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督脉冲脉

任脉督脉冲脉

任脉下起会阴穴,向上行至承浆。(人体正中前线)

督脉下起长强穴,向上行至龈交,(人体正中后线,过头到口内上唇系不宁唯是与齿龈相交处)。

任督脉可形象地比作把人的上体从正中劈开左右两半,前面正中是任脉,后面及头部的前、后正中为督脉。

冲脉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这三条“脉”是由相关的穴位连成的“线”,而不是单独的穴位。比如,找到下面督脉中的28个穴位,按顺序用“线”串连起来,就是督脉。

督脉穴位(28个):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任脉穴位(24个):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冲脉穴位(14个)间交会它脉之穴位而成: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记载,冲脉交会于任脉的会阴、阴交;足阳明经的气冲;足少阴经的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 图)

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任脉不通原来有这些症状

任脉不通原来有这些症状 经常会听中医说任脉不通的问题,任脉不通在临床上的表现会伴有带下白色,严重的会影响到正常的身体体质条件,如果女性有任脉不通的现象,就会造成女性的白带功能异常,没有办法正常怀孕,月经量少,阴道经常出血,即便是怀孕后也可能会引起流产的征兆,危害性非常大。 ★本证是任脉及相关奇恒之腑等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任脉不通可表现为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疵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病机分析: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

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任脉虚衰,气血失于濡养,则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亦为虚衰之象。 ★本证是任脉及相关奇恒之腑等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任脉不通可表现为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疵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阻滞不通则经闭;任脉不通,气血失养则宫寒不孕,带下色白;气滞瘕聚则少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

任脉、冲脉、督脉、带脉

任脉、冲脉、督脉、带脉 一、任脉 长于胞中,包围着女性的子宫和软组织部位,直线上升,经肚脐的神阙穴到腹腔、到咽喉,到承浆穴,连接脉络绕嘴唇一圈于面部,任脉属于阴脉之海,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阴,足三阴,也就是六条正阴经:心经、心包经、肝经、肺经、脾经。肾经。任脉长于胞中御五脏所相连,循环全身。当一个人亏气亏血了,气血循环不畅,任脉不通或血液里有毒素了就会导致五脏六腑功能慢慢下降:刚开始心律不齐、胸闷气短、心慌、时间长了心脏就不好了。心火旺的人就会舌尖上长红刺长溃疡:心理压力大的人眉心会长痘痘,影响肝功能后眼睛开始雾、干涩、看不清、痒痒、老花眼等;肝油炎症的人,眼睛周围就长斑:肝阳虚的人眼睛上鼓,肝阴虚的人眼睛内凹。所以当你眼睛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肝功能开始下降了,要调理了。影响脾功能以后,皮肤松弛没有弹性,严重者造成脏腑下垂,功能下降。脾功能下降的人会影响胃造成脾胃失调,爱吃凉的东西,造成宫寒。宫寒以后,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月经量非常少,来月经偶尔痛经,来的都是黑血,这个人的嘴唇发紫。影响肺功能以后,这个人就得咽喉炎、鼻炎、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肺有炎症的人额头上就长斑,炎症的哮喘、干咳造成免疫力下降,爱感冒。子宫有糜烂的人,嘴唇一圈就长斑;宫寒的人下巴爱长痘痘;便秘多年的人

两个腮部长斑;内分泌失调的人发迹线周围长痘痘。这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表明我们的五脏功能下降了都是和这条任脉有关。二、冲脉 长于胞中,放射两边,包围着女性的卵巢和软组织部位,从两侧上行于乳房、到咽喉、环绕唇口,到脸的两颊、到头顶。冲脉上冲头顶,下达四肢,统领全身气血,称血海。当冲脉不通,气血循环不畅,这个人手脚冰凉,到中年后,怕冷,到老年以后就手脚麻木发僵,活动不自如。有些人脚跟裂,脚茧厚,久而久之就得了关节炎,不光腿不舒服全身都不舒服,而且吃得营养不吸收,恶性循环又缺钙、腰酸腿软、腿抽筋。酸困、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坐月子、做人流受寒地人,后期出现偏头痛、严重者半身麻木,血脂粘稠的人就会出现头晕,严重者偏瘫、脑溢血,加上这个人爱生气就会出现脑梗塞、这都跟我们的血稠有关系。卵巢功能下降,分泌的雌激素不均匀,这个人就得乳腺小叶增生。爱生气的得乳房肿块纤维瘤;有的乳房胀痛去医院检查又没有毛病,一定要小心了,因为这是毛病出现在子宫和卵巢下面,当子宫和卵巢有问题时顺着冲脉上行的气血是有问题的,在乳根部位它就形成堵塞,当你不治时乳腺就有问题了。卵巢有炎症有囊肿的人,脸额就长斑,所以说脸是女人的健康地一面镜子,也是五脏六腑、子宫、卵巢的一面镜子。皮肤黄了贫血,那个部位长斑相对应的那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市面上很多爱美的女人花

