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考点大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考点大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考点大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考点大汇总(打印版)

考点1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能量的常见转化形式, 重点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之间的转化, 涉及键能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及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形式.

【精确解读】

1.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常见能量转化有:

①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如铜、锌形成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燃料燃烧产生能量最终带动发电机发电, 将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

③化学能和光能、风能的相互转化等.

【精细剖析】

1.判断化学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方法:

一看,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看, 产生了什么, 如果是热量, 则转化为热能;如果产生了电, 则是转化为电能, 如果产生了光, 则是转化为光能.

【典例剖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B.铝热反应中, 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C.图I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图II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

【变式训练】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能将H2O和CO2化合生成二甲醚(CH3OCH3), 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B.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是2CO2+12e-+12H+═CH3OCH3+3H2O

C.该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D.消耗CO2与生成O2体积比为1:1

【答案】D

【实战演练】

1.下列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其它不同的是( )

A.铝热反应B.燃料燃烧C.酸碱中和反应

D.Ba(OH)2?8H2O与

NH4Cl固体混合

【答案】D

【解析】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A错误;B.燃料燃烧是放热反应, 故B 错误;C.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C错误;D.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2016年3月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首先发现:在光、碱性CeO2修饰TiO2的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作用下, 二氧化碳和水可转化为甲烷和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CO2和CH4均含极性共价键

C.产物可能还有O2

D.CO2溶于水呈酸性的原因:CO2+H2O?H2CO3H2CO3?2H++CO32-

【答案】D

3.未来清洁能源--纳米金属.如纳米铁可作为发动机的燃料, 那时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铁器时代”.有一些专家也曾经指出, 如果利用太阳能使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重新组合的构想能够实现(如图), 那么, 不仅可以消除大气的污染, 还可以节约燃料, 缓解能源危机, 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 )

A.化学能B.热能C.生物能D.电能【答案】B

【解析】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 太阳能将CO2、H2O、N2等气体重新组合成燃料, 此过程为太阳能→化学能;燃料燃烧, 化学能→热能, 故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热能, 故答案为B.

【自我反思】

考点2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常见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判断, 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属最基础考点, 特别注意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无关.

【精确解读】

1.吸热反应的概念:

化学键角度: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小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

能量守恒角度: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化学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或部分物质的溶解过程:

大部分分解反应, NH4Cl固体与Ba(OH)2?8H2O固体的反应, 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炭与水蒸气的反应, 一些物质的溶解(如硝酸铵的溶解), 弱电解质的电离, 水解反应等.

3.放热反应的概念:

化学键角度: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

能量守恒角度: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化学反应;

4.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燃烧反应;②中和反应;③物质的缓慢氧化;④金属与水或酸反应;⑤部分化合反应;5.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图如图所示:

注意:①反应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②不是需要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燃烧大多数要点燃, 都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就

是在化学变化中, 需要不断吸收大量热量的反应.不是需要使用催化剂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精细剖析】

1.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来判断: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则反应为放热反应, 若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则反应为吸热反应;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 而断键过程需要吸收能量, 键形成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放热反应有些也需要一定条件, 如2SO2+O2?2SO3为放热反应, 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发生;

特别注意: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直接关系;不是需要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燃烧大多数要点燃, 都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就是在化学变化中, 需要不断吸收大量热

量的反应.不是需要使用催化剂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典例剖析】由N2O和NO反应生成N2和NO2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过渡态的能量

B.反应物能量之和大于生成物能量之和

C.N2O(g)+NO(g)→N2(g)+NO2(g)+139kJ

D.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答案】D

【变式训练】在常温常压下, 烯烃与氢气混合并不起反应, 甚至在高温时反应也很慢.但在适当的催化剂存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烷, 一般认为加氢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烯和H2生成乙烷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加入催化剂, 可减小反应的热效应

C.催化剂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D.催化加氢过程中金属氢化物的一个氢原子和双键碳原子先结合, 得到中间体

【答案】D

【实战演练】

1.参照反应Br+H2→HBr+H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B.加入催化剂, 可提高HBr的产率

C.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D.反应物总键能低于生成物总键能

【答案】C

【解析】A.根据图象分析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可知为吸热反应, 无法判断是否为可逆反应, 故A错误;B.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 不改变平衡移动, 所以加入催化剂, 不可提高HBr的产率, 故B错误;C.根据图象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故C正确;D.根据图象分析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可知为吸热反应, 所以反应物总键能大于生成物总键能, 故D错误;故答案为C.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 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C.Y的能量一定高于N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不必加热反应就可发生

【答案】 B

3.有下列物质:①NaOH固体:②浓硫酸;③NH4N03晶体;④CaO固体.现将它们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 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 发现U形管内滴有红墨水的水.呈形如图所示状态, 判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因氢氧化钠固体, 浓硫酸、生石灰加入水中都会放出大量的热而使温度升高, 使得瓶内气体压强增大, U形管右侧液面升高, 故答案B.

