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

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
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

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

史国强

胡安江教授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到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策略,指出:“实际上,葛氏的归化译法几乎见于他的每一部作品。”胡教授以葛浩文一九八六年译的《杀夫》(The Butcher’s Wife)、二〇〇二年的《尘埃落定》(Red Poppies:A Novel of Tibet)和《香港三部曲》(City of the Queen:A Novel of Co-lonial Hong Kong)为例,得出结论:“就英语世界而言,这样的书名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的所谓‘东方主义想象’。事实上,这三部书在西方世界不俗的销售业绩,再次证明了葛氏遵守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归化式译法起了重要的作用。”①胡文指出了葛浩文在翻译当代汉语小说方面的一个特点,但因为作者在文中着重研究的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对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不过是稍带提及,所以拙文试图就这个话题再说几句,或可为葛浩文的行文风格勾画出一个轮廓。

阅读葛浩文的译文后能发现,“归化式译法”不是他的重要特点,更不是他的唯一特点。

至于“不俗的销售业绩”,因为胡文没有说明印数,所以这里不好推测,但据葛浩文自己说,他翻译的中国小说读者极其有限,几乎无钱可赚。②

翻译者在译文上总要留下即所谓的“个人印记”(idiosyncrasy)。无论译者如何朝原文靠拢,都无法做到韦努蒂所说的纯粹的“隐身”和“透明”。③高明的译者隐得深一些,不过如此。资深译家如葛浩文,也不例外。但对葛浩文这样经验丰富的翻译家来说,绝不是归化或异化能限定的。

要指出的是,葛在使用归化策略时是极其慎重的,尤其是书名翻译,他的异化策略反而用得更多。如,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译成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一九七九)和Tales of Hulan River(一九七九)。再如,黄春明的《溺死一只老猫》(The Drowning

见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

究》,《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葛浩文亲口对季进说:“目前美国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作

品主要是小说,每年大概也就出版三五本的样子。肯定不

会很畅销,像莫言的《生死疲劳》能够卖一两千本就算是

好的了。莫言的小说,除了《红高粱》,一直都卖不好,连

苏童的东西也不太好卖。余华的《兄弟》可能好一些,海

外也得到好评,但是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买。”见季进《我

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

6期。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of an Old Cat,一九八○)、端木蕻良的《红

夜》(Red Night,一九八八)、张洁的《沉重的翅膀》(Heavy Wings,一九九○)、莫言的《红高粱》(Red Sorghum,一九九三)和《檀香刑》(Death by Sandalwood,二○一○)、刘恒的《黑的雪》(Black Snow,一九九三)、王朔的《千万别把我当人》(Please Don’t Call Me Human,二○○○),以上都属于“异化”的译法。

其实,葛浩文在翻译时所使用的显然不是一种策略,如杨绛的《干校六记》(Six Chapters from My Life“Downunder”,一九八四)和萧红的《商市街》(Market Street:A Chi-nese Woman in Harbin,一九八六)。这里译者有所增益,又有所删减。再如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The Garlic Ballads.一九九五)里的“天堂”就有意被译掉了。这种有增有减的译法,不妨称之为“杂糅”(hybridization)。据译者说,他正在翻译王安忆的《富萍》和老舍的《骆驼祥子》,译名分别是Fuping和Luo-tuo Xiangzi。我们尚未见到这两部译著,不知最终的定名究竟怎样,但可以推测,葛浩文越是后来越倾向“异化”。以上说的还是他翻译的书名。至于小说正文,情况还要复杂得多。二○○九年葛浩文在接受季进采访时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①如何才能对得起读者,葛浩文没有详说,但他的译著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注脚。下面以莫言《丰乳肥臀》英文版第一部为例,分析葛浩文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因版面有限,葛浩文几个明显的翻译特点,这里省去例子。如,他不用脚注,必要时用解释性译文(Kang炕,the brick-and-tamped-earth sleeping platform);在句法层面上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一般连原文的标点都不轻易改动;在词法和修辞层面上做文章,这也是他最见功夫的地方,下文将就此逐项分析。

专有名词

墨水河桥Black Water River Bridge,蛟龙河The Flood Dragon River,福生堂

Felicity Manor,日本鬼子the Japs/Jap

Devils,小日本little Nips,红毛鬼子(马

洛亚神父)redheaded devil,观音菩萨

Guanyin/Bodhisattva Guanyin,天公地母

Father of Heaven,Mother of Earth,黄仙狐

精yellow spirits and fox fairies,樊三大爷

Third Master Fan,司马亭Sima Ting,上

官寿喜Shangguan Shouxi,孙大姑Aunty

Sun,孙悟空magical monkey,鬼门关the

gate of Hell。②

以上译法除“孙悟空”勉强算是归化,其余都属异化,而且还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如黄仙狐精yellow spirits and fox fairies。其实这里的黄仙就是黄鼠狼。

四字成语

浑身颤抖trembled,拳打脚踢kick,萎靡不振despondent,漫不经心careless,

偷工减料given to cutting corners,欺世盗

名hardly worthy of the name,上蹿下跳

hopping around,穷追不舍after it(cat or

duck),狐假虎威的短枪队a company of

armed bodyguards,飞檐走壁leap over

eaves and walk on walls,豁然开朗opened

up,他笨手笨脚He is a clumsy oaf,别拐①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

2009年第6期。

文中所引例子出自莫言《丰乳肥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2010)的第一部第一至九章和Goldblatt Howard译

Big Breasts&Wide Hips(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

2004)。

弯抹角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呆若

木鸡stunned,油头滑脑slick character,

仙风道骨poise and confident bearing。

对于变成普通用语的四字成语,葛浩文几乎都没做对应处理,唯一例外是“拐弯抹角”,其他都是作为一般用语翻译的,只翻译汉语成语合成的意思,对词法结构和文化标记不予理睬,更没有挖空心思从英语里寻找对应的成语。经此翻译出来的译文,很少阻滞,读起来更加流畅,适合再现莫言那大河流水的行文风格。总之,译者在翻译四字成语时,以流畅为要旨,所追求的是“可读性”(readability)和“顺”(fluency)。

习语、俗语、歇后语等

咋咋呼呼za-za hu-hu,花生花生花花生,有男有女阴阳平Peanuts pea-

nuts peanuts,boys and girls,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人在青山在While you live,

the mountains stay green,一不欠皇粮,二

不欠国税We owe no tariff to the emperor

or taxes to the nation,是福不是祸,是祸

躲不过If the signs are good,we’ll be all

right,男子汉大丈夫any man worth his

salt,上官吕氏用恨铁不成钢的目光恶直

盯着儿子Shangguan Lv stared at her son

with a look that said,Why can’t you be a

man?在大街上跺跺脚,半个县都哆嗦

stamped his foot,half the county quaked,

夹着尾巴的狗一样like a whipped dog,

尝尝我的厉害get a taste of my might,解

铃还得系铃人whoever hangs the bell on

the tiger’s neck must take it off,上官家

母鸡打鸣公鸡不下蛋The Shanguan hen

goes and blames the rooster for not laying

eggs,别磨牙啦This is no time to bicker,

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You might stay

hidden past the first of the month,but

you’ll never make it through the fifteenth,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A man leaves behind

his good name,a wild goose leaves behind

its call,去他娘的Up their mother,把吃

奶的劲儿给我使出来put some shoulder

to it,顾头不顾腚forgetting all about their

hindquarters,不是万不得已if I hadn’t

reached the end of my rope,病笃乱投医,

有奶便是娘When a patient is dying,find

doctors where you can。

与翻译四字成语不同,在再现上述词语时,葛浩文尽量保留原文的意象,尤其是文化标记,让读者马上知道这些不是普通的词语,是有明显文化标记的词语,是原作者的刻意为之。总的来说,他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异化策略,不得已才稍作变通,但对应的译文也尽量在文化或修辞等信息方面力求等值,如“别磨牙啦”对应“This is no time to bicker”,以此来达到最为接近的效果。

