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习题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D )。 A.教育设施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B )。 A.教育设施 B.学校育制度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3.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是( A )。 A.学制 B.教育组织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4.( C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A.教育法规 B.教育组织 C.学制 D.教育制度 5.许多国家都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应依据(D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技水平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6.18、19世纪,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西欧普遍出现了供富家子弟上学的贵族式学校和供少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并立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要依据(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政治经济制度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7.实行单轨学制的典型国家是( C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德国 8.实行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的国家是( B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德国 9.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 A )方向发展。 A.分支型学制 B.单轨学制 C.双轨学制 D.延长学制年限 10.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 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 D )的萌芽。 A.职业教育 B.业余教育 C.专门教育 D.终身教育 1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这反映的是(B )。 A. 1951年学制 B. 1958年学制 C. 1985年《中兵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2.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两基”、“两尘”、“两革”(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总目标的是( A )。 A.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3.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B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4.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的是( C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5.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的是( D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6.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现代学制向( C )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A.职业教育 B.业余教育 C.终身教育 D.普通教育 17.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B )。 A.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 C.基础教育 D.普通教育 18.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 B ) 。

第三章 学校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第三章学校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十一条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某一方面工作。 校长依法行使下列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和指示; (二)组织起草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三)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检查和评价; (四)拟定校内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聘任和解聘中层干部; (五)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主持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重大事项; (六)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七)负责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依照法律和学校规定对教职工和学生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九)拟定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管理、使用校舍设施和经费; (十)负责学校安全工作; (十一)协调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等方面的关系,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十二条学校党组织在学校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监督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保障学校工作的健康运行。 第十三条学校依据规定设立校长室、书记室、办公室(信息中心)、教学处、教科室、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总务处等职能处室,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 第十四条学校议事的主要形式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 (一)学校议事的主要形式: 1、学校行政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学校行政会议,参加人员为中层及以上干部,会议由校长主持。行政会议主要任务是针对学校日常

行政事务加强各部门沟通交流、协商合作与决策。 2、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负责研究、决策、处理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党支部书记列席校长办公会议。 3、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是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由校长、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工会主席(副主席)、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委员组成,可视需要增补有关人员参加,由校长主持。根据管理权限和职权,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的有关重大问题,或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或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或经公示方可实施。 4、学术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是学术研究、学术评估、师资培养,负责全镇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的专业组织,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参谋。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充分体现先进性、权威性、群众性和代表性,兼顾学科平衡。人员产生原则上由教研组推荐,校长办公会议审核讨论决定。 5、教育协作议事会制度。学校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专业人士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教育协作议事会,议事会按照章程参与学校工作,作为学校的咨询、协调机构。 6、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切实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档案管理制度。学校每年度(或学年)做好文书及业务资料的整理建档工作。 (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 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需要充分听取工会、民主党派、教职工的意见,在学校行政会上认真讨论,提出方案,交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做出决策,并提交学校教代会,提请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学校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 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凡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和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有关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的办法,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其中的“各级”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其中的“各类”除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不同类型。它们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系统。可见,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或者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⑴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式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时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二是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尚未完全确认,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

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15个/ 1.【2017年上半年中学真题】 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C)。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2.【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试题】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转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A)。 A.双轨制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3.【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C)。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4.【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 A.六三分段设置; B.五四分段设置 C.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并存 5.【2015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2014年上半年中学真题】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德国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

家。) 7.【2013年上半年中学真题】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B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结构制度 8.【2012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A)。 A.”六三制“; B.”五四制“; C.九年一贯制; D.多种形式并存 9.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的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0.义务教育的特征包括(C )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④地方性 A.④ B. ④ C. D.④ 11.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是在(B)中提出的 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年3月18日颁布的(B)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二、辨析题4-6个/ 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2.(2014)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习题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BCDB ABCBC DBACC DBBAC CDABC DBADB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正确。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具体而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这种说法正确。文化影响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上,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又依赖于教育,依赖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发挥,主要包括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活化文化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批评功能、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以及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简答题: 1.(1)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2)筛选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观点,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的论断,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调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生产力是整个针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必然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还对教育制度产生影响和制约。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上: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

