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足1秒伽马射线暴可能毁灭地球生命

持续不足1秒伽马射线暴可能毁灭地球生命
持续不足1秒伽马射线暴可能毁灭地球生命

持续不足1秒伽马射线暴可能毁灭地球生命(图)

2011年10月09日07:19腾讯科技[微博]悠悠/编译我要评论(98)

字号:T|T

[导读]目前,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来自星系碰撞产生的伽马射线暴将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甚至这种伽马射线暴仅持续不足1秒,但对地球生命构成的损害却是致命的。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日前,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地球生命的持续性取决于其它星系的爆炸事件,诸如两颗恒星碰撞释放强烈太空放射线对于地球物种消亡事件具有重要影响。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两颗恒星碰撞产生的伽马射线暴可释放数吨高能量伽马射线进入太空,研究人员发现像这样的爆炸将耗竭地球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将导致紫外线抵达地球表面,紫外线能够改变地球生物的基因。

两颗恒星碰撞产生的伽马射线暴可释放数吨高能量伽马射线进入太空,研究人员发现像这样的爆炸将耗竭地球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将导致紫外线抵达地球表面,紫外线能够改变地球生物的基因。目前,研究人员开始通过化石记录来研究分析伽马射线暴对地球生物灭绝事件构成的影响。

美国堪萨斯州华盛本大学研究员布莱恩-托马斯(Brian Thomas)发表声明称,我们发现一种极为短暂的伽马射线暴可能比持续时间较长的另一种伽马射线暴更具威胁性。放射持续时间并不是放射量大小的决定因素。这项研究报告将发表在10月9日在明尼阿波里斯市召开的美国地质学会年度会议上。

伽马射线暴具有两种形式:持续时间较长、较为明亮和持续时间较短的伽马射线暴,后者持续时间甚至不足1秒,却能释放出比前者更多的放射线。如果像这样的伽马射线暴出现在银河系内部,对地球构成的放射性危害将更加持久。释放的放射线可抵达地球大气层,导致自由氧原子和氮原子碰撞在一起,并部分结合形成叫做一氧化二氮的摧毁臭氧化合物。一氧化二氮在大气层中可长时间存在,可对臭氧层持续进行破坏,直至它们像雨点一样从空中降落下来。

这种短暂伽马射线暴可能是密集中子星或者黑洞发生碰撞产生的,研究人员估计像这样规模的碰撞可能在任何给定星系中每1亿年出现一次。按照这一速率,地球在其45亿年历史中曾遭受了多次短暂伽马射线暴。

臭氧层遭受破坏将对地球生命造成许多影响,放射线将对地球食物链的植物和动物构成肆虐破坏,很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物种灭绝事件。

美国宇航局雨燕人造卫星收集的增强和累积数据观测到其它星系中存在伽马射线暴,其释放的短暂伽马暴可对地球生命构成威胁。目前,研究人员正在之前伽马射线暴的证据,其中包括:仅在放射性事件轰击地球形成的特殊元素,例如:较重的铁元素。

目前,托马斯正与古生物学家协同研究化石记录物种灭绝事件中重铁元素的相关等级。

暗物质:费米伽马射线探测器发现正电子异常

2011年09月15日07:10腾讯科技[微博]Everett/编译我要评论(3)

字号:T|T

[导读]科学家使用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探测近地空间的正电子分布情况,认为额外增加的正电子或存在暗物质参与。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认为,寻找暗物质的踪迹,可以通过一个更“聪明”的办法,即利用地球本身作为一个“科学仪器”,再由位于轨道上的以美国宇航局为主要领导方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进行观测。从2009年开始,科学家就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宇宙射线中反物质粒子数量过剩,这可能就是一种暗物质所表现出的迹象特征。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期

刊上,虽然并没有解决这些额外的正电子来自何处的问题,但是这个发现代表了一个对先前研究成果的确认,使得科学家将延长观测这些正电子异常的现象。

转播到腾讯微博

艺术家绘制的天鹅X-3伽马射线示意图

图像中,紫色区域包含了正电子,而电子却被地球的主体结构所闭塞,在橙色的区域中,只有电子存在,而正电子却不能进入该区域,最后的绿色区域,则完全脱离了地球主体的影响,对正电子和电子而言,都是可以自由进出的。

转播到腾讯微博

近地空间正负电子分布图像与地球磁场影响

在此之前,由俄罗斯与欧洲联合研制的PAMELA探测器在天体物理学上就掀起了一阵波澜。该探测器全称为“反物质-物质探测与轻核天体物理学探测平

台”,主要研究方向为日地空间环境以及太阳系范围内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并发现了在地球外层空间中两层范艾伦辐射环之间存在着反物质粒子分布,这也使得科学家幻想着利用这些反物质来加速未来的宇宙飞船。但是,在该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出现的额外正电子-电子反物质对,来自宇宙神秘的天体物理源,比如,脉冲星,或者一个更奇特的发射源。科学家也猜测其可能产生于暗物质粒子的湮灭。

而这两个来源是一个有理论支持的观点,在脉冲星的强大的磁场中,可以认为是一种“磁场大漩涡”,结构上未知的复杂性,使得暗物质粒子在通过这些磁场的时候,受到强引力的作用,这些影响对暗物质粒子而言是巨大的,这个理论对之后的星系形成以及宇宙结构上的作用有着非常大的导向性。

根据斯坦福直线加速器研究中心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暗物质专家迈克尔佩斯金(Michael Peskin)认为:欧洲PAMELA暗物质探测器研究成果的确认对天体物理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它是否是暗物质,现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PAMELA暗物质探测器所得到的结果,并且甚至怀疑结果的真实性。由于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主要探测的对象是宇宙伽马射线,该射线是宇宙中已知的具有最高能量光子发射的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

因此,天体物理学家并不需要对探测到的信息进行太多的过滤处理,可以使用伽马射线探测器直接对正电子异常现场进行探测,并可以发现它们。对此,位于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研究中心以及卡夫林研究所的粒子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斯特凡(Stefan Funk)认为: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电子和正电子探测仪器,探测器所携带的大视场望远镜也不是设计来区分电子和正电子的,实际上,电子和正电子是非常难以区分的,这是因为该空间望远镜是处于地球上空340英里的轨道上,但是该空间望远镜取得的数据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斯特凡带领研究小组也分析了当前的结果。

另一名来自美国科维理粒子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研究所的教授罗杰罗姆(Roger Romani)指出: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马射线探测器实际上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发现,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就具有磁场,我们所知道磁场的特性就是能影响电子的轨迹,当来自宇宙空间各个方向的电子和正电子接近地球磁场附近时,自然弯曲的地球磁场以及地球巨大的体积就会改变电子的运动方向,并确定这些电子未来的路径。

