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3)佳节:美好的节日。(4)倍:加倍,更加。(5)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翻译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韵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作品赏析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

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

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

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鉴赏及译文答案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鉴赏及译文答案 《望江南·江南月》 宋代: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望江南·江南月》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 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 神伤。 《望江南·江南月》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望江南·江南月》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词。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三、四句是说,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 前句写天上月,“鉴”写月圆。后句写江中月,“钩”写月缺。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上易板为活,有顿挫峭折之妙;而且词意上也用常得奇,颇具匠心。 “圆缺几时休。”上片结句是说,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上片结句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的开启了下片,转入一个新的意境。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下片前两句是说,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这两句是说,月中丹桂四时不谢,它不会因为秋天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在无休止的孤寂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 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见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素娥,嫦娥的别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天上共悠悠。”末句是说,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而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收到了“一石击两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以咏物为主,写景生动,体物精微;在咏物中抒怀,借夜月的圆缺不休,表人事的聚散不定;以嫦娥的知离愁,写出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句含蓄蕴藉,意境悠远。 《望江南·江南月》作者介绍

人教版《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课下注释

人教版《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课下注释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与朱元思书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飘荡3,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4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5,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猛浪若奔8。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9,负势竞上10,互相轩邈11,争高直指12,千百成峰1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4;好鸟相鸣15,嘤嘤成韵16。蝉则千转17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8。鸢飞戾天19者,望峰息心20;经纶世务者21,窥谷忘反22。横柯上蔽23,在昼犹昏24;疏条交映25,有时见日。 1选自《艺文类聚》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2共色:一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4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 5缥(piǎo)碧:青白色。 6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7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8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9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0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1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12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3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1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15相鸣:互相和鸣。 16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17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叫声。 18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19鸢飞戾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2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2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 2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 23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24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5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2

古诗望江南·江南月翻译赏析

古诗望江南·江南月翻译赏析 《望江南·江南月》作者为宋朝诗人王琪。其古诗全文如下: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赏析】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

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有美堂暴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有美堂暴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苏轼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译文及注释】 1、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 2、顽云:犹浓云。 3、潋滟(音敛艳):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4、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5、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6、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赏析】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

传统的术语来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旨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予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与朱元思书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具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课件。 教学方法: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13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诗经氓原文及注释翻译赏析等可直接打印

诗经两首一、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两首——氓 原文释义 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匪我愆 期(推延日期。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将(音(qiāng),请,希望) 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泪流貌)。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 蓍草占卦。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 不好的话。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 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相当 于“吁嗟”,叹词)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古诗望江南·多少泪翻译赏析

古诗望江南·多少泪翻译赏析 《望江南·多少泪》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煜。其古诗全文如下: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肠断更无疑。 【前言】 《望江南词二首》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第二首词正面写悲,思国流泪OrG的情形。两首词表达对故国追恋,抒发亡国之痛。 【注释】 ⑹断脸复横颐:指眼泪纵横交流的状态。断脸,一作“沾袖”。颐,脸颊。 ⑺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和,一作“如”。 ⑻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后人便以“凤”字形容笙箫。笙,长四寸,十二簧,笙、箫同为细乐乐器,唐韩愈《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 妃媲萧史。” ⑼肠断:即断肠,极度悲痛的具体形容。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翻译】 我有多少的泪,纵横交流在脸上,我的心事不用将边哭边诉说,那笙萧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赏析】 第二首词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词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多少泪”即“多少恨”之续写,“一晌贪欢”后,悲情更苦,离恨更深,作者再也无法自制,只能任凭“多少泪,断脸复横颐”了。眼泪纵横当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难收,也许有号啕之举,但是,泪可流,“心事”却不可说,一是满腔悔恨无法说,二是故国情怀不能说,自伤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现,作者心中愁苦跃然纸上。不但“心事”不可说,连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凤笙也不能吹起,这种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残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只将心思付瑶琴”之想,而这情此景,作者却连这一点奢望都不敢有。况且,凤笙向来为欢歌之用,于此时吹奏,对李煜来讲,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忆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无奈中又多添了几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肠断更无疑”但是惟一的结局了。这首词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真实写照。 全词与“多少恨”同调,取笔不同但取意同。这首词直接写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细致,语言直朴,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

