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哲学给人的印象通常是晦涩难懂,说的道理又是玄而又玄的那种,所以历史中有很多阶段,人们觉得哲学是玄学,对实际生活作用不大。其实会这么认为的人,很多都没有好好研读过哲学著作,我认为哲学是元知识、元理学!哲学追求的是“穷理”,穷尽尽头去追寻道理的真正含义。

哲学一词的希腊文是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 (英文是philosophy)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其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

哲学研究的是思考方式,是爱智慧,智慧不是所有学科的根本吗?而且哲学还研究人,对道德进行剖析,并讨论了超过25个世纪,如果哲学真的没用,哪会让世界上那么多智者对其孜孜不倦地探索呢?

我写公众号以来,唯一觉得写作稍微困难的就是哲学范畴,哲学这个系统传承地非常好,因为每一个杰出的哲学家,都做了很多推翻前人的研

究,经常就是一个学派的去批评另一个学派的,再出现新的学派继续去颠覆和批评前者,如此反复地进行了两千六百多年。因此,要写一位哲学家的观点时,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各种学派之间的区别,几乎每一位哲学家之间的观点都至少存在着一部分细微的差距,就连对一个“形而上学”,大家都争论不休。

对于国内很多大学生,在读大学时都学过马哲(这也使很多人对哲学较反感,当时估计被逼怕了),马克思就批评过形而上学,他是受黑格尔的影响,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世界上的道理何其之多,但你不会觉得每一个都很有道理,只有部分的道理能说服你,那何不把哲学看成一个自助餐厅,你要先走进这个“餐厅”,看到了各种“食物(即理论)”,你自然会选择你喜欢吃的,那现在的你应该做什么?就是先走进去。

目前,我已经写了三篇关于哲学的文章,介于篇幅关系,每一篇我都是浅尝即止,任何哲学理论,研究的人都可以针对一点写出几十万字,公众号的文章显然是做不到的,我只能为大家打开一扇“自助餐厅”的大门,为大家提供一点菜单,想要品尝的自会深入其中。这三篇文章,我在公众号中把其归类在欧洲历史中,毕竟哲学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希腊人真的为如今的文明做了巨大贡献。

点。笛卡尔的理论,我不感冒,因为说服不了我,觉得他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而康德的成功之处,就是融合了两个对立学派之间的矛盾。不管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其实立论都是片面的,因为是片面的,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就经不起推敲。而康德的逻辑思维之缜密,把你能想到的漏洞都提前想到了,这就非常不容易了。

这几天晚上,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无意间从网上看到了一个采访,十三邀的许知远采访陈嘉映,他1952年生于上海,小时候随父母去了北京,自学德语、俄语、英语及其他学科,第一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北大哲学系,翻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随即受到美国大学邀请,去读了哲学博士,回国后在上海和北京的高校担任哲学系教授,许知远认为他是中国最接近,并且称得上是哲学家的人。陈嘉映教授的话,让我太震撼了,他思考的角度之精彩,是我许久未在一个活着的人类身上感受到的,历史中很多智者,留给我们的智慧瑰宝何其之多,但是还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能让我有此感受的人不多。他让我觉得他活得真是非常通透,也许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与我们同宗,所以他的理解更能打动我吧!

陈嘉映教授说:“生活中处处是哲学。”他谈起当年年轻时,初读康德时的激动,觉得康德解决了决定论和自由的问题,二律背反理论,让他开心不已。特别是中国以前几个重大的时代转变,他是亲历者,而且在美国也生活过,他的感悟让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要写康德,

所以我才开始搜索资料,才能看到他的采访,真的获益良多,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他这么形容哲学:“追求根本的道理,追求道。”学好哲学,能让人活得更明白。一个对思想与道德无所追求的人,精神层次肯定就不高。康德是非常反对功利主义的,陈嘉映教授对现下的很多现象都做出了回答,非常幽默又富有哲理。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被誉为“哥白尼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唯理论)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经验论),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由于他所有的理论涉及范围太广,在短短的文章中,是很难全都介绍的,所以我就从中选取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浅谈点读后感。

以1770年为界限,康德的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后批判时期”。在1770年之后,康德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该书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陈嘉映教授都说,他现在都对哲学很多事情不明白,所以我这个哲学初尝者,只能把我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还是那句话,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买书研究。

先来看看《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目录,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的目录有着一点执着,我喜欢在看书之前,先从书的目录中感觉作者,他的讲述方式,是否能让我喜欢,是我选书的一个重要标准。书的目录就能看出作者对他的想法的铺陈,是一个什么样的脉络,内在逻辑联系在哪里,目录中都能窥知一二。

为了写这篇文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我看了不少,我试着用更简单的方式去把上面目录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解释一下,争取能把康德的这个理论的框架介绍一下。国内外大学对康德理论的公开课需要讲一个学期,一篇文章中,我只能浅尝即止了。

首先,康德讲述哲学的目的时,是这么定义的,他认为哲学是为了掌握自然的必然性和发扬人的自由精神,这个怎么理解呢?