【自我反思】

考点3 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依据燃烧热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 提升对燃烧热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涉及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精确解读】

一、燃烧热

1.定义:

在101kPa时, 1mol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如C完全燃烧应

生成CO2(g), 而生成CO(g)属于不完全燃烧.又如H2燃烧生成液态H2O, 而不是气态水蒸气;

注意:

(1)条件:101kPa(但是书中表格提供的数据都是在25℃的条件下测得的);

(2)燃烧的物质一定为1mol;

(3)生成的物质一定要稳定;

a.状态要稳定(例如:CO2为气体, H2O为液体);

b.要完全燃烧;

一般指:C→CO2 (g)、S→SO2 (g)、H2→H2O(l)、一般有机物→CO2 (g)和H2O (l). 【精细剖析】

1.进行反应热计算的注意事项:

(1)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 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

(2)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

(3)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典例剖析】充分燃烧一定量丙烷气体放出的热量为QkJ, 完全吸收它生成的CO2恰好转化成酸式盐需6mol?L-1的NaOH溶液100mL, 则丙烷的燃烧热为( )

A.-16QkJ/mol B.-5Q kJ/mol C.-4Q kJ/mol

D.-2Q kJ/mol

【答案】B

烧放出xQ热量, 则1mol丙烷完全燃烧放出热量=-=-5QKJ/mol, 故答案为B. 【变式训练】北京奥运会“祥云”奥运火炬所用环保型燃料为丙烷(C3H8), 悉尼奥运会所用火炬燃料为65%丁烷(C4H10)和35%丙烷, 已知:

CO:2CO(g)+O2(g)═2CO2(g);△H=-566.0kJ/mol.

丙烷:C3H8(g)+5O2(g)═3CO2(g)+4H2O(l);△H=-2221.5kJ/mol.

正丁烷:C4H10(g)+6.5O2(g)═4CO2 (g)+5H2O(l);△H=-2878.0kJ/mol.

异丁烷:C4H10(g)+6.5O2(g)═4CO2(g)+5H2O(l);△H=-2869.6kJ/mol.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 正丁烷的燃烧热为-2878.0kJ/mol

B.相同质量的丙烷和正丁烷分别完全燃烧, 前者需要的氧气少产生的热量也多

C.常温下, CO的燃烧热为283.0 kJ/mol

D.人类利用的能源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C

【实战演练】

1.下列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已知H+(aq)+OH-(aq)═H2O(l)△H=-57.3 kJ/mol, 则稀H2SO4和稀Ba(OH)2溶液反应生成2 mol H2O的反应热△H=-2×57.3kJ/mol

B.已知S(s)+ O2(g)═SO3(g)△H=-395.7 kJ/mol, 则硫磺的燃烧热为395.7 kJ/mol C.已知C(石墨, s)═C(金刚石, s)△H=+1.9 kJ/mol, 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已知2H2(g)+O2(g)═2H2O(l)△H=-571.6 kJ/mol, 则H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答案】D

【解析】A.稀H2SO4和稀Ba(OH)2溶液反应生成2 mol H2O的同时还生成1 molBaSO4, 此时反应热△H<-2×57.3kJ/mol, 故A错误;B.101kPa条件下, 1mol固体硫完全燃烧生成1mol二氧化硫气体时放出的热量为硫磺的燃烧热, 故B错误;C.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 等物质的量的石墨比金刚石的能量低, 因此石墨更加稳定, 故C错误;D.由

热化学方程可知, H2的燃烧热为×571.6kJ/mol=285.8 kJ/mol,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C和CO

B.红磷和白磷

C.3molC2H2(乙炔)和1molC6H6(苯)

D.1gH2和2gH2

【答案】 D

3.一定条件下, 燃烧1g乙炔(C2H2)气体, 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 放出50kJ热量, 则该条件下乙炔的燃烧热为( )

A.50 kJ/mol B.3900 kJ/mol

C.1300 kJ/mol D.450 kJ/mol

【答案】C

【解析】燃烧热是在101kp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而燃烧1g乙炔物质的量n===mol,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 放出50kJ热量, 故燃烧1mol乙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 放出热量为50kJ×26=1300kJ, 故答案为C.

