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借助数据从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现状 (1)

第二节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3)

一、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

计 (3)

四、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7)

一、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

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七、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9)

八、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

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

第四节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11)

一、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11)

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11)

三、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

计分析 (11)

四、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12)

五、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12)

六、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13)

七、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13)

八、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

第五节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15)

一、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15)

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15)

三、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 (15)

四、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16

五、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16

六、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17

七、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17

八、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

第六节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19)

一、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19)

二、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19)

三、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 (19)

四、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20)

五、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20)

六、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21)

七、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21)

八、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

比分析 (22)

第七节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23)

一、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23)

二、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23)

三、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23

四、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24)

五、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24)

六、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25)

七、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25)

八、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

动对比分析 (26)

第八节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27)

一、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27)

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27)

三、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

数比重统计分析27三、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27)

四、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28)

五、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28)

六、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29)

七、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29)

八、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

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

第九节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31)

一、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1)

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1)

三、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

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 (31)

四、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32)

五、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32)

六、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33)

七、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33)

八、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

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

第十节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35)

一、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5)

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5)

三、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 (35)

四、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36)

五、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36)

六、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37)

七、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37)

八、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8)

第十一节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39)

一、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9)

二、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39)

三、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

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39)

四、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0)

五、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0)

六、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1)

七、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1)

八、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

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42)

第十二节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43)

一、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43)

二、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43)

三、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43

四、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4)

五、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4)

六、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5)

七、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5)

八、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

动对比分析 (46)

第十三节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47)

一、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47)

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47)

三、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

业人数比重统计47三、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卫生和社会工

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 (47)

四、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8)

五、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8)

六、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9)

七、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9)

八、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

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0)

第十四节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51)

一、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51)

二、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51)

三、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

业人数比重统计 (51)

四、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2)

五、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2)

六、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3)

七、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3)

八、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

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4)

第十五节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 (55)

一、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55)

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55)

三、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55)

四、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56

五、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56

六、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7)

七、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7)

八、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8)

图表目录

表1:广东省第三产业国有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

表2: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

表4: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3)

表5: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

表6: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4 表7: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5)

表8: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

表9:广东省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

表10: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1: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7)

表12: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7)

表13: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8)

表14: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

增长%)8表14: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

表15: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9)

表16: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

表17:广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

表18: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11)

表19: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表 (11)

表20: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11)

表21: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12)

表22: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12 表23: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13)

表24: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13 表25:广东省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表26: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15)

表27: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15)

表28: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15表28: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15)

表29: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16 表30: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

表31: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17)

表32: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

表33:广东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8 表34: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19)

表35: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19)

表36: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19)

表37: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20)

表38: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

表39: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21)

表40: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

表41:广东省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金融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

表42: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23)

表43: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23)

表44: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23 表45: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24)

表46: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4)

表47: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25)

表48: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5)

表49:广东省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房地产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

表50: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27)

表51: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表 (27)

表52: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27)

表53: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28)

表54: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8)

表55: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29)

表56: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29 表57: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30表57:广东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

表58: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1)

表59: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1)

表60: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31)

表61: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32)

表62: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2)

表63: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33)

表64: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3)

表65:广东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4)

表66: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5)

表67: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5)

表68: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35)

表69: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36)

表70: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36表70: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6)

表71: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37)

表72: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7)

表73:广东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38)

表74: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9)

表75: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39)

表76: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39)

表77: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0)

表78: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0)

表79: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1)

表80: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1)

表81:广东省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2)

表82: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43)

表83: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表 (43)

表84: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43 表85: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4)

表86: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44)

表87: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5)

表88: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45)

表89:广东省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教育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6)

表90: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47)

表91: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47)

表92: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47)

表93: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8)

表94: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

长%) (48)

表95: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49)

表96: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9)

表97: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表97:广东省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0)

表98: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51)

表99: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51)

表100: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51)

表101: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52)

表102: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2)

表103: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53)

表104: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3)

表105:广东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国有单位就

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54)

表106: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55)

表107: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表 (55)

表108: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表 (55)

表109: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56 表110: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56表110: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6)

表111: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表 (57)

表112: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7)

表113:广东省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8)

计量经济学---第三产业..

