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名词解释整理

数据结构名词解释整理
数据结构名词解释整理

Data Structure

2015

hash table散列表:存放记录的数组

topological sort拓扑排序:将一个DAG中所有顶点在不违反前置依赖条件规定的基础上排成线性序列的过程称为拓扑排序(44)

worst case 最差情况:从一个n元一维数组中找出一个给定的K,如果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是K,运行时间会相当长,因为要检查所有n 个元素,这是算法的最差情况(15)

FIFO先进先出:队列元素只能从队尾插入,从队首删除(20)(P82)2014

growth rate增长率:算法的增长率是指当输入的值增长时,算法代价的增长速率(14)

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一些按照重要性或优先级来组织的对象成为优先队列(26)

external sorting外排序:考虑到有一组记录因数量太大而无法存放到主存中的问题,由于记录必须驻留在外存中,因此这些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32)

connected component连通分量:无向图的最大连通子图称为连通分量(40)

2013

stack栈:是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19)

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一些按照重要性或优先级来组织的对象成为优先队列(26)

BFS广度优先搜索:在进一步深入访问其他顶点之前,检查起点的所有相邻顶点(42)

collision (in hashing)冲突:对于一个散列函数h和两个关键码值k1和k2,如果h(k1) =β= h(k2) ,其中β是表中的一个槽,那么就说k1和k2对于β在散列函数h下有冲(35)

Chapter 1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type类型:是指一组值的集合

data type数据类型:一个类型和定义在这个类型上的一组操作abstract data type (ADT) 抽象数据类型:指数据结构作为一个软件构件的实现

data structure数据结构:是ADT的实现

problem问题: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即对应一组输入,就有一组相应的输出

function函数: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

algorithm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一个过程algorithm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它必须把每一次输入转化为正确的输出;一个算法应该由一系列具体步骤组成,下一步应执行的步骤必须明确;一个算法必须由有限步组成;算法必须可以终止。computer program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对一个算法的具体实现

program程序:是算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实现

Chapter 2 Mathematical Preliminaries

set集合:是由互不相同的成员members或者元素elements构成的一个整体

recursive递归:如果一个算法调用自己来完成它的部分工作,就称这个算法是递归的

Chapter 3 Algorithm Analysis

Asymptotic analysis渐进分析:可以估算出当问题规模变大时,一种算法及实现它的程序的效率和开销

growth rate增长率:算法的增长率是指当输入的值增长时,算法代价的增长速率

best / worst / average case最佳、最差、平均情况(P39)

upper bound (p42) / lower bound (p43)

上限:该算法可能有的最高增长率

下限:一种算法消耗某种资源的最大值

big-Oh (p42)/ big-Omega (p43) / Theta notation (p44)

Chapter 4 List, Stacks, and Queues

list线性表:是由称为元素的数据项组成的一种有限且有序的序列stack栈:是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queue队列:也是一种受限制的线性表,队列元素只能从队尾插入,从队首删除

Chapter 5 Binary Trees

BST二叉检索树:是满足下面所给出条件的二叉树,该条件即二叉检索树性质:对于二叉检索树的任何一个结点,设其值为K,则该结点左子树中任意一个结点的值都小于K;该结点右子树中任意一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K

depth深度:结点M的深度就是从根节点到M的路径长度

height高度:树的高度等于最深结点的深度加1

full binary tree满二叉树:的每一个结点或者是一个分支结点,并恰好有两个非空子结点;或者是叶结点

complete binary tree完全二叉树:有严格的形状要求:从根结点起每一层从左到右填充

priority queue优先队列:一些按照重要性或优先级来组织的对象成为优先队列

heap堆:堆由两条性质来定义。首先,它是一棵完全二叉树,所有往往用数组来实现表示完全二叉树。其次,堆中存储的数据是局部有序的。也就是说,结点存储的值与其子结点存储的值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Chapter 8 File Processing and External Sorting

Golden Rule of File Processing: 文件处理的黄金法则

使磁盘的访问次数最少!

track磁头在一个盘片的某个位置上可以访问的所有数据就构成了一个磁道,即这个盘片上与主轴具有相同距离的所有数据

sectors扇区:每个磁道(track)分为多个扇区

Contiguous sectors are often grouped to form a cluster簇:多个扇区通常集结成组,称为一个簇。簇是文件分配的最小单位,因此所有文件都是一个或几个簇的大小

external sorting外排序:考虑到有一组记录因数量太大而无法存放到主存中的问题,由于记录必须驻留在外存中,因此这些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

run顺串:被排序的子序列成为顺串(p294)

Chapter 9 Searching

hashing散列:可以通过一些计算,把关键码值映射到数组中的位置来访问记录,这个过程称为散列

collision冲突:对于一个散列函数h和两个关键码值k1和k2,如果h(k1) =β= h(k2) ,其中β是表中的一个槽,那么就说k1和k2对于β在散列函数h下有冲突