由于地球磁场以及巨大体积的作用,这就等于告诉了伽马射线探测器,在地球周围的宇宙空间中,哪儿可以探测到电子或者正电子的存在。所以,我们利用地球磁场以及体积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我们就能选择出电子和正电子正确的运动轨迹。

卡夫林研究所的粒子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斯特凡认为:在正电子异常分布的研究中,研究生沃里思(Warit Mitthumsiri)以及科维理粒子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Justin Vandenbroucke)所作的努力值得赞扬。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探测装置”,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个特点。另外,美国宇航局伽马射线探测器的分析团队争取到更多的机会拓展自己的探测范围。对地球磁场

进行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国际地球物理学家团队曾绘制出了地球磁场分布的详细结构图。

此外,在之前对地球高层大气的研究中,使用的探空气球进行这项实验,但是探空气球的高度显然没有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轨道来得高,所以也没有产生出非常大的研究成果。而使用了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我们基本上可以覆盖整个地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使用美国宇航局的伽马射线探测器进行这项研究的一个原因。

参与该项研究的研究生沃里特(Warit Mitthumsiri)希望正确看待伽马射线探测器的结果,并非是不正确的。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对于正电子的探测,我们以及Pamela探测器所探测到的正电子分布是在大量宇宙射线背景粒子的条件下,其中存在着较大的误差。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用两个独立的技术减去背景值,这样就能和真实情况相符合。

图中显示了地球磁场以及地球巨大的体积改变近地空间粒子的分布情况,其中,红色的实线表示的是电子的轨迹,而蓝色的虚线表示的是正电子的轨迹。

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这些正电子异常分布的源头在哪儿,如果暗物质参与了这个过程,那么Pamela探测器和费米空间望远镜的研究团队发现的正电子就是一种暗物质的标志物,其被称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该粒子是一种理论上预言的粒子,被认为与暗物质密切相关。在若干个实验室中,比如CAPRICE、AMS-01研究项目,科学家发现该正电子存在于其他粒子中,并具有超过7GeV的能量,或者十亿电子伏特。PAMELA探测器测量的结果显示其可达到100 GeV的能量,但是,现在通过伽马射线探测器发现正电子能量可达到200 GeV,这是有史以来探测到的最高能量值。

由于当前理论的预言,多余的正电子能量将直接关系到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这将表面,神秘的暗物质粒子应该具有某种特性,并且具有质量,这个消息对粒子物理学家而言,是个不错的消息。隶属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安锡勒维厄(Annecy-le-Vieux)粒子物理实验室理论物理学家帕斯夸莱(Pasquale Serpico)认为:费米伽马射线探测器的结果,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暗物质信号,较PAMELA探测器而言,其结果具有很高的价值。

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丹胡珀(Dan Hooper)表示:“我可能不太同意理论物理学家帕斯夸莱的观点,更倾向于暗物质并不是这些正电子异常现象的来源。目前,科学家对暗物质的解释已经变得非常混乱,而正电子的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脉冲星。但是,与此同时,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试验在200GeV或者更高能量条件下,暗物质模型是否可以支持正电子的存在。在该模型中,正电子允许被赋予能量,可以高达数百GeV的能量,即使暗物质并不是这些正电子的源头,我们依然要考虑这种可能性。

如果是暗物质导致了这些正电子异常的情况,那其中的问题将比脉冲星源头理论更深,更棘手。但是,现在还没有理论能区分这两个源头之间的关系,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芬克拜纳(Finkbeiner)估计:在将来还会发现具有更高能

量的正电子行为,如果这个情况发生,那关于脉冲星是其来源的理论解释将变得岌岌可危,而且,这个过程中,还会发生一些有趣而意想不到的事儿。

现在,理论物理学家正在等待费米伽马射线探测器最新的数据,他们希望能和理论上的预测达到一致,而费米伽马射线探测器的数据将是有一个非常强的说服力。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丹胡珀认为:这个发现最终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英建造速度更快X射线摄影机揭物质内部结构

2011年08月12日08:52科技日报常丽君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英国科技设施委员会(STFC)将和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建造迄今为止拍摄速度最快的X射线摄影机:每秒450万帧,可记录瞬间爆发的图像。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英国科技设施委员会(STFC)将和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建造迄今为止拍摄速度最快的X射线摄影机:每秒450万帧,可记录瞬间爆发的图像。将它安装于大型研究设备上,有助于从分子和原子水平揭示物质内部结构,开发新型药物及用于其他重要研究领域。

该摄影机也是英国科技设施委员会与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X射线自由电子a激光仪)合作的首批实验终端设备之一,将于明年交付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委员会,并于2015年开始运行。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委员会代表团在参观了英国科技设施委员会之后,已经签订了300万英镑的样机建造合约。

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位于德国北部汉堡附近,由德国牵头,欧洲11个国家共同合作建造,总耗资达10亿欧元,设施长约3.4公里。利用超导加速技术给电子加速,其产生的X射线闪光比传统X光源要亮10亿倍,每次闪光持续不到10亿亿分之一秒。利用这一激光高强度、短脉冲的属性,使拍摄单个分子三维结构的X射线图像成为可能。而目前最先进的X光摄影机只有通过X光束持续不断地轰击物体才能拍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产生的极短暂而高强度闪光并不适合。

新的摄影机专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超短超强的X光而设计,为欧洲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进一步发挥其强大的探测功能提供了用武之地,有助于理解物质属性,从原子水平绘制病毒结构,精确定位单个细胞的分子组成等。

英国科技设施委员会蒂姆-尼古拉斯博士指出,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建造尖端摄影机设备,表明了英国在先进微电子学和高技术成像设备设计方面的能力,也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开发公司领导马库斯-库斯特博士表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代表了欧洲研究设备的主要进步,加上英国科技设施委员会在成像设备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将帮助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仪发挥它最大的潜力。

科学家建造神秘“磁瓶” 存储反物质达16分钟

2011年06月08日07:04腾讯科技[微博]叶孤城/编译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2010年,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存储了反物质,但维持时间仅不足1秒。目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能够存储由氢原子提取的反物质,存储时间长达16分钟。

转播到腾讯微博

最新研究:欧洲粒子研究中心以图例说明形式呈现极度真空反氢原子如何在内表面消灭

转播到腾讯微博

在同名小说科幻电影《天使与魔鬼》中反物质是一种神秘力量,一支社会秘密团伙从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偷取了一瓶反物质,它所释放的巨大破坏力将对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

