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人们最熟悉的、时常可感受到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特别关心并不断加以探讨和解释的现象之一。

心理现象的内容: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是不断变化的、

短暂性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

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体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体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性格是核心)

个体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他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格式塔心理学

4.行为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学说

6.认知心理学

7.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

1.基础研究领域:普通/发展/实验/生理/社会/比较/变态心理学

2.应用领域:教育/管理/医学/工业/军事/司法/运动心理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心理事实: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二)揭示心理规律: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心理、生理机制。

(三)预测和控制: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二、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三、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和促进自身发展。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观察资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基本原则: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事先做好准备;做好观察记录;抽样观察。

缺陷:事件难以重复出现;难以进行精确分析;无法控制事件的出现;容易各取所需。

2.调查法:以众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

?调查问卷的内容:个人资料;要调查的问题及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反应

?缺陷:调查法只能了解事实,不能解释原因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个人测试和团体测试

?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但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但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的条件。

实验室试验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密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但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位。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脊髓主要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二、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有规律的应答活动。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组成。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人所特有的。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a.行为具有目的性b.人能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c.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产生感觉所需的两个客观条件:

1.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

2.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内部刺激,反映有机内部器官的状态和变化,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人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觉察出的两个同类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二)感受性的变换和发展规律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其他刺激影响着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每一种感觉均会受到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觉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由于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息,起到补偿作用。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成为后像。

4.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三)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其它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提供内外环境信息,保证了有机体的正常活动;

并且保证了有机体同环境的信息平衡,维持了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

知觉和感觉的联系

(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二、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人们对物体特性的知觉。

1.空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对时间的分辨、确认、预测以及对持续时间的估计。

3.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和位置移动速度的反映。

(二)社会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1.他人知觉: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判断他人的心理特征,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在他人知觉过程中,常出现偏差,其主要表现:

(1)第一印象:与陌生人初次接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即首因效应。具有片面、主观性。

(2)晕轮效应: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不客观反映。

(3)刻板印象: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容易产生偏见、成见。

(4)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印象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有意装扮自己,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这种试图自我形象设计和管理来控制和影响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途径和策略

A.自我表现:个人要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首先取决于他在特定的情境中如何表现自己。

把握角色→适应情境→培养自信→突出特色

B.保持形象一致性:人们都希望与自己交往的人比较稳定一致。反复无常的人让人难以把握,无法控制与他的交往。因此保持形象一致性是给人留下好印象的前提。常反悔者没好印象。

C.讨好、

D.恰当的自我表露

2.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认知和评价。

3.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三)、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

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二)知觉的整体性:在刺激物不完备时知觉者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和刺激物的组合特点。

(三)知觉的理解性: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

影响因素:知识经验和言语指导

(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第三节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品质:客观、全面、敏捷、准确、创造性。

培养过程:1.培养学生积极的观察态度;2.使学生懂得良好观察的条件:

目的和任务、计划的周密性、有关的知识储备、观察记录、观察后对材料进行整理。

3.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4.加强有关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及其感知特点

1.图像和文字的正确组合

2.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直观等。

三、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消除刻板印象3.重视运用近因效应4.防止发生晕轮效应

第四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二、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

1.感觉记忆:即瞬间记忆,对事物的感知停止后所产生的印象仍然持续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

2.短时记忆: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信息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基本规律

一、识记的规律

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识记的种类:1.目的任务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材料性质: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材料的数量、性质;对材料的理解;主体的情绪状态

二、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保持: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是记忆力强弱的标志之一。

(一)遗忘曲线—艾滨浩斯先快后慢

(二)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的制约

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性质、数量、系列位置、学习程度

三、再认或回忆的规律

(一)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

(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影响回忆的因素: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联想线索、干扰的影响、主体情绪状态

第三节记忆的策略

一、记忆策略的概念

记忆策略: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

二、识记的策略

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

三、复习的策略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边复习边思考

3.整理笔记

四、提取的策略—记忆术

1.直观形象记忆法

2.歌诀记忆法

3.特征记忆法

4.谱音记忆法

5.比较记忆法

6.重点记忆法

7.自编提纲记忆法

8.图表记忆法

第四节记忆的品质与记忆的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二、记忆的培养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讲究记忆卫生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意教学的合理安排

注意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间休息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2.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四、记忆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应用