古诗望江南·梳洗罢翻译赏析

古诗望江南·梳洗罢翻译赏析 《望江南·梳洗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全文如下: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前言】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颙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注释】 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⑶独:独自,单一。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⑷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皆:副词,都。 ⑸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本作“眽眽”,凝视

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⑹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白苹(pín):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苹花赠别。洲:水边陆地。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赏析】 《望江南·梳洗罢》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此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

《与朱元思书》注释、翻译、简答、阅读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2、【共色】同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4、【任意东西】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西】,向东或向西。 5、【许】表示约数。 6、【缥碧】青白色。 7、【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超过。 8、【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9、【负势竟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10、【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1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12、【千百成峰】形成千百座山峰。13、【激】冲击、撞击。 14、【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5、【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16、【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7、【鸢飞戾天】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18、【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9、【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 20、【反】同“返”,返回。 21、【横柯】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 22、【交映】互相掩映。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翻译: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翻译: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翻译: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答:①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②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3、“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答: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和春深二十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和春深二十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何处春深好,春深富贵家。 马为中路鸟,妓作后庭花。 罗绮驱论队,金银用断车。 眼前何所苦,唯苦日西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贫贱家。 荒凉三径草,冷落四邻花。 奴困归佣力,妻愁出赁车。 途穷平路险,举足剧褒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执政家。 凤池添砚水,鸡树落衣花。 诏借当衢宅,恩容上殿车。 延英开对久,门与日西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方镇家。 通犀排带胯,瑞鹘勘袍花。 飞絮冲球马,垂杨拂妓车。 戎装拜春设,左握宝刀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刺史家。 阴繁棠布叶,歧秀麦分花。 五疋鸣珂马,双轮画轼车。 和风引行乐,叶叶隼旟斜。

何处春深好,春深学士家。凤书裁五色,马鬣剪三花。蜡炬开明火,银台赐物车。相逢不敢揖,彼此帽低斜。何处春深好,春深女学家。惯看温室树,饱识浴堂花。御印提随仗,香笺把下车。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何处春深好,春深御史家。絮萦骢马尾,蝶绕绣衣花。破柱行持斧,埋轮立驻车。入班遥认得,鱼贯一行斜。何处春深好,春深迁客家。一杯寒食酒,万里故园花。炎瘴蒸如火,光阴走似车。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何处春深好,春深经业家。唯求太常第,不管曲江花。折桂名惭郄,收萤志慕车。官场泥铺处,最怕寸阴斜。何处春深好,春深隐士家。野衣裁薜叶,山饭晒松花。

兰索纫幽佩,蒲轮驻软车。林间箕踞坐,白眼向人斜。何处春深好,春深渔父家。松湾随棹月,桃浦落船花。投饵移轻楫,牵轮转小车。萧萧芦叶里,风起钓丝斜。何处春深好,春深潮户家。涛翻三月雪,浪喷四时花。曳练驰千马,惊雷走万车。余波落何处,江转富阳斜。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十分杯里物,五色眼前花。铺啜眠糟瓮,流涎见麴车。杜甫诗云:路见麴车口流涎。中山一沉醉,千度日西斜。何处春深好,春深上巳家。兰亭席上酒,曲洛岸边花。弄水游童棹,湔裾小妇车。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

