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

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托尔斯泰夫妇交

换日记的习惯,由此开始。在近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他们说得出说不出的话,都写在日记里,既有充满爱意的表白,也有满腔怨恨的诋毁,更会将对方日记中的内容,当做夫妻大战的武器,用来尽情伤害对方。二、大作家的贤内助“整一个冬天,列夫都在满怀激情地写作,有时甚至热泪盈眶。依我看,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将是不同凡响之作。”——1867年索菲娅给妹妹的信托尔斯泰夫妇与亲朋婚后第二年,托尔斯泰开始写作《战争与和平》,与此同时,他的长子出生了。婚前那段字母情缘,仿佛冥冥之中有所暗示,索菲娅对于托尔斯泰的文字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一年,她不仅第一次成为母亲,还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托尔斯泰的文稿誊写员。因为他的字迹实在太难辨认,只有她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在交给印刷商之前,就需要她一个字一个字重新誊写一遍。然而,托尔斯泰的文稿总是反复修改多次,甚至面目全非,根本看不出一点初稿的痕迹。即便最后完稿,已经寄给了印刷商排版,他仍然会写信去叫停,再把修改后的新版重新寄过去。可想而知,索菲娅的任务有多艰巨。索菲娅曾说过,洋洋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她就誊写了7遍。那么,60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呢?40万字的《复活》呢?还有其他数百万字的作品呢?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索菲娅并非专职誊写,她还是13个孩子的母亲,这意味着13次怀孕、哺乳和教导;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数百

名农奴的农庄管理者。在这两方面,托尔斯泰都几乎无法为她分忧,以至于索菲娅只能在孩子们都睡下后,才开始熬夜誊抄手稿。长此以往,她的视力变糟,在后来的来访者口中,将她形容为“眼神不太有魅力”,而我们还记得,十来岁的她,眼神是如何明亮动人。除了这些,她还是托尔斯泰的经纪人,负责与出版商打交道,为版税稿费之类的俗事锱铢必较,将托尔斯泰的出版事业管理得有声有色,为家庭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益。其中最令她津津乐道的,大概是她独自面见沙皇、要求对丈夫的一篇小说解禁的事。在1889年,托尔斯泰写作了一篇离经叛道的小说《克莱采奏鸣曲》,遭到当局封杀,禁止发表和出版。为此,索菲娅联系了在宫廷走动的亲戚,得以面见沙皇,陈述利弊,最后竟然获得沙皇的允许,将这篇收录在作品全集中,而她本人也得到了沙皇很高的评价。托尔斯泰虽然对这个结果满意,却厌烦她去见沙皇的行为,因为他长期抨击时政和统治阶级的黑暗,与权力阶层的关系已经相当恶化,这样向当局低头的姿态,使他感到非常不快。是的,托尔斯泰这种毫不体谅的刻薄,我们之后还会经常看到。即便索菲娅为他养育孩子、誊抄手稿、管理农庄以及经营出版,每一样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托尔斯泰仍然对她怨气冲天。三、嫉妒的矛盾“我郁闷不乐、发脾气是因为他事事都爱、人人都爱,而我要他只爱我。”——索菲娅日记这张全家福非常特别,可以当作索菲娅一生的

写照——所有人都看着镜头,只有索菲娅一个人深情地注视托尔斯泰。索菲娅几乎将自己的一生彻底奉献给了丈夫,与此同时,她也期望丈夫能够把全部人生奉献给她。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变态偏执的嫉妒,从他们的婚姻早期就显出端倪,托尔斯泰也不吝于述诸笔端,在多部作品中都写到善妒的女人,例如《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以及《战争与和平》的结尾,皮埃尔娶了深爱的娜塔莎,婚后摇身一变,她丢掉少女的活泼娇俏,成了那种为家庭奉献全部的不修边幅的女人,还表现出不可理喻的嫉妒,要求皮埃尔一直留在家里,他的任何一次正当外出,都会成为她极度痛苦的来源。在写作《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时,托尔斯泰正处于婚姻的第七年,新婚的幸福余韵还萦绕在心头,没有用激烈的方式表达,仿佛是一种略带困扰的甜蜜负担。然而,在此之后,索菲娅的嫉妒愈演愈烈,她嫉妒丈夫婚前来往的女人,嫉妒他身边除她之外的每一个人,包括她的妹妹、她的女儿、丈夫的女编辑等等,甚至包括跟丈夫要好的男性。更加不可理喻的是,她还嫉妒丈夫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一旦看到关于她们爱情的部分,就痛苦不堪。其中最严重的,自然就是针对丈夫婚前有过私生子的女奴。这名女奴一直在他们的农庄干活,而那个私生子也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后来成为了庄园里的车夫,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跟任何一个普通奴仆没有区别。索菲娅仍然对此如坐针毡,害怕遇到他们母子。

