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盖)细说”让文章内容充实起来

高考作文升格(盖)细说”让文章内容充实起来
高考作文升格(盖)细说”让文章内容充实起来

学会“细说”,让文章内容充实起来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升格指导

华南师大附中盖英俊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例文1】

取“远”舍“近”

某考生

【点评:标题抓住了材料关键词“远”“近”,一取一舍之间,表明了感知自然的途径。】虫鸣鸟叫,百花齐放,吐露出草的清香、花的芳香,如此一幅明媚灿烂的自然图景何以敌不过目力的远近、草木之性、花鸟之名?若让我去选,我定选那幅春光之图。

【点评:引材料,提观点,开篇简洁。引述材料有取舍,意图很好,但表达欠佳。“敌不过目力的远近”理解材料有误;“吐露”句与上文不连贯。“我定选那幅春光之图”表述可以更清晰。】

日升日落之间,人类的文化进程已然走到了今日之景。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道路旁,商店的吆喝声;食肆内,人们的嬉笑声都统统盖过了来自山林,来自湖畔,来自大海的清丽悦耳的自然之声。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地淡忘昨日与自然紧密相关的关系。

【点评:进入本论部分。先总说,表达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科技、商业、社会的进步使人们逐渐远离了自然”的观点。】

咖啡馆中,年轻的男子坐在那舒适柔软的沙发上便拿出手机开始查阅天气。今日天气一栏上清晰地写着:晴天,宜出游。男子便兴致勃勃地约上三五知己去郊外踏青游玩,不料想刚一踏出门外,天空已是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俨然一幅末日之景。原来,外面的天空早已布满乌云,连太阳也不得已被遮于其后。

【点评:举例论证,说明现代社会的人依赖科技了解自然而不去亲身感知。表达生动,颇有文采。“乌云密布”重复使用,“连太阳”句不通顺。】

如他一般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更有甚者能说出一二十种鸟类的名字与习性却从未真真正正地见过它,听过它的鸣叫声。而更不用说那些将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见识过真正的生物的“高材生”了,一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一般不可取。而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现况,虽然对自然的属性了解很多,看似亲近大自然,但实际却离大自然很“远”。每每想到这儿,我的心情总是郁结不已。

【点评:承接上段,进一步论证现代人借助工具即使熟谙自然知识却很少真正接触过自然本身,因此离自然很远。内容恰当,逻辑不合理,“如他一般的年轻人……更有甚者……更不用说”含有递进意味,但上段年轻人的表现与本段表现并无递进关系。】

纵观现世与大自然的关系,使我想到了《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所描写的远与近。“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对现代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正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吗?只是其中的远与近代表的意思不同罢了。而如同王安石一般,我甘愿做一个舍“近”求“远”的人,去探索感知自然,使得自然近在我的身旁。

【点评:结论部分。明确提出观点:我甘愿做一个舍“近”求“远”的人,去探索感知自然,使自然近在身边。照应开头,点题。借用王安石的“远”与“近”提出观点,有创意,但何谓近,何谓远,何谓舍近求远,表述不清,内容含糊。第一句话有语病。】坐看云卷云舒之景,亲尝花果清香之味,体验四季变换,此情此景实乃心之所向。【点评:重申观点,表明态度。】

【综合评语】这是一篇典型的二类文,评分43分。作者正确把握了材料含意,选取了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阐述了亲身感知自然,自然便近在身旁的观点,立意准确,中心明晰。行文中先从反面举例论证,再从正面提出观点,事例贴近生活,内容较丰富,结构较严谨。】【升格建议】

(1)修改语言,使表达简明连贯。(2)论证部分由“观点+材料”升格为深入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3)充实结尾,突出中心。

【升格示例】

取“远”舍“近”

盖英俊

天光云影,虫鸣鸟叫,花香草清,如此一幅明媚灿烂的自然图景何以敌不过详知天气,细说草木、花鸟之名?若让我去选,我定选走进自然,感受那幅春光之图。

日升日落之间,人类的文明进程已然走到了今日之景。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道路旁商店的吆喝声,食肆内人们的嬉笑声,都统统盖过了来自山林,来自湖畔,来自大海的清丽悦耳的自然之声。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地淡忘昨日与自然紧密相联的关系。

咖啡馆中,年轻的男子坐在那舒适柔软的沙发上便拿出手机开始查阅天气。天气一栏上清晰地写着:晴天,宜出游。男子便兴致勃勃地约上三五知己去郊外踏青游玩,不料想刚一踏出门口,天空便乌云翻滚,瞬间狂风大作,俨然一幅末日之景。原来,外面的天空早已浓云密布,连太阳也不得不隐居其后。

如他一般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往往过于依赖科技手段和科学知识却从不亲身感知自然。有的甚至能说出一二十种鸟类的名字与习性,却从未真真正正地见过它们,听过它们的鸣叫声。而那些将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想过要见识一下真正的生物的“高材生”们,就更不用说了,一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一般不可取。而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现状,虽然对自然的知识、自然的属性了解很多,看似亲“近”了大自然,但实际却离大自然很“远”。每每想到这儿,我的心情总是郁结不已。

纵观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想到了《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所描写的远与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不正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与大自然关系的一种高度概括吗?只是其中的近与远代表的意思不同罢了。王安石的近与远是就褒禅山的前洞后洞说的,前洞路程短,人们容易到达,后洞路程远,人们难以到达。王安石为自己没有到达后洞而遗憾不已,因此写文章勉励人们努力“远”游,条件具备的话要勇于探索,亲身抵达后洞这样的远方。而同王安石一样,我也奉劝现代人,甘愿做一个舍“近”求“远”的人,舍弃“近”在手边、“近”在家里的电视、电脑里的自然图片、自然知识、自然属性,探寻“远”在脚下、“远”在室外的郊野、田园、大海与山林,去探索感知自然本身,使得自然近在我的身旁。

走进自然,坐看云卷云舒之景,亲尝花果清香之味,体验四季变换,此乐何极!自然如此亲近,这难道不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心中一直向往的吗?

【考场例文2】

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

某考生

【点评:标题即观点,简明扼要,醒目突出。】

自然是人类的好朋友,和我们一起成长着。我们生活于大自然这个环境里,所以我们要学习自然,感知自然。不同的人,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有的人通过网络了解自然,缺少了亲身感知自然的乐趣;而有的人通过行动,亲身投入自然中感知自然,却有时会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时候。而我认为,我们需要通过网络和行动一起感知自然,才能真正感知自然中的美妙。

【点评:先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讲人要感知自然,进而讲感知自然的途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思维严密,表达连贯。个别句子表达赘余,“却有时会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时候”应该改为“却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时候”或“却有时会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困惑”。】

现今,网络已经普及每个家庭了。人们可以轻点鼠标几下,就可以了解自然的许多知识。网络虽好,但终究还是会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就是人们虽能通过网络了解自然,但人们永远无法体会到亲身投入自然去感知自然的那一份乐趣。这时,我们需要通过网络和行动一起去感知自然了。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自然的知识,然后通过行动去感知自然,这时自然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通过行动去看天边云卷云舒,通过网络了解天气,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份乐趣吗?

