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学习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用典手法

【学习难点】

《锦瑟》的主题的理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鉴赏《锦瑟》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_________,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

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

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

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

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

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

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___________》,代表

作《无题》《贾生》《________》《锦瑟》等。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

称“__________”,与__________齐名为“温李”。

二、创作背景

①《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19岁时受到令狐楚的怜爱赏识辟为巡官,教授骈文。开成二年中进士。次年,义山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婚娶,被牛党视为“背恩”。从此,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以义山在牛、李二党中所处的境地来说,牛党的令狐父子是赏拔他的恩主,李党的王茂元则是他的岳父,这其中的恩恩怨怨使他有满腹的难言之隐,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朦胧难解的

特点。

②唐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柩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地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以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当时的宦官专权。

三、知识链接

咏古怀古诗

这类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等目的。多写古人往事,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含蓄。

这类诗咏史怀古只是一种手段,抒怀伤今才是目的。怀古多是触景生情,重在抒昔盛今衰之感,较虚,较空灵;咏史则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较实,较具体。代表诗人是刘禹锡、杜牧等。

四、基础知识梳理:

1、字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李商隐名句集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3、参考课文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1.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中“无端五十弦”又喻指什么?

答案: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无端五十弦”喻往事繁多,也可说是喻已逝的年华,慨叹自己年老体衰,追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诗中的颔联和颈联用的典故渲染了什么样的情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

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尾联是对上文的总结。“此情可待成追忆”,是说上面说的那种情感已在心底沉淀了很久,现在再回来想,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是说“当时”的感受,可联系上文看,这种惘然之情现在更甚。

4.《锦瑟》一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该诗语言婉曲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三、四句使用“庄生梦蝶”“杜宇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五、六句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月明”“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之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湿润迷蒙又邈远难觅,表现了理想的幻灭和诗人的彷徨与悲伤。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

5、本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说明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6、《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这首诗各部分(联)的象征意义。

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补充材料:当代学者张中行先生在《诗词读写丛话》中从意境角度对《锦瑟》的解读:

“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诗为:

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第三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诗的基调是哀怨的,意境是迷离的。这首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鉴赏《马嵬》的主旨

领会诗歌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参考课文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马嵬(其二)》。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答案: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马嵬》诗写了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自缢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事件?

答案: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3、颔联所指何事?用了什么手法?在诗歌中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一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传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也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答案:玄宗以自己和杨贵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言自知,要求“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红颜祸水”一说,显然前后是因果关系。

5.《马嵬(其二)》一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①“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②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③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的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惠贤,以至于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6、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7、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应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倒叙,从整体上看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课后反馈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李商隐的诗,一向以难于理解而著称,梁启超曾经说过:“李商隐的诗,我也读不懂,但每次读到《锦瑟》《重过圣女祠》等诗,就会自然产生一种美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难以释手。”《锦瑟》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爱情诗,也有人说是李商隐年老回忆旧时叹咏身世的诗。

答案:李商隐的诗以难于理解著称。

2、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B.蓝田日暖玉生烟

C.望帝春心托杜鹃D.万里悲秋常作客

答案:D

类文阅读

无题(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3.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夜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4.请简要分析颈联内容。

答案: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赴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闹,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交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5.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6.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贵州省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同步练习

贵州省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琴弦(xuán) 宵柝(tuò) 未卜(bǔ) B . 晓梦(xiǎo) 惘然(mǎnɡ) 虎旅(lǚ) C . 晓筹(chóu) 马嵬(wéi) 杜鹃(juān) D . 沧海(cānɡ) 锦瑟(jǐn) 贵妃(fǐ) 2. (2分)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 . 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 . 海外徒闻更九州徒:空 D . 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四十年 3. (2分)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 锦瑟(sè)改弦更张(xuán)惘然(wǎng) 他生未卜(pǔ) B . 宵柝(tuò)沧海桑田(cāng)晓筹(chóu)泥古不化(nì) C . 庇护(pì)心宽体胖(pán)逮捕(dài)众口铄金(shuò) D . 谄媚(chǎn)缠绵悱恻(fěi)勾当(gōu)瞠目结舌(chēng)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B . 李商隐的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许多像《锦瑟》一般哀婉艳丽的诗篇。 C . 智联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D . 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5. (2分)对这《马嵬(其二)》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 . “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 . 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 .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6. (2分)对这《马嵬》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 . 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 . “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 . 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7. (2分)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臵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臵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臵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练】人教必修3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资料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琴弦.(xuán)宵柝.(tuò)未卜.(bǔ) B.晓.梦(xiǎo)惘.然(mǎnɡ) 虎旅.(lǚ) C.晓筹.(chóu) 马嵬.(wéi) 杜鹃.(juān) D.沧.海(cānɡ) 锦.瑟(jǐn) 贵妃.(fǐ) 2.下列诗句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 C.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 ..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徒:空 D.如何四纪 ..为天子四纪:四十年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 ..B.只是当时已惘然 C.望帝春心 ..卢家有莫愁 ..托杜鹃D.不及 6.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千载谁堪伯仲 ..周遭在 ..间B.山围故国 C.沧海 ..可到家 ..月明珠有泪D.犹及清明 7.下列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用典)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8.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把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补充完整。(8分,任选4句,每句2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4)此日六军同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外徒闻更九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高中语文组余喜萍 一、说教材 《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 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 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 能力目标①、② 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 三、说教法 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具 多媒体、导学案 五、时间 一课时 六、说学习过程 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 “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②、朗读指导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docx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摘要:本教学设计侧重“感悟”,对于很少几个字的诗文来说,如何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意呢?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4、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中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中的形象。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 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 (二)字音字形 锦瑟(sè)弦(xián)柱惘然(wǎng) 马嵬(wéi )未卜(wèi bǔ)更(gèng) 宵柝(tuò)晓筹(chóu)驻(zhù)马 四纪九州沧海托杜鹃 (三)诗歌分析 1、《锦瑟》解读 (1)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起兴、象征手法 锦瑟的50根弦,象征诗人将近50岁的人生。 (2)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庄生晓梦迷蝴蝶—诗人曾留恋的梦境。 用典 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凄凉悲慨,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3)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用典