【自我反思】

考点4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涉及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与应用, 提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重点是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精确解读】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通常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2.特点:

①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 且均值取正值.但在时间-速率图象中某时刻对应的速率为瞬

时速率.

②在同一反应里, 虽然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相同, 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

相同, 且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的系数比.例:对于反应:mA+nB=pC+qD v(A):v(B):v(C):v(D)=m:n:p:q.

③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的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 应

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

④在一定温度下, 固态和纯液态物质, 物质的量浓度视为常数, 它们的反应速率也视为常

数, 不用这些物质表示反应速率.如CaCO3、水等.

3.表示方法:

①同一反应, 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 数值可能不同, 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

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

②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

③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

【精细剖析】

1.反应速率的计算步骤:

①准确找出有关化学平衡的化学方程式;

②找出各物质的初始量、转化量、平衡量(物质的量浓度或物质的量);

③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等式关系进行解答;

2.注意反应速率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减小的特征.

3.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 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 一般都取正值, 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3)由于在反应中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 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4)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 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 其数值不同, 但每种物质都可以用来表示该反应的快慢. 因此, 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 必须指明是用反应体系中的哪种物质做标准.

(5)在同一个反应中, 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典例剖析】用纯净的CaCO3与100mL稀盐酸反应制取CO2, 实验过程记录如图所示(C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OE段表示的平均速率最快

B.EF段, 用盐酸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 n-1

C.OE、EF、FG三段中, 该反应用二氧化碳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之比为2:6:7

D.F点收集到的CO2的量最多

【答案】B

【变式训练】一定温度下, 在0.5L的密闭容器中, 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0s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则从反应开始到10s末的反应速率用X 表示是( )

A.0.08mol?L-1?s-1B.0.30mol?L-1?s-1

C.0.16mol?L-1?s-1D.0.32mol?L-1?s-1

【答案】C

【实战演练】

1.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 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 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 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NH3)=0.1 mol/(L?min)B.v(NH3)=0.2 mol/(L?min)

C.v(H2)=0.3 mol/(L?min)D.v(H2)=0.4 mol/(L?min)

【解析】反应为N2(g)+3H2(g)?2NH3(g), 以氢气的反应速率为标准进行判断;

A.ν(NH3)=0.1mol/(L?min), 所以ν(H2)=0.15mol/(L?mi n);

B.v(NH3)=0.2 mol/(L?min), 所以ν(H2)=0.3mol/(L?min);

C.ν(H2)=0.3mol/(L?min);D.ν(H2)=0.4mol/(L?min), 则反应速率最快的是D, 故答案为D.

2.在密闭容器里, A与B反应生成C, 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 A、v B、v C表示, 已知2v B=3v A、3v C=2v B, 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A.2A+3B=2C B.A+3B=2C C.3A+B=2C D.A+B=C 【答案】A

【解析】由于2v B=3v A、3v C=2v B, 所以v A∶v B∶v C=2∶3∶2, 即A、B、C对应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3、2, 故反应方程式为2A+3B=2C, 故答案为A.

3.在2CH4(g)+2NH3(g)+3O2(g)=2HCN(g)+6H2O(g)反应中, 已知v (HCN)=n mol/(L?min), 且v(O2)=m mol/(L?min), 则m与n的关系正确的是( )

A.m= n B.m= n C.m= n D.m=2n 【答案】C

【自我反思】

考点5 活化能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活化能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理解有效碰撞与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 进一步巩固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1.有效碰撞理论

①有效碰撞:使分子间发生反应的碰撞;

②有效碰撞的条件:①发生碰撞的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②取向正确;

③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 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注意: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 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④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那部分;

⑤结论:分子运动→相互碰撞→, →有效碰撞→化学反应;

2.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①活化能越低, 活化分子数越多, 活化能越高, 活化分子数越少;

②单位时间内分子间的有效碰撞次数越多, 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③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越多, 有效碰撞次数越多.

