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一、内容: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

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

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

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

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

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

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

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二、影响个人与组织的激励问题的因素: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导致满意的因素与

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外界环境相关联的,因

素改善了,只能消除不满意,但不能使员工变的非常满意,也不一定对职工有激励作用。而

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是与工作本身相关联的,这些因素改善了,能够提高满意度,激

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

三、解决方案:1?激励与保健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注

意保健因素,作好与之有关的工作。防止产生不满情绪。即为组织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前提。

2.还要注意激励因素,只有激

励元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激发工作积极性。管理者

应提高组织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成就感,满足其受到尊敬、得到个人发展的需要。

3?对员工的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和系统的,从而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上进心,不断地促进企

业的发展和进步。

4.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进行有效的整合。必须制定出一套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奖励系统。

这样,员工才会感觉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不仅仅是领取报酬的人,才能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一、内容: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

1.期望公式:弗鲁姆

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

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

(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M=VE.M表示激

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

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

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

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某一客体如金钱、地位、汽车等,如果个体不喜欢、

不愿意获取,目标效价就低,对人的行为的拉动力量就小。举个简单的例子,幼儿对糖果的目标效价就要大于对金钱的目标效价。 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如果个体相信通过努力肯定会取得优秀成绩,期望值就高。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2?期望模式: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一-个人成绩(绩效)一-组织奖励(报酬)一-个人需要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几个方面的关系。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

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

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

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④需要的满足与新的行为动力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的消买得到满足之后,他会产生新的需要和追求新的期望日标。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会促使他产生新的行为动力,并对实现新的期

望目标产生更高的热情。

二、影响个人与组织的激励问题的因素:

1、目标的设置。恰当的目标能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从而激发起热情产生积极行为。(1)?要考虑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目标既有组织目标,又有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2)?要考虑目标的科学性。一般地说,目标应该带有挑战性,适当地高于个人的能力。

(3 )?要考虑目标的阶段性。组织的总目标,往往使员工感到“遥远”,应该将总目标分成

若干个阶段性的小目标。

(4) ?要考虑目标的可变性。目标设立以后,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情境的变化,对目标作适当的修正或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更好地激励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2、效价的作用

同样的目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效价,这主要是由各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同时也与人的文化水平、道德观念、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有关。

3、期望值的估计

即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对期望值的估计应该恰如其分。估计过高会盲目乐观,实

现不了,容易受到心理挫折;估计过低容易悲观泄气,会影响信心,放松努力。

对期望值的估计,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与一个人的兴趣、愿望、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如果目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不脱离当前的实际,达到的可能性就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设法提高员工的“期望值”,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相反,如果目标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就要劝说和引导员工降低“期望值”,直至最终放弃这

个目标。

三、解决方案:

1、管理者应该同时注意提高期望概率和效价。仅仅重视激励是片面的,应该注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期望概率去提高激励水平,创造较高的绩效目标。

2、管理者应该提高对绩效与报酬关联性的认识,将绩效与报酬紧密结合起来。绩效与报酬的联系越紧密,拟实现的目标能够满足受激励者需要的程度相对提高,目标对受激励者的吸引力也就相对加大,激励的水平也就相对提高。

3、管理者应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期望理论表明,目标的吸引力与个人的需要有关。价值观的差异会产生需要的差异。因此,管理者应该了解自己的管理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形式,使组织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人员的愿望相吻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