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生理学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生理学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生理学重点整理

绪论及细胞

一名词解释

1 神经调节: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调节作用。

2 全身性体液调节:体内细胞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

3 局部性体液调节: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

4 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而对周围环境变化有适应性反应。

5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使其活动向相反方向变化。

6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控制部分的活动。

7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向地浓度移动的过程。

8 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9 主动运转: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进出细胞的过程。

10 阈强度: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而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最小刺激的强度。

11 阈电位:刚能触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12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细胞膜的两侧。

13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有效刺激,细胞膜发生迅速短暂的电位波动。

14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细胞膜局部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15 极化:细胞膜电位在静息电位时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

16 去极化:膜电位减小。

17 超级化:膜电位增大。

18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19 兴奋─收缩藕联:細胞膜兴奋的电变化和肌纤维收缩联系的中介过程。

20 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较高时,肌肉处于持续稳定的收缩状态,其张力与长度完全融合。

21 不完全强直收缩:肌肉随频率增加,后一个刺激在前一个刺激引起收缩的过程的舒张期。

二问答题

1 细胞膜转运物质有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

单纯扩散浓度差、通透性、无需载体、不耗能。

易化扩散浓度差、通透性、须藉载体、不耗能。

主动转运直接或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过程、须耗能。

胞入胞出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借囊泡进出细胞、须耗能。

2 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细胞膜的两侧。

机制:细胞内K+的不均分布、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有效刺激,细胞膜发生迅速短暂的电位波动。

机制:胞膜电位内正外负、胞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3 试述神经细胞在接收一次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产生的机制?

绝对不应期:细胞刺激后不能再增强。

相对不应期:细胞兴奋性恢复,刺激强度须大于原本阈强度。

超常期:细胞在相对不应期后出现兴奋性波动,高于正常水平。

低常期:细胞在相对不应期后出现兴奋性波动,低于正常水平。

4 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肌肉收縮,粗肌丝和细肌丝长度不变,细肌丝向M线滑行,粗肌丝重叠,H带及明带变窄,肌节缩短。

5 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的过程?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三联管信息传递→肌质网的CA+释入胞质向肌质网聚积。

**血液**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細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維持在相對稳定的狀态。

血型:

狹義:血細胞膜上存在的特異性抗原物質的类型

廣義:紅細胞膜上存在的特異性抗原物質的类型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紅細胞在低渗盐溶液中,發生膨脹破裂的特性。

血细胞比容: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溶血:各種因素引起的紅細胞破裂,释放血紅蛋白入血漿的現象。

凝集原:紅細胞膜上的特異性抗原物質。

凝集素:血漿中,能與紅細胞膜上的凝集原發生反应的相应抗體物質。

红细胞凝集:含有某种凝集原紅細胞+含有相应凝集素的血漿,造成紅細胞粘連成团。

二、问答题

1、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各是什么?

血漿胶体渗透压: 血漿中的蛋白質決定,主要是白蛋白。

生理義意: 調節血管內外的水平衡,維持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液体平衡。

血漿晶体渗透压: 血漿中的晶体物質決定,主要是NaCl。

生理義意: 調節血細胞內外的水平衡,維持血細胞內的压力和容积。

2、试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参與生理性止血:

有三個時期:血管收縮,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牢固的止血栓)

2)促进凝血

激活的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以利血液凝固反应的进行

②血小板吸附大量凝血因子,极大提高凝血酶原轉變成凝血酶的速度

③血小板α顆粒释放纤维蛋白原

④血块中的血小板伸出伪足进入纤维蛋白網,血小板內的收縮蛋白收縮,使血块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3)維持血管內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內皮細胞,而且能隨時沈着于血管壁,以填補內皮細胞脫落下的空隙。

3、简述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

有三個基本過程:血管收縮,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牢固的止血栓)

4、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維蛋白原→→→→纤维蛋白5、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纤溶酶原的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2)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6、简述输血的原则。

1)首要原則:坚持同型輸血

2)異型血慎輸(臨床不足取)

3)每次輸血前必須做交叉配血反应

7、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几种引起贫血的情况。

1)紅細胞生成所需的原料缺乏可引起貧血,如蛋白質,鉄(缺鉄性貧血)。

2)葉酸,維他命B12为紅細胞合成DNA所需要的輔酶,若有不足,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3)內因子由胃腺壁細胞分泌,若有不足,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4)缺乏EPO(促紅細胞生成素)缺乏,也可引起紅細胞生成不足而貧血。