第三章 高等学校学制

第三章高等学校学制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学制概念及其演变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原则。两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第一、经济因素; 第二、政治因素; 第三、文化因素; 第四、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第五、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 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它是一国整个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包括有哪些种类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类各层次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狭义的高等学校的学制指高等学校的修业年限。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管理(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管理(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管理(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管理(日本、美国) 总括起来,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学制宏观上表现为两大特征,即公立和私立高校两大系统并存,办学层次阶梯式分布。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状况——学校层次特征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主要层次) (3)研究生院 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发达国家高校入学条件较宽松; 2、高校办学水平存在差异,既有大众化特征,也有精英教育特征; 3、学生就读形式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弹性;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教案资料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 题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D )。 A.教育设施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B )。 A.教育设施 B.学校育制度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3.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是( A )。 A.学制 B.教育组织 C.教育法规 D.教育制度 4.( C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A.教育法规 B.教育组织 C.学制 D.教育制度 5.许多国家都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应依据(D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技水平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6.18、19世纪,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西欧普遍出现了供富家子弟上学的贵族式学校和供少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并立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要依据(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政治经济制度 C.人口状况 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7.实行单轨学制的典型国家是( C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德国 8.实行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的国家是( B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德国 9.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 A )方向发展。 A.分支型学制 B.单轨学制 C.双轨学制 D.延长学制年限 10.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 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 D )的萌芽。 A.职业教育 B.业余教育 C.专门教育 D.终身教育 1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这反映的是(B )。 A. 1951年学制 B. 1958年学制 C. 1985年《中兵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2.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两基”、“两尘”、“两革”(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总目标的是( A )。 A.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3.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B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4.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的是 ( C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5.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的是( D )。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6.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现代学制向( C )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导向功能、强制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1902 和贯彻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的必要性。 我国古代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关于教育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简称学制,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

体。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定制的系统学校制度,是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3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 它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思想。 1912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 改为学校。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93提出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1999 我国学校教育结构,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和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各级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 12世纪产生中世纪大学,意大利、法国等,文学科、神学科、医学科、法学科,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A: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改造中世纪大学 B:创办新大学和新高等学校 (二)中学 1、文艺复兴期间,古典文科学校,学习七艺和拉丁语、希腊语,为大学预科, 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 2、实科中学:18世纪初,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 (三)小学 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本族语读写算,宗教, 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劳动者的初步读写算能力、自然社会常识 (四)初级中学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 (五)职业学校 学徒制,职业教育法令,普通中学----综合中学 (六)高级中学 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生产和劳动性质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七)短期大学和大学 高等教育大众化, (八)幼儿教育机构 从保育到教育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德国,现代学位,哲学博士 (十)成人教育机构 现代社会产物,以在生产上运用科学技术为特征。

现代技术要求知识更新,闲暇时间增多,个性发展需要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纵向划分学校系统(双轨学制),横向划分学校阶段(单轨学制) (一)双轨学制 1、自上而下,大学(其他高等学校)----中学(中学预备班) 2、自下而上,小学(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 育) (二)单轨学制 学术性一轨没有充分发育,群众性小学和中学迅速发展,形成美国单轨制(三)分支型学制 文科中学和职业学校单设,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学制因素。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英德,综合中学(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并轨) 双轨并轨与义务教育,综合中学===现代中等教育发展趋势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发生重大变化 1、幼儿教育阶段 幼儿教育提前结束,加强与小学的联系 2、小学教育阶段 小学无初高之分,年龄提前,年限缩短,与初中衔接 3、初中教育阶段 初中延长,普通教育中间阶段,小学初中合并 4、高中教育阶段 三种类型学制,区别最大—高中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多样化 西欧高中----大学预备教育,苏联高中----大学预备、普及高中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美国综合高中----大学预备、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 5、职业教育阶段 古老学徒制教育----现代职业教育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考点复习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题型:选择题,其他题型未出现过。 ?重点:本章节平均分2.3分,属于次要章节,应减少复习准备的时间和精力。复习迎考主要以选择题的知识点来准备,重点把握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义务教育的特征及其时间、终身教育的特征等。 考点1.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了解)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 1.前制度化教育 ?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 ? 2.制度化教育 ? (1)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 (2)是指正规教育 ? (3)中国制度化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颁布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 (4)学历社会描写的是制度化教育 ?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1)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对它全盘否定 ?(2)推崇的理想: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3)代表: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4)要求构建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 考点2.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包括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 ?学校教育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考点3.影响学制的因素 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1.政治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学制?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和客观需求 ?3.文化因素:教育行政:法国集权,美国分权?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5.原有学制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考点4.当代学制发展的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改革中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 ?4.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层次与类型多样化?5.终身教育迅速发展 ?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7.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8.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A 专家点评: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参考答:B 专家点评: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 A.对个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包括教青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包括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个性的理解,对学习、工作的态度,对集体的看法等。 2.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 A.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传统 C.学校仪式 D.学校物质硬件 E.学校规章 参考答案:ACE 专家点评: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现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三、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试题