古诗望江南·重九遇雨翻译赏析

古诗望江南·重九遇雨翻译赏析 《望江南·重九遇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箬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前言】《望江南·重九遇雨》作者是宋代的康与之。这首词是一首有名的谐谑词。《词苑丛谈》中曾介绍:“建炎中,康伯可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后专应制为歌词。重九遇雨,奉敕口占《望江南》。”【注释】1、重阳:农历九月九日,这一日有登高和赏菊的风俗,称重阳节2、戏马台:即项羽的掠马台。在江苏徐州市南。南朝宋武帝常在重阳节登临此地。后每逢重阳节都有很多人登临游览3、龙山会:晋代征西大将军温桓曾与幕僚宾客,在重阳节登游龙山,聚会饮乐,后人称其为“龙山会”4、东篱: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一诗,泛指赏菊之处5、茱萸:川谷的植物,其味香浓,古人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6、落帽孟嘉:《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作温桓参军时,陪温桓登游龙山,风吹落孟嘉的帽子,孟嘉不觉。温命7人作文嘲笑,孟嘉闻后,即兴对答,文采斐然,四座叹服8、箬笠:用箬竹叶编结的斗笠9、休官陶令:指弃官归隐的陶渊明。陶渊明为彭泽令时,一日,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辞职【翻译】这首词上片写重阳节,秋雨绵绵,道路泥泞,骑马到戏马台前,溅得满

身泥浆。龙山脚下,水漫数尺之深,浸没了东篱花圃,泡得茱萸发胖,菊花湿漉漉。下片借用孟嘉落帽和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诙谐地写出遇雨的狼狈样。遇到如此大雨,潇洒的孟嘉也要四处找斗笠,陶令也要觅件蓑衣披上,那顾得上插茱萸、赏菊花,都会说回家吧。【鉴赏】这首谐谑词很有名气。据说是作者在“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见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词的情调是滑稽调侃,起到的艺术效果是“俗不伤雅,谑不为虐”的艺术效果。词的上片写猖獗的语势,下片写登淋雨的狼狈相,采用夸张词侃手法。上片以口语的形式发端,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限雨,极为平淡朴拙,不仅“老妪能解”,抑且“老妪能道”,忽然扣紧重阳登高的,连用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就收到了“以巧补拙,以灵济朴”的艺术效果。戏马台即项羽曾经的掠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市南,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龙山会,指东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的韵事,见于《世说新语。识鉴》注。这两个的历史掌故,切合题旨,符合现实,随手拈来,浑化无痕,不愧为用典的妙手。尤其是用典之后,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雅俗熔于一炉,意事合于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组成了雅俗互容的有机整体。“直浸到东篱”,是承接“阴雨”而来,也是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和伏笔,使之顺利地过渡到下片。东篱,是赏菊之地。典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赏菊饮酒,是古代重节习俗。在这里,词人夸张调侃,征典用事,紧扣题旨,围绕重阳遇雨来写,故能宕而不野,

与朱元思书原文注释

与朱元思书1 吴均 风烟俱净2,天山共色。从流飘荡3,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4,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急湍甚箭6,猛浪若奔7。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11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12。蝉则千转13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14者,望峰息心15;经纶世务16者,窥谷忘反17。横柯上蔽18,在昼犹昏19;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 1.选自《艺文类聚》。吴均,字叔庠,南朝作家。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 3.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4。缥(piǎo)碧:苍青色。 5.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6.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7.奔:这里指奔马。 8.寒树:使人看了产生寒意的树。寒,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冷之意。 9.负势竞上:指山凭依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10.轩邈: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在这里都做动词用。11.泠(líng)泠作响:清脆的流水声。12.嘤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yīng)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13.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与下文的“百”都表示很多。 14.鸢飞戾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鸢(yuān),老鹰。戾(lì),至。15.望峰息心:望见这里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6.经纶世务:治理政务。经纶,经营,治理。17.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18.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19.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的词《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菩萨蛮①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 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 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 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 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