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和作用

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和方法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任督二脉经络循行 01、 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循腹里 03、 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05、 属阴脉之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 03、 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04、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2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 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 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 任脉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 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作用 1、、、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

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 2、、、主治 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面色灰白、晦暗无华、口唇苍白、眉眼之间暗青。 3、、主治 身体方面:产妇乳汁不足,乳腺炎、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4、、、梁六穴、、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肠炎;皮肤方面:颜面浮肿,面色萎黄、色素沉着、嘴周痤疮、鼻梁晦暗无光泽、眼角外侧色斑。 5、、主治 身体方面: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痛经、便秘、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黑眼圈、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 6、、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肠炎,肠痉挛,阑尾炎,肠梗阻、便秘、腹痛,膀胱炎,尿道炎、疝气;皮肤方面:黑头、粉刺、丘疹、痤疮、油脂分泌旺盛。 7、、、主治 身体方面: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卵巢机能低下、

冲任两脉

冲任两脉 冲任是奇经八脉中的两脉,王冰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内经》认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张景岳指出“冲脉为月经之本”。实际上,冲脉与妇女经、孕、产、乳等各项生理功能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病理上,妇科疾病的病机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论是感受寒热湿邪,还是生活所伤、内伤七情,或是体质因素所致的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最终都会引起冲任损伤,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因此,冲任既是妇女的生理特点,又是病变的总因。妇科应特别强调冲任,并将冲任治法列为妇科的重要治法之一。然自古以来,冲任治法的理论仅散见于一些医籍之中,缺乏较全面的总结。 冲脉,是冲任体系中的主宰,为奇经八脉之一,十二经气血之要冲,又为五脏六腑之海,因导源于肾间动气,故又秉有动的活力。冲脉的循行甚广,上行于头咽,下底于足跗,前行于腹内,后走于脊里,三个分支遍及人体上下左右、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无所不涉,故古人又谓之曰太冲。 任脉,亦为冲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冲脉并列为冲任体系的核心。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行身之前,为阴脉之海。任,妊养也,即言任脉有承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是奇经八脉中的重要经脉,和冲脉一齐共同担任着人体的妊养作用。 任脉和冲脉、督脉三者同出一源而三岐,皆共源胞中,任脉又与督脉交会于天突和天枢穴,三者在生理、病理上皆互为因果关系。尤其冲、任更为相关,首先,冲任皆起于胞中秉受于肾间动气,故最具鼓动之性,肾间动气实为命门之气,冲脉得命门之性而阳气充盛,冲脉又隶属肝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

性悍而喜条达,冲脉得肝之性而流动急畅,故又有直冲之说。冲脉隶于肾又与肾相通,兼秉了督脉之阳气,因此冲脉虽为十二经之海,实则性属阳经,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性征等至为关连。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灵枢·五音五味》亦曰:"伤其冲脉……故须不生,有天宦者……不脱于血,……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冲脉内通于肾间动气,外连于诸经,上与阳明出于气街,下直行于足跗,前并肾经行于腹,后与督脉抵身后之脊膂,因广连诸经,四通八达,饱盈众脉之气血,故《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又隶于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冲脉既秉先天之气,又汇后天之血,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故又有"五脏六腑之海"之说。所谓"海",即言对精、血、气有汇聚、蓄积及贮泻的作用,冲脉之所以称为"海",因其经气旺盛,对经络气血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冲脉随着经络气血的有余和不足而蓄溢,以此起到"十二经之海"的作用,故冲脉又为诸经之要冲。 冲脉本于肾,源于肝,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故冲脉又与"血室"、"精室"的溢泻密切相关,冲脉盛则血室满盈而月事按时而下,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血室为"精室",同样受冲脉所主,冲脉盛则精气溢泻,冲脉损则精少无精。 上述说明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对人体的精、气、血皆有着重要的蓄溢调节作用,对人体生殖生长功能起着平衡和促进作用。 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为"阴脉之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对血海的满溢蓄泻有着重要作用,任脉又为三阴经脉之总汇,故主一身之阴,又称"阴脉之海"。

