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水滴里的生物 2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水滴里的生物 2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水滴里的生物 2教案 苏教版

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知道水中有微小生物。

3、了解微生物的发现。

4、初步认识到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知道细菌、霉、病毒都是微生物。教学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水样

教学步骤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冯丽《水滴里的生物》主要是让我们观察一滴水里面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观察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从一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我们就教给孩子各种观察的方法,除了利用我们身体上的各种感官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来观察,譬如说放大镜。但是在这儿我们也要让学生明白,但以前的观察各种方法都是对显性的宏观世界的观察,而要想去观察隐性的微观世界,我们就必须借助显微镜这种工具。 用显微镜观察并描述水滴中的微生物是本课的另一重点。首先,本课编排了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活动。针对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教材没有解释显微镜每部分的具体作用,而是从怎样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角度进行说明。其实,显微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教学中不必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了解对观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部分的用途,另外,会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调试。 第二个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一滴水。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的三点。这三点在书上第三页有描述。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注意。其次,我们还要求学生用图画来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这也是一种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触显微镜,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手,“做一做”,如何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学习热情。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由于显微镜是学生新接触的工具,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另外我们学校的显微镜过于老化,对于调试效果不是很理想,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试题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填空题 1、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2、在适宜的温度(35℃~40℃)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3、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4、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5、(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英国)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英国)的(胡克)发现(细胞)。 7、人的身体是由(皮肤)、(骨骼)、(肌肉)、(血液)和(脂肪)等组成。 8、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那么粗,它们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9、霉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防止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等。 10、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细菌)导致的疾病。 1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12、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13、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14、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15、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二、判断题 1、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2、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3、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4、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 5、生命体在都由细胞构成。(√) 6、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7、大肠杆菌、变形虫、啤酒酵母菌都是微生物。(√) 8、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9、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霉。(√) 11、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12、霉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1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三、选择题 1、下面的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是(A)。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汇总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填空题: 1、自然界的水中有(虫子)、(沙)、(漂浮物)(杂质)和悬浮物等。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7、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8、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9、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2、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13、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英国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英国)的(胡克)发现(细胞)。 14、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那么粗,它们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15、霉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防止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等。 16、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细菌)导致的疾病。 17、发现霉斑慢慢变大,证明了微生物是有(生命)的。 18、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要使物像向上移动,就要向(下)移动载玻片,要想物像向左移动,就要向(右)移动载玻片。 19、一个细菌开始繁殖,分裂8次后会有(256)个细菌。 20、细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球)体,(多面)体,(纺锤)体,(柱状)体。 21、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 二、问答题: 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 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3:你认为霉菌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 答:有,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慢慢扩大。 4: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 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5: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 6:你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答:细胞。 7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 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8、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9、你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六、实验部分: 1、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一、填空题: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水滴里的生物 备课时间 2020.9.4 教材分析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就是要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深入到微观的生物世界——水滴里的微生物家族中,使他们认识到微生物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一类,是人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的生命。从而全面地认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平日忽略的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生涩的,很多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要结合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来解决,同时以图片的形式将小小的微生物放大,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知道细菌、霉、病毒都是微生物。 3.了解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懂得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 能通过显微镜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寻找水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放大镜1个、250ml烧杯1个、滴管1个、显微镜1架、载玻片1片、盖玻片1片、吸水纸1张、池塘水1瓶、草履虫培养液1瓶 前置作业内容 1.收集生活场所附近的水的样本。 要求:把收集来的水样装瓶,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前置作业展示交流】 1.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 2.学生汇报。 3.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4.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构造:①镜座:镜座分量很重,用来稳定显微镜。 ②镜柱和镜臂:中间有活动的关节,可以用来调节角度,便于观察。 ③载物台:从镜臂基部伸出的圆板,中间有个通光孔。 ④反光镜:镜子可以任意转动,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光线通过反光镜反射上来,通过光孔,照射到标本上来。 ⑤镜筒。 ⑥镜头:包括目镜和物镜,镜筒上端的叫目镜,下端的叫物镜。 ⑦准焦螺旋:能使镜筒上升或下降,起调整清晰度的作用。) 三、演示实验——显微镜的使用 1.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四、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 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 结论:地球是球形。 (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 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五)探究问题: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酒精灯、容器、水、小石块、镊子、火柴。 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现象:反复几次后,小石块碎裂。 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 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 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 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 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 (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 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1赵军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人。大部分学生身体健康,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但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弱,需培养和磨练。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在家过于娇惯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受基础设施限制的原因,有些探究活动因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无法展开,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探究习惯需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以下五单元组成:《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遗传与变异》、《假设与实验》,在探究序列中的水平是:1、探究对象主要是认识系统与平衡;2、过程与方法着重与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3、探究水平是以自主探究为主。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是了解微生物世界,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有意识地应用到科学知识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主要单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水滴里的生命》、《做酸奶》、《馒头发霉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的,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与地震》、《地表的变迁》。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是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