中国第三产业增长值指数 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 专业名称:经济学 班级:经济121603班 学生姓名:武立婷 学号: 201216050329 指导老师:乔彬 二零一五年一月

摘要 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第三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化,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本文旨在对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出其因素,并针对它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第三产业;分析;建议

1 模型设立的背景及意义 1.1 设立模型的背景 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等等。范围极为广泛,基本上可以算是一种服务性产业。在我国,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以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期内部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优化,不但传统的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饮食业等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旅游,电子信息服务,贸易及房地产等部门也保持着迅猛地发展势头。它不仅能够多方面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而且还以其特有的服务职能,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因此,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服务市场会引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对于尚处于稚嫩阶段,总体竞争实力还很弱的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必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了解到影响第三产业的因素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供参考,使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持续的增长的同时还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1.2 模型设定的意义 首先,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扩大就业。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工业经济以增值税为主,仅中央财政就拿走75%;第三产业则主要实行营业税制,其税收绝大部分留在地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为直接。在就业方面,三产提供的就业岗位比重高、空间大。 其次,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降低单位GDP能耗,减轻环境污染。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文化需要。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古人有云,“夫欲成其业,必先明其志。”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一生之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枉费生命,就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对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们需要掌握计算机、英语等当代大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到达二级,英语最低过四级。并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尽最大的可能使之成熟,能够胜任简单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培养兴趣。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增长自己的实际经验,将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体目标:使自己在毕业之前能够拥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获得机会,并有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达到公司的使用人才的标准。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有较强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大学生在就业中找工作方面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格品质、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及职业目标发展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不禁关系到能否实现顺利就业,而且对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培养,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的人才选择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以工作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在劳动力市场上以价格机制选用符合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他们的要求。对大学毕业生个体而言,他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道德水平和就业观等资产决定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他们使用这些素质的方式和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素质得能力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就业市场的背景等因素同样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因此就业能力的强弱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的。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2)知识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创新能力缺乏。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4)应聘能力薄弱。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因此,我对于自身有自己的见解。首先,我就觉得现在的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没学到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知识的广博度不够,知识的拓展能力相对欠缺。其次,虽然我有在假期里去打暑假工,但是做的都是些比较简单的活路,比如饭馆服务员等工作,和以后的工作没多大联系,基础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动手能力平凡,实践经验缺乏。再次,在当代大学生中,创新能力是普遍缺乏的,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其实我根本不懂创新能力是什么,什么才叫创新,可以在哪些方面创新。创新能力的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后,我感觉自己应聘能力相当薄弱,因为完全不知道怎样去应聘,既没学过应聘的相关知识,也没看过其相关书籍,因此对应聘的技巧、能力和注意事项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再有心理准备不足,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心理素质较差,可能会由于心里紧张,不能很好的表达

浅析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一)

浅析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一) 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优势分析,具体研究了青海省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企业自身管理及就业人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增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当前,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劳动力总量的矛盾还是相当突出。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异常地显现。一方面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中,对技能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有明显的增加。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要求相适应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对短缺,所以这个矛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更加显现。三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国内外研究和现实无不证明中小型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市场、促进就业、完善竞争、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以及某些客观因素存在,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瓶颈。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中部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经济发展环境方面都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 一、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优势 1.创业相对容易。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少,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更少,门槛较低,创业风险较小。一个人或几个人联合就可以创办一个小企业,规模小,创办速度快,能迅速建成投产,提供劳动力就业机会也较为迅速。另外,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很广,涉及了几乎所有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除了航天、金融保险等技术、资金密集度较高和国家专控的行业外,广泛的分布在第二、三产业的各类行业中,如采掘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创业很容易。 2.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大。中小企业集中在规模经济较小、资本需求量少、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虽然从单个企业来看,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少于大型企业,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要远远大于大型企业。 3.资本有机构成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相同的资金投入,中小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再创造新岗位的能力方面远大于大企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据统计,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创办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四倍多,可见中小企业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4.能够灵活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从发展模式看,中小企业更能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专业化分工细,中小企业的产业聚集化程度较高,多数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容易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更容易吸纳劳动力就业。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中小企业投资起点低,组织成本低、规模小,进入和退出市场容易,一方面它吸纳就业的成本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经营灵活,容易转产,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强,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快速进行转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均能形成对就业的快速需要,对劳动关系的调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保持中小企业较高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 二、青海省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位于西部青海省内的中小企业,近几年来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迎来了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是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青海省已经形成了以水电、石油天然气、盐湖、有色金属等四大支柱产业,以及依托高原无污染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特色产业,为中小企业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第二就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最后是政策环境的完善带来的保障作用,如各地信贷体系的建立、产业集群化的推动、扶持重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等。