【精细剖析】

1.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分析: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活化能的大小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多少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2.结论:

①活化能的大小影响反应速率的大小;

②活化能越低, 活化分子数越多;活化能越高, 活化分子数越少.

【典例剖析】能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的是( )

A.降低温度B.使用催化剂C.增大压强D.增加浓度

【剖析】A.降低温度减小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故A错误;B.使用催化剂可增大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 故B正确;C.增大压强可使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 但百分数不变, 故C错误;D.增加浓度可使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 但百分数不变, 故D 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B

【变式训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当碰撞的分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和适当的取向时, 才能发生化学变化

B.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必须具有足够高的能量

C.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升高温度都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

D.活化分子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

【答案】D

【实战演练】

1.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 若改变下列条件, 可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D.增大反应物浓度

【答案】A

【解析】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 降低温度降低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 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只增大活化分子的浓度, 不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 故答案为A.

2.下列关于碰撞理论的基本观点, 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B.活化分子是指具有较高能量, 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C.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

D.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是分子具有较高能量并且有合适的碰撞取向

【答案】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和加入催化剂都可以改变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B.有效碰撞是指反应物活化分子间的碰撞

C.增大压强, 可以使单位体积内气体的活化分子数增多, 有效碰撞几率增大

D.焓就是指反应热

【答案】C

【解析】A.升高温度不能改变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但可以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加快反应速率, 故A错误;B.反应物活化分子之间有合适取向的碰撞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而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就是有效碰撞, 故B错误;C.增大压强, 气体的体积减小, 增大活化分子的浓度, 有效碰撞几率增大, 反应速率增大, 故C正确;D.焓不是反应热, 体系的等压反应热就等于焓变, 故D错误;故答案为C.

【自我反思】

考点6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的特征, 明确化学平衡的建立条件及判断依据.

【精确解读】

1.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①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 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 而且在相同条件下, 正、逆反应都能自动进行;

②不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 几乎只能向一定方向(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

正反应: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

逆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

速率含义与浓度关系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

V正

决定于反应物浓度增加

单位时间反应物浓度的增加或生成物浓度的减

决定于反应物浓度V逆

2

化学平衡状态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如图所示(以起始生成物浓度为0为例):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前提:“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一定条件”通常是指一定的温度和压强;

②实质:v正=v逆≠0;

③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浓度没有变化, 并不是各种物质

的浓度相同.对于一种物质来说, 由于单位时间内的生成量与消耗量相等, 就表现出物质的多少不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逆:可逆反应;

②等:v正=v逆

③动:动态平衡;

④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 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⑤变:外界条件改变, 原平衡被破坏, 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精细剖析】

1.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以起始生成物浓度为0为例):

①开始:反应物浓度最大, 生成物浓度为0, 正反应速率最大, 逆反应速率为0;

②过程中: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 生成物浓度不断增大, 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 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

③平衡时: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都达到平衡, 保持不变, 正逆反应速率也保持不变;

(2)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因此不可能完全转化;达到化学平衡时,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但不为零.

【典例剖析】在一定温度下, 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 某一反应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3Y+Z

B.t时, 正、逆反应都不再继续进行,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C.若t=4, 则0~t的X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1?min-1

D.温度、体积不变, t时刻充入1 mol He使压强增大, 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答案】C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教学教材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考点大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考点大汇总(打印版) 考点1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能量的常见转化形式, 重点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之间的转化, 涉及键能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及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形式. 【精确解读】 1.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常见能量转化有: ①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如铜、锌形成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燃料燃烧产生能量最终带动发电机发电, 将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 ③化学能和光能、风能的相互转化等. 【精细剖析】 1.判断化学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方法: 一看,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看, 产生了什么, 如果是热量, 则转化为热能;如果产生了电, 则是转化为电能, 如果产生了光, 则是转化为光能. 【典例剖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B.铝热反应中, 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C.图I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图II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 【变式训练】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能将H2O和CO2化合生成二甲醚(CH3OCH3), 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B.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是2CO2+12e-+12H+═CH3OCH3+3H2O C.该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D.消耗CO2与生成O2体积比为1:1 【答案】D