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是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我们周围的变化》《铁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月球的现象就行了,这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讲解的太深奥。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中包括以下内容: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本单元由以下两课组成:《假设》、《实验》。 三、教学目标 1、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3、学会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价值观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利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人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5、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和表达的见解。 6、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知识。比如,在《做酸奶》一课中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火山和地震》一课中对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细菌、霉、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吃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细菌体极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如,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8、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在数小时内可以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生产腐殖质)、(生产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净化环境)、(生产然料)等。细菌的过:(会致病)。 10、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11、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 12、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3、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青霉菌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 14、霉的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的过:霉菌会(造成食物或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15、(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细胞都是非常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最初发现细胞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 17、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二、1、使用显微镜里要注意什么? 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2、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曝晒。 3、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4、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至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至40摄氏度,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至6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水滴里的生物.doc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儿种常见微生物。知识与技能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3、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同上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目标教学过程(教与学)二备与反思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 体要借助工具一一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四、拓展活动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 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一一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一一水111各种常见微生物) 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是。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加白糖是为了提高风味,煮开是为了杀死里面的微生物。②待牛奶冷却到35C —40C 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冷却的原因是防止把乳酸菌烫死,把持乳酸菌的活性。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子, 保持密闭环境。④保温5-6小时后,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变质),也不宜过短(发酵不完全)。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果酒,泡菜),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有的会致病(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10、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 捂住鼻子打喷嚏② 用热水冲洗筷子③ 勤用肥皂洗手。 11、东西发霉主要是霉菌造成的。霉菌是一种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者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馒头发霉对比实验 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 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 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 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霉菌的功与过:功:制酱、做腐乳、发酵饲料等。过: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 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胡克发现了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个别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14、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好像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合集)新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合集)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60%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在自然中分布极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微生物. 3、细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态. 4、_____________细菌学家_______________首先发现________________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一些细菌. 5、人的身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6、______________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8、____________________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__________________! 9、1957年苏联发射了____________________;宇航员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__________________月球.20xx年10月我国宇航员_____________搭载__________________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10、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_千米,赤道半径___________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地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12、地壳的岩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地震. 13、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_____________,最高峰__________________,海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科学六上水滴里的生物单元教案

一、课题: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一、课题: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 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

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硅藻等都是。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①鲜牛奶里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加白糖是为了提高风味,煮开是为了杀死里面的微生物。②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冷却的原因是防止把乳酸菌烫死,把持乳酸菌的活性。③倒进消过毒的保温杯,盖上盖子,保持密闭环境。④保温5-6小时后,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变质),也不宜过短(发酵不完全)。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乳酸菌属于杆菌。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繁殖方法是分裂繁殖。计算方法:繁殖一次乘一个2。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果酒,泡菜),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过:有的会致病(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 10.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方法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 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东西发霉主要是霉菌造成的。霉菌是一种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者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馒头发霉对比实验 温暖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容易发霉 温暖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不容易 寒冷潮湿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 寒冷干燥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不容易 结论: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2防止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霉菌的功与过:功:制酱、做腐乳、发酵饲料等。过: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危害人的健康。 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 13、英国胡克发现了细胞。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个别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草履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14、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好像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六(1)班科任教师文忠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六(1)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4人。大部分学生身体健康,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但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弱,需培养和磨练。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在家过于娇惯的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受基础设施限制的原因,有些探究活动因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无法展开,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探究习惯需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以下五单元组成:《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遗传与变异》、《假设与实验》,在探究序列中的水平是:1、探究对象主要是认识系统与平衡;2、过程与方法着重与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3、探究水平是以自主探究为主。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是了解微生物世界,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有意识地应用到科学知识指导自己日常生活的主要单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水滴里的生命》、《做酸奶》、《馒头发霉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的,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地球的形状》、《地球

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与地震》、《地表的变迁》。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是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是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本单元由以下几课组成:《我们周围的变化》《铁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一些月球的现象就行了,这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讲解的太深奥。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中包括以下内容: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证据为基础;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本单元由以下两课组成:《假设》、《实验》。 三、教学目标 1、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3、学会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价值观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利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人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5、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和表达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