拟声

低着头呼哧呼哧喘息her own head lowered as she gasped for breath,两行浊

泪咕嘟嘟冒了出来tears flowed from his

eyes,嗬嗬guh-guh,嘴巴里驾驾驾,鞭

声啪啪啪whip danced in the air—pa pa

pa—as he sang out,haw haw haw,小白蛾

子扑扑棱棱地飞出来White moths car-

ried along with the straw flitted around the

area,谷草刷刷地响着The straw rustled,

桥下哗啦啦一片水响becoming a cas-

cade,(怀表)噼噼作响ticking,啊呀呀呀

Ai ya ya,(枪声)叭勾叭勾叭勾crack,

crack,crack,啊哈哈哈Ah ha ha ha,叽里

咕噜grunts and shouts,啾啾鸣叫的枪子

儿bullets whizzing。

《丰乳肥臀》的英译文几乎无一例外地留下了原文里的象声词,即使是将“哗啦啦”翻成cascade,其拟声效果也自在其中。

明喻

莫言在《丰乳肥臀》里用得最多的修辞格是明喻。他在第一卷里用了五六十个。译者将其一一译成英文,而且保留了其中明喻的特点,如明喻的构成要件本体、喻词、喻体,几乎一个不少。为行文简明,这里引用的多数明喻省掉了其中的本体。

宛若盛夏季节里like the clear blue of a summer sky,一阵又一阵撕肝裂肺般

的剧痛assaulted by wrenching contrac-

tions,宛若一条蛇钻进snaked through,

好像银丝在炉火中熔化like silver melt-

ing in a furnace,仿佛买了一个生瓜as if

she’d come away with an unripe melon,

恍惚如野兽的脚爪its hazy outline

looked like the claws of a wild beast,宛若

两粒炭火like burning coals,宛如踩在一

条跷跷板两端的两个孩童they seemed

to be on opposite ends of a teeter-totter,

如同遇了大赦般跳起来jumped to his

feet as if his life had been spared,仿佛屎

逼,好像尿急as if their bowels or blad-

ders were about to betray them,宛如搓着

两只鞋底like scraping the soles of two

shoes together,好像在迅速地敲击着四

面无形的大鼓as if beating a violent tat-

too on four drums,好像是人恶作剧as if

someone had stuck it(a donkey leg)up

there as a prank,宛若追腥逐臭的苍蝇

like a fly in pursuit of rotting meat,像纸

灰一样飞舞着flitted past,那五条像从墨

里捞上来一样遍体没有一根杂毛的黑狗

their five jet black dogs,which could have

been scooped out of a pond of ink,想起来

便不寒而栗The mere thought of it made

him shudder,皮球般泄了气like a punc-

tured ball,像一台魅力无穷的好戏,宛若

一柄柔软如水、锋利如风的宝刀like a

knife,yielding as water and sharp as the

wind,犹如五支弦上的箭like arrows on a

taut string,像被人当场捏住了手脖子的

小偷like a thief caught in the act,柳叶般

的小刀the shiny knife,shaped like a wil-

low leaf,像狼一样like a pack of wolves,

宛若牛在汲河中的水resembling a cow

drinking from a river,平静如镜的河水

glassy surface of the water,仿佛从天上掉

下来的,好像从地下拱出来的as if it had

simply dropped from the sky or risen out of

the ground。(此后略去第一部里的三十

几个明喻。)

上述例子说明,葛浩文的译文与原文几乎没有出入,在微乎其微的变通之外,原文的文化意象无一没有得到充分再现。省略的三十几个例子,也是如此。显然,译者是在有意向英语读者传递原著的文化信息和写作风格。如果非要对译者在翻译明喻时所取的策略下定义的话,那也只好将其定义为“异化”。值得注意的是,与翻译小说名不同,译者在处理明喻时几乎没有显示出“创造性叛逆”(谢天振转用斯皮瓦克语)。这当然是译

者的有意为之。①

其他:创作性叛逆?

在第一部的译文里,仅有极个别的地方没有照译原文,但与原文相比,效果并未稍减,有些译法较之原文更符合逻辑。这里我们不妨借用谢天振教授的创造性叛逆说,②剖析几个例子。如:那是三年前,生完第七个女儿后,丈夫上官寿喜怒火万丈,扔过一根木棒槌,打破她的头,血溅墙壁留下的污迹。She had just delivered her seventh daughter,driving her husband into such a blind rage that he’d flung a hammer at her,hitting her square-ly in the head and staining the wall with her blood。“木棒槌”变成“铁锤”,“血溅”变成“弄脏”,这一变化显然是葛浩文在替作者掩饰原著逻辑上的疏忽。不然,我们就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扔过一根木棒槌”毕竟不能把人打得血流四溅。(其实原文里的丈夫上官寿喜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懦夫,能不能扔木棒槌都成问题,何况铁锤?但这不是译者能解决的问题)。然而,经他这么一改,译文多少就合理了。这大概就是“有意为之的”创作性叛逆。

再如,弓子手master archer,抱着膀子的闲人idlers,小炉匠stove repairman,毽子shuttlecock,牛鞭horsewhips,被窝bed,爷儿们Sir等中国文化色彩更为明显的词语,但在小说特殊语境里或是不太重要,或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译者索性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点化”成英文。其中反映出译者的“隐”与“不隐”和两种文化的貌合神离。我们知道:“弓子手”未必是“弓箭手”,“小炉匠”未必是“修炉匠”,“毽子”不是“羽毛球”,“牛鞭”更不是“马鞭”,“被窝”不等于“床”但接近“炕”,“爷儿们”(在句首作称呼)不是“老爷”,等等。上述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要大于字面意义,也正是创造性叛逆发生频繁的所在。奈达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精通双文化比精通双语还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发生作用的文化里才有意义。”③至于葛浩文为什么如此翻译,这里只是陈述现象,不想妄加推测,但其中必然隐藏着有趣的话题。

结语

葛浩文的翻译是紧扣原文的。所谓归化的译法,在他那里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用得极少。他高超的翻译技巧并没有稀释原文的文化、修辞、词法等信息。在对待“译入语文化规范上”,他以巧妙的方式将原文信息不折不扣地传递给英语读者。严格地说,他采取的态度是有取有舍、“隐”与“不隐”。

【作者简介】史国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特邀编辑林源)①

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苦竹》(“Bitter Bamboo”)一文

里说:Professor Goldblatt is presumably pursuing the Manda-

rin text,ideogram by ideogram,but in one like“So it was a

certainty that Duanwen was now licking his wounds in the res-

idence of the Western Duke,having found safe haven at last,”

the English clichés seem just plain tired.(《纽约客》2005年

5月号)对此,葛浩文在接受季进采访时反驳说,“他(厄普

代克)不懂中文,凭什么批评翻得好不好呢?他说Duan-

wen was now licking his wounds这句英语是什么陈词滥调,

也许对他而言,这在英文里是陈词滥调,可是我回去看原

文,原文就是“舔吮自己的伤口”,还能翻成什么?”(《当代

作家评论》2009年第6期)以上两人的话可以用来证明葛

浩文在对待原文上所取的态度。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Nida Eugen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莫言丰乳肥臀读书笔记