世界上无非人、事、物,哲学就是研究人的精神、物的现象及规律等(古希腊时就有自然哲学流派,自然派成为了如今数理化的基础),我们的自然科学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必然性,举例说明,数学这门学科,就是有必然性,康德举的例子就是7+5=12,这就是一个必然性,不管放到哪里,都是这个结果。牛顿的力学,在爱因斯坦出现前,其实缺乏必然性,因为他理论所处的范畴是在地球的范围内,比如引力,在地球上,引力的存在是恒定和必然的;但是,如果你到太空中,就没有引力,也就没

有质量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就使牛顿的理论更完善了,他对空间、时间的领悟,使得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当然,我觉得这种知识的必然性,仍然存在着边界,因为科学是一直发展着的,未来随着科学的颠覆性发展,人类如果拥有了离开太阳系的能力后,或者遇到了外星生物后,未必不会发现颠覆我们已知的知识体系的新知识。

学术界会把康德放在如此高的地位上,主要是因为他调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也称唯理论,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除了有大家所熟知的笛卡尔之外,还有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和巴鲁赫·斯宾诺莎。

经验主义(Empiricism)亦称“经验论”,一种认识论学说,与“理性主义”相对。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前者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他否定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认为心灵

就像白板,心灵中的一切知识来自对事物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感性经验,而心灵也具有一种对感觉印象进行区分、比较和概括的官能。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在这一场古老的争论中,理性主义反对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者认为现实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正因为如此,理性主义者认为存在某些真理,而智力可以直接掌握这些真理。也就是说,理性主义者断言某些理性原则存在于逻辑、数学、伦理和形而上学中,这些原则在根本上是真实的,否认它们会导致人们陷入矛盾。理性主义者有充分的信心,认为经验证据和物理证据被认为没有必要确定某些真理- 换句话说,“我们的概念和知识有很多独立于感官经验之外而获得的”。

康德觉得这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太片面了,所以他的理论是调和了两者的矛盾,才会称为“哥白尼革命”,在康德之前,所有哲学理论都喜欢选边站,所以才让觉得这些都有点自相矛盾,因为学派对立性比较强。康德甚至于认为,在他之前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都失败了,他觉得各派学说中的漏洞都太大了。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他试图解释理性与人类经验之间的关系,并超越传统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失败。康德希望结束一个人类

经验无用和投机理论的时代,同时抵制大卫休谟等思想家的怀疑论。康德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哲学所导致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僵局,并且被广泛认为是在他的思想中综合了这两种传统。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大体可分三个部分:

首先,书中论述了进行理性批判的原因。作者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且含有能使形向上学成为科学的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

其次,书中指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嗣。

最后,书中又提到了理性批判应该遵循的原理及其意义。康德不仅在书中论述了数学、自然科学是怎样成为科学的,而且提出哲学也应该模仿自然科学走上科学之路的观点。

他先把认识划分成三个阶段:

?

感性

?

?

知性

?

?

理性

?

?

此处的感性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感性是不同的,现在对感性的理解是指感情的“感”,而康德说的感性是,感觉的“感”,指的是感知。

他认为这三者都是先天的,其实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应该说先验的,更为准确,因为先天的这个词,在中文的语境中,大家都理解成天生的,为了是后文大家不产生歧义,此处康德涉及到的“先天的”,我后文都统一说成是“先验的”,卫德明先生把此翻译成“验前的”,这是最准确的,可惜后人觉得此种说法过于晦涩。

康德本人对这个当时还特属于他自己哲学的概念做过两方面的基本定义:“我将所有那些不是与对象有关,而是与我们关于对象之认识方式有关的认识,只要它们是先天可能的,都称作‘transzendental’,并不意味着某种超越出经验的东西(那将会是‘超越的’),而是某种虽然先于经验(‘先天的’或称先验的),但除了使经验成为可能以外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这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康德首先用这个概念来指明一种哲学的提问取向:一门transzendental哲学所涉及的应当是这样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所探讨的并不是对象,而是我们对先天可能之对象的普遍认识方式。

其次,康德用这个概念所表明的不是对所有经验的超越,而是某种虽然

先于经验(先天的,a priorie),但却能使经验认识(Erfahrungserkenntnis)得以可能的东西。

就后一点而论,中译名“先验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暗示了transzendental的后一种含义,即它与感性经验(empirisch)的对立。但是,更确切地看,后一种含义实际上只是对前一种含义有关的可能回答。