Chapter 10 Indexing

Indexing索引:是把一个关键码与它对应的数据记录的位置相关联的过程

primary key主码:数据库中的每一条记录通常都有一个唯一标识,称为主码

secondary key辅码:可能有多条记录相同的关键码值

linear index线性索引:的索引文件中是一组关键码/指针对,这个文件按照关键码顺序排序,指针可以(1)指向磁盘中的完整记录所在的位置,也可以(2)指向主索引中主码的位置,或者(3)指向主码的实际值

Chapter 11 Graphs

connected components连通分量:无向图的最大连通子图称为连通分量

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 有向无环图:不带回路的有向图

BFS (breadth-first search)广度优先搜索:在进一步深入访问其他顶点之前,检查起点的所有相邻顶点

DFS (deep-first search)深度优先搜索:把所有从顶点V出去的边存入栈中

topological sort拓扑排序:将一个DAG中所有顶点在不违反前置依赖条件规定的基础上排成线性序列的过程称为拓扑排序

The MST (minimum-cost spanning tree)最小支撑树:是一个包括图G 中所有顶点及其一部分边的图,这些边是图G所有边集合的子集。(1)这个子集中所有边的权之和为所有子集中最小的

(2)子集中的边能保证图是连通的

数据结构概念名词解释大全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也称节点(node)或记录(record)。 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数据项:有独立含义的数据最小单位,也称域(field)。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根据数据元素间关系的基本特性,有四种基本数据结构集合: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外,别无其他关系。 线性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个对一个的关系。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个对多个的关系。 图状结构或网状结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多个对多个的关系。 逻辑结构:抽象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算法设计)物理结构(存储结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算法实现) 存储结构分为: 顺序存储结构: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

示数据元素间的逻辑关系。 链式存储结构:借助指示元素存储地址的指针表示数据元素间的逻辑关系。 算法: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 算法的五个重要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 算法设计的原则或要求: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效率与低存储量需求。 衡量算法效率的方法:事后统计法和事前分析估算法。 算法执行时间的增长率和 f(n) 的增长率相同,则可记作:T (n) = O(f(n)),称T (n) 为算法的(渐近)时间复杂度算法运行时间的衡量准则:以基本操作在算法中重复执行的次数。 栈: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线性表。入栈:插入元素的操作;出栈:删除栈顶元素的操作。 队列:只能在队首进行删除、队尾进行插入的线性表。允许插入的一端叫队尾,删除的一端叫队头。串:由零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有限序列;空串:零个字符的串;长度:串中字符的数目; 空串:零个字符的串;子串:;串中任意个连续的字符组成的子序列;位置:字符在序列中的序号; 相等:串的值相等;空格串:由一个或多个空格组成的串,

数据库名词解释

数据库名词解释 1.数据库: 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将相关的数据组织在一起,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内,可为多个用户共享,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具有数据定义,管理和操纵功能的软件集合。 3.数据库系统3级模式体系结构: 外模式又称用户模式或子模式,对应于用户级,是某个或几个数据库用户所看到的数据库的数据视图。 概念模式又称模式或者逻辑模式,它是介于内模式与外模式之间的层次,与结构数据模型对应,由数据库设计者综合各用户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观点构造的全局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总体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内模式又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内部表示,它描述了数据的存储方式和物理结构,即数据库的“内部视图”。4.数据库系统两级映射功能 1)外模式与概念模式间的映射 外模式与概念模式间的映射功能,定义了外模式与概念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保证了逻辑数据的独立性,即外模式不受概念模式变化影响。

2)概念模式与内模式间的映射 概念模式与内模式间的映射功能,定义了内模式与概念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保证了物理数据的独立性,即概念模式不受内模式变化影响。 5.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意义上来理解数据库系统,它一般由支持数据库的硬件环境,数据库软件支持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放工具软件,应用程序等)、数据库、开发、使用和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人员组成。 6.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初阶段。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是设计数据库的整体概念结构,也就是把需求分析结果抽象为反映用户需求信息和信息处理需求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师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把概念模型转换成可由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 4)物理结构设计阶段: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阶段是针对一个给定的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一个可实现的,有效的物理数据库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的方法。 5)实施阶段:数据库实施阶段是根据物理结构设计阶段的结果,建立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将原始数据载入到数据库中,并编写应用系统

数据结构复习要点(整理版).docx

第一章数据结构概述 基本概念与术语 1.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所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 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数据这个集合中的个体,也称之为元素,结点,顶点记录。 (补充:一个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 3.数据对象: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有时候也 叫做属性。) 4.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1)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固有逻辑关系,常称为数据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 依据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分成以下几种: 1. 集合:数据中的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以外,没有其他关系。 2. 线性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合,则除了第一个元素之外,和最后一个元素之外,其他每个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 3.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若数据为非空集,则除了第一个元素 (根)之外,其它每个数据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以及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4. 图状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存在“多对多”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折每个数据可有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2)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的表示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想要计算机处理数据,就必须把数据的逻辑结构映射为数据的存储结构。逻辑结构可以映射为以下两种存储结构: 1. 顺序存储结构:把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存储在物理位置也相邻的存储单元中,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2. 链式存储结构:借助指针表达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要求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物理位置上也相邻。 5. 时间复杂度分析:1.常量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n 无关系T(n)=O(1) 2. 线性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 n 成线性关系T(n)=O(n) 3. 平方阶和立方阶:一般为循环的嵌套,循环体最后条件为i++ 时间复杂度的大小比较: O(1)< O(log 2 n)< O(n )< O(n log 2 n)< O(n2)< O(n3)< O(2 n )