莫言丰乳肥臀读书笔记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本人为你带来的莫言丰乳肥臀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莫言的这本书是标题党的最佳代表,“丰乳肥臀”让人联想到野性女人在花花世界中的无羁生活。而“谨以此书,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寄语,使得读者建立了“丰乳肥臀”与“母爱”的联系。看完整本书,除了魔幻现实主义带给你的震感外,更多的是被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动容。从抗战前夕到解放以后的时间跨度内,母亲上官鲁氏生养了九个儿女,四个孙辈,历经日本屠杀、自然灾害、炮火硝烟、文化革命种种磨难,用自己的乳汁滋养儿孙、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 丰乳肥臀——悲苦的命运 “母亲”有着与旧社会审美标准相匹配的小脚,有着女人生育能力象征的“丰乳肥臀”,但却演绎着旧社会妇女的悲苦命运。下嫁不能生育的上官寿喜迫使母亲向多位男人借种生子来延续上官家血脉,最终与牧师的爱情结出了上官后代中唯一的男人——上官金童。八个女儿继承了母亲的丰乳肥臀体态特征,来弟、招弟、领弟、盼弟、想弟、念弟、求弟和玉女各个命运多舛,生之悲苦——死了、疯了、卖了,没有你想不到的苦,只有你无法体验的悲。这种悲是旧社会女人的写照,是对中国社会人性丑恶的揭露。即使拥有丰乳

肥臀,女人充其量也只是生产的工具,生产力越高所受的剥削也就越深,女人的价值也仅仅体现为生男生女。丰乳肥臀作为底层劳动人民延续血脉的工具,数千年的生产着悲苦的女人。 丰乳肥臀——生命的抗争 每读到一个女儿的命运就不禁感叹上官家女儿的不屈精神,抗争力量。母亲的被借种、被强*、被暴打也不向生命低头,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悲情戏码,也没有孤单流泪、自怨自艾的怜悯情怀。生活永远坦坦荡荡,即使身体遭受无尽践踏,灵魂也始终保持纯净。上官家的八个女儿同样延续了母亲的坚毅性格,不管成仙、成妖还是卖身卖命,都无怨无悔,热情荡漾。即使是最“惨”的命运也总给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他们将自己的丰乳肥臀献给土匪沙月亮,献给地主司马库,献给游击头目沙月亮,献给哑巴孙不言,献给懂鸟语的鸟儿韩……他们无视母亲的强烈反对,无视伦理道德法则约束,只追求那情真意切,儿女情长、激情荡漾。即使抗争不过命运的压迫也要成仙、也要疯癫。丰乳肥臀是生产的象征,也成了上官家女儿人格性情的象征——野性的外表之下是一颗颗野性的魂。 丰乳肥臀——母爱的伟大 丰乳肥臀的第三个涵义是母爱的滋养与伟大。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九个儿女和四个孙辈,作为上官家唯一男人

读《丰乳肥臀》有感

读《丰乳肥臀》有感 常常听人家提《百年孤独》和《白鹿原》这两本书,但到头来我还是先被莫言先生的《丰乳肥臀》吸引住,且仅仅是因为被名字吸引。《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试验。莫言先生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不久前刚刚读了《白鹿原》,难免会对比两部作品,只谈个人感受,未必客观。《丰乳肥臀》一如《白鹿原》,书中时间跨度长,从民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人物的命运展现完整。《白鹿原》更像一部史诗,一幅恢宏壮阔的画卷,将白鹿村白鹿两大家族从清末到民国初期近半个世纪的命运娓娓道来;《丰乳肥臀》更像一本成人童话,这个童话里没有王子和公主,也没有所谓幸福生活的完美结局,有的只是那些凝重残忍甚至血型但却真实的离奇故事。 毫无疑问《白鹿原》是一幅现实主义的画卷,而《丰乳肥臀》更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上官金童因嫌疑杀人与奸尸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与独乳老金奇妙地走到一起,42岁的上官金童恋乳癖再次爆发,独乳老金50几岁又生了孩子,一只乳的奶汁满足了他;鸟儿韩与大姐来弟的孩子鹦鹉韩创办了东方鸟类艺术中心,鸟儿们夸张的表演有如艺术团的演出;鸟仙的传说,龙青萍的铁乳,独角兽乳罩大世界的疯狂,这一切的魔幻不是瑰丽,而是浓郁的惨烈,无法言表的苦难和压抑。 有评论指出莫言的作品有明显模仿《百年孤独》的痕迹,也许两部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官意象有相似之处,但《丰乳肥臀》中那些离奇的故事其实都距离真实很近,甚至就是真实的。莫言接受采访时说自己5岁才断奶,书中患有“恋乳痞”的上官金童实则带有自己童年的影子;书中的“母亲”生育了八个女儿一个儿子,一生受苦受难,莫言的母亲也生育了8个子女,到生产那天,中午还在麦场打麦子,直到羊水浸湿了脚才被允许回家,这苦难的经历何尝不在书中再现;至于书中母亲吞咽食物再呕吐之后喂养儿孙的故事,也是莫言母亲和村里好几个女人的亲身经历。 我觉得看了魔幻现实主义有些恶心很正常。因为它会触动你的胃,触动你的心,触动你那大条的神经,在你最自信的时候,击溃你,在你最绝望的时候,给你点儿光明。到最后你却发现,你预期的依然不是你得到的,你得到的依旧不能根据现在去评判是否值得你继续拥有。人生最大的无奈是,道路光明,前途叵测。大部分人都会对未来有或多或少的生存焦虑。魔幻现实主义更多的是逼迫人,面对现实,不要对未来胡思乱想,因为未来对你没兴趣,未来是个婊子,说变脸,就变脸。我对现实魔幻主义的理解是:颠覆你已有的价值体系。或许是一小部分,或许是一部分,总是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触动你最敏感脆弱的神经线。你看到的是你熟悉的事物,你理解到的却是你不曾触碰,或者不曾深思的地方。魔幻现实主义给了想要看到更多更真世界的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也许这不是你想要的,不是你知道的,却是一个值得你琢磨的,值得你一探究竟的。 魔幻主义色彩与中国的历史结合,没有马尔克斯的那种瑰丽,却有最原汁原味的土气。笔调鲜明浓郁,从第一章开始,努力生孩子到日本鬼子进村,躺了满院子的尸体,尸体腐烂被乌鸦啄食。。。都有种又快又急的调子,仿佛在拼命狂奔,又仿佛在做离奇的怪梦,总之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8)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八):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 用了好几周才看完了莫言49万字的巨型小说《丰乳肥臀》,这一天正好是他在斯德哥尔摩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手中领取诺贝尔文学奖证书的日子。 综合前期看过的《蛙》和《红高粱家族》,我想,能够对莫言这个作家作个总结了,起码我对他和他的作品有了发言权。 莫言是一个乡土作家,写的都是乡土故事。在他的几部小说中,有着不变的元素,如:高密东北乡、蛟龙河、墨水河、大石桥、土匪、劳工野人、应允的黑骡子、杂种、女强人、日伪、共游、国游等。在《丰乳肥臀》中,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初的一九00年到九十年代初。 在《丰乳肥臀》中,作者以我――红发碧眼的混血儿上官金童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家族兴衰的故事。写作特点是我这个婴儿的眼里也能看懂成人的事情,也能做成人的分析。