转播到腾讯微博

欧洲粒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使用“磁瓶”长时间地存储反物质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现成功地存储了反物质,在《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撰写小说《天使与魔鬼》中,这种神秘物质当作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10年,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存储了反物质,但维持时间仅不足1秒。目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能够存储由氢原子提取的反物质,存储时间长达16分钟,是此前存储时间的5000倍。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揭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阿尔法实验建立的一个“磁瓶”——超导磁铁,如何悬浮这些反原子远离墙壁,以及如何存储这些反氢原子。在过去近十年里,科学家在实验室内仅能保持数分钟的反物质,这是由于该物质存储之后便遭到破坏,从而难以长时间进行存储。

项目研究科学家藤原诚(Makoto Fujiwara)教授说:“我们现已证实能限制性存储反氢原子至长1000秒,这与一场曲棍球比赛时间相差无几。这将是反物质研究领域一个游戏转换开关。”

反物质是否与其它物质一样具有颜色?它们是否像其它物质一样具有引力效应?这仍是一项与众不同的实验,同时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但这项最新研究却迈出了科学领域重要的一步。目前,实验所面临的难度仅是此前难度的万分之一。

在同名小说科幻电影《天使与魔鬼》中反物质是一种神秘力量,一支社会秘密团伙从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偷取了一瓶反物质,它所释放的巨大破坏力将对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仅0.5克反物质便能产生相当于20枚广岛爆炸的原子弹,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强调称获得这一数量的反物质需要数十亿年。

在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关于反物质的描述称,反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仅能少量获取的物质,如果你获得几克重量的反物质将面对着危险境地,但这几克的反物质形成并不简单,需要数十亿年时间。

反物质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物质之一,这是由于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物质与反物质数量应当是一致的,当正反物质相接触时,则抵消毁灭对方,除了光线之外什么都不会存在。相反,当大量物质存在时仅有反物质消失,致使“残缺一半的宇宙”由物质统治。

科学家希望探寻反物质是否遵循与氢气相同的物理学定律,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需要在反物质被消灭之前将它们存储起来。欧洲粒子研究中心研究员杰弗里-汉格斯特(Jeffrey Hangst)说:“这项研究使我们首次洞悉到反物质的结构特征,它将是反元素周期表上第一种元素!”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学的沃尔特-哈迪(Walter Hardy)是一位反氢研究专家,他强调称,我总是非常喜欢研究氢原子,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们正在试图研究反氢物质是否具有正常物质类似的特性,这是至关重要的,这将帮助我们了解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关系,并证实反物质并不一定具有危险性

西班牙建造首个夜间能发电的太阳能光热电站

2011年07月23日07:46科技日报王小龙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在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建造的太阳能光热电站顺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试运行,并成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从而成为世界首个能够全天候供电的商业化太阳能电站。

西班牙Gemasolar太阳能光热电站

太阳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并网等因素的影响,规模化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缓慢,建成的绝大多数电站亦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眼见太阳无私奉献给人类的光和热就这么被白白浪

费,不少人不由得埋怨起现在的太阳能技术“白天不懂夜的黑”。但常言道,办法总比问题多,日前来自图雷索尔能源公司(Torresol Energy)的一则消息就让我们看到了些许曙光。

2650面镜子组成的“阳光牧场”

7月初,图雷索尔能源公司对外宣布,其在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建造的太阳能光热电站顺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试运行,并成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从而成为世界首个能够全天候供电的商业化太阳能电站。

这座可夜间发电的太阳能电站名为Gemasolar,在始建之初就赢得了不少媒体的关注。除了“可夜间发电”这个引人瞩目特点外,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它所拥有的2650面定日镜和185公顷(1.85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试想一下,在200多个足球场大的土地上,将数千面巨大的镜子按同心圆状依次排开,那是何等的壮观。这些定日镜安装有光线跟踪系统,能像向日葵一样跟随太阳移动,将95%的太阳辐射汇聚到位于中心的巨型集热装置上。

据图雷索尔能源公司估计,该电站的年发电量可达110吉瓦时,能满足2.5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3万吨。称其为一个收获阳光的牧场一点也不为过。

24小时不停歇的“光明使者”

这个“阳光牧场”又是如何在夜间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呢?

奥妙源于这些同心圆圆心中那个像高塔一样的集热装置,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巨大的铁罐,里面盛放着许多用来吸收并存储热量的熔盐。在太阳辐射的加热下,这些铁罐中的熔盐温度可达到500多摄氏度。高温产生的高压蒸汽驱动发电机运行从而产生电力,经由附近的变电站变压后进入电网。

与槽式聚光技术相比,这种系统能产生更高的温度,提供更多的高压蒸汽,从而能使发电效率获得大幅提升。与晶硅太阳能发电系统相比,其特点在于由阳光产生的能量更易存储,因此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此外,该系统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能与使用传统涡轮发电机的发电站实现无缝结合,几乎不需要什么改造成本。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称,在夜间或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新电站储存在熔盐罐里的热量也能持续发电长达15小时。而Gemasolar发电站所在的西班牙南部阳光充足,这意味着在包括夜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该电站都将能够正常运行。研究人员根据往年的气候资料估计,每年它至少可以发电270天,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相比,该成绩已十分理想。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产品部总监蒂亚戈-拉米雷斯说,Gemasolar发电站5月底刚刚开始商业运行,由于恰逢较好的天气状况,在6月的最后一周实现了满负

荷运转,从而使得电站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电力。随着夏季的到来,他们希望该电站向电网供电的时间平均每天可以达到20小时。

可再生能源的又一个“希望之星”

外电报道称,让太阳能发电站的可靠性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厂相媲美,将是推动太阳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前,夜间无法运作、电力不易存储和并网成本高一直是制约规模化太阳能发电的最大瓶颈。除了能在阴天和夜晚不间断供电外,Gemasolar发电站的存储能力使其能够顺利并入电网,缓解用电高峰的需求,该电站是太阳能技术迈出的重要一步。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董事长恩瑞康·森德高特表示,Gemasolar发电站是太阳能发电行业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为其他采用熔盐蓄热技术的发电站指明了道路。事实证明熔盐蓄热系统高效可靠,能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站的成本,改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尴尬处境。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阿联酋马斯达尔能源公司和西班牙工程建筑公司SENER的合资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建造太阳能光热电站。Gemasolar发电站的建设历时两年,是其旗下的旗舰发电站,该项目目前已获得多家欧洲金融机构总额高达1.71亿欧元的投资和西班牙政府为期25

年的电价补贴。

西班牙被誉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根据2009年的数据,其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12%,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20%

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 500克能量可超过氢弹

2010年11月19日09:29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500克反物质的破坏力可以超过世界上最大的氢弹。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7日刊登研究报告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

氢原子是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最简单的原子。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制造出了反氢原子,但只能存在几个微秒的时间,就与周围环境中的正氢原子相碰并湮灭。此次的突破之处在于,制造出数个反氢原子后,借助特殊的磁场首次成功地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约0.17秒。