8、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几种加速、延缓血凝的方法。

1)機械和温度因素:

同光滑表面接觸,降低温度可延缓凝血

同粗糙表面接觸,適當加温可加速凝血

2)化學因素:

去鈣,防止凝血

3)生物制劑:

VitK制劑:促进血凝

肝素:防止血凝

**呼吸**

一、名词解释

肺交通气:肺與外界环境之間的氣体交換。

肺换气:呼吸氣体交換在肺泡與血液之間。

组织换气:呼吸氣体交換在血液與組织細胞之間。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縮舒張引起的胸廓的擴大和縮小。

肺内压:氣道和肺泡內氣体的压力。

潮气量:每次呼吸時,吸入或呼出的氣体量

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

残气量:最大呼氣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氣量

功能残气量:平靜呼氣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氣量

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出量

肺活量:最大吸氣後,從肺內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

用力肺活量:最大吸氣後,尽力尽快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

用力呼出量:最大吸氣後,再尽力尽快呼氣時,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呼出的氣量

解剖无效腔:從上呼吸道到呼吸性的細支氣管的整個氣体通道。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內的氣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內分布不均而未能與血液进行充分的氣体交換,未能發生氣体交換的這一部分肺泡容量

肺泡通气量:(潮氣量-解剖無效腔氣量)X呼吸頻率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

血氧容量:血液中血紅蛋白能結合氧的最大量

血氧含量:血液中血紅蛋白实際結合氧的量

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佔血氧容量的百分数

肺通气/血流比值= 肺泡通氣量

每分鐘肺血流量

肺牵张反射:肺擴大或縮小引起的吸氣抑制或興奮的反射

二、问答题

1、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保持肺和小氣道的擴張狀态,有利于肺通氣和肺換氣

2)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作用及生理意义。

來源:肺泡上皮II型細胞

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生理意義:

1)維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穏定

2)防止肺毛細血管中液体渗入細胞

3)降低吸氣阻力,減少吸氣作功

3、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擴散面积(呼吸膜的擴散面积):和肺換氣效率成正比

2)擴散距離(呼吸膜的厚度):和肺換氣效率成反比

3)通氣血流比值:安靜時,總通氣血流比值为0.84,過高或過低都使肺換氣效率降低

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

在每分通氣量固定下,深而慢的呼吸可使潮氣量增大,降低解剖無效腔的總氣量,從而增加肺泡通氣量,也就是使呼吸更有效。

5、简述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1)肺牵张反射:肺擴大或縮小引起的吸氣抑制或興奮的反射,包括肺擴張反射,肺縮小反射。2)肺擴張反射:肺過度擴張時,抑制吸氣而产生呼氣的反射

生理意義:防止吸氣過深,調節呼吸頻率和深度

3)肺縮小反射:肺過度縮小時,抑制呼氣而产生吸氣的反射

生理意義:防止呼氣過深,防止肺萎陷

4)均對平靜呼吸的調節意義不大

6、PCO2、P O2、H+浓度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1)PCO2

重要性:一定水平的PCO2對維持呼吸中枢的興奮性是必須的

PCO2對呼吸的調節:

在一定范圍內,動脈血PCO2↑:呼吸加強

升高超過一定限度:呼吸抑制

調節途徑:

主要:刺激中枢化學感受器↘

興奮呼吸中枢→呼吸加強次要;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

2)PO2

對正常呼吸調節作用不大

一定范圍內低O2(PO2↓<80mmHg):呼吸加強

極度缺O2:呼吸抑制

3)H+

血H+濃度↑:呼吸加強

血H+濃度↓:呼吸抑制

調節途徑:

主要:外周化學感受器

次要:中枢化學感受器

*心血管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自律性: 组织、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房室延搁: 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显着较慢的现象。

3.期前收缩: 心房肌和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刺激(人工刺激、异位节律点发放)而引起的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

4.代偿间歇: 期间收缩之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5.心率: 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

6.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7.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8.心输出量:每一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9.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0.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11.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2.每搏功: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

13.微循环: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4.动脉血压:血流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二、问答题:

1.心脏的正常兴奋传导途径是什么?有何特点和意义?(P.63.64)