每一次嫉妒发作,都免不了一场大战。除了争吵,索菲娅表达情绪的方式,包括离家出走或者威胁自杀,据我不完全统计,她曾尝试过溺水、服毒、卧轨、冻死等等。可想而知,托尔斯泰对此厌烦透顶。四、生育的矛盾“我很高兴地想到你放弃理想之后会活得轻松一些,更确切地说,是你把理想和低级的义务交织起来之后,所谓低级的义务就是生儿育女。”——托尔斯泰给即将结婚的女儿的信这段话是写给玛莎的,托尔斯泰最钟爱的一个女儿,认为全家人中只有她理解和欣赏他。玛莎也是托尔斯泰思想的狂热信徒,为了延续父亲的事业,玛莎已经拒绝了很多男人,直到27岁才想嫁人。托尔斯泰觉得失望之极,写下这封充满嘲讽的信,毫不客气地将生儿育女贬斥为“低级义务”。而另一方面,托尔斯泰知道生儿育女会耗费一个女人极大精力,这种他所轻蔑的“低级义务”,却让自己的妻子重复了13次。由此看来,托尔斯泰对妻子照顾家庭缺乏感激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托尔斯泰夫妇和子女在生育方面,托尔斯泰夫妇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避孕和哺乳两方面。托尔斯泰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并不是因为他对传宗接代有什么执念,原因很简单——他拒绝避孕,认为避孕是违反伦理和道德的行为。当然,堕胎更是不可饶恕的。这就导致索菲娅在27岁时,就已经生育了5个孩子。结婚9年,她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怀孕哺乳,同时,还完成了《战争与和平》的7次誊抄,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在生育了5个孩子后,索菲娅非常不愿意再怀孕,她曾经在产后得了产褥热,差点丢掉性命。托尔斯泰对此当然不同意,还把这个争执写到了《安娜·卡列尼娜》中,在安娜生育了一儿一女后,不愿再有孩子,就决定避孕。当安娜的嫂子知道后,大感惊讶,因为她本人就生育了一大群孩子。哺乳的矛盾,同样匪夷所思。托尔斯泰认为一定要母乳喂养,这个理念原本没错,而索菲娅因为屡次怀孕,得了乳腺炎,在医生诊疗后,已经确定完全不适合哺乳,托尔斯泰仍然坚持,并且指责妻子不愿负起母亲的责任,对此耿耿于怀。显然,这个指责对于索菲娅很不公平,在她的日记中,她多次表示如果身体健康,她是非常愿意亲自哺乳的。托尔斯泰所处的十九世纪,女性主义思想刚刚在俄国萌芽,不少男性公众人物都是支持者,但托尔斯泰显然不在此列,他的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索菲娅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五、欲念的矛盾“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不在白天。”——索菲娅日记索菲娅和孩子们按道理说,我们不应该、也没有资格置喙别人的夫妻生活,只不过这件事在托尔斯泰夫妇的家庭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太重要,如果省略这部分,势必无法说清楚他们夫妻二人的感情,毕竟对于成年男女来说,爱和性原本就是一体两面。在索菲娅结婚几个月的日记中,她写道:“肉体方面的爱对他非常重要。真糟糕——因为我恰恰相反。”你可能认为,这种话属于一个新婚少女的懵懂和娇羞。然而,当25

年后,她的观点仍然没有改变,她的日记是这样说的:“没有那件事生活本该是美好的。但是对于他来说则另当别论。”从托尔斯泰本人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他十来岁开始就欲望强烈,直到六、七十才慢慢消减。值得注意的是,托尔斯泰一直对情欲抱有强烈的负罪感,他甚至憎恨渴望情欲的自己,这种激烈的内心斗争,也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对海伦的肉欲,又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诱奸玛丝洛娃,最典型的是《魔鬼》里,叶甫根尼对婚前有染的女奴,几乎无法抵挡欲念的诱惑,为了不背叛怀孕的妻子,在托尔斯泰给他安排的两个结局里,他要么自杀,要么杀死了这个女奴,其中的疯狂情感,可见一斑。在我看来,托尔斯泰是一个将性和爱分得非常清楚的人。正如他在充满自传色彩的《魔鬼》中所说,男主人公陷入无法控制的欲念,并不是因为爱那名女奴爱得发狂,而仅仅是一种欲望的驱使。即便在这种欲念的渲染下,这名女奴变得非常迷人、充满魅力,然而一旦当他满足了欲念,他甚至可以几周或者几个月完全忘记这个人的存在,直到下次欲念又起。等到1891年左右,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这时的托尔斯泰开始皈依宗教,推行“托尔斯泰主义”,奉行禁欲,放弃奢侈的生活,要像农民一样在大自然中劳动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作了《克莱采奏鸣曲》,讲述了一个杀妻的商人偏激地抨击一切性,甚至包括合法夫妻之间的性。到这个时期,困扰

托尔斯泰多年的对欲念的罪恶感,达到了顶峰。然而,他的行为却背道而驰,他在日记中羞愧地担心妻子再怀孕:“思考:再有一个孩子该怎么办?我简直无地自容,尤其在儿女面前。他们会算出怀孕的时间,然后会读到我写的东西(指即将完成的《克莱采奏鸣曲》)。我感到羞愧和悲伤。”合法的夫妻生活导致怀孕,简直是天经地义,但是由于托尔斯泰的言行不一,终身都无法处理好对情欲的罪恶感,导致他憎恨怀有情欲的自己,更憎恨引起他情欲的妻子。他不止一次在日记中指责妻子“勾引”他,而实际情况却是,索菲娅在日记中苦不堪言地抱怨,她因为身体原因不便同房,却不得不一次次顺从丈夫的要求。托尔斯泰的这种反差,索菲娅终于有了清醒的认识,她结婚29年后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女人年轻时,她全心全意地去爱,甘于向所爱的男人献身,因为她明白这让他快乐。日后她回顾往昔才突然意识到,这个男人只在需要她时才爱她。她一直记得就在他满足的一刹那,他的深情变成了严苛和厌恶。”更残忍的是,托尔斯泰将他难以自处的罪恶感,刻薄地倾泻到日记中,他声称:“没有爱情这种东西,只有对性交的生理需求和对生活伴侣的实际需求。”可以想象,索菲娅读到这句话时,是如何痛苦。随后,她在日记中字字椎心泣血,写道:“真希望我20年前就读到这段话,这样我就不必嫁给他。”六、出轨的矛盾“我一生都做着浪漫的梦,期盼完美的结合,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而不是那件事。”——索菲娅日记索菲娅悼念幼子伊万托尔斯泰在1889年写作《克莱采奏鸣曲》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这篇小说将预言索菲娅在数年之后的出轨。1895年,托尔斯泰夫妇最小的儿子——7岁的伊万病逝。这是索菲娅最喜爱的孩子,在很长时间里,她都走不出痛失幼子的打击。事实上,他们生育的13个孩子里,只有8个长大成人。索菲娅无处排解的愁苦,加上她与托尔斯泰日益敌对的关系,让她在这个时候出轨了。跟《克莱采奏鸣曲》一样,书中的商人之妻出轨一个音乐家,索菲娅也狂热地迷恋一个39岁的音乐家——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塔尼耶夫。他是柴可夫斯基的学生和朋友,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并且还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跟这些具有浪漫气息的头衔相反,塔尼耶夫的外貌很难受女性欢迎,他身材矮胖,红红的圆脸上一对小眼睛,声音尖细,在公众面前忸怩可笑。然而,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征服了托尔斯泰一家,他作为托尔斯泰的崇拜者,曾受邀在他家住过一段时间。就在这个时候,索菲娅发现他的音乐可以治愈她的忧伤,带来一种精神上无比幸福的享受。因此,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50多岁的索菲娅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日记里着魔一般记录下她狂热的爱情,并且在公共场合明目张胆地表达出来,还寻找机会私下与他见面。而塔尼耶夫意识到自己对偶像的家庭产生的不良影响后,就开始躲着索菲娅。即便是从来得不到回应的单恋,索