佳人红颜命薄?诗人才命相妨?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4)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之前说的那番感慨不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的。言外之意是,当时已有怅惘之情,而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2、重点探究 探究一: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1)比喻象征,形象鲜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锦瑟”“蝴蝶”“杜鹃”“珠”和“玉”象征着美好事物。 (2)意蕴深厚,朦胧梦幻。《锦瑟》一诗,无论是“锦瑟”,还是“蝴蝶”“杜鹃”“珠”和“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心知肚明,完全意会,但究其具体,却云雾遮目,不甚明了。虽不能说李商隐开启了朦胧诗的先河,但这种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探究二:《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1)咏瑟诗。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2)悼亡诗。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3)政冶诗。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4)爱情诗。认为《锦瑟》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5)伤世诗。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诗歌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6)理想诗。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3、《马嵬》解读 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妃死。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用典、对比。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否定了这虚妄之说。而“徒闻”“未卜”和“休”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定了基调。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对比手法。 逃难生活很不安适,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安乐。 “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虎旅鸣宵柝”,本来是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教学博苑 03-02 1057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一、整体感知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通篇追忆往事,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境。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意旨隐藏很深,晦涩难解,众说纷纭。金末元初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清代诗人王士禛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感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是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法引导 学习李商隐的诗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人论世,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对李商隐的生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理解他的诗作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必须正确对待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比兴手法,防止穿凿附会式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鉴赏;三是不求对李商隐诗歌的字句上的甚解,重在领略他的诗作的通体之美,以得精神之享受。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的读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

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探究解读 问题探究一: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思路点拨:《锦瑟》一诗,主旨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非得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若夫,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今天有许多学者认为,《锦瑟》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问题探究二: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思路点拨:这首诗首联从“海外”说起,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个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问题探究三:如何理解李商隐诗的用典?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学习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用典手法 【学习难点】 《锦瑟》的主题的理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 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鉴赏《锦瑟》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_________,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 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 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 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 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 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 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___________》,代表 作《无题》《贾生》《________》《锦瑟》等。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 称“__________”,与__________齐名为“温李”。 二、创作背景 ①《锦瑟》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19岁时受到令狐楚的怜爱赏识辟为巡官,教授骈文。开成二年中进士。次年,义山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婚娶,被牛党视为“背恩”。从此,无意之中被抛入了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过施展抱负的机会。以义山在牛、李二党中所处的境地来说,牛党的令狐父子是赏拔他的恩主,李党的王茂元则是他的岳父,这其中的恩恩怨怨使他有满腹的难言之隐,因此不免终身抑郁,于是一切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寓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造成了朦胧难解的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 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李商隐诗2首》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22、李商隐诗2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

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

李商隐诗两首1

李商隐诗两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李商隐,晚唐诗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学生逐渐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教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教师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文本解读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训练:7李商隐诗两首及答案解析

7李商隐诗两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惘.然()马嵬.() 未卜.() 宵柝.() 晓筹.() 2.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锦瑟无端 ..五十弦() (2)一弦一柱思华年 ..() (3)望帝春心 ..托杜鹃() (4)此情可.待成追忆() (5)只是当时已惘然 ..() (6)海外徒闻 ..更九州() (7)他生未卜.此生休() (8)空闻虎旅传宵柝 ..() (9)无复鸡人 ..报晓筹() (10)此日六军同驻马 ..() 4.文学常识填空。 李商隐,字________,号________,晚唐著名诗人,与______齐名,二人并称“________”。李商隐的诗有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有抒写伤时的感慨和失意心情的,比较有名的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名句填空。 (1)(2009安徽高考,10)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李商隐《锦瑟》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èwǎnɡwéi bǔtuòchóu 2.B解析:应为“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3.(1)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2)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3)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4)难道,哪能(5)迷惘,茫然(6)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7)预料(8)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9)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10)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4.义山玉谿生杜牧小李杜《无题》《夜雨寄北》《锦瑟》 5.(1)只是当时已惘然(2)沧海月明珠有泪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 锦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 人教新课标必修3