特点:1.两个高速度:使整个心房或整个心室同步兴奋和同步收缩,有利于射血。

2.一个低速度(房室延搁):保证心房、心室的顺序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

射血。

2.简述房室延搁的定义及其生理意义? (P.64)

(1)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显着较慢的现象,称房室延搁。

(2)保证心房、心室的顺序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3.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是如何产生的? (P.62)

(1)心房肌和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额外刺激(人工

刺激、异位节律点发放)而引起的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

(2)期间收缩之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4.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P.70)

心输出量=搏出量x心率,所以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可影响心输出量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1)心肌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与搏出量成正变。

(2)心肌后负荷:与搏出量成反变。

(3)心肌收缩能力

?影响心率的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40次/分< 心率< 180次/分),心率与心输出量成正变关系。

心率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5.试述心血管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P.87.88)

(1) 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

?生理意义:维持血压相对稳定。

(2)化学感受性反射(加压反射)

生理意义:在血压过低、明显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起调解作用,

保证重要器官血液供应。

6.实验中夹闭兔的一侧颈总动脉后,血压有何变化?试述其原理。

(1)血压升高

(2)夹闭一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受到机械牵张力↓→传入神经冲动↓→降压反射↓→心

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

7.简述中心静脉压的定义, 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

(1)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2)影响因素:心脏泵血功能和静脉回流速度

(3)意义:可反映静脉的回心血量和心脏的功能状态、常作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重

要指标

8.微循环有哪几条血流通路(只写名称)?各有何生理意义?

(1)迂回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回心。

(3)动-静脉短路:参与体温调节。

9.心血管调节的各级中枢是如何分布的,各有何生理意义?(P86)

(1)高级中枢(整合中枢):分布在延髓以上(大脑皮质、下丘脑、小脑等)

生理意义:使心血管活动与机体各种行为的改变相协调。

(2)基本中枢:分布于延髓,包括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是心血管交感紧张性活动的中枢来源,兴奋该

区,心脏活动加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心迷走中枢:具有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控制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

(3)初级中枢:分布于脊髓,受基本中枢和高级中枢调解。

10.试述心脏和血管的主要神经支配及其作用。(p84,85)

(1)心脏活动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使心脏活动加快加强

?心迷走神经:抑制心脏活动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活动是相拮抗的,

心迷走神经比心交感神经更强,称迷走优势。

(2)血管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作用:使血管平滑肌维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12.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P89)

?肾上腺素与α受体、β受体的结合能力都很强,其与β1受体结合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临床上常用作强心剂。

?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的结合能力较强,主要引起缩血管效应,使血压上升,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名词解释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消化。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由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吸收。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胃“粘液-HCO3-”屏障:也称胃粘夜屏障,是由大量凝跤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一个厚为0.5-1.0mm的抗胃粘膜损伤的屏障。此屏障可中和H+,不仅避免了H+对胃粘膜的直接侵蚀作用,也使胃蛋白酶原在胃粘膜上皮细胞侧不能被激活,有效防止了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消化作用。(另解:胃液中的黏液与胃黏膜分

泌的HCO3-共同覆盖在胃的表面形成一个屏障,它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由肝细胞分泌,排入十二指肠后,大部分由回肠重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再回到肝脏,这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通过肠-肝循环而被重吸收后的胆盐,可直接刺激肝细胞,促进胆汁的合成和分泌。

二、问答题

1、胃液的主要作用:胃液的成分除水外,主要有鹽酸(又稱胃酸) 、胃蛋白酶原、黏液、HCO3-和內因子。

A.鹽酸:(1)激活胃蛋白酶原,並提供適宜的PH環境

(2)促進蛋白質變性

(3)抑菌和殺菌

(4)進入小腸後,促進胰液、膽汁、小腸液的分泌

(5)酸性環境有利於鈣和鐵在小腸的吸收

B.胃蛋白酶原: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質,生成眎、胨以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C.內因子:保護VitB12免受消化酶破壞,並促進其吸收。