菲娅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托尔斯泰忍无可忍,多次要求索菲娅不要做这些丢脸的蠢事,她的这段恋情,已经成为广为流传的谈资和笑柄,连子女们都看不下去了。这次,该托尔斯泰尝到嫉妒的痛苦了,有一次,他在经历了5个不眠之夜后,给索菲娅写信:“我亲爱的索尼娅:你和塔尼耶夫的关系不仅令我不快,而且极度痛苦。……一年了,我无法工作,无法生活,却不断地经受折磨。你都知道,我生气时跟你这么说过,我恳求你时也这么说过。……我使出浑身解数,无一奏效,你们我行我素,甚至更加亲密。看得出这种关系将持续到底。我无法继续忍受。”我不知道索菲娅看到托尔斯泰为她吃醋时,是否会感到愉快。这种纠缠索菲娅数十年的情绪恶疾,现在传染到托尔斯泰身上了。事实上,索菲娅一边竭力否认她与塔尼耶夫的婚外情关系,坚称只是一种亲密的友情,绝不包含肉体关系;又一边对托尔斯泰进行爱的表白,在他们结婚36周年纪念日那天的日记里,索菲娅谈起与托尔斯泰的婚姻:“我不想抱怨,他关心我,妒忌地守护着我,生怕失去我是好事。不管什么缘由,不管我可能爱上别的什么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跟我丈夫相比。今生今世他在我心中占据了太多的位置。”我相信这是实话,索菲娅这种复杂的感情,其实只不过是希望引起丈夫的关注而已。至于她爱上音乐家这一点,与《克莱采奏鸣曲》离奇地相似,在我看来,也很可能是对丈夫小说的模仿,理由同上,

因为她还曾试图模仿《安娜·卡列尼娜》去卧轨自杀。这段没头没尾的畸恋,在经历了漫长的争吵以后,在索菲娅又一次尝试自杀以后,在托尔斯泰又一次尝试离家出走以后,最终不了了之。七、死亡的矛盾“老天啊!多可怕的事!一个人竟不能平平安安地等死。”——托尔斯泰70岁以后,托尔斯泰的健康状况欠佳,一病就是几个月,最长的一次甚至长达9个月。每次索菲娅都悉心照料,直至丈夫恢复健康。在托尔斯泰一贯的冷淡暴躁中,偶尔也会流露出深情,在1901年7月23日的日记中,索菲娅心情激动地写下这个难忘的瞬间:“昨天上午我正在给他的腹部热敷,他突然目不转睛地凝视我,然后流着泪对我说:“谢谢你,索妮娅。你决不能以为我不领你的情或者我不爱你。……”他激动地语不成声……随后我们含泪相拥。我的灵魂等候了那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就是为了这一刻——深刻和严肃地承认我们朝夕相处39载的亲密。……破坏我们亲密关系的偶发事件都是外在的误会,它们决不能改变这么多年来把我们维系在一起的那份藏在心中的强烈的爱情。”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尽管索菲娅如此精心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当她病重的时候,丈夫却近乎近乎冷酷地拒绝医生为她治疗,认为应该按照上帝的意愿让她体面地死去。等到医生好不容易成功实施手术,托尔斯泰去见过妻子以后,走出房门就长叹一声,说出了本章开头那句残酷的话。托尔斯泰对待死亡的这种奇怪态

度,显然跟他后期的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要想知道托尔斯泰是不是只对妻子才这么冷酷,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他对于最心爱的女儿之死的态度。托尔斯泰和女儿玛莎1906年11月,玛莎因肺炎病危。玛莎作为托尔斯泰最心灵相通的孩子,他对此感到痛苦,在日记中写道:“玛莎的情况,让我十分惊慌。我非常、非常爱她。”没过几天,玛莎大限已到,托尔斯泰却拿出了对待妻子一样的观念:“自私地说,她死去对我既不可怕也不可怜,虽然她是我身边最好的朋友。……不合情理的是我的确为她伤心,为她惋惜。……那些依靠医疗手段延长她性命的徒劳本身就是可鄙和罪恶的。”对心爱女儿的死感到伤心和惋惜,在托尔斯泰看来却是“不合情理的”,这简直令人匪夷。由此可见,托尔斯泰一直质疑反对医生的作用,同时也对那种温情脉脉的亲情,有种天然的排斥心理,不知道是否与托尔斯泰2岁丧母、9岁丧父有关。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或许可以稍感安慰的是,面对死亡的冷酷,是托尔斯泰的一贯观念,并非专门针对妻子。八、财产的矛盾“我要在他回来前几分钟服毒。我要看到他的恐惧和愤怒——报复他为了一个男人而遗弃我——然后我将长

眠不醒。”——索菲娅日记切尔特科夫和托尔斯泰索菲娅口中这个抢走了她丈夫的男人,就是切尔特科夫,她这一辈子最强劲的“情敌”。切尔特科夫比托尔斯泰小26岁,是他最亲密的知己,也是他的头号门徒,终身为托尔斯泰主义奔走