【实战演练】 1.下列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其它不同的是( ) A.铝热反应B.燃料燃烧C.酸碱中和反应 D.Ba(OH)2?8H2O与 NH4Cl固体混合 【答案】D 【解析】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A错误;B.燃料燃烧是放热反应, 故B 错误;C.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C错误;D.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2016年3月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首先发现:在光、碱性CeO2修饰TiO2的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作用下, 二氧化碳和水可转化为甲烷和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CO2和CH4均含极性共价键 C.产物可能还有O2 D.CO2溶于水呈酸性的原因:CO2+H2O?H2CO3H2CO3?2H++CO32- 【答案】D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最全考点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巩固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提升应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灵活应用盖斯定律. 【精确解读】 1.内容: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只与其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应用: a.利用总反应和一个反应确定另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b.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数变换等数学处理; 3.反应热与键能关系 ①键能:气态的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既是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 放的能量, 也是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 ②由键能求反应热:反应热等于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为“+”)和形成生成 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为“-”)的代数和.即△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E反-∑E生 ③常见物质结构中所含化学键类别和数目:1mol P4中含有6mol P-P键;1mol晶体硅中含 有2mol Si-Si键;1mol金刚石中含有2molC-C键;1mol二氧化硅晶体中含有4mol Si-O 键. 【精细剖析】 1.盖斯定律的使用方法:

①写出目标方程式; ②确定“过渡物质”(要消去的物质); ③用消元法逐一消去“过渡物质”. 例如: ①Fe2O3(s)+3CO(g)=2Fe(s)+3CO2 △H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H2 ③Fe3O4(s)+CO(g)=3FeO(s)+CO2(g)△H3 求反应FeO(s)+CO(g)=Fe(s)+CO2(g)△H4的焓变 三个反应中, FeO、CO、Fe、CO2是要保留的, 而与这四种物质无关的Fe2O3、Fe3O4要通过方程式的叠加处理予以消去, 先②+③×2-①×3先消除Fe3O4, 再消除Fe2O3, 得到④6Fe(s)+6CO2(g)=6FeO(s)+6CO(g)△H5, ④逆过来得到 ⑤6FeO(s)+6CO(g)=6Fe(s)+6CO2(g)-△H5, 再进行⑤÷6, 得到△H4=-; 2.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方向改变, 方向改变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 反;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可以同时改变倍数; ③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叠加, 叠加时, 物质和反应热同时叠加; ④当对反应进行逆向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反. 【典例剖析】己知:Mn(s)+O2(g)═MnO2(s)△H l S(s)+O2(g)═SO2(g)△H2 Mn(s)+S(s)+2O2(g)═MnSO4(s)△H3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H2>0 B.△H3>△H1 C.Mn+SO2═MnO2+S△H=△H2-△H1 D.MnO2(s)+SO2(g)═MnSO4(s)△H═△H3-△H2-△H1 【答案】D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配套练习(全册)同步练习汇总 第一章测评A (基础过关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解析:根据生成物总能量和反应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把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放热反应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物质浓度的变化,与反应的吸热、放热无关;同温同压下,H2(g)和Cl2(g)的总能量与 HCl(g)的总能量的差值不受光照和点燃条件的影响,所以该反应的ΔH相同。 答案:C 2.对于:2C4H10(g)+13O2(g)8CO2(g)+10H2O(l) ΔH=-5 800 kJ·mol-1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热为ΔH=-5 800 kJ·mol-1,是放热反应 B.该反应的ΔH与各物质的状态有关,与化学计量数也有关 C.该式的含义为:25 ℃、101 kPa下,2 mol C4H10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热量 5 800 kJ D.该反应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由此可知丁烷的燃烧热为5 800 kJ·mol-1 解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丁烷的物质的量应为1 mol,故题中方程式不是丁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由题中方程式可知丁烷的燃烧热为2 900 kJ·mol-1。 答案:D 3.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Zn(s)+CuSO4(aq)ZnSO4(aq)+Cu(s) ΔH=-216 kJ·mol-1,则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B.相同条件下,如果 1 mol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1,1 mol氢分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2,则2E1=E2