D.粘液:(1)潤滑食物,防止機械性損傷

(2)構成”黏液—HCO3-“屏障(胃粘液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對胃粘

膜的侵蝕

(P129另解)(1)潤滑作用(2)保護作用(3)中和作用(4)防H+擴散作用

2、胰液的主要作用

A.碳酸氫鹽:(1)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鹽酸

(2)為小腸內的多種消化酶提供最適的PH環境

B.蛋白水解酶;(1)胰蛋白酶原經腸激酶等激活為胰蛋白酶

(2)糜蛋白酶原經胰蛋白酶激活成糜蛋白酶

C.胰澱粉酶:可將澱粉、糖原及大多數其他碳水化合物水解為二糖及少量三糖。

D.胰脂肪酶:是分解脂肪的主要消化酶,是以活性形式分泌的,能在膽鹽和輔脂酶的協助下,將三酰甘油水解為脂肪酸、單酰甘油及甘油。

3、胆盐的主要作用:促進肝膽汁的合成和分泌

胆汁的主要作用:(1)乳化脂肪,促進脂肪消化。

(2)促進脂肪和脂容性維生素的吸收

(3)利膽作用:促進肝膽汁的合成和分泌

4、小肠液的主要作用:

A.稀釋: 稀釋消化產物,以利於吸收

B.保護: 潤滑和中和胃酸

C.消化:(1)腸腔:腸致活酶(腸激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

(2)小腸上皮細胞和刷狀緣上:肽酶、脂肪酶、蔗糖酶、麥芽糖酶和乳糖酶。使食物的消化產物在被吸收前進一步水解。

5、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吸收面积大

②在绒毛内有丰富的平滑肌、神经纤维毛细血管和毛淋巴管平滑肌运动使绒毛发出节律性伸缩和摆动促进食糜和粘膜接触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从而有利于吸收

③食糜内的三大营养物质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

④有充分的时间被消化和吸收。

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一、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从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囊腔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各种溶质,重新运转回血液的过程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小管上皮细胞将其本身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内的渗透压升高引起的尿量增多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小,抗利尿激素(ADH)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肾糖阈

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或尿中刚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二者皆可)

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

二、问答题

1、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后,尿量的变化及机制。(此为水利尿机制)

大量饮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小,抗利尿激素(ADH)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2、糖尿病患者尿多的机制。(此为渗透性利尿机制)

血糖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一部分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尿糖),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小管液渗透压升高),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3、给健康家兔静注20%葡萄糖10ml(肾糖阈:160~180mg/100ml) ,尿量的变化及机制。

(此为渗透性利尿机制)

静注20%葡萄糖10ml,使血糖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一部分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尿糖),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小管液渗透压升高),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4、试述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的机制。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引起的尿量增多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小,抗利尿激素(ADH)合成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5、急性大失血后,尿量的变化及机制。

大量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小,抗利尿激素(ADH)合成和释放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6、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调节其分泌的因素及调节机制。

一、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增加Na+ ,水的重吸收,促进K+排出。(保Na+、排K+、储水)

二、调节: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以及血K+、血Na+浓度等因素调节。

1.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Ⅱ→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Ⅲ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活动的强弱取决于肾素的分泌量。

影响肾素分泌的因素有:(1)循环血量和动脉血压(2)交感神经及儿茶酚胺的作用。

(2)交感神经及儿茶酚胺的作用

球旁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肾交感神经兴奋可使球旁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加。

血中的儿茶酚胺(例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刺激球旁细胞β1受体,使球旁细胞的肾素分泌增加。

2.血K+、血Na+浓度

血K+浓度升高↗或血Na+浓度降低↘

醛固酮分泌增加↗(保Na+、排K+)

血K+浓度降低↘或血Na+浓度升高↗

血K+、血Na+浓度维持相对恒定

7、试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其分泌的因素及调节机制。

一、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1.抗利尿(生理浓度时)

2.缩血管,升血压(高浓度时。所以抗利尿激素ADH又称为血管升压素VP)

一般情况下抗利尿激素不影响血压。当机体失血、失水过多时,VP浓度明显增高以升压

二、调节:

调节肾素分泌的因素有:(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2)循环血量的变化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

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

调节机制:

血浆晶体渗透压↗=> 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ADH↗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尿量↘=> 保留体内水份

2.循环血量的变化

感受器--心房(主要左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

调节机制:

当循环血量↗=> 刺激容量感受器=> ADH↘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尿量↗=> 排出过多水份

8、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二、有效滤过压

三、肾血浆流量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1.生理情况下滤过膜的通透性较稳定。

2.某些肾脏疾病会使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使血浆白蛋白或红细胞滤出,出现蛋白尿、血尿。