呼号。他在托尔斯泰心目中的地位高于任何一个人,当然也包括索菲娅。切尔特科夫与索菲娅的明争暗斗,源于财产的纠纷。按照托尔斯泰晚年的理想,要放弃贵族式的生活,把土地都分给农民,并且将全部著作的版权公开。切尔特科夫与托尔斯泰志同道合,就是这一理想的最佳执行者。这严重侵犯了索菲娅和家人的利益——他们全家的经济来源,一个是农庄的产出,另一个就是高额的版税收入。如果一下子都没有了,索菲娅和8个成年子女,将温饱堪忧。有不少人会误解切尔特科夫,认为他可能是出于个人敛财的目的,才跟索菲娅争夺托尔斯泰的版权,这实在冤枉他了。要知道,切尔特科夫的家世远比托尔斯泰显赫,当今的沙皇是他家的常客,未来的沙皇是他从小的玩伴,光是他母亲每年给他的补贴,就有两万卢布,这个数目甚至高于托尔斯泰一大家子一年的支出。由此可见,切尔特科夫的动机并非出于名利,而是理解并且贯彻托尔斯泰思想的忠实门徒。索菲娅对此当然不这么看。随着年龄增加,她的嫉妒越来越不可理喻,眼看丈夫把切尔特科夫当做最重要和最亲密的人,而这个位置是她终身求而不得的,同时也为了给子女争取可观的遗产,索菲娅在1910年7月,也就是托尔斯泰去世前4个月,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指责托尔斯泰是同性恋,并且说切尔特科夫是他的情人,他们互传情书。更可鄙的是,为了支撑这一说法,索菲娅拿出了托尔斯泰23岁时写的日记,上面写道:

“我经常爱上男人。……迪亚科夫就是一例。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晚上我们乘着雪橇离开彼得堡,盖着雪橇毯我真想吻他,真想哭。这其中有一种情欲。”索菲娅为了打垮“情敌”,不惜将丈夫半个世纪以前一件私密的事公开,企图狠狠羞辱丈夫。可以想象,托尔斯泰是如何愤怒。他拂袖而去,随后医生发现他心跳紊乱,脉搏超过了100。有一天夜里,他们又为了切尔特科夫激烈争吵。索菲娅冲到阳台上,躺在地板上呻吟喊叫。托尔斯泰希望她别这样,好让他睡一觉,他已经非常疲惫了。索菲娅一听大叫:“这么说你赶我走!我要杀了切尔特科夫!”说完她跳出阳台,冲到外面去。托尔斯泰不得不叫醒儿子,希望把她带回来。多亏了有狗,两个儿子终于在黑漆漆的草地上找到了母亲。然而,索菲娅拒绝回家,除非她丈夫亲自来接她。托尔斯泰的儿子长期与父亲失和,于是气鼓鼓地责骂父亲,要他去接母亲。托尔斯泰很不情愿地让步了,去把呻吟的妻子带回家。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而托尔斯泰,也已经是个82岁的老人了。在这天的日记中,托尔斯泰写道:“生不如死。”九、至死方休的斗争“如果她试图害死我,那她就要得逞了。”——托尔斯泰日记托尔斯泰夫妇48周年纪念日合照1910年9月23日,是托尔斯泰夫妇结婚48周年纪念日。那天托尔斯泰去索菲娅的房间,与她交谈了一会儿,可是她的歇斯底里又开始发作,又哭又闹,因为她问丈夫为什么不早点回来,而托尔斯泰回

答“因为我不想早回来。”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她。按索菲娅的要求,她想在这一天与丈夫合影留念。理由是想拍一张亲密的照片寄给报社,这样一来,全俄国关于他们婚姻破裂的“谣言”就不攻自破。因此,索菲娅在拍照时,要求丈夫与她深情对视。此时他们夫妻的关系已经水火不容,托尔斯泰更厌恶这种虚荣作秀的行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张照片,托尔斯泰毫不理会妻子的目光,近乎愤怒地盯着镜头。而这张照片,也是他们夫妻的最后一张合照。正如托尔斯泰在日记中所说:“她甚至不需要我爱她,她只需要一样——让人们认为我爱她。”随着夫妻关系日益敌对,索菲娅的精神状态也越发不稳定。她会跟踪托尔斯泰的去向,并且大肆翻找丈夫的书房抽屉,想要找出他的秘密日记或者不利的遗嘱;还会发疯般撕毁丈夫书房里其他人的照片,尤其是“情敌”切尔特科夫的,甚至试图用吓人的枪声引起丈夫注意。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想法越来越迫切,他想去一个可以逃脱妻子桎梏的地方。在他们48周年结婚纪念日后一个月,也就是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托尔斯泰被隔壁书房的响动吵醒,他明白又是索菲娅在搜查他的书桌。仿佛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极度绝望中离家出走。由于严寒和衰老,仅仅11天后,托尔斯泰就在一个简陋的乡下火车站,进入了最后的弥留阶段。索菲娅得知丈夫出走,又故技重施,试图投水自尽。在得到丈夫行踪后,她和子女赶往那个火车站。

然而托尔斯泰只肯见子女,坚决不见她,这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在最后的时刻,托尔斯泰的遗言,实在令人心酸至极:“恐怕我要死了。……难啊。……我要去没有人打扰的地方。……逃走!……必须逃走!”终于,托尔斯泰用死亡,逃离了48年的婚姻,逃离了他爱过又恨过的妻子,得到了解脱。出殡时,5000多名哀悼者依次向托尔斯泰的遗体鞠躬致敬,他们身份各异,有贵族、农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学生,这在任何一个葬礼上都是闻所未闻的奇观。附近几个村庄里,人人家中通宵亮着灯,为这位伟人守夜。那些对他又恨又怕的当权者,即便在他死后仍然如临大敌,派出大量警察戒备,甚至不惜停运火车,却无法阻止全俄国到处响起《永生经》的歌声,无法阻止学校、工厂和剧院纷纷关门,无法阻止各个阶层的人们聚到一起,公开悼念这位伟大作家和国民英雄。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还是封建农奴制:农民像猪狗一样,世世代代都是属于地主的私有财产。终其一生,托尔斯泰都在为最底层的穷苦人民奔走呼号,为他们争取“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并敢于向黑暗冷酷的统治阶级宣战。他的作品被禁,宅邸遭到秘密警察搜索,遭到多方警告甚至打压,都无法令他屈服。而他创建的“托尔斯泰主义”,主张“非暴力抗恶”,激励了无数民权斗士,包括印度国父甘地,以及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都深受其影响。然而,在托尔斯泰的辉煌成就之下,我们不该忘记,有一个

