训练及拓展训练的练习题加以训练和指导,以巩固基础知识并适当拓展。 4、把握好考后到期末考试这段时间学生的状态与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期末考的爆发力。 5、努力做好因材施教,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大大提高优秀率,降低不及格人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对于差生将采取“死盯”的措施。 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把成绩跨上一个新台阶

高二历史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成绩分析 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 1601班参加考试人数为18人,平均分为77分,及格人数15人,及格率83%,比期中考试有所提高。 二、存在问题 高二历史教学,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分析试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平时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知识点落实不能真正的到位,史实混淆。学生的课堂效率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分别在哪一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学生记得不准确,就搞混了。上课讲过多次的知识点,提问之后,学生都说会了、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有一部分人不会。这还是与学生沟通少,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对学情把握不到位。

2.拘泥于课本,训练题做得较少,不规范,导致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比较差。比如最后一道材料题问对喜歌剧诞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核心及影响,实际就是在考查启蒙运动的核心和影响,换成材料题学生就不会答。 3.上课老师讲的过多,学生学习时间少,节奏比较慢,以至于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期末复习,基本上是上完新课就只有一周复习时间(五节课)。 三、改进措施 俗话说“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对于教学本人下学期计划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认真落实教学进度,把握好上课的教学进度和节奏。 2.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动态。课堂上把“教授过程”变为“学习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解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做到教学问题化,知识系统化。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及展示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3、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历史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重在对重点知识的掌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2015.10.12) 高二历史组樊金峰本次注重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就考查内容与所占分值看,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三单元,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等知识点;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 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一、卷面情况分析 本次月考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40道,每题1.5分,共60分。材料题3个,共40分。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二、学生成绩情况分析 从本次月考成绩来看,6个班,9班平均成绩72.28分,10班平均成绩64.78分,11班平均成绩54.44分,12班平均成绩54.89分,13班平均成绩53.68分,14班平均成绩55.53分,高分与低分差距较大。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总体上看,选择题得分率高于非选择题,主要原因是,平时过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而,非选择题失分率较高。具体分析如下 1.审题不认真。 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如选择题1、7、14、18 、21、34。 ②在材料题的解答中,由于题目设问较多,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如材料题42题第(1)问,要求三则材料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很多同学由于审题不清,因而失分严重。 ③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如第43小题的第2问很多学生的回答不全面,以致影响成绩。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2、6、8、14、30小题,材料题第33题,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全面,出错最多的是对设问中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之类题目的区别。如选择题中3、6、11、19、27、失分较多。 4.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主要是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总的说来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划分材料层次和理解材料;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区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语言表达不具备历史学科特点,随意性太强。四、今后措施 1.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高考的考纲,理解新课程高考的指导思想和能力要求。研读考纲,重在研,但对我们很多基层老师来说,在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做新课程的高考题去领会新考纲的精神。教师要及时充实自身的历史知识。 2.形成融恰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保障。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关怀、体贴,在课堂上,都是要多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为他发挥潜力搭建舞台,切实让学困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抓解题的关键词关键点。 4.侧重对学生材料题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材料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对学生要常抓不懈,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会自己纠正自己。 精选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组一、试题评价 本次的历史试题,从考查的知识范围来看,囊括了三本必修和选修的全部内容;从题型看,包括24个单选题(48分),和3个材料解析题(52分,其中包括两个必考题和三个选考题),主观、客观的比例和高考接近;从题量和试题难度看,全卷难度系数为0.52,难度适中。从考查的形式来看,既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渗透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分析历史问题的同学来说,成绩不够理想。从总体上看,可以基本检测出进入高中以来历史学习的情况,希望同学们针对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不断提高自己。 二、考试中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客观题部分 考查古代中国部分是1--8题,近代中国9--14题,现代中国15、16题;古代世界17、18题,近代世界19--22题,现代世界23、24题。 本次客观题试题大部分是材料型选择题,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为1、2、3、5、7、8、9、10、14、17、19、20、23题,这些题可以大致分为三类,9、20题为一类,这类题材料的意义不大,只是一种陪衬,或者是一种包装,实际上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对这类题就需要我们平时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才能适应考试要求。第二类为1、7、8、10、14、19、24题,这类题以材料为依托,提供新的背景,对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这类题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熟记历史知识,更要深入的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现象。第三类为3、5、17、23题,这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和课本关系不大,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答案要完全依照材料,从材料中出,可能材料描述和课本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必须以材料为准。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课本中的小字、引文等内容,把它们当成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自己有一个渐进性的提高。2.主观题部分 主观题总体难度不大,阅读量适中。25题主要考察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族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