国内总产值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研究

国内总产值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总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国内总产值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就业人数是重要因素。国内总产值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了很大比重,也是发展最快前景最好,最有潜力和提升空间的经济组成部分。经过从国家统计局取数研究分析证实,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国内总产值成正相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与国内总产值呈线性关系,两个产业人数相关性很小,可以根据总产值的增长变化趋势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达到人才的优化配置,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 关键字总产值就业人数显著性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omestic output and employment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research Summar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omestic output increase rapidly, by many factors affect domestic output and employment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domestic output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 large proportion, it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st potential and promote economic components of space. The past from the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for sever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employment and output are related to domestic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number of domestic output and employment ar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in a small number of relevance to the growth of output trends distribution of manpower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ptimize distribution of the people, to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quitable economic growth. Balance Key words total employment in sexual the second industry the third industry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更好的调整就业人员的劳动资本结构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研究国内总产值与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有特殊意义。而第一产业为农林牧副渔业,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边际劳动力收益几乎为零,大量的人力作业才带来经济的小幅增长。总产值是统计学名词时期指标(月、季、年),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物质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完成投资342.6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47%;完成增加值32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幅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8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46.69:46.84,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增加值仅比二产增加值多1.03亿元,还未明显领先第二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6.62亿元,同比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8.4%;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9.08亿元,同比增长9.4%;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4.0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8.15亿元,同比增长19.9%;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26.5%。 (一)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2007年,我市开展了“春风行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首届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就业再就业人数有所上升,全市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8866人,同比增长1%。其中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9061人,占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总数的79.9%,同比增长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总数的33.2%,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三产就业总数的66.8%。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2.5%;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3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其他行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人数增长较快 随着“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的举行,以及在国内外开展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贵阳“避暑之都、森林之城、魅力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了贵阳旅游发展。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314.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44%,旅游收入达120.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36%;接待海外游客12087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41%。旅游总收入达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63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32.8%。 旅游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青岩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试运行,二期前期工作也已开始。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乌江景区息烽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二期、贵阳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较好。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已于今年4月27日经省发改委立项,占地面积2022亩,一期预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现已列入《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要办的主要实事》。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9亿元,同比增长18.9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9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完成255.74亿元,同比增长19.25%;县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18.35%;县以下完成11.53亿元,同比增长12.38%。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达10182.77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个百分点。在调查的城市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7%外,其余7类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增长增幅较大,达40.3%。 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市零售业完成193.85亿元,同比增长19.09%,比批发业高9.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1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同比增长21.69%,比批发业高6.4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450个农家店建设任务,其中160个通过了验收;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获得“双百市场工程”95万元补助资金。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18个,到位补助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旅游行业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合格且训练有素的员工,旅游专业学生又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专科生、本科生就业结构趋同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教学模式实践旅游专业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在学院领导、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毕业生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采用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实习+就业”等模式,极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旅游系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能达到70%左右,最终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面对就业难的现实,笔者认为,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核心能力的要求在变化:希望使用复合型人才,一人能顶多岗,而且适应性、学习能力都要强。对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实干精神非常看重,强调毕业生的实际上岗能力,强调短期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效益差异,尽量减少用人单位的教育和培训成本。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不仅要完善就业制度,转变就业观念,更重要的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要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强