第二单元第7课 第一课时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2.基础积累 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可(难道,哪能)惘(wǎnɡ)然(迷惘,茫然)信息筛选 一、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引起对亲人的思念。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写眷恋之情。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但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让学生自己品味。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学生朗读全诗,明确感情基调。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三篇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 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 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 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 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这《马嵬(其二)》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 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 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 因果关系 【答案】: 【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练习题(老师)

7.《李商隐诗两首》检测练习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宵柝.(tuò)虎旅.(lǚ)数.典忘祖(shǔ) 度.德量力(duó) B.晓筹.(chóu) 锦瑟.(sè)流水浅.浅(jiān) 泥.古不化(ní) C.琴弦.(xián) 华.年(huá)丢三落.(là)四危如累.(lěi)卵 D.惘.(wǎnɡ)然占卜.(bǔ)言简意赅.(ɡāi) 屏.(bǐnɡ)气凝神 【答案】B(泥:n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九州驻马防患未然心心相印 B.无端沧海闪烁其辞蓝田生玉 C.徒闻造诣觥筹交错风平浪净 D.怅惘杜鹃抱关击柝梦笔生花 【答案】C(净—静) 3.下列各句成语或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A.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 ....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保持“国为重,B.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 .... 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11月29日,考录比例约为1.5%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大量人才涌入公 ”务员考试体系,但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攀上国家机关这个“诺亚方舟”,从此怀抱“金饭碗 ...风光度日。 D.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是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 ,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 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 .... 【答案】D(“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在此使用语义不符,

不合语境。) 4.下列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另一世界无法卜知这一世界的欢乐。 B.庄生晓梦迷蝴蝶:此句用庄子梦为蝴蝶不辨物我的典故,写琴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琴声的这种境界也是作者如梦似幻的身世的象征。 C.沧海月明珠有泪:此句用了海底鲛人泪变珍珠的传说,托寓自己的才能不被世用的悲哀。 D.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说唐玄宗在被迫西逃入川的路上,再也听不到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了。 【答案】A(此句义为:无法预测在来生李、杨是否能团聚,这一生他们的爱情肯定完结了。休:完,结束) 5.下面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偶)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拟人) 【答案】选B。(运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格。) 6.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义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C 7.对《马嵬》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直指李唐王朝的前朝皇帝李隆基。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1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你耗尽一生为万物寻找对仗/可你自己的下联是谁/在那个喧闹而热爱偶数的朝代/你是唯一孤独无匹的事物”(林东威《夜读李商隐》)。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确是一位最为耀眼的孤独的明星。不幸的遭遇让他一生左右为难,忧愁伤感,无所适从;满腹的才华使他的诗众体兼备,情致深蕴,影响深远。学习李商隐的诗,首先要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际遇,其次要把握其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课选李商隐诗两首,风格各异。《锦瑟》是一首很有李商隐“含蓄”特点的诗,该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一般的“咏物诗”。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嵬》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李商隐却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李商隐(813—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牛李党争”的时期。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1.注字音 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 惘.然马嵬. 晓筹.宵柝. 华华.年 可 可.待华.山可.汗 当当.时已惘然 更 更.换适当.更.加 2.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7 李商隐诗两首-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7 李商隐诗两首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筹”指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B .六军,按照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 C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D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解析:选B B 项,六军,后泛指军队。 2.下列对《锦瑟》中所用的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生梦蝶:庄生,即春秋时的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 .望帝啼鹃: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 .鲛人泣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D .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解析:选A A 项,庄周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同杨贵妃及朝中要臣仓皇.. 出逃。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面对利刃强谏,进退中绳....的君王最终还是做出了要江山弃美人的决定,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在一条白绫的死结里香消玉殒.... 。

A.仓皇B.进退中绳 C.倾国倾城D.香消玉殒 解析:选B B项,进退中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不合语境,可改为“进退两难”。A项,仓皇:匆忙而慌张。使用恰当。C项,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使用恰当。D项,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死亡。使用恰当。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白虽然仕途失意,在诗歌方面却成绩斐然。他游览且用诗歌赞颂过不少地方,已成为旅游胜地。 B.李商隐的诗的朦胧美首先体现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的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 C.《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然而它又是最不易理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人们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D.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语言等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A A项,偷换主语,可在“已成为”的前面加“这些地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轻风无语,但大地知道。当千年前的往事在大地上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寻找着因范阳叛乱,洛阳失守,太平天子率群臣向南逃遁时 ②我寻找着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的那块诀别之地 ③被流淌的血渍浸湿了的土地 ④愤怒的兵将斩杀相国,逼死贵妃 ⑤我的眼光与思绪却在金子般的余晖里搜寻 A.⑤③②④①B.⑤②①④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④③① 解析:选B⑤是总写句,应为首句。②句承接⑤句,具体讲搜寻的内容。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Li Shangyin

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2、篇章2: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篇章1:高二语文《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锦瑟》一诗体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讨论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 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 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 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