1、记忆个体的心身调节策略

?--增强自信心、调节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保证充分的睡眠

2、记忆材料的优化处理策略

?--性质转化:操作化、形象化、意义化

?--数量简化:概括化、规律化、特征化

?--内容系统化

五、记忆的意义和作用

1、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人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2、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从记忆的整个环节看,记和忆不可缺少。

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具有: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批评性、敏捷性

1.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

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

2.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和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

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二、思维的种类

(一)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或逻辑规则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三)思维过程中指向性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思维的过程

1.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2. 比较和分类

3. 抽象和概括

4. 具体化

四、概念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产物。

掌握概念的途径:1.不经过专门教学,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

2.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在熟悉有关概念的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

五、问题的解决

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问题的目标状态、障碍)

(一)问题的解决过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觉情境的影响(符号、图示)

2.功能固着的影响

3.情绪和动机

4.原型启发

5.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尝试错误法、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逆推法)

6.思维定势的作用

7.迁移的作用

第二节想象

想象:人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一、想象的种类

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分为无意想象(梦)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语言描绘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取决于:①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2.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特点:①首创性、新颖性、独立性; ②严格的构思过程

形成条件:①细致观察、储备丰富的形象材料;②激发创造动机;③利用原型启发

3.幻想:个人渴望的、只想未来的想象。

特点:①与愿望想联系,是人们希望的寄托②不立即体现于实际生活,是对未来的设想。

二、想象的特点

(1)形象性: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人们头脑中,而不是词或者符号。

(2)新颖性:想象中出现的形象是新的,它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的结果。

三、想象的作用

(1)预见作用:想象是一种超前反映现实的形式,具有预见性。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总是先想象出劳动的成果,再进行某项工作

(2)补充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借助言语描述通过想象补充感知上的不足,扩大认识范围。

(3)代替作用: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人们的某些需要有时不能实际得到满足,他们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人在想象时,有机体常出现心理的乃至病理的变化,它表明了想象对有机体本身的反作用。

四、想象的综合过程

1、粘合: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现象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夸张: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3、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4、拟人化:是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其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学习、记忆、迁移、)发散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二、创造性思维过程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1.横向思维(启发性、可跳跃)

2.逆向思维

3.多路思维

4.直觉思维

5.灵感思维

6.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②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 由客观事物引起,并随其变化而变化。

2. 以需要为中介。

3. 放映的是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

4. 以态度体验形式表现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与生理需要向联系的内心体验。情境性、冲动型、外显性、

情感:与社会需要向联系的内心体验。稳定性、深沉、内稳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情感要靠情绪表达,情绪总是体现着复杂的情感。

第二节情绪的特性与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的特性

生理特性、外显特征—表情、两极性(积极跟消极)、情境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6大功能

动力功能: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调节功能: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信号功能: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

保健功能:情绪、情感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感染功能: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

迁移功能:情绪、情感对他人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此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

第三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影响因素:1.时令气候、2.生活、工作中的重大事件、3.健康状态、4.认知因素

保持良好的心境主要条件:消除过重的自私心理;保持适度的名利欲望;建立积极的认

知模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宽容别人和自己;学会宣泄不良的情绪。

2.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

原因:生活、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激情爆发前将注意力转移到无关的行为上去;在激情状态中做或说某件事时使自己的行为平缓、镇定下来。提高思想觉悟、加强自身修养和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具有超压性、超负荷性。

两种表现:动员身体各种潜能使活动积极起来。

使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处于呆若木鸡、惊慌失措甚至发生临时性休克的境地。

训练应激的积极状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意志的果断性;增强动作的灵活性;强化技能的熟练性;

提高在意外情境下的决策水平。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一个人的信念、理想、世界观在人的道德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知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验。

3.美感: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人根据所掌握的

美的标准评价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具有社会性、民族性。

第四节情绪和请给你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情绪和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

(2)以知促情—精选教学内容、巧组教学内容、择优教学形式、

(3)以情促情—教材内容情感性处理、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师生情感的交流

二、情绪和情感在德育中的应用

1.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2.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3.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第七章意志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地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意志的实质表现在对行动的调节。

发动:表现为推动人们去达预定目的所必须的行动;

克制:表现为抑制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

人的意志的调节作用不仅局限于外部行动,对身体内部也有调节作用。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但并非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

1.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前提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核心。人在活动中克服困难的情况是衡量意志强弱的标志。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的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或活动的主动转化,这种主动转化就表现为意志对人的活动的调节和支配。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分析