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循行

1.循行部位:屬於肺,上至 氣管、喉嚨,沿鎖骨横行至腋下(中府、雲門二穴),沿上肢内側前緣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側橈骨邊緣進入寸口,經大魚際部,至拇指橈側尖端(少商穴)。 2.分支:從腕後(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橈側尖端(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肺,絡大腸,通過横膈,並與胃和腎等有聯繫。 1.循行部位: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撓側尖端(商陽穴),沿食指撓側上行,經過合穀(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觔(拇長伸肌 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前,經肩盂穴(肩端都),過肩後,至項後督脈的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陽明經的缺盆穴(鎖骨上窩),絡於肺,下行通過横膈,屬於大腸。 2.分支:從缺盆上行,經頸旁(天鼎、扶突)至面頰,入下齒齦中,複返出來夾口角,通過足陽明胃經地倉穴,繞至上唇鼻中央督 脈的水溝穴(人中),左脈右行,右脈左行,分别至鼻孔兩旁(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大腸,絡肺,並與胃經有直接聯繫。

1.循行部位: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會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側(承 泣、四白),進入上齒齦内,複出繞過口角左右相交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出大迎穴,沿下領角(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顴 2.分支: ?面部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旁進入缺盆,向下通過横膈,屬於胃(會任脈的上脘、中脘),絡於脾。 ?缺盆部直行脈:從缺盆下行,沿乳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沿中線旁開二寸),至鼠蹊部的氣沖(又名氣街)穴。 ?胃下口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層,下行至氣街穴,與來自缺盆的直行脈會合於氣沖(氣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側(髀關穴);沿下肢外側前緣,經過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第二足趾外側(厲兑穴)。 ?脛部分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側端。 ?足背分支:從足背(沖陽穴)分出,進入足大趾内側(隱白穴),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胃,絡脾,並與心和小腸有直接聯繫。 1.循行部位: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内側端(隱白穴),沿足内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側,沿脛骨後 緣上行,至内踝上八寸處(漏穀穴)走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内側前緣至沖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横膈,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於舌根,散於舌下。 2.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横膈,於任脈的膻中穴處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3.聯繫髒腑:屬脾,絡胃,與心、肺等有直接聯繫。

十二经脉图

十二经脉图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

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是从心系分出,沿食道两旁,挟咽喉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是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横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下行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1.名称: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大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分布规律: 左右对称。 六条阴经(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1)小腿内踝8寸(三阴交)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2)内踝上8寸处厥阴与太阴交叉后,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六条阳经(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表里属络关系:阴经与阳经有属络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交接: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功能 1.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作用:(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 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 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 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2)具有对十二经脉气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复试

1.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 2.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3.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中,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就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 4.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气化包括物质之间的转化,即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特指脏腑的气化功能,即肾、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 5.气机:气的运动。 6.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7.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这是“物极”的结果。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8.阴阳平衡:即指阴阳处于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盛衰变化(消长变化)而达到在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为阴阳平衡。 9.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即相反;阴阳的制约,即属性相反的阴阳表现出互相拮抗,互相抑制。阴阳的对立导致阴阳的制约。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使阴阳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中。 10.阴病治阳:对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以温阳抑阴之法。 11.阳病治阴:对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以滋阴清热之法。 12.阳中求阴:肾阴虚的病证,在补阴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阳的药物,意在阳中求阴。 13.阴中求阳:肾阳虚的病证,在补阳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阴的药物,意在阴中求阳。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泻南补北:即泻心火补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的心肾不交证。心火偏亢为主者,重在泻南,肾水不足为主者,重在补北。 16.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 17.夺血者无汗:出血的病人,不可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因为津血同源,血已经不足,再用发汗方法,会加重病情。 18.夺汗者无血:大出汗的病人,不可再用破血、动血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津血同源,汗为津液所化,汗已经大量外出,再用破血、动血药物,会加重病情。 19.何谓津血同源:津与血都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津能化血,血能生津,津血同源。 20.精:(1)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3)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4)指精、血、津、液的统称;(5)指人体正气。 21.经络:经络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肢节、运行全身气血、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机能平衡的一个通路系统。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22.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分布没有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彼此也没有表里关系。 23.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24.瘀血:指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