(完整版)化学选修4(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综合测试题(四) 考试用时100分钟。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共7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反应X+Y= M+N 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 A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N 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2、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NH 4+、Ba 2+、NO 3—、CO 32— B .Fe 2+、OH —、SO 42—、MnO 4— C .K +、Mg 2+、NO 3- 、SO 42— D .Na +、Fe 3+、Cl —、AlO 2— 3、在密闭容器里,A 与B 反应生成C ,其反应速率分别用A v 、B v 、C v 表示,已知2B v =3A v 、3C v =2B v ,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 A 、2A+3B=2C B 、A+3B=2C C 、3A+B=2C D 、A+B=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5、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pH 值最小的是 ( ) A .Cl NH 4 B .34HCO NH C .44HSO NH D .424SO )(NH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该物质不溶于水 B 、不溶于水的物质溶解度为0 C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D 、某离子被沉淀完全是指该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 7、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 ) A .化合价的升降 B . 电子的转移 C .氧化还原反应 D .电能的储存 8、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首要原因 是 ( )

高中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 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mol H 2(g)燃烧,生成1mol H 2 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 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一节燃烧热能源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重点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放热与吸热反应的几种类型: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 二、△H的计算方法=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15分)化学键的键能是指气态原子间形成1mol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如:H(g)+I(g)→H-I(g)+297KJ 即H-I键的键能为297kJ/mol,也可以理解为破坏1mol H-I键需要吸收297KJ的热量。化学反应的发生可以看成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下表是一些键能数据。(单位:kJ/mol) 键能键能键能 H-H 436 Cl-Cl 243 H-Cl 432 S=S 255 H-S 339 C-F 427 C-Cl 330 C-I 218 H-F 565 C-O 347 H-O 464 Si—Si 176 Si—O 460 O=O 497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CCl4的稳定性(填“大于”或“小于”)CF4的稳定性。 (2)结合表中数据和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2HCl(g) ΔH=-QKJ/ mol;通过计算确定热化学方程式中Q 的值为②请写出晶体硅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的热化学方程式: 三、物质稳定性的比较:能量越低越稳定键能越高越稳定 已知25℃、101KPa下,4Al(s)+3O2(g)=2Al2O3(s)ΔH=-2834.9KJ/mol 4Al(s)+2O3(g)=2Al2O3(s)ΔH=-3119.1KJ/mol,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O2比O3能量低,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B.O2比O3能量高,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D.O2比O3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s)+O2(g)==CO2(g);△H=+393.5kJ/mol B、2SO2+O2==2SO3;△H= —196.6kJ/mol C、H2(g)+1/2O2(g)==H2O(l);△H=—285.8kJ/mol D、2H2(g)+O2(g)==2H2O(l);△H= —571.6KJ 五、反应热△H大小的比较: 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试卷

灌南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可能用到的数据:H —1 O —16 Na —23 Fe —56 S —32 Ag —108 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物质按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A .纯盐酸、水煤气、硫酸、醋酸、干冰 B .冰醋酸、玻璃、硫酸钡、氢氟酸、乙醇 C .单甘油酯、冰水混合物、苛性钠、氢硫酸、三氧化硫 D .绿矾、漂白粉、次氯酸、氯化钾、氯气 2.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阳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铜,用铜作阳极 3. 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离子浓度分别为 Amol/L 与Bmol/L ,则A 和B 的关系为 ( )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4.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 )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5. 25℃时,由水电离出c(H +)=1×10-9 mol/L 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Al 3+、NH 4+、SO 42-、Cl - B .Mg 2+、K +、SO 42-、HCO 3- C .K +、Na +、Cl -、SO 42_ D .Ba 2+、Cl -、Na +、SO 42- 6. 已知一种[H +]=1×10-3mol/L 的酸和一种[OH -]=1×10-3mol/L 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 性,其原因可能是: ( ) A .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 .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7、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表示为 Ag 2O + Zn + H 2O 2Ag + Zn(OH)2,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Ag B 、Zn(OH)2 C 、Ag 2O D 、Zn 8. 对于难溶盐MX ,其饱和溶液中M +和X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c(H + )× c(OH -) = K w , 存在等式c(M +)×c(X -) = K sp 。现将足量AgCl 的分别放入下列物质中,AgCl 的溶解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放电 充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一一课本习题参考答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一一《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J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 H,单位是kJ/mol。例如1 mol H (g)2 燃烧,生成1 mol HO(g),其反应热4 2 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 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 吸热反应 1W卓4 :;JI g 2 W ⑴M g) F 出! f C k 亠 F i7.( J-lirt 灯?HMt) 1 :; 1 I 'u i “I* 匕 1 -厂|H1iH-!_.7 11mol ([i J ii 11*41' nt,:i kJ nn (;」+ i ■■J _■ 卜:-?H I Jl 1? A H-iJ * L|inoi i i t11 (1 > -学{L (ji J ― 9( < 1 1) I I i I i AJI-j .1 JM k l rni3: 仁■:I) I ■■ .H ■' ^:■< 'I F ,皿IL - j AH'1 <1tEUI 1 ! 211 'll- 1 :;! - H : J 厂 1 M ;!■ Ti f >(X: 』■1H-il kJ mill 第二节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