女人奉献出了一生,只为得到她丈夫完完整整的爱。显然,她失败了,还斗得两败俱伤、反目成仇。她只想要一个“丈夫”,上天却给了她一个“托尔斯泰”。这个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将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不幸的是,他可以属于任何一个人,却永远不会只属于一个女人。这是她的悲剧,也是他的。【相关文章】《战争与和平》:反英雄主义的英雄赞歌再谈《战争与和平》:女性人物的美与罪安娜与列文:命途中的羁旅人,精神上的同路者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浅谈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浅谈《氓》中女主人的婚姻悲剧 梅凡 新课改标准教材必修2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氓》,它可说是《诗经》中的代表,通过学与教我深深为女主人公的婚姻感到不平与同情。为此,我就《氓》中的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略谈一二。 (一)其婚姻不幸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间,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普遍性,这是由当时社会制度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地位也很低下。其生活的天地狭小。在家相夫教子,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的身上。 尽管《氓》中的女主人公十分勤劳、善良。正象文中所写:“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整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干尽家里的劳苦活儿。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经济的主要来源毕竟来自丈夫氓身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氓所处的奴隶社会末期,女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形成人格上的尊严。大家知道,日本和韩国妇女地位较低,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女子结婚后往往在家做专职主妇。 在政治方面,女主人工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正像政治经济学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一样,男主内,女主外。女性往往被称为“内人”,“屋内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比如刘氏、李氏等。就好比文中的女主人公连姓氏也没有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是由所处

的社会制定的。 (二)婚姻的不幸也与当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系 婚前,女主人与氓是自由恋爱,这与当时所推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点不符。因为当两人婚姻不稳定时,父母及媒人可从中调和,维持婚姻的稳定。然而,婚后,女主人与氓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家人对女主人不了解,不同情。正像文中所写“兄弟不知,唏其笑矣”。自己婚后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女主人嫁给氓本想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哪知氓“二三其德”,喜新厌旧。丈夫的背信离弃,家人的不了解,所有的痛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着。就像《孔雀东南飞》中兰芝被休,其刘兄的逼婚,兰芝只好口是心非的答应了太守的求婚。社会伦理道德无疑是对女主人公的婚姻雪上加霜。在婚姻悲剧中,受伤的总是女子。加之当时社会所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期,其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都不健全。男子一人可娶几个老婆,女子终身则只能嫁一个丈夫。女子与丈夫氓由于对婚姻有着不同的认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一旦女子认定一个丈夫后,便从一而终,把感情看成生命的全部;而男子则不同,他只不过把感情看成生命的一部分,男子在外面寻花问柳都有可能。婚姻制度、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健全,不能有效的保护女子婚姻的合法权益。一旦遇人不淑,她的婚姻必然是悲剧的。 (三)朝三暮四的男子也是导致女主人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氓》中的男主人氓是一个负心汉的形象。婚前,他们是有着真挚的感情基础。“总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浅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2002中文李书山学号3990202052 摘要: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典型化地塑造了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形象。对祥子悲剧性的揭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人”到“牲口”的蜕变,社会的黑暗,婚姻的不幸。祥子这一形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祥子的悲剧显示了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暗社会酿成悲剧 “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都转眼即逝,一时新颖,不久即归陈腐,只有人物永垂不朽。”[1]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小说主人公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以至于其它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被普遍的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作者对祥子形象的刻画使人们从中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思考。读者能够从中记忆起曾经一再发生过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自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一、从“人”到“牲口”的蜕变。 《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叫“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1、祥子原先具有许多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A、他有骆驼一般坚韧不拔的毅力。自从他选中了拉车这一行之后,最大的希望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买一辆车得一百块钱。他想到“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得买车。他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去了,他又得从零开始“挣扎和困苦”。看到别人喝酒抽烟跑土窑子,他也动过心,但他咬了牙还是不动一动自己攒的那点钱,坚持要买车,“即使今天买了,明天就丢了,他也得买。” B、他勤劳本分,不愿吃剥削饭。在曹宅拉包月时,高妈虽劝他把钱放出去,放给那些“时常为一块钱急得红着眼转磨的人”“钱就会下钱”。祥子可不愿意。祥子和虎妞结婚后,虎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托尔斯泰与福楼拜笔下的爱情悲剧

憧憬美好·现实残酷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笔下的两种爱情悲剧 20101443 戏文牛乐耕内容简要: 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他们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也都是流传千古的佳篇。其中的俩位女主人公有惊人的相似性,她们生活在近似的年代,她们在外人看来表面上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她们内心空虚,有着不美满的婚姻。她们都追求个性的解放,都有着对爱情的理想,都在最后因爱情理想破碎而自绝;然而她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爱情观,却又使她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爱玛悲剧的异同。 一、社会背景与人物的社会地位 从社会背景上讲安娜·卡列尼娜(下文简称安娜)生活在l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爱玛则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她们所处的时代分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农奴制度改革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这个时代,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与封建主意守旧观念、妇女解放与男权至上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她们拥有了共有的时代特征。 从社会地位上讲,身处贵族家庭的安娜身世显赫,享受高雅优越的生活,出入各种高档的社交场所,处处受人恭维,处于上层社会。

但是她的婚姻是贵族宗法制的牺牲品,这种不是基于爱情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在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的八年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只知玩弄文牍,把她只当做一个装饰品。于是乎她的满腔热情被残忍地压制了,直到她见到沃伦斯基,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很自然的抛弃了本不幸福的婚姻。 爱玛社会地位和安娜截然不同,爱玛出生于农民家庭,婚后和做医生的丈夫生活在小镇上,和安娜不同的是她的丈夫对她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宠爱。但她渴望的是那种“勇敢得像狮子、温顺得像羔羊、善良的人间少有、哭泣时泪如泉涌衣着华丽的高贵男人”○1同时“盼望远处田野中驰来的一位骑黑马插白羽毛的骑士”○2她不满足于平庸无趣的生活,在内心的欲望和对爱情的幻想的促使下,她奔向了情人的怀抱。 二、两人的爱情观、追求爱情和追求结果的方式不同 首先从爱情观方面谈,安娜和沃伦斯基追求的是单纯的、精神上的美好爱情,而爱玛追求的不仅仅局限与单纯的爱情,其中还夹杂着肉欲、物欲和背叛。在爱情观上爱玛就是不纯洁的。 其次在从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来谈 安娜:内心热情被压抑——婚外恋——闹离婚——公然站走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地更多的是出安娜对“自我”个性解放的追求。爱玛:内心欲望,不甘平庸——私通、偷情——准备私奔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其内心欲望的发泄。 再次从追求爱情的结果来看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谈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 导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