【点评:分论部分一,从通过网络感知自然存在不足的角度论证总论点。层次清晰,表达清楚,但内容空洞,缺乏论证。应将通过网络感知自然的“利”与“弊”展开论述,比如利在“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弊在纸上谈兵,隔靴瘙痒等;论证“通过行动和网络一起感知自然”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比如春游踏青、秋日远足,借助网络感知的是什么,亲身感知的又是什么等。】

漫步林间,可以看到草长莺飞,枝叶荣枯,这是我们通过行动感知自然。而大自然的知识是丰富的,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有时我们会说不出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这时,我们需要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因为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感知自然。大自然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需要我们去学习它,而大自然又像我们的朋友,需要我们去保护它。

【点评:分论部分二,从通过行动感知自然存在不足的角度论证总论点。观点准确,但前后内容脱节,论述没有中心。升格建议围绕本段中心句,侧重论证通过网络感知自然的原因和作用,并以此作为本段论证重点。】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会消失。所以,我们要去保护好自然。要想保护好自然,我们就要去学习它,感知它。唯有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我们才能更深地感知自然。通过网络感知自然那丰富的知识,又通过行动去看云卷云舒、天光云影,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点评:深入论证“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的原因,是保护大自然。重申总论点并再次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总结了前面分论部分的内容,又照应了首段内容并加以升华,体现出构思的严谨。个别语句与上文重复,建议删去最后一句话。】

大自然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爱护它,了解它,感知它。唯有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然,更好地生活在湛蓝的天空下。

【点评:结尾进行号召与展望,语言较有文采。但内容基本是对上一段内容的缩写,建议删去全段,只保留最后一句,接在上段“我们才能更深地感知自然”之后。此外,结尾最好提到材料关键词“远”或“近”,建议另设一个结尾段,如“通过两种途径感知自然,自然近在眼前,快乐你我。”】

【综合评语】这是一篇45分的二类卷。考生准确把握了材料内容,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作标题,立意准确,观点鲜明。首段从两种途径各有利弊的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了高超的审读材料的能力。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结尾有所升华,思考较为周密,是一篇文体特征较为突出的考场作文。不足之处是论据严重缺失,概括论述多,深入说理少,重复材料多,现实事例少,因此内容不充实,思想不深刻,语言表现力弱。

【升格建议】

(1)增加论据以充实内容。(2)深入说理以突出中心论点。(3)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以增强论证力量。

【考场例文3】

自然与我们很近

某考生

【点评:从感知效果拟题,简洁明晰】

有些人说,自然离我们愈来愈远,其实他就在我们身边,从未远离。我们仰望天空,看云浪翻滚却不能知天气情况,打开电视,了解世界天气却少了欣赏云卷云舒的乐趣。走在丛林处细嗅花香,聆听鸟语却不知其名,网络轻松告知我们。可见自然并未远去,其实他与我们很近。

【点评:先提出相反的观点,再加以辩驳,目的是说明自然并未远离我们,与我们很近。引用材料时,考生为追求引用完整一句话却造成语意模糊,建议将“了解世界天气却少了欣赏云卷云舒的乐趣”改为“瞬间了解世界天气”。称自然为“他”,不够准确,也无美感,建议改为“它”或“她”。】

以前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踏青,一群好友结伴去森林感受鸟语花香,露珠沾湿了衣裳也一样是欢快的笑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电视、书本、网络这些媒体中看到清晰的图片,人们对郊外踏青的热情变得越来越淡了。但我们应该细想,这些精致的图片依然是一些热爱去亲近自然的摄影师拍摄出来的,而图片阅览者只能看到图片上的花有多美,树有多高,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摄影人发现它们时的激动和愉悦。我们何不再次结友同行,一道踏青,重拾亲近自然的乐趣。

【点评:选择踏青这个亲身感知自然的典型事例,把以前和现在人们对踏青的态度及获得快乐的多少进行对比,说明亲身感知自然才能获得更多乐趣,才能更加亲近自然。作者对“亲近自然”乐趣的论述具体翔实,体现了对材料中“自然似乎很近”的透彻理解。】而我们走在林间,难免会有新的发现,叫不上名的虫鱼鸟兽,不知种属的花草树木。若真想深入了解它,何不用科技手段呢?我们虽然不能从网络中得到亲近自然的乐趣,却可以在已有的快乐上增添乐趣,何乐而不为呢?网络等信息平台的出现并不是破坏我们发现自然的想法,恰恰是我们接触自然的桥梁。这样看来,自然是不是离我们更近了呢?

【点评:本段论述网络对了解自然的对用:可以弥补亲身感知自然的不足,使我们对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再次论证了“自然离我们很近”的观点。】

自己亲临自然,有未知生命给我们带来困惑的缺点,在信息平台了解自然,有缺少发现的激动与欢乐的不足。那么,请将两者结合,获得不一样的欢乐吧。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将平板电脑用在贴近自然上了,网络的全球覆盖使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畅通,如此方便的方法正改变我们对感知自然的态度。当然,自然依旧没有与我们渐行渐远。

【点评:在前面两段内容的基础上,主张把亲临自然和借助网络相结合,这样才会获得更多乐趣。从行文脉络看,作者意图在于论证“自然离我们很近”这个中心论点,至本段却转而论证无论哪种感知途径都会获得快乐,思路断裂,内容脱节。建议本段沿着前两段思路,继续论证“自然离我们很近”,将“请将两者结合,获得不一样的欢乐吧”改为“请将两者结合,更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吧”,将最后一句改为“因为,自然始终没有与我们渐行渐远。”】

看到人们说没有必要去丛林感受自然,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体会到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真正乐趣才会有这样的说法。请踏出家门,漫步林间,运用手中的信息平台真正感知自然,自然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的想法会从心底发出。

【点评:联系现实,发出呼吁,提倡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再次照应上文观点“自然离我们很近”。第一句话冗长多余,建议删去。第二句话修改为:“请踏出家门,漫步林间,运用手中的信息平台即时感知自然,你会发现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近。”】