我的外祖父叫鲁五乱,我的母亲乳名叫旋儿,人们称她为上官鲁氏,她嫁给了我的父亲上官寿喜。我的爷爷叫上官福禄,是个铁匠,奶奶叫上官吕氏。上官家是个阴升阳衰的家庭,男人极猥琐懒惰,女人擂大锤,主持家政。上官吕氏在家中压迫一切人,包括丈夫、儿子和儿媳,为了让儿媳生男孩极残酷地虐待儿媳。上官鲁氏为了生育只得和包括她的姑父在内的各色男子睡觉,这是因为她的丈夫得了不能生育的隐疾。之后上官吕氏得了痴呆症,也受到儿媳的虐待,整天趴在草窝里,甚至被上官鲁氏误打致死。上官家的女儿一个比一个漂亮,高挑的身材、美丽的脸庞,坚决果断的性格,尤其是有着高高的美乳和圆滚滚的屁股,这正是作家书名的来由。 大姐来弟二姐上官招弟,是母亲和姑父于大巴掌的产物。三姐领弟是赊小鸭子的高大男人的种。四姐上官想弟的父亲,是一个江湖郎中。五姐上官盼弟是打狗卖肉为生的光棍汉高大膘子的女儿。六姐上官念弟的亲生父亲是天齐庙里那个俊俏的和尚。四个拖着大枪的败兵轮奸了母亲后生了七姐上官求弟。马洛亚牧师是双胞胎八姐玉女和我的父亲。 上官家的女婿都是当地红极一时的人中翘楚。大姐嫁给了沙月亮,此人是抗日游击队毛驴队的队长,之后是皇协军旅长,被共游俘虏后羞愧上吊自杀;大姐在当初被母亲赌气许给了哑巴,哑巴之后参加了共游,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书笔记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一 读书前,对于非洲,我的印象是:黑人,贫穷,疾病,战乱,炎热等字眼描述的景象。跟着毕淑敏老师笔触,灵动而质朴地描述,让我“浮想联翩”了,看着描述景点或者古迹而作的历史陈述和地理描述,不断地联想到中学时代学习的历史、地理、政治乃至生物知识。貌似自己也搭上了“非洲之傲”,住着“宫殿般”的绿皮火车,抚摸着可爱萌动的海豹,屏息地凝视着狮子大快朵颐地撕咬着角马的肉,跟着她去看了非洲各国和各地的古迹景观,感慨着非洲悲壮的历史,对于“以黑治黑”的黑奴贸易,仍不禁毛骨悚然。介绍历史景点时,她都会陈述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人物背景,让你可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这里,我也重新认识了曼德拉,而不是只在大学英语课本里面简单描述的曼德拉。高中时,觉得地理和历史比较索然无味,很多要记要背,或许课本内容太精简,总感觉没能找到线索串起来记忆,当时为了考试都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理解。看了这篇文章后,唤醒了我对高中课本的一些回忆,忽然觉得自己对历史、地理乃至政治的了解少得可怜。之后务必得补回来。现在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需求,并且现在兴趣盎然。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二

我其实是个懒人。 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会在国内出差,每到一地,工作之余总会在出差地附近走一走,看一看,尽可能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当然,也免不了在一些著名的旅游地游览一番,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上了旅游。 旅游实在是一件非常开阔视野的“工作”。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对此我深以为然,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人来说。而且,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固执地认为,旅行最适合一个人,而非报团,也非几个家庭一起自助游,虽然那样是为了“拖家带口”,“带领孩子认识世界”......这些理论我也认可,并且也会身体力行,但骨子里,我还是愿意一个人背包用脚步带着思想丈量这个世界。 2010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经去非洲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出了一趟公差,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心情自然很不一样。恰好那时候与朋友一起做一个区域门户网站,回到国内以后,为了丰富网站内容,也为了总结第一次出国的所见所闻所想,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向大家介绍非洲的一些情况,并由此喜欢上了思考式的旅行。 既然是兴趣,那就免不了在“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文字被网站转载的同时,开始求教百度,浏览很多自由旅行者的博客,新闻,书籍......进而挖掘出了自己身体内部躁动的想法。记得那时候我首先关注了三个人的旅行故事,第一个是叫梁子的旅行记者,她以独立的身份,深入非洲很多国家,拍摄出了《行者》梁子系列纪录片,并在

1500字读书笔记大全

1500字读书笔记大全 导读: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因此,读书笔记对于爱阅读的人来说是不可少的。 1500字读书笔记大全读书是向来不喜欢写笔记的,不知道是忘记了,还是只是单纯的习惯。 每次暑假寒假,都是要先去书店买几本书的,这次也不例外。没有固定喜欢什么作家,也不是某某的书迷,把他的一整套都搬回家,这也不大可能,随心所欲的,看看简介,就买下了,这次暑假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韩寒的文字,很真实,诙谐的写出了当代社会的弊端,这是一种值得崇尚的文字。 以下是摘抄的一段: 比如原先的A4,是莘奉金高速,就是从莘庄到奉贤到金山的高速公路,现在变成了沈海高速,就是沈阳到海口的高速。公路管理处的专家解释说,这样方便驾驶员认准编号,一路到底。 你们觉得驾驶员同志都是有毛病的吗?你没事上高速公路就一路到底?是为了那些原本开到松江的同志开到松花江吗? 读到这一段,我笑了。买了一本他的《青春》和一本《出

发》。“出发”太广了,不甚明白,只是每个人的路很长,每一个角都是一个新的出发点,也许会面对许多岔路口,但是如果你有勇气重新归零,丢掉包袱,那么那些所谓的成功并不遥远,依稀记得海明威的一句话,超越自己便是最高尚的。不正是如此吗? 很庆幸中国能有一个韩寒,我们的文学需要的只是一种真实。对于自己还是比较奇怪的,不喜欢看名着,总觉得太复杂,所以产生的兴趣并不多,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莫言的《蛙》已经被我搁置的太久了,这是小姨买的,随手翻了几页,不甚喜欢,也不明白他所讲的梗概,也许大多数都只是冲着这个诺贝尔得主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去了解他的文学造诣。家里有一本《红高粱》或者什么《丰乳肥臀》,就可以骄傲的说:“我读过莫言的书。”这甚是可笑。 也很是喜欢林夕,我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写词的,他写的词像是一部放映的电影,唯美的让人心碎,偶然间看到一本他写的《世界将我包围。》,陌生的世界,陌生的地方,自己也被陌生了,迷路了,在这个社会,我们却浑然不知,却依然还以为,世界还在,地方还在,只是全都变了,孤寂了一切声音,滴答滴答……你觉得变了吗?没有理由的,一阵心慌…… 忘了有多久没去思考,浮萍之所以没有根,是因为它的天性是流浪,世界和浮萍,一个是容纳,一个是被容纳,人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00字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00字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孤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可是,能以孤独为主题,写成一本畅销但是实际上却也“孤独”的小说,这让人实在叹服。谁要想真正读懂孤独,《百年孤独》必看。 我不敢说,我读懂了孤独。这本书,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事件密度大,而且离奇荒诞,夸张变形,令人应接不暇。所以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感到非常痛快,可是,连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没有理清。不过,外国人名字长还可以忍受,最难以忍受的是,几代人都可以叫同一个名字。忽略混乱的人物关系对于读小说的影响,我还是得到了一点点感悟。 《百年孤独》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时间跨度一百年,描写了一家人与孤独相关的种种经历。 为爱疯狂是因为孤独吗?因为同时爱上皮埃特罗,贝丽卡和阿玛兰妲展开爱的角逐,当得知皮埃特罗和贝丽卡订婚后,阿玛兰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阻挠婚姻。奥雷里亚诺爱上蕾梅黛丝后,迫不及待希望将还是孩子的蕾梅黛丝娶回家。梅梅爱上巴比伦后,整个心思都掏空了,全都放在与情人的欢爱之中。庇拉尔年轻时,与无数男人欢爱,老年后,还为年轻人提供欢爱的场地。为爱疯狂不是因为孤独吧,是因为爱火中烧,是因为人的欲望。相反,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从来不会爱上别人的人,才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出生起,就不曾爱过任何人,晚年靠制作小金鱼排遣孤独。 还有一种人的孤独,源于对爱的莫名的恐惧,阿玛兰妲错过皮埃特罗,又断然拒绝马尔克斯上校,一个人晚年靠织一件精美的寿衣打发,准确说是享受这份孤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始终拿不出爱的>勇气?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放弃对于贝丽卡的怨恨?在生命的尽头,她终于领悟了孤独,看到因为孤独,梅梅和贝丽卡遭受的苦难,文中说这不是出于爱或者恨。那是出于什么?出于同情心,出于悲悯的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是如此,她才终于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死神,才能够与往事和解,才能够获得一份真正的心理上的宁静与平和。 看得出,莫言的小说,深受这部小说的影响。《丰乳肥臀》,同样是以一个家庭为线索展开,写爱情时,人物多是着魔的疯狂的状态。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个人性格的严重缺陷外,又笼罩了一层若有若无的冥冥中注定的命运的魔力。《百年孤独》中,开头的羊皮卷写下的预言,在结尾处,完美地精准地得到了验证,仿佛这一家族的孤独是注定的无法逃脱的。而上官家的女儿们,一个个丰乳肥臀,但一个个都零落了,好像也是命运的嘲弄。看似是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是,人在自己性格的局限上的无能为力,个人性格导致悲剧。 人的性格,关乎人性,是一个说不尽又说不清的话题。将人性中的某一部分夸大,比如欲望,看似变形不真实,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性,因为人性中的一些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隐蔽。从这个角度讲,马尔克斯和莫言都是把人性的思考和表达推

