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篇一: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

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

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

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

老人

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

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

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

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

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

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

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

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帐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

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

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

柏树,数也数不清。

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

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

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老向导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个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老人说:你先别急,一上半山亭,什么都看见了。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莽莽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

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

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老向导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

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

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

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

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

是那位老向导。

一九五六年

【篇二: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

《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三篇,按序依次摘录,方便阅读!

----------------------------

█ 散文《荔枝蜜》

文/杨朔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

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

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

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

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

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

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

的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

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

不及在从化温泉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

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记

早晚,有时趁着月色还采花酿蜜。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大。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精神。热心肠的同志为我也

弄到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

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

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

个有趣的名儿,叫“蜜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

进“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

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人,举动很

精细。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开一个

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每块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着。蜂

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叹息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

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害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待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

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

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

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

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一九六o年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参加革命并开

始文学创作,写过不少散文与小说。出版散文集《亚洲日出》、

《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茶花赋》、《杨朔散

文选》等,中短篇小说集《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旗》、《杨

朔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和《洗兵马》(上部)。杨

朔对当代散文发展有过重大的开拓和贡献。他写于建国初期的散文,重在纪实和叙事,接近报告文学的写法。此后,作者有意识地借鉴

诗歌的某些艺术特性和表现手法,把散文的叙事写景与意境创造结

合起来,拿着“当诗一样写”。这种散文诗化的写法,对当时及以后

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

█ 散文《茶花赋》

文/杨朔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

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

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

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

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 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

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

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

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

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

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

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

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游了

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

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

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

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

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

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边上会到他。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领我穿着茶花走,指点着告诉我这叫大玛瑙,那叫雪狮子;

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后来他攀着一棵茶树

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

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问:古语说:看花容易栽花难--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难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

多少心呢。

我又问道:一棵茶花活不长吧?

普之仁说:活的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我不觉噢了一声:想不到华庭寺见的那棵茶花来历这样大。

普之仁误会我的意思,赶紧说:你不信么?大理地面还有一棵更老的呢,听老人讲,上千年了,开起花来,满树数不清数,都叫万朵茶。树干子那样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

说着他伸出两臂,做个搂抱的姿势。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

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

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

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

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

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

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来,笑着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

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

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

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字莹叔。山东蓬莱人。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海市》、《东风第一枝》、《茶花赋》等。

----------------------------

█ 散文《香山红叶》

文/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

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

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

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

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

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

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

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

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

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

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

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

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

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

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

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

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

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

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

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

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

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

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

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

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刘四大爷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

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

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刘四大爷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

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

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

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睛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作者唐玉琳 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正文目录┈┈┈┈┈┈┈┈┈┈┈┈┈┈┈┈┈┈┈3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 (三)、寻找隐藏于ft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 二、美学特色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 注释┈┈┈┈┈┈┈┈┈┈┈┈┈———————————————10 参考文献┈┈┈┈┈┈┈┈┈┈┈┈┈┈┈┈┈┈┈┈┈┈——11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唐玉琳 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 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 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 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 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 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 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 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 11 次,可见 其散文的魅力。”[1]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 合的文化散文,借ft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 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 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 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 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 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 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

初中经典现代文阅读:《香山红叶》---杨朔

初中经典现代文阅读:《香山红叶》---杨朔 中考现代文阅读:香山红叶 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

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杨朔意境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 个人简介 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当代著名作家。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从诗的意境的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着力创造散文诗的意境、虚幻之美 杨朔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的诗化散文的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之美,诗一样的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杨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荔枝蜜》就有这方面的特点。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把蜜蜂的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最后,采用虚实构思法,作者在文尾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达了作者献身人民,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精神生活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和加入劳动人民行列的心愿。作者从“厌蜂”到“看蜂”,又从“看蜂”到“赞蜂”,再由“赞蜂”到“赞蜂式人物”,最后由“赞蜂式人物”到“梦化蜂”整个情感变化过程中,先抑后扬,善用联想,巧用比喻,先实后虚,把随处可感的生活真实熔铸到艺术的真实里和形象的塑造中,创造出清新可感,耐人寻味,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杨朔散文和诗一样,总是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作者是写景的大手笔,他的散文往往由一连串异彩纷呈的画面构成,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但是最使人心醉神迷的是,杨朔总是把自己主观感情了无痕迹地