【综合评语:这是一篇48分的作文。作者从感知自然效果的角度立意,提出“自然与我们很近”的观点,行文多次点题,前后照应,中心突出,表达较为流畅。不足之处是论证角度不集中,文体特征欠鲜明。】

【升格建议】(1)首段提出观点后,主体部分应该从“为什么说自然与我们很近”角度展开论证。(2)分论点可以设为三个:亲临自然(踏青)可以获得亲近自然的乐趣;网络感知可以沟通和自然的关系;两者结合可以各展所长,让我们对自然更感亲切。(3)结尾:亲身感知自然,借助网络了解自然,让自然越来越近。

【考场例文4】

勿让科技成为人与自然的隔绝屏障

某考生

躺于绿草如茵的草坪上,听尽自然的呢喃,尽管不知是否遭遇雨水,但我们能成为自然地一份子;登上高峰收尽美景于眼里,尽管不知此山的来历,但我们能在登山过程中领悟到“狭路高峰勇者胜”的道理……

【点评:开篇列举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现象,表达出亲近自然之乐。两个“于”字句表达欠流畅,建议多用规范汉语,慎用文言词汇。“收尽美景于眼里”应说成“尽收美景于眼中”。“狭路高峰勇者胜”应为“狭路相逢勇者胜”。】

然而,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与自然似乎成为了两个世界的东西,人似乎越来越少亲近大地,倾听鸟语,闻闻花香了,因此,我强烈呼吁:勿让科技成为人与自然的隔绝屏障,我们要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点评:结合时代特点与人和自然关系的疏离,呼吁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点题,释题,提出全文中心。“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应改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不仅能让我们领略不同风采的景色,更能让我们收获知识,促进我们走向成功。他是一代画家,更是一名辨别奇石的地质学家,他的一生从南走到北,领略过南方的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也体会过北方的大雪纷飞,落叶纷纷;跋涉于山间泥路,穿过峡谷奇峰,最终他收获了地质学知识,成为了千古留名的地质学家。他便是徐霞客。试想一下,假如当初,他没有亲近大地,没有研究奇石怪峰,他又怎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正因为他没有困于家中,而是走过山,过于河,他才会有这样的成就。

【点评:分论部分一,亲近自然的好处在于领略景色,收获知识,走向成功。从材料含意看,“亲身感知自然,自然离我们很近”的“近”是指人从自然中收获得多,体会得深。考生应将论证重点放在收获了什么与体会了什么上。徐霞客事例,考生只叙述经历概述成就,没有深入论述他从自然中究竟获得了什么,这种获得又是怎样促使他成功,建议对论据具体分析,以此突出中心论点。】

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不仅能让我们呼吸新鲜空气,健身强体,更能让我们创新。美国一位老将,他每天都漫步于田间,走过乡间小路,他最终成为了将军中最年老,寿命最长的将军。同时,我国大作家季羡林,为了试验是否“破镜能重圆”,于是开始了荒漠化之旅,寻求答案,最终他写了《文化之旅》名作,正因为他亲近大自然,他才能创下如此感人的名作。

【点评:分论部分二,亲近自然的好处还在于强身健体,让我们创新。选用两个论据,一是

美国将军,一是中国学者。美国将军的事例勉强能说明强身健体,却不能证明“自然让我们创新”;季羡林事例既不能说明强身健体,也不能说明创新,因为有目的的科研与“自然让我们创新”是不同的。建议本段只论述“亲近自然,让我们健身强体”即可,删去创新部分,因为亲近自然与创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论据运用不准确,季羡林与《文化之旅》的事例应该是余秋雨与《文化苦旅》。】

亲近自然,并不是破坏自然,而是在欣赏中陶醉中,提高自己的情操。东坡居士,漫步于林间,钓于乡而友麋鹿,扩大了自己的心胸;陶渊明,亲近篱下,采菊东山,写出了令人震惊的诗作;勾践卧薪尝胆,与马牛相睡,最终有了一身骨气与斗志……正因为他们亲近自然,感受了自然的气息,他们才会成功,与大自然相融。

【点评:分论部分三,亲近自然的好处也在于提高情操。前两个论据可以证明观点,勾践卧薪尝胆,与牛马相伴,并非“在欣赏中陶醉中,提高自己的情操”,论据不够恰当。人物事例作为论据如果有几个并举,最好按一定顺序排列,比如时间空间、年代、国籍等,建议将陶渊明放在苏轼之前。】

然而,反观今日科技发达的中国,又有多少人能够放下手中的电脑、手机,游戏,能与大自然相融呢?“宅男宅女”早已成为了我国中的一个群体,他们崇尚电脑中,而不是走近自然;为了与电脑争打游戏,放弃了与好友相约的爬山、骑车之旅,又比比皆是。试问这样的我们,又怎能说亲近自然呢?又怎能说与自然和谐相处呢?

【点评:观照现实,针砭时弊,针对沉浸在科技中的人们宅在家的现状指出不亲近自然的后果,反面论证观点。个别句子有语病,“他们崇尚电脑中(的自然)”“‘宅男宅女’已成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群体”。】

梁漱溟说过:这个社会怎么了?而我赞同他,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切勿让科技成为了我们与大自然亲近的屏障,让我们走近自然,享受云卷云舒的乐趣吧!

【点评:引用名言,重申观点,照应开头,点题收尾。梁漱溟晚年口述作品“这个世界会好吗?”作者写成“这个社会怎么了?”论据不够准确。“而我赞同他”,赞同什么,语焉不详。建议修改为“我和他有同样的发问,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我再次呼吁: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切勿让科技成为了我们与大自然亲近的屏障,让我们走近自然,享受云卷云舒的乐趣吧!”】

【综合评语:这是一篇颇为典型的48分作文。立意准确,结构清晰,内容比较充实,语言比较流畅。纵观全文,标题中“科技”一词,作者将其理解为时代特征,这与材料中利用电视、网络等感知自然的“科技手段”含意不同;就总体构思而言,中心论点是否定性表述,而论证却全部从正面展开,对“科技如何阻碍了人们亲近自然”的论述有所不足。】

【升格建议】

(1) 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可将第一第二个合并为一个,避免举例及内容上的重复。(2) 将倒数第2段内容提前,与第2段合并,以论证“科技阻碍了人们亲近自然”。