3.急性肾小球肾炎,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变窄或完全阻塞,有效滤过面积显著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当动脉血压为80~180 mmHg,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

当动脉血压<80 mmHg ,肾小球滤过率↘=>少尿

当动脉血压<40~50 mmHg,肾小球滤过率↘↘(降为零) => 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肾小囊囊内压

生理上,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囊内压很少变化。

三、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过滤平衡的位置来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2.肾血浆流量↗=> 过滤平衡的位置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较长

=> 肾小球滤过率↗

3.肾血浆流量↘=> 过滤平衡的位置靠近入球小动脉端,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缩短

=> 肾小球滤过率↘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最新4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4次作业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4次作业 A型题: 1.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为:[ 1分] A.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B.红、肿、热、痛及机能障碍 C.组织内的炎性充血和水肿 d.变质、渗出、增生E.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和炎区的白细胞浸润 2. 传染性发热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1分] a.生物病原体B.无菌性炎症C.恶性肿瘤D.变态反应E.某些固醇类物质 3. 化脓性炎时,脓液的形成与下列哪一种细胞浸润有关?[ 1分] A.浆细胞 B.单核细胞c.中性白细胞D.嗜酸性白细胞E.淋巴细胞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通过下列哪一项来损害组织细胞的?[ 1分] A.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 B.溶酶体破裂释放溶酶体酶类 C.禁株细胞抑制 d.Ⅱ、Ⅲ、Ⅳ型变态反应E.微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 5.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1分] A.中性粒细胞b.下丘脑C.骨骼肌D.皮肤血管E.汗腺 6. 卡他性炎是:[ 1分] A.浆膜发生的浆液性炎 B.皮肤发生的浆液性炎 C.肺发生的渗出性炎 d.粘膜发生的轻度渗出性炎E.以上均不是 7. 发热病人较易出现:[ 1分] A.呼吸性酸中毒 B.混合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 8. 引起炎症的原因最常见的是:[ 1分] A.理化性损伤 B.机械性损伤c.生物性因子D.免疫反应E.遗传性缺陷 9.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1分] a.视前区-前下丘脑B.丘脑C.桥脑D.中脑E.脊髓 10. EP是一种[ 1分] a.小分子蛋白B.大分子蛋白C.磷脂D.多糖E.淋巴因子 11. 发热时下列所列举机能改变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 A.神经系统:早期兴奋,持续过高热可转为抑制 B.循环系统: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跳加快c.消化系统: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强引起恶心、呕吐D.呼吸系统:由于血液温度上升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E.泌尿系统:因交感神经兴奋,肾小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12.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 A.“隐蔽”抗原释放入血b.抑制性T细胞产生过多C.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内某些组织有共同抗原,免疫系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D.自身组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E.遗传因素 13. 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增生性炎?[ 1分] A.大叶性肺炎 B.小叶性肺炎c.急性肾小球肾炎D.风湿性心包炎E.慢性活动性肝炎 14. 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1分] A.外源性致热原b.内源性致热原C.前列腺素D.5—羟色胺E.环磷酸腺苷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2.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 3.肺胀与咳嗽的鉴别 4.肺胀与喘证,哮病的区别和联系 5.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6.肺痨的临床特点 7.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关系 8.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 9.试述你对无痰不作眩的理解 10.简述内经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11.试述脾胃损伤而致眩晕的主要机理 1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病的鉴别 1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14.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有何不同 15.请用六个字概括中风的病机特点 16.简述中风的临床特征 17.不寐:为什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18.简述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19.癫证与狂病,痫病的区别(癫,狂,痫) 20.癫证与痴呆的区别 21.胸痹与悬饮,真心痛如何鉴别 22.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3.怎样理解胃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24.胃痛和胃痞如何鉴别 25.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26.如何判断胃痛虚实 27.如何辨别外邪犯胃和脾胃阳虚之呕吐 28.临床上怎样通过辨别病人的呕吐物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29.如何辨别呃逆虚实 30.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 31.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2.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33.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是,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 34.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35.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6.痛泻要方适用于何种泄泻,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7.为什么说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38.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 39.泄泻与痢疾有何不同 40.泄泻与霍乱有何区别 41.临床怎样辨别痢疾的虚实 42.试述痢疾为何以湿热痢为本 43.黄疸和黄胖如何鉴别