数据结构概念名词解释大全复习课程

数据结构概念名词解 释大全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也称节点(node)或记录(record)。 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数据项:有独立含义的数据最小单位,也称域(field)。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根据数据元素间关系的基本特性,有四种基本数据结构 集合: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外,别无其他关系。 线性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个对一个的关系。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个对多个的关系。 图状结构或网状结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多个对多个的关系。 逻辑结构:抽象反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算法设计) 物理结构(存储结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算法实现) 存储结构分为: 顺序存储结构: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元素间的逻辑关系。 链式存储结构:借助指示元素存储地址的指针表示数据元素间的逻辑关系。 算法: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 算法的五个重要特性: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输入和输出。 算法设计的原则或要求: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效率与低存储量需求。 衡量算法效率的方法:事后统计法和事前分析估算法。 算法执行时间的增长率和 f(n) 的增长率相同,则可记作:T (n) = O(f(n)),称T (n) 为算法的(渐近)时间复杂度 算法运行时间的衡量准则:以基本操作在算法中重复执行的次数。

栈: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线性表。入栈:插入元素的操作;出栈:删除栈顶元素的操作。 队列:只能在队首进行删除、队尾进行插入的线性表。允许插入的一端叫队尾,删除的一端叫队头。串:由零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有限序列;空串:零个字符的串;长度:串中字符的数目; 空串:零个字符的串;子串:;串中任意个连续的字符组成的子序列;位置:字符在序列中的序号; 相等:串的值相等;空格串:由一个或多个空格组成的串,空格串的长度为串中空格字符的个数。 存储位置:LOC(i ,j)=LOC(0,0)+(b2*i+j)L 结点:包含一个数据元素及若干指向其子树的分支;结点的度: 结点拥有的子树; 树的度:树中所有结点的度的最大值;叶子结点: 度为零的结点;分支结点: 度大于零的结点 树的深度:树中叶子结点所在的最大层次森林:m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 二叉树的性质: 性质 1:在二叉树的第 i 层上至多有2i-1 个结点。(i≥1) 性质 2:深度为 k 的二叉树上至多含 2k-1 个结点。(k≥1) 性质 3: 对任何一棵二叉树,若它含有n0 个叶子结点、n2 个度为 2 的结点,则必存在关系式:n0 = n2+1。 性质 4: 具有 n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 log2n? +1。 满二叉树:指的是深度为k且含有2k-1个结点的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树中所含的n 个结点和满二叉树中编号为1 至n 的结点一一对应。

数据库名词解释

1.游标:游标是与某一查询结果相联系的符号名,用于把集合操作转换成单记录处理方式 2.2NF:第二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并且R中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 于R的某个候选键,则称是第二范式模式(注:如果A是关系模式R的候选键的一个属性,则称A是R的主属性,否则称A是R的非主属性。) 3.3NF:第三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 选键,则称R是第三范式的模式 4.BCNF:BC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一范式,且每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 那么称R是BCNF的模式。 5.无损联接:设R是一关系模式,分解成关系模式ρ={R1,R2...,Rk},F是R上的一个函数依 赖集。如果对R中满足F的每一个关系r都有r=πR1(r)|X|πR2(r)|X|...|X|πRk(r)则称这个分解相对于F是"无损联接分解" 6.保持依赖集:所谓保持依赖就是指关系模式的函数依赖集在分解后仍在数据库中保持不 变,即关系模式R到ρ={R1,R2,...,Rk}的分解,使函数依赖集F被F这些Ri上的投影蕴涵。 7.事务:事务是指一个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什么都做,要么都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 的工作单位,是数据库环境中的逻辑工作单位 8.封锁:封锁就是事务可以向系统发出请求,对某个数据对象加锁,此事务对这个数据对 象有一定控制,而其他事务则不能更新数据直到事务释放它的锁为止。 9.活锁:是指某个事务永远处于等待状态,得不到执行的现象 10.死锁:有两个或以上的事务处于等待状态,每个事务都在等待另一个事务解除封锁,它 才能继续执行下去,结果任何一个事务都无法执行,这种现象就是死锁。 11.串行调度:事务的依次执行称为串行调度。 12.可串行化调度:对于事务集(T<1>,T<2>,?,T),如果一个并发调度的结果与一个串行调度等 价,则称此调度是是可串行化调度。 13.两段封锁协议: 14.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注意,超键是一个属 性集) 15.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或者是书本P24定义2.4.1 16.主键:被数据库设计者选择出来作为表T中特定行的唯一性标识符的候选键。 17.外键:某个关系的主键相应的属性在另一关系中出现,此时该主键在就是另一关系的外 键, 书本上的定义:如果表T1中任意行的F值的组合,至少包含一个空值或与被引用表T2中为候选键或主键的列集合P的组合值匹配,则列集合F被定义为外键。 18.实体完整性规则:这条规则要求关系中元组在组成主键的属性上不能有空值。 19.参照完整性规则:这条规则要求“不引用不存在的实体”。其形式定义如下:如果属性 集K是关系模式R1的主键,K也是关系模式R2的外键,那么R2的关系中,K的取值只允许有两种可能,或者为空值,或者等于R1关系中某个主键值。 20.第一范式规则:不允许有多值属性和含有内部结构的列。 21.兼容表:R和S有相同的标题,且属性是从相同的域中选择并具有相同的含义,则R和 S是兼容的。 22.投影:删除表上的某些列,包括标题以及对应列上的值。在结果集中只留下重复行的一

