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年级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公元 1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中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比西方有成就得多,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对此,除了有学者就命题本身的客观性、科学性进行研究外,更多的学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去求解,但都没有深入关注到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直觉体悟式思考等。“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建构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统一模式。直觉体悟的特点是摒弃逻辑推理,通过意识活动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宋明理学讲“求理于吾心”,均是直觉体悟式的思考方式。

这类思维方式在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方面曾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逐渐显露出诸多不适应。

其一,不利于分析和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方式形成。“天人合一”的思维导致传统中国人在观察世界时,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不注重对客体进行精确分析,只是满足于将朴素直观的认识和生产经验进行简单的综合和抽象,获得一种整体性认识。而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坚持实体论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使西方人重视探索自然,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恰恰需要分析和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但中国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没有催生出这种追求精确性的精神。

其二,不利于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直觉体悟式思考虽然具有突破认识程式化的作用,但这种重直觉、轻论证,不求精确与严密解释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走向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经验性的观察与综合是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前提,但经验性知识的综合如果少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是靠直觉体悟,不可能达到理论高度且形成科学体系。如我国在唐朝时期,建筑与工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力学:我国在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文材料和经验认识,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天文学。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路线,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中国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只是到了近代在有些方面显得不适应,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否定得一无是处或者认为已经丧失全部意义,更不能定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就一定是落后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熊燕华《李约瑟难题新探——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李约瑟提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B.传统中国人观察外部世界时,着眼于整体性认识,从不注重区分主体和客体。

C.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有历史必然性,与同期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各有优劣。

D.直觉体悟式思考不讲究逻辑和实证,故依靠直觉体悟不能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特质时,注重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其形成的原因。

B.文章基于科学思维的视角,论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C.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不适应,论证结构清晰。

D.认为思维方式与文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思维方式影响科技发展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孟子和宋明理学家看来,人可以通过“心”的意识活动,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B.西方人追求精确性的精神传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C.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并不只是历史的偶然。

D.如果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我国古代也能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力学、天文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

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助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4.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C.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D.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B.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D.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陈银娃

汪曾祺

①农民大都能赶车,但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当一个出色的车倌。

②星期天,有三辆马车要到片石山去拉石头。我那天没有什么事,就提出跟他们的车到片石山看看。我在这个地方住了一年多了,每天上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都听见片石山放炮。风雨无阻,准时不误。一直想去看看。片石山就是采石场。不知道为什么本地人都叫它片石山。

③马车一进山,不由得人要挺挺胸脯,深吸一口气。这是个雄壮的地方。采石的山头已经劈去了半个,露出扇面一样的青灰色的石骨,间或有几条铁锈色蜿蜒的纹道。这石骨是第一次接触空气呀。人,是了不起的。一个老把式正在清除残石。放了炮,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崩落下来,有一些仍粘连在石壁上。老把式在腰里系了一根粗绳,绳头固定在山顶,他悬在半空,拿了一根钢钎,这里捅一下,那里戳一下,——轰隆!门板大的石块就从四五层楼那样的高处落到地面。

④这是个石头的世界。到处是石头。

⑤好些人在干活,搬运石头。他们把石头按大小块分别堆放。这些石头各有不同用处。大的

可制碾盘、磨盘,重量都在千斤以上。有两个已经錾好的石磨就在旁边搁着。中等的有四五百斤,可做阶石、刻墓碑。小块的二三十斤、四五十斤不等,砌墙,垒堤坝。搬运石头,没有工具。四五百斤,就是搁在后腰上背着,——有的垫一条麻袋。他们都是不出声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着。不唱歌,也不喊号子。那么多的人在活动,可是山里静悄悄的。

⑥三辆大车装满了石头,——都是小块的。下山的路,车走得很快。三辆三套大车,前后相跟,九匹马,三十六只马蹄,郭答郭答响成一片,很威风,很气派。忽然,头一辆车“误”住了。快到平地时,有一个坑。前天下过雨,积水未干。不知道是谁,拿浮土把它垫了。上山是空车不觉得。下山是重载,一下子崴在里面了。

⑦车倌是个很精干,也很要强的小伙子。叭——叭!接连抽了几鞭子,——没上来。他跳下车,拿铁锨把胶皮轱辘前面的土铲去一些,上车又是几鞭子。“哦嗬!——咦哦嗬!”不顶!车倌的脸通红,手里的鞭子抽得山响,辕马和拉套的马一齐努力,马蹄子乱响,噼里叭啦!噼里叭啦!还是不顶!越陷越深,车身歪得厉害,眼见得这辆车要“扣”。第二辆车上的是个老车倌,跳下来,到前面看了看,说:“卸吧!”