44.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 45.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区别) 46.胁痛如何辨虚实 47.胁痛与悬饮如何鉴别 48.头痛与真头痛如何鉴别 49.头痛如何辨别外感与内伤 50.如何辨积与聚的不同 51.如何辨别积聚之虚实 5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53.为什么说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54.如何辨别疟疾与内伤发热 55.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 56.临床辨证如何判断水肿的病位 57.水肿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 58.血淋与尿血有何区别 59.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 60.为什么说六气之中以气郁为先 6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如何鉴别 62.郁证脏躁与癫证如何鉴别 63.何为血证 64.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65.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66.如何鉴别尿血与血淋 67.何为脱汗,战汗,黄汗 68.简述消渴与瘿病的区别 69.消渴病的诊断依据 7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71.简述虚劳与肺痨的联系与区别 72.简述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于联系 73.在治疗虚劳血虚时,除用补血方法外,常配伍补气药,为什么 74.肥胖与黄疸,水肿病鉴别 75.简述厥证与中风的鉴别要点 76.血虚厥证的病机是什么 77.何谓痰饮,广义痰饮包括哪几种 78.悬饮与胸痹均以胸痛为必见之证,如何鉴别 79.溢饮的辨证论治 80.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81.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互区别 82.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痰瘀痹阻的临床特征如何 83.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84.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85.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86.肺热津伤为什么可以导致痿证 87.颤震与瘛瘲如何鉴别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非重点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考虑继发它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传染性,流行性。 1.咳嗽: 1)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2)解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 咳嗽特点的鉴别 (1)时间、节律: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咳嗽——肺燥阴虚 (2)性质、声音:咳声洪亮有力——实证;咳而声低气怯——虚证;咳声嘶哑——燥咳;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咳声短促——肺燥阴虚; (3)加重与缓解因素: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 2.咳痰特点的鉴别 内容:色、质、量、味 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稀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属热 痰白质粘——阴虚、燥热;痰白清稀、呈泡沫状——属虚、属寒 咯吐血痰——肺热、阴虚;脓血相间——痰热郁结成痈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味甜-痰湿,味咸-肾虚 3)证治分型: ①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②风热犯肺证——桑菊饮加减 ③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加减 ④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⑤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⑥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⑦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加减 2.哮病: 1)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候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重点]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 重点] 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感冒 沿革: 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肺痈、肺胀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证)或荆防败毒散(夹湿)羌活胜湿汤(表湿较重)(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小便短赤)、黄连香薷饮(暑热偏盛)、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 (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玉屏风散(表虚自汗)、再造散(阳虚外感——助阳解表)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沿革: 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咳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