数据结构名词解释整理

Data Structure 2015 hash table散列表:存放记录的数组 topological sort拓扑排序:将一个DAG中所有顶点在不违反前置依赖条件规定的基础上排成线性序列的过程称为拓扑排序(44) worst case 最差情况:从一个n元一维数组中找出一个给定的K,如果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是K,运行时间会相当长,因为要检查所有n 个元素,这是算法的最差情况(15) FIFO先进先出:队列元素只能从队尾插入,从队首删除(20)(P82)2014 growth rate增长率:算法的增长率是指当输入的值增长时,算法代价的增长速率(14) 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一些按照重要性或优先级来组织的对象成为优先队列(26) external sorting外排序:考虑到有一组记录因数量太大而无法存放到主存中的问题,由于记录必须驻留在外存中,因此这些排序方法称为外排序(32) connected component连通分量:无向图的最大连通子图称为连通分量(40) 2013 stack栈:是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19)

priority queue 优先队列:一些按照重要性或优先级来组织的对象成为优先队列(26) BFS广度优先搜索:在进一步深入访问其他顶点之前,检查起点的所有相邻顶点(42) collision (in hashing)冲突:对于一个散列函数h和两个关键码值k1和k2,如果h(k1) =β= h(k2) ,其中β是表中的一个槽,那么就说k1和k2对于β在散列函数h下有冲(35) Chapter 1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type类型:是指一组值的集合 data type数据类型:一个类型和定义在这个类型上的一组操作abstract data type (ADT) 抽象数据类型:指数据结构作为一个软件构件的实现 data structure数据结构:是ADT的实现 problem问题: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即对应一组输入,就有一组相应的输出 function函数: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 algorithm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一个过程algorithm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它必须把每一次输入转化为正确的输出;一个算法应该由一系列具体步骤组成,下一步应执行的步骤必须明确;一个算法必须由有限步组成;算法必须可以终止。computer program计算机程序:被认为是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对一个算法的具体实现

数据库名词解释

Dn的子集叫做在域D1,D2,…,Dn上的关系表示为R(D1,D2,…,Dn) ,即结构化查询语言,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些列,但保留了主码。称这类视图为 模式集合。这种过程叫 此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包括信息管理要求和数据操作要求 成果 SQL语句嵌入程序设计语言中,被嵌入的程序设计语言成为宿主语言。简称主语言 SQL语句的执行结果,每个游标区都有一个名字 的工作单位 T1封锁了数据R,事务T2又请求封锁R,于是T2等待。T3也请求封锁R,当T1释放了R上的封锁之后系统首先批准了T3的请求,T2仍然等待。然后T4又请求封锁R,当T3释放了R上的封锁之后系统又批准了T4的请求……T2有可能永远等待,这就是活锁的情形。 T1封锁了数据R1,T2封锁了数据R2。然后T1又请求封锁R2,因T2已封锁了R2,于是T1等待T2释放R2上的锁,接着T2又申请封锁R1,因T1已封锁了R1,T2也只能等待T1释放R1上的锁。这样出现了T1在等待T2,而T2又在等待T1的局面,T1 和T2两个事务永远不能结束,形成死锁 (1)实现数据共享;2)减少数据的冗余度;(3)数据的独立性;(4)数据实现集中控制;(5)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6)故障恢复 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发法,3NF的设计方法,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40.设有一个记录各个球队队员每场比赛进球数的关系模式 R(队员编号,比赛场次,进球数,球队名,队长名) 如果规定每个队员只能属于一个球队,每个球队只有一个队长。根据以上信息完成如下任务: (1)写出根据该关系模式创建表“比赛情况”的SQL语句;(4分) (2)写出关系模式R的基本函数依赖和主码;(4分) (3)把R分解成2NF模式集。(2分)