失落与接受:《浮生六记》的被理解与被接受

失落与接受:《浮生六记》的被发现与被理解 摘要:关于沈复的《浮生六记》,已经有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过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浮生六记》被理解与被接受的曲折过程,探究蕴涵 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时代精神的失落、生活方式的失落、文本的失 落、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同时也探讨文本中的生命之美、生活情 趣之美、人的发现之美、文体的含混之美。这不仅仅是文本的的失 落与发现,而是一种生命范式、人生态度的失落与发现。 关键词:沈复《浮生六记》失落发现 《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吴县人,生于一七三六年(清乾隆二十八年),约卒于清嘉庆年间①。原书总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两卷已亡佚,现仅存前四卷,虽然后来不断有人说发现了亡佚的后两卷,但经过众多学者的艰辛考证,已证明是后人托名伪作,不足为信。沈复的《浮生六记》从发现到被人重视,经历颇为曲折,就像作者的起伏人生一样,经过了一个从失落到发现、到被重视的曲折过程,对文本和作者沈复的解读和研究也是如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浮生六记》文本解读、对沈复本人的研究,探讨蕴涵于其中的诸多方面内容,以期得到一点研究的启示。 一《浮生六记》的失落 从现存的文字来看,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本伤心之作,这里的伤心失落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失落,还是沈复所代表的整个时代的失落。前人有“幽芳凄艳,读之醉心”的评语,可谓是言之确凿。这种失落不仅是就文本的艰难发现过程而言,还是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文本的解读、对作者沈复的认知程度的概括。这种失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代精神的失落、生活方式的失落、文本本身的失落、独特文学表达方式的失落。 (一)时代精神的失落 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记》饱含着人生的得与失,作者沈复坎坷艰辛但又是快乐的一生在其灵动的文字中展现了人生的美好、人生的无奈,原来大喜和大悲之间仅仅是一线之隔;生的快乐、死的无奈在这个看似柔弱的书生眼里,充满着命定的色彩,家族赋予他的使命、时代的要求,迫使他走上仕进之路。然而在那个看似繁花似锦的盛世中,在那个被无数历史学家标榜为盛世的时代,对于个人的命运,却是极不仁慈的,它要你在权威下低头,经过标准的考试鱼贯而入其瓮中。可是,又有几人能在榜上独占鳌头。沈复即是其中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色,他只是千万个沉寂在榜单背后的装饰品和陪衬。 文人士子失意的悲叹声中有他;纵酒狂歌的玩世不恭中有他;沉醉低迷、流连于秦楼楚馆的潇洒中有他。他有着当时所有士子的影子,而他却因一部残卷特立于众人之中,不能不说是历史给予他的厚报。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时代精神的失落、科举文化在他身上的失落。 然而,他却并没有在这众多人为之伤心落泪的地方停留半步,也没有多①关于沈复生卒年的具体考证详见陈毓罴、江慰庐、丁志安等人的研究论文。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分析

喀什广播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 形式: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艺术与美学--论余秋雨散文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同时也开创的新时代散文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会来喜欢和阅读他的散文。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

孰不知余秋雨,余先生散文迷更是遍天下。从小看余先生的文章,就有种逸群脱俗的意味,加之先生的艺术方面的造诣,其散文更是充满了艺术魅力。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 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 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