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业能力问题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各研究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不同,但一致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组合,在个人求职、就职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①。根据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跟踪调查,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并且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一)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支持 据调查,大学生求职因“缺乏工作经验”、“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法律观念”被拒绝的比例较高。毕业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结论为难以胜任工作岗位。这与学校在拟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时,对就业率关注度不够是分不开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市场变化不同步、盲目、趋同,忽视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造成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偏低,专科生、本科生就业结构趋同。 (二)毕业生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缺乏就业指导 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价值

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关系计量分析

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关系计量分析 一般认为,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的主领域,而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广东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探索了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从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但行业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差异制约着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发挥。 标签:劳动就业;第三产业增长;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伴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第三产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更是一直居于全国首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和外省劳动力大量涌入,导致广东劳动力供给的压力持续增大,同时制造业对就业增长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以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的涌现,使解决就业成为广东目前乃至今后长时期内的艰巨任务。因此,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劳动就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首先,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以避免“虚假回归”的问题。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辩证地确定两者的相互关系。最后,在协整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研究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动态关系。 2 广东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分别选取1978—2007年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L3)和第三产业增加值(GDP<SUB>3)作为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衡量指标。考虑到指标可得性以及时间序列资料的可比性,对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按1978年的可比价折算。同时,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以及数据的波动性,分别取自然对数形式表示为lnGDP<SUB>3和lnL3。 2.2 平稳性检验 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来对以上对数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和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直接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就会出现“虚假回归”现象。因此,对它们分别取一次差分并再次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它们的一阶差分形式ΔlnGDP<SUB>3和ΔlnL3都是平稳

SPSS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分析

唐 山 学 院 专题分析报告 题目:按三次产业分就业情况分析 系 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 训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教 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年6月29日 经济管理系 10营销本第六组 任聪237王亚静213李坤128杨则君222 高爱青 边丽洁 SPSS 统计软件实训

【摘要】:全球约有25万家SPSS产品用户,它们分布于通讯、财会、银行、证券、保险、商业、市场研究、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升,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内的微观主体—企业也在不断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增多、地位上升,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就业结构。而劳动者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劳动力的配置是否有效率,也会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二者具有紧密的关联关系。 关键词: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一、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分析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的专业统计软件。此软件对研究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数有很大的作用。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来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国的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大约落后60—100年,面对这种现状,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提升的策略应该是:三次产业并重,加速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而不能走先工业化再服务化、先城市化再服务化的道路。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产业结构也正处在战略性调整的历史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及就业的影响资料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及就业的影响摘要:第三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第三产业也随之健康发展。本文浅谈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状况与第三产业的回归分析,充分表明第三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并呈现出其独特的特点,但同时我国国民经济也面临着挑战,只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把握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国民经济将一直稳步发展。 关键字: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就业影响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明了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九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提出了《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在继续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等等。 表一:从1978年到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

从上表第三产业增加值来看,从1978年到2011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不断

上升,并且上升幅度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第三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表一所诉,第三产业的飞度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持续向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1、投资小、吸收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其投资成本低,见效快,所需要的劳动人员量大。我国的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其发展也提供了便利。 2、覆盖面积广,发展速度快。第三产业是一个混合产业,其涵盖的行业既有社会服务业,如市政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也有国民经济中的基础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等,亦有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推广等。社会在进步,这些行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并以较快的速度一直向前发展。 表二:1997年至2003年(2002年除外)的gdp 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生 产值的回归分析 根 据分析结果,可建立模型: 5.1=∧ Y +0.128876X 1+0.3348116X 2+0.5349966X 3 t=51.62 t=30.74 t=30.38 t=44.37 可决系数R 2=0.9988,拟合优度较好,该模型可以解释样本的99.88%,还有0.12%不能被解释。从斜率项t 值来看,第一产业对应的t=30.74>2,有意义,表明第一产业的产值每增加一亿元,gdp 增加0.128876亿元,同样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应的t 值均大于2,表明第二产业每增加一亿元,gdp 增加0.3348116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 第三产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2008年GDP增速保持在9%左右,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同步发展。本文重点就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人口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测算,量化第三产业及内部主要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为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对劳动就业的带动情况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建设成就显著。随着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新兴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服务形式方兴未艾,房地产开发、商品房买卖迅猛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积极发展,加快了会计师、律师等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规范发展了典当、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稳步发展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了保险经纪代理等中介人制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200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71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3.2%。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站GDP的比重为40.1%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 300670亿元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0.1% 就业人口77480万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717万人 第三年产业从业人说占总就业人数比重33.2% 上述数据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09)》 对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情况的回归分析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 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我们再看三次产业近十年来的产值变化情况,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纵向比较,如下图所示纵轴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以亿元为单位,横轴为年份。