一、动机斗争

动机:直接推动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从形式上分:

1.接近--接近型动机斗争(双趋式冲突)舍鱼而取熊掌

2.回避—回避型动机斗争(双避式冲突)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3.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趋避式冲突)想要又不敢要的心理

4.多重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多重趋避式冲突)需要较长时间的得失和权衡利弊。

从内容上划分

1.非原则性动机斗争

2.原则性动机斗争

二、意志行动过程

一般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②执行决定阶段:及时执行决定→克服困难(所做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挫折反应与应对

一、挫折概述

挫折: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①自然因素—天灾、生老病死②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法律

2.主观原因:①生理因素--健康、容貌②心理因素—自我估计不适当、抱负水平过高等

二、挫折反应

1.攻击

2.焦虑

3.退化

4.固执

5.冷漠

6.逃避

三、挫折的心理防御方式

心理防御方式:个体遭受挫折而产生紧张的情绪状态时,其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并适应挫折情境方式。

常见的心理防御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合理化作用(文饰作用)--酸葡萄作用、甜柠檬作用、推诿、援引成例

2.替代作用

3.表同作用

4.投射作用

5.反向作用

6.压抑作用

7.幽默作用

四、挫折的自我调节

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

2.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2.调节抱负水平

3.改善挫折情境

4.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第四节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持性

意志品质反映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人意志品质的发展水平不同。

第八章注意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外部注意:注意的对象是主体意识以外的任何事物。

内部注意:主体本身的思想、情感、思维等。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

2.无关动作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四、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

大。

②知觉者的活动任务。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会有变化。

③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范围越大。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对象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度。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主体状态

3.是否分心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1.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二节注意的规律

根据注意过程中是否有目的性和意志的参与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奇性

2.人的主体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状态③知识经验④机体状态

二、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具有目的性和意志性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对事物的间接兴趣③意志努力

三、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具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加强实践锻炼

第三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1.注意教学环境,避免干扰 2.教学内容新颖、丰富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4.教学语言规范且有趣味性

有意注意: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第九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个性: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体倾向性: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特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个体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②稳定性和可塑性③独特性和共同学习④社会性和生物性

第二节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的分类: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优点: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的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在管理科学和教育领域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局限:带有一定的机械性;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的指标;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抽象谈人;性和人性的自我实现。

二、动机

(一)动机: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活动总是在动机的激励下指向目的,一定动机指导下的活动总是产生某种效果。

(二)动机的功能

⑴激发功能、⑵指向功能、⑶维持和调节功能

(三)动机的分类

1.生理动机与社会动机

生理动机: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社会动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习得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2.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4.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四)当代心理学的科学观

?

?心理学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有多种理论观点的学问

?心理学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

?心理和行为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

?心理和行为受文化传统影响而定形的

?心理与行为受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我们对于世界的经验是非常主观的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条件。

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

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

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

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7.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8.意志形成的两大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

9.气质的四大典型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0.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所受教育;从事的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

三、单选

1.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详细见38-40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表象、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意志过程(目

的性、克服困难)。

四、是非题

1.智力水平与创造力水平成正比。(错)

2.性格有好坏之分,其职务好坏之分(对)

3.做梦是无意想象。(对)

4.个性是稳定的,所以一成不变。(错)

5.学习动机越强,就越容易成功。(错)

6.遗忘一定是有害的。(错)

7.人的智力水平在18-25岁达到高峰,之后慢慢下降。(错,26-36)

8.一切有意志的行动都是意志行动。(错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9.感觉和直觉都是一样的。(错)

10.心境是突然爆发的,激烈的情绪状态。(错,微弱而持久)

1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维持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错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

12.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对)

13.第一印象是基于对人的全面了解形成的。(错,初次相见)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错)

15.心理卫生的实质是治疗心理疾病。(错维护心理健康)

16.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错)

17.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不能让其改变。(错)

18.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善的。(对)

四.心理现象的简单分析:10分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联觉

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

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

4.望梅止渴——————联觉

5.看到白色感受到轻松,看到黑色感到沉重。——————联觉

6.广东人迷信————————刻板印象

7.水往低处流——————思维的概括性

8.终日不学习,期末拿大奖————幻想的空想

9.房间里充满花香,时间长了,就不香了。————————感觉的适应

10.孟子:“鱼我所求也,熊掌我亦所求也,两者不可得兼。————————动机斗争的双曲冲突

11.人才早熟,大器晚成。——————————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2.早上学习效果好,记忆效果好——————没有前摄干扰