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种种遭遇都表明了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对市井人心仍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因为涓生子君结合的非礼教性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冷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直接导致了涓生的失业从而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遵循执行封建制度的基础单位,家国一体封建秩序的根基正是通过家庭这个单位来维系和稳固的。子君作为组成家庭的个体也不能例外,就家庭环境而言,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必然按照礼教认可的方式进行且只承认礼教允许的方式。只因为子君自主选择了婚姻就让她的族叔不再认她做侄女,这充分显示了封建道德对人性人情的扭曲、异化,只有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礼教才能大于亲情,骨肉亲情才会被完全泯灭。就子君个人而言家庭不是包容她自由选择婚姻的所在,要想自由结合只有自绝于家庭一途。就子君的家庭而言,不再承认个体是家庭的一员,是封建家长撇清与不守礼法的家人的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丢卒保车的家庭整体利益策略,通过舍弃“异类”而让整个家庭仍处于社会规范内不受牵连才是最重要的。子君的出走首先在婚姻关系中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她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无以自处,这种背水一战在精神上是存在压力的。其次,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黑暗的旧社会的逼迫、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客观原因。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虎妞与祥子虽然结了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他乐观但盲目。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 他勤快且保守。祥子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他外刚却内软。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悲剧性恋爱婚姻题材小说

悲剧性恋爱婚姻题材小说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 3 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了然于心时,就以男主人公的男性绝对话语的忏悔来颠覆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这种在文本内视野后隐藏作者视野的复调手法,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托尔斯泰:一半幸福一半不幸的婚姻 列夫·托尔斯泰是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俄国伟大作家,不但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在我国久销不衰,他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更是让人耳熟能详。这位高寿的文学大师终生只有一次婚姻,然而就是这次婚姻,让他尝到了幸福和不幸福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托尔斯泰1828年生于雅斯纳雅·波良纳村的托尔斯泰伯爵家族,他家不但属于俄国上层地主家族,他的母亲也出身于贵族家庭,属于声名显赫的沃尔康斯基公爵家族,这个家族的贵族伊·姆·加洛文有一个女儿是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曾祖母,另一个女儿则是托尔斯泰母亲的曾祖母,因此,“普希金成了托尔斯泰四服内的表舅”。 1862年,34岁的托尔斯泰与莫斯科一位名医的女儿,18岁的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并一同回到托尔斯泰的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村,从此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婚后,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极力想对丈夫的事业有所帮助,她关心的是,在雅斯纳雅·波良纳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好让托尔斯泰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他那浩繁的文学创作。她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当时托尔斯泰的全部草稿由她一个誊写,托尔斯泰在1863年写道:“她是我的一个认真的助手。” 1863年2月,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写信给莫斯科的亲属们,提到她丈夫“开始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按研究者的推测,这就是“未来的《战争与和平》最初的一些草稿。” 同年10月,托尔斯泰写信给自己的女亲戚,信中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以至我全部的精神力量是这样的自由,这样适合于创作。我现在正是在创作……我现在用我的全部精力从事我的创作,我在写作和构思的是我从来还没曾写作和构思过的东西。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我是幸福而安详的,在任何人面前我不保守秘密,也没有什么愿望,除开一点:让一切都进行得正常。” 1869年,经过7年艰苦创作的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战争与和平》问世,在作家的档案库中,保存有15种不同的《战争与和平》的开头,书中人物接近600个,至今仅保留在作家档案库里的手稿就有5200多页。托尔斯泰在创作的头一年都用来探索小说的开头了,他自己承认,“这本书的写作”他“开始了无数次,又放弃了无数次”。把一切“想写和应该写的东西”都写进书里面的希望,他丧失了好多次,又重新获得了好多次。如果没有一位开明、耐劳的妻子,托尔斯泰根本不可能历经曲折,完成这部巨著。 1870年2月,托尔斯泰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头部分的初稿。1870年3月底,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象出一个妇女的典型:出了嫁的、出身上流社会、但又不安于自己的处境……他刚一想出这个典型,所有人物和业经构思出来的一些男人的典型立刻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拢在这位妇女的周围。”她还记下了托尔斯泰的一些话,诸如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他喜爱“家庭的思想”,它不同于《战争与和平》,那里面,他所喜爱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1877年,托尔斯泰经过12次精心修改,完成了他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部有11种不同开头的巨著同样人物众多,总共超过150多人。“在每一位成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