作文评改标准及开头升格技巧

任务驱动型作文评改标准 一、适当引用材料并能找到切入点,合理引出并分析观点。--20分 1.引用材料部分是否简洁,是否能抓住要点等。 2.材料与观点是否关系密切,是否能自然衔接。 3.中心观点鲜明准确 二、能多角度,深入分析问题。---15分 1.分论点; 2.分论点是否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是否简洁明了。 四、事例简练、有说服力---15分 五、语言自然、简练、有文采---5分 六、书写正确、端正,卷面整洁---5分 任务驱动型作文---开头升格突破 一、凤头、猪肚、豹尾 开头如凤头,小巧精美; 中间似猪肚,内容充实; 结尾若豹尾,简洁有力。 二、好的议论文开头的要求和注意 1.明确中心论点。梁启超:“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动人。”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聪明的作者一般会用“因为”“因此”“其实”“只有才能”“由此可见”“故”“我认为:”等词明确突出观点。 2.精巧。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考生在写材料作文时,会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要语言凝练,短小精悍,力争控制在五行以内,超过六行就要分段。 3.有文采。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摆问题”、“亮靶子”、“反弹法”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4.Δ极力避免 (1)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写了七八行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2)语言粗鄙直白,令人毫无阅读兴趣。 (3)面面俱到,罗里罗嗦,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材料不简练。三、如何让开头提档 (一)阅卷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开头 1、点题精准。 2、语言精炼。 3、有文学色彩(形象性、画面感、诗意)。 4、有文化韵味(历史气息) 5、视野开阔(引用、联想) (二)考场作文开头的基本要求 1.写1-2段,一段开头,长度控制在6行半左右; 两段开头,首段控制在4行半左右,第二段控制在5行半左右。 2.多用短句和整句,以使语言精炼。 3.点题句一定要准确、精炼。 4.力求有引用、排比或比喻、类比等。 5.力求让语言有形象性、画面感。 6.一定要让语言流畅自然。 (三)作文开头的“黄金母版” Δ 1.“母板”的基本形式 ①“引”(引用诗文名言)+ ②“析”(分析材料点题 + ③提出中心论点) 2.“母板”的基本特点 ①见学识,显才情,彰文采,一眼勾魂。 ②观点明,语言简,形式新,特点鲜明。 ③重现实,重逻辑,不虚浮,掷地有声。 3.“母板”运用的注意事项 ①“引”引用的诗文名言要恰当,能与题目、论点相印证,力求新颖,有“陌生”感,能 够亮人眼目,令人悦服。 ②“析”,要简洁有力,要言不烦,不拖沓,不啰嗦,单刀直入,不过多引述材料,而是 直接切入进行分析。 4.“母板”运用示例(1) 时代布棋,愿为一子 新时代的年青人: 天地,万物逆旅;光阴,百代过客。你我宛如处于河渚上下,素未谋面,时空两隔。你大概会好奇,我身处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会做出何种选择? 朋友,这是一个棋盘一样的时代,做一枚棋子,是我们这一代的选择,这盘棋,叫中国。 “母板”运用示例(2)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材料

2017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 1.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60分)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文题解析】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可以联系传统的书本阅读进行写作。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60分)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文题解析】 材料共有五段,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旨在启发学生展开辩证思

作文升格技巧大全

作文升格技巧大全 审题的技巧学生在写作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审题的问题,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文时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审题就是为了明确题目的要求,了解出题者出题的意图,如果没有审好题,即使再优美的语言,再生动的材料,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怎样才能审好题呢?请记住下面的口诀: 题目要求先搞清,标志题眼要辨明; 明确题旨和范围,确定体裁和人称; 人时地事因经果,理物季候与环境; 要求之处必满足,不要求处任你行。 考场作文命题有以下几种形式:命题、半命题、命意(供材料作文)、话题 审题步骤: 一、审文体形式: 命题、半命题、供材料(命意)、话题。 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而言,就要弄明白文章是要 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如:《记一件难忘的事》。通过审题,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要求写事的文章。 三、审写作重点: 找准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 有了范围,选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例《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难忘的趣事》《童年忆趣》《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它们

的题眼分别是有意义难忘趣拨动我心弦。 四、审文题限制: 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 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的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 1.弄清时间限制以《童年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童年,所写的事要发生在自己或他人的童年这一特定的背景。 2.弄清处所限制《街上见闻》《放学路上》与《课余生活》前两者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在街上或放学路上所见所闻,而后者发生在校园。 3.弄清数量限制《我最尊敬的一个人》《记一件铭刻心间的事》《记我作文中的一件事》〈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前者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者则是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段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 4.弄清人称限制例如《老师,我要告诉你》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内容。例如《我的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如何区别? 5.弄清蕴涵的意义《落叶》《路》《泥土赞》这类比喻型、象征型、引申型题目,我们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文章主题才深刻。如课文《炊烟》《小桔灯》 6.弄清难辨型命题之中的关系如〈我逐渐了解他〉容易写成〈我了解他〉这就需要我们注意逐渐二字。〈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告诉指出过程,你是告诉的对象。 【审题导练】 文题一:以我的老师为题 [点拨] 论文题类型,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们首先要弄清老师指什么?凡是能够传授知识、技术、给人启示、教育的都可以称为老师。题目的要求:写老师。至于对象、体裁、人称、时空、内容等均未作要求,写作时可以任你行。可以写记叙文《记我的老师××》,可以写散文《感谢你,我的老师!》,可以写书信体《给××老师的一封信》,可以写《电脑--我的老师》,《小狗--我的老师》《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等等 文题二:我又想起了___________ 那句话(爸爸、老师、同学)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高考作文升格指导和实例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提到德国,会想到啤酒喝汽车;提到瑞士,会想到手表和军刀;提到巴西,会想到桑巴和足球……那提到我们祖国呢?个人营销需要名片,中国“走出去”也同样需要。我们不仅有文化、美食、武术……更有响当当的“国家名片”。在高铁和核电相继成为国家的名片后,“寻找第三张国家名片”网络互动活动开始进入高潮,一大波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创造脱颖而出,上述四个方面你觉得哪个更适合作为我国的第三张名片?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创造,当惊世界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各领域不断突破,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在经历中国仿造后,进入中国制造,再一跃进入中国创造,目前正向中国智造迈进。这些彰显了创新精神的重要。因此,我认为,这第三张名片应是中国创造。因为创造给了中华民族不竭的动力源泉。 ②一个梦想有多大,坚持的毅力就有多么强;一个社会的类型什么样,它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国家目标有多大,它所奔向的彼岸便有多宽广。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广阔,以及中国的消费之大,纷纷引来外资在华建厂。于是,大量印有中国字样的产品问世,而挂着的却是他国标签。名声大噪的苹果手机标价七八千,但却只付于中国产商百分之三点几的劳务费。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是生产的机器,核心的科技均为“苹果”总部所掌控。可见,粗放型经济不能转化为集约型经济,是我国工业的短板。 ③而相比于古代丝绸之路,是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瓷与纺丝等技术,正是西方需要的,所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盛唐时期的繁荣等可见一斑。由此可见,科技技术的含量决定了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与增长速度,更决定了它的综合国力。 ④近代一百年来,落后腐败闭关锁国的晚清政府,虽有中兴,但这头“雄狮”,经不起西方列强先进的洋枪洋炮,在人家西方工业革命后,中华民族完败,因而任人宰割。在经历磨难后,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富起来。几十年的发展,聪明智慧的中华人,学习和掌握了核心技术,科技领域由仿造到制造,再到创造,推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技术,制定自己的标准,中国创造“当惊世界殊!” ⑤随着中国创造过度到中国智造,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世界的较量,不再是凭借胳膊粗,力气大,而是科技竞争与智慧角逐。中国的高铁和核电技术全世界闻名,而中国科技领域的进步也是有所共睹,在创新方面中国也是信心满满与实力雄厚。科技强国,才能工业强国,开启了民族的寻梦之旅。古有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今又有高铁和核电相继成为国家名片,科技创造再次引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⑥中国梦是十三亿人的梦。民族的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精诚团结,顽强拼搏达成的。因此,培养创新精神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打好基础,努力拼搏,形成创造性思维,义不容辞。我们改换的不仅是标签,更应是思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⑦身为中国人的我们,肩负着中华崛起的使命。在创新路上,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昭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届19班陈丽宇指导教师:孙延堂