古诗望江南·过分水岭翻译赏析

古诗望江南·过分水岭翻译赏析 《望江南·过分水岭》作者为宋朝诗人李纲。其古诗全文如下:征骑远,千里别沙阳。泛碧斋傍凝翠阁,栖云寺里印心堂。回首意茫茫。分水岭,烟雨正凄凉。南望瓯闽连海峤,北归吴越过江乡。极目暮云长。【赏析】《古今词话》引陈子宏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翻开一编《梁溪词》,触目尽多议论。如《望江南,“新酒熟,……”》云:“顾我老方齐物论,与君同作醉乡游。”《念奴娇·汉武巡朔方》云:“中华强盛,坐令夷狄衰弱。”《念奴娇·宪宗平淮西》云:“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伯纪以一代政治家、军事家,将他的识见,组织入歌词中,实已开议论入词之先河。但是这里选的《望江南·过分水岭》,在《梁溪词》中却风标独树,全然一派委婉、流丽,顿挫、沉郁,的确是抒情佳构。《望江南·过分水岭》共二首。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京师大水,李纲上疏言事忤上意,被贬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奉诏还。《望江南·过分水岭》词第一首的开头说:“征骑远,千里别沙阳。”说明此词即是此次北还途中所作。分水岭在福建崇安县界,山岭峻阻,水流南北两分。其南有分水关,为入闽第一大关。写作此词时,李纲当已通过了分水关而登上了险峻的分水岭。看到了“云岭水,南北自分流”的实际景象,不然是写不出下面“触目澜翻飞雪浪,赴溪盘屈转琼钩”的妙句的。“琼钩”本指未圆的月亮。庾信《灯赋》云:“琼钩半上,若木全低。”即其例。李纲此处却又用如银的新月,

来形容盘曲流转的溪水,诚是别开生面。无名氏《雨后山溪》诗云:“片片碎琉璃,映日耀眼明。”写的是这种景象,但是用“碎琉璃”来形容映日发光的山溪水,却不如李纲之“琼钩”一典用得生动、新奇。然而水流的潺潺汩汩,却勾起了词人心底的隐忧。李纲于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诏还,此时北方的金人势炽,灭辽而并其地,随时都在谋划南侵。南宋在以蔡京为首的“六贼”把持下,科敛繁剧,连岁凶荒,到处都在燃烧着农民起义的烽火。所以词人耳中鸣响着的流水声,也在呜咽饮泣。过片处“归去客,征骑远闽州”,看似平平,却承上启下,蕴涵着无限情思。闽州,本是词人的故乡,此时“征骑远闽州”,明明是离乡背井却言归去客,盖“归去”乃指汴京而言,此番归去,正不知有多少风波险恶在等待着他。“征骑”二字既是叙实,却又象征着此后仕途上的艰辛跋涉,而偏偏此际又当“日行北陆”的寒冬。“北陆”即廿八宿中的虚宿,日行于北陆,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左传·昭四年》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疏》谓,于是之时,寒极冰厚,故取而藏之也。”所以,此情此境中的太阳光也令词人觉得只是一片“冷光”了。结句“还揽旧貂裘”的“揽”字,一作“览”。《梁溪词》作“揽”。揽者,撮持也。它前面的“还”字就是个表情态的副词。在这样凄怆的况味中,在这样凄冷的环境里,下意识地提了提身上的皮衣,还是那久经穿着,破旧了的。虽则辛酸,却未免寒伧。如作“览”字,它前面的“还”字就是个用作状语的动词。“还览”者,犹回顾也。此去汴京,前途未卜(所以说“路入江南春信未”),国家正多事之秋,回顾自己身上的破旧皮衣,提醒他此

【江上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江上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李白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译文及注释】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箫管之乐在船的两头吹奏着。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黄鹤楼上的仙人还有待于乘黄鹤而仙去,而我这个海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狎游。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并悬,而楚王建台榭的山丘之上如今已空无一物了。我兴酣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1、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江,指汉江。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2、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木兰枻、沙棠舟,

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3、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4、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5、妓,歌舞的女子。 6、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7、海客,海边的人。《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8、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骚》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10、兴酣,诗兴浓烈。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 11、凌,凌驾,高出。沧洲,江海。 12、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与朱元思书课文全解 语文版

22.与朱元思书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 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积累: 1、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课外拓展 一、《与朱元思书译文》译文

【琵琶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琵琶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注释】: 1.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2.独:独自,单一。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3.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4.皆:副词,都。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5.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白O;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7.洲:水边陆地。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

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朗读节奏划分】: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写作背景】: 《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翻译】: 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翻译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