13.晚上睡觉前,背单词效果好——————没有倒摄干扰

14.同产房出生的婴儿哭声大小不同————————气质的差异

15.看过的食物,一段时间后,会在脑袋里重现————————记忆表象

16.建筑工人根据平面图纸,在头脑中在造出楼房的立体形象——————再造想象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消极的心理状态

18.自古红颜多薄命————————刻板印象

19.两足有毛称为畜,四足有毛称为兽————————思维的概括性

20.下雨,水从山上到地面,从小河到大海——————思维的概括性

21.从没去过开元寺,但看过之后有其形象——————形象记忆

22.法国人是浪漫的,热衷于追求自由权利的,美国人是遵守程序,讲究经济效益的,德国人是眼睛的,守纪的。

————————刻板印象

五、简答

1、分析自己的性格(态度特征)

答: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爱祖国、爱集体、富有同情心、热情、公正、诚

实、直率

2、对劳动、劳动成果的特征:爱劳动、勤奋、首创性、节俭

3、对自己的态度性格特征:谦虚、谨慎、自尊、自信、大方

(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2.哪些因素会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问题情境、正负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8个

3.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课堂上影响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答:影响因素: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3)和主体的状态有关

4.需要的分类、马洛斯需要层次图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需要的分类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照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洛斯需要:1)层次图(自下而上):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2)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成就和尊重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3)在教学中的运用:1)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2)关心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3)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4)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5)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巧妙组织教学内容,6)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答: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实际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减慢。

记忆的保持效果的制约因素:①时间因素②学习的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④记忆内容的不同性质⑤识记后的复习。

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首先,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其次,边复习边思考,把知识系统化;再次,在复习中要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6.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联系

答:共同点:他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于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7.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的联系

答:情绪和情感与认识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食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又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认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只有那些被人认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情绪和情感,从感知来说,只有感知到了某一事物,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的,这就使得人们对事物所抱的态度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其次,情绪和情感对认识也有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会阻滞认识的发展

8.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吗?为什么?

答: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意志自由只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在行为上对必然的驾驭。如果违反客观规律,为所欲为,一意孤行,那么一定会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意志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最终都是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说意志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

9.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1)气质的可塑性小,变化慢,性格可塑性大,变化较快。

2)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

3)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气质容易改变。

4)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②联系: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10.什么是挫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如何面对挫折

答: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产生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自然界及社会给予个人的干扰与限制。②主观原因:个人原因与造成的干扰与限制。

对待挫折的具体做法:1)冷静地接受挫折,积极的看待挫折2)认真分析挫折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争取新的成功,3)寻求他人的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力量

挫折的自我调节: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2)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3)调节报复水平。4)改善挫折情境。

论述题(2题)

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师范生)

答:学好心理学对于未来的人民教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的四门公共必修课,心理学作为先行课,要为其它三门课打好理论基础。不学好心理学基础理论,就无法理解教育改革理论,更无法参加教改实践。

第二、学好心理学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正确的理解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命题,正确处理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第三、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好心理学,可以运用注意、观察、记忆等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复习,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学好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思想工作的效率。

第五、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独立性。

第六、有助于掌握好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可能是大题)

心理学是从事未来教书育人工作的学生的必修课。概括地说,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教学始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每一位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方向,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采用最佳的教学手段以优化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这就需要了解学生赖以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心理过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规律以及有关非智力因素情况,以便运用心理科学在这些方面所提供的原理,增加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个性的结构和形成的规律、影响因素以及青少年发展中的相应特点,有利于科学而富有艺术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随着思想教育内涵的丰富,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指导、性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也都纳入育人工作的范畴。这一切都需要未来的教师从心理学中获得有关科学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指导。

(三)有助于进行教育科研工作

未来的教师不只是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善于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积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在运用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坚实教育理论基础,能大大增强高师生今后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四)有助于促进自身发展