关于表达内心失落的句子

关于表达内心失落的句子 1. 辗转轮回,又到树叶飘零的季节,零落、破碎,我的天空失去了颜色。 2. 我能感觉到你的心痛,你有你说不出的无奈,但是你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 越是这样我就越难受。 3. 像一只舞累的蝴蝶,含泪,像两片凋零的花瓣,无力离去。 4. 我是一朵不开花的花尚未学会绽放,就已习于凋零。 5. 我喜欢冬天,因为白昼短暂而黑夜漫长,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逃避。 6. 在甜蜜的感情不一定就是爱情。再美的风景,不一定就是想要停泊的港湾。 7. 是我的终究是我的,我终归是你的’一个过客,你始终不爱我,注定我和你就是 什么都不会发生。 8. 我努力寻找希望,深怕幸运就在身边,却被我粗心错过。 9. 爱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谎言。 10. 为什么给了我一个希望,再甩给我一次失望?让所有的繁华落空于静? 11. 总有太多的无奈围绕在身旁,让我们无尽感伤或许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让人不再 彷徨。 12. 我总是忘记自己的承诺,一遍一遍的对自己催眠。 13. 我们是具备离开情节的人,任何事情都以离开做为最后的解决方式,随时都在准 备离开,接受离开,不去面对,不愿让心受到损耗。 14.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5. 我心里空洞洞的。我感觉到好象全世界都抛弃了我。孤独,寂寞,失落、无助将 我压的喘不过气来我好想逃……逃到另一个世界去…… 16. 依然习惯被爱的感觉,也许某天在喧哗的城市中,你我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望着那个正在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 17.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8. 也许生命中会有许多此相遇,却只能选择擦肩而过,就像树叶,生长与坠落的过 程原来也只是一个寂寞的轮回……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着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一是因好色

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二是再经马嵬坡。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 《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篇一:香山红叶杨朔散文】 香山红叶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 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 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 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 老人 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 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 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 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 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 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 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 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帐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 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 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 柏树,数也数不清。 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 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

散文的特点与写作

散文的特点与写作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让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来写散文呢 写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再如杨朔散文《荔枝蜜》,从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峰蜇了一口,写到现在的参观蜜蜂场。时间跨度很大,但却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插入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二、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空间转换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果我们在写散文时注意到这个特点,就不大会犯单薄、贫乏的毛病。 三、事件牵涉多 写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有一个中心事件,以及烘托连带的一些与之有关的其它事件。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四、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茅盾名篇《白杨礼赞》,

《长恨歌》美学赏析

《长恨歌》是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二人是唐朝最高统治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但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故事却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而是结合了里巷传说,因此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已经不是深宫中高不可攀的帝王与宫妃,而是沾染了人间烟火的爱情主角。所以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寄予了现实的真情实感。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而他们自己又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和主人公。 有人认为它的主题是爱情。因为李杨爱情是排他的。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美人成群的后宫却情有独钟。无论是安史乱前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兵变后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此后的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以致山河变色,日月无光,都形象地反映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爱。白居易在诗歌的第二、第三部分反复渲染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途中他“君臣相顾尽沾衣”,信马由缰,魂不守舍;回京后的物是人非却让他产生幻觉,处处幻化出杨妃的美丽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希冀梦中相见却一次次落空:“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终于道士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海外寻到了已经成仙,道号太真的杨玉环。而杨玉环听到唐朝来使的消息匆匆出见:“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虽然已是天人永隔,但她仍然以物寄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坚守着爱情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这如泣如诉的的诗行里,读者早已忽略了他们长恨的根由,转而被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深深感动。 另一主题是讽喻说。即君主好色,女色误国,导致了安史乱起,葬送了他们所谓的爱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诗歌开篇即是对君主好色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当得到杨贵妃后唐玄宗便沉溺于美色,荒废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且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人唯亲:“姊妹兄弟皆列土”,甚至导致社会风气大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唐玄宗的行为,代价自然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但是,更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是双重主题说。即白居易原本为讽喻,可是在故事的诗化叙述中,情不自禁地变为了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如果说第一部分李杨一个贪恋美色,一个恃宠而骄,感情中的欲望成分较重的话,而当他们天人永隔后,距离产生了美,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性终于压倒了政治是非,达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 《长恨歌》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由此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载,事实并不是这样。白居易用虚笔有意识的剔除了历史材料中的丑闻,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净化了杨贵妃的出身,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 在《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二者交错为用,相得益彰,极具风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从《废墟》论余秋雨散文的风格与内涵 10涉外2班崔晓燕13号最先接触余秋雨的作品是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浅读之后,我深深的被他的文字所震撼,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无一不给我以深刻的思考。 《废墟》是这部散文集中的一篇,细细品读之后,我从中对余秋雨散文的风格和内涵获得了一些认识。 总的来说,余秋雨惯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现代意识连接在一起,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异军突起,呈现给读者一种新的阅读文本,激发起他们新的审美趣味。我认为在《废墟》这篇散文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废墟》中,几乎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对文化、民族、人生等的思考和内心的呼喊。一方面,气势磅礴,潇洒自然,一气呵成,让读者也随着他的情绪时而崇拜、向往自然,时而对历史深沉愤慨;另一方面,他一唱三叹,一步一回首,低沉的调子,悲怆的氛围,一次次让我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作为一个文化意识较强,颇具历史感的散文作家,尽管行走匆匆,却常能俯仰古今,见微知著,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进而做到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让我思考着些什么。 其实,与其将余秋雨说成是散文大家,不如说成是一位辩思的哲人,正如一些评论者对他的评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