数据结构名词解释整理

1.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所有数据元素以及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相互之间存 在着某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逻辑结构:逻辑结构是从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的,与存储结构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 可以看作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 a.集合:指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外,别无其他关系。 b.线性结构:指该结构中的节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c.树形结构:指该结构中的节点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 d.图形结构:指该结构中的节点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3.存储结构:存储结构是逻辑结构用计算机语言表示或在计算机中的实现,也就是逻辑结 构在计算机中的存储。 a.顺序存储结构:该结构是把逻辑上相邻的节点存储在物理位置上相邻的存储单元 里,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由存储单元的邻接关系来体现。 b.链式存储结构:节点间的逻辑关系是由附加的指针字段表示的。 c.索引存储结构:该结构通常是在存储节点信息的同时,还建立附加的索引表。 d.哈希表:根据节点的关键字通过哈希函数直接计算出一个值,并将这个值作为该 节点的存储地址。 4.算法:在具体存储结构中实现某个抽象的运算。 5.时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6.空间复杂度:执行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7.线性表:具有相同特性的数据元素的一个有限序列。 8.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把线性表中的所有元素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存储到从计算机存储器指定位置开始的一连续的存储空间中。 9.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每个存储节点不仅包含有元素本身的信息,而且包含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信息。 10.有序表:指其中所有元素以递增或递减方式有序排列的线性表。 11.栈:栈是一种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结构的栈称为顺序栈;采用链式存储结构的栈称为链式栈) 12.队列:队列是一种仅表的一端进行插入,而在表的另一点进行删除的线性表。(把存储队列元素的表从逻辑上看成一个环,环形队列) 13.串:由零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有限序列。 14.串的模式匹配:在主串中找到一个与子串相等的子串。 15.递归:在定义一个过程或函数时出现调用本过程或本函数的成分称为递归。 16.数组:数组是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 17.广义表:一个广义表是n(n>=0)个元素的一个序列。 18.树:树是由n(n>=0)个节点组成的有限集合。 a.表示方法:树形表示法;文氏图表示法;凹入表示法;括号表示法。 b.存储方法:双亲存储结构;孩子链存储结构;孩子兄弟链存储结构。 19.二叉树:它是有限的节点集合。 20.平衡二叉树:若一颗二叉树中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至多相差1,称为平衡二叉树。21.哈夫曼树:在n个带权叶子节点构成的所有二叉树中,带权路径长度WPL最小的二叉树称为哈夫曼树。 22.图:由顶点和边构成。 存储方法:邻接矩阵存储法(特点:1>图的邻接矩阵表示唯一; 2>适用于存储边的数目较多的稠密图,存储空间为O(n2);

数据库中一些常用的名词解释

◆DB:数据库(Database),DB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 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好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数据模型: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概念数据模型:它是独门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结构数据模型:它是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这类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称为“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它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备考川大NET名词解释 1、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总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联机系统是由一台中央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位置分散的终端而构成的计算机系统。 3、PDN是公用数据网。网中传输的是数字化的数据,属于通信子网的一种。 4、OSI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七层网络模型。 5、PSE是分组交换设备。作为网络的中间节点,它具有存储转发分组的功能。 6、PAD是分组装配/拆卸设备。在发送方将大的报文拆成若干分组,在接受方将属于同一报文的分组再重新组成报文的设备。 7、FEP是前端处理机。设置在中心计算机与通信线路之间,专门负责通信控制。 8、IMP是接口信息处理机,是网络中间节点的统称。 二、 1、数据通信: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数据装置与通信线路,完成数据编码信号的传输、转接、存储和处理的通信技术。 2、数据传输率: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单位为B/S。 3、信道容量:是信息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是信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4、自同步法:是指接收方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的方法。 5、PCM:称脉码调制,是将模拟数据换成数字信号编码的最常用方法。 6、FDM:又称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是在信道带宽超过原始信号所需带宽情况下,将物理停产的总带宽分成若干个与传输单个信号带宽相同的子停产,每个子信息

传输一路信号。 7、同步传输:是以一批字符为传输单位,仅在开始和结尾加同步标志,字符间和比特间均要求同步。 8、差错控制: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能发现或纠正差错,把差错限制在尽可能小的允许范围内的技术和方法。 9、FEC:又叫向前纠错,是一种差错控制方法,接收端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 10、信号:是数据的电子或电磁编码。 11、MODEM:又称调制解调器。其作用是完成数字数据和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使传输模拟信号的媒体能传输数字数据。发送端MODEM将数字数据调制转换为模拟信号,接收端MODEM再把模拟信号解调还原为原来的数字数据。 12、信号传输速率:也称码元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单位记做BAND。 13、基带传输:是在线路中直接传送数字信号的电脉冲,是一种最简单的传输方式,适用于近距离通信的局域网。 14、串行通信:数据是逐位地在一条通信线上传输的,较之并行通信速度慢,传输距离远。 15、信宿:通信过程中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设备或计算机。 16、信源:通信过程中产生和发送信息的设备或计算机。 17、全双工: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要有两条数据通道,发送端和接收端都要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18、冲击噪声:呈突发状,常由外界因素引起;其噪声幅度可能相当大,无法靠提高信噪比来避免,是传输中的主要差错。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简答题目汇总