第二章论述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一一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第三章教育目的 1、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解析】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解析】B。“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解析】D。 4、()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解析】C。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解析】D。教育目的的概念。 6、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解析】C。 7、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了解) 【广义】教育制度=国家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简称)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 学校教育制度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各级学校系统: [学前教育机构] →[初等教育机构] →[中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机构] 各类学校系统: [普通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师范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机构] 联想:普通大学技术学校师范学校成人夜校 二、影响学制的因素(了解) 1、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2、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素。如规定5~6岁为小学入学年龄;如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等; 4、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规模、结构、规划发展、经费投资等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既不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又要借鉴世界各国学制的改革经验。 我国近代学制就是在批判的学习美国学制、日本学制的基础上建立的。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1、前制度化教育。即形式化教育、实体化教育。始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 2、制度化教育。 ①严格意义上,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并颁布了全国同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③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 一、填空题1.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它的颁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3学制是指—个国家()学校的系统。 4广义的教育制度指(),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 5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6.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 7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再到()的过程。 8义务教育是国家以()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单选题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 2.下列哪一个学制,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A.1985年B.1986年C.1995年D.1997年 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A.我国唐代B.美国C.日本D.西欧 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B.行会教育制度C.国家教育制度D.中等教育制度 6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A.古代 B.现代C.近代 D.中世纪 7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A.19世纪末 B.18世纪末 C.20世纪末 D.17世纪末 8.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 A.6~8年 B.12年或12年以上 C.4~6年D.9年或9年以上 9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 A.特殊教育系统 B.职业教育系统 C.学校教育系统 D.社会教育系统 二、多选题 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哪些义务?A.就学义务B.设置义务C.保障义务D.避止义务2.义务教育具有哪些特点?A.强制性B.普及性C.免费性D.普通性 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哪几种形态?A.双轨制B.单轨制C.综合制D.分支型学制 三、简答题 1、确定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2、我国现行的学制有哪些?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D )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2.(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多选题】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激励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4.【多选题】教育目的层次包括(ACD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E.社会的价值取向 5.【多选题】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ACE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是 (C )。 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全面发展教育中(A )起着灵魂和统率的作用。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劳动技术教育 8.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D )。 A.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 B.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 C.适应时代精神,强调个性发展 D.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素质教育是以(B)为重点的教育。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和统率作用的是(A)。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11.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D )。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C )。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课堂练习五 一、选择题 1.“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A)。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4.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巴格莱 D.卢梭 5.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6.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是()。 A.培养劳动者 B.全面发展 C.社会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机器大生产 7.规定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是(B )。 A.教育内容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法 D.教育途径 8.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A )。 A.提高国民素质 B.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思考 摘要:学校教育制度是构成中国教育制度的基本组成,也是最切合学生生活的教育制度。因此必须完成学校教育制度的即时创新,跟踪时代步伐。当前,需要重点调整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二是调整学校内部关系;三是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对此要完成教育、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协调,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学校依据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校自主教育制度的核定,藉此以完成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制度创新 Abstract: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s constitute the basic componen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the most relevant to the student life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must complete instant innov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racking time. At present, the need to focus on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spects: one is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chool; two it is to adjust the school internal relations; three it is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family, and community. Have to complet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ducation, politics and society, the governmen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school for approval of independent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which to complet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Keywords:Basic education; The school system; System innovation 引言: 学校制度是与学校教育相伴而生的,它也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变化和发展而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学校制度的提出是现代学校教育正在经历的变革在制度层面的反映。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通过制度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