约翰·卫斯理的悲剧婚姻是如何酿成的? 俗话说:江山多娇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古典名著,那些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身边总有美女相伴。如:项羽与虞姬、周瑜与小乔、范蠡与西施、郭靖与黄蓉、乔峰与阿紫等等。这些风流倜傥、器宇轩昂的英雄人物总是能赢得那些超凡脱俗、绝代佳人的芬心,最后功成名就、事业有成、婚姻美满,给世人留下非凡不俗的才情佳话。圣经中也有不少才子佳人,如:亚伯拉罕与撒拉。亚伯拉罕是信心伟人,而撒拉却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八十几岁都还有人在打她的主意。才子配佳人本是合宜之事,是绝配。但并非只局限于他们的外貌与才华,也包括他们的自身修养、品格、内涵也应该在同一层面。这样的才子佳人,才能成为让人羡慕、敬仰的美丽爱情。 18世纪也有一位才子,他领导了英国的大复兴,并创立了卫理公会。他打破当时圣公会的传统在外面露天布道,吸引了许许多多人归主,他就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这位拥有雄辩的口才,与思维敏捷的才子,成为英国成千上万爱主的姊妹暗中倾慕的对象,她们渴望有福分能够成为他的贤内助,能在属灵事工上辅助他。但是约翰·卫斯理的婚姻却成为了18世纪鲜为人知的悲剧。在他的一生中,这是最为沉重的一项打击。 约翰·卫斯理曾经遇到过二个心仪的女孩,第一位是美丽动人、温柔文静的苏菲·赫琪(Sohy Hopkey);而第二位是丧偶的葛丽丝·莫瑞(Grace Murray),她不仅是一位美丽动人,温柔可爱的女人,更是一位善于管理,工作能力强的贤内助。这两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因为约翰·卫斯理太过拖延,对待感情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最后对方都由爱成恨,下嫁他人。由于这些失恋的经历,使得约翰·卫斯理一度软弱过。 5年后,经人介绍约翰·卫斯理认识一位商人的遗孀玛丽·花雪莉(Molly Vaveille)。这次,约翰·卫斯理一反常态,匆促地向玛丽·花雪莉求婚。或许,害怕自己的优柔寡断再次失败。于是,在没有征询家人的看法下,突然在伦敦铸造厂的布道会宣布他的婚讯。1751年2月8日,约翰·卫斯理仓促间娶了玛丽·卫斯理为妻。婚后,玛丽·卫斯理终于原形毕露。她的性格是狠毒的、势力的、俗气的、狂傲的。她喋喋不休,气势汹汹,是一个难以容忍的泼妇。约翰·卫斯理在结婚之后,尽管千方百计地迁就玛丽·卫斯理,但是她却变本加厉,越来越邪恶和泼辣。有一次他在爱尔兰的北部领一个聚会。讲完道,当约翰·卫斯理拖着疲乏的身体退回寝室时,竟然在寝室内受到玛丽·卫斯理的扭打。结果约翰·卫斯理躺在地上,因玛丽·卫斯理揪着他的头发在地上拖行,在她手里还握着一把连根拔起的头发。 到了1776年,玛丽·卫斯理竟然遗弃了约翰·卫斯理。多年来,她到处散布谣言,用尽一切办法,要中伤约翰·卫斯理。可是老年的约翰·卫斯理,像一座大山,屹立不动。他已成为当代一位声誉日隆的人物,他比任何一位同时代的英国人,更广泛地为人所认识。他的不愉快和不美满的婚姻,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主的忠诚。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关于婚姻不幸的句子 1、幸福的婚姻结局都是一样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幸的婚姻结局也只有两种,要么忍要么滚! 2、大多数的婚姻都是不幸的,散发着一股地牢般的霉气。作者:张方宇出处:张方宇的腾讯微博 3、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将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悦,不是出自贫乏,而是出自丰富,因为你拥有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给予。它就好像一朵花开,它的芬芳就会释放到风中,因为它是那么地充满芬芳,所以它必须将它释放出来。或者就像一朵云来到空中,它必须将雨滴洒落下来,它必须下雨,它是那么地充满着雨水,所以它必须分享…… 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去想有什么事发生在婚姻。现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个痛苦的受苦-----一种长时间的受苦,带着虚假的笑脸。它只是被证明是一种不幸,最多它只不过是一种方便。作者:海灵格出处: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 4、婚姻是自己的,就如同自己的生命和呼吸一样,别人无从参与,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婚姻却有各自的不幸。作者:唐欣恬出处:裸婚 5、我是胸无大志我只想平平安安地待在龙城教一辈子书然后照

顾三叔三婶小叔当然还有你爸你妈等你和郑南音都远走他乡并且婚姻不幸的时候帮你们支撑好这个大本营好让你们随时回来养精蓄锐再战江湖西决凛冽的话,这句话可以让你爱上西决。(注;西决不仅是小说的名字,这本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6、命运不允许女性太过逸乐满足,总设法叫她们哀痛,不是婚姻不幸,就是环境欠佳,数来数去,总有不顺心的事,从一双漂亮但轧脚的鞋子起,到同他有缘无份,一生都很少真正开怀。作者:亦舒出处:吻所有女孩 7、有那么厉害的婆婆,什么样的丈夫都补偿不了。嫁人的时候,眼睛睁得要大,不幸碰到一把声音可以退贼的伯母,都还是抱独身主义算了,谁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作者:亦舒出处:她比烟花还寂寞 8、只要是走进了婚姻,你们就是天底下最最平等的人。别只看到自己家庭条件好,别自以为自己工作好,别只看到自己收入比妻子或丈夫高,别自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嫁了你是你赚到了……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视自己为妻子或丈夫的付出是理所应当,因妻子或丈夫对你的付出而内心感激,这才是夫妻相处之道。 这是我想对我的孩子说的话。 但愿婚姻的不幸,不要再落到你的身上。 9、婚姻成功的秘诀之一,或许就是不将爱情当成全部。爱情担负不起女人所有的重托,得之,生活多一分绚烂;失之,人生不至塌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沁园中学七(14)班李思彤 寒假里我拜读了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鲜明的刻画了一个努力追求幸福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坠入深渊的。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来到北京后,他选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最常见的职业——拉洋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健壮,坚韧。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祥子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行尸走肉的一个社会青年。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读完全书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寻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正当愿望在那样的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乱兵的抢夺、政府侦探的敲诈、车行老板的蛮横,这些人的存在就注定了下层劳动者被剥削的命运。处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这个世界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事发突然,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他人的影响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虎妞控制和占有了祥子。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打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和属于他自己的女人,然后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拉车挣钱来养活他的女人。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他甚至恨二强子当初为什么不把小福子嫁给他,他更恨这可恶的、肮脏的白房子吞噬了他心爱的、原本很纯洁的小福子。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 三、祥子自身的性格局限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没地方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最恨的爱人:托尔斯泰的婚姻悲剧 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娅“我们像两个囚徒,被锁在一起彼此憎恨,破坏对方的生活却试图视而不见。我当时并不知道99%的夫妻都生活在和我一样的地狱里。”——列夫·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1910年11月的一天,一位66岁的俄国老妇人,在寒风中扒着某个乡村火车站的窗户,专注地往里看。屋里躺着她临终的丈夫,在48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为他生育了13个孩子,而他却拒绝见她最后一面。她的丈夫,就是举世闻名的列夫·托尔斯泰,从18岁开始,她就以“索菲娅·托尔斯塔娅”的醒目标签,将全部生命与这位天才的人生编织交错,爱恨都至死方休。在这篇文章里,我无意唱赞歌,只想还原两个真实的人——托尔斯泰不是作为文学巨匠与思想导师,而是作为失职的丈夫和缺席的父亲;索菲娅也不是作为伟人的后缀,而是作为歇斯底里的妻子和丧偶式育儿的母亲。这样的真实,包含任何一对普通夫妻都可能涉及的隐秘,包括爱与性、嫉妒与出轨等等。并非有意哗众取宠、亵渎大师,而是我作为一名托尔斯泰的书迷,深知这一切背景,对于理解他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幸福的阴影“我在恋爱,而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够这样去爱。我疯狂了,如果继续这样,我会开枪自杀的。”——托尔斯泰日记34岁的托尔斯泰与十多岁的索菲娅1862年9月16