处于青年期、又正值求学阶段的高师生,也面临自身发展问题。如果说心理学对于他们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有着多方面意义的话,那么心理学对于他们现时自我教育、自身发展也具有同样有效的促进作用。运用心理学原理能优化教书育人的效果,也自然能优化自我教育和自身发展的效果,只是对象不同而已。高师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益在自身,也利在后人,其素质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将来教书育人的工作。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体现在哪些方面?(可能出现简答)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是不会凭空产生心理活动的,它只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的反映形式,是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的继续,但这种继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本质上全新的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在人们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和语言交流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使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动物在自己的生存中,只能以改变自身的结构或行为方式适应自然环境,而人类能够根据一定目的,通过劳动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人在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人的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劳动工具的制造、劳动的社会性以及语言的产生,都大大促进了人脑结构与机能的发展和完善,使人的心理具有了自觉性、能动性、社会性,使人具有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以上物质发展的事实说明反映是物质普遍属性,心理是反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心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产生心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是在接触这些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活动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如果离开自然和社会这些复杂多样的客观现实,心理活动就失去了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的物质基础--大脑的演化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更至关重要。客观现实的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关系都将决定人们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

三、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反映的过程,这种反映与客观事物本身是相象的,但不是事物本身。心理是主观的反映,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而事物本身是客观的东西,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中,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理反映的内容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是客观的;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过程所表现的外部反映和行为,也是客观的。但对客观世界反映总是通过每个个体来实现的,而且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不象照镜子那么机械,人的反映要受个人知识经验、实践领域和全部的个性特征制约,并通过完整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这样心理活动总要带有个体的色彩,从而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规律可知,刺激物的这些特点,既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上注意分散的消极因素,也可以利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防止不利因素,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1.在教学环境方面

不良的教学环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新颖并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保持注意;相反,内容贫乏、零乱,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就不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利学生注意的保持。3.在教学方法方面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长时间的单调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人容易疲劳,难以使注意稳定。因此,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稳定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4.在教学语言方面

教学语言是教师组织学生注意的一种重要工具。注意的规律表明:那些符合人的兴趣、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规范,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又要抑扬顿挫,声音大小、节奏快慢适中;要防止那种平铺直叙、单调呆板、含糊不清、枯燥无味的讲述。同时也要避免口头禅。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往往不能单凭兴趣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有意注意的规律表明:注意的目的越明确、任务越清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就越能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从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在教材比较难懂的地方,要预先说明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动员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有意注意。

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间接兴趣能保持有意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对那些难以产生直接兴趣的学科、内容应加强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该学科、该内容的美好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产生间接兴趣。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各种活动上。

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应严密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必须紧凑。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然后指名回答,并要求全体学生补充。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积极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活动中,减少注意分散的机会。同时,要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

当学生注意分散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方法,制止学生的注意分散,把学生的注意引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以培养有意注意。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这样,既能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注意,又能减少学习时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一、填空(20个20分)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是脑的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额叶语言觉,颞叶听觉,顶叶运动觉,枕叶视觉。

5、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知觉恒常性主要有四种: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7、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内容是先多后少。

8、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

9、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联合动物所共有,而感情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10、心理学产生2大源头:①来自古代哲学,②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

11、冯特是近代心理学创始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华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马斯洛、罗杰斯,完型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⑴“万绿从中一点红”----知觉的选择性

⑵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⑶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创造想象。

⑷读科幻小说,人们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听《梁祝》随之想象故事情节----再造想象

⑸熊和鱼掌不可兼得----双趋冲突

⑹前有断崖,又有追兵----双避冲突

⑺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利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趋避冲突

⑻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心,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枯燥乏味----心境

⑼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两种表现:①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②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精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要比赛,考试----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史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差别感觉阈限: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3、思维:是人脑以间接地,概括的形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部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4、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7、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8、能力:是人们顺利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

10、过度学习:练习程度达到150%的学习。

11、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或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简答:

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学生应明了、理解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③在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2、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⑥掌握复习的量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②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4、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b.刺激的变化和运动c.刺激的对比d.刺激的新颖性

②人的主观状况:a.需要和兴趣 b.情绪与期待 c.知识经验 d.身心状态

5、简述不良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健康与情绪调节)

①合理发泄②转移③自我控制④自我安慰⑤幽默⑥升华

6、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有明确的目的性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③与克服困难相关联

7、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①注重学生早起能力的培养②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③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9、怎样根据气质特征进行教育?P155-156(四条)

10、“狼孩”故事的分析 P14-15

的效率。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条件。

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

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

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

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7.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8.意志形成的两大阶段:决策阶段、执行阶段

9.气质的四大典型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0.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所受教育;从事的实践活动;主观能动性

三、单选

1.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详细见38-40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表象、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意志过程(目的性、克服困难)。

四、是非题

1.智力水平与创造力水平成正比。(错)

