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孟子》教学教案

最新《孟子》教学教案
最新《孟子》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孟子和《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预习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亲戚畔

..(pàn)之域.(yù)民

2.重点实词

城:内城。郭: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多:充足。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5.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洁:“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交流点拨】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交流点拨】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文本探究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交流点拨】例1: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2: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五、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战争中需要“人和”

兵精粮足却委而去之(防守)—→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类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治国更需要“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五、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