日,34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向18岁的索菲娅·别尔斯求婚,而索菲娅也爱上了这个经常到她家里来的青年伯爵。7天以后,他们就闪电完婚。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托尔斯泰是看上了索菲娅的姐姐,因为按照惯例,姐妹应该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出嫁。为了澄清这个误会,托尔斯泰想了一个极为浪漫的办法——他用粉笔在索菲娅面前写下一长串首字母:“V.v.s.s.l.v.n.n.i.v.s.L.Z.m.v.s.v.s.T.”,这样天书一样哑谜,索菲娅竟然猜出了含义:“在你家里,对我和你的姐姐丽莎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你和你妹妹塔尼娅应该为我辩白一下。”这个爱情故事的精彩桥段,后来被托尔斯泰写到《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向吉娣求婚时所用。而列文作为最具托尔斯泰自传色彩的文学人物,他在订婚后就把全部日记给未婚妻看,这一情节,也正是出自托尔斯泰本人。事实上,婚前的托尔斯泰生活极为放荡,从十来岁开始热衷于玩女人、赌博和酗酒,包括在喀山读大学时治疗性病,婚前与一名女奴保持过三年夫妻一般的关系、并生育了一个私生子等等,托尔斯泰都忠实地写在日记中。可以想象,这对年仅18岁的索菲娅造成了多大的冲击。托尔斯泰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有责任让她充分了解自己要嫁的人是什么样,如果实在接受不了,甚至可以拒绝跟他结婚。尽管索菲娅痛苦地接受了这一切,但他的这个行为,让索菲娅在婚姻一开始,就处于极大的不安全感中,并且终生受其折磨。托尔斯泰夫妇交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第4页)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祥子的形象,祥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个人的、家庭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那么,造成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客观原因(一)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最初的愿望仅仅是拥有一辆车,而最纯朴、最低的要求却一再受到了那个社会的愚弄,变成了祥子此生难以实现的奢求。祥子历尽艰辛,饱尝折磨,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那个病态而又强大的社会使祥子最终由美好的“人”变成了“末路鬼”。因军阀混战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兵们趁机抢劫,祥子因此丢了车。孙侦探也欺负他,敲诈了他准备买车的全部积蓄,致使他不得不去找他并不愿娶的虎妞,为他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而另外一些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刘四、杨太太、夏太太、陈二奶奶也都在压榨和愚弄他。小说在描述祥子被毁灭的苦难历程时,始终把笔锋指向罪恶的社会,“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祥子似乎注定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温儒敏《论老舍创 作的文学史地位》,第20页)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地主、军阀当权的旧中国,它是不给劳动人民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坚强、吃苦、耐劳,也不管你怎样忍辱、受苦、挣扎,都只能像罩在网里的小鸟一样,逃不脱它的羁绊和绞杀。 (二)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 祥子孤身一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北平讨生活,潜意识里他已把人和厂当成自己的家,而虎妞就像是一道阳光,照亮和温暖了他。虽然祥子不喜欢虎妞,甚至讨厌她,但虎妞对他的温情和关怀正是他想要的,所以祥子对于虎妞的勾引没有任何反抗,就顺从了她,但马上他就想躲避她。正好到曹先生那儿包月,“从此一刀两断”。可是毫无心机的祥子想不到虎妞会假装怀孕,逼他成亲。两个人不能很和谐地在一起生活。虎妞看不起祥子以劳动换取幸福的行为,祥子也看不起她那种好逸恶劳的品行和泼妇性格。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祥子在这场婚姻中始终被动地承受着,虎妞对他的纠缠,让他无法摆脱。“他觉得像掉进个陷阱里,手脚全全被夹子夹住,决没法儿跑。”“他只感到她撒的是绝户网,连个寸儿大的小鱼也逃不出去!”这一切又怎么与社会脱得了干系?如果不是社会黑暗,让追求上进的祥子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奋斗的途中,他怎么会一次次回到虎妞的身边,又怎么会在最后关头丧失了斗志而娶了虎妞这种人?两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注定了两个人婚姻的失败。 二、主观原因(一)祥子思想上的局限 祥子既是农民又是个体劳动者,他只关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应得的回报。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他的命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也要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祥子认为像他那样年轻力壮,比起其他车夫更有绝对优势的人,只要肯吃苦,加上省吃俭用,一定会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即便是有了车,还不是像老马那样饥寒交迫,贫困潦倒吗?祥子却无法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依靠个人的奋斗根本不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一现实。他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面前,他虽然无比愤慨,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与反抗,但并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除了泄个人一时之愤之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到后来他也觉得自己像“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和其他受压迫的人团结起来去革命!像老马说的赶到蚂蚱“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悲惨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他觉悟,对革命的认识仅仅是可以因为告发人而获得金钱。而他在出卖阮明的同时也打破了自己做人的底线,旧社会已彻底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青年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二)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祥子在接二连三的打击面前,逐渐丧失了方向,慢慢开始自暴自弃起来。面对大兵和孙侦探的直截了当的抢夺,他试图反抗,但是对方的力量太大,无奈之下只好屈从。而对虎妞的诱骗,他不愿屈服,但老马和小马的命运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就放弃了反抗,甘愿受虎妞的钳制。这一切让他倾家荡产,人格受到侮辱的打击,使他认为穷人的命是“枣核儿两头尖”,于是想“乐一天是一天吧,干吗成天际咬着牙跟自己过不去呢?”最后为葬虎妞卖车,小福子又自尽了,他彻底失去了生活目标而方寸大乱,同时也彻底放弃了挣扎,放弃了任何向上的努力,随波逐流于往日他所不齿的社会恶习里,带着对生活的绝望堕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