2015高考作文指导(二):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训练

*2015高考作文指导(二)*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及训练 一、故事引入: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 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基本符合题意]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符合题意] 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有新意]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可见审题立意要准要深要新。 审题审得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 二、审题和立意的概念: 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文章审题,力求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考生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趣等。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以“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审材常见问题:⑴脱离材料随意而为;⑵朦胧感知似是而非;⑶抓一鳞而弃全鱼;⑷抓现象而弃本质。 一般所给的材料主要有: ⑴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⑵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⑶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⑷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⑸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⑹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⑺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三、审题和立意: 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④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⑤见解新颖。 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一定难度。它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论为主,不像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话

高考作文指导之新材料作文升格示例

高考作文指导之 新材料作文升格示例谈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的脸面,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 材料二: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举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提示】 通过“求同”可以发现,两则材料都是讲的中国人的“面子”。“面子”在这里有两重含义,浅层的是指人生理上的脸面,深层的是指心理和精神上的脸面。中国人爱争面子,在国人看来,面子是人们身份的标志,有面子是才干的表现。面子关系着人的尊严、荣誉。国人看重脸面的,这对于维系人情和稳定期社会不无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变成虚荣,就会产生浅薄,就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浮靡奢华。然而,为了面子而不顾实际,为了形象而不顾人的死活,却是当前某些人的一种通病。 面子关乎人们的尊严、荣辱,当然要讲,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面子就是讲尊严。但是,面子不等于虚荣心,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有时候,勇于暴露自己的缺点,恰恰是给自己争来了面子。我们要的是表里如一、形式内容相统一的面子。 青少年涉世未深,尚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在当今这个浮躁和注重包装的时代,又很容易染上各种时髦病,想要写好这个题目,恐非仅有语文能力即可,还需要整理思想,深化认识。 【病文展示台一】远逝的面子 乌江岸边,瑟瑟西风,战马嘶嘶,烟尘滚滚。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拒绝了东渡乌江,金戟一扬,血洒在了疆场。项王啊!是什么让你选择了死,是刘邦,还是虞姬的死。不!是你那自感无颜去见江东父老的“面子”。遥想当年,你率领江东五千子弟兵征战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是多么的令人自豪。而如今你凄然一身,你害怕,害怕自己会没有面子,所以你选择了悲壮地死。项王啊!你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胜败乃兵家常事。啊!是面子让你魂归乌江。 破落的街道上,一个青年人,在一群围观的人面前,从那个面部因变态地笑而显得狰狞的人的胯下爬过。是你——那个日后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竟然是你。胯下之辱没有让你消减人生的意志,却更加坚强了你的斗志,让你终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一笔。是什么激发了你的斗志,是什么让你奋起勇上。难道曾经的羞辱没有摧垮你?你不能回答我。但你的战绩,你的成就,却在风中呜呜作响。哦!是面子成就了你的辉煌! 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在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是你——一代君权痛蚕食,千秋史笔溯龙门的司马迁。宫刑让你失去了作为大丈夫的尊严,让你每想及此,未尝不汗流颊背,心如冷水刺入筋骨般凉。可你挺下来,你对屈辱是顽强的反抗,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你的誓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得以实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源远流长。死只是一瞬间的事,而活着却要用一生的力量去支撑,你撑下了并成就了伟业。汉帝夺去了你做人的面子,而你却用坚毅画出了你人生的弧线。给自己赢得了活着的尊严。也是面子成就了你的伟业。 历史的长河在滚滚的东流,带走了精华,也带走了糟粕。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面子不是别人送的,而是自己给的。只有你自己给自己足够的面子,你才会长久地拥有它。