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且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的较慢,由于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表

根据以上数据做出多元环形图,如下所示 由内而外分别是2001年-2012年的数据 由此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且第二产业人员的增加要快于第三产业,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且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在我国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或将超过第一产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论文导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摘要]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前言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212 万人上升到495 万人,首次超过社会 新增就业岗位。2008 年达559 万人,比2007 年增加64 万人,增幅为12.9%。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每年未就业人数逐年飙升。据统计,2004、2005 年大学毕业生中分别有67.5万、91.26 万人不能就业,2005 年本科学生初次就业率跌至70%。大学毕业生的

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年《经济蓝皮书》预计到2008 年底,将有100 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 年逾610 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短期内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的不均衡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其中就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构成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上,从实证分析中研究究竟哪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决定性作用,构成就业能力的要素中究竟哪些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就业能力概念综述 从大学毕业生去向来看,无外乎继续攻读研究生、出国深造、就业、未就业这几个群体。除去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群体,单就就业及未就业两个群体进行比较,造成这两个群体之间差别的关键就是就业能力的强弱。 “就业能力”一词在研究就业问题时被广泛使用,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瑞士学者戈德斯密德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 (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 (2)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 (3)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4)有效的工作方法; (5)敏锐、广阔的视野。【2】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LeeHarvey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作业)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08金融A班 第八小组) 摘要:本文对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 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关键词:就业结构、就业弹性。 第一节实证项目研究的选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增劳动力、下岗转移劳动力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就业问题日趋凸出。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联问题,有的行业增加投入可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些行业增加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但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它行业的产品,引致其它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最终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增加。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系 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可以使各行业吸纳劳动力达到最大。因此,研究我国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对扩大就业潜力和制定就业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当前内蒙古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济规模和产业层次跃上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在于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化解后金融危机时期进一步扩大内需、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总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是打造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有效途径。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9年,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内蒙古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困难和影响,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促进就业和扩大内需等有效措施,全区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69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5%;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内蒙古: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打造推动经济新引擎 (一)重点行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2009年是全区第三产业发展亮点闪耀的一年,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内蒙古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71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全区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90.93亿元,增长34.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1%和39%。全年保险市场实现各项保费收入17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7.7%,教育事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6.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7.5%,它们的增速均快于全区第三产业增速。 (二)服务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信息产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初步测算,2009年内蒙古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2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92.37亿元,增长11.6%;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5.04亿元,增长15.6%。 (三)项目建设投资实现新的突破。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服务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推动全区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9年内蒙古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6.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99亿元,增长56%,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2.21亿元,增长44.8%,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个百分点。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内蒙古的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日益成为各国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介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第三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预测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作用;国民经济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 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第三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它行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不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我国国民的应有水平。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充分认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国策倡导”以来。自1992―2005年13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了近7倍,从9138.6亿元增加到7296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4.3%增加到2005年的39.9%。其中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更是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0.7%,是第三产业对GDP 贡献率最高的一年。 然而,无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均落后于世界相关国家发展水平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不仅远未达到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而且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发展还相当不成熟。面对发达国家将会迅速进攻我国第三产业市场的趋势,无论从国内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来看,还是从国际化竞争程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此外,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偏低,远远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及所处的阶段是很不相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