《医学心悟》: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病因病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内伤咳嗽——养肺、清肝、健脾、补肾。(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六一散(夹暑)】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渴——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轻宣凉燥,温润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丸(调理)、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⑷肺阴亏耗证一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补:P268-269 哮——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沿革: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哮的别名——呷嗽、哮吼、齁赫(鼻合)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 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痰气相搏,气道被阻。(即“痰阻气闭”)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环境。 4.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6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6次作业 A型题: 1. 大叶性肺炎早期最严重的合并症为:答案:c.中毒性休克 2. 胃溃疡发病的病灶部位主要在:答案:d.胃小弯近幽门处 3. 大叶性肺炎时,不会发生:答案:e.肺褐色硬变 4. 有关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答案:b.原发灶多在肺尖 5.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见于:答案:d.慢性活动性肝炎 6. 下列所述哪项是错误的?答案:e.骨结核多发生于趾(指)骨 7. 以下哪项不符合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答案:c.不会发生干酪样肺炎 8. 下述哪一项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答案:b.病变多局限于一个小叶 9.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答案:a.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灶状坏死 10. 急性普通型肝炎时,肝脏体积增大主要是由于:答案:c.肝细胞弥漫地气球样变 11.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答案:c.胃酸持续增高 12.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a.肝细胞气球样变 13. 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出现在:答案:b.红色肝变期 14. 肝脏表现粗大结节性肝硬化是指:答案:b.坏死后性肝硬化 15. 慢性胃溃疡之肉眼形态所见通常是:答案:c.直径2cm以内,溃疡断面呈斜漏斗状,尖端斜向贲门 16.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b.桥接坏死 17. 门脉高压症时的侧支循环形成可出现:答案:b.食道下端静脉曲张 18.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答案:a.经输血.输血制品传播 19. 下列小叶性肺炎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答案:e.病变融合多发展为肺肉质样变 20. 慢性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答案:b.出血 21.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为:答案:d.支气管及肺泡化脓性炎症 22. 在下列肺外结核中哪一个可不经过血道播散而发生?答案:d.肠结核 23. 肝硬变假小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答案:c.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4. 与肝性脑病有关的假性神经介质是:答案:c.苯乙醇胺 25.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答案:a.常发生于儿童 26. 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的记述中,哪项不正确?答案:e.病菌多来自血行感染 27. 对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答案:b.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胃酸分泌增多 28.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主要组织形态学改变是:答案:d.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 29. 门脉性肝硬化最严重的合并症是:答案:c.肝性脑病 30. 小儿发烧5天,咳嗽,胸部透视可见右下叶散在小灶性阴影,最可能是:答案:c.小叶性肺炎 31. 产生肝昏迷的机制目前认为:答案:e.上述因素综合作用. 32. 关于肺心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答案:d.由于肺小动脉痉挛和阻力增加使右心室肥大 33.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为答案:a.肺泡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 34. 肝硬变时,门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答案:b.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及肝血窦受压 35.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病程迁延在一年以上则可能发展为:答案:b.坏死后肝硬变 36.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是:答案:b.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37. 原发性肺结核发生是由于:答案:e.机体对结核病缺乏免疫力 38.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c.肝实质迅速而广泛的坏死 39. 下列对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答案:a.上叶空洞主要发生于原发性结核病 40. 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有:答案:e.广泛肺纤维化 41. 干酪性肺炎通常是哪条途径播散所致?答案:c.支气管 42.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答案:b.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胸膜处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证。 8)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机:心脉痹阻。 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证型: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10)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 的不足。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病理学Z 作业6