这个时间听起来似乎仍然很短,但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个时间长度已十分难得,可以对反氢原子进行较为深入的观测和分析。因此,这一成果被看作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将大大推动有关反物质的研究。

反物质至今都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大谜团。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物质是正物质,它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组成。与此相反,由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反物质只要和正物质相遇就会湮灭,因此虽然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寻找和研究反物质因此也成为物理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新华网

星际迷航可降“魔”

在美国科幻片《星际迷航》里,宇航员把反物质用作星际飞船燃料。而在美国作家丹·布朗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姊妹篇《天使与魔鬼》中,犯罪集团企图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盗取反物质,用以炸毁整座梵蒂冈城。

反物质,正常物质的反状态,极不稳定而几乎不存在于自然界。研究人员8年前在实验室里制成反物质,但这些反物质一接触容器壁便瞬息湮灭。抓不住,便无从加以深入研究。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7日发布报告,欧洲研究人员在科学史上首次成功“抓住”微量反物质。

首次“抓住” 巧设“磁瓶”克服湮灭

研究人员2002年在真空环境里造出反氢原子,但造出后不到片刻便已湮灭。如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员首次成功“抓住”这种反物质。

鉴于反物质接触容器壁后便即消失,研究人员利用特殊磁场对反物质加以捕获。

谈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捕捉方式,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杰夫·杭斯特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反氢原子具有“少许磁性”,“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罗盘指针,能够利用磁场探知它们的存在。我们制成一只强有力的‘磁瓶’,在里面造出反物质”。

另外,反氢原子运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便难以捕获。杭斯特所在研究团队花费5年时间,设法让反氢原子温度降至0.5开氏度,相当于零下272.65摄氏度、即接近绝对零度,使反氢原子处于低能量状态。

“如果它们运动得不至于太快,那么就算被‘抓住’了,”杭斯特说。

理论测算 500克反物质超过氢弹

丹·布朗在畅销书《天使与魔鬼》中把反物质描述成人类目前所知威力最大的能量源。它能以百分之百的效率释放能量,不造成污染,不产生辐射,一小“滴”便可维持美国纽约全天所需能量。

从理论上说,不到500克反物质的破坏力超过世界上最大氢弹的威力。

不过,研究人员首次捕获的成果为38个反氢原子,持续时间为五分之一秒。这等数量的反物质不足以让一只100瓦灯泡发光二十亿分之一秒,更别提用作剧烈炸药。

杭斯特教授解释道,研究人员掌握捕获反物质技术后,今后可在具体操作程序层面加以“微调”,便有望制成数量足够多、保存时间足够长的反物质,为进一步研究打开一扇门。

前景展望有助破解宇宙起源之谜

爱因斯坦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按照物理学家假想,宇宙诞生之初曾经产生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而两者一旦接触便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

然而,出于某种原因,当今世界主要由物质构成,反物质似乎压根不存在于自然界。正反物质的不对称疑难,是物理学界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反物质的发现,使人们联想上世纪许多不解之谜,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凌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遭遇从天而降的“火球”,大片原始森林顷刻化为灰烬。至于爆炸起因,一些人推断是小行星撞击,一些人猜想是反物质所致“湮灭”。

深入研究反物质,是解开宇宙起源之谜的重要环节。

“我们希望查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是否存在某些我们尚不知道的区别,”杭斯特说,“这种区别或许存在于更基本层面,或许牵连宇宙起源时某些高能量活动。”

“这就是为什么能够‘抓住’它们(反物质)是这般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时间研究它们。”北京晨报

名词解释:反物质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如同普通物质是由普通粒子所构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且因而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详细)

科学家利用对撞机首次长时间捕捉到反物质

2010年12月20日08:59新京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是一个庞大的科研机构,除了LHC的相关实验之外,还有上百个实验在同时进行,而大部分的实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个: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反氢原子示意图。图/CERN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是一个庞大的科研机构,除了LHC的相关实验之外,还有上百个实验在同时进行,而大部分的实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个:解开宇宙起源之谜。我们知道建造LHC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闻名却未见的希格斯子,但CERN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比如说按照现行理论,宇宙大爆炸时同时出现了物质和反物质,但是两者却无法共存,但为什么今天的宇宙只有物质但没有反物质呢?反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也成了物理界越来越引人注意的话题。

11月底,CERN发布的一个突破性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反氢激光物理设备(ALPHA)坐落于CERN的主楼群,仅有40位科学家为此工作。正是他们首

次长时间捕捉到了反物质。尽管这个发现借用了LHC的成果,但其实验和LHC

的思想完全相反,不是加速,而是“减速”。

对称定律解释世界

和其它物理界的发现一样,反物质首先也是“思想实验”。早在79年前,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就试图把量子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两个互不兼容的基本物理理论。狄拉克发现,反物质必定存在。1932年,人们在实验中寻找到了狄拉克设想的正电子,其质量、带电量与电子完全相同,只不过它带的是正电(电子带负电荷)。

随后,人们逐渐发现了各种基本粒子对应的反物质。“反物质就像是物质在镜子中的像。它和对应基本粒子的质量完全一样,却具有相反的其他量子性质。”ALPHA实验发言人杰弗瑞(Jeffrey Hangst)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质子带正电,反质子带负电;电子带负电,正电子带正电……”

按照目前解释微观世界最好的理论模型,宇宙大爆炸时,同时产生了物质和反物质。今天,NASA的天文学家们也观察到,在遥远的宇宙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早期的宇宙,似乎存在物质和反物质碰撞后产生的伽玛射线踪迹。不过今天的宇宙却是由物质而非反物质组成的。“自然选择了物质,反物质似乎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宏观世界中,很多东西都是对称的。微观世界也是这样。在“标准模型”中,有着一个对称定律,认为量子场论方程所有允许的解,都依据这个对称定律,物质所遵循的物理法则,反物质也同样遵循。这个对称定律由三个字母组成:C、P、T,它们意味着三方面的对称:电荷共轭变换、宇称(左右)、时间反演。在随后的岁月中,不少物理学家们靠研究对称性问题拿下了诺贝尔奖。其中很多人研究的是“对称破坏”,即在一些物理过程中,一些对称性(特别是C和P的对称)被破坏了。

“CP对称破坏”是描述今天宇宙中物质数量超过反物质的重要解释之一。目前,有很多科学实验都在对这个现象进行验证,希望通过反物质研究了解到对称性定律及标准模型的有效性。

最冷的反物质

LHC的四大探测器之一LHCb研究的主要就是反物质和对称性问题。但ALPHA 实验却和LHC几乎没关系,和LHCb的实验目的和方法也截然不同。在这里科学家们同样选择了氢,氢原子和反氢原子都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结构非常简单。