余秋雨的散文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在以其厚重的责任感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润物细无声中,把一腔爱国情怀根植到读者心中。我认为这是余秋雨散文的一个重要的内涵。 在这篇散文中,字里行间涌动着浓浓的忧患意识。他以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敏锐的艺术眼光,赋予历史现象和历史现实人物以浓重的忧患色彩,从而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对民族、历史、现状和前途的深深思索之中。无可厚非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对青年一代作了积极的人文引领。正如《废墟》这篇散文的结尾处写道:“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毋庸置疑,“余秋雨”热已逐渐冷却。围绕余秋雨文化散文及其个人在新闻传媒上的表现的争议已不受时人的关注,甚至已被很多人淡忘。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所发掘和品味的有悟性的文人、有品性的常人、有灵性的自然山水和封存已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等要素不应被淡忘,它们将穿越时空,对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继续作人文引领。

一年级语文香山红叶

香山红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拼音儿歌,让学生知道北京香山秋天满山红叶,景色十分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儿歌。 3.能借助拼音学会5个生字的音,认识6种基本笔画,能用笔画记忆字形的方法记忆字的形。 教学重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顺序地看图。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学会5个生字及6种笔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看图读拼音识字。教师板书: (让学生小声读一读;再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一遍。)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要学习有顺序地看图,借助拼音读儿歌,还要学习几个生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记得最牢。 二、学习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书中插图,整体感知。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秋天)从哪儿看出是秋天 呀?(香山红叶)你能用一句话说说插图的意思吗? 2.从远到近观察。 (1)提问:远处是什么?(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是什 么?黄栌和枫树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枫树的叶子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枫叶 有五个角,就像我们的小手。黄栌的叶子有点儿圆。 3.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 景色?那里有什么?你觉得怎么样? 三、学习读儿歌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yī、sì、wǔ、yè 2.复习三拼音节:piàn、liǎng、xiāng、tiān 3.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儿歌,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准的音节画上记号。4.同桌同学互相读一读,相互纠正。 5.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小儿歌,请同学读儿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7.认识逗号和句号。

杨朔散文的诗意

杨朔散文的诗意

————————————————————————————————作者:————————————————————————————————日期:

杨朔散文的诗意-教师教育论文 杨朔散文的诗意 文/李三梅 杨朔的散文,代表着他一生文学创作的最突出成就,在文坛上嬴得了很高的声誉。杨朔是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并表现生活的,因此其作品以盎然的诗意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创作散文的艺术风格上,杨朔不满于当时豪言壮语式的颂歌,也不满于空洞、说教的文风,他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杨朔的作品中,这一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着重是从下面几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一、善于创造诗的意境 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久经磨炼的古典诗章,…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交融,是具化的产物。《荔枝蜜》中,作者以徐徐自如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图画。是以“又浓又翠的从化山水”,“并不出众的从化荔枝花”,“成色纯养分多的荔枝蜜——这三幅图画构成如诗如画的广阔生活背景,使读者强烈地感到当你置身此景时,不能不这之动情,不能不去看一看那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继而作者错老梁之口介绍了蜜蜂的劳动、奉献的需求: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进“大厦”,只见成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在此文中,不管是环境的渲染,还是蜜蜂形象的刻画,作者都力求创造诗的意境,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