如果概而论之,那么transzendental的首要含义与主体的自身朝向有关,其次的含义则与这个朝向的先天可能有关。因此,“先验的”并不是一个能反映出transzendental全面意义的中译。而日译名“超越论的”在这里则能体现出这个概念的第一个重要内涵,即讨论认识(意识)的超越如何可能,因而值得借鉴和采纳。而更为确切的中译应当将超越论方面和先验方面的内涵都包容进来。

而时间和空间在康德看来是两个先天特殊的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经验。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康德认为在经验范围内,也能建立形而上学。而不是之前的哲学家认为的,形而上学是在经验范围外形成的,他认为应该把形而上学用更科学化的思维去对待。

什么是经验(后验)知识与先天(先验)知识?

先验知识:独立于经验之外的知识

后验知识: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

康德认为先验知识具备两个特征——必然性和普遍性。

如果一个命题不可能是错误的,那么它就是必然的,因此不能毫无矛盾地去否定。如果一个命题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真的,那么它就是普遍的,因此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康德认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从来不会赋予绝对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因为我们总是有可能碰到例外。

为此,康德还举了一些例子。例如,后验命题:“太阳每天升起”,这个命题就不可能是先验命题,因为可能有一天太阳不升起,因此只有经验才能使他成为现实。反之,命题“八大于二”是先验的,因为这总是正确的,与经验无关。这样是不是容易理解很多?

什么是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康德进一步阐述了“分析”和“综合”判断之间的区别。根据康德(以及像休谟这样的哲学家)的观点,如果命题的谓语概念的内容已经包含在该命题的主语概念中,那么命题就是分析的。

例如,康德认为命题“所有物体是广延的”是分析性的,因为谓词概念(“广延”)已经包含在句子的主语概念(“物体”)中。因此,分析判断的独特性在于,只要对其中所包含的概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它们是真实的。

广延就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即物质的空间属性,即所谓的长宽高,凡是物质必然占据空间。

没有任何物体可以独立于广延而单独存在,所以这个主语“物体”和谓语“广延”,主语已经包含了谓语的概念,这就是分析判断。

虽然在中文的语法中看,“广延的”应该是宾语,康德是用德文写书的,德文有很多合成词,词义更为精确,有些特殊含义则用拉丁文表示,翻译成英文后,此处的谓语一词,英文用的是predicate,这词的翻译为谓语、谓词、宾语、述语,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大家可以把康德在此处想要表达的,套用中文的说法,就是谓宾结构的联动。简单地说,就把

“是”作为分界线,“是”和“是”后面的语句所包含的概念,与主语之间的比较,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辨别是分析判断还是综合判断。

另一方面,在综合命题中,谓词概念尚未包含在主题概念中。例如,康德认为“所有物体都有重量”的命题就是综合的,因为“物体”这个概念在其中并未包含“重量”的概念。重量是引力(外力)赋予的,如果离开地球,就会处于失重状态,就没有重量了,重量不是物体必须包含的概念。因此,综合判断为概念增加了一些东西,而分析判断只能解释概念中已包含的东西。

康德还是一个天文学家,他深受卢梭的人文科学主义和牛顿的自然科学主义影响。这里说一个康德的小故事。我觉得康德是有严重的强迫症的,他每天下午三点都要出去散步,睡觉和起床的时间都非常精确,周围的邻居都用他散步的时间来当作钟表,但只有一天,他没有在三点钟散步,因为那天他看了卢梭的著作,沉迷其中,最后彻夜未眠,导致他第二天无法按时出门散步,可想而知,他是有多喜欢卢梭的书。

在康德之前,人们认为所有先验知识都必须是分析性的。然而,康德认为,我们的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的第一原理和形而上学,都是先验的和综合的。康德认为,这种知识的独特性质迫切需要解释。因此,批判的核心问题是回答这个问题:“先天的(先验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和人类理性是“生与死的问题”,这种知识可以解释。

为什么说康德对哲学史贡献了“哥白尼革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二。康德之前的哲学流派,都过于单一和片面化了,认为所有的先验知识都必须是分析的,注意这个词——必须的,这就经不起推敲了。等同于是说,把知识的范畴给缩小了,因为要满足必须的分析性的知识,那能符合的命题就少了很多。上面提到的例子中,“广延”一次代表了物体的长宽高,现实中又有多少个单一的谓语能囊括这么全面的概念,只要不具备如此全面的概念,就不能称为分析判断。那又能有多少先验知识能符合此标准,才够格称为先验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