第一章名词解释 这是书本上的课后习题上的: 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 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 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 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 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数据库及其应用

数据库及其应用重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数据处理:对各种数据的进行收集、存储、分类、计算、加工、检索和传输的过程 2、对象:是类的实例,类是对于拥有数据和一定行为特征的对象集合的描述。每个对象都有其属性和方法,并能响应特定的事件。可以通过对象的事件、属性和方法来处理对象 3、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连ODBC是一种用于数据库服务器的标准协议,通过ODBC可访问多种数据库中的数据,可安装多种数据库的ODBC驱动程序,从而使VFP可以与该数据库相连,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4、超关键字:二维表中能唯一确定记录的一个或几个列的组称为“超关键字后(superkey)”。如果是用单一的列构成关键字,则称其为“单一关键字(Single Key)”;如果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列构成关键字,则称其为“合成关键字(Composite Key)”。 5、主控索引:在复合索引的多个索引中,在某一时刻只有一个索引对表起作用,这个索引标志称为主控索引。 6、事件 7、类 8、数据处理 二、单项选择题 1、表单文件的扩展名是( B )。 A. PRG B. SCX C. MPR D. VCX 2、Visual FoxPro是一个(D )。 A. 数据库管理员 B. 数据库 C. 数据库系统 D. 数据库管理系统 3、在Visual FoxPro环境下,运行表单的命令是( A )。 A. DO FORM <表单名> B. DO <表单名> C. CREATE FORM <表单名> D. REPORT FORM <表单名> 4、检测数据库文件指针是否已到文件头的函数是(D )。

A. BOF() B. EOF() C. END() D. FIEL() 5、逻辑运算符的优先顺序是(a )。 A. .NOT.、 .AND. 、.OR. B. .NOT.、 .OR.、 .AND. C. .AN D.、 .OR. 、.NOT. D. .AND.、 .NOT.、 .OR. 6、设S=“南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从变量S中取出“计算机”三个字的表达式是()。 A. SUBS(S,5,3 ) B. SUBS(S,9,6) C. SUBS(S,9,3) D. SUBS(S,5,6) 7、下列字符中不能做变量名的开头的是( d )。 A. 英文字母 B. 下划线 C. 汉字 D. 数字 8、将当前表ZGB.DBF中男职工的工号、姓名、工资、奖金四个字段的数据复制成GZB1 .DBF表文件,应使用命令()。 A. COPY TO GZB1 FIEL工号,姓名,工资,奖金FOR 性别="男" B. COPY GZB1 FIEL工号,姓名,工资,奖金FOR 性别="男" C. COPY TO GZB1 FOR性别="男" D. COPY TO GZB1 FIEL工号,姓名,工资,奖金 9、根据需要,可以把查询的结果输出到不同的目的地。以下不可以作为查询的输出类型的是(D)。 A. 自由表 B. 报表 C. 临时表 D. 表单 10、关系模型的基本结构是(A )。 A. 二维表 B. 树形结构 C. 无向图 D. 有向图 11、表单的前景色由属性( C )的值确定。 A. BackColor B. Picture C. ForeColor D. Caption 12、在数据库表字段的扩展属性中,通过对()可以限定字段内容取值的范围。 A. 字段格式 B. 输入掩码 C. 字段标题和注释 D. 字段级规则 13、DBA是()。 A. 数据库管理员 B. 数据库 C. 数据库系统 D. 数据库管理系统 14、页框(PageFrame)能包容的对象是()。 A. 列(Column) B. 标头(Header) C. 页面(Page) D. 表单集(FormSet)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数据库打开时,该库中的表将自动打开。

数据结构名词解释

数据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数据项 是数据结构中讨论的最小单位,是数据记录中最基本的、不可分的数据单位。 数据元素 是数据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程序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 数据对象 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数据处理 是指对数据进行查找、插入、删除、合并、排序、统计以及简单计算等的操作过程。 数据结构 是指互相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包括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数据运算) I.逻辑结构: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 II.物理结构:又称为存储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映像),包括顺序存储方法、链式存储方法、索引存储方法、散列存储方法。 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是一个值的集合和定义在这个值集上的一组操作的总称。 抽象数据类型 是指一个数学模型以及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操作。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取决于它的一组逻辑特性,而与其在计算机内部如何表示和实现无关。 算法 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的特性:有穷性、确定性、输入、输出、可行性。算法设计的目的:正确性、可读性、健壮性、高效率与低存储量需求。 时间复杂度 T(n)= O(F(n)),它表示随问题规模N增大,算法执行时间增长率与F(n)的增长率相同.F(n)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原地工作 算法执行时,若额外空间相对于输入数据量来说是常数,则称此算法为原地工作。 线性表 具有相同特性数据元素的一个有限序列。是N(N>=0)个同质元素的有限序列,除首尾元素外,每个元素有唯一的前驱和唯一的后继。 顺序表 把线性表中的所有元素按照其逻辑顺序,依次存储到指定的存储位置开始的一块连续的存储空间中。 单链表 每一个数据元素,都需用两部分来存储:一部分用于存放数据元素值,称为数据域;另一部分用于存放直接后继结点的地址(指针),称为指针域,元素的存储空间可以连续,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而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指针域来确定。 双向链表 线性表采用链式存储时,每个结点除一个数据域外,包含两个指针域,一个指向该结点的直接后继,一个指向该结点的直接前驱,这种方式构成的链表,即为双向链表。 单循环链表 是单链表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一个首尾相接的链表,表中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由NULL改为指向头结点或线性表的第一个结点,整个链表形成了一个环. 栈 一种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的线性表。 队列 是一种受限线性表,其限制为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而在表的另一端进行删除。(进行插入的一端称为队尾,进行删除的一端称为队头),先进先出的特点(FIFO) 循环队列