追求与放弃800字精选作文

追求与放弃800字精选作文 追求与放弃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境界。但它们却息息相关,有了追求,才有放弃,放弃是一种更高的追求。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有关追求与放弃的优秀精选作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放弃与追求 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每个人都会遇上不同的决择。俗语有说:“凡事有得必有失。”也有人说,放弃意味着失败。但我认为,有时或许更应该学会放弃。也许放弃是一种勇气,放弃是为了追求人生的精彩。 人的一生,回望过去,原来我们认为不可放手的东西,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块木板。认为不能放弃的事情,在生命只是属于一个过渡段罢了。我们成长时,我们要放弃童真;当我们成熟时,我们要放弃单纯,我们远行时,我们就放弃家乡…… 人生是在选择中延续的:成人前学业的选择,成人后职业的选择……可以说除了父母不能选择外,其他都靠自己的努力做出决断。选择的不就是面对人生一个个站台是的停留与前行吗?所以放弃与追求正是这样变得重要。特别是在重大抉择面前,在会彻底改变人生航向的关头,坚决地做出选择与放弃,勇敢地去付诸行动与追求将是何等重要。因为人生是短暂的,须要的“放弃”犹如一霎时的意念,时机消失了,也就是不能果断“放弃”后的空虚,过后徒悲切。正如钱泳所说的:但凡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喜欢这句被千古传诵的诗句,

我喜欢陶渊明不慕名利与世无争的豁达情怀。试问,在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中,有几个人能像五柳先生那样隐逸田园、宽阔豁达?又有多少人在官场上尔虞我诈,为了仕途,为了白花花的银子拼得你死我活?陶渊明放弃了仕途,获取了田园之乐。 世界首富是谁?谁都知道,比尔〃盖茨。这个计算机天才从小喜欢玩电脑,这为他开发软件奠定了基础。他在哈佛上大学时,决然决定放弃学业,与伙伴投身商海。这个决定使得盖茨如今稳居世界首富位置12年。 比尔〃盖茨放弃了学位,获取了商机。 我放弃,我获取,我快乐!为了高考,我放弃了许多娱乐的时间,为的是获取一份优异的成绩;为了高考,教师们也放弃了许多课余时间,为的是让我们获取一份欣喜的成绩。放弃与获取是成正比的。 我相信,放弃越多,获取越多! 追求是有限度的,就像你双脚的占地面积,到一定的时候便不能再增大,该放弃时就放弃,或许迎接你的是另一片艳阳天! 篇三:放弃与追求 人生是美妙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路,每个人都用自己所有的时光前行。 要装一杯清泉,你就必须倒掉自己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结出甜美的果实,你就必须放弃花开时的美丽。

张小娴50句经典语录,50句经典的爱情、尊严、痛苦、失落!_张小娴经典语录

张小娴50句经典语录,50句经典的爱情、尊严、痛苦、失落! _ 张小娴经典语录 张小娴50句经典语录,50句经典语录里边的爱情、尊严、痛苦、失落! 1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2 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3 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4 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 互不相识, 忽然有一天, 他 们相识, 相爱, 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 本来很近的两个人, 变得很远, 甚至比以前更远。 5 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思念里的流浪狗》 6 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7 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8 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为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9 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流波上的舞》 10 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11 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12 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 13 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14 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

论长恨歌艺术特色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论文摘要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这也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他曾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长恨歌》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被广为传唱的名篇。我准备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的主题思想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同时想通过对《长恨歌》一诗的情节结构、叙事特点、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做以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之作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主题结构特色叙事艺术人物塑造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喜欢白居易《长恨歌》,其实这里面是有原故的,这篇文章是他在做周至县尉时作的,正好我的家乡也在周至,而且《长恨歌》全文曾被毛泽东同志手书,因此我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以《琵琶行》、《长恨歌》极为有名,下面就《长恨歌》的艺术美谈谈我的看法。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读者。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因此,关于《长恨歌》的研究者也是逐年增多。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也想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