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读后感(一) 看了最厚的《丰乳肥臀》,仅仅是因为它的名气最大吧! 看了大概两个星期,不要说如饥似渴,至少也是自师范毕业后走上教师之路看的最“著名”、最“厚重”的、最“认真”的小说吧!因为职业原因,平时看的都是教育着作和育儿书籍,读书时候看的名着基本无从入手了。现在返璞归真,别有味道! 翻开书,首先了解了人物,从上官鲁氏到司马家族,从上官来弟到上官金童,刻画得如此细腻。本书的环境描写很到位,想象力很丰富,字句的斟酌、标点的运用,无不渗透着莫言的特色。故事从抗日战争写到内战,从解放写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写到经济飞速发展的九十年代。简直是一篇中国近、现代史诗;;中国一个世纪水深火热的生活着的老百姓的真实写照。 小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 上官鲁氏生育八个女儿,一个儿子。不可思议的是孩子的父亲都是不同的人,直到最后在“补”中才理解了在当时这个社会中女性的无奈。作者对上官家女人的描写都是竭斯底里的;;为了爱情义无反顾!

剖析母亲的性格,从柔弱到坚强,为了孩子无私奉献着。母亲生育如此多的孩子,养育如此多的孙子辈,没有享受到他们一点一滴的回报。死的死,逃的逃,怎么说呢,没有一个令她安生。 本文的主人公;;上官金童那懦弱的性格不无道理!他的父亲和爷爷本身就是社会的败类!家庭靠奶奶;;上官吕氏支撑着。从本书开始的“生驴”和“打铁”以及“两个男人躺着休息让刚生完孩子还留着血的上官鲁氏来打麦”就可以看出上官家的男人有多龌龊。上官寿喜就是那种在家里打骂老婆装硬汉,在外一坨屎的没用男人。现在社会上这样的男人也很多。所以我认为本书中最男人的还是上官鲁氏的姑父;;来弟和招弟的父亲;;于大巴掌!他在外是个硬汉子,天不怕地不怕,在家顺从老婆;;虽然他老婆没有给他生养一儿半女。最后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才被逼“帮助”上官鲁氏生育两个女儿。 上官金童最灿烂的时光就是初中时在学校受到霍老师的器重,学好俄语。戏剧性的是因为一个俄国女孩子而疯狂,导致他又跌入谷底。虽然后来他也享受了鸟儿韩和司马粮短暂的幸福,可又因为他的无能而一败涂地!书中描写的他对乳房的依恋近乎疯狂。只要看到女人就能看见她的乳房。从小时候对母亲乳房的依恋到对两个姐姐乳房的依恋,从对羊奶的依恋到对独乳金的依恋,无不渗透着他这个懦弱男人的精髓。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母亲在磨坊里偷吃豆子回家呕吐出来捣碎了冲凉水给孩子吃的情境。当时家里是不能动烟火的。那个特殊的时代我从父母亲嘴里经常能听到。那时候的母亲还小,一家十口人一天

丰乳肥臀读书笔记

丰乳肥臀读书笔记 丰乳肥臀读书笔记这是让人拿出来写是一个让人好羞臊的字眼,但我拿出来写,因为它非常有一种象征的意义,你说用它们比喻那些贪官污吏们不为过吧?丰乳肥臀,从字义上讲,就是搂的沟满壕平,肥的流油,你说是吧?丰乳肥臀,对女人看来,是个美丽的象征,一个女人要能达到这个完美资质可不是一般的,是需要自己潜在的资质和美丽的魅力并存,才能达到这完美的境地。那是母爱无边美丽的滋养,那是心灵深处美丽的描画,是美丽形象的代言,是爱的结晶美丽的诠释。一个女人有这份资质,可想,那能有一般,是母爱无边美丽的代言,是发自心灵深处一种美丽的呼唤。美的纯正典雅,美得绝伦无限。形容女人的美,几乎不爱乎这两点,丰乳肥臀,好美的线条勾勒,好美的突兀轮廓,好动人心弦的描画。但 对那些是为外表美,而心灵不美,并且肮脏的女人来说,则就不言而喻了,就拿最近,有一位贪官女性局长,竟用几万元做一下自己的臀部,还进行什么全身的美体,你说这样的女人做出来美吗?她认为女人就需要这样美化自己,特别是这两个部位,要美化的突出,惊现,给人一种美幻诱人的感觉,叫外面的人乍眼一看就与众不同,自己美的特别,美的悬疑,叫那些花边的男人刮目相看,用自己的美去征服他

们。可是那些男人们,那知道她竟是在造假,连对自己的身体都不负责任,去那样的造假,看似好美,符合女人的丰乳肥臀,岂不知,那都是假的,是一种所谓的欺骗,她自以为自己好美,自己很有资色,把那些属于她身旁的臭男人熏得魂不守舍,真的有羡慕的,就把她的美示为天仙,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仙女下凡,可是真有这样仙女的话,世界上的人就早已死绝了。我看过她的面貌,也只不过太平常而已,如果她要全脱光了,也只不过如此,那假乳房,假臀部,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自然美丽的美。虽然她有钱,有势力,有地位,我也不喜欢,倘若真的和这样女人在一起的话,什么都不是真的,更何况她的心灵。你说象这样不知羞耻害臊的女人,这丰乳肥臀用在她的身上不为过吧?还有那样更风骚的女人,虽然屁股和乳房是真的,但她们的心灵是假的。她们以自己的丰乳肥臀的美为自豪,在勾引那些爱吃腥的男人,多少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被她所谓的丰乳肥臀勾引得垂涎欲滴,至此,她们就用这勾引到得来的钱,打扮自己,好让自己这两个部位更突出,更有姿色,好让那些那人去欣赏她,依服她,做她的面前羔羊。可是在她还不满足,还想加大自己的丰乳肥臀之时,那两个部位已经变位了,大得,肥得叫人受不了,也就所谓的东窗事发,才知道自己并不美,反而丑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这样得女人还有人去爱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还有男人要做丰乳肥臀,你说这