高考语文记叙文作文升格技巧与示例

记叙文作文升格技巧与示例 作文,对多数中学生而言,满分似乎不是一百分,而处于七八十分的常态。这虽然与评分标准欠科学有关,但也客观上反映了中学生作文“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现状。大面积提高中等生的作文水平,需要创造条件,指明路子,促成学生作文的自我优化,从中等升格为优等。 一、观念的优化中等作文称为作文中的“灰色部落”,这些学生已习惯于“灰色”,不追求“红色”,也不担心挨批评。正是这种麻木的“灰色”心理严重制约着自我作文的优化。因此,必须首先优化观念:“我渴望写优等作文”“我能写优等作文”,激活(唤醒)并强化其自我优化的主体意识。 二、情感的优化青少年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可以说有多少种性格就有多少种情感,有多少生活就有多少情感。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并在作文中恰切地表现情感,使其优化。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情感,正视承认自己的情感;其次,寻找恰当的体例、语言来表现这种情感,从而让自己的作文充满歌声和欢笑,充满热爱和追求,充满阳光和情趣。 三、情绪的优化青少年最容易受情绪的左右,当内心充满焦虑和烦躁时,作文便很难上档次。因此,引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先调节一下情绪,以平稳的心绪,进入良好的作文状态,从而激发灵感,激发创意。 四、思维的优化思维敏捷,符合思维规律是写出优秀文章的重要条件。长期处于中等作文水平的学生,思维流于懒惰,趋于僵化,习惯按老师的“指导”作文,以求四平八稳,因此很难上档次。思维的优化则强调独立思考,独辟蹊径,“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既能用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又能进行快速的分析、辨别、比较、综合、归纳。 五、记忆的优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间便是记忆在起作用。其实作文的素材便来源于成为记忆的生活和成为想象的未来。很多时候,作文便是几个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记忆块”的相继出现和组合。优化记忆,要求记忆质优、量多、处理精致,编码有序。 六、观察的优化中等作文常常表现出学生观察的肤浅性、平淡性和一般性,其实观察不但要调动“五官”(眼、耳、鼻、舌、身)还要把观察过程与情感、思维、记忆结合起来,即带着感情观察,边观察边分析,边观察边记忆组合。要具体运用材料,这些材料能不能呼之而出呢,能不能记得十分清楚呢?要是感到模糊,那么这样的观察,就必须要进行优化。 七、主题的优化作文主题其基本要求是明确、集中。优化的关键在于确定好文章总的基调。文章材料的基调一致,主题才能明确集中。这种“一致”不是反对材料的变化,而是指这种“变化”是和谐的。 八、结构的优化“作文当自结构始”,它以完整和谐为基本特征,它讲求匀称、均衡、变异,有起承转合等骨节。结构的优化贵在经常做“剪拼”的游戏,即将一篇范文,分自然段裁开,然后重新组合,力求复原;如没能“复原”,则进行一番比较揣摩,久而久之,作文的结构能力便会上一个台阶。 九、语言的优化其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得体”。中学阶段是语言优化的关键期。语言的优化涉及生活的阅历(如得体)、词汇的积累(有了足够的词汇量才有选择的自由)。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积累语言,从而实现作文语言的自我优化。 十、文面的优化中等作文往往文面既不十分整洁,也不十分潦草,属于“马马虎虎过得去”一类。因此,要自我优化文面:书写工整,不随意涂改,修改时使用常规符号。 通过反复的优化实践,中学生作文这只硬梆梆的橄榄果就会变成一个倒立的“正三角

高考作文升格练习指导:心胸宽广,天高海阔(附病文及升格后范文和升格指津)

高考作文升格练习指导:心胸宽广,天高海阔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病文再现】 心胸宽广,天高海阔 36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此发言。 今天我想谈论的人是齐桓公。没有扣住题目中的“感触最深”行文。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君位,他们分别由管仲和鲍叔辅佐。等到小白即位后,他没记仇私恨,反而重用管仲,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广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及命运。 心胸宽广,从我做起。齐桓公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宽容别人,我们何尝不能够呢?包容就是理解别人的行为,接受别人的道歉,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个道理了。老师教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烦躁,要以平常心去认真对待它。在别人的议论声中,不要太过在意,坚持自我,心胸放宽点。这样,你才不会受到影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他亦不是一样的吗?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他受到别人的排挤、诽谤,可他并不在意,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最终确立了领导权,使红军转危为安。他这样的胸襟何

高考作文备考:名师指导高考作文升格写作3篇(附:升格点评)

高考作文备考:名师指导高考作文升格写作3篇(附:升格点评) 立德树人,吾辈自强国自盛(2020年高考作文预测及范文升格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2020年考前终极预测之立德树人】“百行以德为首”,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有着尊重道德的文化传统。然而在今天,我们听到“缺德”这个词的频率要比赞美德行的词的频率高。“德“仿佛成了教科书上干枯的文字,成了离人们很遥远的历史中的印象。理想社会也应是道德社会,我们不能让道德与我们渐行渐远。关于坚守道德,遵守社会公德,你是怎么看的? 学校召开一次立德与树人报告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 学校召开一次立德与树人报告会,请你写一篇倡议书。 学校举办一次立德与树人征文比赛,请你写一篇征文。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升格作文】 立德树人,吾辈自强国自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和是:《立德树人并举,我辈自强国盛》。 当家长教育孩子只顾好好学习,要学“聪明一点,教室内便多了一份宁静,世间却多了一份冷漠;当家长教育孩子到外面要讲道德,少几个看热闹的人群,多几双援手时,你是否觉得自己真的进步许多。因为你听从父母建言,尊重别人,德来了人,自然做好了。 在我看来,没有人不愿意自己成为一个被人赞美之人,讲究道德,学会做人,不会成为我们前路沉重的负担,反而让我们走的更远,成为优秀的青年。因此,立德树人并举。

百善孝为先,百行德为首。古人言:“国无德不兴,家无德不旺,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立德做人,对于兴国与旺家是多么重要!尊道重德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贯穿始终。曾子杀猎,讲究诚信立德;商鞅立木求信,立德施信。可见,立德是立身之本,更是治国之道;身不立,无诚无信;国不信,不能治,事理皆然,同理可证。 以人为本是立德县体体现。关爱他人,生命为先。孔子家的马棚生火,孔子回家先问:“伤人乎?”后问:“伤马乎?”这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最早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最早体现。然而今天,突然暴富起来的人们,美德元素确急骤减少。不仅摒弃了“吃亏是福”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美德即吃亏”的反惯常思维。在诸多要素中,唯独扔掉“美德元素”无人在乎,甚至相安无事。我们应学习无数热心的志愿者,地铁上那个为她人清理呕吐物的的美少年。看完那个镜头,他形象霎时高大起来,而我渺小得无影无踪。 理想社会更应是道德社会。一个理想的社会更离不开道德,千年前桃源人的朴实善良,那是我们一代代人追求的共同理想。憧憬的理想生活,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近;但物质利益诱惑是横亘在立德树人间的障碍。追求利益,放弃道德;追求便捷,放弃公德。少一点私心,多一点公心,才能让公德渐行渐近。德不应成为历史过度现实的模糊印象,应是承传发展。 我们是祖国未来民族希望。应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通过帮助他人“学聪明”的同时,讲道德,接物待人;言必行讲信德,出门在外讲公德,立德树人并举。人,才能为新人;德,才能成为美物。 当干枯的文字变为实践,当古老的文明焕发青春。我们生活的社会,必将是一个遵道重德,蔚然然成风的和谐社会。朋友,从你我做起,做一个守德之人吧!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升格指导】(727——985字) 一是题目《立德树人,吾辈自强国自盛》精准地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二是遵守