两个反氢原子的原料分别是这么制作的,将定向质子束射向一小片铱,高能碰撞会生成反质子,再加以分阶段冷却。由放射性钠衰变产生正电子也加以冷却。“我们借用了对撞机中产生的反氢质子,所以我们还是依附于CERN的实验。但设备和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设计。”杰弗瑞告诉本报记者。

在ALPHA并不大的实验室里,层层的管道连到磁场上方的探测器。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改变速度的设备。它并不是另一个加速器,而是一个减速器。科学家将已有的反质子和正电子放在一起,令其生成反氢原子,然后让它逐渐减速,以便在一个像浴缸一样的磁场中将其“捕获”。

反物质无法与物质共存,因为两者一旦接触,便会同时消失并转化为能量,转化的能量形式如光子,这个过程用术语叫做“湮灭”。该过程产生的能量十分巨大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是一个庞大的科研机构,除了LHC的相关实验之外,还有上百个实验在同时进行,而大部分的实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个: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ALPHA的实验结果却跨过了这个门槛。首先,实验必须在真空中进行,科学家设计了一个真空管道,排除了绝大部分的空气物质。反氢原子是中性的,没法通过电荷来捕获,怎么逮住它呢?杰弗瑞介绍,尽管电中性,反氢原子还是带有微弱的磁场,可以对磁场做出反应。

在热力学上,温度体现的是物质粒子的动能。理论上说,如果物质粒子达到绝对零度时,它应该完全静止。所以,温度越低,粒子的速度越慢。科学家们让来自LHC的高能反氢质子减速冷却,最后让-70℃左右的反质子束和更冷的正电子束进行对撞,一些反质子和正电子结合形成了反氢原子。如果说LHC的目的是令粒子更快、更热、更重,那这个实验中,原子则变得更冷更慢,其中速度最慢的反原子,温度仅有-272.5℃。

这些超级冷的反原子,最后“陷”入了一个超导磁铁构成的“磁场缸”里。“磁场越强,抓住的反原子也越多。”杰弗瑞说。他们共运行了335次实验,由1000万个反质子和7亿个正电子结合。产生的反氢原子中,有38个被捕获。

要观察被“囚”的反物质的存在,唯一的方法就是“释放”它。0.17秒后,科学家们关闭了磁场,反氢原子迅即与氢原子碰撞,湮灭无踪。探测装置及时地记录下了这38次能量爆炸。这些爆炸都发生在反氢原子和产生磁场的缸状容器壁上。反物质和物质湮灭后形成了新的粒子。实验中,新产生的粒子是名为π

介子的亚原子粒子。

杰弗瑞说,这是科学家第一次长时间“逮住”反物质。LHCb这样的高能粒子实验是没法捕捉反物质的,因为高能量的反粒子会迅速与实验设备相撞而消失,唯一能困住的,是低能、寒冷、运动缓慢的反粒子。

反物质不会炸毁地球

在高能物理的反物质实验如LHCb,主要的实验目的是寻找宇宙初期为何物质战胜了反物质而存在。另一些反物质实验,如CERN的另一实验ATHENA,主要研究反物质和引力的关系,而ALPHA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标准模型是否能够同样作用于反物质。

标准模型认为,反物质和物质遵循一样的物理原则,比如反粒子应该和对应的粒子一样能够吸收同样的光的颜色。因此,此次科学小组用激光照在反物质上,准备探究其是否和对应的物质一样吸收同样的光波。

“到目前为止,在量子层面上,‘CPT对称定律’都表现得很好。但对于反物质,人们从来没有在原子核层面测量过其对称问题。”杰弗瑞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自然选择了物质而不是反物质,也不知道标准模型是否能够应用在反物质系统,或许标准模型能够在反物质中被证实,或许我们会寻找到惊喜,因为我们不知道物理会往哪儿走。”

捕捉反物质的技术正在突飞猛进。杰弗瑞表示,明年年初,他们将能够捕获更多的反原子。CERN的另一个实验项目ASACUSA,最近也在他们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将反氢原子引导到一个真空管中研究飞行速度。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制造足够多的反物质,研究其运动行为。

即使这样,反物质的取得基本上还是只存在于实验室。79年前,狄拉克第一次提出了反物质的想法,这个名字就开始进入科幻小说。15年前,科学家制造出了反物质,但直到今天,人们才第一次较长时间捕捉到了反物质。虽然动用了大量昂贵的超导磁铁,科学家也只逮住38个反氢原子,技术之艰难可见一斑。因此,对于媒体与文艺作品描述的,将反物质作用于航空、军事等领域的设想,杰弗瑞表示这完全是天方夜谭,离科学现实还远得很。

“要造出《星际迷航》或者《天使与魔鬼》中所描述的那么多反物质,我们所需要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宇宙的寿命。而且,为制造它们而消耗的能量要比它们最后产生的能量还要大。”他补充说,在小说《天使与魔鬼》中,就提到了ALPHA 实验使用的低能反物质。在拍摄同名电影的时候,导演曾来CERN咨询相关科学细节,但最终还是为了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将故事嫁接在了LHC上———实际上,LHC是根本无法保留住反物质的。

另一方面,反物质研究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今天,反物质已经在医学上的正子放射断层扫描仪(PET)中发挥作用。但真正研究反物质的目的,还在于科学追求真理的本质。“人类的好奇心永远无止境,我们想要知道宇宙爆炸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杰弗瑞说

西班牙建造首个夜间能发电的太阳能光热电站

2011年07月23日07:46科技日报王小龙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在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建造的太阳能光热电站顺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试运行,并成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从而成为世界首个能够全天候供电的商业化太阳能电站。

西班牙Gemasolar太阳能光热电站

太阳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并网等因素的影响,规模化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缓慢,建成的绝大多数电站亦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眼见太阳无私奉献给人类的光和热就这么被白白浪费,不少人不由得埋怨起现在的太阳能技术“白天不懂夜的黑”。但常言道,办法总比问题多,日前来自图雷索尔能源公司(Torresol Energy)的一则消息就让我们看到了些许曙光。

2650面镜子组成的“阳光牧场”

7月初,图雷索尔能源公司对外宣布,其在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建造的太阳能光热电站顺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试运行,并成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从而成为世界首个能够全天候供电的商业化太阳能电站。

这座可夜间发电的太阳能电站名为Gemasolar,在始建之初就赢得了不少媒体的关注。除了“可夜间发电”这个引人瞩目特点外,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它所拥

有的2650面定日镜和185公顷(1.85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试想一下,在200多个足球场大的土地上,将数千面巨大的镜子按同心圆状依次排开,那是何等的壮观。这些定日镜安装有光线跟踪系统,能像向日葵一样跟随太阳移动,将95%的太阳辐射汇聚到位于中心的巨型集热装置上。

据图雷索尔能源公司估计,该电站的年发电量可达110吉瓦时,能满足2.5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3万吨。称其为一个收获阳光的牧场一点也不为过。

24小时不停歇的“光明使者”

这个“阳光牧场”又是如何在夜间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呢?