中基(中医基础答案)

中医基础答案 一、选择题 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4.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 5.下列哪项不属于奇恒之腑: A.脉 B.女子胞 C.三焦 D.胆 E.脑 6.各脏阴阳的根本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7.天癸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肾中精气的充盈 B.脾气的健运 C.肾阳的蒸腾气化 D.肝血的充足 E.肾阴的濡润滋养 8.“水脏”是指: A.肾 B.脾 C.肺 D.膀胱 E.三焦 9.“命门火”实际上是指: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E.以上都不是 10.五脏功能中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的是: A.肾 B.脾 C.肺 D.肝 E.心 11.脾其华在: A.口 B.唇 C.发 D.面 E.爪 12.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3.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 D.胃为水谷之海 E.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14.“命门”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灵枢》 C.《难经》 D.《中藏经》 E.《类经》 15.下列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 A.心与心包络 B.脾与胃 C.肝与胆 D.肺与大肠 E.肾与膀胱 16.“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肺关系 B.心肾关系 C.肝肾关系 D.肺肾关系 E.脾肾关系 17.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肾 C.脾与肾 D.肝与肾 E.肝与脾 18.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 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肾 E.脾与肾 19.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 A.心与肾 B.脾与肾 C.肺与肾 D.肝与肾 E.心与肝 20.六腑中与情志有关的脏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胆 D.三焦 E.膀胱 21.“上焦如雾”,实际是指何项作用: A.心主血脉 B.肺主气 C.心肺的输布气血 D.胃的受纳 E.肺主治节的作用 22.中焦的功能实际是指: A.脾主运化功能 B.胃主受纳功能 C.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 D.化生血液 E.输布水谷精微 23.喜润,以降为顺的脏腑是: A.胃 B.肾 C.胆 D.脾 E.肝 24.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肺气 25.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 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中介作用 26.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

任脉之二十四穴详解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计二十四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在线,“手、足三阴脉之海”。起于会阴穴,阴阳相贯,任脉与督脉必相交,下交于会阴之间,上则交于唇。上至毛际曲骨端,内行腹内入胞中,是为“经络之海”。任脉为血海,又与胃脉相会,同时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会阴,而任脉走腹部,督脉走背部,冲脉并少阴,分布于胸中。明代《医经小学》中奇经八脉歌诀:“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咽承浆里,阴脉之海衽所谓。”患任脉疾病者的病候:遗尿、遗精、腹胀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气。 本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 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1) 会阴 RN1 Huì yīn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型);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疮、脱肛;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配中极治遗尿、淋症;配关元治遗精。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2) 曲骨 RN2 Qū gǔ [定位]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解剖]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配伍]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髎、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刺灸法]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

任脉穴位图

任脉穴位图

任脉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单24穴。 本经循行路线:任脉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沿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面部进入目眶下承泣穴(此穴属足阳明胃经)。 本经所主病候: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不孕,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腹中结块等。 本经主治病证:腹、胸、项、头、面等局部病症,及相应内脏器官疾病,少数俞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会阴(任脉穴) 位置:会阴部,男性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中点;女性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中点。 主治:小便不利,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产后昏迷,阴痒,阴痛,小便难,大便结,闭经,溺水。 曲骨(任脉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小便淋沥,阴囊湿疹。 中极(任脉穴;募穴——膀胱)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产后恶露不止。 关元(任脉穴;募穴——小肠)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羸瘦,少腹痛,吐泻,痛经,尿频,中风脱症。 石门(任脉穴;募穴——三焦)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主治:少腹痛,水肿,疝气,小便不利,泄泻,经闭,带下,崩漏,泄痢,阴缩,遗精,阳痿。 气海(任脉穴;肓之原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少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经闭,虚脱,