数据库名词解释

数据库: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与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查询、更新、删除等操作。 定义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它的存储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百万条、千万条、上亿条数据。但是数据库并不是随意地将数据进行存放,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否则查询的效率会很低。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数据的互联网世界,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即这个互联网世界就是数据世界。数据的来源有很多,比如出行记录、消费记录、浏览的网页、发送的消息等等。除了文本类型的数据,图像、音乐、声音都是数据。 (1)数据库是一个实体,它是能够合理保管数据的“仓库”,用户在该“仓库”中存放要管理的事务数据,“数据”和“库”两个概念结合成为数据库。 (2)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新方法和技术,它能更合适的组织数据、更方便的维护数据、更严密的控制数据和更有效的利用数据。 发展现状 在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上,数据库先后经历了层次数据库、网状数

据库和关系数据库等各个阶段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关系型数据库已经成为目前数据库产品中最重要的一员,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数据库厂商新出的数据库产品都支持关系型数据库,即使一些非关系数据库产品也几乎都有支持关系数据库的接口。这主要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可以比较好的解决管理和存储关系型数据的问题。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关系型数据库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这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半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需要用数据库进行存储管理,以此同时,分布式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对数据库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就开始出现,这类数据库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设计和数据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们更强调数据库数据的高并发读写和存储大数据,这类数据库一般被称为NoSQL(Not only SQL)数据库。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一些传统领域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数据库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2、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3、DML 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由DBMS提供,用于让用户或程序员使用,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 4、事务 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操作系列,这些操作或者都做,或者都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5、实体完整性 若属性(一个或一组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 6、数据库的完整性 指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不正确)的数据,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7、候选码 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 8、主属性 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任一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 9、候选码的函数依赖定义 设K为R中的属性或属性组,若K ----F-- U(所有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K),则K为候选码。 10、B CNF范式 关系模式R中,若每一个决定因素都包含码,则R满足BCNF范式。 11、全码 关系模式的所有属性是这个关系模式的候选码。 12、视图 视图是从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它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即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这些数据仍存放在导出视图的基本表中,因此视图是一个虚表。视图在概念上与基本表等同,用户可以在视图上再定义视图。 13、关系模式Relation Schema 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可以形式化表示为R(U,D,DOM,F)

《数据结构》考试及答案

《数据结构》第二次单元测试 姓名学号.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 数据结构是指()。 A.数据元素的组织形式 B.数据类型 C.数据存储结构 D.数据定义 2. 数据在计算机存储器内表示时, 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不相同的,称之为()。 A.存储结构 B.逻辑结构 C. 链式存储结构 D.顺序存储结构 3. 树形结构是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种()。 A.一对一关系 B.多对多关系

J ( )。插入和删除元素 D.没 B. 头、尾 D.头、尾指栈 C. 线性表 k层的结点数最多为B.2K+1 C.2K-1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 一维数组的逻辑结构是__线性____,存储结构是____顺序存储____;对于二维或多维数组,分为____顺序____和_____链式______两种不同的存储方式。 2.栈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其限制是仅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进行操作的这一端称为栈顶,与其对应的另一端称为栈底。 3. 在树型结构中,树根结点没有_____后继_____结点,其余每个结点的有且只有___1__个前趋驱结点;叶子结点没有_____子____结点;其余每个结点的后续结点可以____有多个结点______。 4. 线性结构中元素之间存在___一对一____关系;树型结构中元素之间存在__一对多_______关系。 5. 一棵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的结点总数为__ (2^h)-1 ___,一棵深度为k的完全二叉树的结点总数的最小值为__(2^h)-1__,最大值为__(2^h)-1_。 6. 设一棵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中存储数据元素为ABCDEFG,则该二叉树的 前序遍历序列为_ABDECFG___。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8分) 1. 数组可看作基本线性表的一种推广, 因此与线性表一样,可以对它进行插入、删 除等操作。() 2. 对于不同的特殊矩阵应该采用不同的存 储方式。() 3. 采用压缩存储之后,下三角矩阵的存 储空间可以节约一半。() 4. 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压缩存储之后, 对称矩阵是所有特殊矩阵中存储空间节约 最多的。() 5. 距阵中的数据元素可以是不同的数 据类型。() 6. 矩阵中的行列数往往是不相等的。 () 7.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比链式存 储结构更好。() 页脚内容3