奥妙源于这些同心圆圆心中那个像高塔一样的集热装置,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巨大的铁罐,里面盛放着许多用来吸收并存储热量的熔盐。在太阳辐射的加热下,这些铁罐中的熔盐温度可达到500多摄氏度。高温产生的高压蒸汽驱动发电机运行从而产生电力,经由附近的变电站变压后进入电网。

与槽式聚光技术相比,这种系统能产生更高的温度,提供更多的高压蒸汽,从而能使发电效率获得大幅提升。与晶硅太阳能发电系统相比,其特点在于由阳光产生的能量更易存储,因此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此外,该系统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它能与使用传统涡轮发电机的发电站实现无缝结合,几乎不需要什么改造成本。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称,在夜间或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新电站储存在熔盐罐里的热量也能持续发电长达15小时。而Gemasolar发电站所在的西班牙南部阳光充足,这意味着在包括夜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该电站都将能够正常运行。研究人员根据往年的气候资料估计,每年它至少可以发电270天,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相比,该成绩已十分理想。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产品部总监蒂亚戈-拉米雷斯说,Gemasolar发电站5月底刚刚开始商业运行,由于恰逢较好的天气状况,在6月的最后一周实现了满负荷运转,从而使得电站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电力。随着夏季的到来,他们希望该电站向电网供电的时间平均每天可以达到20小时。

可再生能源的又一个“希望之星”

外电报道称,让太阳能发电站的可靠性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厂相媲美,将是推动太阳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前,夜间无法运作、电力不易存储和并网成本高一直是制约规模化太阳能发电的最大瓶颈。除了能在阴天和夜晚不间断供电外,Gemasolar发电站的存储能力使其能够顺利并入电网,缓解用电高峰的需求,该电站是太阳能技术迈出的重要一步。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董事长恩瑞康·森德高特表示,Gemasolar发电站是太阳能发电行业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为其他采用熔盐蓄热技术的发电站指明了道路。

高中地理 存在生命的行星测试题

高中地理存在生命的行星测试题 2019.2 本试卷共4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宣布:美国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第一个进入了星际空间的人造天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旅行者”1号在发射后的飞行过程中 A.观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全部相同 B.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这些行星轨道面 C.共观测到六次太阳耀斑的周期性活动变化 D.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 2.目前,“旅行者”1号应位于 A.地月系B.银河系 C.太阳系D.河外星系 3.若“旅行者”1号在今后的飞行过程中发现一颗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可推断该行星 A.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B.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C.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D.表面有肥沃的土壤 4.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下列有关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 B.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的大气 C.自转周期适中,昼夜温差较小 D.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5.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现在 A.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火星、木星很相似,自转周期较短 B.从结构特征看,地球属类地行星,体积质量比巨行星小,比远日行星大

C.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都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D.从结构特征看,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周期适中 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体现在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公转运动又有自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人类的行星 7.地球的特殊性与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有关。其宇宙环境稳定的原因有 ①太阳较稳定②大行星及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不同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④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①行星是 A.水星B.金星 C.火星D.木星 9.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智慧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B.昼夜温差相对较大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不受太阳活动影响 10.此时 A.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B.北极地区极光绚丽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D.南极地区出现极昼 11.图中三大行星的共性特征是 A.体积大小相近B.表面温度相近 C.自转周期相同D.公转方向相同 新华社华盛顿2017年8月21日电,当天,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迎来日全食,美国华盛顿时间(西五区)13时16分,太阳被月亮完全“吞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下列关于日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

部编版初中语文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课题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型新授 主备初审终审人备间上间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你了解多少? 2、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各有什么作用? 3、你自己先描述一下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阅读教材P4749资料分析1、2、3、完成下列问题。 (1)各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 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 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测?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5、阅读教材P49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 ) 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 )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 原始单细胞生物 ( )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 ) (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 三、系统总结 四、生活链接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7、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8、原始大气层里不含()A、氧气B、氢气C、甲烷D、硫化氢 9、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10、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A、原始的大气层 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 D、原始的高山 11、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12、根据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年前形成的。那时,地球的温度,地面上常常发生,天空中常有。 13、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 14、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形成了降雨,这些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中。 15、下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示,填写出该装置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 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的条件和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为其提供能量。 (3)图中B里为。 (4)C中为含有的溶液。 (5)米勒的实现说明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1)①、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②、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③、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5、有机物有机物原始海洋 35 四、生活链接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7、A 8、A 9、C 10、C 11、 D 12、46亿很高火山喷发电闪雷鸣13、有机物14、有机物有机物海洋 15、(1)原始地球原始大气(2)闪电(3)沸水(4)、有机物 (5)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指导教师巫清华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凡的星球,尽管它小得像宇宙中的一粒沙尘,却拥有着如此复杂的生命。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并未发现还有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着复杂生命体。那么生命存在的条件到底有哪些?到底存在多少,有多么苛刻的条件才能造出非凡的地球呢?关于地球的特殊性,课本并未做详细的介绍,经过整理资料,笔者发现生命存在必要条件最常见的一共有20 条之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7 点。条件一:存在液体的水 可以说水是生命的一部分,任何生命都需要水,如植物的生长、水生物的生存、动物体内的循环。水的化学特性,恰好支持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生命,能在水的这些特性中生存,包括溶解,并传送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养料。如在生物体内,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等。水吸收太阳热能的能力对地球有着关键的影响,水能吸收太阳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水吸收热能的时候不仅能调节温度同样也在储存能量,所以巨大的水体是调节地球表面温度的最关键条件之一。如果地球表面不是现在的“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而是很多人期望的那种陆地多海洋少的格局,那么地球温度也会让人类无法忍受。