⑧这一车石头,卸下来,再装上,得多少时候?正在这时,第三辆上的车倌高声喊道:“陈银娃来啦!”

⑨我听人们说起过陈银娃,没见过。

⑩陈银娃是个二十五六的小伙子,眉清目秀,穿了一副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布衫搭在肩头。——这一带夏天一天温差很大,“早穿皮袄午穿纱”,男人们兴穿一种薄棉的紧身背心,叫作“腰子”。“腰子”的布料都很鲜艳。六七十岁的老汉也穿红的,年轻人就不用提了。像陈银娃穿的这件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并非罕见。

?老车倌跟银娃说了几句话。银娃看了看车上的石头,说:“你们真敢装!这一车够四千八百斤!”又看了看三匹马,称赞道:“好牲口!”然后掏出烟袋,点了一锅烟,说:“牲口打毛了,它不知道往哪里使劲,让它缓一缓。”

?三锅烟抽罢,他接过鞭子,腾地跳上车辕,甩了一个响鞭,“叭——!”三匹牲口的耳朵都竖得直直的。“喔嗬!”辕马的肌肉直颤。紧接着,他照着辕马的两肩之间狠抽了一鞭,辕马全身力量都集中在两只前腿上,往前猛力一蹬,挽套的马就势往前一冲,——车上来了。

?他跳下车,把鞭子还给车倌。

?三个车倌同声向他道谢,“嗳!谢啥咧!”他已经走进了高粱地。只见他的黑黑的头发和大红牡丹花的“腰子”在油绿油绿的高粱丛中一闪一闪,走远了。

?老车倌告诉我,陈银娃赶车是家传。他父亲就是一个有名的车倌。有人曾经跟他打赌:那人戴了一顶毡帽,银娃的父亲一鞭子抽过去,毡帽劈成了两半,那人的头皮却纹丝未动。

?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回事。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捅”“戳”等动词刻画老把式清除残石的动作,用“轰隆”等拟声词描写从高处掉落的石头之大,以此照应上文的“这是个雄壮的地方”。

B.“我”是小说的叙述者,是有限视角,故事是由“我”的见闻构成,这种叙述的角度可以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表述事情条理清晰,比如介绍开采出来的石头时,从重量和对应的作用方面人手,虽然介绍较多,但没有让读者感觉到啰嗦、累赘。

D.小说结尾“也有人说,没有那么回事”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表明陈银娃的父亲打鞭的手艺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但真实性有待考查。

8.从陈银娃把陷在坑里的拉石头的马车赶出来的相关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

小说简要概括。(6分)

9.小说题目是“陈银娃”,但大部分内容写采石场,小说为何这样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于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夔与国子博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延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议寝不行。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五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善圈,一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B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C.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D.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属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洗马,太子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等。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华夏,最初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为神州及汉族的别称。

D.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此外,罢、黜、贬谪、右迁等也属于惩罚方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他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的制作,凭借军功晋升。

C.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仕途上,他两次因父亲缘故而被罢免宫职;生活上,他重视亲情,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2)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题。

夜坐

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格是:已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11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

是:,。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4)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是:,。

(5)《陈情表》中,李密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

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靠着“祖传秘方”,有些“老字号”青春永驻,活力四射;()。据报道,一些老字号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新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个_________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___。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收复被美国“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牙膏品牌_________。

绵延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在时代变迁的喧嚣中,只守住经营诚信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可是“讨饭吃”的老字号,守着秘方的也不在少数

B.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却也不在少数

C.可是因守着秘方而“讨饭吃”这类老字号不在少数

D.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讨饭吃”的老字号守着秘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守住工艺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

B.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工艺独特的秘方

C.只守住代代相传的工艺独特的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

D.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秘方的工艺独特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江河日下闻名遐迩浴火重生各有千秋

B.每况愈下好整以暇脱胎换骨平分秋色

C.江河日下好整以暇脱胎换骨各有千秋

D.每况愈下闻名遐迩浴火重生平分秋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进行写作。(60分)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则深圳某学校招聘的教师好多来自国内外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帖子,并配有姓名、学历和毕业学校等信息的图片,一时引起网友热议。其实,关于深圳高薪招聘高学历大学毕业生的新闻并不新鲜,在去年就有一则“76名清北学子应聘深圳中小学老师,这是不是在浪费人才?”的帖子,也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

很多年轻人对那些去应聘的高学历大学生表示支持和赞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学历高了就不能教小学?”;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这些大学生的做法,“辛辛苦苦地这些年真是白培养了”“这简直就是大材小用”;同时,也有一些社会人士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走在大家的前面,“教育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观点和看法?请结合自己理解和感悟以“艾中华”的名义给年轻人或家长或社会人士写一封信,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