[读丰乳肥臀有感]读檀香刑800有感

[读丰乳肥臀有感]读檀香刑800有感 《丰乳肥臀》是一部讲述上官家从建立到 __的曲折过程的历史性小说。故事从抗日战争一直持续到中国改革开放。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读丰乳肥臀有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我终于在一波三折中读完了这篇史诗一样的著作——《丰乳肥臀》。《丰乳肥臀》这本笔力独扛,沈博绝丽的奇书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感慨之余总想写一些心中的感触,提起笔来却是顾此失彼,难以名状。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紧迫的焦灼感,像被人扼住喉咙一样的紧张感,但是当你觉得无法呼吸时,又给你一个舒缓的机会,莫言“密不透风,疏马可跑”的描写方式,将你仅仅地扣在了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中,难以自拔。 《丰乳肥臀》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它的细节和它表现的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描写功夫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他在描写一个场面的时候,所想象和感知到的环境的颜色、气味,人物当时神态,都会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描写是全方位的,调动了他所有的神经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以及经他个人处理过的独特的感受,给你创造出无以伦比的知觉盛宴,让你的思维和想象不自觉的构画出他笔下那个富有生命动态的场景,让你的神经末梢充满了味道。如对上官鲁氏生孩子时的描写“一声终于忍不住的嚎叫从她嘴里冲出来,飞出窗棂,起起伏伏地逍遥在大街小巷,与司马亭的喊叫交织在一起,拧起一股绳,

宛若一条蛇,钻进那个身材够大。”真是璧坐玑驰,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上官鲁氏的勇敢,肉体的痛苦,怕生不出男孩的惶恐,都在这一声嚎叫声中释放;如对孙大姑杀鸡的描写“一把拽住那只生 着黑红尾羽的大公鸡,轻轻的抚摸着它,撕下公鸡尾上的翎毛,捏起那把耀眼的柳叶般的小刀,轻轻一抹,鸡的喉咙便豁然开朗。”突出了孙大姑的沉着,干练,透着一些冷血;再如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勾 勒出一副副硝烟滚滚,断壁残肢,尸横遍地,血肉横飞的画面强烈的冲击着你的感观神经,而其中对因饥饿癫狂的场面描写更令人不忍卒读。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错综复杂的 __,权党派系之争形成的 巨大漩涡里太多的身不由己,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辜都成了牺牲,陪葬品。 这本书就像一卷色彩斑斓同时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胶片,它再现 了高密东北乡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影像;讲述 的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动乱年代,一位平凡,普通的母亲含垢忍辱,饮泣吞声抚养了一个又一个儿女,又眼睁睁看着她们一个一个离她而去的悲惨结局,真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啊。文章波澜老成,笔酣墨饱,成功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 在这部作品里,懦弱的上官金童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形成强烈的 对比。莫言说,上官金童是他的精神自我,上官金童的懦弱,是每个像他这样的一代中 __精神弱点。确实,中国人,特别是那个时代的 __,

广告英语翻译的特点和翻译原则方法

广告英语翻译的特点和翻译原则方法在这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广告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我们的身边、在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商品的广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也成为了商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广告对于商品的营销和企业知名度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企业想要做出国门,广告的英译工作不得不多重视。 想要做好汉语广告的翻译工作,我们就必须了解广告英语的特点和翻译原则,并学习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广告英语的特点,广告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所以一定要能够吸引读者,并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读者最多的信息,所以,广告英语具有一下特点。(一)多用修辞手法,比如说,1、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2、比喻,比喻可以给消费者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3、拟人,拟人给广告产品更多人情味,使之更贴近消费者。(二)多用简单形容词和动词。1、形容词,形容词的使用能让消费者产生舒适、快乐甚至信任的感觉。2、常见动词,英国语言学家曾列举了广告中最常用的20个动词,make, get, give, have,see, buy, com e, go, know, keep, look, need, love,feel, choose, take, start, taste。(三)多种句法的运用。1、多主动句。主动句具有积极的意义,较容易被接受,故备受亲睐。2、多短句、简单句、省略句,这是出于篇幅和受众接受程度两方面的考虑。3、多祈使句、反

问句,英文广告句式使用灵活多变,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都可出现在广告中,但是祈使句和反问句的使用频率更高。 了解了广告英语的基本特点之后,我们对于汉语广告的英译就有一个基本的方向了,而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广告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让你的广告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商务广告涉及多个领域,翻译时,可参照6“C”原则,根据产品的类型、服务对象、宣传目的、信息手段、文化语境等不同因素来考虑词语的选择。这样的广告语言针对性强,且风格、特色各异,容易达到商务广告希望取得的效果。 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些广告英语的翻译技巧,也就是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翻译方法。翻译的基本方法,常提到的有两种一是直译。直译不是词对词、句对句的死译,而是在译入语言条件许可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又保留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当在翻译过程中直译难以满足原文的特点,那就需要用到意译法。意译是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但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意译比直译更明了。具体采用什么方法翻译就要靠译者根据所面临的情况而定了。

读后感1500字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_读后感.doc

读后感1500字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_读后感 因为莫言获奖了,他想翻书。读了一点《檀香刑》后,我觉得很无聊,于是开始读这本书。 读完莫言的《大胸脯和大胸脯》,他主要写的是屠夫的女人。其中,主人公是上官鲁上官璐为了不被婆婆虐待,努力生下一个儿子。但是她的丈夫没有生育的潜力,所以她借了很多男人的种子,但是无奈,前七个都是女孩,所以她有上官来娣、上官昭娣和上官盘娣。直到最后,鲁借了一个瑞典传教士的种子才生下一对双胞胎她终于有了一个儿子!但是当她生孩子的时候,日本鬼子进入了村子,杀死了她的公公和丈夫,留下了一个疯狂的婆婆然而,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她的儿子叫上官金童虽然金童是全家的宝贝,但在我看来,金童只是整个故事中的一个叙述者和一个线索人物。 真正的主角是他美丽而不幸的姐妹。他的姐妹嫁给了土匪、国民党高级官员、共产党人、美国人、妓女,并作为女儿被卖到白俄罗斯。女儿中有女强盗、政府妻子、女共产主义者、海外大学生、妓女等富人和穷人都有。故事跌宕起伏,有国民党打土匪,有国民党打共产党,有共产党打国民党姐夫自相残杀,有姐妹互相帮助,也有姐妹互相敌视。一部家族史,实际上写下了整个辉煌的现代史改革开放后,金童的侄子和侄女们有了商人、官员和富人的家族史,这就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从金童的出生到母亲的去世,从抗战到改革开放,家庭的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化。

在莫言的作品中,女性是勇敢而坚决的。他们似乎是站在男人身边的配角,但实际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主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官鲁,他比斯佳丽更像斯佳丽的性格。也许正如引言中提到的,莫言把她当成了圣母玛利亚,整个故事围绕着她展开她看着女儿和女婿互相残杀,却无能为力。一个寡妇承担了一个大家庭的重担。她的无助,她的力量,她的痛苦,她的悲伤都通过这个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莫言有点像曹雪芹。他对中国坚强独立的女性充满了同情和赞美。他甚至抬头看着下面这些美丽而高贵的灵魂。但对男人的态度更是不屑一顾他们贪婪、残忍、狡猾、嗜血、好战。没有他们,就没有罪。而上官金童就像贾宝玉。贾宝玉被一群姐姐和女长辈宠坏了,但最终没有成功。金童和贾宝玉是一样的。书中的主人公上官金童深受母亲和八姐妹的宠爱,在软弱、多愁善感和失败等方面与贾宝玉相似。他永远依靠他人的保护。第二,他们都在最纯洁、最真实的女人中打转,但他们只能充当见证人,看着完美的灵魂一个接一个死去,但他们不能拯救自己,只能看着鲜花被风雨摧毁。 莫言似乎表达了坚强的中国女性是中国真正的脊梁这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吗?他从这个充满女性关怀的角度来解读? 为什么这本书叫做“丰乳肥臀”?我的理解是首先,丰满的胸部和臀部是上官女孩的典型特征。作者多次强调了他们家庭的这一特点。一方面,它们的完美与丑陋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主角越纯洁和完美,现实社会就变得越丑陋。此外,这增强了他们最终命运之杯第二,所有的上官女孩都是完美的,也许一个大的乳房和臀部也是上官女人完