条件二:需要一个有氧的大气 大气只占地球直径的1%它由78%勺氮气,21%的氧气和w 1% 的二氧化碳气体等组成。在地球上,氧气和氮气的比例也是至关重要的。氧气浓度过低则会导致呼吸不畅甚至缺氧死亡;氧气浓度过高则会导致氧中毒,严重的将危及生命。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大气层确保了温和的气候,阻挡了各种来自宇宙的有害辐射。并且配合得恰到好处的气体又是液态的水和复杂生命所必须的。 条件三:行星与它的恒星之间有适当的距离一个可住人的行星必须生存在所谓的黄金地带,它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必须恰到好处,水温也要恰到好处。液体的水帮助人类确定了可住人的界线, 如果太热水就会蒸发,如果太冷水就会像今天的火星一样结成冰。在太阳系中可住人的区域是非常狭窄的,只有在远离金星轨道以外到火星以内的环带才可住人,如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只要再接近5%,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过高,达到华氏900 度。相反,如果地球再远离20%就会像火星一样在大气层周围形成二氧化碳的云雾,使它表面进入冰雪和严冬,会消灭一切生命。 条件四:特殊的板块运动 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而这些板块在不断的移动,这种动态的地质有各种调节作用,如地球内部的温度回收碳,将生命必须的元素混合,还有改变大陆的形状,形成高低起伏的地形等。高低起伏的地形对水循环的实现和保持生物的复杂多样性十分重要,保证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doc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2. 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学习方法1.推测判断;2.小组讨论辩论;3.分类归纳学习工具1.图片资料;2.学生讲述有关生命起源的故事;3.internet上的资源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事先1周安排)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课时1:分析推测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引入新课]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安排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神创论“不攻自破。学习结论: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一种传说,不攻自破。[课堂讨论]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米勒实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1:分析原始大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请同

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写出原始大气中各个气体成分的化学式?2. 推测在原始大气中为什么没有氧气? 1.h2o、h2、nh3、ch4、co2、h2s;2.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得出;(1)氧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水分解产生的氧分子,很快与其他物质形成氧化物;(比较科学)([)没有绿色植物,不能释放氧气;(一种猜测)阅读资料2:分析米勒的科学实验出示导学提示,帮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气体?2.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3.米勒 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4.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1.h2o、h2、nh3、ch42.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火花放电;3.合成了多种氨基酸;4.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可以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认为从科学实验来找到能够作为“化学进化学说”的证据,难度很大;在这种现状下,促使科学家另辟新径,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索生命的起源。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3:分析陨石成分,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的可能;阅读sts──探索地球外的生命学生分组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导学提示: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大气层的形成:我们知道体积和质量越大,产生的引力越大。如果体积和质量太大,所产生的引力就会很大,会使星球表面的大气受到的引力太大而密度很大,不适宜生物的生存。如果体积和质量太小,星球所产生的引力太小,不足以抵抗由于自转引起的向心力,这样星球表面的气体就会被甩出去而形成不了大气层。地球的质量适当,所以能形成大气。 大气组成:地球的大气是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 原始大气: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不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大气高空的氧气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合成臭氧,形成臭氧层。臭氧层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可以保护生物不受紫外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和臭氧层的演变、形成: 二氧化碳: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只有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场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动。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臭氧层:在绿色植物尚未出现于地球上以前,高空尚无臭氧层存在,太阳远紫外辐射能穿透上层大气到达低空,把水汽分解为氢、氧两种元素。当一部分氢逸出大气后,多余的氧就留存在大气中。 在此过程中,因太阳远紫外线会破坏生命,所以地面上就不能存在生命。初生的生命仅能存在于远紫外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利用局地金属氧化物中的氧维持生活,以后出现了氧介酶(Oxygen-mediating enzymes),它可随生命移动而供应生命以氧,使生命能转移到浅水中活动,并在那里利用已被浅水过滤掉有害的紫外辐射的日光和溶入水中的二氧化碳来进行光合作用以增长躯体,从而发展了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 于是光合作用结合水汽的光解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增加起来。大气中氧的组分较多时,在高空就可能形成臭氧层。这是氧分子与其受紫外辐射光解出的氧原子相结合而成的(见大气臭氧层)。臭氧层一旦形成,就会吸收有害于生命的紫外辐射,低空水汽光解成氧的过程也不再进行。于是在低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原因。这时生命物因受到了臭氧层的屏护,不再受远紫外辐射的侵袭,且能得到氧的充分供应,就能脱离水域而登陆活动。总之,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气中氧出现并逐渐增多起来,动物的出现借呼吸作用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得到调节。 氨气最后逐渐转变为氮气。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绘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过程,渗透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2、通过了解我国探索生命起源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和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理解说明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过程: 导入: 现在的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可是在地球诞生之处,生物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命的起源是怎样的。 新授: 一、“神创论”没有事实依据 提问:神创论大家不陌生吧,那么你们能列举几个神创论的例子么? 答: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 讲解:很好,神创论认为,生命是神创造的,生命始终保持被创造时的形态和结构,而且一成不变。然而神创论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与科学相悖。

二、巴斯德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自然发生学说:今天地球上的生物可以由非生命物质自然而然产生出来。 资料分析: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阅读课本实验装置,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鹅颈瓶口处有弯曲细长的玻璃管时,鹅颈瓶内的肉汤没有变质? 2、为什么打断鹅颈瓶的瓶颈后,瓶内的肉汤变质了? 3、为什么说这个实验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三、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学说” 1、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的材料,找出生命起源的过程。 2、第一步:从原始大气到有机小分子 第二步:从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第三步: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 形成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 3、讨论: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1)读图:米勒实验 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的闪电 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甲烷,氮,二氧化碳,氢气等。 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产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有可能由无机物生成多种简单的有机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了解米勒实验是验证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2)了解:米勒实验被认为是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让学生理解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诞生地。 从原始海洋和现在海洋的不同点,来说明现代海洋是不可能再诞生原始生命的。四、总结 原始地球 火山爆发第一步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有机大分子 原始大气第三步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_(学案含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导学案序号:10课题: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型:新授课时:2 主备:初审:终审人:备课时间:5、16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你了解多少? 2、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各有什么作用? 3、你自己先描述一下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阅读教材P47--49资料分析1、2、3、完成下列问题。 (1)各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 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 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测?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5、阅读教材P49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 ) 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原始单细胞生物( )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 (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 三、系统总结 四、生活链接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7、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8、原始大气层里不含()A、氧气B、氢气C、甲烷D、硫化氢 9、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10、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A、原始的大气层 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 D、原始的高山 11、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推测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的,理解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掌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结合对原始地球及现在地球状况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难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人类进化的视频资料;搜集各种神话传说资料;提前两周同兴趣小组成员,按照技能训练的方法完成肉汤的对比实验。 学生准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报刊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尤其是最新的报道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 四.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古代中国人相信“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朽木化蝉”“白石化羊”等说法。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如何推翻这一观点? 教师展示: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迪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引导学生明确的认识到: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仅凭空想往往是站不住脚的;科学推测不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阅读教材P54的“技能训练”中的最后一段文字材料,并且能够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推测。 【宇生说】 过渡语: 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学说是“宇生说”和“化学起源说”。 教师展示材料:60年代初,美国学者乔治克劳斯等在达斯马尼亚陨石中发现了和真菌相似的纤维包体,此陨石却与太阳同龄。这一发现似乎是宇宙生命论的有力证据;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命蛋白质分子所必需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一、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2.自身条件:①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②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前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③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有一定相关性。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在两级地区出现极光。 考点二地球的自传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与周期 1.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速度 ? (1)除南北两极外,地球自转时球面上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相同,约为15°/h。这是因为地球自转360o所用时间约为24小时。 (2)自赤道向两极,纬度越高,自转半径越小,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线越小,即线速度越小。 ①地表任一纬度线速度:Vφ=2∏RCOSφ/24 ②自地表h高度上线速度:Vφ=2∏(R+h)COSφ/24 (3)在南、北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3.周期: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3.时间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东面的时间较早。 (1)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2)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 (3)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模式——求某地的时间或经度,需要确定一条经线的经度和时间,如下图:在四个量中,往往要确定三个量是已知的,即根据每15°相差1小时或每1度相差4分钟可求出任一个。 ? (4)时区数与中央经线度数的求算:经度数除以15,余数小于7.5度,时区数即为得数;余数大于7.5度,时区数即为得数加1。时区数*15即为中央经线度数。 4.两个日期的划分 (1)日界线 (2)两个日期划分:180度经线和地方时为0:00的经线 三、航天发射中心场址选择 1.位置:地球上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为了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加大发射的推动力,发射场地纬度越低位置越优越。 2.方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借助于地球运动惯性的航天器的发射方向一般应朝向东方。 3.天气:多选在气象条件较稳定、云雾天较少的地区,因为晴天多,空气透明度好,有利于跟踪观测。 4.时间:一般选在夜间,因为夜晚发射升空时,地面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跟踪目标。 5.地形:地形开阔地区较理想,便于对卫星的踪观测。地势较高较为理想,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4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②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新的研究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二、教法 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因此,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应用于实践→概括总结三、学法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在新的平台上“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力图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猜想、讨论、交流,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并提供相关问题情境,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联想生物的进化过程和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再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

