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广场

二十四节气广场
二十四节气广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广场

篇一:中都民俗馆及二十四节气广场简介

中都民俗馆及二十四节气广场简介

中都民俗馆位于莲花湖湿地东北角,占地15亩,主体

建筑为明清民间仿古建筑,展馆共分喜庆民俗、文化艺术、

生产生活三大展区,有婚礼、生礼、寿礼、手艺、曲艺、民

居、生产、生活等八个展厅,各类实物展品1万余件,非实

物展品20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50余套,是山东面积最

大、展品最多、特色最鲜明的民俗文化专题展馆。各展厅以

大量的民俗实物和老照片为基础,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

展现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形象的展示了鲁西南婚嫁礼俗、

生育习俗、寿诞礼俗、民间手艺、戏剧艺术、曲艺艺术、民

间生产生活习俗等民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广场作为中都民俗馆的配套工程,位于民俗

馆南侧,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以日晷为中轴,外侧用地

雕和石鼓表现24节气时令,四周通过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塑

造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

第1 页共4 页

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篇一: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生活图文·文/wulala·20XX-10-17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 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本文精美的摄影图片由摄影师青简,走遍中国11个省份,从两年多的摄影照片里挑选出。

“只有走遍全中国,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个节气。”青简(微博)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 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 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 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图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幼儿园图片 篇一:中国孩子必知的24节气图 中国孩子必知的24节气图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1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2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3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4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5 篇二:《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小学吉林地方教材四年级《家乡》下册 篇三: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课时目标:掌握四季分明,理解季节变化的意义。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动手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用抢答赛的形式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将学生分成三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

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 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阳历农历时间

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315° 2月3——5日阴历腊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330° 2月18——20日阴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45° 3月5——7日阴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0° 3月20——21日阴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15° 4月4——6日阴历二月十六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30° 4月19——21日阴历三月一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45° 5月5——7日阴历三月十六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60° 5月20——22日阴历四月一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75° 6月5——7日阴历四月十六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90° 6月21——22日阴历五月一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105° 7月6——8日阴历五月十六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120° 7月22——24日阴历六月一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135°8月7——9日阴历六月十六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150° 8月22——24日阴历七月一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165° 9月7——9日阴历七月十六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180° 9月22——24日阴历八月一日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195° 10月8——9日阴历八月十六日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 1 -

青简:拍摄二十四节气图走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97682426.html, 青简:拍摄二十四节气图走红 作者:小河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5年第07期 她是一名美女医生,业余时间喜欢拍摄。几年间,她走遍大半个中国,拍摄出一组绝美的二十四节气图,被网友捧为当年最美组照。此后,她又把图片的使用权无偿送给公益项目“免费午餐”,售后所得可为1.6万个孩子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她的名字叫青简。 拍“立春”节气图受追捧 2010年2月4日上午,杭州市西溪湿地。走近时,青简嗅到了梅花的香气,是那种淡淡的香,高贵、典雅。枝丫上,一朵朵梅花悄然开着,不声张、不显眼,粉红的、雪白的,花蕊处留着一抹红,上面还沾着露珠。举起相机,她把这一组梅花傲雪图拍摄了下来。 这组照片,她取名“立春”,是专为记录“二十四节气”拍摄的。 青简是她的网名,她是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医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小时候,当美术老师的父亲作画,她在一边看。画面里,一条小径,蜿蜒着伸向山里……画完了,青简嘴里冒出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闻听,父亲一脸惊讶:“咋看出来的?” 说对了,青简开心地笑了。诗是从小读的,意境是诗里写的,当然说得出。 工作后,她喜欢上了摄影。开始是按自己的感觉拍摄,后来是随“驴友”边走边摄,边关的雪,江畔的渔火,都在她心中留存着。现在,春姑娘来了,是从西园走来的,迈着轻盈的脚步,衣襟上还沾着露水。她要把这个画面拍摄下来…… 在西溪拍的照片,被青简贴在了自己的微博上。枝头上的梅,屋檐上的雪,树丛中的老屋,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一派清新。照片一贴出,立即赢得网友一片好评。 受此鼓舞,紧接着,她又在清明、立夏、夏至时节分别去了浙江的余杭、富阳、郭庄等地,连续拍摄了几组照片。并为之写下了六七首“忆江南”词:“杭州好,雨后深山碧,千树烟云千笔画,九弯溪水九张琴,宣做梦中吟……” 9月初时,青简来到了福建霞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张白露图,成为网友们最喜欢的图片。画面上,白色如银的滩涂间,点缀着3个渔人,脚印、弯曲的河道、桅杆……构成一幅水墨画卷,既体现了白露的节气特点,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般渡入江溪。”这画面,配得上杜甫的诗…… 感受雪乡的“大雪”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简介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