丰乳肥臀读后感

丰乳肥臀读后感 丰乳肥臀读后感我终于在一波三折中读完了这篇史诗一样的著作——《丰乳肥臀》。 不知道如何形容读完这部著作的感受,说它可以与《红楼梦》齐名,不知是否过分,但是确实比巴金的《家》更甚一筹。 我不愿意从文学理论或文学批判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在我看来,那就像把一首诗的每个字分开来解释一样无趣,既然是一串精美绝伦的珍珠项链,为什么要把它剪断呢?本人仅就读完这作品后,鄙陋地谈谈我的感受。 像多数读完它的人一样,我觉得作品取名《丰乳肥臀》,的确是有些牵强了,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都只是“丰乳”却不见“肥臀”,有从文章结尾处摘词凑题之嫌。但这个题目却有抓住人的眼球的力量,吸引着读者去探究这“激烈”的标题之下的宝藏。 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紧迫的焦灼感,像被人扼住喉咙一样的紧张感,但是当你觉得无法呼吸时,又给你一个舒缓的机会,莫言“密不透风,疏马可跑”的描写方式,将你仅仅地扣在了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中,难以自拔。 《丰乳肥臀》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它的细节和它表现的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描写功夫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他在描写

一个场面的时候,所想象和感知到的环境的颜色、气味,人物当时神态,都会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描写是全方位的,调动了他所有的神经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以及经他个人处理过的独特的感受,给你创造出无以伦比的知觉盛宴,让你的思维和想象不自觉的构画出他笔下那个富有生命动态的场景,让你的神经末梢充满了味道。 在这部作品里,懦弱的上官金童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莫言说,上官金童是他的精神自我,上官金童的懦弱,是每个像他这样的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弱点。确实,中国人,特别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都有十分懦弱的一面。面对弱肉强食的肮脏社会,不敢站出来指正,面对压迫和剥削不敢站起来反抗,最后站起来拯救百姓的是那些粗鲁的土匪和普通的农民阶级,不正是这个社会的现状吗? 作品中多次提到上官玉女的美丽的微笑和她漂亮的外表,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莫言在描写别的女性的时候,虽然主体是写她们的坚韧和伟大,但也都或多或少都写到了她们不干净的一面,唯一不同的是,他在描写玉女的时候,提到的都是她的美,她的与世无争,她的纯洁。或许上官玉女代表着女性的无暇的一面,因为她是瞎子,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污浊;又或许她是被忽视的那一个,象征着女性的美好纯净的一面常常被世人遗忘。在整部上官家族中她可能是着墨最

丰乳肥臀 读后感

《丰乳肥臀》读后感 我终于在一波三折中读完了这篇史诗一样的著作——《丰乳肥臀》。《丰乳肥臀》这本笔力独扛,沈博绝丽的奇书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感慨之余总想写一些心中的感触,提起笔来却是顾此失彼,难以名状。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紧迫的焦灼感,像被人扼住喉咙一样的紧张感,但是当你觉得无法呼吸时,又给你一个舒缓的机会,莫言“密不透风,疏马可跑”的描写方式,将你仅仅地扣在了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中,难以自拔。 《丰乳肥臀》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它的细节和它表现的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描写功夫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他在描写一个场面的时候,所想象和感知到的环境的颜色、气味,人物当时神态,都会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他的描写是全方位的,调动了他所有的神经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以及经他个人处理过的独特的感受,给你创造出无以伦比的知觉盛宴,让你的思维和想象不自觉的构画出他笔下那个富有生命动态的场景,让你的神经末梢充满了味道。如对上官鲁氏生孩子时的描写“一声终于忍不住的嚎叫从她嘴里冲出来,飞出窗棂,起起伏伏地逍遥在大街小巷,与司马亭的喊叫交织在一起,拧起一股绳,宛若一条蛇,钻进那个身材够大。”真是璧坐玑驰,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上官鲁氏的勇敢,肉体的痛苦,怕生不出男孩的惶恐,都在这一声嚎叫声中释放;如对孙大姑杀鸡的描写“一把拽住那只生着黑红尾羽的大公鸡,轻轻的抚摸着它,撕下公鸡尾上的翎毛,捏起那把耀眼的柳叶般的小刀,轻轻一抹,鸡的喉咙便豁然开朗。”突出了孙大姑的沉着,干练,透着一些冷血;再如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勾勒出一副副硝烟滚滚,断壁残肢,尸横遍地,血肉横飞的画面强烈的冲击着你的感观神经,而其中对因饥饿癫狂的场面描写更令人不忍卒读。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权党派系之争形成的巨大漩涡里太多的身不由己,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辜都成了牺牲,陪葬品。 这本书就像一卷色彩斑斓同时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胶片,它再现了高密东北乡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影像;讲述的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动乱年代,一位平凡,普通的母亲含垢忍辱,饮泣吞声抚养了一个又一个儿女,又眼睁睁看着她们一个一个离她而去的悲惨结局,真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啊。文章波澜老成,笔酣墨饱,成功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 在这部作品里,懦弱的上官金童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莫言说,上官金童是他的精神自我,上官金童的懦弱,是每个像他这样的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弱点。确实,中国人,特别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都有十分懦弱的一面。面对弱肉强食的肮脏社会,不敢站出来指正,面对压迫和剥削不敢站起来反抗,最后站起来拯救百姓的是那些粗鲁的土匪和普通的农民阶级,不正是这个社会的现状吗? 作品中多次提到上官玉女的美丽的微笑和她漂亮的外表,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莫言在描写别的女性的时候,虽然主体是写她们的坚韧和伟大,但也都或多或少都写到了她们不干净的一面,唯一不同的是,他在描写玉女的时候,提到的都是她的美,她的与世无争,她的纯洁。或许

