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二物理上册全知识点

人教初二物理上册全知

识点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 m 1dm= m?

1cm= m1mm= m 1μm= m1nm= 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测量值要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2)仪器本身不准确(3)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

(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研究对象本身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路程与时间

之比叫做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

2、公式:v=

S---路程---米m千米km t----时间---秒s小时h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3、公式的变形:S= t=

4、单位换算:1m/s= km/h

5、物理意义:汽车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汽车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路程、时间的选择关。不度与时间成反比。

7、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8、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

变速运动。

9、平均速度:变速运动比较复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度。我们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0、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2)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

第二章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内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回声测距(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也就是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声音的高低跟发声物体振动的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HZ),振动物体质量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响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关系:人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映了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依据注意:音调、响度、音色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声包括人听见的声音和听不等。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于 Hz叫超声波;低于

3、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

5、控制噪声:(1)在减弱(安消声器);(2)在

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粉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超声波雷达(声纳系统)。

2、传递(医生查病时的“闻”,做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同频率的另一音叉振动发声)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

定为0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然后把00C和1000C之间分成1(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 200C”读作“零下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靠容器壁或容器底部;读数时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的上表面。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2)继续

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2)继续

热;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吸热温度升

高;

(2)B 点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480C),开始熔化;

(3)BC 物体态,吸热、温度;

(4)C点为态,温度仍为480C,物体刚好熔化完毕;(5)CD 为态,物体吸热、温度;

(6)DE段为态,物体热、温度;(7)E 点位态,物体温凝固;

(8)EF 段为态,放热、(9)F点为态,凝固完(10)FH 段为态,物体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温度下都缓慢的汽化现象;

(5)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4、液化的方法:(1);(2)。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5、将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是: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严冬,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而成),小冰晶遇0℃以下的冷空气流时,

4、“白气”是水蒸汽遇冷

5、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八、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

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是吸程都是放热过程。即当物质按向气态转变时会从外界吸收热向外界放出热量。

第四章一、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水母、、太阳) 2、,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中沿直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故100米赛跑,计时员应该看发令枪冒烟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计时)。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角等于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2)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i 为90°-θ,反射角r为90°-θ)(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1)、确定入(反)射点:入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6、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1)反射:平行光射到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反射:平行光射到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反射定律;

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的灯碗)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

生。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八、光的折射规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线(即空气中的角比其他介质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

6、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十二、简单的光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

⑴常见的的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影子的形成、激光准直、日食和月食等;

⑵我们能够看见不能发光的物体大都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和水面倒影也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⑶光的折射现象主要有:池水变浅、筷子变折、有经验的渔民捕鱼时插鱼的下方及海市蜃楼等。第五章透镜

一、透镜、

分的透明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

2、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

4、焦距:焦

透镜较薄,焦

距)焦距用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 (u﹥2f),成的是立、的实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两侧。

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物体,胶卷、屏幕。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f﹤u﹤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两侧。

八、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0﹤u﹤f),成的是放大、

立的像;像与物位于透镜的侧。

注:要让物体成的虚像更大,应该让放大镜物体;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注意事项:

“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上;又叫“三心等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

十四、显微镜由反光镜(凹面镜)、载物台、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物镜的焦距比较,目镜的焦距比较。显微镜的物镜起仪的作用,目镜起镜的作用。

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物镜的焦距比较,目镜的焦距比较短。望远镜的物镜起机的作用,目镜起镜的作用。

注:显微镜的放大原理

显微镜的物镜的焦距比较短,目镜的焦距比较长。载物台下有一个凹面镜作为反光镜,是为了会聚光线,照亮载物台上的物体。照亮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之内(f﹤u﹤2f),使物体第一次经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且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0﹤u﹤f),又第二次经过目镜成一个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提高了放大倍数,这样就使得原来看不清楚的物体能够看清楚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的多少

2、单位:(kg)常

3、单位的换算关系 1kg=

kg

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的、、、、无

5、测量工具:

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6、天平的使用方法

(1)天平的调节:1)把天平放三调横梁成水平)。2)把

调节横梁右端的,使指针衡.

(2)天平的使用:1)估计被测放在盘里,用向

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值。(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移动游码平高低。)

7、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同种物质, 密度值一般

相同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关.

8、应用:(1)据m=ρv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

(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9、密度与温度。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特性,能够改变物质的密度,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体的热胀冷缩最为显着,它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也最大;一般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三、常规法测物体的密度:实验原理是

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

1

B、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杯和

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

2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

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

D、用公式ρ=m/V求出石块的

3、测定密度小于水的一大块石器材有:小天平、砝码、量筒

以用大头针)

A、用量筒测出石蜡的质量为m

B、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让

积为V

1

C、把金属块与石蜡用细线捆绑

用量筒测出总体积为V

2

D、被测石蜡的密度ρ=

砝码的位置互相放错了3、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有破损

读数小于物体实际质量的1、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生锈了。2、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上沾有灰尘,或者有小水珠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水在4℃以下

是),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附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点(必熟)

1、实验要求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其目的是使像能完整的成在光屏

的。

2、实验时不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想知道凸透镜的焦距途径有哪些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途径有:①查阅说明书或铭牌量。

方法有:①平行光聚焦法:将的另一侧放一张纸,调节透镜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镜的焦距;(或让光具座支成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且固定上的光斑最小最亮为止,测出距。)

②二倍焦距法(物象等大法)蜡烛、凸透镜、光屏,保持凸烛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倒则物距或像距的一半即焦距(③焦点不成像法(观察虚象法镜光屏,将一较大的字贴在光的字,当出现该字正立放大的屏的距离,

直到该字的虚像正好消失为止离即为焦

3、点燃蜡

6、在探究前,小明同学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把透镜逐渐向白纸移动,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到一点(图17)。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测出凸透镜的。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这里要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的目的是获得。测得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采用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又用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这样做得好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