手绘二十四节气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手绘二十四节气图 篇一:20XX年高三基本能力美术试题 20XX年高三基本能力工艺美术与书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 1.泰山沿途有许多名人名家的石刻,下图“五岳独尊”四个大字的字体是() A.行书b.隶书c.草书D.楷书 2.下列书法作品中,符合“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惊 蛇走,骤雨狂风”这一特点的是 () 3.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着美丽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的作品。这位“书圣”是() A.顾恺之b.王羲之 c.吴道子D.阎立本

4、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等,下列对青铜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青铜器属于工艺美术品的范畴 ②三足鼎立、一言九鼎这些成语都来源于青铜器 ③编钟是青铜器中的吹奏乐器,曾侯乙墓编钟就是代表 ④右图是著名商代的《四羊方尊》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作品具有 的地域性特点,民间美术包括许多种类。请你填写以下相应的名浓郁乡土色彩称。 A.①年画④刺绣 b.①剪纸④玩具 c.①玩具④剪纸 D.①年画④玩具 6.有一种纹样是早期青铜器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一般有两个怪兽相对,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头部。观看者在狞厉的形象中受到精神上的震撼。雕刻手法将雕刻与浮雕相结合。这种纹样是() A.饕餮纹b.夔龙纹c.凤鸟纹D.云雷纹 7.下列哪一件瓷器是生产于北宋时期?()

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图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字体设计图片 篇一:方正飞翔版面创意大赛第一届参赛作品文字介绍-副本 第一届方正飞翔版面创意大赛获奖作品文字说明 特等奖——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落叶知秋 选送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主创人员:黄佳雯金一帆马英莹 指导老师:胡悦琳包立霞罗立梅 我们的作品《立秋落叶知秋》,一叶而知秋。梧桐叶落下代表着立秋来临,故因此而命名。其内容就是围绕着24 节气中的立秋而展开的。我们分别从立秋介绍,文化习俗、饮食养生、悠游秋色这四个大板块进行。其主要大标题的字体是著名书法家叶根友所独创的叶根友疾风草书。不失为一个亮点。从作品的前三部分的内容来看,已经能让读者对立秋的传统知识从视听方面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作品的最后一个板块是介绍了再立秋这个时节,最适合去旅游的四个地

方,分别做了介绍。包括在立秋旅游时所拍的美照。总体而言,整个作品处处围绕立秋这个节气进行。与节气自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等奖——中国政法大学 墨染惊蛰 选送学校:中国政法大学 主创人员:刘徽羽 指导老师:杨明 作品内容与“节气”的关系: 《墨染惊蛰》分为人间三候、文华禅韵、颐养之道三部分,分别从自然物候、人文情怀、生活养生三个方面对“惊蛰”这一节气的文化内涵做出阐释。 “人间三候”部分介绍了前人总结的惊蛰节气中的“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的独特自然物候现象;“文华禅韵”部分分为“惊蛰有婵”、“惊蛰茶缘”、“惊蛰诗歌散文”三部分,分别介绍了与惊蛰节气相关的独特文化;“颐养之道”部分为读者介绍了在惊蛰节气中应注意的饮食养生问题,并推荐了相关食谱。 作品表现的主题与思想: 《墨染惊蛰》以表现“惊蛰”中蕴含的生活禅意与精神文化为主题,分别从自然物候、人文情怀、生活养生三方面对其作出阐释。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展现出节气里的诗情