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阳痿,崩漏,中风脱症,气喘。 阴交(任脉穴;任脉、冲脉交会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主治:腹痛,腹满水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绕脐冷痛,泄泻,奔豚,血崩。 神阙(任脉穴) 位置: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绕脐痛,泄泻,脱肛,水肿鼓胀,虚脱,泄痢,五淋,中风脱症,尸厥,风痫。 水分(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1寸。 主治:水肿,小便不通,腹痛,泄泻,反胃吐食,绕脐痛,腹胀,肠鸣。 下脘(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虚肿。 建里(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腹痛,呕逆。 中脘(任脉穴;募穴——胃;八会穴之腑会)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癫痫,腹痛,呕逆,食不化,便秘。 上脘(任脉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黄疸,腹痛,呕逆,食不化,泄泻。 巨阙(任脉穴;募穴——心)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胸痛,心悸,呕吐,吞酸,癫痫,胃痛,反胃,腹胀,呕逆,惊悸,黄疸。 鸠尾(任脉穴;络穴;膏之原穴)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剑突下1寸。 主治:腹痛,腹胀,癫痫,胸闷,咳嗽,心悸,心痛,呕逆,惊狂。 中庭(任脉穴)

中医护理学复习资料

中医护理学复习资料 1.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2.藏象:臧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值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藏藏于内,象呈于外,故称“藏象”。 3.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成,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5.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有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为冲、任、督、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的总成,故称奇经八脉。 6. 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 7. 疫疠:疫疠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 8. 痰饮:痰与饮的合称,脏腑病变过程中渗出并积存于体内的病理产物,可阻碍气血 运行而成为继发的致病因素。 9.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 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及调节平衡等方面。 10.肝主疏泄表现为调节气血运行,协调消化和.调节情志这三方面的功能。 11.根据五脏与五体的联系,肾主骨。 12.六淫和疫疬是外感致病因素。 13.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方面,“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因邪气盛引起的。 14.虚实两纲是辨别正气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 15.腻苔多由痰湿内盛,湿浊上升所致。 第1页,共9页

16.昏迷患儿喂药可用鼻饲或直肠给药法。 17.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8.根据机体情况,有目的地、针对性地选用食物的原则称为食气相投。 19.凡能刺激肠道或润滑肠壁而促进排便或刺激肠道引起剧烈腹泻的药叫泻下药。 20. 风温病邪犯肺卫证的辨证施护要点有哪些? 21. 临床护理中,疼痛的鉴别有重要意义,试述胀痛、刺痛和隐痛的临床特点及其成因。 22. 请阐述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 1.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3.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辩证@辩症@辩病。 4.阴阳属性的特征@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7.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8.@陪护精气@调理气机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9.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11.经络系统由@经络和@脉络组成。12.阳脉之海是@督脉,阴脉之海是@任脉。13.十二经脉的循环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头走手;@足三阴经从头走足;@足三阳经从足走胸(腹)。 14.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阳经多在四肢@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阴经与阴经多在胸部。 15.任、督、冲三脉起源于@胞中,同处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16.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17.过劳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方面。 18.六淫转化为六气的条件@气候变化异常,超越了一定限度@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 19.湿性黏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症状多缠绵难愈@分泌排泄物多黏滞不爽。 20.疫疬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疫气不同@发病各异。 21.影响气机发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2.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和三焦的功能失调有关,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虚水泛为痰”之说。 23.淤血所致疼痛的特点@刺痛@疼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 24.实主要指@气亢盛,正气未衰;虚主要指@正气不足,邪气也不明显。 25.决定病症虚实变化的病机是@正邪盛衰。 26.气滞主要常见于胃、肝、脾、肺。27.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和@薄白苔。 第2页,共9页

人体主要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

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4.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5.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 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 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 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 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 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 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 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19.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出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 正常的协调关系,又叫“倍克”。 20.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 它,反而被它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 21.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及子脏。 22.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及母脏。 23.培土生金: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 虚弱证。 24.益火补土:即温肾健脾法,指用温补肾阳以助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脾肾阳 虚证。 25.金水相生:即滋养肺肾法,通过肺肾同治以滋养肺肾之阴,适用于肺肾阴 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