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 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 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 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 倍。如果找到了 J 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 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 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 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 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 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

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4)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材实验 目录 01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选修4,P4-P5) (2) 02锌粒和不同浓度稀硫酸反应速率比较(选修4,P18) (2) 03不同浓度草酸与高锰酸钾反应速率比较(选修4,P20) (3) 04不同温度下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比较(选修4,P21) (3) 05不同温度下I-在酸性溶液中被氧化的速率比较(选修4,P21-P22) (4) 0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分解实验(选修4,P22) (4) 07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选修4,P23) (5) 08重铬酸钾溶液中加酸或碱的平衡移动(选修4,P26-P27) (6) 09Fe3+、SCN-浓度对Fe(SCN)3溶液中平衡移动的影响(选修4,P27) (6) 10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体系的影响(选修4,P28) (7) 11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酸性的比较(选修4,P40) (8) 12醋酸与饱和硼酸溶液酸性比较(选修4,P42) (8) 13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选修4,P50-P51) (8) 14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选修4,P57) (9) 15氢氧化镁沉淀在蒸馏水、盐酸、氯化铵溶液中的溶解(选修4,P63) (10) 16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沉淀的转化(选修4,P64) (10) 17氢氧化镁、氢氧化铁沉淀的转化(选修4,P64) (11) 18双液锌铜原电池(选修4,P71) (11) 19电解氯化铜溶液(选修4,P79) (12) 20钢铁生锈原理(选修4,P85) (12) 21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选修4,P87) (13)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 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 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本“问题交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一 高二化学同步复习课程--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不需要财富即可下载 第一讲 原子结构 1下列关于原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O 18 与F 19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 O 16 与O 17 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C 12与C 23 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 N 15与N 14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答案:C 详解: A ,前者中子数是18-8=10,后者中子数是19-9=10,相等; B ,两种原子电子数都是等于质子数即8; C ,错误,一个质量数是12,一个质量数是23; D ,正确,属于相同元素,质子数相等; 故选C 2 下列有关电子云及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云是笼罩在原子核外的云雾 B 小黑点多的区域表示电子多 C 小黑点疏的区域表示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D 电子云是用高速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答案:C 详解: A ,错误,电子云不是实际存在的云雾,而是用来表示电子出现概率大小的抽象概念; B ,错误,小黑点多的区域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大; C ,正确; D ,错误,不是拍摄的照片而是抽象出来的; 故选C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B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C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D 同一原子中,1s 、2s 、3s 所能容纳的电子数越来越多 答案:BC

详解: A,错误,电子在核外的排布是分层的; B,正确,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大; C,正确,考查基态的定义; D,错误,s能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 故选BC 4 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 D.N2的结构式: :N≡N: 答案:A 详解: A,是正确的;B,错误,CO2是直线型分子; C,错误,氯化钠是离子晶体;D,错误,结构式不需要写N原子两侧的孤对电子 5 已知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 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试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和该原子的电子分布在几个不同的能层上: X_____ __ __ Y____ _____ Z___ _ _____ W____ _____ (2)X单质和Z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E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还原汽车尾气 中的______,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3)仅由X、Z、W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盐是一种速效肥料,但长期施用会使土壤酸化, 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这四种元素可组成原子个数比为5∶1∶1∶3的化合物(按X、Y、Z、W的顺序) 为,该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__ __ 答案:(1)N C H O (2)N2+3H2=2NH3 ,氮的氧化物 (3)NH4+ + H2O = + H+ NH4HCO3 + 2NaOH = Na2CO3 + NH3 + 2H2O 详解: X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说明X是H元素;因为X是第一周期,所以Y可能是第 二周期元素,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所以Y的最外层应该有4个电子,所 以Y是C元素;ZW相邻且单质都是无色气体,那么Z是N元素,W是O元素; 故XYZW分别是H,C,N,O;XZ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即合成氨的过程,方程式为:N2+3H2=2NH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