月牙儿读书笔记

永远的月牙儿 初听“月牙儿”这带着老北京儿化音的词觉得很亲切,认为这应该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轻松闲适的小说。但是看了才发现这个故事是个悲剧,让我去思考人的堕落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多一点,还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多一点。 《月牙儿》开篇是以倒叙的手法,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开头是这么说的:“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到结尾我才知道主人公这时已被关在监狱里,回想着物是人非,看着这依旧未曾改变的月牙儿。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讲述了一个幼年丧父的穷人家女孩与母亲过着潦倒的生活。刚开始母亲靠典当东西,替人洗衣为生,后改嫁又被抛弃,最后沦为暗娼。而“我”厌恶母亲干这种卖肉的行当,心里又恨又矛盾。小学毕业以后,母亲嫁给馒头铺老板。“我”离开了母亲自己谋生,不料陷入感情陷阱,遭人抛弃后也干起了母亲曾经的营生,成为了暗娼。后来官府抓暗娼,“我”最后锒铛入狱。 小说从一开始就以“冷”奠定了基调,似一直就未曾暖过。月光的清冷笼罩着全文。带着的月牙儿见证着一切,父亲的病,母亲的泪。而“我”总是倚着小屋的门垛坐着,望着月牙儿生气落下。给“我”最大的感觉不是因为父亲的去世的悲戚,而是饥寒交迫的深切感。“我”的心也是凉凉的。最终“我”的生父的遗体被四处露着缝隙的薄板包住葬在一个小山包里。后来“我”随母亲给父亲烧纸,作者很形象的用细节刻画着北方的冬天的严寒。“妈那天对我特别的好,我走不动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什么都是凉的,只有这些栗子是热的;我舍不得吃,用它们热我的手。”体现了作者在努力塑造一个渴望温暖的女孩,不仅仅是生理方面还有精神层面。但是在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又 “我立怎么能寻到精神层面呢?给我最真实的感受是作者一直在加强月牙儿在文中的存在感。 到月牙儿落下去。什么也没有了”“我看见了月牙儿。四外漆黑,没有声音,只有月牙儿放出一道儿冷光”“妈!你看这个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歪着。为什么她老这么斜着呢?”。“我越可怜妈妈,便越爱这个月牙,因为看着它,使我心中痛快一点”…….无数的月牙笼罩着一天天,月牙儿伴着“我”去当东西。,直到当无可当,月牙儿伴着“我”陪母亲改嫁。月牙儿消失了一段时间,因为母亲的改嫁,“我”上了学,继父对“我”很好。我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就不在凄苦的时候望着月牙儿。可是好景过了三,四年,继父失踪,母亲成为暗娼的时候月牙儿又出现了,一直出现到主人公成为暗娼被抓进监狱。这时候,我才明白月牙儿代表着一个意象,是主人公的精神寄托,或者是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见证。 我还认为作者将文中的“饿”表现的淋漓尽致。文中写到:“我准知道她每逢交给我个小包,锅里必是连一点粥底儿也看不见了。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这一情节写到母亲几乎天天派“我”去当铺当东西维持口粮。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锅比喻成体面的寡妇,体现出主人公渴望最基本的温饱。母含着泪说:“不能叫你饿死!”这里让我深切体会到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哀。母亲为了家里的温饱走上了暗娼之路,“我”最后也因为讨口饭吃走上了母亲的老路。“我们娘儿俩就像两个没人管的狗,为我们的嘴,我们得受着一切的苦处,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别的,只有一张嘴。为这张嘴,我们得把其余一切的东西都卖了。”这段话是全文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母子俩为了“嘴”,卖了身。我想文中这“饿”是真切的。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家莫言小时候就是对“饿”有着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童年中,饥饿是一件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据他回忆到小时候,外婆给他们姐弟分发霉了的红薯干,自己总认为姐姐手里的红薯干比自己的大。于是抢姐姐的红薯干,抢到手才发现还没自己原来的大。他又把自己的抢了回来,把姐姐弄哭了。莫言小时候一直长到五六岁才断了奶,都是因为“饿”的影响,他以自己为原型写了《丰乳肥臀》这本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其实,我发觉当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的底线也很难保留。文中的母女俩刚开始也是以正当方法谋生,可是社会不需要她们,她们无法存活,被迫为娼。我想这并不全是她们的过错。 读完《月牙儿》,每看月亮时便多了几份感触。一直有个疑问,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文中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8篇

莫言《丰乳肥臀》读后感 过年抽空看完了莫言的《丰乳肥臀》,很深刻的一本书,浓缩了一个时代变迁的精华,交织着人性、历史、奇幻。这是正式阅读的莫言的第一本书,感觉还是比较够劲的。 文中以上官家唯一的独子金童对母乳的绝对依恋贯彻了主题名称,以上官鲁氏及其9个子女(8金花1金童)的生活历程为主干描述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从上官鲁氏开始就是一个小脚时代消退的历史转折,当人们不在以小脚为美,上官鲁氏本应大户所抢的称心媳妇不得不烦恼嫁娶并不得已嫁给了铁匠家庭。一个历史的转折人们观念的转折就是那么快,匆匆的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可惜上官鲁氏的生活并不是很顺意,在上官家的厚望下她几乎就是一个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机器,无奈家里男人不争气不能生育,为了生出众望所归的男娃缓解家里人的不待见甚至辱骂虐打,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挺而走险和周遭有交集的许多男人交欢,其中这第一次打破她成规蹈矩的还是她的亲姑夫,无奈一向生了7个女儿还没有见一星半点带把儿的痕迹。这些男人中还有和尚、郎中??不管怎样,就是一拼为了男孩。也许这就是女人的命运,历史让女人承担了延续生命的重任,封建又让人们对女人有了生儿为尊的偏见,似乎没有儿子女人终究是没有本事的、被鄙视的。想到这,我想到了外婆,一生生了4个女儿,到此刻她80多岁的时候还一再叨唠以前没有生出个儿子周围人如何笑话她、欺负她。所幸上官鲁氏最后让她生育的男人,一个外国神父,总算让他生下了一儿一女,即使生产过程中屡遭解难――难产、日本鬼子来了砍杀了公公和丈夫、孩子生下后疑似死胎、大出血等等,她仍旧是挺过来了,孩子也被偶然的良心救回来了。 历史总是那么深刻,剖析回忆时,他是那么赤裸裸,有太多真小人、伪君子、有太多借理想之名坑杀无辜,借果腹之机骗奸少女,无耻败坏,男盗女娼,是那么赤裸裸存在,无法遮掩无处遮掩。即使战争结束开放了,仍旧如此,势力、资源、野心、胆识,诠释着弱肉强食的天道,也许少有的公平,但那也许是强者为了制衡强者,维持平衡的权术。如萎者上官金童,唯一男丁,一生大数时间都挂在了女人的奶上,可惜也仅限奶上,只能这么的活着。 很好的一本书,引发了太多的思考、回味,深刻,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味道,也有现实的味道。

丰乳肥臀读后感

丰乳肥臀读后感 篇一:丰乳肥臀读后感 看书,或者看小说之类的书,对我来说可有可无,只是我上厕所或者躲在厨房抽烟时的一种消遣,其他时候我不看书,有我更喜欢的事情吸引我,尽管如此我还是看了挺多的书,比大部分人看的书(当然不是络上那些哄小孩的书)还要多。 我读过一遍《丰乳肥臀》,收获一些东西,当然很朦胧的感觉。我 不想刻意的再读一遍,把我的一些模糊的认识加以验证或者加以校正,太费神了,我不喜欢。或者突然啥时候我没书看了,会再读一遍吧。 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我的那朦胧的看到的一些东西。上官金童的 时代是一个比较混乱的年代,各种人、各种势力往来冲突,相互撕扯。金童和他的母亲、姐姐亲人们在夹缝中艰苦求生。 有人看了这本小说觉得:上官金童,是上官家的希望,是母亲和八姐妹的希望,可那希望到底是什么?上官金童也是读者的希望,蒙蒙胧胧的希望,可那希望是什么?读完全篇心里有了一种郁闷之感… 上官鲁氏为了给上官家延续香火,必须得生孩子,必须得生男孩子,

当然他的老公没有生育能力,这怎么办?只能找别的男人了,粗俗的说法就是借种。种子的成分不一,有土匪、恶霸、和尚、流氓啥的,我记不得了,当然还有洋人,当然在向洋人借种以前借的种子发芽了,可惜不管用,因为生的都是女孩,这里没有歧视女孩的意思,女孩不符合延续香火的这一需要。最后上官鲁氏借了洋神父的种,成功了!生了个男孩和瞎眼的女孩!上官金童是外来的,很脆弱,还水土不服,养的不容易呀,好不容易长大,还没出息,还被关了十几年的牢房,感觉上成了一些人的玩物。 上官金童的那些姐姐,有好的,有坏的,但都没有留在本地,都跟着土匪或者那啥或者那啥跑了,根本就不爱这个家,这个地。当然也有伟大的为了这个家族而甘愿堕落红尘的姐姐。 上官金童到底是个啥玩意?为什么他的父亲是外国人?算了,我还是别瞎叨叨了,让有水平的笑话我。 篇二:丰乳肥臀读后感 莫言获诺贝尔奖,使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有幸知道了有莫言这个人。偶然在手机上看了一部分的《生死疲劳》,然后在上订了一整套莫言的书籍。一方面,感觉小说想象力很丰富;另一方面,毕竟是文豪 写的,作为教师,应该要了解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