作文升格技巧系列(一)审题的技巧

一、审题的技巧 学生在写作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审题的问题,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文时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 审题就是为了明确题目的要求,了解出题者出题的意图,如果没有审好题,即使再优美的语言,再生动的材料,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怎样才能审好题呢?请记住下面的“口诀”: 审题口诀: 题目要求先搞清,题眼标志要辨明; 明确题旨和范围,确定体裁和人称; 人时地事因经果,理物季候与环境; 要求之处必满足,不要求处任你行。 (一)、题目要求先搞清,标志题眼要辨明(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命题的类型:命题、半命题、命意(供材料作文)、话题。 审清题目类型,一是有利于迅速确定题目。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就不能自作主张,另写文题;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要进行“完形填空”的,就不能粗心大意,信手填写;选题作文要求“多中选一”,就不可犹犹豫豫,反反复复;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自拟的,就应匠心独运,一展才情。审清题目类型,二是有利于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时都有一段文字材料,但两者对材料的处理是不同的。前者必须紧扣材料,或以材料为“骨架”展开故事,或以材料为基础提炼论点,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后者不必紧扣材料,只要所写的内容与材料有关就行。 2、审写作的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而言,就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 如:《记一件难忘的事》。通过审题,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要求写事的文章。 3、审题目的题眼

2021高考作文升格练习指导:活在当下(附原文+升格指导+升格作文)

2021高考作文升格练习指导:活在当下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她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原文: 活在当下 一考生 居里夫人曾说:“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想要回到过去,重现美好;有些人想要飞向未来,探索未知。可与其每日空想,倒不如活在当下,享受这有趣并且有用的生活。【将“活在当下”定格在“享受”二字上,立意肤浅,不便于深入论证,影响基础等级“内容”一项的得分。】活在当下,难免有痛苦与烦恼。【这一分论点是不需要证明就可成立的,思考浅显。】尼克·胡哲,著名演说家,他天生失去四肢,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可是.他对这生活充满热爱,他积极地活在当下。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有趣。还有盲人吴光,失明的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他活在当下,坚强地过好每一天,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曾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高呼:“假如你有烦恼,那么请为了不哭,大声笑吧!”他们活在当下,无惧痛苦与烦恼,只求每一天都能多姿多彩,充满意义。【本段没有深入开掘“活在当下”的深层含义,且把议论重点放在“面对痛苦与烦恼”上,有套作的嫌疑,影响基础等级“内容”一项的得分。】

高考语文记叙文作文升格技巧与示例

记叙文作文升格技巧与示例作文,对多数中学生而言,满分似乎不是一百分,而处于七八十分的常态。这虽然与评分标准欠科学有关,但也客观上反映了中学生作文“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现状。大面积提高中等生的作文水平,需要创造条件,指明路子,促成学生作文的自我优化,从中等升格为优等。 一、观念的优化中等作文称为作文中的“灰色部落” ,这些学生已习惯于“灰色” 不追求“红色” ,也不担心挨批评。正是这种麻木的“灰色”心理严重制约着自我作文的优化。因此,必须首先优化观念:“我渴望写优等作文” “我能写优等作文” ,激活(唤醒)并强化其自我优化的主体意识。 二、情感的优化青少年情感丰富,个性色彩浓郁,可以说有多少种性格就有多少种情感,有多少生活就有多少情感。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并在作文中恰切地表现情感,使其优化。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情感,正视承认自己的情感;其次,寻找恰当的体例、语言来表现这种情感,从而让自己的作文充满歌声和欢笑,充满热爱和追求,充满阳光和情趣。 三、情绪的优化青少年最容易受情绪的左右,当内心充满焦虑和烦躁时,作文便很难上档次。因此,引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先调节一下情绪,以平稳的心绪,进入良好的作文状态,从而激发灵感,激发创意。 四、思维的优化思维敏捷,符合思维规律是写出优秀文章的重要条件。长期处于中等作文水平的学生,思维流于懒惰,趋于僵化,习惯按老师的“指导”作文,以求四平八稳,因此很难上档次。思维的优化则强调独立思考,独辟蹊径,“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既能用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又能进行快速的分析、辨别、比较、综合、归纳。 五、记忆的优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其间便是记忆在起作用。其实作文的素材便来源于成为记忆的生活和成为想象的未来。很多时候,作文便是几个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记忆块”的相继出现和组合。优化记忆,要求记忆质优、量多、处理精致,编码有序。 六、观察的优化中等作文常常表现出学生观察的肤浅性、平淡性和一般性,其实观察不但要调动“五官” (眼、耳、鼻、舌、身)还要把观察过程与情感、思维、记忆结合起来,即带着感情观察,边观察边分析,边观察边记忆组合。要具体运用材料,这些材料能不能呼之而出呢,能不能记得十分清楚呢?要是感到模糊,那么这样的观察,就必须要进行优化。 七、主题的优化作文主题其基本要求是明确、集中。优化的关键在于确定好文章总的基调。文章材料的基调一致,主题才能明确集中。这种“一致” 不是反对材料的变化,而是指这种“变化”是和谐的。 八、结构的优化“作文当自结构始” ,它以完整和谐为基本特征,它讲求匀称、均衡、变异,有起承转合等骨节。结构的优化贵在经常做“剪拼”的游戏,即将一篇范文,分自然段裁开,然后重新组合,力求复原;如没能“复原” ,则进行一番比较揣摩,久而久之,作文的结构能力便会上一个台阶。 九、语言的优化其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得体” 。中学阶段是语言优化的关键期。语言的优化涉及生活的阅历(如得体)、词汇的积累(有了足够的词汇量才有选择的自由)。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积累语言,从而实现作文语言的自我优化。 十、文面的优化中等作文往往文面既不十分整洁,也不十分潦草,属于“马马虎虎过得去”一类。因此,要自我优化文面:书写工整,不随意涂改,修改时使用常规符号。 通过反复的优化实践,中学生作文这只硬梆梆的橄榄果就会变成一个倒立的“正三角 形”。 下面举例介绍一下几种作文升格常见的方法: 方法一:选材要新,立意做到“以小见大” ,使文章立意深刻。同学们在作文前,先尽量收集与题意有关的材料,然后从中筛选,摒弃人们常写的材料和主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同一件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出发、回归,探求人生意义(作文升格)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出发、回归,探求人生意义(作文升格) 徐桦君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是找寻人生意义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确定意义所在,而有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能知晓。有人说,人生由一次次出发构成,对前方的未知的探寻,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有人认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发都指向回归,回到自己的内心。 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还是回归,年轻的你又是如何思考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模仿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命制。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你对“出发”“回归”有着怎样的理解?你能想到哪些与“人生意义”“出发”“回归”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 近年来,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在方向、内涵上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强调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就本题而言,材料的核心论题是“人生意义”,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沿着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地思考这一哲学命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