二十四节气图高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图高清 篇一:图文二十四节气古画版太美了 图文二十四节气古画版太美了! 作者:佚名来源:最东方发布时间:20XX-03-30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方便记忆,后来人们制订了相关的农谚: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节令歌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沥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春分:昼夜平分,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清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 篇二:二十四节气美图美文欣赏,请收藏! 二十四节气美图美文欣赏,请收藏! 【立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观田家》 【春分】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裴回月,晴在断续云。 ——徐铉《春分日》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常识 导读:二十四节气的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

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唯美二十四节气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唯美二十四节气图 篇一:二十四节气唯美图 二十四节气图 1.立春 2.雨水 4.春分 6.谷雨 8.小满 10.夏至 篇二: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生活图文·文/wulala·20XX-10-17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

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 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本文精美的摄影图片由摄影师青简,走遍中国11个省份,从两年多的摄影照片里挑选出。 “只有走遍全中国,才能完整感受二十四个节气。”青简(微博)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 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 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

二十四节气按阴历还是阳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按阴历还是阳历 篇一:二十四节气为何是阳历而不是阴历 二十四节气为何是阳历而不是阴历 众所周知,我国有二十四节气,其中颇为重要的一个是“清明佳节”。它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根本上说二十四 节气指的是阳历,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所决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当地球达到黄经0°的时候则 定为春分,再后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一共分为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时间是固定的,可是由于闰年的存在,所以节气在一定能程度上是相差一两天的。在我国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中就曾经明确的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 节气。 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以30为基本天数,这正是结合了 农历一月为29.5天参考标准的,它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 农时的阴阳历。二十四节气中,我们以“立春“为例:以“立春”一年的开始,而在农历(阴历)当中正月一日才是一年的开始,由此可见如果把一年的开始定为一月一日和一年的

开始定为“立春”它们几乎是自相矛盾的。除非“立春”和正月一日是同一天,而这种可能在历史当中几乎是微乎其微。或者说不可能。从公元前221年到今天,在有据可查的两天多年时间里,龙年的除夕和立春重逢的日子只在个位数上。但是如果按照阳历而言,“立春”都在每年2月的3到5日。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要用阳历而不用阴历的原因。 我们所说的二十四节气,说起来是农历的节日。但是,我们只能以阳历的方式来确定下来。所以,当某些事物无法用这种方式接受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篇二:二十四节气阳历农历时间 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315°2月3——5日阴历腊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 开始。) 雨水330°2月18——20日阴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45°3月5——7日阴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阴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二十四节气ppt图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ppt图片 篇一:二十四节气策划 礼仪小课堂活动策划 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 微笑大使仪行劝导队 ?活动背景 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然而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遗忘二十四节气,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应该从小教育,让小朋友们了解更多二十四节气。 ?活动目的 ?让小朋友了解二十四节气 ?让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让小朋友关注身边的节气 三、活动主题

节气之春文化之根 四、活动单位 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协会微笑大使仪行劝导队 五、活动时间 4月下旬 六、活动对象 幼儿园小朋友大班 七、活动地点 南通世纪新城幼儿园 八、活动流程 ?活动前期 1、提前联系幼儿园相关负责人 ①、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安排 ②、确定活动的班级以及班上人数 ③、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和活动时长 2、校园宣传:通知宣传部画海报以及通过QQ、人人、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我们的活动 3、征集志愿者,统计志愿者人数 4、联系宣传部为活动拍照报道 5、收集并制作与活动有关的材料及物品,制作ppT演示文稿(生僻字注音) 6、提前安排志愿者练习活动中需要的节目

(二)活动开展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由主持人通过俚语或二十四节气习俗来引导小朋友了解二十四节气?也可以用设问的方式询问某某是否是节气(例如,春天是节气吗?)?看图识节气 ?讲解每一节气的的名称以及特征,以ppT形式呈现 ?根据图片猜24节气名称,每组有6幅图片,轮流进行(图片以ppt 形式呈现)每幅图片均明显表现该节气的特征。提问小朋友要循循善诱 ?唱二十四节气歌 ?在屏幕上放二十四节气歌,让小朋友熟悉一下。 ?由志愿者教小朋友们唱歌 ?邀请小朋友唱歌 (三)活动后期 ?通过人人微博等上传活动感言和照片 ?写活动小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活动人员安排 ?主持人两名 ?跟队人员三到六名 ?拍照人员一到两名 ?应急预案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篇一: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