《病理学Z》第6次作业 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胃溃疡发病的病灶部位主要在: [1分]D.胃小弯近幽门处 2.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 [1分]B.食道曲张静脉破裂 3. 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1分]D.类上皮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 4.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见于: [1分]D.慢性活动性肝炎 5. 下列小叶性肺炎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E.病变融合多发展为肺肉质样变 6. 干酪性肺炎通常是哪条途径播散所致? [1分]C.支气管 7.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为 [1分]A.肺泡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 8.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1分]A.经输血.输血制品传播 9. 在下列肺外结核中哪一个可不经过血道播散而发生? [1分]D.肠结核 10. 急性普通型肝炎患者出现黄疸是由于: [1分]B.肝细胞坏死较多时对胆红质的摄取、结合和分泌发生障碍 11. 肝硬变时,门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 [1分]B.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及肝血窦受压 12. 下列对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1分]A.上叶空洞主要发生于原发性结核病 13. 下列所述哪项是错误的? [1分]E.骨结核多发生于趾(指)骨 14. 原发性肺结核发生是由于: [1分]E.机体对结核病缺乏免疫力 15. 慢性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1分]B.出血 16. 下列有关小叶性肺炎的病变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A.渗出物中以纤维素为主 17. 干酪样坏死主要是由于: [1分]D.结核菌量大,毒力强,变态反应增高 18. 门脉性肝硬化最严重的合并症是: [1分]C.肝性脑病 19. 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出现在: [1分]B.红色肝变期 20. 对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1分]B.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胃酸分泌增多 21. 小儿发烧5天,咳嗽,胸部透视可见右下叶散在小灶性阴影,最可能是: [1分]C.小叶性肺炎 22. 肝脏表现粗大结节性肝硬化是指: [1分]B.坏死后性肝硬化 23. 大叶性肺炎时,不会发生: [1分]E.肺褐色硬变 24. 慢性胃溃疡之肉眼形态所见通常是: [1分]C.直径2cm以内,溃疡断面呈斜漏斗状,尖端斜向贲门 25. 以下哪项不符合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 [1分]C.不会发生干酪样肺炎 26. 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有: [1分]E.广泛肺纤维化 27.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 [1分]B.桥接坏死 28.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 [1分]A.肝细胞气球样变 29. 郎罕氏多核巨细胞是由哪种细胞演变形成的? [1分]D.类上皮细胞 30.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病程迁延在一年以上则可能发展为: [1分]B.坏死后肝硬变 31. 关于肺心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1分]D.由于肺小动脉痉挛和阻力增加使右心室肥大 32.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为: [1分]D.支气管及肺泡化脓性炎症 33. 产生肝昏迷的机制目前认为: [1分]E.上述因素综合作用 34. 肝硬变假小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1分]C.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35.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为: [1分]C.胃酸持续增高 36. 与肝性脑病有关的假性神经介质是: [1分]C.苯乙醇胺 37. 急性普通型肝炎时,肝脏体积增大主要是由于: [1分]C.肝细胞弥漫地气球样变 38.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 [1分]A.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灶状坏死 39. 大叶性肺炎早期最严重的合并症为: [1分]C.中毒性休克 40.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 [1分]B.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胸膜处 41. 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的记述中,哪项不正确? [1分]E.病菌多来自血行感染 42.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是: [1分]B.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植物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水分的存在状态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体吸附不易流动的水 特性:1.不能自由移动,含量变化小,不易散失2.冰点低,不起溶剂作用3.决定原生质胶体稳定性4.与植物抗逆性有关 自由水—距离原生质胶粒较远、可自由流动的水。 特性:1.不被吸附或吸附很松,含量变化大2.冰点为零,起溶剂作用3.与代谢强度有关 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大,代谢强、抗性弱;比值小,代谢弱、抗性强 2.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方式:扩散、集流、渗透作用 1)、扩散作用—由分子的热运动所造成的物质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的过程。 特点: 简单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进行,适于短距离运输(胞内跨膜或胞间) 2)、集流—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特点:物质顺压力梯度进行,通过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的水通道 3)、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注:渗透作用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压力梯度进行 3.水势及组成 1.Ψw =ψs +ψp+ ψm+ψg Ψs:渗透势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Ψg:重力势 1)渗透势—在某系统中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又叫溶质势(ψπ)。 ψs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总数:1M蔗糖ψs> 1M NaClψs (电解质) 测定方法:小液流法 2)压力势—ψp〉0,正常情况压力正向作用细胞,增加ψw;ψp〈0,剧烈蒸腾压力负向作用细胞,降低ψw;ψp =0,质壁分离时,壁对质无压力 3)重力势—当水高1米时,重力势是0.01MP,考虑到水在细胞内的小范围水平移动,通常忽略不计。 4)衬质势—由于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m〈0,降低水势. 2.注:亲水物质吸水力: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有液泡细胞,原生质几乎已被水饱和,ψm =--0.01 MPa ,忽略不计; Ψg也忽略,水势公式简化为:ψw=ψs+ ψp *没有液泡的分生细胞、风干种子胚细胞:ψw=ψm *初始质壁分离细胞:ψw = ψs *水饱和细胞: ψw = 0 3.细胞水势与相对体积的关系 ◆细胞吸水,体积增大、ψsψpψw 增大 ◆细胞吸水饱和,体积、ψsψp ψw = 0最大 ◆细胞失水,体积减小,ψsψp ψw减小 ◆细胞失水达初始质壁分离ψp= 0,ψw= ψs ◆细胞继续失水,ψp 可能为负ψw《ψs 4.蒸腾作用(气孔运动) 小孔扩散律(边缘效应)——气体通过小孔表面的扩散速度不与小孔的面积呈正比,而与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三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1分] A.凝血因子XII被激活 B.凝血因子III大量入血 C.大量红细胞、血小板受损 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E.消除活化凝血因子功能受损 2. 休克时微循环淤血期,组织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1分] A.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经此走 B.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使微循环多灌少流 C.血流从直捷通路迅速流过 D.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E.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使微循环多灌少流 3. 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1分]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4. 多数类型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 [1分]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5. 关于常用的血氧指标下列哪项不正确? [1分] A.血氧分压 B.血氧容量 C.血氧饱和度 D.血红蛋白含量 E.氧离曲线 6. 关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病理变化,下列哪项不正确? [1分] A.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B.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不全 7. 休克微循环淤血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1分]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8. 休克早期功能上受到保护的器官是: [1分] A.肺 B.肾 C.胃肠道 D.肝 E.脑 9. 急性左心衰竭时肺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1分] A.肺静脉回流受阻 B.肺淋巴循环受阻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