探求人生意义是人的本能属性,而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材料提供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即向外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外向型”的人生;另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即向内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内向型”的人生。这两种人生意义观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的,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这个顺序错不得。 显然,材料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它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因此,“人生意义”“出发”“回归”必然成为三个核心概念,写作时需要围绕这三个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而不能抛开“出发”和“回归”来谈“人生意义”,这算是命题设置的一个陷阱。 鉴于此,在立意指向上,可以有三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重点阐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出发”,兼谈“回归”;二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回归”,重点阐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回归”,兼谈“出发”;三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与回归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如何构建起人生的意义。 【高分佳作】在回归中出发 高上 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在出发与回归中找寻着人生旅程的意义。愚以为,出发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而回归是对内心世界的观照。

高考作文之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之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永远是第一位的 教学目标: 一、树立端正的写作态度,增强写作的兴趣与信心,提升审题思维能力。 二、运用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 (提取中心,抓关键句,由果溯因,由因测果,由物及人,由人及己,由己及他,明确褒贬,多向辐射) 三、确立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教学重点:学会多角度审题。 教学难点:在审好题的基础上正确立意,不立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审题就是仔细的阅读和观察题目,然后思考,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快速作文要求在一两分钟之内完成审题任务,确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快捷,不能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 二.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作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作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1)请提炼这则材料的中心: (2)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思维导引]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2020届高考语文作文技巧

备战2020高考作文技巧:如何通过"内容升格" 升格作文·内容升格法 (一)评分标准 “内容充实”是基础等级中又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相应地也有四个等级:一等:“内容充实”,要求文中材料充分、典型,符合题意要求,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 二等:“内容较充实”,要求文中材料基本充足,基本符合题意要求,能表现文章中心; 三等:“内容单薄”,所选材料只部分符合题意要求和表现文章中心,其他材料则偏离题意和文章中心; 四等:则是“缺少材料”,或所用材料脱离题意和文章中心。 (二)分析 “内容充实”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也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表现在议论文中就是要旁征博引,论据典故真实,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为中心论点服务;表现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就是要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要能用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 近两年,高考作文评分在“内容充实”这一点上还强调考生多关注当今社会,多引用鲜活的作文材料,并将其作为优秀作文的必备条件。 (三)内容升格的主要类型 1.选用材料求实效

具体方法:材料的实效首先表现为构思时选择材料,要力求准确、真实、典型、充分、鲜活。典型表现为材料真实,有感染力和代表性,能有效地表现作文的中心。鲜活的材料表现为不陈旧,作文“不靠死人吃饭”(即写作中只用名“死人”的例子,甚至永远是几个固定的名“死人”),而是让材料充满时代感,融入考生自己的真实感受。 其次表现为使用材料时也要追求实效,表现为以下几点: 1.1粗则细之 常见错误:事例论据过于粗疏,内容空洞,简而不明,难以证明论点。 升格要领:细化空洞的、干瘪的、缺乏表现力的材料,使之丰富起来,饱满起来。请看下面习作片段的修改。 原文:人无完人,即使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都犯过很大的错误。这就说明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的。择友的时候,不应过分求全责备。 改稿:即使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有时也免不了要犯错误。被认为世界上第一伟人的牛顿,晚年埋头编写神学题材著作,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一事无成;世界上发明最多的科学家爱迪生,晚年思想保守,坚持输直流电,反对输交流电,结果一败涂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致力于统一场的工作,犯了形而上的错误,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人无完人。因此,那种要求十全十美、过于求全责备的择友方法,是不正确的。 评议:原稿写到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伟人在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所犯的错误,没有作必要的交代,语言粗疏,论据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因此,论点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撑。修改稿交代了三位科学家在晚年时期的错误,读者对“人无

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结构升格策略例文谈(一)整句造势摄心魄

历届高考议论文结构升格策略例文谈(一)整句造势摄心魄 1、例(2012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写作借鉴: 时间在流逝 时间就如那久远的回音,在那流逝的年轮里,带给人无法言语的美丽与忧愁;时间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在那流逝的年轮里,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大气。时光荏苒,而内心中的记忆之花却不会消了颜色,退了芬芳,反而会被时间冲洗得愈加鲜艳。(整句组合,文采飞扬,尽展才情,先声夺人,极有气势。最后一句,扣题严谨。) 时间犹如一粒种子,撒播在你我的心灵中,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迷人的微笑。 是你吗,武穆?你,用诗情记录下自己的壮志豪情;你,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世人的良知;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你,用宽背担负起了“精忠报国”的重任;你,用脊梁挺起了中国人的腰杆!你悲壮的一生,被后人传颂千古。时间在流逝,却奈何不了你以39年的时光在历史星空中闪耀着的光华。 时间犹如一阵花香,飘动在你我的身旁,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远方。 是你吗,文天祥?你,用自己的心血谱写正气之歌;你,用铮铮铁骨奏出爱国之曲;你,用滴滴真情唱响英雄之音;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你的名字响彻苍穹,你的灵魂更将屹立于碧天之下,永垂不朽。时间在流逝,却阻挡不住你虽英年早逝却在历史长河中傲然挺立的身躯。 时间犹如两岸繁花,芳香在你我的左右,在时间之钟的滴答下,滋养我们的心灵。(又现比喻过渡,有变化又整齐。) 是你吗,苏武?你,持一支旌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你,扶一阵驼铃,游走于寒沙败草。你,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用勇气,用执著,书写了一段名传千古的悲歌。富贵对于你,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你,才是历史永恒。你的名字永刻在历史丰碑中,你的忠心成为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既有整句的使用,又有诗词名句的引用,行文流畅自然又充满文采。比喻加排比句式,给人以强大的气场及强烈的感染力。比喻句的使用,形象生动,过渡自然。比喻过渡,使全文浑然一体。)(岳飞、文天祥和苏武三人事迹写来整齐有序,三段形成间隔排比段落,使文章整体气势磅礴。) 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红;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瑟瑟西风,早已吹散了牧羊人的丝丝白发;但亘古不变的是岳武穆的壮怀激烈,是文天祥的赤子丹心,是苏武的爱国热情。(既是排比句,又是对上文的照应与总结。) 时间在流逝,折好那满纸的赤胆忠心,我愿枕着它,去做一场崇古清梦,陶醉此间,再不醒来。 纵使时间流逝,也会花开两岸,风过有痕,记忆,永存。(结尾再次扣题,呼应开头。) 【评点】 本文抓住记忆中的人物事迹来写,尽管素材比较陈旧,但运用新颖,配合富有文采的语言,效果出人意料。每一个故事前都用“时间犹如……”开头,首尾严谨圆合。整篇文章容量大,内容厚重,气势磅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