数据库名词解释整理

数据库名词解释整理 1.DBMS:把企业数据以记录的形式在计算机中保存起来的一种软件产品 功能: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保护、数据维护、数据字典 2.层次数据模型/分级数据模型 层次数据模型中数据以树状结构组织 不同类型的记录通过层次结构相互联系 3.网状模型 某一级的一个记录集合在上一级中可能对应两个不同的包含层次 4.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被定义为表,通过键连接两个表,受关系规则约束。 (对象—关系模型是关系模型的扩展。)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4064608.html,ER数据库用户 DBMS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缺乏经验的用户可以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这种类型的用户被称为“END USER”最终用户。 (1)Native user 初级用户 通过鼠标(monus)访问数据库 (2)Casual user 临时用户 通过SQL交互式语言访问数据库 (3)Application programmer 应用程序员 用嵌套式编程语言访问 (4)DBA数据库管理员 用SQL语句访问DBMS 6.数据模型 一个数据库模型或者数据库模型是一组描述如何用计算机化的信息表示现实中数据的定义。 7.数据库命名术语 A:表、列、行 B:关系、元组、属性 8.数据库 数据库是表或者说是关系的集合。(数据库是相关信息的集合,用一组表来表示) 9.数据库模式 表的标题被称作关系模式,即组成关系的属性的集合。 数据库的所有关系模式的集合构成了数据库模式。 表的航集合,也就是元组集合,被称作表的内容;表的行数被称为表的基数。 10.关系 关系是一种数学结构,被定义为一个笛卡尔集的子集,即符合条件的笛卡尔积中的元素为相关的。表中每一行都与不同的列上的值相关联,所以表中的行的完整集合才被称为一个关系。 11.关系规则 规则1 第一范式规则 在定义表中,关系模型不允许含有多值属性(重复字段)和含有内部结构的列,遵守这样规则的表被称为第一范式。 规则 2 只能基于内容存取行规则 说明航是没有次序的,只可以通过行的内容,即每一列中所存在的属性值来检索行。 规则3 行唯一性规则 要求关系中的任何两个元组(表中的行)的值在同一时刻不能是完全相同的。

数据结构中的名词解释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下一些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研究数据元素之间抽象化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即所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并对这种结构定义相适应的运算,设计出相应的算法,而且确保经过这些运算后所得到的新结构仍然是原来的结构类型。 ?数据:数据是人们利用文字符号、数字符号以及其他规定的符号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活动所做的描述。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的含义非常广泛,我们把一切能够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信息,包括文字、表格、图象等,都称为数据。 ?结点:结点也叫数据元素,它是组成数据的基本单位。 ?逻辑结构:结点和结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 ?存储结构: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查找、插入、删除、合并、排序、统计以及简单计算等的操作过程。 ?数据类型:数据类型是指程序设计语言中各变量可取的数据种类。数据类型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和数据结构的概念密切相关。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下一些基本概念: 线性表:一个线性表是n≥0个数据元素a0,a1,a2,…,an-1的有限序列。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在计算机中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线性表的各个数据元素,称作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就是用一组任意的存储单元——结点(可以是不连续的)存储线性表的数据元素。表中每一个数据元素,都由存放数据元素值的数据域和存放直接前驱或直接后继结点的地址(指针)的指针域组成。 循环链表:循环链表(Circular Linked List)是将单链表的表中最后一个结点指针指向链表的表头结点,整个链表形成一个环,从表中任一结点出发都可找到表中其他的结 循环链表:循环链表(Circular Linked List)是将单链表的表中最后一个结点指针指向链表的表头结点,整个链表形成一个环,从表中任一结点出发都可找到表中其他的结点。 双向链表:双向链表中,在每一个结点除了数据域外,还包含两个指针域,一个指针(next)指向该结点的后继结点,另一个指针(prior)指向它的前驱结点。 除上述基本概念以外,学生还应该了解: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插入、删除、存取、复制、合并)、顺序存储结构的表示、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的表示、一元多项式Pn(x),掌握顺序存储结构(初始化、插入操作、删除操作)、单链表(单链表的初始化、单链表的插入、单链表的删除)。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下一些基本概念: 栈:是一种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的线性表,它是一种操作受限的线性表。在表中只允许进行插入和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top),另一端称为栈底(bottom)。栈顶元素总是最后入栈的,因而是最先出栈;栈底元素总是最先入栈的,因而也是最后出栈。因此,栈也被称为“后进先出”的线性表。 栈的顺序存储结构:利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放自栈底到栈顶的各个数据元素,称为栈的顺序存储结构。 双向栈:使两个栈共享一维数组stack[MAXNUM],利用栈的“栈底位置不变,栈顶位置动态变化”的特性,将两个栈底分别设为-1和MAXNUM,而它们的栈顶都往中间方向延伸的栈称为双向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