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最美二十四节气图

19696

立春,是24节气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 怀孕生子。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二十四节气与新历对应日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新历对应日期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篇二: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24节气图(24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

二十四节气为何与公立对应

二十四节气为何与公立对应 我国的传统历法,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阴阳历和二十四节气并行。 我国的阴阳历:按照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力求使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又根据回归年所相当的朔望月数安排平年和闰年,力求使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由于我国阴阳历的历年长度差异太大(平年354日,闰年384或383日),历月与季节没有可靠的固定关系,仍然不能有效地指导农事进程。为弥补这个缺陷,我国传统历法另设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与太阳黄经严格对应,纯属阳历范畴,是阳历的一种特殊形式。阴阳历本身用于一般纪事,二十四气则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因此,我国的传统历法,实质上是阴阳历和阳历的合历,称为“阴阳合历”,在世界历法史上独树一帜。 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的编排,以及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不像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推算,因而显得更加缜密和合理。此外,由于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对历法特别重视,而历法又来自于天文,所以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机构从事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 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都太零碎,且彼此不能通约;它们同太阳日之间的关系,更不像米与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一方面是要提高周期测定的精确性(如圆周率),一方面是误差日积月累之后需要修正,所以古代中国没有一部可以无限使用的历书。我们知道西汉有《太初历》、南朝有祖冲之的《大明历》、唐朝有僧一行的《大衍历》、元朝有郭守敬的《授时历》、明末徐光启和外国传教士修的《时宪历》被清朝所继承,这都是当时很精确的历法,但后来都要被取代。 我们常说的公历,是西方的格里历,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公历。我国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采用公历。 格里历是完全的阳历,只考虑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不考虑朔望月。其前身叫儒略历,是儒略?凯撒(一位颇有作为的罗马帝国统治者)于公元前46年仿照古埃及历法制定的。它定365日为一年(平年),每4年1闰,闰年为366日;平均历年为365.25日。经过这一番改动后的儒略历,阳历月份大小参差,次序混乱,这种不合的情形,完全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它没有任何天象上的依据。 由于平均历年的误差累积——约经128年相差1日或400年相差3日,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于公元1582年修改了儒略历。使第二年的春分由3月11日回复到原来的3月21 日,这样历史上就留下了10天空白;同时凡遇世纪年(即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须能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这样就在400年中减去了3个闰年(即3天),把平均历年的精确度提高到365.2425日,同回归年仅差0.0003日(25.9秒)。修改后的阳历,被叫做格里历。 由于东正教没有采用修改后的格里历,所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历(属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是国际通行的格里历的同年11月7日。 回历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存的阴历。它是由于宗教上的原因,成为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民族共同的传统历法。回历根据朔望月的日数定它的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全年12个历月中,逢单为大月,逢双为小月;每30年中要安插11

(整理)图片介绍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图片)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表示春季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即视太阳在黄道上自黄经345°至360°(0°)的一段时间,每年3月5日(或6日)开始,至3月20日(或21)结束,约15天。这时太阳直射点由 5°57′S移至赤道。狭义上,指惊蛰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345°的时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春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民俗专家表示,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民俗节日,“清明节”的得名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码”。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就是中国的24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 导语:小暑大暑二节。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热此时最大也。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 小暑大暑二节。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热此时最大也。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经冬则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际。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圆运动也。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远也。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立秋处暑二节。此节,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时,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此时正当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详宇宙篇气象学的证明。 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也。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白露秋分二节。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便有露气。秋分以前,

二十四节气(专业版)

二十四节气 一、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三、二十四节气分类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四、二十四节气阳历月份分布表 注释:古人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定农历月份的,正月就是立春节气所在的那一个月。 六、中国历法 1.阳历 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2.阴历 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

3.农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并非如此。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 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但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地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我国古人慢慢发现,月亮的变化与太阳的变化并不吻合,如果只看月亮的话,每12次月亮的圆缺周期后,就会比太阳的一个周期差出一段时间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完全得不到指导。于是,机智的古人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太阳的变化,并总结为24节气。所以,24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两者自然吻合度很高。而农历是阴阳合历,因为有阴历的成分,所以跟通行公历有较大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