2.性格有好坏之分,其职务好坏之分(对)

3.做梦是无意想象。(对)

4.个性是稳定的,所以一成不变。(错)

5.学习动机越强,就越容易成功。(错)

6.遗忘一定是有害的。(错)

7.人的智力水平在18-25岁达到高峰,之后慢慢下降。(错,26-36)

8.一切有意志的行动都是意志行动。(错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9.感觉和直觉都是一样的。(错)

10.心境是突然爆发的,激烈的情绪状态。(错,微弱而持久)

1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维持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错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

12.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对)

13.第一印象是基于对人的全面了解形成的。(错,初次相见)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错)

15.心理卫生的实质是治疗心理疾病。(错维护心理健康)

16.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错)

17.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不能让其改变。(错)

18.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善的。(对)

四.心理现象的简单分析:10分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联觉

2.情人眼里出西施——————晕轮

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

4.望梅止渴——————联觉

5.看到白色感受到轻松,看到黑色感到沉重。——————联觉

6.广东人迷信————————刻板印象

7.水往低处流——————思维的概括性

8.终日不学习,期末拿大奖————幻想的空想

9.房间里充满花香,时间长了,就不香了。————————感觉的适应

10.孟子:“鱼我所求也,熊掌我亦所求也,两者不可得兼。————————动机斗争的双曲冲突

11.人才早熟,大器晚成。——————————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2.早上学习效果好,记忆效果好——————没有前摄干扰

13.晚上睡觉前,背单词效果好——————没有倒摄干扰

14.同产房出生的婴儿哭声大小不同————————气质的差异

15.看过的食物,一段时间后,会在脑袋里重现————————记忆表象

16.建筑工人根据平面图纸,在头脑中在造出楼房的立体形象——————再造想象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消极的心理状态

18.自古红颜多薄命————————刻板印象

19.两足有毛称为畜,四足有毛称为兽————————思维的概括性

20.下雨,水从山上到地面,从小河到大海——————思维的概括性

21.从没去过开元寺,但看过之后有其形象——————形象记忆

22.法国人是浪漫的,热衷于追求自由权利的,美国人是遵守程序,讲究经济效益的,德国人是眼睛的,守纪的。

————————刻板印象

五、简答

1、分析自己的性格(态度特征)

答: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特征:爱祖国、爱集体、富有同情心、热情、公正、诚实、直率

2、对劳动、劳动成果的特征:爱劳动、勤奋、首创性、节俭

3、对自己的态度性格特征:谦虚、谨慎、自尊、自信、大方

(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2.哪些因素会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问题情境、正负迁移、原型启发、定势、功能固着、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8个

3.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课堂上影响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答:影响因素:1)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2)和活动的内容及活动的方式有关3)和主体的状态有关

4.需要的分类、马洛斯需要层次图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需要的分类包括: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照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洛斯需要:1)层次图(自下而上):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

实现的需要

2)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成就和尊重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3)在教学中的运用:1)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2)关心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3)在教学中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4)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5)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巧妙组织教学内容,6)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

5.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答: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实际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减慢。

记忆的保持效果的制约因素:①时间因素②学习的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④记忆内容的不同性质⑤识记后的复习。

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首先,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其次,边复习边思考,把知识系统化;再次,在复习中要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6.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联系

答:共同点:他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于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7.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的联系

答:情绪和情感与认识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食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又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认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只有那些被人认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情绪和情感,从感知来说,只有感知到了某一事物,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的,这就使得人们对事物所抱的态度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其次,情绪和情感对认识也有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会阻滞认识的发展

8.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吗?为什么?

答: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意志自由只是人对必然的认识和在行为上对必然的驾驭。如果违反客观规律,为所欲为,一意孤行,那么一定会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意志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最终都是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们说意志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

9.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1)气质的可塑性小,变化慢,性格可塑性大,变化较快。

2)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

3)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气质容易改变。

4)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②联系: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10.什么是挫折,为什么会产生挫折,如何面对挫折

答: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产生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自然界及社会给予个人的干扰与限制。②主观原因:个人原因与造成的干扰与限制。

对待挫折的具体做法:1)冷静地接受挫折,积极的看待挫折2)认真分析挫折原因,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争取新的成功,3)寻求他人的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力量

挫折的自我调节:1)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分析挫折的原因。2)学习运用心理防御方式,减轻心理压力。

3)调节报复水平。4)改善挫折情境。

论述题(2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