高中地理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新人教必修

考点2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读下表,完成(1)~(2)题。

(1) A.金星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水星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C.水星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D.金星表面平均温度比水星低 (2)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原因是( )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②地球上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以下,利于形成分子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C (2)D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D.火星或土星 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1.B 2.C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下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D.大气成分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恒星质量影响恒星与行星的距离,而距离决定了行星的温度。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当前各国新一轮空间竞争正向深空拓展,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正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多位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个发达国家将在火星开发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分析下表,完成1-2题。 1. A.重力加速度大小 B.公转周期长短 C.表面温度高低 D.昼夜交替周期长短 【答案】D 【解析】由表可知,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自转周期,自转周期的长短决定着昼夜交替周期的长短。2.人类深空探测对火星情有独钟的原因是( ) A.有生命存在 B.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 C.有昼夜交替 D.是八大行星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近的行星 【答案】D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本节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伸缩性,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 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所以,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科学的认识生命的起源。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化学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师:①将学生分成7个大组预习教材内容,分配各组的收集相关资料。②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媒体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观点,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特别是最新的报道。③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准备好讨论材料。 六、课时按排 1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落实“五步导学”,打造“生命课堂” 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导学提纲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 1、导入新课: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一下生命的起源。 2、展示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类别。 3、交流生命起源研究史上几种重要学说或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 4、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起源于非生物。 重点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难点是: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让学生分析、讨论,并阐述自己支持哪一假说,支 总结: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二)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看书3—4页)结合课本示意图讨论分析回答: 三、合作探究,求同存异 (三)、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学习提示:阅读课本5页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 与结论。小组合作完成 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在米勒的实验中,A代表____,B代表_____.;正负电极 放电产生火花代表当时的______。由B到C,实际上是模拟 ____过程。C中含有的有机物实际上是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 可推测: 。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 牛胰岛素验证了生命起源中由________形成_________的 可能性。 四、点拨精讲,释疑解惑 复习巩固: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1、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 (1)原始大气: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2)能源:火山喷发释放的巨大热能、紫外线、闪电等 (3)原始海洋:生命起源的场所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四个阶段) A B C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学案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学案) 授课人:刘慧授课班级:1、2、3、4 编号:1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类别。 3、交流生命起源研究史上几种重要学术或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 4、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起源于非生物。 学习重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米勒的模拟实验。 学习难点 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学法指导 1、看图和讨论法:通过课本上示意图,让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本 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分析和思考法: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有关知识思考有关的思考题,并提出 自己的看法及不明白的地方。 学习过程 自学提纲 一、基础知识 1、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括、、、、、 ,与现在的大气层相比没有。 2、根据原始生命化学进化过程示意图分析,从原始大气的无机物到原始生命,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3、原始大气中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于。

4、在米勒模拟实验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中通入的气体代表。实验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现象。 5、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成功的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1981年,又利用简单的有机物,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 二、分析讨论 1、为什么说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2、米勒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哪个阶段? 延伸·拓展 1.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2.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 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 不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能形成无机物 D. 能形成生命 3.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一样 B.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C.原始生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进化无关 4.生物化学分析得知,人体体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无机盐离子的比例跟海水中相应无机盐离子的比例接近。这个事实证明()

(完整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基础巩固 1科学地进行推测时不能() A.有确凿的证据B.凭空想像 C.有严密的逻辑推理D.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4米勒等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能组成蛋白质的一种有机物,这种有机物是() A.脂肪B.氨基酸C.葡萄糖D.基因 5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的推测是() A.原始的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存在着原始生命 C.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以上三个选项都是 6有人根据从宇宙探测获得的资料推测,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着较低等的生命类型,推测的依据是() A.火星上存在游离氧气 B.火星上有丰富的氨基酸 C.火星上存在DNA

D.火星上存在着水 7下图为意大利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斯巴兰让尼实验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汤需要加热沸腾,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组烧瓶中为什么有微生物生成?________,通过甲、乙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与我们学过的巴斯德________实验相似。 能力提升 8根据科学家的推测,46亿年前的地球所没有的现象是() A.雨雪现象B.熔岩横流 C.火山喷发D.电闪雷鸣 9原始大气,经宇宙射线、紫外线等作用,形成的物质是() A.简单的无机物质B.简单的有机物质 C.复杂的无机物质D.复杂的有机物质 10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产生() A.有机大分子B.原始生命 C.原始单细胞生物D.有机小分子

【公开课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材分析 有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了解和乐于参与的话题,而且很多学生通过书刊、电视等媒体,对生命的起源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以及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心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本节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探索生命起源的乐趣。科学总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作出各种假设,经过重重关卡,最后寻找到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命起源的猜想和讨论,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生命的起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进行分组互动讨论教学。 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多媒体视频和分析资料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学生: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展示有关生命起源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进而导入本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新课教学: 一生命起源的过程 地球生命的诞生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同意“化学进化学说”。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40亿年前的地球状况,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思考题。 学生活动:通过视频和课本了解原始地球的状况。 思考题(课件): 1.地球产生的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